最新匡超人导学案教师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0d6bd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7.png)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第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匡超人的生平介绍,主要成就及影响,以及其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掌握其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2. 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对匡超人一生事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匡超人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重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家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贡献,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新课内容:(1)介绍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科技领域的贡献。
(2)详细讲解匡超人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3)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科技创新成果,体会科学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匡超人相关的科学史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匡超人科学精神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1)匡超人简介(2)主要成就(3)科学精神内涵与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匡超人的事迹,谈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匡超人的资料,深入了解其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
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但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深化。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cd6a75f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e.png)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通过本文学习,学生将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匡超人的细节刻画,展现其优秀品质及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2. 了解匡超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讲解匡超人的优秀品质。
4.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的一段描写为例,指导学生分析并模仿写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人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互相交流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主要人物:匡超人3.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4. 优秀品质:正直、勇敢、善良、无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但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精选》,进一步了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积累写作素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人物描写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实践。
2. 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7c4b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f.png)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教案:匡超人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匡超人的人物在科举制度下的生活遭遇。
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匡超人的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科举制度对匡超人命运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匡超人形象所要表达的批判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意图。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经历,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深入剖析匡超人性格的形成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悲剧命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儒林外史》文本、相关论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一个人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应该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儒林外史》中有关匡超人的章节,概括其经历和性格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课堂讲解(2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讲解。
详细解析匡超人的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悲剧命运。
强调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例题中匡超人的表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匡超人形象。
五、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匡超人形象分析1. 经历:家道中落→努力学习→科举考试→命运悲剧2. 性格特点:聪明、勤奋、善良、悲观、妥协3. 科举制度的影响:命运悲剧、人性扭曲、社会风气败坏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匡超人性格特点:聪明、勤奋、善良、悲观、妥协。
形成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压迫、个人命运的无奈。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2981057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2.png)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四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该文通过对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刻画,描绘了一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少年形象,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2. 领悟匡超人勤奋好学、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发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3. 分析:对匡超人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人物描写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匡超人2.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3. 文章主旨:勤奋好学、拼搏进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全集》中的人物描写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课后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ea1b7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f.png)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课标版教材,涉及章节为《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五章“三角形”,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判定和应用。
重点讨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普遍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图片:三角形自行车架、三角形桥梁等。
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知识讲解:(1)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三角形的性质:角、边、面积等。
(3)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例题讲解:例题1: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例题2: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和分类:用图表形式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性质和判定方法:用文字和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3. 例题解答:用步骤和图示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习题2:求证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 答案:习题1答案:图形①为等腰三角形,图形②为直角三角形,图形③不是三角形。
习题2答案:通过勾股定理证明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三角形结构的生活实例,深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6a301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f.png)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人物春秋”中的《匡超人》一文。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探讨作者通过匡超人传达的深层含义、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本文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匡超人的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形象特点及其深层含义,理解本文的描写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古今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讲解本文的描写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者通过匡超人传达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匡超人》2. 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正直、勇敢、无私、忠诚3. 描写手法:对比、象征、讽刺4. 作者传达的深层含义:坚守信念,勇敢面对困难,追求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匡超人的形象特点,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2)运用本文的描写手法,写一篇描绘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1)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分析示例:正直,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勇敢,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无私,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忠诚,对国家和皇帝忠诚。
(2)作文示例: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描绘一位身边的人物,展现其性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描写手法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人物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97ec8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6.png)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主要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三章《匡超人的成长》2. 详细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匡超人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成长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匡超人的成长过程,理解其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正能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励志成长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人或事给你带来了正能量?2. 阅读引导: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了解匡超人的成长过程。
3. 讲解分析:(1)童年时期:讲解匡超人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分析其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2)少年时期:讲述匡超人结识恩师,接受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3)青年时期:分析匡超人参加科举考试,勇敢追求理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远大抱负。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匡超人成长过程的阅读理解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对匡超人的认识,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1)童年: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2)少年:知识改变命运(3)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勇往直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真实、生动地展现自己的成长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匡超人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c744a71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f.png)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本文通过对匡超人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示了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感知能力。
2. 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技巧的掌握,学会从人物言行中感悟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a. 外貌描写: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匡超人外貌的描绘,分析其作用。
b. 言行描写:分析匡超人言行举止的描写,感悟其精神品质。
c. 心理描写:通过匡超人的内心活动,理解其在逆境中的乐观态度。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匡超人的认识,以及从中学到的人物描写技巧。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人物描写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人物描写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形象特点:身处逆境,乐观向上2.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言行、心理3. 写作技巧:细腻描绘,展现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一位乐观向上的人物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对匡超人形象特点的理解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提高学生对人物描写的鉴赏能力。
匡超人导学案(公开课课件)
![匡超人导学案(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b95c9c0029bd64783e2cac.png)
《匡超人》导学案第一课时我们的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自主预习,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及小说第15-18回里的匡超人的形象。
反复诵读,积累基础知识,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探究欣赏,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名著《儒林外史》的文字魅力。
☆本课时的学习重难点:探究欣赏,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我们的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1、阅读课前提示,了解《儒林外史》复杂的主题思想。
2、补充介绍:《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儒林外史》全书56回,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3、有关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72dd7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6.png)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的第四章内容,详细探讨匡超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匡超人的家庭背景、受教育过程、思想觉醒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清官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匡超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2. 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思想观念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关注社会、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道德抉择。
重点: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匡超人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成长过程。
a. 家庭背景b. 受教育过程c. 思想觉醒d. 成为清官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强调他的道德品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成长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四个阶段:家庭背景、受教育过程、思想觉醒、成为清官3. 性格特点:勇敢、坚持、正直、进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匡超人成长的影响,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分析社会背景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人物,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为自己的成长助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道德抉择。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20230524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20230524](https://img.taocdn.com/s3/m/9864e48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a.png)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202305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他对于道德、修养、学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理解其为人处世的哲学。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匡超人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匡超人的人生哲学,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点: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型,匡超人的生平事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讲解课文,分析匡超人的生平事迹、为人处世的哲学。
3.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a. 匡超人简介b. 生平事迹c. 为人处世的哲学d. 课文重要词汇、句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谈谈你对为人处世的看法。
b. 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c. 关心他人,善于与人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人生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匡超人的故事,深入了解其为人处世之道,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提升人生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4b755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9.png)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课标版教材,涉及章节为《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九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实例学习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以及它们在统计推断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会使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能解释其统计意义。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构建及解读。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约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调查数据,如“某城市一周内每天的交通拥堵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
2. 知识讲解(约25分钟)a. 讲解数据收集的几种常见方法。
b.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如何制作频数分布表。
c. 演示如何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d. 讨论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约15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强调数据整理与分析的要点。
4. 随堂练习(约10分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约15分钟)学生分组,针对实际数据集进行讨论,分析数据特点,绘制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2.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构建步骤。
3. 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给定数据集,制作频数分布表。
b. 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c. 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2. 答案:a. 频数分布表见附件。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d7725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9.png)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具体内容为《匡超人》一课。
本课讲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匡超人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通过他的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匡超人的精神品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课外拓展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了解主人公匡超人。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分析匡超人的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4.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拓展延伸:分享课外拓展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匡超人形象、精神品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匡超人的认识,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如何向他学习。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匡超人的敬佩之情,结合自身实际谈学习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匡超人的形象有了深入了解,但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匡超人的精神品质方面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科学家的事迹,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匡超人教案
![匡超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f379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a.png)
匡超人教案匡超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生字词:匡、超人。
2. 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中的内容。
3. 能够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复述。
三、教学准备:1. 彩色卡片、图片2. 录音机、音乐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教师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舞动,热身活动结束后,教师出示彩色卡片,让学生说出卡片上的颜色。
2. 引入新课:教师介绍匡超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匡超人的勇敢和善良。
3. 学习新词:教师出示字卡,依次教授生字词“匡”和“超人”,并让学生进行读音和笔画的认读。
4. 听录音理解课文:教师播放文本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学生跟读结束后,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回答。
5. 细节观察:教师播放文本录音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细节,回答问题。
6. 小组合作和复述: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并合作复述课文中的内容。
7. 课文表演: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分配,练习并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8. 总结:教师让学生回顾匡超人的故事,再次强调匡超人的勇敢和善良,并鼓励学生树立正能量的价值观。
9. 温故知新:教师出示匡超人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的特点和形象,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拓展:1. 学生可自己创作匡超人的故事,展示匡超人不一样的力量和行动。
2. 学生可进行匡超人的主题绘画,表现匡超人的形象和精神。
3. 引导学生,表达并展示个人观点,讨论匡超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事情,并鼓励学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学习到匡超人的形象和精神,对匡的认读和书写有一定的掌握,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和角色表演。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演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af6737a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a.png)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人物篇”中的《匡超人》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主旨思想的解读、匡超人形象的分析、重要段落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匡超人》一文的主旨思想,感受作者对匡超人的崇敬之情。
2. 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 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思想的解读,匡超人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重要段落,掌握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匡超人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匡超人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讲解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5.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描述的事件出发,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引子结尾2. 匡超人形象特点:正直、勇敢、无私、敬业3. 修辞手法:对比、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匡超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作文中体现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及文章主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中关于匡超人的章节,加深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868c8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2.png)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二单元《明清小说》中的《匡超人》。
2. 详细内容:小说的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匡超人》的故事情节,了解明清小说的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梳理,明清小说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引发学生对“超人”概念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情节梳理:(1)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3. 人物形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进行课堂分享。
4. 主题思想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关于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的典型例题。
(2)教师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6. 随堂练习:(1)设计一道关于《匡超人》情节、人物、主题的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匡超人》2. 板书内容:(1)情节梳理:起承转合(2)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3)主题思想:小说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匡超人》的故事情节。
(2)分析《匡超人》中的人物形象,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思考改进方法。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小说,了解其特点。
(2)组织一次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024年匡超人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匡超人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b6203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1.png)
2024年匡超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课程标准》第七章第三节“平面几何中的圆”,主要围绕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及简单应用进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和直径、圆周率的概念、圆的性质、圆的对称性以及圆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圆周率的定义,了解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圆周率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圆的性质及圆周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 学具:圆规、直尺、量角器、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物品都是圆形的?圆形有哪些特点?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圆的定义: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圆是由一条曲线组成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2)圆的性质:讲解圆的半径、直径、圆周率等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对称性。
(3)圆周率的计算:介绍圆周率的定义,讲解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计算。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圆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步骤及答案。
4. 随堂练习(10分钟)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2. 板书内容:(1)圆的定义(2)圆的性质:半径、直径、圆周率(3)圆周率的计算(4)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一个圆,并测量其半径和直径,计算圆周率。
(2)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10cm,求该圆的周长和面积。
2. 答案:(1)圆周率约为3.14。
(2)周长:10π cm,面积:25π cm²。
匡超人教案范文
![匡超人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da11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0.png)
匡超人教案范文教案:匡超人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匡超人》这一角色及其故事背景。
2.探讨匡超人的品质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3.提高学生对英雄和勇敢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1.了解和分析匡超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色。
2.探究匡超人的价值观和品质。
教学难点:1.理解并评价匡超人的品质和精神。
2.归纳总结匡超人的故事背后的教训。
教学准备:1.电视或电脑播放设备。
2.《匡超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展示《匡超人》的图片或身穿匡超人的服装进入教室,引起学生的兴趣。
2.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匡超人是什么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匡超人有哪些超能力?你们最佩服匡超人的哪一个品质?-你们觉得匡超人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Step 2:观看《匡超人》视频(2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匡超人的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
2.共同观看一段《匡超人》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匡超人的形象和故事。
3.观看完视频后,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他们对匡超人的感受和观点。
Step 3:分析匡超人的品质与价值观(30分钟)1.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匡超人所代表的品质有哪些?请写下你们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品质,并解释为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搜集证据来支持他们对于匡超人品质的选择。
3.小组展示他们的观点和证据,并与全班一同讨论匡超人的品质与价值观。
Step 4:匡超人的教训(3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匡超人故事背后的教训和意义。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匡超人故事所传达的核心理念。
3.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总结,并老师帮助学生斟酌和完善他们的总结。
Step 5:扩展活动(20分钟)1.学生个别或小组自选其他英雄或故事,并分析其中的品质和价值观。
2.学生自由创作或选择其他媒体形式(如漫画、绘画、写作等)展示他们对于英雄和勇敢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Step 6:结课反思(10分钟)1.学生个别或小组分享他们的扩展活动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匡超人》主备:田阳、刘晓琴、王宝龙审核: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难点: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1)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2)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3)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字音辨识可憎()踌躇()诰命()盘桓()妆奁()衣衾()装殓()丝绦()孝悌()泥淖()睿智()藩司()茧绸直裰()缮写()二、课堂研讨《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2、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征?例一: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
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例二: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语言描写)3、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明确: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
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
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
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
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
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
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三、巩固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给(gěi)事中肄(yì)业掼(guàn)下来B.藩(pān)司词讼(sòng) 飕(sōu)的一声C.踌躇(chú) 诰(gào)命恁(nèn)大年纪D.补廪(lǐn) 装奁(lián) 摽(piāo)梅之候【答案】C(A给:jǐ,B藩:fān,D摽:piǎo)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后(行进中落在别人后面)B.隐占身体(作潜伏的意思)C.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D.掼(扔) 县尊(县官) 诰命(封建时代受过封号的妇女) 补了廪(取得廪生的名义,成为资深的生员) 藩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的官)【答案】A(落后:后来;县尊:对知县的尊称)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国有企业难以遏制管理层对国有资产的巧取豪夺?关键在于所有者缺位,在于经营者缺乏制度化约束。
B.“老老实实读书,规规矩矩做人”,两句朴实的话语,是老师送给我们的心灵鸡汤。
C.陈格雷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答案】C(A项,巧取豪夺:用欺诈的手段取得或凭强力夺取(财物、权利),贬义词。
B项,心灵鸡汤:新兴成语,语出美国作家坎菲尔和汉森合著的畅销书,指含有知识、智慧和温暖的话语。
C项,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语言混乱,所说内容让人无法理解。
含贬义,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D 项,薪尽火传:比喻学问技艺代代相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冰岛研究人员发现了首个有助抗老年痴呆的基因变异类型,携带这种基因变异类型的人进入老年后出现痴呆症状的风险大大减少。
这一发现有助于寻找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方法。
B.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坐三个小时以上将导致预期寿命减少两年,就算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没有吸烟等不良嗜好,也无助于改变这一结果。
C.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吃饭时养成了边吃边用手机上网,然而医生发出警告,这种行为会影响消化,时间长了甚至可能造成消化系统紊乱。
D.新疆吐鲁番地区胜金店墓地出土的人腿假肢,经过严谨的科学考证,被证实是距今约2300年左右的人类假肢。
它比此前公认的世界最早的人类假肢早了数百年。
【答案】B(A项,搭配不当,“风险大大减少”应改为“风险大大降低”;C项,成分残缺,在“上网”后加“的习惯”;D项,语。
)意重复,可以去掉“约”或“左右”5.下面根据情节概括的人物性格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赴京巴结李给谏,考取教习——热衷功名B.惊闻潘三被抓,怕牵连,拒相见——人情冷暖C.攀高结贵,匡超人停妻再娶——爱慕虚荣,薄情寡义D.长安路上遇牛布衣,吹自己贬马纯上——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答案】D(应为“恬不知耻,忘恩负义”)6.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写匡超人考取功名后喜不自胜,得意忘形,充分暴露出他追求功名的狂热。
这也是他人格变化的转折点。
B.匡超人做官以后蛮横地打发妻子回乡,到了京师重又娶妻,表现了他攀龙附凤,嫌贫爱富的卑鄙心理。
C.匡超人不知“先儒”何义,可见他不学无术,胸无点墨。
由此可见当时学风不正,社会黑暗,像匡超人这样厚颜无耻之人竟然入太学,真是颠倒黑白。
D.匡超人说,“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虽有吹嘘之嫌,但也说明他擅长文化交流活动。
【答案】D(那是匡超人厚颜无耻的胡说)(二)语段精读阅读课文“话说匡超人看了款单,登时面如土色……享了几个月的天福”语段,回答7~8题。
7.选文第一段中写匡超人知道潘三落难后的恐慌和逼迫娘子的蛮横,主要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了匡超人什么性格?明确: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躲避遭祸的潘三,表现了他的虚伪、势利;逼娘子下乡,表现了他的急功近利。
8.小说叙述匡超人有妻又娶妻一事,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含义?明确:停妻再娶一事,并非匡超人一例,作者意在借助此事讽刺当时士林阶层攀龙附凤、嫌贫爱富的畸形心理。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