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精选】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引导讲解,学生思考回答
开门见山
探究得出定滑轮拉力特点
改变受力方向开展探究是培养学生缜密的理科思维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后续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出定滑轮的特点
动
滑轮
1、动滑轮图片、模型图、实例(吊车下摆)、定义
教师依次给出,学生听讲并观察
2、实验探究:拉力F与重力G的关系(F要改变方向)
滑轮
年级
八
科目
物理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12.2滑轮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2.2.6知道简单机械。
3.2.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活动建议:
查找资抖,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写一篇调查报告。
教学目标
1、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并能正确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经历动手探究滑轮特点的过程,自主归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特点;利用杠杆的知识,分析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加深对滑轮特点的理解。
2、利用杠杆可以将物体提升,还有哪些机械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点评
回顾上节关键知识,为本节奠定基础。
定
滑轮
1、定滑轮图片、模型图、实例(教师的窗帘)、定义
教师依次给出,学生听讲并观察
2、实验探究:拉力F与重力G的关系(F要改变方向)
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和操作后,两生上台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1、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并能正确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杠杆。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2节 滑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的新理念。
因此这节课采取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认清它们的本质,并能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十二章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功和功率、杠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功和功率学习的延续,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它为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组装及作用。
[教学方法]这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为主,整节课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兴趣中进入学习状态,在问题的困惑中引领探究,在观察、比较、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仪器材料]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组装好的定滑轮、动滑轮。
学生分组器材:滑轮2个、细线、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夹子。
[教学流程设计]一、热身运动引入新课由“想想议议”漫画的引入引发学生对滑轮的使用提出猜想:(1)、小男孩为什么被吊上去了?(2)、滑轮怎么用呢?这个滑轮的使用省力吗?(3)、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滑轮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漫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滑轮使用的欲望。
)二、探究:滑轮探究(一):认识滑轮动手组装和研究滑轮使用,提出初步活动要求:(1)、只用一个滑轮、细绳、用多种组装方法将两个钩码竖直提高?(2)、仔细拉动比较观察:使用各种滑轮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之处?(3)、你认为不同滑轮在使用时可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认识滑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比较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对是否省力、省距离的的猜想提出下一个探究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二章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二章12.2《滑轮》一、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滑轮的概念,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讲解滑轮的作用和特点。
2. 滑轮的原理: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包括力的转换和方向的改变。
3. 滑轮组:介绍滑轮组的组成和应用,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4. 滑轮的选用: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以提高使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滑轮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滑轮设备,如吊车、晾衣架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阐述滑轮的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滑轮应用,如滑轮组的使用,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滑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滑轮组,体验滑轮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滑轮组的选用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滑轮定义:分类:动滑轮、定滑轮作用:原理:力的转换、方向的改变滑轮组组成:应用:省力特点:选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请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
3. 请举例说明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请谈谈你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组,以提高使用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2滑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滑轮》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做准备。
所以本节课在十一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为了达到这个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杠杆和滑轮的实质对比着讲解,加深理解,并在实验探究中突出滑轮做功的特点,以便引出“功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
3、能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了解滑轮的结构。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自制仪器的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教师用:教学课件、滑轮。
一、初步认识滑轮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做一做:选择合适的器材做一个模型,试一试能否实现自己的设想。
2.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观察使用时的情景: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 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
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
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右侧挂钩码,左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三、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
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案)-2023春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

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案)2023春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滑轮的概念,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2. 滑轮组的原理:解释滑轮组的组成和原理,以及如何计算滑轮组的工作效率。
3. 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晾衣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原理,能够运用滑轮组计算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滑轮原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应用,滑轮组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吊车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吊车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原理,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工作机制。
3. 滑轮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滑轮组计算:教授滑轮组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5. 实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一、滑轮的定义和分类1. 动滑轮2. 定滑轮二、滑轮组的原理1. 组成和原理2. 计算方法三、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1. 吊车2. 晾衣杆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滑轮组的工作效率已知:重物的重量为200N,滑轮组由两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动滑轮的摩擦系数为0.2,定滑轮的摩擦系数为0.1。
求:滑轮组的工作效率。
2. 答案:滑轮组的工作效率 = (重物的重量 / 输入的力) / (重物的重量 / 输出的力)输入的力 = 重物的重量 / 动滑轮的个数 = 200N / 2 = 100N输出的力 = 输入的力 / (动滑轮的摩擦系数 + 定滑轮的摩擦系数)= 100N / (0.2 + 0.1)= 100N / 0.3 ≈ 333.33N滑轮组的工作效率 = (200N / 100N) / (333.33N / 200N)≈ 2 / 1.5 ≈ 1.3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原理,以及滑轮组的计算方法?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2. 拓展延伸:除了滑轮,还有哪些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请学生课后调查并简要介绍。
202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滑轮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滑轮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教学软件:运用物理教学软件,模拟滑轮的运动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滑轮的工作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阅读提供的拓展资源,了解滑轮的更多知识。
-反思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的学习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自主选择拓展学习材料。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我认识和学习效率。
作用与目的:
-通过作业练习,巩固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在解答例题四时,需要提供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和进行滑轮实验。
4.在解答例题五时,需要提供具体的分析思路和步骤,指导学生如何将滑轮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作业布置与反馈
-完成课后练习题: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对滑轮知识的理解。
-设计滑轮实验:学生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滑轮实验,亲身体验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是通过改变力的方向来减小力的作用效果的机械。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的使用:滑轮组是由多个滑轮组成的,可以增大力的作用距离,减小所需的力。使用滑轮组时,要根据物体的重量选择合适的滑轮个数,以达到省力的目的。
-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习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复 备 标 注
1.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知识目标 2.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教 3.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学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目 能力目标 2.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情感目标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感知 目标 重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学法点拨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 点 最好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 难 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 点 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 做做看。 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 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 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考查范围为滑轮组的连接方式和计算,常出现 在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与计算题中,且往往与后面的功、功率及机械效率结合起来考查. 器材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的配套器材、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镊子等、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引例:如图所示,人站在岸上,借助一个树桩、一个滑轮和 一些绳子, 要把船拉上河滩且能省力.你会在图中画出滑轮 应安装的位置以及绳子绕法的示意图吗?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激趣 导入,激 学 生 观 察 发学生兴 思考、讨论 趣 学生对实 验更有兴 趣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 通过滑轮 来提升钩码, 看谁的办法又快又多? 二、 一会向大家展示你的设计并画出示 意图。 复备标注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六、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 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 A 的读数是 5N 时,弹簧测力 计 B 的读数是 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 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下螺钉: ; ; b、用改锥拧 ,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
1、回顾本 节学习内 二、 总结梳 理, 内化目 标 容 2、在交流 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 小结。
三、 今日感 悟
滑轮
课 题 12.2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教学目标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4、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 2、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难点 2、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 注 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 体?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 一、 创设情 景, 明确目 标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 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课件,导学案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滑轮 课型 新授课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 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 想省一半的力, 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 (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F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滑轮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1.滑轮的类型与特点: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滑轮组:探讨滑轮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滑轮组的省力特点、绳子的绕法以及提升重物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拉力计算。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滑轮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滑轮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滑轮的基本概念。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它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提升重物。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以及滑轮组的省力原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强调滑轮组由多个滑轮组合而成,通过多个滑轮的协同作用实现省力效果。
-绕绳方法与拉力计算:详细介绍绕绳的两种方法(一绳法和多绳法),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的拉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
【精品文档】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滑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教学法教具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学生实验8组、演示实验)弹簧秤、刻度尺。
教学过程导入一、引入新课从生活中的滑轮引入,提出问题。
给出滑轮实物,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认识滑轮。
推荐学习K12资料新授二、新课教学观察课本图9-9甲,乙两图,思考两次使用滑轮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一)滑轮:定滑轮:滑轮的轴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动滑轮: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提出问题:工人师傅要把货物提升到同一高度,使用哪种滑轮好?或使用这两种滑轮各有什么好处?将猜测可能出现结果写在黑板上:①省力②省距离③省功④或﹍结合学生讨论结果,确立研究课题。
两个滑轮还有什么区别吗?(二)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采用绳和一个滑轮将货物提到高处,你有什么方法?请用钩码替代重物来实验.课题:使用定(动)滑轮是否省力?或省距离?2、实验探究:首先按图(a)或(b)组装器材,用弹簧秤和刻度尺分别测出力和距离,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
(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实验次数物体重力(N)物体升高的高度(cm)弹簧秤示数(N)弹簧秤升高的高度(cm)用力的方向123交流讨论:组织指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滑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2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二)能力培养点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1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3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1 重点、难点、疑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是重点。
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是难点。
斜面可以省力是疑点。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
采用以直观式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渗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教具学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一)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
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今天我们一起讨论“滑轮”(板书)。
2.课前热身到建筑工地上去观察大吊塔的工作,组织学生热烈讨论,那么笨重的水泥板等重物怎么一下子就吊起来的呢?3.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在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原理时,应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这是研究问题的主线。
然后,将滑轮作为变形杠杆看待,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其中动滑轮可以看成变形杠杆是教学的难点,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解决。
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2)四边互动互动1教科书中图12.2-1所示的科学漫画说明什么科学道理?明确图中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左图说的是一个瘦子,看到一个胖子正在用定滑轮把重物拉上去;中图表示胖子让瘦子替自己拉着重物,自己上楼去取重物;右图表示胖子到了楼上,看到瘦子没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拉上去。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第2节 滑轮 教案

F 1F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第2节 滑轮教学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生活中常见的滑轮抢修现场用到的滑轮 旗杆上的滑轮 吊车上的滑轮 二、新课教学 一、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滑轮的分类:滑轮在使用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又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1、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叫定滑轮. 2、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叫动滑轮. 探究活动一 定滑轮的使用特点: (1) 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 能否省力? 定滑轮不能省力. (3) 能否省距离? 定滑轮不能省距离.F 1G 物F 1杠杆的支点在O 点处ll 1=2动G G F +=受力分析: 物体匀速上升: F 1 = G 物理论上 不省力也不费力. F 1>G 物 绳子与定滑轮之间有摩擦,拉力略大. 假如摩擦忽略不计,使用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探究活动二: 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1) 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 能否省力? 动滑轮能省力. (3) 能否省距离? 动滑轮不能省距离. 理论分析: G·R = 2R·F ; F = GR/2R = 1/2 G 优点:在使用动滑轮拉物体时,可以省力. 缺点:拉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实质:是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思考:定滑轮虽然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使我们工作方便,但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虽然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时经常感觉不方便.怎样才能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呢? 二、滑轮组: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 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总结:当定滑轮和动滑轮个数相同时,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式,已知吊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为n,当n为偶数时,绳的起始端应先结在定滑轮上,向动滑轮绕线.当n为奇数时,绳的起始端应先结在动滑轮上,向定滑轮绕线.思考题:在右图所示的滑轮组中,分析:图中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5(a)若动滑轮重G/不计,拉力F是多少?F=1/5 G(b) 若动滑轮重G/不能忽略,那么图中的拉力F应等于多少?F=1/5 (G+G/)课堂小结:1.定滑轮:(1)特点: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2)实质:等臂杠杆.2.动滑轮:(1)特点: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要多移动一倍距离.(2)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3.滑轮组(1)s=nh (2)优点: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动力的方向;但不能既省力又省距离.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的几分之一.(3)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 (不计滑轮摩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滑轮教案新版

滑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学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探究这些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其作用,已基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并且明确了观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观察探究的兴趣比较高。
本节探究的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研究过。
本节的探究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学生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
学生两人一组。
教师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另一套同学生使用的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课本漫画的全过程。
提出问题:这有什么科学道理?这样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习习相关。
二、进行新课(1)学生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
①教师出示滑轮,介绍:这就是滑轮,你们能否用手边的一个滑轮将桌上的钩码用不同的方法吊起来?②学生活动。
学生探索着完成任务,并且出现两种方案。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出其中不同的两种方案,让该组同学演示。
使全体学生明确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将钩码吊起。
③教师提问:这里两种提起钩码的滑轮,一个叫定滑轮,一个叫动滑轮,大家分析一下,哪一个是定滑轮,哪一个是动滑轮?你是怎样分析得出的?④学生实验、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滑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滑轮课题第二节滑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具准备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学时数1课时教教学流程自主学习1.使用过程中,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动,这样的滑轮叫滑轮;使用过程中,滑轮随物体一起运动,这样的滑轮叫滑轮。
2.旗杆顶端的滑轮是滑轮。
3.尝试画出右图中定滑轮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4.观察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了解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定滑轮的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杠杆。
课堂导学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补充修正一、导入新课展示器材,提出问题展示滑轮,请学生观察图片中这种机械的结构。
展示教科书中旗杆和起重机的图片,提问: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二、探究学习(一)讲授给出定滑轮的定义:我们把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定滑轮试验,将数据填入表中。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2.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总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讲授给出动定滑轮的定义:我们把随着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动定滑轮试验,将数据填入表中。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动滑轮能改变为动力的方向吗?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分别沿三个方向用力(如图所示),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F3,则(D)。
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三个力一样大2.用滑轮按图甲、乙、丙所示三种不同方式,拉着同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是F1、F2、F3,则(D)。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滑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学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探究这些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其作用||,已基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并且明确了观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观察探究的兴趣比较高||。
本节探究的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研究过||。
本节的探究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学生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
学生两人一组||。
教师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另一套同学生使用的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课本漫画的全过程||。
提出问题:这有什么科学道理?这样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习习相关||。
二、进行新课(1)学生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
①教师出示滑轮||,介绍:这就是滑轮||,你们能否用手边的一个滑轮将桌上的钩码用不同的方法吊起来?②学生活动||。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52

第2节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及其特点。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两种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实践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动滑轮、定滑轮、钩码、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当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了。
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机械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赏、思考、回答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滑轮观察多媒体课件图片得出滑轮定义。
中心有轴,周边有凹槽,可以绕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轮子叫作滑轮。
探究点二:定滑轮问题1:我们可以直接用手将物体提升,但如果高度太高,手够不到怎么办呢?比如把国旗提升到顶端,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滑轮了,现在我们就来模拟用滑轮提升国旗。
问题2:滑轮在使用时有什么样的特点?滑轮在转动,滑轮的轴不随物体一起运动,将这样的滑轮称为定滑轮。
问题3:使用机械的作用在于省力或者省距离,那么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呢?演示定滑轮,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钩码重力和竖直拉动时拉力大小是多少?(2)钩码移动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多少?(3)钩码移动方向和拉力的方向如何?总结: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问题4:斜着拉动时拉力大小还等于物体重力吗?强调:沿任何方向拉动定滑轮,力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问题5:为什么沿各个方向拉动时拉力大小都一样呢?定滑轮的实质是l 1=l 2的等臂杠杆。
⎩⎪⎨⎪⎧F =G s =h探究点三:动滑轮问题1:滑轮除了刚才的用法,还有其他用法来提升物体吗?演示使用动滑轮。
八年级物理下册 12.2 滑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节滑轮导入一:极具险绝奇观的天门山盘山公路——“通天大道”是天门山的一大景观,通天大道态势险绝,荡气回肠,两侧绝壁千仞,空谷幽深,它全长不到11公里,海拔却从200米急剧提升至1200米,多达九十九弯,弯弯紧连,似玉带环绕,层层迭起,宛若飞龙盘旋,直通天际,使人惊奇,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得“曲曲折折”?导入二:展示照片,提出问题.展示滑轮组图,请学生观察图片中这种机械的结构.仔细观察,回答问题.滑轮: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展示教科书中旗杆和起重机的图片,提问: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看图,思考并回答: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的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导入三:师: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全校的师生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走上升旗台,当一名光荣的“升旗手”是我们每一位同学梦寐以求的愿望.大家想不想做升旗手?让我们做一回模拟“升旗手”吧.你的实验桌上有铁架台、钩码、棉线,我们用铁架台代替旗杆,用钩码代替国旗,用棉线代替绳子,用升旗的方法把钩码升起来,能办到吗?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快速进入滑轮知识学习.观看了大家的“升旗”,发现有的小组直接向上拉绳子,把钩码位置升高;有的小组是把绳子绕过铁架台顶端的横杆,通过向下拉绳子把钩码位置升高.他们谁是合格的“升旗手”?思考:把绳子绕过铁架台顶端的横杆,来模拟升旗,这个“横杆”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横杆起着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模拟升旗时,绳子要在横杆上滑动,这样会产生摩擦力.拉动时会费力,怎样改进才能减小摩擦呢?(让横杆表面光滑些,用滚动代替滑动).与减小摩擦知识联系,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同时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轮的结构.用滚动代替滑动就是要在轴上套一个轮子,它是什么样子呢?(教师出示滑轮)看!这就是套在轴上的轮子,我们叫它滑轮.在你们实验桌的抽屉里都有两个滑轮,现在你们把它们拿出来,仔细观察滑轮的结构,试着画出滑轮的结构简图.[设计意图]学生画出滑轮结构简图.为进一步研究滑轮做好铺垫.一、定滑轮和动滑轮思路一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通过滑轮来提升钩码,看谁的办法又快又多?一会向大家展示你的设计并画出示意图.学生进行实验.有了“升旗”的经验,很容易组装成定滑轮;有的同学还能够组装出动滑轮,甚至滑轮组,老师有意识地找出设计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同学,让他们展示设计的成果.[设计意图]创设任务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针对图,请学生观察,看两种方法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在比较轴是否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学生讨论并回答:一个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另一个滑轮的轴随着上升.用力方向不同.思考: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是否能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能否改变力的大小?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2.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学生进行探究定滑轮特点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思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总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知识拓展](1)在不考虑定滑轮轴间摩擦和绳重等因素时,被提升物体的重力与绳的自由端的拉力大小是相等的,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2)在不考虑悬绳伸缩等因素时,重物被提升的高度与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距离,如图甲所示.(3)所谓“改变力的方向”是指我们施加某一方向的力(图乙中F1方向向下)能得到一个与该力方向不同的力(图乙中得到使重物G上升的力).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动滑轮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吗?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学生进行探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思考.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2)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大小关系.(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设计意图]这样学生可以理解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知识拓展](1)在不考虑动滑轮自身重力、绳重、绳与轴间摩擦等因素时,提升动滑轮的动力是被提升物重的12,所以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2)在不考虑绳伸缩等因素时,被提升的物体每上升h,绳的自由端要上升2h,所以说使用动滑轮要费一倍距离(如图所示).思路二给出定滑轮的定义:我们把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学生:结合刚才的图片尝试理解这一概念.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定滑轮实验,将数据填入表中.观察实验,分析数据.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2.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学生讨论后回答:1.能改变动力的方向.2.不能省力.3.不能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总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思考和总结定滑轮的特点.讲授:给出动滑轮的定义:我们把随着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动滑轮实验,将数据填入表中.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动滑轮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吗?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学生讨论后回答:1.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2.可以省力.3.费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思考和总结定滑轮的特点.二、滑轮组学生思考归纳学生的发言: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在一起,应该就可以了.定义:我们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做滑轮组.提问:它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结合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猜测一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大胆猜测.提问: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有哪些绕线的方法?可以画出绕线的示意图.[设计意图]画图更形象,学生易于接受.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绳子的起点. (2)拉力的方向. (3)拉力的大小. (4)移动的距离.讨论:如何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经过讨论得出:使用滑轮组时,用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和物体,则提起物体的力就是动滑轮重和物重的几分之一,且每段绳子中的力都相等.总结: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称为 .它既可以 ,还可以 .2.滑轮组的特点:(1)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与物体上升的高度h 之间的关系s = h. (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 与物体上升的速度v 物之间的关系v = v 物.(3)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与物体的重力G 的关系F = G. [设计意图] 及时总结,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知识拓展] (1)在不考虑动滑轮重、绳重、摩擦等因素时,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n 分之一,即F =1n G 物.(n 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2)如果只是不考虑绳重及摩擦,而动滑轮的重不能忽略不计时,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与动滑轮重之和的n 分之一,即F =1n(G 物+G 动).1.如图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将重400 N 的木箱匀速向上提升,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在此过程中,工人用的拉力为 N .解析:本题考查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因为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以F =12G =12×400 N=200 N . 【答案】 2002.如图所示,健身员向下摆动脚踝使细绳拉着物体缓慢提升时,图中的滑轮是 ( )A .定滑轮,可省力B .动滑轮,可省力C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D .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解析:本题考查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由题图知,图中用的是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故选C.3.小李的质量为50 kg,可以举起80 kg的杠铃;小胖的质量为70 kg,可以举起60 kg的杠铃.他们两人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比赛,双方都竭尽全力,看谁能把对方拉起来.比赛结果应是 ()A.小李把小胖拉起B.小胖把小李拉起C.两个都拉不起D.两个都拉起解析:人拉绳子施加的拉力与人举起杠铃施加的举力是不相同的.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小李和小胖虽然他们能举起的杠铃重力不一样,但向下拉动定滑轮上的绳子与他们的胳膊的施力无关,对绳子的拉力最大能达到自身的重力的大小,由于装置是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所以绳子上的作用力最大等于小李的重力,小于小胖的重力,即小胖把小李拉起.故选B.4.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解析: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的力.分析四个选项,A图在地面上滑动,B图利用了定滑轮和滚动摩擦,C图既利用了动滑轮,又利用了滚动摩擦,D图利用了滚动摩擦.故C图最省力,故选C.5.物理实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小雯同学在“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记录了数据.实验次数物重G/N使用定滑轮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使用动滑轮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N1 1.00 0.6 0.652 1.50 1.1 0.903 2.00 1.6 1.15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书中的结论有较大偏差.你一定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回想你的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请你对小雯的实验方法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解析:对图乙:①分析:对弹簧测力计进行受力分析:受到方向向上的绳子的拉力(大小等于钩码重)、重力和手向下的拉力.所以在匀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物重.②改进: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该挂在绳子自由端,其读数才是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值.对丙图:①分析:“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是在不考虑动滑轮重力和摩擦的理想情况下才成立的,在实际实验中,动滑轮的重力和摩擦是客观存在的.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物重的增加,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但比物重的一半要大,这与“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的结论偏差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滑轮的自重.②改进:可以先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然后比较拉力与总重的关系或采用轻质滑轮.【答案】(1)由表中数据可看出,使用定滑轮时(乙图),F1≠G,这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弹簧测力计外壳受G,是由于没有考虑动滑轮受到的重力. (2)使用定滑轮时(乙图),将到的重力;使用动滑轮时(丙图),F2≠12弹簧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或水平拉动弹簧测力计,或实验前先测出弹簧测力计自身的重力);使用动滑轮时(丙图),要先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然后比较拉力与总重的关系(或采用轻质滑轮或增加钩码重).一、定滑轮1.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2.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二、动滑轮1.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2.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三、滑轮组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匀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几分之一;绳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从上向下绕:拉力为物重的偶数分之一,F=1,动滑轮个数为n.2n,动滑轮个数为n.从下向上绕:拉力为物重的奇数分之一,F=12n+1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8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选做题】教材第8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的新理念。
因此这节课采取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认清它们的本质,并能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十二章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功和功率、杠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功和功率学习的延续,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它为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组装及作用。
[教学方法]
这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为主,整节课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兴趣中进入学习状态,在问题的困惑中引领探究,在观察、比较、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仪器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组装好的定滑轮、动滑轮。
学生分组器材:滑轮2个、细线、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夹子。
[教学流程设计]
一、热身运动引入新课
由“想想议议”漫画的引入引发学生对滑轮的使用提出猜想:
(1)、小男孩为什么被吊上去了?
(2)、滑轮怎么用呢?这个滑轮的使用省力吗?
(3)、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滑轮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漫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滑轮使用的欲望。
)
二、探究:滑轮
探究(一):认识滑轮
动手组装和研究滑轮使用,提出初步活动要求:
(1)、只用一个滑轮、细绳、用多种组装方法将两个钩码竖直提高?
(2)、仔细拉动比较观察:使用各种滑轮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之处?
(3)、你认为不同滑轮在使用时可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认识滑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比较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对是否省力、省距离的的猜想提出下一个探究目的。
)探究(二):定、动滑轮的特点:(是否省力、省距离)
(1)、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a、要探究是否省力需要比较哪两个力?吧、b、用什么器材?怎样组装?c、用什么器材?d /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师生共同展示:明确实验方案、编制记录数据的表格。
(3)、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展示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编制表格的能力,与其他同学协同合作的意识。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探究(三):了解定、动滑轮的实质
(1)教师提出:定、动滑轮具有上面你探究出的的特点是因为它们都是一个杠杆,请你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吗?
(2)展示课件中“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也是一个杠杆,并分析动滑轮的支点、动力臂、阻力臂,进一步得出动滑轮的实质。
(3)挑战大力士活动:
(4)
(5)
(6)
(7)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回顾杠杆的五要素,延后用课件帮学生认清定、动滑轮的实质。
)
探究(四):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利用两个滑轮组装滑轮组提升重物,分析所组装滑轮组绳子称重情况和省力情况,并进行实验验证。
要求:
(1)、用两个滑轮组成滑轮组来提升钩码?
(2)、组内共同分析,你们组装的滑轮有几段绳子承担重物?
(3)、拉力应该是物重的多少?测量物重和拉力,验证你们的分析?
引导学生交流,展示不同的组装方法并分析出各自有哪些优点。
归纳得出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与吊着动滑轮的绳子段数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探究,动手练习组装,实验来验证滑轮组的省力情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
探究(五):轮轴和斜面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
(1)、你认为简单机械省力或费力、省距离和费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图片,你带着问题“轮轴和斜面”的使用也遵循省力必定费距离的规律吗?(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得出简单机械共有的特点:使用简单机械,省力必定费距离,费力必定省距离。
)
三、拓展应用
总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斜面、轮轴的特点?
( 设计意图:学生对质量和体积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密度含义的基础上,让他们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定滑轮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定滑轮的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1/2力多费1倍距离.
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费距离.
(3)、滑轮组:既能省力也能改变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一、教学特点:
1,把课堂演示为主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2,层层追问,探究环环相扣使结论自然呈现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不足之处
1, 引入缺乏知识的连贯性
尽管用三幅科学漫话,激发了学生学习滑轮的兴趣,但缺乏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结合杠杆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为"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做铺垫.
2,低估了学生的日常经验和自学能力
像滑轮的结构及能否改变力的方向,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自学课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要把一节课上好,把学生自主求知潜在动力调动起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重要. 3,忽视了经验知识,更需要理论验证.
定,动滑轮的作用,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这种直接经历探究过程固然重要,但学生需要的是更为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而恰恰这点被忽视了.如果能够联系杠杆及杠杆平衡条件,通过做图,从理论上分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滑轮的实质,这将对加速经验知识的内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以上是我对执教《密度》这节课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教学上积累经验,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