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学第3章 宏观调控法概述

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 用可以有三种:①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 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②它可以沿着相反 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 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③它可以 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 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 的一种。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府 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 物力的大量浪费。防止政府行为从相反的方向对经 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有必要运用一定的规则来约 束和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权限 程序、措施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加以明确。 11
8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 1.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典型代表,它充分体现 了经济法社会本位的特征。国家进行经济的宏观调 控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和社会进步,宏观调控法就是为保障这一目标的充 分实现而存在的。一方面,尽管宏观调控法的有关 规定必然涉及市场上个体的利益和政府权力的行使 ,但其调整的不是平等个体之间的交易关系,也不 是权力者与相对人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市 场活动中主体之间的总体性的、结构性的、公共性 的权利义务关系。 9
2.确认和规范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范围 和方式 政府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唯一主体,宏观经 济调控的过程就是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 因此宏观调控法就是政府宏观经济干预法。宏观调 控法对政府干预行为的作用反映在相互联系的两个 方面一方面,宏观调控法确认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 行的范围和权威。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法规范政府 在干预宏观经济过程中的行为,约束政府权力的行 使
13
5.调整方法的综合性 归纳起来,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可以分为三 种不同的种类:引导、规制、监督。引导是指国家 通过经济利益或计划指导这类经济手段来影响各种 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就 是国家通过制定经济法规来确定价格、利率、税率 、汇率及工资标准等经济参数,对经济生活进行调 节;通过计划指导的引导,就是国家按照计划法确 立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制定和修改经济计划指标来 引导经济行为。
第四编 第十六章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 一、宏观调控 • 宏观调控也称为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
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 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中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 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了实现这个 目标,必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 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和体系
• 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公法•Biblioteka 行政法 经济法 民法市场监管法
宏观调控法
合同法
• 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对比分析
• 1、理论基础
• 都以国家干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 但市场管理法所依据的是直接干预理论,而宏观调控法则 是间接干预理论。
•
宏观调控法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干预实现其职 能,从而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选择,由此可看出, 它为市场主体所确立的是一个间接的标准,具有可选性, 如通过体现法律规范特点的一些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等,明确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信息,哪些市 场交易活动因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而受到鼓励,哪些不符合 国家经济政策而受限制等。
• 3、以下选项属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目的的是()。 A、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B、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C、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D、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 ABCD • 4、以下对宏观调控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通过设立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规范来影响其行 为 B、建立“政府指导企业”的直接干预市场的法律机 制 C、主要通过经济政策来改变市场交易环境,并通过 交易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选择 D、“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干预市 场方式 • CD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第⼀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第⼀节宏观调控概述⼀、宏观调控的经济学依据现代国家⼀般实⾏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经济发展受着市场机制这⽀“看不见的⼿”的推动。
但是,市场经济有其⾃⾝的局限和弱点。
⾸先,市场经济往往导致⾃⾝不能解决的社会公正问题。
市场经济激发个⼈潜⼒,往往会导致贫富分化,进⽽对社会公正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次,市场经济⽆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再次,市场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市场失灵现象。
对于市场经济的上述弊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把“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结合起来,共同作⽤于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种途径。
⾃发⽣了1929-1933年那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长久、最⼴泛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宏观调控的竞争性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所谓的⾃由放任的⾃由市场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越来越重要。
20世纪以来,不同国家都以不同⽅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不介⼊经济⽣活的做法,更多地注意发挥了“有形之⼿”(即国家⼲预)的调节作⽤。
我国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同样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同时也要搞好宏观调控。
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中国市场经济经济基础。
政府宏观调控也得到了经济学理论的⽀持。
综观近现代西⽅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种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脉络,⼏乎都是围绕着如何选择、运⽤好宏观调控政策,以便解决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诸多⽭盾这个基本点来展开的。
不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主张强化国家⼲预和“⾚字财政”政策的凯恩斯学派,还是强调货币“单⼀规则”运动的货币主义,或是供应学派和近些年⼜重新抬头的新凯恩斯主义等等,都概莫能外。
⼆、宏观调控的涵义在中国,宏观调控是指以中央政府(central govornment)为主的各级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合法律地采⽤参与和影响经济运⾏的⼿段,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为,从⽽对⼀定范围的经济总体进⾏调节和控制的政府⾏为。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
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需要规范,其各类手段需要法律保障,宏观调控法应运而生。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一体两翼”中的另一翼,我国《宪法》第15条第2款规定“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概念:指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2、调整对象: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具体包括:(1)财税调控关系;(2)金融调控关系;(3)规划调整关系;(4)产业调控关系;(5)固定资产投资关系;(6)储备调控关系:特殊领域的战略性物资储备制度,如粮食、棉花、外汇、土地、石油等(7)对外经济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特点:(1)是一种经济关系;(2)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间接调控为主;(3)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机关始终是一方主体;(4)其实践已纳入国家经济法律体系的轨道。
(二)宏观调控权的配置
1、纵向配置:宏观调控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只有中央级次的国家机关才享有宏观调控权,地方是一种具体的执行权。
2、横向配置:宏观调控权在中央政府各宏观管理部门之间的配置。如中央人民政府拥有宏观调控权,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量地行使着宏观调控权。
三、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宏观调控权行使主体的综合性和手段的综合性,宏观调控目的性决定了必须要设立一个综合协调制度来协调多个具体执行者的多种手段。 (一)宏观调控综合协调的必要性
1、规划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需要相互协调。规划通常都是指导性的而没有法律的强制力,通常指明了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方向。
2、设立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机制。
涉及到对综合的宏观调控权予以立法,制定宏观调控法的问题(发改委酝酿宏观调控立法。)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为实现有效监管,宏观调控法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经济手段(如税收、利率、汇率等)、法律手段(如制定法 规、规章等)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宏观调控法实施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国际收支状况
就业率
反映经济总体增长情况,是评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 标。
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程度,是评 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的体系
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构成完整的金融法律 制度。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国家在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如金融监管关系、 金融市场交易关系等。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包括金融安全原则、金融效率原则、金融公平原则等,保障金融市 场的稳定和公正。
计划法律制度
计划法的体系
定。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与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是在20世 纪3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是国家 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 的重要手段。
在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经历了 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宏观调控法 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03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定义
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 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一方为国家, 另一方为经营者。
市场监管关系
市场监管关系定义
市场监管关系是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 系。
市场监管具体对象
《宏观调控法》课件

价格制度
价格制度
是指国家通过价格政策和价格监管对 市场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的法律制度 。
价格法
是指规定价格管理原则、任务、组织 、权限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反垄断法
是指规定禁止垄断行为和维护市场竞 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价格法的作用
保障国家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维 护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公平竞争,促进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方式
经济手段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 ,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经济 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 观经济目标。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指导等手段,直 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以实现 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通过立法和执法等手段,规范市场主 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 竞争。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点,例如它们都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安全,都 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社会法为宏观调控法提供了社会基础和价值导向,宏观调控法在社会法的指导下制定和实施 ,确保其符合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要求。
宏观调控法和
THANKS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财政税收制度
财政税收制度
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 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
行调节和控制的法律制度。
财政法
是指规定国家财政管理原则、 任务、组织、权限和程序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税法
是指规定税收管理原则、任务 、组织、权限和程序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财政税收法的作用
保障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制 定和实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包括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规划、货币、财政、产业、区域等方面的管理关系。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文献综述一、宏观调控概念和特征(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宏观调控也称宏观经济调控,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术语,移植到法律——经济法中,才有“宏观调控”一说。
在我国,“宏观调控”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所谓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经济运行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实行宏观调控,是针对市场经济运行而提出来的,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尊重价值规律,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使国民经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然而,市场也存在缺陷,也可能出现调节失灵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因而需要“国家之手”发挥作用。
但国家调节也有缺陷,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即所谓的“政府失灵”。
因此,为了避免政府行为的主观随意性,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政府行为,使之有序化、明确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把政府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实施必要的制度和手段,设定必要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一系列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即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是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一方面是对宏观调控受控主体行为的规制,使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具有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也是对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的规制。
宏观调控主体主要是政府,如果宏观调控主体的宏观调控行为不受法律的制约,宏观调控就会变成行政专权,可能导致法律危机。
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进行法律上的控制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1)宏观调控的调控主体只能是政府。
宏观调控的主体既包括调控主体,又包括受控主体,但调控主体只能是政府。
因为宏观调控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均衡增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控,这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总量运行情况,才能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运用综合的手段,来实行国家干预,使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
宏观调控法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 五、政府采购法
▪ (一)政府采购概述
政府部门为 进行政务活动或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最终消费需要, 以来源于财政拨款的资金,按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以 购买者的身份从国内、国外市场购买所需货物、工程 和服务的行为。
▪ 与民间采购相比,政府采购具有以下特点:
总结,是国家宏观调控管理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 ▪ 决算必须按照规定编制决算草案,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审
查和批准后方可生效。 ▪ (八)法律监督和违法责任 ▪ 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或
者人大常委会做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 四、国债法
▪ (一)国债和国债法的概念
▪ 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举借的各种债务的总称。具体说它是指中央 政府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借款的方法,来募集一部分 财政资金,以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当债券到期时,国家则必 须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 二、宏观调控法的制度要素
▪ 宏观调控法旨在为宏观调控权的行使、宏观调控行为的适用等 设置法定的规则。
▪ (一)调控主体 ▪ 1、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中央与地方 ▪ 地方政府有没有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 缺乏相应的信息条件;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结构与导向,决定
经济法-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还处在发展之中,其内容广泛,许多 方面没有定论。但是,基本原理已为人们认同,并为 各国采用。这就是: 当经济过热时,采取一定调控手段(如财政、税 收、金融等),减少或抑制总需求(投资和消费), 同时调整总供给方面,实现供求均衡,以防止通货膨 胀的经济危机;当经济过冷时,采取一定调控手段, 扩大或刺激总需求,同时也调整总供给方面,实现供 求均衡,以防止通货紧缩的经济危机。
第三编 宏观调控法
本部分讲授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制度,分为四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导论(概述) 财政法律制度 税收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宏观调控法导论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念、特征和调整机制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体系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的概念、特征和调整机制
一、宏观调控法的定义 “宏观”一词来源于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中 的微观相对应,经济学中的“宏观”是专指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经济生活中量的问题。包括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国家预算的收入 和支出、出口与进口、资本流出与流入的总量、工资 率和就业率、利息率和汇率。 宏观经济学派有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和新 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是占主流的宏观经济 学,一方面注重到国家调节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 吸收古典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合理内容。目前对 政府假设已由“全面管理”转向“有限管理”。
一、概说(续)
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 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起全国推行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分权(划分中央政府与地 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分税 (按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 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分别预算(建立健全分 级预算)、分设机构(建立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 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徒征管,中 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局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局征 收)。分税制是国际通行做法,其规范化和法制化程 度较高。应当说,这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如今运作多年,但还有待完善。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外部世 界的交易所形成的收支状况。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三)宏观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包括财政调控、税收调控、金融调控 和计划等。 当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将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汇 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 等关键指标和关键环节的决定权,部分或全部地收归国 家及其政府的时候,金融调控便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 段之一。 国家通过财政调控、税收调控和金融调控的手段还不足 以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的时候,计划也就被 纳入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宗旨和原则
三、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所规范的宏观调控行为应 遵循的根本准则。
调控法定原则 调控适度原则
调控公平原则 调控绩效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第四节 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
一、宏观调控法主体
(一)调控主体
调控主体,即宏观调控主体,是宏观调控行为人或行为的施 动者。从宏观调控法的角度看,调控主体,是宏观调控义务 的承担者和宏观调控权力的享有者。 根据“法律保留”或“议会保留”原则,一些重大或重要的 、决策性的宏观调控行为的实施权应由立法机关享有。 基于国家权力的分配,所有的宏观调控执行行为、大量非重 大或重要的宏观调控决策性行为,往往由法律规定的政府实 施。 我国的中央政府——国务院及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都分别依法实施不同的宏观调 控行为。
第二十一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和体系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宗旨和原则 第四节 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 第五节 违反宏观调控法的法律责任
宏观调控法复习重点

宏观调控法第一章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宏观调控即为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宏观调控目标:1、总量均衡;2、结构优化;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手段:1、财政调控:如转移支付、发行国债等。
2、税收调控:如所得税、消费税、印花税等。
3、金融调控: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4、计划:如国民经济5年计划。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法:调整在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的初级宗旨即直接目的:规范和保障国家宏观调控行为,预防和克服市场失灵,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均衡和结构的优化,实现物价平衡、就业充分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增长。
终极宗旨即根本目的:在实现初级宗旨的基础上,协调和解决国家整体利益和经济个体利益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一)调控法定原则:调控行为要有法律授权,依法调控。
(二)调控绩效原则:如经济适用房的“砖头补贴”—暗补和“人头补贴”—明补。
(三)调控公平原则:兼顾产业、地区、收入等方面的公平。
(四)调控适度原则:不能顾此失彼,要考虑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宏观调控主体是宏观调控行为人或行为的施动者,是宏观调控义务的承担者和宏观调控权力的享有者,限于国家。
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利:根据权利所处的环节分为立法权和执法权;根据权利所指向的方式分为财政、税收、金融、计划等调控权;根据权利的强制性强弱不同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调控权。
宏观调控主体的义务:依法享有并行使宏观调控权。
宏观调控受体,即宏观调控对象,是宏观调控行为的受动者,也就是宏观调控行为的直接受影响者。
限于市场主体,包括经营者和消费者。
宏观调控受体的权利:市场主体享有经营自由权。
宏观调控受体的义务:接受宏观调控,注意区分指令性和指导性。
第十章 宏观调控法原理

一、宏观调控 法主体制度
(hónɡ ɡuān diào kònɡ)
(一)调控主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政府
(二)调控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市场主体: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等
第十六页,共二十一页。
二、宏观调控权配置(pèizhì)制度
(一)概念
宏观调控权,宏观调控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力。 宏观调控权的配置:根据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地
2、金融法 3、财政法 4、税法 财政调控行为——财政调控关系——财政
法
第十四页,共二十一页。
三、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式
(一)一般(yībān)禁止式的调控方式 (二)积极义务式的调控方式 (三)有条件的允许式的调控方式
第十五页,共二十一页。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基本(jīběn)制度
第十章 宏观调控 法的基 (hónɡ ɡuān diào kònɡ) 本理论与制度
第一页,共二十一页。
第一节 宏观调控基本(jīběn)理论
一、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
(一)宏观调控 1.定义:对宏观调控在理论界虽然有着不同
表述,但学界趋同(qū tónɡ)的认识是:宏观调控 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 制。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即国民经济的供 求关系,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关 系。
(三)有条件的允许式的调控方式。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宏观调控权,宏观调控主体依 法享有的权力。不同层级的宏观调控权的配置:中央地方之间
Image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一页。
和解决国家整体利益和经济个体利益的矛盾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hù dònɡ)和协调发
展。
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
高教社马工程经济法学(第三版)教学课件07

(二)宏观调控权的横向配置
宏观调控立法权和宏观调控执行权 财政调控权、税收调控权、金融调控权和计划 调控权等 指令性调控权和指导性调控权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
并非所有的宏观调控权都可以进行纵向配置。 对于地方政府能否行使宏观调控权,理论界 一直存在不同认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宏观调控实施 程序制度
……
信息搜集整理 方案拟议 权衡选择 公告通知 实施督促 信息反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不同领域的调控程序制度
立法行为 执法行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
(一)归责基础 (二)责任形式 (三)责任构成 (四)责任竞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归责基础
违反宏观调控法的法律责任,是宏观调控法主体违反宏观调控 法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宏观调控法责任制度,是 保障宏观调控法的守法、执法和司法的重要制度。 违反宏观调控法律义务的主体之所以承担法律责任,是由于其 违法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
一、宏观调控法主体制度 二、宏观调控权配置制度 三、宏观调控的程序制度 四、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宏观调控法主体制度
调控主体
调控受体
Hale Waihona Puke • 宏观调控义务的承 担者
• 观调控权力的享有 者
• 国务院及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财 政部、中国人民银 行、工业和信息化 部、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宏观调控的概念 • 国家主体性
1
• 对象的宏观性
2
• 目的的宏观性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含义:(1)宏观经济调控的 一方主体是国家;(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国家 在履行管理经济职能,以间接手段调控经济运行 过程中所发生的间接管理关系。(3)宏观经济管 理关系是国家在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调控过程中, 与市场主体之间普遍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 2、特征:(1)调整范围的整体性和普遍性; (2)调整方法的指导性和调节性;(3)调整手 段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具有社会法的特点;具 有很强的整体导向性;政策性法;固定的程序法 和变动的实体法的结合。)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3、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1)个人所得税的调 整;(2)社会福利保障。 •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 1、需求管理理论: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以达到特 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即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 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以达到充分就 业、无通货膨胀等基本经济目标。(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5)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稳定的宏观经 济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 重要的公共物品。 • (6)宏观调控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必须在 严格的规制下运行。 • 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1、概念:调整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 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早期是危机对策法。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2)宏观调控涉及到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宏观 层面,以总量平衡为调控的主要目标,而非市场 主体的经济活动。 • (3)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必须借助市 场机制,包括计划、税收和金融等手段,作用的 发挥是通过市场中介引导市场主体,使市场主体 的微观经济活动同宏观经济目标相互衔接。 • (4)以经济利益为实现调控目的的主要手段,亦 即经济性手段,以刺激市场主体,而行政和法律 手段,前者太过刚性,后者则太过繁琐。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一)基本原则:社会整体利益平衡,还 夹杂尊重市场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经 济民主原则。 • (二)调整方式:是指宏观调控法在调整 宏观调控关系时所采取的行为规范方式和 法律后果形式。特征: • (1)行为规范的内容是以专业性、政策性 规范为主导。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概念和特征 • 1、概念: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 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 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 制。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解析):宏观经济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 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 • 总体供求关系,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 给社会的全部商品和劳务关系。社会总需求是指 全社会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而要保持上 述平衡,就是指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就需要加 强宏观调控。 • 2、特征:(1)宏观调控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 有效手段,主体是国家
• 4、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严格划 分了宏观调控的基本范围。 • (二)经济学理论依据 • 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政府调节、干预经济的政 策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微观经济的理论为基础, 通过微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以期解决市场机制本 身的不完善之处;二是以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 础,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着眼于解决经济总量的 平衡和市场宏观运行问题。 • 微观经济政策理论: • 1、价格政策。(1)支持价格;(2)限制价格。 实行价格宏观调控的重要理论依据。 • 2、产业政策。(1)通过对特定行业的支持、限
• (2)行为规范方式以授权性规范为主,以弹性规 范方式为主要形式。 • (3)对相对利益主体的约束力具有间接性。 • (4)法律后果形式上制裁和奖励法律措施并用。 • 六、宏观调控法的法律体系 • 1、计划法2、金融政策法3、财税政策法4、产业 政策法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 • • • 3、定位:经济法之下的子部门法 四、宏观调控法的制度与理论基础 (一)制度基础 1、市场体制的内在缺陷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2、市场体制下发展的专业经济为宏观调控提供了 专业手段背景。 • 3、市场体制下的各种利益冲突为国家宏观调控奠 定了基本目标。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三、宏观调控法的功能和作用与部门法定位 • 1、功能:(1)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市场主体行 为;(2)规制政府宏观调控权使其合法使用; 3 (3)保障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 2、作用:(1)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2) 为制度创新提供法律依据;(3)保障政府调控依 法进行;(4)促进宏观调控与国际接轨。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经济增长政策 • (三)法学理论基础 • 1、经济法理论对传统公、私法理论的挑战。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2、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强化使传统政治国 家的色彩日益淡化。 • 3、法治理论的成熟与依法行政观念的深入 人心。 • 五、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