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宏观调控原理
二、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
1、宏观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宏观调控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 3、宏观调控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 集中反映
三、中国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1、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原则 2、政府调控法定原则 3、政府调控适度原则 4、注重调控效益原则
宏观调控法原理部分
民商法学教研室 肖丽丽
主要内容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 三、中国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 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 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 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村居民家庭为 43.7%。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 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 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 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水 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 30至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 的恩格尔系数均在20%左右。
26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lecture0919PPT课件
家庭
企业
产品市场
5
宏观经济流程图:有人挣钱不花完
要素市场
家庭
企业
产品市场
储蓄
6
如何接上?
要素市场
家庭
企业
产品市场
储蓄
7
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金融市场
要素市场
家庭
企业
产品市场
储蓄 金融市场
投资
8
问题:储蓄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
储蓄投资
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
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
现代市场经济中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国家计委发改委
26
货币政策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27
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
法定准备金率
从“金匠法则”(Goldensmith’s Law)到部分存款准备制度 部分存款准备制度与存款创造 法定准备率的变动与货币供应量 调节法定准备率:不常用的政策措施
储蓄
金融市场
投资
卖出债券 发行货币
中央银行 2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要素市场
家庭
企业
产品市场
储蓄
金融市场
投资
发行债券 发行货币
直接税
政府
间接税
转移支付
政府采购
22
家庭
要素市场
企业
产品市场
储蓄
金融市场
投资
直接税
转移 支付
政府(央行) 间接税
政府采购
净要素收入
国
外
净出口
23
3.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张守文《经济法学》第6版复习笔记(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张守文《经济法学》第6版复习笔记第六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宏观调控法概述1.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①宏观调控的主导一方是政府;③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③宏观调控的调控手段是综合性的,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
2.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及特征(1)调整对象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或称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宏观调控关系:①计划调控关系②财税调控关系③金融调控关系④产业调控关系⑤投资调控关系⑥储备调控关系⑦涉外调控关系(2)特征:①各类宏观调控关系,都具有经济活动内容,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
②各类宏观调控关系,体现着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国家干预既有直接的干预,也有间接的干预。
③在宏观调控关系中,政府或国家法律授权的机关始终是主导性主体(即调控主体),调控主体与被调控主体(受控主体)之间的关系,既存在着命令与服从的性质,也存在着协调、合作的性质。
④在实践中,宏观调控关系已经纳入我国经济法调整的轨道。
3.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体系(1)概念宏观调控法,就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体系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内容或体系包括以下主要法律制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对外经济贸易法等法律制度等。
4.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宏观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②宏观调控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③宏观调控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集中反映。
二、宏观调控法的原则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在宏观经济法的制定、执行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下的具体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各项宏观经济法律制度和全部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
张守文《经济法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经济法规范论——第六章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第四章经济法规范论一、主体理论1.经济法主体的界定经济法主体是依据经济法而享有权力或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体或个体。
2.经济法主体的分类(1)依据对调整对象的二元划分,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和市场规制法主体两类。
其中,宏观调控法主体可以分为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或称承控主体),市场规制法主体可分为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2)经济法主体还可分为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
其中,调制主体即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调制受体即依法接受调制的主体,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居民等(第三部门如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属之)。
3.经济法上的主体组合(1)经济法的主体组合经济法的主体组合是“调制主体与调制受体”,具体又包括“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以及“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这两类主体组合。
(2)主体组合中的主体差异在经济法的主体组合中,存在着主体的差异性,这是经济法特殊性的一种表现。
4.主体资格取得的多维性与特殊性(1)资格取得的多维性①调制主体与调制受体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是不同的,并且,具体的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都有各自不同的法律依据。
②调制主体的资格,需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特别是专门的组织法或称体制法的规定才能取得。
调制受体的资格,一般不需要有专门的法律作出特别规定,并且,其资格取得主要是依据反映主体平等精神的民商法。
(2)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①经济法作为高层次的法,必然同基础性的部门法有密切的联系,这在主体资格取得方面也有体现。
②虽然调制主体的资格取得源于宪政性法律,但与一般行政主体的资格取得还是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主体职权方面,更强调有关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职能的行使,更强调其经济管理职能。
③虽然调制受体主要由民商法确定其资格,但不排除在市场准入方面,基于产业政策的考虑,由专门的经济法规范对其主体的资格或资质条件等作出专门的限定。
5.经济法主体的二元结构经济法主体的构成体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可以分为调制主体与调制受体,并可以进一步分为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以及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
宏观调控法原理(共9张PPT)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 RRR:RMB Deposit-reserve Ratio ▪ 2021年11月29日,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 今年内第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后的 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可一次性冻结银 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
三、调整方法
2021年11月29日,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0.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横向配置:不包括司法机关,也并非所有的立法与执法机关。
▪ 货币调控:多少货币在市场流通 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
性质:法定性(主体、权源、内容、程序); 编订、修改经济计划,并执行。 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内第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宏观调控法原理
优选宏观调控法原理
2、特征
▪ 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 ▪ 对象:总量调控、结构调控; ▪ 主体:政府(中央/地方?); ▪ 性质:法定性(主体、权源、内容、程序)
; ▪ 手段:间接调控(市场机制能解决的问题就
无需宏观调控); ▪ 体系:财政、金融、计划等方法综合协调。
3、范围/体系
▪ 总体上是间接的、宏观的 ▪ 1、计划指导 ▪ 编订、修改经济计划,并执行。 ▪ 完不成计划怎么办? ▪ 2、相机抉择 ▪ ——广泛而有限度的授权 ▪ 3、利益诱导 ▪ ——变量(经济参数)调节
▪ 4、强行控制?
二、宏观调控权配置
▪ 张守文:《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3期。
▪ 信贷调控:现有货币总量下,多少货币通过 RRR:RMB Deposit-reserve Ratio
体系:财政、金融、计划等方法综合协调。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为实现有效监管,宏观调控法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经济手段(如税收、利率、汇率等)、法律手段(如制定法 规、规章等)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宏观调控法实施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国际收支状况
就业率
反映经济总体增长情况,是评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 标。
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反映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程度,是评 价宏观调控法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的体系
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构成完整的金融法律 制度。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国家在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如金融监管关系、 金融市场交易关系等。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包括金融安全原则、金融效率原则、金融公平原则等,保障金融市 场的稳定和公正。
计划法律制度
计划法的体系
定。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与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是在20世 纪3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是国家 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 的重要手段。
在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法经历了 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宏观调控法 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03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定义
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 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
宏观调控关系主体一方为国家, 另一方为经营者。
市场监管关系
市场监管关系定义
市场监管关系是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 系。
市场监管具体对象
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
●稳定农副产品供应 ●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 ●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 ●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 ●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健全价格监管法规 学校保持食堂价格稳定 《通知》要求,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优 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 价格临时补贴。按照隶属关系,增加对大中专院 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各大中专 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
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 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 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 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 和速效性等特点。
(二)目标
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 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增加就业
四、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
一、宏观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特征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四、宏观调控法
一、宏观调控
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 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 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 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 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到 “十二五”期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 到20%左右,力争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 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3、财政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调整节能汽车推 广补贴政策 ;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所得免征所 得税
4、价格政策
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提高2012年小麦 最低收购价格 5、产业政策 “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 6、节能减排
张守文《经济法学》(复习笔记 第六章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第六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一、宏观调控法概述1.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1)宏观调控的主导一方是政府;(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3)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是综合性的,既包括法律手段,也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
2.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及特征(1)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或称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宏观调控关系:①计划调控关系②财税调控关系③金融调控关系④产业调控关系⑤投资调控关系⑥储备调控关系⑦涉外调控关系(2)上述各类宏观调控关系,涉及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意志,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①各类宏观调控关系,都具有经济活动内容,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②各类宏观调控关系,体现着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③在宏观调控关系中,政府或国家法律授权的机关始终是主导性主体(即调控主体),调控主体与被调控主体(受控主体)之间的关系,既存在着命令与服从的性质,也存在着协调、合作的性质;④在实践中,宏观调控关系已经纳入我国经济法调整的轨道。
3.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体系(1)宏观调控法,就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内容或体系包括以下主要法律制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对外经济贸易法等法律制度等。
4.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宏观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宏观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2)宏观调控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宏观调控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集中反映。
二、宏观调控法的原则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在宏观经济法的制定、执行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下的具体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各项宏观经济法律制度和全部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
宏观调控法知识讲解
宏观调控法原理 财政法 金融法
宏观调控法原理
▪ 一、概述 ▪ (一)宏观调控 ▪ 1、宏观调控的含义 ▪ 是指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变量
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 2、宏观调控的特点 ▪ 1)以社会总供求和总需求为调控的宏观目标。 ▪ 2)以间接手段为主要的调控方式 ▪ 3)以经济规律为运作机制。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 财政法定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形式上的要求,它旨在 保障民主原则在制度上的实现。一般表现在财政权力 (利)法定、财政义务法定、财政程序法定、财政责 任法定。
▪ 财政健全主义: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稳健,旨 在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运行不至于偏离安全稳健 的目标。其核心问题即在于,能否将公债作为财政支 出的资金来源。
▪ 财政转移支付又称财政补助支出。一般表现为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失衡而将部分 财政收入无偿的让渡给下级政府、企业和居民 时所发生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
▪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和财政补贴两大类。
▪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划分为下述几种形式:
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是指对宏观调控法的调 整对象, 整对象,即对宏观调控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 后果的方式、手段的总和。 后果的方式、手段的总和。 (一)以宏观经济政策业务范围为基础确立的调 整方法 1.财政调控方法 财政调控方法 2.货币调控方法 货币调控方法 3.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4.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5.涉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涉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习题: 习题: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主体是(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主体是( ) A、政府 B、企业 、 、 C 、行业协会 D、经营者 、
习题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在原则上不应以(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在原则上不应以(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C .间接计划手段 D.行政手段 间接计划手段 行政手段 为主。 )为主。
(二)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
式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1.利益诱导方法 利益诱导方法 2.规划指导方法 规划指导方法 3.强行控制方法 强行控制方法
五、宏观调控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 第一,通过规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促进市场总 供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供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第二,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二,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三,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 第四,为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提供法律 依据,规范和约束政府管理市场的行为。 依据,规范和约束政府管理市场的行为。
六、宏观调控法的体系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 财政法、税法、金融法、 财政法、税法、金融法、 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 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 固定资产投资法、 固定资产投资法、 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对外经济贸易法等。 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对外经济贸易法等。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文献综述一、宏观调控概念和特征(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宏观调控也称宏观经济调控,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术语,移植到法律——经济法中,才有“宏观调控”一说。
在我国,“宏观调控”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所谓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经济运行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实行宏观调控,是针对市场经济运行而提出来的,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尊重价值规律,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使国民经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然而,市场也存在缺陷,也可能出现调节失灵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因而需要“国家之手”发挥作用。
但国家调节也有缺陷,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即所谓的“政府失灵”。
因此,为了避免政府行为的主观随意性,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政府行为,使之有序化、明确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把政府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实施必要的制度和手段,设定必要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一系列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即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是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一方面是对宏观调控受控主体行为的规制,使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具有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也是对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的规制。
宏观调控主体主要是政府,如果宏观调控主体的宏观调控行为不受法律的制约,宏观调控就会变成行政专权,可能导致法律危机。
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进行法律上的控制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1)宏观调控的调控主体只能是政府。
宏观调控的主体既包括调控主体,又包括受控主体,但调控主体只能是政府。
因为宏观调控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均衡增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控,这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总量运行情况,才能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运用综合的手段,来实行国家干预,使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
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课件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在市场失灵或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政府应采取适当干预措施,维护市场秩序和稳 定。
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
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CHAPTER 03
宏观调控法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
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 利率等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 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产业政策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 动特定产业发展来影响
经济活动。
价格政策
通过控制价格水平、稳 定物价来影响经济活动
。
法律手段
01
02
03
制定法律规范
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市场主 体的行为,保障公平竞争 。
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政府支出等 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控。
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 财政支出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收入 和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影响总需求 和总供给。
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 利率等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控。
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宏观调控法概述 •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 宏观调控法的主要手段 • 宏观调控法的作用机制 • 宏观调控法的实践应用 • 宏观调控法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CHAPTER 01
宏观调控法原理
社会结构 “市场——政府”二元结构 “市场构 案例: A、兴业银行——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B、美国的贷款人环境责任制度 讨论问题:社会中间层(组织)在经济发 展中起到的作用(利和弊)
3、政府各职能部门 在美国,其从事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机构 及组织包括:白宫办公厅,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经 济顾问委员会,政策发展办公室,商务部,财政部 等;德国从事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机构及组织包括: 联邦经济部、财政部、经济合作部、联邦经济信息 总署、联邦银行等,还有大量的咨询与研究机构; 日本的大藏省、通商产业省、农业水产局、经济企 划厅等机构及组织也主要从事宏观调控。 我国从事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机关主要包括从事经 济计划、财税、货币、内外贸易等国家核心经济事 务的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商务部等。它们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各自的地位、 职能、权力以及责任如何,关键是要运用法律形式 长期地、相对稳定地固定下来,不因领导人主观意 志的变化而随意变化。
经济法学中,“宏观调控”则与“市场规
制”并列。 宏观调控是指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 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平 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 健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 体调节和控制。
(一)尊重市场原则 宏观调控的存在价值是弥补市场失灵,它应当 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作为市场调节的补充手段而存 在,决不能反客为主。这就决定了宏观调控必须尊 重、符合并善于利用市场规律:(1)尊重和符合 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 一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 (2)善于利用利润平均化的规律; (3)善于运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换 言之,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基础上。 舍此,不但市场经济的建成与运行要大打折扣,宏 观调控也会因失去微观基础而难以收效。
宏观调控法
▪ 2、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 1)合法性原则:从实体和程序法两方面保障依法调控 ▪ 2)尊重市场原则:这是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原则 ▪ 尊重和符合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为市场主体创造一
个安全、有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善于利用利润平均 化规律分配社会财富;善于利用‘‘经济人”规律调控市场行为。 ▪ 3)适度调控原则 ▪ 3、宏观调控法的构成 ▪ 1)计划法、产业政策法 ▪ 2)财政(税收)法、金融法 ▪ 3)国有资产法 ▪ 4)对外贸易法
▪ 五、政府采购法
▪ (一)政府采购概述
政府部门为 进行政务活动或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最终消费需要, 以来源于财政拨款的资金,按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以 购买者的身份从国内、国外市场购买所需货物、工程 和服务的行为。
▪ 与民间采购相比,政府采购具有以下特点:
总结,是国家宏观调控管理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 ▪ 决算必须按照规定编制决算草案,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审
查和批准后方可生效。 ▪ (八)法律监督和违法责任 ▪ 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或
者人大常委会做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 四、国债法
▪ (一)国债和国债法的概念
▪ 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举借的各种债务的总称。具体说它是指中央 政府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借款的方法,来募集一部分 财政资金,以满足其行使职能的需要,当债券到期时,国家则必 须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 二、宏观调控法的制度要素
▪ 宏观调控法旨在为宏观调控权的行使、宏观调控行为的适用等 设置法定的规则。
▪ (一)调控主体 ▪ 1、宏观调控权的纵向配置——中央与地方 ▪ 地方政府有没有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 缺乏相应的信息条件;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结构与导向,决定
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某些产 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 非竞争性,需要政府提供 或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的政治学基础
民主政治理论
宏观调控法以民主政治理 论为基础,强调政府应当 回应民意,实现公共利益。
行政权理论
行政权理论认为政府具有 执行法律和制定政策的权 力,应当在宏观调控中发 挥主导作用。
促进功能
通过宏观调控法的实施,促进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国
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02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
宏观调控法的经济学基础
01
02
03
宏观经济学理论
宏观调控法以宏观经济学 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政 府干预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和增长。
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机 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实现 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政 府进行干预。
详细描述
结构优化原则要求国家在宏观调控时,关注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通过政 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
总结词
宏观调控法应遵循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
详细描述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要求国家在宏观调控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监管,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统一 。
宏观调控法通过规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机关的职权、职责以 及行使职权、职责的方式、程序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 面,来规范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保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的实现。
宏观调控法的特征
全局性
宏观调控法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调整具有全局性的宏观 经济关系,以保障宏观经济秩序和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
宏观调控的原理和手段是
宏观调控的原理和手段是
宏观调控的原理和手段是指由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总体规模、结构和速度,以维护经济平稳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增长和社会稳定。
宏观调控的原理包括:
1. 总量调控原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来影响经济的总体产出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
2. 结构调控原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来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布局。
3. 预期调控原理:通过管理预期和市场信心,来引导市场行为和预期,从而影响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1.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2.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
3. 产业政策: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
4. 区域政策: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投资政策和特殊措施,来促进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宏观调控的原理和手段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需要综合运用,灵活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经济法的运行系统
(三)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体系 1. 概念: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2. 体系:包括计划法、财税法、金融法三大部分。
第一节 经济法的运行系统
(四)宏观调控法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
1.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 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
《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是较为成功的立法, 值得我国借鉴。 (五)建立我国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法律制度
建立我国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是一项系 统工程,为此,应当:(1)设立国民经济计划宏 观调控委员会(2)建立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机制。
(三)我国宏观调控综合协调的现状及其法律调整
1. 明确宏观调控部门各自的职责权限是建立综合 协调机制的前提。 2. 建立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协 调机制同样重要。 3. 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制定一部体现经济法理念的 《宏观调控法》。
第五节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四)国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立法实践 德国的《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与美国的
第六章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述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调控方法 第四节 宏观调控权及其配置 第五节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述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 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 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 节与控制。
第二节 经济法的适用范围
2. 政府调控法定原则:即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控制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基本要求(三个“法定”): (1)调控主体资格法定 (2)宏观调控权力法定 (3)政府调控方式与程序法定
第二节 经济法的适用范围
3. 政府调控适度原则: 三层含义: (1)政府调控不得冲击和削弱市场机制作用的发 挥,应当促进和保护市场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 (2)政府调控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依法进行 干预。 (3)政府调控一般不得直接干预经济组织的具体 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节 宏观调控权及其配置
(二)宏观调控权配置 1. 纵向配置:即宏观调控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 划分。实施宏观调控的主体,只能是国家的中央 政权,而地方政权不能实施。
2. 横向配置:即宏观调控权在中央政府各宏观管 理部门之间的配置。
第四节 宏观调控权及其配置
(1)一般说来,国务院拥有宏观调控权。与此同 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 银行、商务部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地、大量地 行使着宏观调控权。 (2)需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经济法的适用范围
4. 注重调控效益原则: 即宏观调控法通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目的
就是要激励、促进和保护宏观经济利益的提高。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调控方法
(一)宏观调控法的调控方法定义 指对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施加有影响力和
法律后果的方式、手段的总称。
(二)以宏观经济政策业务范围为基础确立的调整 方法 (1)财政政策调控方法 (2)货币政策调控方法 (3)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4)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5)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司法机关没有宏观调控权; 应对各类具体的宏观调控权作出具体划分; 在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还可能存 在授权立法问题。
第五节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一)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目的
1. 主要是提供不同经济调控部门之间政策、措施 协调的程序和方式,形式稳定的协调机制,避免 宏观调控部门各自为政,以提高宏观调控决策的 效率。 2. 提供一种解决不同部门发生争议的途径,在不 同部门之间形成一定的制约和监督,避免宏观经 济政策彼此之间的相互冲突和抵消。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宏观调控:
1. 宏观调控的主导一方是政府。 2.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3. 宏观调控的调控手段是综合性的。
第一节 经济法的运行系统
(二)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及特征
1. 调整对象
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 经济关系。
第三节 经济法的程序问题
3. 强制控制方法:指政府依法对经济行为进行的 某种限制或禁止,从而对宏观调控关系施加强制 影响力的方法。
第四节 宏观调控权及其配置
(一)宏观调控权概念 指政府为确保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
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目标, 而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 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法定职权。
第五节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二)宏观调控综合协调的必要性 1.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是国民经济本身的内在要求 和客观需要,单一的宏观政策或调控手段是无法 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2. 只有进行宏观调控综合的预期目标。
第五节 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第三节 经济法的程序问题
(三)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式为基础确立 的调整方法 1. 利益诱导方法:指采用法律确认的经济利益诱 导方式,对宏观经济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 果的方法。
2. 计划指导方法:指通过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 经济计划指标或长远规划来影响宏观调控关系的 方法,其影响力要比经济参数作用直接得多。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一)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定义 是在宏观调控法的制定、执行以及主体参加
宏观调控下的具体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是各项宏观经济法律制度和全部规范的总 的指导思想。
(二)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 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原则:即社会总供给与社 会总需求的价值总量平衡,国民经济各组成要素 相互作用的方式达到最优化。
主要包括计划调控关系、财税调控关系、 金融调控关系、产业调控关系、储备调控关系、 涉外调控关系等七大类宏观调控关系,它们也 可以合并为计划、财税、金融三大类调控关系。
第一节 经济法的运行系统
2. 特征
(1)属于经济关系范畴; (2)体现着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 (3)在各类宏观调控关系中调控主体与受控 主体之间存在着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有时也存 在着调整、合作的关系; (4)在实践中宏观调控关系已经纳入国家经 济法调整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