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农民到市民 精品

合集下载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一、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01*年2月7日至2月20日,涪陵调查队在涪陵XX区和26个乡镇街道对84名外出务工农民开展农民工市民化情况专项调查。

84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的年龄在41-50岁之间;%的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婚姻状况为已婚;%拥有1-2个子女;%的子女未在城镇上学,%未举家迁移。

二、农民工就业和居住情况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一)就业地点主要集中中在大中型城市。

接受调调查的84名外出务工人人员中,有42人自20016年以来主要在省会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务工工,有%的农民工在务工工地就业时间累计达到了了两年至三年,%的农民民工连续稳定就业时间超超过了一年。

如百胜镇紫紫竹村的农民工张某自22000年以来长期在浙浙江省XX市务工,刚开开始每年春节还回家住上上一段时间,近几年来连连春节也没有回家乡,成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长期外外出务工农民工。

((二)外出农民工居住条条件有待改善。

调查结果果显示农民工对自己在外外居住条件满意度不高,,其中%的调查对象对自自己的居住条件满意度为为“一般”。

%的农民工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舍,%农民工租房住。

如如曾经在北京务工的农民民工王某,务工期间长期期住在每晚十元的地下室室通铺旅社,居住条件较较差,只能说在北京有个个住处,但是环境实在差差强人意。

(三)工工作收入情况满意度总体体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的农民工表示对自己的的工作“非常满意”,另另有%的农民工对自己的的工作满意度感觉“一般般”,84个调查对象中中只有15人对自己的工工作感觉“不满意”。

从从行业、收入情况来看,,%的调查对象所从事的的行业为建筑业,6成以以上调查对象三年年均务务工收入水平在3万元以以下,其中1万元以下占占%,年均收入1-2万万元的占%,年均收入22-3万元的占 25%%。

84人中有16人表表示年均收入水平在5万万元以上,其中1人承认认自己的年均收入达到了了10万元以上。

“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即“人的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该市高度关注农民工群体,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农民工技能,着力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继续完善各级农民工服务平台功能,为农民工解难题办实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农民工的广泛好评。

一、主要经验做法成效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农民工享受到更优惠政策,积极市民化。

近几年来,该市认真实施加强农民工住房保障工作方案,创新和加强农民工工作,对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创建示范性农民工创业园,举办农民工技能大竞赛活动,让“一线工人”(农民工)也可评职称,得到社会对农民工技术的承认,还低价对农民工进行房屋出租等等。

大量新市民的出现,将有利于。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孙圣华柳福健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06期平衡城镇发展、促进城镇融合是当前实现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间居民文化融合。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推动农民向市民化转型不仅能提升农民市民化的社会认同感,而且是促进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

农民向市民转变中受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为此提出强化相关制度落实监察力度、组织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能力、提倡和谐共享丰富多彩社会、增加文娱活动增添人文氛围。

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过渡的问题,党和国家始终围绕“农民市民化”进行探索。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是基本实现城镇化的保障。

在2013年至2020年间“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完善农转非户籍制度、稳定农民就业、平等共享城镇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做了进一步落实工作。

尽管政府从多方面为城镇化建设做努力,但在其进程中,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镇一体化发展成果仍面临着诸多的考验。

因此,健康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社会认同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感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一、烟台市农民市民化现状根据2001年-201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到2019年间,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从438.36万人下降到246.83万人,年平均降低3.1%。

而在这20年间里,烟台市的城市户籍人口从207.63万上涨到466.97万人,年平均增长4.4%。

可见,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呈直线下降趋势,城市户籍人口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

其中,非农业人口上升的速度略高于农业人口下降的速度。

具体数据可参看表1,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据表1所知,2001-2019年烟台市农业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非农业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其中2012年烟台市城镇户籍人口数正式超越农村户籍人口数,成为一个农民市民化良好发展的转折点。

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对旧问题的新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所谓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

加快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 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一、含义解读研究农民向市民转化,首先要界定农民和市民涵盖的具体范围。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农民角色进行界定:从居住空间角度看,农民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农村居民、农村总人口);从户籍角度看,农民指拥有农村户口的人;从所有制角度看,农民指与公有制土地联系的集体农民;从职业角度看,农民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

西方学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是单一产业,“农民”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由于其职业的稳定性而相对固定不变。

“市民”最早起源于西方,西方学者认为“市民”一词不光是指在城里居住的人,而且特指具有市民权的人,是有身份自由、享有充分权利的社会成员。

[1]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市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地域特征:生活、工作在城里而非农村;第二,产业特征:从事非农产业,收入也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第三,户口特征:通常具有城市户籍;第四,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征:与城市文化相连。

由于农民与市民在地域、职业、户籍、意识行为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决定了农民向市民转化绝不是简单的农民户籍制度转变和居住地区的变化。

它还涉及到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与市民接轨的一系列的转化,是个复杂的过程。

这些转化主要包括:一是生产方式的非农化,即由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化;二是生活空间城镇化,即由主要居住在农村转为长时期居住在城镇;三是在文化、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逐渐与城市居民接轨、融合。

一般来说,农民市民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素质市民化,二是外在资格市民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

JIANGXI AGRICULTURE7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文/崔红香 王君柏(江南大学法学院 214000)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放弃对土地的依赖,进入城市开始打拼生活,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发展道路。

在农民向市民化转变的过程中,既是农民不断通过自身的学习使其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得以树立,也是城市需要劳动力技能和能力提升的必然表现,此举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而十三五计划已经把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但在此期间这一过程仍然进行比较缓慢。

基于此,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和深入走访了解这一现象发现,农民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为了提高市民化进程的速度,要根据城市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解决对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建设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而农民市民化又是城镇化的根本所在[1],这一根本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较农村方面有了更大的改善,体现在细节方面,同时人口数量占城市的比重上升,不是外在的高楼大厦的标志,而是内在应该有的特质,生活方式、思想方式都与在农村时有较大的改变和差别。

1 农民市民化的含义从农民市民化的主体层次看,一是放弃土地耕作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社会现象,即在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放弃农村耕作田地的工作生活模式,他们长时间居住在城市,以城市的工作谋生,就地转化为市民的现象;另一层次指城市中的农民市民化,具体来讲就是原本就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在城市中原本是有土地的,而现在没有了耕种的土地。

农民市民化的内容从两方面阐述,分别从主观层次和客观层次,前者主要指农民自身素质、工作技能、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后者主要指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条件,诸如房产、交通工具、物质条件等。

农民工媒介形象嬗变——从“边缘人”到“新市民”

农民工媒介形象嬗变——从“边缘人”到“新市民”
道 总体情况 、 立场 态度 、 再现 主题 等几个
类 目进 行 分 析 。

外 出务工 , 支持劳务输 出。9 8年至 19 18 97
年 , 一时期农 民工大量 进入城 市 , 面 这 负 报 道 开 始 逐 渐 增 多 。 9 8年 至 2 0 19 0 3年 ,
“ 现 ” 的 是 通 过 语 言 、 语 和 图 再 指 话 像 等 产 生 意 义 的 过 程 。 现 的动 作 需 要 将 再
的社 会 心理 变迁 , 示 大 众 传 媒 在 助 推农 揭
段 :第一个阶段是 18 94年 至 19 9 2年 , 报 道数量少 , 三家媒体平均每年 约 1 2篇 。 这 体现了媒体对 于农 民工并不关注 。 二个 第
阶 段 是 19 9 3年 至 2 0 0 3年 ,9 3年 中 央 19
化进程 中产生的新生事物 。 中国工业化历 史 进程 既是 中国传 统农 村社会 向现代 工 业 社会 和城 市社 会转型的过程 , 也是 中国 农 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 融合 的过程 , 同 时也是农 民工被 以大众 传媒 为主体 的城 市话语所 书写 言说 的过程 。 因此 , 以再 现 理 论为指 导考察大 众传媒 中农 民工 的形 象演 变 , 有助于正确认识真实 的农 民工群 体, 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 中的表象及 背后
农 民工媒介 形 象嬗 变
从 “ 缘 "到 “ 市 民” 边 人 新
■张 鹏
【 摘要 】 通过运 用再现理论对 《 民 日报 》、 民晚报 、 人 新 羊城晚报 的历 时研究发
现, 媒体建构 的农 民_群体正在蜕去早期的形象 , Y - 经历着从都市 “ 边缘人”到成长 中的 “ 新 市 民”的 时代嬗 变。 这对于正确认识真 实的农民工群体 , 正确认 识城市化过程 中的表 象及

新型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精品PPT课件

新型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精品PPT课件
• 农民工市民化:指农民工逐步向市民 转化的过程。它不仅是指农民工由农 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从事农业生
产劳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产业劳动, 更 重要的是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 为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 向城市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转变,最终成为一个真正
10
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为什么谈论农民工市民化?
• 边缘群体 • 我们的态度:忽视、歧视/救世主 • 人文关怀? 精神关怀? 制度设计! • 制度设计的角度
规模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
• 新型城镇化
• 核心:“人的城镇化”
• 增进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落脚点 • 推进新型城镇化,难点也在“人的城镇化” • 城市的土地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不
断扩大,城市里的人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城 镇化
“以物为本“发展观 VS “以人为本”发4展观
半城镇化
农村人口虽然进入了城市但并没有 完全成为城市居民(市民)的现象
所谓的“内卷化”,是指农民工认为自己不应该是农村人,但 他们又不被城市人所认可,他们只能被认同于“农民工”这个 特殊的流动群体。
13
继承性 边缘化
工作性质 边缘化
社会心态 边缘化
农民工 生存状态
边缘化
居住分布 边缘化
经济地位 边缘化
社会地位 边缘化
14
农民工问题:矛盾的焦点
• 1.农民工问题: 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的 集中体现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如下特征:
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型城市化 ——农民工市民化
1
SCHEMA
• 概念界定 • 农民工与农民工市民化
2
城市化
•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引起的社会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以及整个 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doc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doc

国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及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逐步成为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中国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农民工市民化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历程与意义1.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开与发展,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随之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缓慢开始阶段(1978-199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迅速推进,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据资料统计,仅1983-1988年期间,就有6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1]。

这一时期,农民工以就地转移为主,乡镇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二个阶段: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0)。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采取多方面措施对农村劳动力加以合理引导和调控,并提倡就地就近和小城镇间流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据资料显示,1993年全国农民工达到6200多万人,比1989年增加了32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为2200万人,比1989年翻了一番多。

[2]这一时期,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放开,以跨地区流动为主,出现了大量农民工“离土又离乡”的现象,农民工流动范围扩大,跨省流动比重大幅上升,城市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三个阶段:稳步深入阶段(2001-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增收困难等问题,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

从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市民——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和特点分析

从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市民——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和特点分析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 6 期
简 新 华 ,等 :从 农 民 到 农 民 工 再 到 市 民—— 中 国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转 移 的 过 程 和特 点 分析
1 3
变 是重要条 件 。改革 以前 ,实行 重工业 优先 发展 战
人 口迁移 流动政策 的逐步放 松 ,越来 越多 的农村 劳
动力离开 土地走 向城 镇务工 经商 ,由农 民转 变为农
民工 ,并在 上世纪 9 0年 代初 形 成蔚 为 壮观 的 “ 民
工 潮 ” 。 ( )“ 工潮” 的成 因 一 民
“ 民工潮 ”本质上 是一 种 大 规模 的乡 城人 口流 动 ,是社会 经济发展 的必然趋 势 ,与工 业化 、经济
即乡城 人 口流动 。其次 ,乡城人 口流动 是经济 市场
化 的必要条件 。现代市 场经济是 比传统计 划经 济更
生产 前所未 有地快 速发展 ,产生 的数 量 巨大 的剩余 劳动 力 ,有着 强烈 的非农化 、城镇化 冲动 ,户籍 制 度和城 市就业 制度 的初步改革 则使农 民流 向城 市就
维普资讯
第 7 第 6 卷 期
20 0 7年 1 1月
中 国地 质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C i a Un v r i fGe s in e S ca ce c s E iin o r a h n i e st o o ce c s( o ilS in e d t ) o y o
市场 化和农 业现代化 等紧密 相关 。首 先 ,工业 化是
乡城人 口流 动的根本 动力 。工业 化导致 产业结 构和 产业 空间布 局的变化 ,引起 劳动力地域 分布 的变化

农民市民化:农民离市民到底有多远?

农民市民化:农民离市民到底有多远?
艰辛 是 l 年 努 力 最恰 当 的概 括 。 条 道 路 ,中 国还 要 走 吗 ? 5 这

企改革 、工人下 岗成 为城市新 的弱势群体 ;城市发展 、农
民进 城 成 为 城 市 建 设 的 一 分 子 , 农 业 与 工 业 之 间 、农 民 与

从 农 民 到市 民 的转 变 是 中 国实 现现 代 化 的必 经 市 民之 间的界 限模 糊 了,虽 然农 民依然 是农 民:户 口本上
于是个人 的身份 与户 口是 农是非有 了关 联 ,个人 的命运与 老 家 的乡 间小 道依 然 崎岖 不平 ,教育 、 医疗 、养 老 的热
读 好 书 、 上 大 学 、 拿 文 凭 、 吃 商 品 粮 成 为 人 民 最 崇 高 的 农 民进 城 了,他们 和市 民一样朝九 晚五 ( 多的是朝五晚 更
的主要媒介, 0 3 年来发生 的很多事情都是成人后才慢慢知晓 葱:从公社、大 队改名为乡、村 ,从粮票、布票、糖票 的珍
( ) 从 农 民到 市 民 的 转 变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体 制 转 换 一
的, 点点滴滴的亲身经历还是能描绘出这3 年间的郁郁葱 在社会层面上 的必然反 映 但 0
书, 留给 我 年 少 记 忆 里 是那 些 绵 绵 的吴 侬 软 语 和 她们 曾经 教 都 是体制转 换后所带来 的影响 。随着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
给我的歌 与舞 。 3 年里最大的变化则是我人生的转折:由 制 的初步 建立 ,中 国原 先划 地 为界 、 身份有 别 、泾 渭分 这 0 农 民变为市民。转折 的实现就在迁户 口、盖印章的刹那 ,很 明的城乡二 元结构 的概念 变得渐渐 不再清 晰。以工业为主 短 ,但为 了这转瞬 的刹那 ,我用 了 1 5年的光 阴来丈量 ,很 体的城市经济和 以缴粮纳税 为主要 内容的农村经济问的隔离

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

【政治学与社会学类刊】【打印】【保存】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述评与展望朱勋克/汪雁/刘蕾【专题名称】工会工作【专题号】D422【复印期号】2012年05期【原文出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京)2012年3期第50~56页【英文标题】Commentary 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itizenship【作者简介】朱勋克(1977-),男,云南宣威人,博士,就职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北京100048;汪雁(1974-),女,河南南阳人,博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48;刘蕾(1978-),女,山东寿光人,博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48【内容提要】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现有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趋于全面,实证调研分析显著增加。

然而,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的研究也存在不足,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今后应从更广的学科范围、充分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重点包括: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宏观背景进行深入、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现行政策进行评估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定位和制度设计的前瞻性、统一性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之间及新生代农民工内部的比较研究。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itizenship is one ofthe critical focus issue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currentresearches have rich contents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s alongwith the increas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shortcomings in the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ay moreattention to the macro background, the current policies, the strategicorient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design and the comparativestudy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other groups.【日期】2012-03-20【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述评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ers/citizenship/commentary[中图分类号]D4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75(2012)03-0050-0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是我国新生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摘要: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大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时机。

然而现行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诸多发展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而探索人的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的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诸多难题。

正视其存在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是切实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步骤,有利于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推进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点就在农民工的市民化。

因此,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地的城镇化的均衡发展,从而推动进城农民工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这是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人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地的城镇化这一问题的着眼点。

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现实意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9亿人。

如果按《中小城市绿皮书》的预测,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到2030年,国家需要解决4~5亿农民工的完全市民化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9), 1446-1452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8.79213Review on Citizenship ofAgricultural-Transferring-Population in ChinaXianhong Qin1, Zhongqiao Huang2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2Population Institute of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ug. 16th, 2018; accepted: Aug. 30th, 2018; published: Sep. 10th, 2018AbstractCitizenship of agricultural-transferring-population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under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 new field i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attracting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research necessity on citizenship of agricultural-transferring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of citizenship,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i-tizenship,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itizenship; finally,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KeywordsAgricultural-Transfer-Population, Citizenship, Concept, Pressure, Influence Factor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秦贤宏1,黄仲桥2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河海大学人口研究所,江苏南京收稿日期:2018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10日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一种特有现象,也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正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和对策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和对策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和对策摘要本文以城镇化中的农民问题为切入点,从法律层面对农民市民化存在的制度障碍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观念、社会问题,从而寻找出城镇化进程中有效加快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和对策,以上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因而,要为我国农民市民化寻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更加切实保障农民权利,就需要了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探寻形成困境和障碍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农民转变角色成为市民寻找更加适合的社会环境,建立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以更好地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问题目录摘要 (1)一、农民市民化的问题 (3)1.1思想观念转变滞后 (3)1.2就业不理想收入较低 (3)1.3居住环境差 (4)1.4社会环境不够包容 (4)二、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原因 (5)2.1制度缺陷 (5)2.2思想文化障碍 (6)2.3社会环境准备不足 (8)三、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9)3.1完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 (9)3.2构建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 (9)3.3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 (10)3.4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10)参考文献 (12)一、农民市民化的问题1.1思想观念转变滞后费孝通先生提到过,“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中,社交圈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入水一样,与其他人形成社交网络,跟团体中的分子不同,而是像水波,圆圈推,越推越远,越推越薄。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就是以集体利益为先,忽视个人利益。

在这样的传统意识的引导下,农民对于所处的周围环境都是消极适应的态度,而不去主动争取自身的权益,更加没有实现个人独立价值的理想。

开放多元的城市生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了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但物极必反,过度的推崇个人利益又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形成隐患。

有些农民,在土地被征收后,对突如其来的补偿款毫无计划性,贪图享乐,挥金如土,只顾眼前利益,不为未来的生活作长远打算,甚至有人不惜违法犯罪放高利贷,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导致的。

国外农民市民化的典型模式和经验

国外农民市民化的典型模式和经验

24··2010年第3期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櫫毩毩毩毩摘要: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

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总结这些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模式一、英国强制式的农民市民化模式英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开始得最早、流动规模最大、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得最快的国家。

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次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迁移的距离也比较长。

到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

但是,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移民涌入城市,1520年,英国农业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76%,到1801年,下降为64%。

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最早超过农业人口的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1%;20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5%。

从转移的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选择了以圈地运动为代表、以暴力为核心内容的强制性转移模式。

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转移出去的。

英国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特点:(一)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大变动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

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
其核心概念包 括生命历 程 、 生命周 期 、 生命 跨度 、 生活史等 。 所谓生命历程 大体是指在人 的一生 中随着时间 的变化 而出
作者 简介 : 张 ̄ (9 8 )女 , 16- , 西北农 林科技 大 学社会 学 系副教 授 , 士 生导师 。 硕 基金 项 目: 本文得 到 西北农 林科技 大 学“ 青年 学 术骨 干支持 计划 ” 资助 。
按照人们对生命周期 的常规体验和常识性理解 , 具有 市 民化意愿的农 民工其生命周期其实可 以划分为多个 阶段 。 如 刘传江就考虑到户籍制度的作用 , “ 而把 农民——市 民” 这一 生命周 期划分为 “ 农村 剩余劳 动力非农 化” 农 民工市 民 和“ 化” 两个 阶段 。本文则认 为“ 民——市 民” 农 这一生命周期 应
二 、 民工 的生命历程 和职业 生涯 描述 农 ( ) 民工 的生命历程描述 。 一 农
A +
市民1暮 力 七

C 一

市 民化意愿
B + 一 D 一 一
注 :代表有市民化意愿或有市民化能力;代表无市 + 一
民 化 意 愿 或 无 市 民 化 能 力
摘要 : 民工 市民化是基 于 乡村 劳动 力转移过程 中出现 的具有 中国特 色的现 实 问题 。从 农 民到 市 民的转 农
化是农民生命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 也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或促进的漫长过程。在 目前宽松 的社会
环境下 , 策制度 、 政 意识 形态和利 益群体等 不再是 制约农 民工市 民化 的主要 因素 , 民工 自身的市 民化 能力成 农 为 了主要 的制约 因素。而职业教 育则是 帮助农 民工 突破 市 民化 能力瓶 颈的重要 途径 。 关键词 : 历程 理论 ; 民工 ; 生命 农 市民化 ; 业教 育 职

最新-农民回乡创业系列典型(三) 精品

最新-农民回乡创业系列典型(三) 精品

农民回乡创业系列典型(三)返乡创业带领致富——盐城市方圆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林周文林,男,汉族,现年38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盐城市方圆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文林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小立志要为乡亲们走上富裕的道路尽心竭力。

改革开放以后,他在上海担任盐阜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从农贸市场发现盐阜地区饲养的草鸡在上海非常受市民青睐,货源远远不能适应上海市场需求,他抓住这个商机,返回到家乡,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一个占地72亩,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拔地而起,它就是盐城市方圆禽业有限公司。

目前,盐城市方圆禽业有限公司已建成了种禽饲料和商品鸡基地、饲料加工、饲料用粮基地、农产品加工及配供基地和新产品研发研究中心。

公司以“兴业富民”为宗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己任,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的双赢互利之路。

公司与农户采取“五统一保二次分配”的合作经营模式,即:统一供给苗鸡、统一配供饲料、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防疫检疫、统一上市销售,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对平均每只鸡获纯利润1元以上的农户公司进行二次利润分配。

该公司现有职工315人,其(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

拥有资产1930万元,所有者权益3280万元,占地面积200多亩,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带动养殖户1500户,饲料用粮种植户2600多户,农民获利21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业绩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广泛赞誉。

该公司已经成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盐阜草鸡基地被省农林厅认定为“无公害家禽养殖基地”。

盐阜草鸡养殖加工项目被列为2019、2019年盐城市农业十大重点工程项目、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

盐阜草鸡是本地区的优势农业产品,该公司大力扩大草鸡养殖基地和饲料用粮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盐阜草鸡药缮煲,争创绿色食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提。

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标志 精品 (2)

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标志 精品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标志根据我国目前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已走向小康生活的农村居民社区现状和世界发达国家农村的情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确立以下九个标志:--农民居住集约化。

中国农民居住的分散性、随意性,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显著特征。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看,人类群体居住的集约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凡现在保存下来的农村千年文化古镇,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强镇、名村,无不是农民高度集约化的居住地。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居住集约化为突破口,使各地农村的土地利用达到集约和节约的目的。

只有实现农民居住集约化,才能提高住房质量,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农民集约化居住、加强了农户之间的紧密性联系,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乡村文化,创造了条件;便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大大降低通电、通信、通气、通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公共设施的管理成本;便于集中环境污染治理,便于发展循环经济;便于农民生产专业化分工,便于节约的土地进入农村工业用地流转。

--生产方式合(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作化。

农民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转向专业合作化,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代的农民合作化,主要建立在产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

产业化生产以规模化、商品化为特征,面向市场。

实现商品规模化的产业化生产,必须靠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才能提高生产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专业分工的产业化生产组织者,要靠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平台或农业专业协作组织进行市场运作,而不是靠传统的自然村、行政村自治组织集体领导行为来进行,这是当代新农村生产方式区别于过去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最大不同点。

--生产工具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确保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彻底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的前提和依据。

--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

新农村要重点加强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

根据现代农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制度所应承担的义务,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幼、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摘要: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认同体制性遗忘改革开放以来,从东部沿海开始,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对工人和服务人员的极大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种地收入较低的现实催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

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

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却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和权利上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埋下了农民工反社会心理的隐患,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市民化问题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2],这种表述没有囊括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无地可耕的农民),以及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因而不能直接阐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分析是基于郑杭生老师的定义,“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 Farmer 或Cultivator) 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 在向市民( citizen) 转变的进程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

”[3]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由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过程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要充分联系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农民到市民
城市化是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

在一个市场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最终带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关注民工问题,在深层次而言,应该关注“三农”问题农民市民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上海进入21世纪以后,率先提出“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郊区发展战略,为上海解决“三农”问题和郊区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决定性的意义就在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农民的最终出路。

而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民市民化,使农民真正成为享受现代文明的新型市民,又是困扰上海郊区城市化持续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

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以后,在身份和职业上转变为城市居民,但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来看,户籍改变并没有自动带来农民“角色”内涵的完整转变,农民没有真正过上城市化的生活。

如何在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民市民化,其重要意义有五方面:一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三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要途径。

四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不快,农民进城难,或进城后也无法变市民,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才会产生许多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犯罪。

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上海郊区农民大致可分为3个群体:一是已获得非农化职业,但在户籍意义上还是农民;二是完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全职农民;三是介于两者之间,在从事非农职业的同时也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市民化不仅是针对于第一部分即将或正在进行户籍转变的农民,也要考虑到第二甚至第三部分农民的发展。

因此,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农民”不再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农民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其市民化的难易程度不同。

如何理解“农民市民化”狭义上指农民、城市农民工等在身份上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

从广义看,“农民市民化”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

总之,从农民变为市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问题,又要解决提高素质、社会权利的问题,还要解决提高生产生活质量和社会普遍参与的问题。

农民市民化的途径与政策建议外在的制度导入和政策扶持,在农民市民化的初期将起主导作用。

但是,目前仍面临认识障碍、政策障碍、制度障碍、信息障碍和农民自身的素质障碍等。

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障碍,将是首先寻求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宏观政策层面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改变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扩大郊区农民的就业。

三是加快郊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

设计一个与城市居民相对接近、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操作方案,先养老保险,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四是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统一协调处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转型和农民转变。

五是改革传统的城乡二元治理体制,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环境。

六是加快城市化发展,以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市民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