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1、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小编整理了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白话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时学习中,大家都有学过苏轼的古诗吧?下面小编整理了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西江月 [27]宋苏轼春夜蕲水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曲肱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

书此词桥柱。

照野弥弥浅浪 [28] ,横空暧暧微霄 [29] 。

障泥未解玉骢骄 [30]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31] 。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32] 。

注释:[27]《苏诗编年总案》云:元丰五年壬戌(1082)三月作。

[28]弥弥:水波荡漾貌。

[29]暧暧:云气朦胧貌。

[30]障泥:马鞯两旁下垂之饰物,用以遮挡泥土者。

玉骢:良马。

[31]琼瑶:谓月色如玉。

[32]杜宇:杜鹃。

译文: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评析:此词作于黄州贬所。

夜行水畔,小憩溪桥,眼目所及,无非清波浅浪,明月云霄。

如此良宵水色,怎忍让马蹄破浪,踏碎这玉样的琼田水景呢?还不如欹枕桥头,谛听杜宇的晓唱吧。

俨然是天仙化人的灵境,哪有一点羁人的怅悒?此为山行醉晓之作,仙气姗姗,有疑非尘世之感。

东坡之高旷真率,无人可及。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晚年更远谪儋州(今属海南)。

徽宗立,遇赦归,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主将,诗词散文,无不精妙。

其《东坡乐府》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所开创的豪放词派,清旷雄奇,气象万千,丰富了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领域,有着截断众流、别开风气的作用。

正像胡寅在《酒边词序》中所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月,小舟坐水眠空。

雾窗春色翠如葱。

睡起云涛正拥。

¤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

玉笺佳句敏惊鸿。

闻道衡阳价重。

”次韵酬之。

时余方谪宜阳,而洪归分宁龙安月侧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君诗秀色雨园葱。

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莫将社燕等秋鸿。

处处春山翠重。

创作背景黄庭坚于崇宁甲申年(公元1104年)在荆州作《承天院塔记》,被执政者指摘其中很多语句“幸灾谤国”,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由鄂州出发,二月过洞庭湖,经过湖南长沙、衡阳、零陵等地赶赴宜州贬所。

黄庭坚在长沙遇到惠洪,至衡阳而有唱和之词。

赏析这首《西江月》词八句,两句一组,分为四组意思。

上下片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及惠洪。

写自己处前虚后实,写惠洪处前实后虚。

每片两意过接处,纯以神行,不著痕迹。

山谷为江西诗派始祖,此篇亦是以诗法为词。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引录其语云:“诗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

“所谓”不凿空强作,待境而生“,就是有情事,有感受要写,才写。

此首虽是和韵词,而有实事,有真情,绝非泛泛应酬之什。

写法上虽短篇亦有层次,有曲折。

上片由衡阳舟中的自己,转到长沙旅次的惠洪,用以连结的枢纽就是不久前的接席论诗,与此时的便道寄词。

下片由南行途中的湘水流域匝月勾留,回溯导致此行的生平政治遭遇,瞻望还要走下去的千里程途。

首句“月仄金盆堕水”语本于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又苏轼《铁沟行赠乔太博》诗:“山头落日侧金盆。

”仄同侧,金盆山谷词中形容圆月,加以“堕水”二字,切合湘江夜宿舟中所见。

次句“雁回醉墨书空”说出了春到衡阳这点意思。

衡山有回雁峰,其峰势如雁之回转。

相传雁南下至衡阳而止,遇春而回飞向北。

又雁飞时排成“一”字或“人”字,称雁字。

首两句成工整对偶,以律诗锻炼之笔,写水天空阔之景,点出眼前时地,而逐客迁流,扁舟迫窄,种种感慨,已暗藏其中。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辛弃疾《西江月》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全词翻译赏析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译文]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树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问松树说:“我醉得怎样了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释: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译文1: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译文2:喝醉酒的时候,自己只管笑啊,闹啊,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发愁?近来我终于觉得古人写在书中的一些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树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问松树说:“我醉得怎样了啊?”朦胧中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来扶我,便用手推松树说:“去!”。

赏析: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

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

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

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

这两句是“醉话”。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鉴赏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鉴赏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鉴赏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欣赏下这首《西江月(渔父词)》。

西江月(渔父词)宋代: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沈沈。

闲管兴亡则甚。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轶事典故义斩义端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

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

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

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

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前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精选5篇)

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精选5篇)

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精选5篇)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精选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篇1西江月原文:西江月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字词解释:1、山峰:指黄陵山。

(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

湘水由此入湖。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

词题一作“黄陵庙”。

词句也稍有差异)2、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3、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4、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5、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西江月翻译: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

行船被风浪所阻,微风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

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准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

西江月阅读答案:无西江月创作背景: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

《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西江月赏析: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

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 稻花飘香,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

[出自]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译文二】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奸臣排挤免官,闲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这一时期,他虽曾短暂出仕,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时的词作,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

这两句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又展开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司马光《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司马光《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司马光《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

祖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

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资治通鉴》于1084年成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

六十八岁死于相位,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他的文章、诗词都很出名,有三首艳情词传世。

西江月【原文】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

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

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

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鉴赏】司马光的文名并不是依靠词作得来,但北宋词风甚盛,范仲淹、韩琦、韩缜等名臣都写过一些好词,司马光也是如此。

这首艳情词写词人对一位 *** 的爱情,坦白率真,情感真挚。

上片写舞*** 美的舞姿。

词人首先从发髻、妆容方面入笔,勾勒出一个清纯脱俗的 *** 形象。

然后紧接着从体态、舞姿方面写 *** 舞技出众,色艺双全。

这样一位女子让词人顿生爱慕之情。

下片言情。

前两句写词人对这个女子的爱。

不见不会有相思之苦,无情不会有多情之痛,可见词人用情之深。

结尾两句又回到景语,但这是含情之景,隐含着词人深深的惆怅。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更是写情的佳句。

这首小令虽短,但含义颇丰,不但把词人对这个女子一见钟情的过程写了出来,而且以景语作结,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本词用语浅显直白,似是信笔写来,却是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译文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译文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译文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译文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辛弃疾《西江月》宋词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1、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2、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3、新凉:一作“秋凉”。

4、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5、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6、贱:质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盏”,酒杯。

【翻译】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渔父词》译文及赏析《西江月·渔父词》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词是写江行采石所见所感的,虽自称“戏作”,其实寄慨遥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江月·渔父词》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渔父词》宋代: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

闲管兴亡则甚。

《西江月·渔父词》译文陡峭的绿崖有千丈余高,落日照在江面上泛着金光。

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鱼肥美新鲜,正是吃鱼的好时节,前村好酒值得喝干了再斟。

前事已随时间深埋,兴盛或是衰败又有何关系?《西江月·渔父词》注释西江月: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削翠:陡峭的绿崖。

一川:犹满川。

镕金:熔化金属。

亦特指熔化黄金。

选甚:不论怎么。

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称浦,或称别浦。

脍:把鱼切成薄片。

沉沉:悠远。

则甚:做甚,做什么。

《西江月·渔父词》创作背景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临安赴湖北任转运副使,舟行江上,过采石矶时创作了这首词。

《西江月·渔父词》赏析这首词是写江行采石所见所感的,虽自称“戏作”,其实寄慨遥深。

上片写江行所见。

“千丈悬崖”,言采石江岸高峻陡峭;“削翠”,言江岸壁立如削,却草木葱茏。

如果说“千丈”句写江岸,而“一川”句则写江水。

廖世美《好事近》词说:“落日水镕金。

”此句化用廖词,言落日的余辉照射在江面上,一川江水像镕金那样灿烂。

落日熔金,悬崖削翠,作者从这两个侧面,表现出采石水光山色之壮美。

“白鸥”句写江上的沙鸥;“选甚”句写江上的游人。

白鸥在江上自由飞翔,毫无戒心,与人和谐相处;而人则乘舟遨游,任其所之。

张志和《渔歌子》说“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还谈什么“今日任风波”,则其江行之安闲可知。

下片写江行所感。

“别浦”二句写江行生活。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宋朝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译文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

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让我再不能行往远方。

如果明日风向回转,天气变好,那么今夜露宿于此又有什么关系呢?阵阵波涛声好似龙宫中奏演的《霓裳羽衣曲》,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注释山峰:指黄陵山。

(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

湘水由此入湖。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

词题一作“黄陵庙”。

词句也稍有差异)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鉴赏《西江月·阻风山峰下》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

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张孝祥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

这是写的天气咋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

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

苏轼《浣溪沙·渔父》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渔父》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渔父》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渔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浣溪沙·渔父》原文宋代: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③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④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⑤庇:遮盖。

⑥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员逼迫导致民众起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

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

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

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清平乐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

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

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翻译赏析《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鉴赏】解读这首词的词序,它提供了一个矛盾焦点,矛盾在于“感心之物”(采石岸)与他的“感物之心”(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相悖。

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

它无论对于宋朝历史还是对于辛弃疾个人经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地点。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中书
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甲戌,命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往芜湖,趣(李)显忠交(王)权军,且犒师采石。

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

”这一仗虞允文带领一万宋军打败了四万金兵,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辉煌。

辛弃疾渡淮时,应该正是宋金鏖战之时,虞允文大败金兵,辛弃疾一定知道。

何况虞允文是辛弃疾的恩师,辛弃疾曾于南归十年后的干道七年,在司农主簿小官任上写了著名的战略文章《九议》呈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得到虞的赏识和采纳,辛弃疾后来的升任也与此不无关系。

按说到采石矶的辛弃疾应该是回顾胜利缅怀恩师激发诗情的地方,面对这个“感心之物”,按辛弃疾的性格应该浮想联翩、壮怀
激烈奋而作豪放词才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偏偏作了一首戏作词,
并且是他的创作历程中的第一首“戏作”的词。

表面看,淳熙五年是辛弃疾仕途平坦顺利的一年,稼轩时年39岁,正当年富力强,仕途亨通。

淳熙二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受丞相叶衡的举荐,辛弃疾出任江西提刑,平茶商军赖文正之后,受到朝廷赏识,得到嘉奖与升迁,先后除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再迁隆兴府江西安抚,到了淳熙五年的春天,在江西安抚任上只三个月的辛弃疾,就被召为大理少卿,到了京城临安。

同年九月,就又出任湖北转运副使。

正如他自己所说:“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吴头楚尾,一桌人千里。

”(《霜天晓月•旅兴》)但此时辛弃疾心情是动荡不安的。

朝廷表面上基本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重重,不仅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还有各个派系、各种阵营、各个利益集体中的矛盾,当时新任的右丞相是史浩,他思想上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

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称北方归来者为“归正人”,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

这使得辛弃疾困惑、忧虑,甚至是怨恨。

从他的词作《水调歌头》的题序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

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

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

辛弃疾痛恨朝廷中的“门户”之分,但在词中他说“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对敌手表示不屑,但也表达了“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

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也有归隐的无奈。

他的恩师虞允文也是一个悲剧。

在虞允文领宋军大获胜利、完颜亮被部下所杀的大好形势下,高宗赵构反而向金国乞和。

而到了张浚符离集战败之后,议和派就明显占了上风,从此南宋无大战事。

虞允文被迫辞去相职,调任四川宣抚使,死在任所。

他也没有再现历史的辉煌。

在这样的地方悼念赫赫战功而下场悲惨的虞允文,辛弃疾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辛弃疾在平茶商军的“平内乱”中,显现自己的军事才华与谋略,而这样的战斗对辛弃疾来说,不过是“牛刀小试”耳。

他的大抱负、具谋略、有胆识、通权变的《美芹十论》与具有战略讲战术《九议》也就因主和派占主流而失去了时机付之东流了,这对以恢复失地为毕生之胸怀的辛弃疾来说,肯定是一个沉重打击,萌发归隐思想是正常的,但是此时辛弃疾思想中的主导意识绝对不会是归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