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课后知识探究

合集下载

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及练习

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及练习

核舟记一句一一字字落实解析加真题再现一、文学常识【题解】《核舟记》选自清人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他的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过“给事中”的官,曾上疏弹劾魏忠贤,因此受魏忠贤及其党羽迫害,将他逮捕入狱。

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其父终被暗害于狱中,他扶柩归乡后,继续受到迫害,不久就死了。

学洢一生未做过官,他一生好学,长于为文,著有《芜檐集》。

本文以一条核舟为对象,精细地写出了古代工艺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民间艺人的高超卓越的艺术才能,是古代说明文中的名篇。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据传,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真题再现】《核舟记》选自清代涨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是明朝的魏学洢。

三、原文逐字逐句解析【题目】核舟记【注释】1.核:果核。

2.舟:船。

3.记:记录、记述。

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

11.核舟记一、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技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读jī,名词,零数,余数)为可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中轩敞者为舱(是)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能狗)为五人(雕刻)端为宫室(动词,做,这里指雕刻)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动词,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而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能以径寸之木(用)启窗而观(表顺承)以至鸟兽、木石(以及)语盖如有所语(说话)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是)此中人语云(告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云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说)二、词类活用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作动,梳着锥形发髻)三、重点字词1、记:指文体。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特。

3、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4、为:做,这里指雕刻。

5、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6、以至:以及。

7、木:数木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罔:无,没有。

罔不:无不,全都。

因:就着、顺着。

象:模拟。

这里指雕刻。

各:各自。

具:具有。

情态:神态。

9、尝:曾经。

10、贻余:赠我。

11、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景。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大概是。

泛,泛舟,坐船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12、约:大约。

13、有(yòu)奇(jī):有余,多一点。

奇:零数、余数。

14、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梳理

第11课《核舟记》一、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二、词类活用1.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2.石青糁.之(糁:名词作动词,用颜料等涂上)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三、一词多义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3.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四、重点字词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3.为.宫室、器皿..、人物(盛东西的日常用具)4.以至鸟兽、木.石(树木)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6.尝贻.余核舟一(赠)7.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苏轼)(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云:句末语气词)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9.箬篷..覆之(用箬竹叶做的船篷)1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句子)11.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徐:慢慢地)(兴:起)(糁:用颜料等涂上)1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13.佛印..居左(佛印: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鲁直:黄庭坚,苏轼的朋友)..居右,鲁直14.苏、黄共阅一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15.东坡右手执卷端..(手卷的右端)16.如有所语.(说话)17.其两膝相比.者(靠近)18.佛印绝类.弥勒(像)19.矫.首昂视(举)20.神情与苏、黄不属..(不相类似)2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22.珠可历历..数也(分明的样子)2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撑船的人)24.左手倚一衡.木(同“横”)25.若.听茶声然.(好像……的样子)26.其船背稍夷.(平)27.天启..壬戌秋日(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28.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29.钩画了了..(清楚明白)30.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篆章:篆字图章)(丹:朱红)31.曾.不盈.寸(竟然)(盈:满)3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五、重要语句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课后知识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课后知识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字音字形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可”的古义:大约。

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

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4.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6.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动词,说)(四)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定语后置(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核舟记》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2)文体常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写作特点(1)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本文介绍核舟,采取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

首先,概括介绍,使读者对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有一个总的印象。

其次,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作详细说明: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结构严谨。

最后总述,照应开头而深入一步。

三个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

(2)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

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旨决定的。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②诎.右臂之船(“诎”通“屈”,弯曲)③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④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⑤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2)古今异义①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②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③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④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⑤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3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④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⑤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⑥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⑦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⑧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⑨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动词,说)(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原意为高高的帽子,文中指戴着高高的帽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椎髻:原意为椎形发髻,文中指梳着椎形发髻②名词作状语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原意为箬叶编的船篷,文中指用箬篷石青..糁之石青:原意为一种矿石,文中指用石青(5①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
类:像。
属(z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视:目光。
寂:平静
若:好像。
夷:平
其:船的背面,船底。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居:位于。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卷末:画卷的左端。
现:露出。
比:靠近。
绝:极,非常。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作家、作品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八下《核舟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节奏划分1.罔不/因势象形2.尝/贻余/核舟一3.盖/大苏/泛赤壁/云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5.神情/与苏、黄/不属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技/亦灵怪/矣哉三、字词归类(一)重点字词解释1.为.宫室为:做。

这里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

贻:赠。

4.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许:上下。

5.中轩.敞者为.舱轩:高。

为:是。

6.石青糁.之糁:涂。

7.如有所语.语:说话。

8.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9.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

类:像。

10.矫.首昂视矫:举。

11.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12.诎.右臂支船诎:弯曲。

13.左臂挂念珠倚.之倚:靠。

14.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5.右手攀.右趾攀:扳着。

16.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17.其船背稍夷.夷:平。

18.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

19.曾.不盈.寸曾:竟然。

盈:满。

2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修:长。

(二)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三)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古义:上下。

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四)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4.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6.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动词,说)(五)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四、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课后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课后解析)

11《核舟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现,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课文第2-5段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生动地描绘了核舟上人、物、景、字等。

归纳概括即可。

二、参考答案第一问:核舟的部位| 说明的具体事物说明顺序船舱若篷、小窗、对联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空间顺序船尾右舟子(仰面)、左舟子(视听)船背题名、篆章第二问:原因有二: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还可以开合,由此写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后赤感赋》《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解析:本题意在使同学们充分了解本文的主体部分,用心体会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六、参考答案:l.句中“奇巧“总说雕刻技艺的高超。

“能以径寸之木……木石”说明雕刻者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很广;“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

这个句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这一特点。

2.“可”,“大约”的意思;“许”,“上下”的意思。

这个句子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这段话描绘了船尾两个具有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舟子的形象。

先写总体布局,再细写两个舟子的姿态、神情。

一个“啸呼”,闲散不羁;一个“视端容寂”,专注沉静,一个“听“字,突出了该舟子等待茶开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育。

这段话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解析:结合句子描绘的具体内容,扣住关键词体会语言特点。

七、参考答案: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卷横幅书画长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3.总计这一核舟,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竹船篷、船桨、火炉、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解析:古汉语中使用数量词时,往往省略量词,有时数词还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核舟记》知识点梳理

《核舟记》知识点梳理

11《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yī),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散文家。

他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志的《虞初新志》收录。

《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的短篇文言小说集。

二、主旨理解:《核舟记》是说明文,通过对核舟的描述和说明,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三、重点词义积累:(一)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二)古今异义:1、往不因.势象形古:顺着、就着。

今:原因。

2、鲁直居.左古:在。

今:居住。

3、其两膝相比.者古:靠近。

今:比较,对比。

4、曾.不盈寸古:竟然。

今:曾经。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挑选。

今:简单。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长。

今:修理,修建,修饰。

(三)活用:1、明有奇巧人明,名词作状语,译为:在明朝。

2、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译为:用箬叶做得船篷。

3、右刻右,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右边。

(四)一词多义:1、奇○1明有奇巧人(奇妙)○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2、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2文曰初平山人(写道,写着)3、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2中轩敞者为舱(是)4、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能够)5、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料)○2以至木石(树木)6、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2其人视端容寂(端正)7、有○1炉上有壶(与“无”相对)○2为字共三十有四(连接整数和零数)四、课内理解性默写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4.王叔远在雕刻窗户上的字时,巧妙运用苏轼《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的句子分别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 《核舟记》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 《核舟记》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五、问题归纳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2.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

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3.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

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4. 课文结尾段落文字有什么作用?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5.比较本文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的。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本文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绘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核舟记》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2)文体常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写作特点(1)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本文介绍核舟,采取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

首先,概括介绍,使读者对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有一个总的印象。

其次,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作详细说明: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结构严谨。

最后总述,照应开头而深入一步。

三个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

(2)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

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旨决定的。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②诎.右臂之船(“诎”通“屈”,弯曲)③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④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⑤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2)古今异义①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②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③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④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⑤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3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④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⑤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⑥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⑦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⑧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⑨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动词,说)(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原意为高高的帽子,文中指戴着高高的帽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椎髻:原意为椎形发髻,文中指梳着椎形发髻②名词作状语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原意为箬叶编的船篷,文中指用箬篷石青..糁之石青:原意为一种矿石,文中指用石青(5①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文本解读

《核舟记》文本解读2.文题诠释核舟: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是微雕的一种。

明朝末年王叔远的核舟,后被散文家魏学洢写成《核舟记》一文,其中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等语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4.内容解读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5.结构分析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又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疑难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疑难解析

《核舟记》疑难解析一、“初平山人”别号的出典“初平山人是王叔远的别号。

《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汉代丹谿人黄初平(一作皇初平),年十五牧羊,途遇首士,被引到金华山石室之中,四十余年后,能叱石成羊。

后升天成仙。

王叔远家乡常熟县的虞山西南麓,有一处“其间乱石如群羊”,相传黄初平当年放羊曾“履其石”,因此,“旧名为初平石”(《常熟县志·山川》)。

王叔远就是以历史传说上黄初平的浪漫事迹和家乡“初平石”的神奇古迹来为自己取“初平山人”这一别号的。

二、“船背”应解释为“船底”“其船背稍夷,则题其名上……”一句中的“背”字,《辞海》中有两种比较接近的注释:一是“脊背”,二是“后面”。

课本采用前一说。

将“船背稍夷”此句译为“船的顶面稍平。

”显然,这里是把“背”解释为“顶面”了。

这样的解释不合文意。

第一,这里的“背”的解释,应取《辞海》中“后面”一说为宜,即“物体的反面”。

《周易·易卦》中王弼注曰:“背者,无见之物也。

”意思是说“背”就是看不到的地方,而核舟的顶面一眼就能看到。

不能把“船背”释为“船的顶面”。

第二,“背”本有反面之意。

《核舟记》把船中、头、尾看作船的正面,把船的底部看作船的反面。

全文按由总到分、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上文已依次写了船头、船舱、船篷、船窗、船尾,到这里自然应写到船底了,这样才符合全文记叙的顺序。

第三,在核舟船底部位刻题识,是王叔远本人的习惯,也是明、清核舟这种微件雕刻工艺品普遍采用的格式。

王叔远也曾赠送过明代著名艺术鉴赏家李习华一只核舟,李氏在《六研斋笔记》中记述该核舟的题识时,写明“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在王叔远家乡常熟县的文管会里,如今还收藏一只清代名匠杜士元(家仙传)所刻的核舟,其题识也是刻于船的底部。

三、“盖大苏泛赤壁云”中的“盖”的解释“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课本注为“刻的是苏轼游赤壁”,这是肯定的陈述语气,而“盖”字未单独作注。

这个“盖”字该如何解释呢?在一些常见的参考书和选注本中,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1.“盖”字是发语词,无义。

《核舟记》之“船背”探究

《核舟记》之“船背”探究

088 I! "I《核舟记》之“船背*探究◎潘素宁潘素宁,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花牛中学教3。

统编版2017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1课,是传统篇目《核舟记》,《核舟记》是一篇文 言说明文,该文详细介绍了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雕刻的一枚桃核舟,这枚核舟雕刻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核舟记》开篇首先说明王叔远是“奇巧 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接着陈 述了这枚核舟的主题, 详细介绍了这枚核舟。

先介绍了它的背的顺序来介绍核舟上所雕刻的内容,最后“通计一舟”所雕刻 的人、物、字的数目,王叔远技艺的z 这是一篇内容与形的说明文说明文 的 /因 了 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教材版/ 这篇文章一 着。

/为一 教师/ 教对《核舟记》的“船背”所的 了与课 4教师教8不一样的。

人教版与统编版的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把“船 背”为““ ” 为这 不该为““ ”。

1*介绍核舟的顺序来看,《核舟记》的作介绍这枚核舟 主 了 顺序/ 先介绍了桃核 的“为, 之,开 ”,这些文介绍了 的 雕花等。

接着介绍船头 ““人……”等文 了苏 及其朋的衣着、动作、神情等。

介绍了船尾“舟一, 右舟子各一人……”,主要介绍了舟子的 情。

介绍了 “船背”-““ 背稍夷,则题名其上……”,集 介绍 了这枚核舟的题 篆。

由此可见,既是 由船舱到 、 到船尾, 到“船背”的 顺序,也可看作是自上 下的空间顺 序,同时又是由主 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这枚核舟的,且这枚核舟是一艘无 帆,对于无帆船而言,就是船的 了,这就是说, 介绍 就已经介绍了如果按教材上的“背” 为“舟”,难道介绍完 之再折回去又一次介绍吗?那岂不是使说明的顺序显得前拉扯、很混乱?为一篇流传数百年的优秀文,是绝不可能犯这的错误的。

2.核舟雕刻的内容来看,“中轩敞者为舱,筈篷覆之”这句话不仅交代了 的置,而且说明了的材质 纹,也就是说核舟的雕刻着竹叶纹的船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
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
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
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
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
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
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
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
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名词,零数 )
2.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
中轩敞者为舱 ( 是 )
3. 有:为字共三十有四 (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
炉上有壶 ( 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
4. 可:高可二黍许 ( 大约 )
珠可历历数也 ( 可以 )
5.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名词,右端 )
4. 居右者椎髻仰面 (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
( 五 ) 文言句式
1. 倒装句—定语后置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
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
(2)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 “者”
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
课 后思 考 探究 一、所挑选的桃核为: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修狭者,其长曾不盈 寸。雕刻的内容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雕刻罔不因势象 形,各具情态。用桃核的小,而所雕刻的内容之丰富突出了雕刻者技艺的 高超。 二、示例:顺序内容总体介绍雕刻者的技艺,材料的大小,事物的情态, 核舟的内容中间舱、箬篷、八扇窗、窗上刻字、雕栏船头三人:东坡、鲁 直、佛印舟尾舟子各一人船背题名、篆章、着色总结全文雕刻的内容,桃 核的长度,对雕刻者技艺的评价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 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船舱边的窗竟然可以自由关闭,这些都能够引起 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还刻有苏轼《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写景的句 子,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和自由自在 的场景。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画,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游者所在的 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 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那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至于最后写船尾,那 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点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 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 所以采用空间顺序。 三、 1. 说明雕刻所用的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所雕刻的内容 构思精巧,技艺高超。语言简洁,极具概括性。 2. 开头交代了核舟的体积“八分有奇”,还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与“二 黍”差不多高,生动形象,简洁明了,使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出核舟的大小。 3. 写两个舟子的神情和动作。两个舟子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 一个“视端容寂”,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表
不用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而将船背放在 最后写,则体现了文章写作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 分,而背面则为雕刻品的附属部分。 七、课文主题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 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 能。
云:句尾语助词。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
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按照
( 材料原来
的 ) 形状刻成 ( 各种事物的 ) 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 他 ) 曾经赠送给我一
只用桃核刻的船, ( 刻的 ) 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 ( 的情景 ) 。
2. 高可二黍许
“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4. 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5.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 三 ) 一词多义
1.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形容词,奇妙、奇特 )
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
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楫:船桨。
椎髻:椎形发髻。
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 ( 茶炉 ) ,神色平静。
四、文言知识积累
( 一 ) 通假字
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
2. 左手倚一衡木 ( “衡”同“横”,横着 )
3.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
( 二 ) 古今异义
1. 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
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
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峨冠:高高的帽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Fra bibliotek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现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 互相呼应。对舟子的描写更突显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四、 1. 译文:苏、黄共同看着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一手卷”中省略了 量词“幅”,在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与名词搭配,可以省略量词,如 “一手卷”;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搭配才能修饰名词,如“一 幅手卷”。 2.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一楫”,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数量“一” 和名词“楫”之间必须加量词,翻译成“一支桨”。 3. 译文:还刻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篆章一”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习惯表达为“一篆章”,这是定语后置, 而且数词后面还省略了量词“个”或“枚”。 4. 译文: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人五”“窗八”这种表 达方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翻译时应该变换语序, 而且要补充量词 “五 个人”“八扇窗子”。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11 课《核舟记》 知识点 +课后思考探究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 ( 约 1596- 约 1625) ,字子敬,明末嘉善 ( 现浙江嘉兴 ) 人,著有《茅 檐集》。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 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 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 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字音字形
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
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
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
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2. 省略句
(1) 省略主语
( 佛印 )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 )
(2) 省略介词“于”
①佛印居 ( 于 ) 右,鲁直居 ( 于 ) 左
②各隐 ( 于 ) 卷底衣褶中
③居 ( 于 ) 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 ( 于 ) 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 ( 于 ) 其上
五、翻译课文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原来是 )
9.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
此中人语云 ( 动词,说 )
( 四 ) 词类活用
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
2. 石青糁之 (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
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 的作用。 译文: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 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 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 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六、问题归纳 1. “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 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2.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为:做。这里指雕刻。
以至:以及。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赠。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