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 升空20秒后爆炸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发射的那一刻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发射的那一刻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9期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并在三天后成功回收了这颗卫星。
自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回收技术的国家。
返回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是为了适应航天活动的需要而发展的。
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探索和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另一类是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的活动。
在探索和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中,需要获得尽量多的空间信息,而在航天活动早期,由于无线电传输技术受时代所限,多采用将信息存贮于信息载体(胶片、磁带等)上,并把信息载体送回地面以重现信息,这就要依靠返回技术和返回式卫星。
从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的角度看,需要获取空间样品或者把空间试验物带回地面供分析研究,因此,返回式卫星也在其中起着先锋作用。
一个国家如果不发展和掌握回收技术,它在航天活动的很多方面就会受到限制,也很难成为航天强国。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外层空间价值空前提高。
为了尽快地从航天活动中获得利益,利用外层空间高速、高位置资源和在轨不受国界约束的优越条件,美国和苏联都把突破返回技术和研制返回式衛星作为发展的重点。
美国在历经多次失败后,终于在1960年8月成功地从近地轨道上回收了“发现者”号卫星的返回舱。
同一时期,苏联也成功地从近地轨道上回收了“斯普特尼克”5号载有生物的返回舱。
两个超级大国先后取得的成功给中国的航天人带来了压力和动力,返回式卫星的研究立即被提上了日程。
返回式卫星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回收系统的设计,另一个是卫星遥感相机的研制。
这两个任务最终都落在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科研团队的肩上。
返回式卫星的回收方案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整星制动回收、返回舱制动回收和胶片暗盒弹射回收。
由于当时我国的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因此技术相对简单、衔接性好、风险较小、成本较低的返回舱制动回收是最佳方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钱学森,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钱学森就立下要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报效国家的志向。
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卡门-钱近似”公式的建立。
他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5年6月24日,钱学森邮寄的一封信件抵达比利时,他希望委托妻妹转寄国内,其中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
”书信简练,却流露着迫切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便决心回国,但几经波折,一家人在1955年才登上归来的轮船。
面对采访,钱学森说:“我打算回中国去,竭尽全力,与中国人民一道建设国家,使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经过长达21天的颠簸,钱学森一家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
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精心整理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经济、年5月"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1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中国航天简介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1.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讲义(PPT 73张)
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 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 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 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出舱活动 的关键技术包括出舱外航天服、便携式环控生保 系统和载人机动装置的研制。空间交会对接的关 键技术是研制多种测量敏感器和先进的空间对接 机构。载人航天活动要求高可靠性,将按照计划 进度一步一步地走。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 不仅要送女航天员上去,还要把一些科学家、哲 学家送上去,也许有一天新闻记者也会被送到太 空。
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
50年前的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 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 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 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80年代的成就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 送入太空,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 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90年代: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 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 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 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 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 “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 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 试验系统等组成,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 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随着“神舟”四号发射 成功,“神舟”飞船已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载人飞 行已为时不远。
中国航天史简介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 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 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舱 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 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 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 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秒,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 明,和景海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 长钱学森。35年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研制发射了 52颗人造地球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创下航天史上 许许多多个“中国第一”。翻开院史,满眼尽是“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名字:钱学森、王希季、孙家栋、 杨嘉墀、钱骥……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这 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 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 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 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 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 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2002年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 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着陆。2005年10月 12日成功发射“神舟六号”。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到2009年4月22日发射“遥感卫星六号”科学试验卫星,中国已研制、发射和运行成功了103个航天器,其中返回式卫星是中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一种航天器。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中国的“金牌”卫星。
世界第三创造辉煌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11月29日按预定时间返回了祖国大地。
该卫星是一种在低轨道上运行、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地心定向和返回舱可安全返回地面的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
其运行轨道为:近地点173千米,远地点483千米,倾角63°,轨道周期91分钟。
它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质量为1790千克。
仪器舱携带的1台可见光地物相机用于对地摄影,获取地球遥感资料;另1台星空相机用于对天空摄影,以测定对地摄影时刻的姿态精度。
卫星在完成摄影任务后,将存放胶片的返回舱在预定的地区回收。
链接:大多数卫星不需要再返回地面,但返回式卫星则不同,它取得的工作成果必须在卫星返回地面以后我们才能得到。
比如,使用胶片的遥感卫星,它是以普通的照相机原理工作的,也就是把信息存储在胶片上,只有拿到胶片再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得到信息;微重力实验卫星也是如此,它的实验装置和产品需要回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利用,所以这些用途的卫星就需要返回地面。
它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从1974~2006年,中国先后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23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入轨,22颗成功回收,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返回式卫星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试验和新技术试验,还为中国掌握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观测,同时还利用卫星的剩余载荷能力,以搭载形式进行一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急需的试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目前没有专用微重力试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的不足。
卫星发射失败记录
中国卫星发射史上的失败记录
近年来,中国卫星发射很少有失利。
从1970年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卫星140多次,仅有9次发射失败或发射异常。
2011年8月18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败,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2009年8月31日,“长征三号乙”运载印尼的帕拉帕-D通信卫星发射失败,火箭三级二次点火后出现异常,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6年2月15日,在西昌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火箭点火升空22秒后发生爆炸,造成6人死亡,50多人受伤,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大的挫折,也是世界第五大航天事故。
1995年1月26日,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正常飞行约50秒时发生爆照,造成星箭俱毁。
1992年12月21日,长征二号捆绑火箭起飞后约48秒卫星爆炸。
1991年12月28日,长征三号火箭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转移轨道。
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火箭第三级二次点火后发生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一根控制信号导线这段,火箭在起飞20秒后姿态失稳,火箭自毁。
中国火箭发射记录
1 长征一号1970.4.24 酒泉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星近地1成功2 长征一号1971.3.3 酒泉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近地2(停止使用)成功,入轨第7天开始正常工作未计入风暴一号1973.9.18 酒泉科学实验卫星近地 1 失败未计入风暴一号1974.7.12 酒泉科学实验卫星近地 2 失败3 长征二号1974.11.5 酒泉返回式卫星近地1 FSW-0-1 失败,火箭起飞后爆炸未计入风暴一号1975.7.26 酒泉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近地3中国首颗超过1吨的卫星成功4 长征二号1975.11.26 酒泉第1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2 FSW-0-2成功未计入风暴一号1975.12.16 酒泉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近地 4 成功风暴一号1976.8.30 酒泉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近地 5 成功5 长征二号1976.12.7 酒泉第2颗返回式卫星近地3 FSW-0-3 成功6 长征二号1978.1.26 酒泉第3颗返回式卫星近地4(停止使用)FSW-0-4 成功未计入风暴一号1979.7.28 酒泉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近地6失败,未入轨未计入风暴一号1981.9.20 酒泉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近地7(停止使用)首次一箭三星成功成功7 长征二号丙1982.9.9 酒泉第4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1 FSW-0-5成功8 长征二号丙1983.8.19 酒泉第5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2 FSW-0-6 成功9 长征三号1984.1.29 西昌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01 同步 1 东方红二号首发失败,三级发动机未能二次点火10 长征三号1984.4.8 西昌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02 同步 2 成功11 长征二号丙1984.9.12 酒泉第6颗返回式卫星近地3 FSW-0-7 成功12 长征二号丙1985.10.21 酒泉第7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4 FSW-0-8 成功13 长征三号1986.2.1 西昌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同步 3 成功14 长征二号丙1986.10.6 酒泉第8颗返回式卫星近地5 FSW-0-9 成功15 长征二号丙1987.8.5 酒泉第9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6 FSW-0-10 成功16 长征二号丙1987.9.9 酒泉第10颗返回式卫星近地7 FSW-1-1 成功17 长征三号1988.3.7 西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1 同步 4 东方红二号甲首发成功18 长征二号丙1988.8.5 酒泉第11颗返回式卫星近地8 FSW-1-2 成功19 长征四号甲1988.9.7 太原风云一号A星太阳1中国首颗气象卫星成功20 长征三号1988.12.22 西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2 同步 5 成功21 长征三号1990.2.4 西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3 同步 6 成功22 长征三号1990.4.7 西昌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同步7外星1 成功23 长征二号捆1990.7.16 西昌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近地 1 外星2、3 部分成功,澳星模拟星未入轨24 长征四号甲1990.9.3 太原风云一号B星、大气一号甲、大气一号乙太阳2(停止使用)成功25 长征二号丙1990.10.5 酒泉第12颗返回式卫星近地9 FSW-1-3 成功26 长征三号1991.12.28 西昌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04 同步8 部分成功,星未入轨未计入长征二号捆1992.3.22 西昌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同步外星4 未发射,紧急关机,卫星无恙27 长征二号丁1992.8.9 酒泉第13颗返回式卫星近地1 FSW-2-1 成功28 长征二号捆1992.8.14 西昌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同步 2 外星4成功29 长征二号丙1992.10.6 酒泉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卫星近地10 FSW-1-4、外星5成功30 长征二号捆1992.12.21 酒泉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同步 3 外星失败失败,卫星爆炸31 长征二号丙1993.10.8 酒泉第15颗返回式卫星近地11 FSW-1-5 部分成功,卫星未返回32 长征三号甲1994.2.8 西昌实践四号科学卫星(模拟星)、夸父一号同转 1 成功33 长征二号丁1994.7.3 酒泉第16颗返回式卫星近地2 FSW-2-2 成功34 长征三号1994.7.21 西昌亚太一号通信卫星同步9 外星6成功35 长征二号捆1994.8.28 西昌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同步 4 外星7成功36 长征三号甲1994.11.30 西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同步2东方红三号首发部分成功,卫星未能定点37 长征二号捆1995.1.26 西昌亚太二号通信卫星同步5外星失败失败,火箭爆炸38 长征二号捆1995.11.28 西昌亚洲二号通信卫星同步 6 外星8成功39 长征二号捆1995.12.28 西昌艾科斯达通信卫星同步7 外星9成功40 长征三号乙1996.2.15 西昌国际708通信卫星同步1外星失败失败,火箭起飞后坠地41 长征三号1996.7.3 西昌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同步10 外星10 成功42 长征三号1996.8.18 西昌中星7号通信卫星同步11 失败,未进入轨道43 长征二号丁1996.10.20 酒泉第17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3 FSW-2-3 成功44 长征三号甲1997.5.12 西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同步 3 成功45 长征三号1997.6.10 西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A星同步12 中国首颗静止气象卫星成功46 长征三号乙1997.8.20 西昌马部海通信卫星同步 2 外星11 成功47 长征二号丙SD1997.9.1 太原铱星模拟星(双星)近地12 外星12、13 成功48 长征三号乙1997.10.17 酒泉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同步 3 外星14 成功49 长征二号丙SD1997.12.8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3 外星15、16 成功50 长征二号丙SD1998.3.26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4 外星17、18 成功51 长征二号丙SD1998.5.2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5 外星19、20 成功52 长征三号乙1998.5.30 西昌中卫一号通信卫星同步4美国制造成功53 长征三号乙1998.7.18 西昌鑫诺一号通信卫星同步5法国制造成功54 长征二号丙SD1998.8.20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6 外星21、22 成功55 长征二号丙SD1998.12.19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7 外星23、24 成功56 长征四号乙1999.5.10 太原风云一号C星、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太阳 1 成功57 长征二号丙SD1999.6.12 太原铱星(双星)近地18 外星25、26 成功58 长征四号乙1999.10.14 太原资源一号01星太阳 2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成功59 长征二号F 1999.11.20 酒泉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近地1成功60 长征三号乙2000.1.26 西昌中星22号同步 6 东方红三号平台成功61 长征三号2000.6.25 西昌风云二号B星同步13 成功62 长征四号乙2000.9.1 太原资源二号01星太阳 3 成功63 长征三号甲2000.10.31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1A 同步4成功64 长征三号甲2000.12.21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1B 同步 5 成功65 长征二号F 2001.1.10 酒泉神舟二号无人试验飞船近地 2 成功66 长征二号F 2002.3.25 酒泉神舟三号无人飞船近地3成功67 长征四号乙2002.05.15 太原风云一号D星、海洋一号A 太阳4首颗海洋水色卫星成功68 长征四号乙2002.10.27 太原资源二号02星太阳 5 成功69 长征二号F 2002.12.30 酒泉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近地 4 成功70 长征三号甲2003.5.25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1C 同步 6 成功71 长征二号F 2003.10.15 酒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近地 5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72 长征四号乙2003.10.21 太原资源一号02星、创新一号太阳 6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成功73 长征二号丁2003.11.3 酒泉第18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4 FSW-3-1 成功74 长征三号甲2003.11.15 西昌中星20号同步7东方红三号平台成功75 长征二号丙SM2003.12.30 西昌探测一号超椭圆19 成功76 长征二号丙2004.4.18 西昌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近地20 成功77 长征二号丙SM2004.7.25 太原探测二号超椭圆21 成功78 长征二号丙2004.8.29 酒泉第19颗返回式卫星近地22 FSW-3-2 成功79 长征四号乙2004.9.9 太原实践六号双星01组太阳7成功80 长征二号丁2004.9.27 酒泉第20颗返回式卫星近地 5 FSW-3-3 成功81 长征三号甲2004.10.19 西昌风云二号C星同步8 成功82 长征四号乙2004.11.6 太原资源二号03星太阳8成功83 长征二号丙2004.11.18 西昌试验卫星二号近地23 成功84 长征三号乙2005.4.13 西昌亚太六号同步7 外星27 成功85 长征二号丁2005.7.6 酒泉实践七号近地6成功86 长征二号丙2005.8.2 酒泉第21颗返回式卫星近地24 FSW-3-4 成功87 长征二号丁2005.8.29 酒泉第22颗返回式卫星近地7 FSW-3-5 成功88 长征二号F 2005.10.12 酒泉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近地 6 成功89 长征四号乙2006.4.27 太原遥感卫星一号太阳9 成功90 长征二号丙2006.9.9 酒泉实践八号近地25 成功91 长征三号甲2006.9.13 西昌中星22A 同步9 东方红三号平台成功92 长征四号乙2006.10.24 太原实践六号双星02组太阳10 成功93 长征三号乙2006.10.29 西昌鑫诺二号同步8 东方红四号首发部分成功,卫星故障94 长征三号甲2006.12.8 西昌风云二号D星同步10 成功95 长征三号甲2007.2.3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1D同步11 成功,故障抢修成功96 长征二号丙2007.4.11 太原海洋一号B 太阳26 成功97 长征三号甲2007.4.14 西昌北斗导航卫星中高12 成功98 长征三号乙2007.5.14 西昌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同步9 外星28,东方红四号平台成功99 长征二号丁2007.5.25 酒泉遥感卫星二号、皮星一号近地8成功100 长征三号甲2007.6.1 西昌鑫诺三号同步13 东方红三号平台成功101 长征三号乙2007.7.5 西昌中星6B 同步10 法国制造成功102 长征四号乙2007.9.19 太原资源一号03星太阳11 中国巴西合作研制成功103 长征三号甲2007.10.24 西昌嫦娥一号!月球极轨14 首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104 长征四号丙2007.11.12 太原遥感卫星三号太阳 1 成功105 长征三号丙2008.4.25 西昌天链一号01星同步 1 首颗中继卫星成功106 长征四号丙2008.5.28 太原风云三号01星太阳 2 风云三号首发成功107 长征三号乙2008.6.9 西昌中星九号同步11 法国制造成功注: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火箭只负责将卫星送至同步转移轨道,故此后若发生意外,仍算作部分成功1995年前,长二捆发射外国同步卫星时,火箭一般只负责送入近地停泊轨道,此后的工作由卫星发动机或引进的第三级完成.。
《飞向太空的航程》背景资料课件
飞天梦之三
敦煌飞天 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 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 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 身。乾闼婆,紧那罗,原是古 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 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 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 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 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 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 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 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 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11.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 征2号F火箭成功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无人的载人试验 飞船神舟三号送入太空。火箭起飞10分钟后飞船进入预定轨 道。然后在太空进行了6天零18小时(108圈)的飞行后, 于2002年4月1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预定着陆场返回。此次 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 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4次获得成功。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 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 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 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 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 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 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
14.★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送入太空。 此次乘坐飞船的航天员是费俊龙、聂海胜。火箭发射584秒 后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了115小时32分(77圈) 后于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四子王草原秋韵主着陆场平安 返回。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搭载物品: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 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 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 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 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 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 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 “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 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 名家的作品等。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中国航天史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这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里程碑之一【青铜时代】: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里程碑之二【白银时代】: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
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里程碑之三【黄金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
★里程碑之四【探月时代】: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大事纪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手资料!细数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事故记录(1974.11–2017.07
一手资料!细数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事故记录(1974.11–2017.07)2017-07-09 21:001、火箭:长征二号编号:长征二号遥一箭(CZ-2 Y1)载荷:尖兵一号国土普查卫星00星(返回式遥感卫星0号00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轨道:近地轨道发射地点:东风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阵地138工位时间:1974年11月5日17时40分结果:失败原因:起飞后6秒火箭控制系统俯仰速率陀螺中的高度导线因振动断裂,稳定系统未接到陀螺控制系统输出的信号,导致火箭飞行姿态失去控制,20秒安全自毁系统启动于空中自毁。
2、火箭:长征三号编号:长征三号遥一箭(CZ-3 Y1)载荷: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时间:1984年1月29日20时25分结果:部分成功原因:第三级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富氧燃烧,二次点火后约5秒推力下降后续: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遥控下,卫星上的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把卫星注入近地点高度为400千米,远地点高度为6480千米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数传通信、电视、电话转播等多项试验。
3、火箭:长征三号编号:长征三号遥九箭(CZ-3 Y9)载荷: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实用同步通信卫星五号)(中星四号通信卫星)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时间:1991年12月28日20时02分结果:失败原因: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时由于燃气发生器氢头腔发生固氧爆燃,使氢副控活门波纹管受损,造成大漏气,发动机提前关机,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4、火箭:长征二号E型编号:长征二号E型遥二箭(CZ-2E Y2)载荷: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澳星B1通信卫星)(美国/澳大利亚)轨道:近地椭圆轨道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时间:1992年3月22日18时40分结果:点火故障发射中止原因:由于程序配电器第四、五触点间存在0.15毫克多余铝屑物,产生电弧接通了第Ⅰ、Ⅱ号助推器发动机氧化剂副系统断流阀门电爆管,致使Ⅰ、Ⅱ号助推器发动机在点火后随即关机。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
完美返回勇闯三关
返回式卫星与其它卫星的主要区别之一是,需要从空间轨道重新回到地面,掌握返回技术是其成功的法宝,这也是一道世界难题,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为此,美国曾耗费了12颗卫星失败的高昂代价,苏联也同样支付了13颗卫星的学费,而中国则少得多。为使航天器安全返回并准时定点着陆,必须要掌握返回控制和制导、再入防热、回收和着陆三项关键技术。
再入航天器采用何种防热方式与其再八方式有关。航天器再八地球大气层有弹道再入和升力再入两种方式。采用弹道、半弹道方式再入,即再入体进入大气层运动时只产生阻力不产生升力,或虽然产生升力但对升力大小和方向不加控制;采用升力再入,即再入航天器进入大气层运动时产生一定可控制的升力,通过升力控制,再入航天器有一定机动能力,因而能提高落点精度,甚至可在预定场地水平着陆。弹道式、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如飞船,采用以烧蚀防热为主的防热系统,而升力式再入航天器如航天飞机,则采用以辐射防热为主的防热系统。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到2009年4月22日发射“遥感卫星六号”科学试验卫星,中国已研制、发射和运行成功了103个航天器,其中返回式卫星是中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一种航天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中国的“金牌”卫星。
世界第三创造辉煌
该卫星虽然也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仪器舱由非密封的服务舱和密封舱组成,两者是铆接在一起的。返回舱由回收舱和制动舱组成。返回时,返回舱先和仪器舱分离。在位于制动舱底部的制动火箭工作完毕后,制动舱与回收舱分离。制动舱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焚毁,只有具备防热功能的回收舱可安全通过大气层,在预定的回收区安全着陆。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史上最惨烈的事故火箭升空后落地爆炸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史上最惨烈的事故火箭升空后落地爆炸中国航天史上,“1996.2·15”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不是说中国航天在这天取得了什么突破性的成就,相反,这一天对中国航天史来说是沉痛的。
1996年2月15日,当时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携带着国际708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准备着它的首飞。
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前夕然而火箭点火升空2秒后,飞行姿态突然出现异常,原本笔直的箭体倾斜而去,22秒后箭体完全失控,撞向距发射塔架1850米的山坡,坠地爆炸,星箭俱毁。
火箭在00:00:39秒点火发射,00:00:41发生倾斜据当时在场的记者回忆,在下达“点火”命令后,显示屏幕中的火箭开始偏离轨道,几乎同时,屏幕中只剩下一团巨大的橘红色火球,没过多久,就传来轰的一声响,像是闷雷在不远处落地。
此时的火箭已完全倾斜,只能看见尾部的推进火焰立刻,指挥部里感到一阵震颤,悬挂在前面的大屏幕摇晃了几下,照明灯全部熄灭了。
指挥所里一片寂静,气氛凝固的可怕,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意识到火箭已经爆炸了。
火箭28秒后坠地爆炸由于火箭升空时间短,只消耗极少部分燃料,大部分燃料都成了这次爆炸的助推剂。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对周遭来了一次严重的“扫荡”。
据在场记者的描述,走出指挥所之后,外面一片狼藉,所有的玻璃几乎都被震碎,强大气浪甚至掀掉了协作楼外侧的阳台。
爆炸发生后,人员开始一批一批的撤离,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结果,也没人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撤离。
强大气浪掀掉了协作楼外侧的阳台之所以说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惨烈的事故,是因为这次的失利给中国航天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小的。
这次失利导致国际用户、保险界对长征火箭的信心产生动摇,中国商业发射经受严重挫折。
事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不再进行卫星发射直播。
但面对如此困境,中国航天并没有屈服,而是后期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改进措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长三乙’故障调查,使'长三乙’在18个月后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终于发射成功,把菲律宾马部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火箭发射失误]航天火箭发射失误
[中国火箭发射失误]航天火箭发射失误航天火箭发射失误篇(一):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失误历史上还哪些航天发射失败记录?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官方发布消息,19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过程中火箭三级工作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具体原因正在调查分析。
有消息称,可能是火箭三级姿控出现问题,导致没有能为卫星提供足够的速度和高度。
目前卫星太阳帆板和天线已展开,卫星系统工况正常。
各方正在采取有效措施。
据悉,今天发射的火箭编号为长三乙“遥-28”,而火箭携带的中星9A卫星是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电视转播卫星,计划定轨于同步轨道东经92.2度轨道位置。
通常来说,火箭发生故障导致没有把卫星进入预定的轨道,如果火箭提供的速度增量偏差值小于卫星自身携带燃料的速度增量,那么通过卫星自身的变轨发动机,还是能够进入预定轨道的。
只是这样会消耗大量卫星原本留于维持轨道用的燃料,从而导致卫星寿命大打折扣。
那么,除了这次火箭发射失败之外,还有哪些令中国航天人不能忘记的发射失败记录。
据了解,从1970年到2022年的38年间,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共计107次,成功100次,7次失败或部分失败,发射成功率为93%。
在1994~1996年间曾一度几次发射失败,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声誉处于低谷。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经过一系列质量整顿后终于打了个翻身仗。
自1996年10月到目前已连续65次发射成功。
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失败,它们是深刻的教训。
1.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在酒泉发射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发射返回式卫星一号。
由于火箭上控制系统中的一根导线暗伤断裂,导致姿态失去控制,飞行试验失败。
2.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颗试验卫星时取得部分成功,然而对于航天发射这种不能丝毫马虎的事情来说也就意味着失败!3.1991年12月28日长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时失败.4.1992年12月21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E进行发射澳普图斯B2卫星,当火箭起飞后约48秒澳普图斯B2卫星爆炸。
《孙家栋》第九段阅读赏析。
《孙家栋》第九段阅读赏析。
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第九段阅读赏析
1、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成果。
2、戚发轫总结孙家栋成功的原因时,说他能够“抓大放小”。
而孙家栋却认为科研“不能求全求大”这两句话分别如何理解?如何体现?
答:“抓大放小”是指孙家栋善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体现: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时,为确保核心任务完成,孙家栋紧紧抓住四个要求,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最终取得成功。
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的原因,竟然是一根导线里头的铜丝质量不太好,这让孙家栋痛哭失声。
人物轶事:
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
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
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发射后,在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发生了意外。
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他要求再调5度,最终正确的指令使卫星化险为夷。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范文7篇
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范文7篇感动中国孙家栋观后感篇1作为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从事空间技术研究50余年,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从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这位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带领着中国航天人书写和见证了我国航天历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本期节目通过戏剧演绎的方式,讲述了孙家栋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证和参与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非凡篇章。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将共同讲述孙家栋的航天人生。
几千年来,我们对头顶的那轮明月,从未停止想象与神往。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孙家栋担任首任总设计师。
当时,他与栾恩杰、欧阳自远被人们称为探月铁三角。
回忆起10多年前,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的时刻,欧阳自远难掩激动:“我和孙家栋拥抱着,被这件事情振奋得我只会说‘绕起来了’四个字,中国终于实现了,而且一次就达到自己的目标。
”杨慧与孙家栋共事多年,节目现场,她也用更多鲜活细节,勾勒出孙家栋日常的工作状态。
除此之外,节目组还将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观众展示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珍贵物品——《东方红》乐曲的录音胶带复制件、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的月球土壤样本,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孙家栋亲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
把“共和国勋章”献给老伴年过九旬坚持推老伴在公园散步“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而生活中的孙家栋又是什么样的?本期节目邀请到孙家栋外孙女王丹妮,分享孙家栋晚年的感人瞬间。
在王丹妮的印象中,姥爷孙家栋和蔼可亲,和姥姥魏素萍在一起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9年家庭合影时,孙家栋还特地把“共和国勋章”挂到老伴的胸前,“应该是姥爷觉得他的荣誉,背后都有姥姥的付出,姥姥一直都挺被我姥爷宠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升空20秒后爆
炸
1974年11月5日,我国在酒泉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火箭发射升空20秒后意外发生。
爆炸画面(3'16)。
从43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6年前的“嫦娥一号”,再到正在建设中的北斗导航工程,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但航天人也经受过失败的煎熬。
1974年11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火箭发射升空20秒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爆炸画面在3分16秒。
我国返回式卫星:从失败到成功发射入轨不简单,卫星返回也很艰难。
世界上第一种返回式卫星(即美国的发现者号卫星)7次入轨、7次回收失败,到第8次才取得了回收的成功。
我国的返回式卫星也经历失败的惨痛。
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提出中国人造卫星研制规划方案。
于是,张爱萍召集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等对中国人造卫星研制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并于1965年4月29日以国防科委名义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打了报告——《关于研制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提出初步设想:争取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00公里左右)。
预计第一批先发射的卫星约10颗,主要是探测高空环境参数。
其中5颗卫星是用来试验返回卫星的关键技术。
1965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
第十二次会议。
这次会议确定将人造卫星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中央专委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建议》。
钱学森在抓紧东方红卫星工程的同时,力争返回式卫星及早研制。
1965年9月—12月,七机部八院的技术人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深入各单位调研,发现许多用户都对返回式遥感卫星有强烈的需求,结合七机部八院在卫星设计和探空火箭研制中积累的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遥测系统设计、回收系统设计的经验,他们提出由七机部八院承担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的总体设计任务,此建议受到领导的重视。
根据上级领导的意见,八院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领导下,于1966年1月开始了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
1966年5月,王希季向七机部领导汇报卫星系列会议的情况时,钱学森指示:“如用这种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那么返回式卫星要结合远程火箭的研制搞……,返回式卫星工作要迅速做,飞船以后再考虑,八院现在有多大劲就用多大劲。
”1966年5月17日,七机部召开部党组会议,钱学森在会议上发言,力主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任务由七机部承担。
返回式卫星是一颗技术远比第一颗卫星复杂的卫星,有11个分系统,遵照钱学森指示,在王希季的领导下,在吴开林、李颐黎等技术骨干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技术人员对卫星的气动力外形、轨道参数、总体布置、气动加热和防热结构以及各个
分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并在1967年7月提出了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1967年9月11日,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了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议,钱学森等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审查了七机部八院提出的我国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认为总体方案可行、可以往下进行设计。
会后,八院根据会议提出的建议和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
《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建议研制分两步走:第一步,重点解决遥感技术、三轴姿态控制技术和卫星返回技术,计划发射3—4颗试验型卫星。
第二步,在基本技术过关后,解决遥感效果和应用技术(即研制实用型卫星)。
试验型卫星后来被称作FSW-0卫星(即中国研制的第一种返回式卫星型号),为中国早期国土普查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是一个正确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综合优化的技术方案。
由于方案论证充分,选择正确,因此,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在以后的研制阶段始终没有出现总体方案性的反复。
1967年,为了保证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钱学森承担了组建该院的工作。
他向聂荣臻副总理推荐了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孙家栋,将孙家栋调往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参加领导研制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工作,得到了聂荣臻的赞同。
为了尽快启动卫星总体工作,孙家栋向钱学森提出建议,由火
箭技术研究院推荐一些搞总体方面的技术人员。
钱学森经考虑后答复说,从火箭技术研究院抽人可以,但在当前“文化大革命”两派正在闹腾的局面下,推荐来的人能不能保证质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能依靠研究院推荐,由孙家栋提个名单后再研究决定。
经过紧张的考察、挑选,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孙家栋最后选定戚发轫、孔祥才等18人。
当这18个人的名单提交给钱学森后,钱学森点头赞同,这个名单很快又得到了聂荣臻的批准。
这批人员和从中国科学院及七机部八院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人员团结在一起,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东方红一号卫星和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做了许多重大改进。
1968年2月,钱学森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狠抓研究院机构组建、工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卫星研制质量,指导地面发射和跟踪测量系统的建设。
1973年年底,用于飞行实验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研制出来。
1974年,科技人员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终于进入了总装返回式卫星的阶段。
卫星最后总装测试完毕即将出厂时,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专程来到总装厂,一再叮咛说:“现在可以进靶场进行试验,准备发射了。
但在发射前还要进一步考虑,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我们的卫星要达到最高目标——那就是成功。
”1974年9月12日,经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批准,第一颗试验型返回式卫星以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场
试验,在基地做了近两个月的检查测试,于11月5日实施发射。
但是就在准备发射的前几分钟,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只有三分钟运载火箭就要点火时突然发现卫星的回收舱没
有供上电,千钧一发之际,工作人员迅速登上几十米高的发射塔架,手工操作,排除了故障。
卫星终于发射升空,由于运载火箭有一根导线存在一个暗伤,发射升空20秒后在震动环境下又出现问题,整个运载火箭突然失去了控制。
在惊心动魄的爆炸声中,箭毁星亡,科技人员沉痛难抑。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升空20秒后爆炸这一次发射失败后,叶剑英立即代表中央专委表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颓丧,要继续奋斗,再接再厉,一定要达到目的为止!”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运载火箭系统查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并举一反三进行了改进,同时对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复查。
1975年8月,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听取了关于即将出厂的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及长征二
号运载火箭质量情况的汇报,他要求大家对产品要做到“精心保健”,确保质量,力争这次发射“一鸣翔天”。
1975年11月15日,我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完成了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随后即转往发射阵地。
在完成了临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1975年11月26日按时发射。
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的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83千米,轨道倾角
63°,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卫星入轨后,由分布在我国大陆上的卫星地面测控站对卫星进行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