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
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
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
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
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生命历程生活百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
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
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
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
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
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
“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
故事新编鲁迅
故事新编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星。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
的笔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无比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今天,我们重新编写一些鲁迅的故事,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创作。
鲁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却从小展现出了非凡
的才华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常常看到农民受尽压迫,工人遭受剥削,这让他对社会不公产生了深深的痛苦和愤怒。
他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公平现象存在?他决心要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发声。
鲁迅的第一部作品是《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以其激烈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
震撼了整个文学界。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鲁迅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对封建礼教和旧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用文字直面社会现实,呐喊着要改变这个世界。
随后,鲁迅创作了《呐喊》、《彷徨》等作品,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愤
怒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病,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在思想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让他们意识到要关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鲁迅的故事,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宝贵的历史。
他用文字记录了那个
时代的苦难和艰辛,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铭记鲁迅,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故事新编 鲁迅
故事新编鲁迅鲁迅,这个名字对于中国文学界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社会的关怀、对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新编写一些鲁迅的故事,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故事一,《狂人日记》。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扭曲和痛苦。
他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于自己的痛苦,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旋律。
我们可以重新编写这个故事,让主人公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众生的冷漠时,选择了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来面对,而不是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
通过他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故事二,《呐喊》。
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绝望和对于社会的不满。
重新编写这个故事,让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黑暗时,选择了一种更加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故事三,《彷徨》。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对于自己的迷茫和对于社会的无奈。
重新编写这个故事,让主人公在面对自己的迷茫和社会的无奈时,选择了一种更加勇敢和坚定的态度。
他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通过重新编写这些鲁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
他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的关怀和对于人性的思考,都将在这些新编的故事中得到更加生动和深刻的展现。
让我们一起致敬鲁迅,让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永存。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1926年秋天,鲁迅从北京到厦门,住在面对大海的石屋里。
由于学校陈腐的空气使他感到失望和厌恶,他不愿想到目前,于是便写了怀古意义上的《奔月》。
《奔月》主要不是写奔月的嫦娥,而是以嫦娥的丈夫羿为主角。
羿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以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存在。
他上射十日,下射封豕长蛇,气宇轩昂。
但在鲁迅笔下,并没有正面叙述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英雄事迹。
而是着重写他对妻子嫦娥的体贴和关心,展示出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小说中的羿,早就得了飞天良药,但他不愿抛下嫦娥独自飞升,就和嫦娥一起过艰苦的日子。
他每天跑三十多里的路,只为了让嫦娥过得好一点。
并且由于早期无节制的打猎导致现在动物要灭绝,而羿也因没有好的野味给嫦娥吃深感内疚。
“总是觉得嫦娥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生怕她生了病”。
为了嫦娥一句“你不能走的更远一点么?!”,他不吃早饭就出发去打猎,慌乱中错射了老太婆的母鸡,连中饭也赔了进去,只得饿肚子。
更令羿难受的是,老太婆轻信谣言,骂羿是骗子。
在回家的路上,正当他无聊彷徨时,还遭到忘恩负义的弟子逢蒙的拦路攻击,差点丧命。
然而,他历尽艰难与诽谤带回了老母鸡,满以为可以博妻子一笑,谁知道贪图安乐的嫦娥早已偷食仙丹,独自飞升上天去了,羿反被无情的抛弃。
羿对妻子和学生都是一片诚心,可是回报他的却是欺诈与背叛。
剩下他一个人在孤独、寂寞。
痛苦中经受精神与生活的折磨。
但他并不灰心失望,一怒之下,又拿起弓箭来射月,还准备服仙药追上月宫。
在这篇小说中,真挚与奸诈,忘我与自私,善良与邪恶,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通过羿的遭遇,对逢蓬之流进行辛辣的嘲讽与鞭笞,对嫦娥也给予批评。
同时鲁迅把神话与现实糅合在羿的形象上,落寞的英雄身上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
如所周知,《奔月》是在鲁迅与高长虹的论战中产生的。
早起高长虹利用鲁迅威望往上爬;后来鲁迅前往厦门,再无发法利用,便对鲁迅大肆攻击,并借此提高自己。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故事新编奔月》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品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发表的。
这篇小说是一部颠覆传统故事的小说,讲述了后羿和嫦娥之间的故事,以一种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故事新编奔月》中,鲁迅先生将后羿和嫦娥的故事进行了改造。
在传统的传说中,后羿是一位英勇的神射手,嫦娥则是一位美丽的仙女。
然而,鲁迅先生将他们描写成了普通的夫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无情和冷漠。
在小说中,后羿的箭法已经不再灵光,他只能依靠捕捉野兔为生。
嫦娥则因为与后羿的矛盾而离家出走,她与一位名叫“夷羿”的年轻人相识,并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后羿发现了这件事情,他试图阻止,但是无济于事。
嫦娥与夷羿私奔了,后羿只能孤独地留在人间。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传统文化将英雄人物和神仙描绘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形象,忽略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和神仙被描绘成了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是他们却无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问题。
后羿的箭法失灵,无法再像从前一样英勇无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困境。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外国的侵略和内部的混乱,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此外,《故事新编奔月》中还充满了讽刺和幽默。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后羿和嫦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的私奔行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讽刺。
同时,他在故事中还加入了许多幽默的元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发出笑声。
这种幽默不仅缓解了故事的严肃性,也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并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
《故事新编奔月》中充满了鲁迅先生的独特风格。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富有力度,通过文字传达出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也体现在整个故事的构思和结构上。
鲁迅先生将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了改编,将其中繁琐的情节简化,突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故事八则,从开手创作到结集成书,前后经过13年。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则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
因此,从八篇看似是“历史”小说的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鲁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1)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人生态度鲁迅是现实社会中的寂寞的“战士”,他选择历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
例如《奔月》中的后羿和《铸剑》中的黑色人,作者重点突出他们战斗的性格,反映出作者主张“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彻底的思想。
因此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已经较多地熔铸了鲁迅自身的理想。
(2)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19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故事新编》后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作品概括的内容更为开阔,现代生活细节出现得更多,因而也更具有时代的历史的具体性。
《故事新编》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为当前的需要服务。
例如《理水》中的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具备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
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繁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
这里禹是被当做“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总之,鲁迅以其独特的题材与思想以及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严肃的人生态度依旧是其小说的主旋律。
小说集《故事新编》便是这样的代表作。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
《铸剑》的故事源自于《列异传》与《搜神传》。曾为吴王造剑的干将与其妻莫邪衔命为楚王铸剑。一把为干将,一把为莫邪两把宝剑被铸成后, 雌剑被干将献给了楚王后,被楚王所杀,他的儿子眉间尺长大后,带雄剑为父复仇的故事。歌颂了我国古代铸剑工的崇高技艺,同时,也表现了少年的孤勇和统治者的残酷。
《理水》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尧舜时代。黄河流域总是洪水泛滥成灾,为了管理洪水,让人们安居乐业,鲧奉命治水,九年没有成功。后来,舜帝继位以后,鲧的儿子禹接任治水。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将洪水引开。从此,人们又能顺利从事农业生产了。禹也因而成为夏代的一代君王。大禹治水传达了大公无私、民族至上、科学立异等为内涵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填充,也是民族精神所需散发的光芒。
《奔月》之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有最初实的呈现。主要讲述相传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万物都处于生命垂死挣扎的边缘,果敢娇捷的后羿,在昆仑山上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自此,受人尊崇和爱戴,也激起了不少女性追求的欲望,然而后羿最终仅选择了娶嫦娥为妻。之后,后羿得到了一枚长生不老的妙药,交给家中夫人嫦娥保存,但后羿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徒弟,他逼迫嫦娥吞了仙丹奔月之事。这则神话故事既赞美了后羿的英勇钟情,也表达了后羿的大公无私、挽救生灵的优良品质。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
王调珍
(河西学院 文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鲁迅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去研读和反思。写于晚年的《故事新编》,相对于以前的作品又有其新意。《故事新编》是对新时代文化中“故事”的新编,是将历史故事与神话故事的在创造,也赋予了“故事”以新的主题,凸显了《故事新编》中的礼赞与批判。此外,《故事新编》还创造了新的人物形象。再度研究了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并对《故事新编》的创作预期做了探讨。
论鲁迅《故事新编》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
论鲁迅《故事新编》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文学明星,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中《故事新编》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逻辑艺术和主题寓意两个方面来探讨《故事新编》中的篇章排序。
从逻辑艺术的角度来看,《故事新编》的篇章排序是非常有序和合理的。
整部作品由《自序》开始,通过作者的自我介绍和作品的背景交代,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随后是《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中国旧式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弊端。
而《风筝》和《白兰花》则分别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悲惨遭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尤为深刻。
而《药》则展示了封建社会下众生的无奈和悲苦。
整部作品以《坟》作为结尾,通过对坟墓和乡愁的描述,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的无奈与绝望。
在逻辑艺术上,《故事新编》的篇章顺序紧密相连,承前启后,每个篇章都自成故事,情节交融,表里如一,构成了一个严密的艺术结构。
这种结构给人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呈现,使整部作品显得更加有力量和感染力。
从主题寓意的角度来看,《故事新编》中的篇章排序也显示出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犀利批判。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也贯穿在整个作品中。
《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下,教育体制和家庭关系的问题。
狂人对自己的家庭施加的严苛和压抑感到绝望,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失常。
这一篇章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们受到的心理和精神折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尤为深刻。
接下来,《风筝》和《白兰花》揭露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和悲惨遭遇。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地位低下,受尽男权社会的摧残和剥削。
作者透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男尊女卑的强烈反感和不满。
这两个篇章中,鲁迅不仅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也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怀。
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
11[文本解读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秦选峰《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为题材写成的短篇小说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故事新编》犬部分作品创作完成于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作品 集的整体风格幽默洒脱、油滑诙谐,表现了鲁迅先生面临死亡时的从容坦荡。
《故事新编》在创作手法上呈现了一种“荒诞”的意味。
“荒诞”的概念来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它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或者人与环境的失调,荒诞的手法既继承了现实主义,也超越了现实主义,或者说它所关注的是现实问题,但表现形式更具有前瞻性和哲理性。
即便它的角度或许刁钻,表现手法或许散漫,但究其根源都是为了体现其主体的严肃和庄重,加之以强烈的前后对比的实感,用生存环境将人异化、陌生化,体现出一种反逻辑的倾向,但同时也注重细节的真实处理,让文本更具有活化主题的能力。
《故事新编》正是巧妙运用了荒诞的这些特点,全方面、多角度地消弭了古今时空的界限,打破了宏犬主题的常规叙述,置身于残酷的现实当中,加之以反讽等艺术手法的衬托,表现了作家博大丰盈的内心世界。
一、“荒诞”的哲学构建存在主义哲学兴起于“一战”之后的西方世界,当时的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享受着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但在人的精神生存中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人仿佛被异化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生命失去了现实的存在感和归宿感,人变成了这个社会当中的“外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源头之一就是著名哲学家尼采的唯意志论O 而我们知道,在西方哲学家中,尼采是对鲁迅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
在《故事新编》中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影响的痕迹。
《故事新编》的开篇《补天》中,鲁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世女神女娲在创造了人类以后,遭遇到一系列尴尬的处境,那些被创造出来的人逐渐与女娲产生了隔膜,无法与其沟通交流,甚至认为女娲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人类始祖身上具有的神性光环被彻底剥落。
鲁迅故事新编
鲁迅故事新编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对社会的痛苦呐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的揭露。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力量和文学的深刻内涵。
《药》。
这是一篇鲁迅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医生在医治病人时,因为病人家里的贫困和无法支付医疗费用,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个故事让人深刻地反思了医疗制度对于贫困人群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阿Q正传》。
这是鲁迅的另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小人物阿Q在社会底层的挣扎和奋斗。
阿Q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他在社会的压迫下,不断地挣扎和奋斗,最终却陷入了绝望和无助之中。
这个故事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孔乙己》。
这是鲁迅的另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酒馆里的故事。
孔乙己是一个酒馆里的酒客,他在酒馆里饮酒作乐,却因为身份低微而受到了歧视和欺凌。
这个故事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鲁迅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痛苦呐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的揭露。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力量和文学的深刻内涵。
鲁迅的作品,永远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也永远都是中国社会的镜子。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原创版4篇】篇1 目录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2.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故事背景3.鲁迅在原文中对故事新编的评论4.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思想5.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篇1正文【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1936 年间所创作的 15 篇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美好。
鲁迅通过重新讲述历史故事,以寓言的方式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期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故事背景】鲁迅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西方文明的冲击,让鲁迅深感民众的疾苦。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唤起民众,振兴民族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寓言现实,以此来唤醒民众,推动社会的进步。
【鲁迅在原文中对故事新编的评论】鲁迅在《故事新编》的自序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要尝试把古代的英雄人物,从历史的尘封中挖掘出来,赋予他们新的生命,让他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展现他们的英雄气概。
”这表明鲁迅创作《故事新编》的初衷,是要通过重新讲述历史故事,让古代英雄人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思想】《故事新编》的主题思想是批判封建社会,揭示人性的丑陋与美好,以及对民众的唤醒。
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讲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美好,并通过作品呼吁民众觉醒,振兴民族文化。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是讽刺和幽默。
鲁迅在作品中,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鲁迅的讽刺幽默,又能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黑暗。
篇2 目录1.鲁迅的《故事新编》概述2.《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内容3.《故事新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篇2正文一、鲁迅的《故事新编》概述《故事新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1922 年至 1936 年间创作的八篇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
鲁迅的故事新编
鲁迅的故事新编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重新编排一些鲁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
鲁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越。
然而,他的童年却并不幸福。
父亲是个严厉的官僚,对鲁迅的教育十分苛刻,严禁他接触文学作品,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官员。
然而,鲁迅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他渴望自由,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
于是,他开始偷偷阅读禁书,渐渐地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鲁迅的第一部作品是《狂人日记》,这部小说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他的悲惨遭遇引起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随后,鲁迅又创作了《呐喊》,这部作品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中孤独无助,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懑。
这部作品让人们看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犀利批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过大量的散文和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小说史略》和《狂人日记序》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鲁迅一生坎坷,饱受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作家,继续传承他的文学精神。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意识
010《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将反讽从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手法上升到了一种整体性的体现,通过大体量反讽的话语和表达,深刻表现出其反传统以及提倡新文化的思想倾向。
鲁迅的反讽艺术和《故事新编》的特殊题材也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 鲁迅;《故事新编》;反讽浅析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意识肖缙灵 蒋 菠一、反讽的概念及《故事新编》反讽意识的背景来源(一)反讽的概念及其发展反讽,也叫反语,指的是在讲话和书写中使用的一种讥讽的语调和手法,它所要表达的东西并不能完全从字面上看出来,但实际上,它的原意却恰恰与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简单来说,字面意义与实际含义相反是反讽最主要的特征。
但反讽并不只是这么理解,最早在19世纪,反讽通常是以一种修辞的方式出现,并在古希腊的戏剧中被广泛使用。
其主要用于呈现戏剧中人物之间言行的相互矛盾,或体现在哲学的对话上被看作是一种揭示对方某种理论悖论之处的方法。
主要体现在:在表面上,他接受了对方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用更深层次的反讽来获得对方认可的推论,最后得出了与对方所持观点相矛盾的结论。
[1]在19世纪之前,《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对苏格拉底式反讽的生存哲学解读此前的文章中认为,反讽仅仅是一种用于写作的修辞方法;而19世纪以后,反讽渐渐超越了传统修辞学的层面,向着哲学的方向发展。
从《雅典娜神殿断片集》弗·施勒格尔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哲学观中有一条“反讽”的道路,它体现了弗·施勒格尔对“冷酷”“理性”的反抗,并且暗示了“反讽”所代表的哲学观将会转向一种有别于“理性哲学”的哲学视野。
[2]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它已经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扩展到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变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综合性的概念。
(二)鲁迅《故事新编》反讽意识的背景来源本文针对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反讽意识进行研究,无疑是以文学上的反讽为主。
论鲁迅《故事新编》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
论鲁迅《故事新编》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小说作品,其中涵盖了许多关于中国现实生活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是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展现了作家的高度人文关怀和批判态度。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寓意,刻画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传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故事新编》中的各个篇章可以说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展现了鲁迅先生卓越的艺术境界和逻辑安排。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着重表现了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的揭露和批判,每一个故事都是对社会现实的一次探讨,每一个篇章都是对命运的一次咏叹。
《故事新编》一共包括《狂人日记》《白光》《药》《未凿之石》《一件公案》《风波》《坟》《且慢》《血》《独白》《彷徨》《鬼火》《龙树》《呐喊》《华下老人》等16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主题,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
在篇章的逻辑安排上,鲁迅先生将各个故事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情节进行了编排,使得整部作品的篇章逻辑有机、紧凑而又自然有序。
《故事新编》的篇章布局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日记”的启示,二是“白光”的批判,三是“风波”的冲击。
这三大部分相互联系,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
“日记”和“呐喊”是全书的前后两篇,也是作者在书中表达他的态度,呐喊社会,形成了书的高潮。
这种篇章的逻辑安排非常巧妙,使整部作品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凑和有力。
而在篇章中,鲁迅先生也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他通过《狂人日记》中的男主人公对于现实的无力和绝望,和《未凿之石》中的冯士元对于生命的黯然神伤,对比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命运和心态。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和生动,也更加引人深思。
主题寓意《故事新编》的主题寓意非常丰富,鲁迅先生在其中表达了对中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通过小说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揭需,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的苦难的同情。
初中议论文作文:评鲁迅《故事新编》
评鲁迅《故事新编》评一评鲁迅的文章,望大家多提意见。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
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
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
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
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
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
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
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
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
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
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
《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
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内容概述二、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及意义三、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介绍四、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五、总结正文(篇1)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内容概述《鲁迅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 8 篇作品。
这部作品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其中,《铸剑》和《起死》是鲁迅比较满意的作品。
二、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及意义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主要是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失败,鲁迅目睹了不少革命者流的血,从而萌生出顽强的复仇意志。
这部作品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复仇精神,同时批判了老庄哲学。
三、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介绍1.《铸剑》: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国王让一男子造剑,然后杀了他,他的儿子去报仇,最后杀了国王自己也死了。
2.《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用庄子和骷髅的消极出世和积极入世的矛盾冲突来批判老庄哲学。
3.《补天》:讲述了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赞扬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4.《奔月》:讲述了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敬仰。
5.《理水》: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赞扬了大禹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
6.《采薇》:讲述了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寻找箕子访求治国之道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士的敬仰。
7.《出关》:讲述了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表现了老子对世事的无奈和对道的执着追求。
8.《非攻》:取材于《左传》中的一个故事,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四、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鲁迅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作品想象丰富,以远古为背景,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在思想内涵上,作品赞扬了复仇精神、生命力、创造力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批判了旧有的哲学思想。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最新版3篇)目录(篇1)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2.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正文(篇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 1936 年间所写的 15 篇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的关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与思想内涵】《故事新编》的主题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通过对传统故事的改编,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如《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对封建礼教的讽刺。
2.对人性的剖析:鲁迅在作品中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虚荣与孤独,《白光》中陈士成的贪婪与堕落等。
3.对社会的揭示: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如《药》中的人性沦丧和社会冷漠,《祝福》中的封建迷信等。
4.对未来的希望:鲁迅在揭示社会黑暗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如《一件小事》中对青年一代的期望,《铸剑》中对英雄的赞美等。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讽刺手法:鲁迅在作品中运用了讽刺、幽默等手法,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2.深刻的心理描绘:鲁迅擅长抓住人物的心理特点,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3.精细的细节描写:鲁迅在作品中注重细节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
4.语言的创新:鲁迅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新颖的词汇和句式,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提升了文学的艺术价值。
目录(篇2)1.鲁迅的《故事新编》简介2.《故事新编》中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正文(篇2)一、鲁迅的《故事新编》简介《故事新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 1936 年间所写的八篇短篇小说。
故事新编 鲁迅
故事新编鲁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巨匠。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他的故事,如同一篇篇细致入微的小说,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生于中国的一个小镇,成长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
然而,他的心灵却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束缚,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使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在酒楼中的遭遇。
孔乙己,是一个饱受社会排斥和歧视的穷苦酒客,他的一生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内心独白,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丑恶。
鲁迅以鲜明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这个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他的遭遇感到悲哀和愤怒。
除了《狂人日记》,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呐喊》也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在现代城市中的种种遭遇。
小说通过对城市底层人群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丑恶。
鲁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批判精神,将这个城市的丑陋和人们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感到心痛和无奈。
总的来说,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用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他的故事,如同一篇篇细致入微的小说,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他的作品,永远都会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新编》的儒道墨家思想摘要:《故事新编》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众人的赞叹,全书收录8个故事,每个故事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或历史小故事作为基础,进行了续写或者改编,充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其中《采薇》、《非攻》、《起死》、《出关》涉及了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因而本论文将会对《故事新编》中的作者对待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态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儒家道家墨家故事新编鲁迅这8篇故事的创作前后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创作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的三十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军阀的统治和割据,各地区战乱连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鲁迅用犀利的笔和尖锐的思想批判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不堪和人们思想的混乱。
在《在故事新编》中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思想的有《非攻》、《采薇》、《出关》和《起死》。
《采薇》写武王伐付,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鲁迅选择这段历史,着重地批判了一些小知识分子的消极抵抗的软弱和无力,展现了消极抵抗是没有用处的,最后只能像伯夷叔齐一样退无可退。
《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
《出关》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
《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以生动有趣的对话,彻底地宣告了“齐物论”的破产,证实虚无主义本身也终于只能落得一个虚无的下场。
民族失败主义的思想在“九一八”以后相当泛滥,由于知识分子中的消抗、逃避斗争以至虚无主义应运而生。
而《非攻》,描写了一位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正面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墨子代表着中下层的人民的利益,他为了“兼爱”“非攻”的理想不惜奔走相告,劝阻各国的大王避免战争,充分反映了鲁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这四篇故事中,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时刻渗透其中,作者也借助文章中的人物以及设置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他对这三家思想的态度。
一、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质疑和否定儒家传统文化统治人们近千年,人们无时无刻不受着着这种文化的支配而不自知,而鲁迅却对这种传统的文化提出了质疑和否定,他试图挣脱历史上的儒家传统思维,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这个社会,其中《采薇》就是他否定儒家思想的体现。
儒家历来都把伯夷叔齐看做是“义”的标准,可是在鲁迅眼里,他们的义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状,也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只能留下一个千古“美名”。
细读小说不难发现他们的实质都是逃避。
面对30年代的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逃避。
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鲁迅,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不会做丝毫的妥协和退让。
即使在绝望中,依然保持着战斗力,所以他对于伯夷和叔齐的一味逃避深恶痛绝。
但大部分人却不像鲁迅这么认为,毕竟逃避是为了“忠”和“义”,为了大义,是应该被提倡的。
在小说中鲁迅贯注了自己新的生命价值标准,他用怀疑否定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历史人物,他又一次向封建思想体系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发起了挑战,他重新审视了被封建社会经典了的人物——伯夷和叔齐,并作出了自己新的价值评判。
在作品中,伯夷和叔齐有三次“逃走”。
第一次的“逃走”,是因为“孝”,一个是为了遵父命,另一个是为遵长幼有序,于是他们双双逃走了,他们是国家的继承者,对人民、对社会都有着责任和义务,然而为了一点点虚名,他们弃先王之业而不顾,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称得上让人尊敬呢?第二次的“逃走”,是为了反对“以臣弑君”的周武王,是为了忠于先朝,他们不管前朝是怎样的民不聊生,他们甚至“不食周粟”用以作为一种反抗,然而他们还是失败了,最后一次的“逃走”是他们的死,伯夷和叔齐双双饿死在了首阳山,他们这次是彻底的“逃走”了,两眼一闭,世上的不忠不孝都与他们无关。
死是他们一直选择逃避的必然结果,他们一味的逃避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勇士,是不会这么轻易的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的,因为对于国家和百姓他们有着一份责任,归隐式的苟活是一种逃避的借口,是一种耻辱,这是鲁迅所不耻的。
他宁愿选择在危险与艰难中搏斗和抗争。
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领军人物和新的价值评判,伯夷和叔齐式的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再不能作为一种完全肯定的、值得提倡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了,因为这个时代需要像鲁迅一样的人,也只有他们能担负的起这个民族的兴衰。
二、对道家思想的态度:反对无为而治较之鲁迅对儒家的态度,他对道家文化的否定就明显的多,《新编》中的《起死》和《出关》两篇文章就可以看出鲁迅对道家的态度,《出关》是关于老子对思想的出路的阐释,而《起死》则着眼于庄子哲学的困惑,鲁迅对于道家的否定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他反对道家的“无为而治”,拒绝现实社会,换来自己的独立自由,鲁迅针对道家思想和行动的矛盾,批评老庄思想、重新评判道家的价值。
《出关》是以老子西出函谷关为基本内容,分成四个自然段写,前两自然段写了孔子两次向老子问学,为后两段老子的出关奠定了基础,解释老子为什么要出关,老子出关实际是为了“避祸”。
老子柔弱无能,因为孔子参透了他的学问的玄机,怕孔子不肯认他为师,于是溜之大吉。
《出关》的后两段,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老子出关,“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于是,无奈的被抓到关上,被迫讲学,被迫编讲义,其中关令尹让老子作书这一段,鲁迅用尽笔法将它大加渲染,发挥合理的想象,用高超的讽刺笔法,描绘出老子任人摆布,到处碰壁的狼狈相。
老子出关的根本原因源于这个社会,老子根本就不适应这个荒诞的社会。
他的古典情操和礼仪风范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这个利欲熏心,充满私欲的社会,老子的言行显得那么滑稽和可笑,而在这个社会,如果老子不改变自己,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到最后也只能出关了。
在《出关》中,老子的形象较之在典籍中还比较贴切,这表明,鲁迅对老子的价值是否无意义还没有作出断语,但在《起死》中,鲁迅批评老子思想时所表现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却消失了,庄子,这个道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被彻底漫画化了。
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庄子一般被看成是“超世脱俗”的大思想家,郭沫若更把他看成体现五四精神的“个性解放”的象征,但鲁迅却对庄子思想的积极方面视而不见,鲁迅笔下的庄子只是个被功利化、被世俗利用的思想形象而已,而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化形象。
《起死》中的庄子,出场不凡,神情潇洒,态度超然,哲思深远,在道路上遇到骸骨,突发奇想,想解生死之谜,于是,古老的鬼魂复活了,但被复活的汉子不但不感激老子的救生,反而纠缠着要衣服和包裹,面对执拗的汉子,清高的哲学立刻显现出它的无用。
方才还很灵光的招魂术,现在却毫无作用,无奈的庄子只能请巡警解围。
从庄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当观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庄子的哲学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毫无用处,起死的狼狈遭遇,报复了迂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真实碰撞,使庄子在《新编》的故事中,无法面对现实的逻辑,最后只能向统治者的强权求救,宣布了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面前的彻底破产。
“起死”实际是普通灵魂的起死,死而复生面临的是连一件衣服都没有,庄子碰到他相当于“秀才遇到兵”,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一个是满口“齐生死”、“无是非”的玄学学者,这正是现实与观念的冲突。
三、对墨家的态度:赞扬与支持鲁迅对道家的拒绝和否定是明显的,他通过《出关》和《起死》的写作来清理老子和庄子的价值,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否定,进而确立一种新的思想,同时也跟道家的关系做个了断。
与对道家的拒绝不同的是,鲁迅对墨家有着由衷的热爱和推崇,这点从《非攻》中就可以看出,鲁迅小说《非攻》描写的是战国时代墨子阻止楚攻宋的故事。
为了阻止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贫困的宋国,墨子不远千里,穿着破草鞋,带着窝窝头,亲自去楚国,拜见为楚国造云梯的公输班和一心发兵攻宋的楚王。
经过艰苦努力,说服了他们,将一场不义之仗扼杀在摇篮里。
鲁迅的《非攻》,成功的刻画了墨子的侠义精神,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在墨子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
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的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
墨子的思想从另一面反映出鲁迅所遵循的精神,鲁迅不喜欢战争,他见不得百姓生活在战乱中,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他希望在这个时代站出像墨子这样的人,能够为民请命,扶危济贫,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斗者,感受着这个民族所受的欺辱与凋零,却永远不会对侵略者低头。
在鲁迅看来,世界正是由像墨子这样的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老实人、“愚人”、“傻人”所铸就的,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非攻》中的墨子是鲁迅提倡的“中国的脊梁”,但这种中国的脊梁的境遇如何,鲁迅似乎缺乏信心,阻止了战争的墨子并没有受到英雄般的待遇,反而受到宋的募捐队的勒索,陷入无名的困境。
这不得不说是这个冷漠的社会造成的,联想到鲁迅生活的时代,英雄不受优待反遭遗弃和陷害的也比比皆是。
鲁迅从历史的角度,着重描写出个体在这个时代的深刻的孤独感,在对个人的深刻体验中清醒的认识了人的孤独本质,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一种可以带领人们通往新道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独立意识,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鲁迅走的却是那么义无反顾。
结语:鲁迅之承担墨家价值,倾心于墨家伦理,赞赏“夏道”,与其历史观的变化和接近中国共产主义者不无关系。
王瑶先生说过,鲁迅笔下的大禹和墨翟是劳动人民的形象,具有劳动者的特征和优点。
鲁迅扬弃早期思想中“精神界战士”的理念,转而从历史上的英雄和现实中的志士那里塑造其“中国的脊梁”的理想,与其对于现实的中国革命的感触是分不开的。
《故事新编》出现作为批判“国民劣根性”主题之正题的所谓“中国的脊梁”的墨家英雄,它表现了鲁迅寻求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的积极本质。
《故事新编》中也体现了鲁迅对儒道墨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对三家的不同态度给予了我们国民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鲁迅,《故事新编》鲁迅,《鲁迅杂文精编》王杰,《鲁迅的文化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王瑶,《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李怡主编,《鲁迅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