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管理
早产儿专案管理措施
早产儿专案管理措施早产儿专案管理措施---简介早产儿是指妊娠期少于37周的婴儿。
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与需求与足月儿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专门的管理措施来保证他们的健康与发展。
本文将介绍早产儿专案管理的一些重要措施,包括喂养、呼吸支持、感染控制、家庭支持等方面。
---喂养管理早产儿由于未能完全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其喂养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喂养管理措施:1. 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最好的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抗生素。
早产儿应尽早开始进行母乳喂养,即使只是少量逐渐增加。
对于无法直接吮吸的早产儿,可以使用乳管或借助抽奶器将母乳喂给他们。
2. 人工喂养对于无法完成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可以采取人工喂养。
选择适合早产儿的配方奶粉,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婴儿的需求适时喂养。
3. 定时喂养早产儿的肠道功能较弱,容易产生消化问题。
因此,喂养时间宜固定,间隔不宜太短,以避免肠功能负担过重。
---呼吸支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未能完全发育,需要额外的呼吸支持。
以下是一些呼吸支持的管理措施:1. 呼吸机辅助对于需要呼吸支持的早产儿,可以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医生会根据早产儿的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确保其氧气供应和呼吸功能的正常。
2. 保湿呼吸早产儿的皮肤较为脆弱,容易出现呼吸道干燥的问题。
因此,在使用呼吸机时,可以通过增加湿度来保护早产儿的呼吸道,减少黏液的积聚。
3. 呼吸训练随着早产儿生长发育,呼吸功能逐渐改善,可以进行呼吸训练,帮助其逐渐摆脱呼吸机的依赖。
---感染控制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以下是一些感染控制的管理措施:1. 无菌操作早产儿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时,需要保持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在接触早产儿之前,应进行充分的洗手和穿戴无菌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
2. 感染筛查对早产儿进行定期的感染筛查,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等方面,及早发现感染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隔离措施对于存在传染性疾病的早产儿,需要采取隔离措施,避免感染的扩散。
早产儿管理指南
早产儿的定义和特点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以下的新生儿。这类婴儿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尚未 发育完全,面临诸多管理问题,如感染、黄疸、喂养困难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需要采取专业的管理措施和细心的护理。
早产儿管理指南
以下为早产儿管理指南,包括建 议的管理措施、注意事项等。
管理措施
1、加强监测:密切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血糖、 体温等生理指标。定期评估婴儿的体重、身长和头围,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2、足月新生儿眼病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进行首次筛查,主要使用便 携式眼科仪器进行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视网膜电图、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等,若发 现异常,应及时转诊至专业眼科医生处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四、注意事项
1、筛查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或经过培训的筛查员进行。 2、新生儿应处于安静状态,可使用适当的镇静剂辅助检查。
3、对症治疗:针对患儿的消化 道症状,可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 措施,如止吐、缓泻等
1、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2、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不要随意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以免影响疗效。
3、保持患儿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如有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避 免滥用。
谢谢观看
2、保持温暖干燥: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皮肤干燥, 预防感冒和感染。在沐浴和换尿布时,注意保暖和清洁卫生。
3、母乳喂养:鼓励母亲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母乳强 化剂添加。在喂奶前要洗手并确保乳房清洁卫生。
4、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对婴儿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进出婴儿室,以减少感染风险。
4、鼓励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可考虑添加配方奶。在添加辅食时,应遵 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逐渐增加辅食的种类和数量。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早产儿即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其发育不完全,自身抵抗力较弱,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一、保持早产儿的温暖1.应尽量让早产儿与母亲保持皮肤接触,进行“袋式护理”,将婴儿放置在母亲的胸前,让母亲用双手捧住婴儿。
2.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3.使用保温设备,如保温箱或温带,保持婴儿体温稳定。
二、合理喂养1.初期使用经过咨询的医生或护士推荐的人工奶或乳汁进行喂养,可以使用尿管、鼻胃管等途径进食。
2.逐渐过渡到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均衡。
3.喂养间隔约2-3小时,每天喂养次数不少于8次。
4.对于不能进食自己的早产儿,可以采取胃管喂养或经口喂药的方式。
三、保持早产儿的卫生1.保持婴儿周围环境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室内应保持通风良好,但避免风力过大。
3.定期更换婴儿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洁净。
四、注意早产儿的睡眠和休息1.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婴儿的睡眠。
2.进行规律的作息安排,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让婴儿多进行体力活动,促进其身体发育。
五、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1.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体检和复查,包括测体重、测身高、查体等。
2.如有发现身体异常或疾病,请及时就医。
六、注意早产儿的心理健康1.给予婴儿关爱和呵护,增强其安全感。
2.和婴儿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3.避免长时间的孤独,尽量让父母或其他亲近的人陪伴。
七、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照顾1.家庭成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状态,避免传染疾病。
2.家庭要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避免意外伤害。
3.给予婴儿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共同培养婴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八、定期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1.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及时调整早产儿的管理措施。
2.参加相关的学习班或小组,了解更多关于早产儿管理的知识。
以上是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家长和照护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发育。
医院早产管理制度
医院早产管理制度一、目的早产是指胎龄不满37周的婴儿。
早产儿出生后,由于生长和发育未达到足月婴儿的程度,需要特殊的医学护理和管理。
为了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减少早产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医院早产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二、原则1、提倡规范产前保健,减少早产风险。
2、提倡合理干预早产风险因素,降低早产率。
3、提倡多学科协作,提高早产抢救贯彻实施力度。
4、加强早产护理和康复,降低早产儿死亡率。
5、强化全员培训,增强早产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
三、责任部门1、医院管理层负责规划与推进早产管理制度的落实。
2、妇产科负责早产母体的监测、干预、抢救。
3、新生儿科负责早产儿的特殊护理和康复。
4、临床质控中心负责监督、检查和评估早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制定内容1、早产高风险筛查。
对孕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少、胎儿发育迟缓、早产史等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筛查,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2、早产产程护理。
对于已经确定会早产或者可能会早产的妈妈,加强产程监测,提早做好产前准备工作。
3、早产分级抢救。
对早产儿进行分级抢救,及时有效地对早产儿进行抢救,保障早产儿的生命安全。
4、早产后护理。
对早产儿进行特殊的护理和医学监护,及时做好营养、呼吸、体温、感染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
5、早产康复。
对早产儿进行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提高早产儿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五、具体措施1、设立早产保健诊室。
医院设立专门的早产保健诊室,对孕妇进行早产风险评估和指导,提供专业的产前保健服务。
2、定期召开早产医疗质量例会。
医院定期召开早产医疗质量例会,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早产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
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医院加强早产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早产医疗护理的实践技能。
4、开展早产儿家长教育。
医院开展早产儿家长教育,提供必要的护理技能培训和心理疏导,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早产儿。
5、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早产儿管理
4
为保持体温稳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如需暂时离开暖箱亦应注意保暖,对出生体重较大(超过2000 g)的早产儿也可以用开放式辐射式保暖床并盖以塑料薄膜进行保暖。
5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暖箱)
出生体重(kg)
暖箱温度 35℃ 34℃ 33℃ 32℃
14
6.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呼吸支持:BPD患儿对呼吸机和吸氧产生依赖,要以尽可能低的平均气道压力和吸入氧浓度,维持血气指标基本正常,争取尽早撤离呼吸机。(2)限制液体量:BPD的发生与液体量过多、肺水肿有关,应限制液体人量,一般每天(100~120)ml/kg。可使用利尿剂,但利尿剂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剂量宜小,可用双氢克尿塞和氨体舒通口服,或速尿每次0.5mg/kg,每天1次。(3)糖皮质激素:激素具有抗炎
1.0
出生10d
10d-
3周-
5周
1.5-
-
出生10d
10d-
4周
2.0-
-
2d
2d-
3周
6
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和湿度
日龄(d)
1-10
11-20
21-30
24
1.低血糖症:不论胎龄和出生体重,凡血糖低于2.2 mmol/L(40 mg/d1),为低血糖症,早产儿出生后应常规监测血糖,每天3~4次,直到血糖稳定。
7.保持血糖稳定
25
早产儿反复发生低血糖易导致脑损伤,应积极防治:(1)早期喂养:对可能发生低血糖症者生后1小时即开始喂5%葡萄糖,生后2~3小时开始喂奶。(2)静脉滴注葡萄糖:血糖低于2.2mmol/L(40 mg/d1)不论有无症状,应给10%葡萄糖(6~8)mg/kg·min静脉滴注,如血糖低于1.7mmol/L(30 mg/d1)应给10%葡萄糖(8~10)mg/kg·min静脉滴注,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对反复发生或顽固性低血糖症,应积极查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早产儿出院后家庭管理和随访方案
早产儿出院后家庭管理和随访方案早产儿是新生儿的高危管理人群之一,早产儿住院治疗结束出院后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生长发育指标均正常,仍有很大的生长发育不良及发育障碍的风险,有很高的罹患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早产儿出院后仍需要一套综合家庭管理和随访方案,涵盖体格发育监测、定期医院随访、营养管理、早期干预、心理支持以及免疫接种等方面的内容。
1. 体格发育的家庭监测:每周记录宝宝的体重、身长和头围,并将这些数据与早产儿生长曲线图(Fenton曲线)进行比较,若此时发现宝宝的体重增长小于15.0g/kg·d,身长增长小于1cm/周,头围小于0.5cm/周,或对照生长曲线在低于原来的生长发育趋势时需要警惕生长发育迟缓的可能,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确保宝宝得到正确的营养指导。
2. 定期医院随访计划:初次随访(出院后1周至2周内):主要评估早产儿疾病恢复情况和家庭环境的适应情况,医生将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各项体格发育参数的测量、心肺听诊以及腹部触诊等。
对于校正胎龄40周的早产儿时可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对行为能力、肌张力、原始反射等神经发育内容进行评估。
2个月随访:在此次随访中,医生将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听力检查、心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此期间后,可以开展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
3个月随访:继续之前的检查,同时评估宝宝有无追赶性生长以及其他需要干预的神经发育异常。
6个月随访:通过全面评估宝宝的整体发育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干预,并且制定后续的随访周期。
3. 营养管理指导: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对于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学习正确的哺乳姿势,确保宝宝能够正确吸吮。
母乳强化剂:一部分早产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宫内或宫外发育迟缓,体重或身长在校正同月龄儿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时,可能需要使用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出院配方奶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添加,以确保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矿物质,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早产儿的定义和分类早产儿是指孕期不足37周出生的婴儿,根据出生时的孕龄,可分为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极早产儿(<28周)、非常早产儿(28-32周)和晚期早产儿(32-37周)。
二、早产儿护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呼吸道管理:由于早产儿肺泡未充分发育,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给予氧疗、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措施。
2. 营养管理:由于早产儿消耗能量大,而吞咽反射未完全发育,易导致喂养困难。
需要采取逐渐增加喂养量、缓慢进食等措施。
3. 体温调节:由于早产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低温。
需要加强保暖措施。
4. 消化系统管理: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未完全成熟,易发生胃肠道疾病。
需要采取抗生素治疗、保持胃肠道通畅等措施。
5. 免疫系统管理:由于早产儿免疫系统不健全,易感染。
需要加强消毒措施、给予免疫增强剂等措施。
三、早产儿护理的具体措施1. 呼吸道管理(1)给予氧疗: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调整氧气流量和浓度,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2)呼吸机辅助通气: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如压力支持通气、同步间歇正压通气等。
(3)体位调整: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等体位,有利于改善患儿呼吸功能。
2. 营养管理(1)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抗体,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预防感染都有益处。
(2)逐渐增加喂养量:从少量、频次多的喂养开始,逐渐增加喂养量和减少喂养次数。
(3)缓慢进食:采用胃管或乳头等缓慢进食方式,避免过度进食引起呕吐、腹胀等不适。
3. 体温调节(1)保暖措施:采用加温毯、保温箱等保暖措施,注意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2)避免过度包裹:过度包裹会导致患儿出汗,影响体温调节能力。
4. 消化系统管理(1)抗生素治疗:对于存在感染症状的早产儿,需要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保持胃肠道通畅:采用定时清洁肠道、按摩腹部等措施,帮助患儿排便。
早产儿管理指南
早产儿管理指南正文:早产儿管理指南一、定义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婴儿。
早产儿管理指南旨在提供早产儿的全面管理方案,包括早期护理、喂养、监测、药物治疗等内容,以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二、早产儿护理1.新生儿重症监测a) 心电图监测:对早产儿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以监测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b)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计监测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缺氧情况。
c) 呼吸监测:使用呼吸机对早产儿进行呼吸监测,确保呼吸功能正常。
2.温度控制a) 保持室温适宜:将早产儿放在恒温箱内,保持室温在36-37摄氏度。
b) 保暖措施:给予早产儿足够的保暖措施,如穿戴棉质衣物、盖上毛毯等。
3.饮食管理a) 入量监测:记录早产儿每次喂奶的摄入量,及时调整喂养计划。
b) 配方奶与母乳喂养: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可以是配方奶或者母乳喂养。
4.高危因素监测a) 眼科监测:对早产儿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和处理视网膜病变。
b) 脑部超声监测:定期进行脑部超声检查,以评估颅内出血、脑室扩张等情况。
c) 耳科监测:对早产儿进行听力筛查,及早发现和处理听觉障碍。
三、早产儿药物治疗1.呼吸支持药物:如肺表面活性物质、支气管扩张剂等,用于支持早产儿的呼吸功能。
2.抗感染药物:对于早产儿感染风险较高的情况,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
3.营养补充药物:根据早产儿的需要,给予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补充药物。
四、附件列表1.早产儿护理记录表3.早产儿药物管理表附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心电图监测:通过电极粘贴在皮肤上,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监测方法。
2.血氧饱和度监测:使用脉搏血氧计监测血液中的氧合情况。
3.呼吸机:一种用于辅助或代替患者自主呼吸的医疗设备。
4.恒温箱:提供恒定温度环境的箱体,用于保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
5.配方奶:以牛奶或大豆为原料制成的人工奶,适用于不能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儿。
儿科早产儿疾病管理规范
儿科早产儿疾病管理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儿科早产儿疾病管理规范,以确保对早产儿的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达到标准化水平,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生存。
定义
早产儿是指妊娠期不满37周的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及其他相关指标低于同期足月儿的胎儿。
早产儿疾病管理规范
1. 早期评估与监测
- 对早产儿及时进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神经发育评估等,以及监测生长情况、营养摄入等。
- 建立早产儿每日记录表,记录关键数据和事件,便于医护人员跟踪和分析。
2. 疾病诊断和治疗
- 建立早产儿疾病诊断标准,包括常见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等。
- 早期进行胎儿输血或维持卵巢素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和发展。
- 结合儿科专家团队,开展针对早产儿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
治疗、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
3. 护理和康复
- 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温暖的护理,保持早产儿的体温、卫生等。
- 开展早期启动和推动早产儿康复计划,包括语言训练、体能
训练等,促进早产儿的全面发展。
4. 家庭支持
- 提供早产儿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家长克服焦虑、困
惑等负面情绪。
- 建立家庭养育指导机制,协助家长正确照护和饮食安排,保
证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结论
以上是儿科早产儿疾病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遵循该规范,可提高早产儿的疾病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早产儿的健康和生存。
早产儿管理制度
早产儿管理制度一、前言早产儿是指在妊娠37周(即259天)以前出生的胎儿。
早产儿的出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母体疾病、孕期并发症等。
早产儿出生后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管理,以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早产儿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二、早产儿管理制度的目的1. 保障早产儿的生存和健康2. 规范早产儿的护理和管理流程3. 提高医护人员对早产儿护理的专业水平4. 促进早产儿及其家庭的心理健康三、早产儿管理制度的内容1. 早产儿的筛查和诊断(1)孕期的早产儿风险评估:对高危孕妇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妊娠状况、妊娠并发症等;对高危孕妇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早产儿的诊断:在孕期定期产前检查中,对孕妇的胎儿发育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早产儿的风险因素,立即进行诊断和监测,以便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措施。
2. 早产儿的救护和护理(1)早产儿出生后的救护:对早产儿进行及时的呼吸道管理、饮食管理、体温调节等救护措施,确保早产儿的生命体征稳定。
(2)早产儿的科学喂养:根据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包括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适当比例,保证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3)早产儿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对早产儿进行常规的预防接种、疾病筛查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早产儿的心理支持:给予早产儿及其父母充分的心理支持,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早产儿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3. 早产儿的出院管理(1)早产儿出院条件: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生命体征、膳食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其在出院后不会出现健康问题。
(2)出院指导和计划:为早产儿及其家庭制定详细的出院指导和计划,包括喂养计划、生活护理技巧、就诊和接种计划等。
(3)出院跟踪和定期随访:确保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情况良好,对早产儿及其家庭进行定期跟踪和随访,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
四、早产儿管理制度的实施1. 加强早产儿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早产儿护理的专业水平。
早产儿管理指南
早产儿管理指南一、出生前的准备在早产儿出生前,医院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好适宜的暖箱、监护设备、呼吸支持设备等。
同时,医护团队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制定好早产儿出生后的初步处理方案。
二、出生时的处理1、保暖早产儿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将其放置在预热好的辐射保暖台上,用温热的毛巾包裹,减少热量散失。
2、呼吸支持评估早产儿的呼吸状况,如有呼吸窘迫,应及时给予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等呼吸支持。
3、初步评估快速对早产儿进行身体状况的评估,包括心率、呼吸、肤色等,判断是否存在窒息等紧急情况。
三、住院期间的管理1、体温管理保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至关重要。
暖箱的温度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和病情进行调节,使早产儿的体温维持在 365 375℃之间。
2、呼吸管理密切监测早产儿的呼吸情况,定期进行血气分析,根据需要调整呼吸支持的方式和参数。
对于有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可采用刺激足底、使用咖啡因等方法进行处理。
3、营养支持(1)肠内营养尽早开始微量喂养,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
对于吸吮和吞咽功能差的早产儿,可采用管饲喂养。
(2)肠外营养在肠内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应及时补充肠外营养,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4、感染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
早产儿的病房应定期消毒,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5、神经系统监护定期进行头颅超声检查,监测早产儿颅内出血、脑积水等情况。
同时,进行神经行为评估,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异常。
6、视网膜病变筛查对于出生体重小于 2000 克或胎龄小于 32 周的早产儿,应定期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7、听力筛查早产儿出院前应进行听力筛查,对于未通过筛查的早产儿,要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干预。
四、出院后的管理1、家庭环境准备早产儿出院回家前,家长应准备好清洁、温暖、安静的居住环境,室内温度保持在 24 26℃,湿度在 55% 65%。
2、喂养继续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保证早产儿摄入足够的营养。
医院早产儿精细化管理制度
一、制度背景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婴儿,由于其器官和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弱,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我院特制定早产儿精细化管理制度。
二、制度目标1. 提高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早产儿死亡率。
2. 加强早产儿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3. 加强早产儿家庭支持,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
三、制度内容1. 成立早产儿管理小组由我院新生儿科、儿科、护理部、医务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早产儿管理小组,负责早产儿救治、护理、家庭支持等工作。
2. 制定早产儿救治流程(1)接收早产儿时,及时评估病情,明确救治方案。
(2)加强早产儿生命体征监测,确保生命安全。
(3)针对早产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发育不成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加强早产儿护理管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根据早产儿体重、胎龄、病情等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3)加强早产儿保暖,防止低体温。
(4)加强早产儿营养支持,促进生长发育。
4. 加强早产儿家庭支持(1)为早产儿家庭提供心理疏导,缓解家庭压力。
(2)开展早产儿家长教育,提高家长护理技能。
(3)鼓励家长参与早产儿照护,营造家庭氛围。
5. 加强早产儿信息管理(1)建立早产儿电子病历,记录救治、护理、家庭支持等情况。
(2)定期对早产儿进行随访,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
四、制度实施与监督1. 各相关科室按照早产儿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确保早产儿救治、护理、家庭支持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早产儿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医院对早产儿救治、护理、家庭支持等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五、制度调整与完善根据早产儿救治、护理、家庭支持等工作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早产儿精细化管理制度,以提高早产儿救治效果,降低早产儿死亡率。
早产儿工作实施方案
早产儿工作实施方案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周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其生理发育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为了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生存,制定早产儿工作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全面提升早产儿的护理质量,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早产儿的分级管理。
根据早产儿的孕周和出生体重,将其分为不同的管理级别。
对于孕周较小、体重较轻的早产儿,应当安排在专门的早产儿护理单位进行护理和治疗;对于孕周较大、体重较重的早产儿,可以在普通的儿科病房进行护理。
分级管理有助于提供更专业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二、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早产儿出生后,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善,对营养的需求更为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包括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以及营养补充剂的使用。
同时,需要定期监测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其获得充分的营养。
三、早产儿的呼吸支持。
由于早产儿的肺部发育不完善,存在呼吸窘迫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配备先进的呼吸支持设备,包括呼吸机、氧气供应系统等。
对于需要辅助呼吸的早产儿,需要及时进行呼吸支持,避免呼吸衰竭的发生。
四、早产儿的感染预防。
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感染更为敏感。
因此,我们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对早产儿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等。
同时,对于出现感染的早产儿,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五、早产儿的康复护理。
早产儿出生后,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包括早期接触、早期触摸、早期启蒙等。
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早产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降低发育迟缓的风险。
同时,需要对早产儿的家庭进行康复护理指导,提供家庭护理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早产儿。
六、早产儿的随访管理。
早产儿出院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管理,包括生长发育评估、健康状况监测等。
随访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早产儿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早产儿管理》课件
早产儿分类
根据胎龄分类
可将早产儿分为晚期早产儿(34周至不足37周)、中期早产儿(32周至不足 34周)和早期早产儿(不足32周)。
根据体重分类
可将早产儿分为适于胎龄儿(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10-90百分位之间)、小 于胎龄儿(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10百分位)和大于胎龄儿(体重超过同 胎龄平均体重的90百分位)。
、视觉训练等,以促进其感知和认知发展。
耐心引导
02
家长应耐心引导早产儿尝试新事物,逐步培养其适应能力和自
信心。
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03
为早产儿创造一个温馨、安全、丰富的成长环境,提供多样化
的刺激和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家园共育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早产儿的成 长需求,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照顾。
《早产儿管理》ppt课件
目录
• 早产儿概述 • 早产儿护理 • 早产儿营养 • 早产儿疾病预防与治疗 • 早产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01 早产儿概述
早产儿定义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 37周的活产婴儿,由 于多种原因导致胎儿 提前出生。
早产儿身体各系统发 育尚未成熟,需要特 殊护理和关注。
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较 轻,通常低于2500 克。
黄疸
根据黄疸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如光疗、换血等,预防胆红素
脑病的发生。
并发症处理
颅内出血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止血、降低颅内压 等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必要 时手术治疗。
视网膜病变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发现病变及时干预,如激光 治疗、手术治疗等。
早产儿管理指南
早产儿管理指南早产儿指孕期小于37周出生的婴儿,是新生儿中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其先天性不足,新生儿期的生命体征及发育多潜在不良因素,需要严密监护和细心护理。
今天,我们将以早产儿的管理指南为主题,分享有关早产儿的知识和关注重点。
一、早产儿的分类和危险因素早产儿根据出生时间的不同,被分为极早产、早产和晚早产三种类型。
出生小于28周的称为极早产儿,28周-33周称为早产儿,34周-36周6日的被称为晚早产儿。
早产儿的成熟度较低,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 孕期高血压- 孕期糖尿病- 子宫内感染- 羊水过多或过少- 子宫颈无力- 多胎妊娠等早产是一个有时难以避免的事件,但是母亲在孕期时要做到身心保健,正确认识和及时发现孕期并发症能有效降低早产的危险。
二、早产儿的护理重点1.呼吸系统监护早产儿的呼吸系统不完全,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感染等因素影响,应做好呼吸系统的监护。
通常,初生的早产儿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机治疗。
新生儿治疗医生应严密监测婴儿的呼吸工作,观察其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吸气和呼气的时间、频率和深度等参数,如果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式。
2.温度控制早产儿的体表面积比成年人大,发热和失热都很容易发生。
新生儿治疗医生应当注重观察新生儿体温,尤其是出生后的头几天。
他们需要在保证室温适宜的情况下穿戴尿布、衣服,提供足够的保暖措施。
3.营养管理早产儿发育不完全,营养需求量高。
但早产儿的胃肠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需要医护人员定制适宜的喂养计划,颗粒细、量少、频次高是医护人员对早产儿喂养的常用守则。
4.心血管系统监测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不稳定,新生儿治疗医生应定期监测早产儿的心率、血压和脉搏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心血管系统问题和解决可以有效减少意外发生。
5.免疫保护早产儿的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需要医护人员采取一些措施对其进行免疫保护,比如在适宜的情况下给予宫内注射胎盘免疫球蛋白、及时接种疫苗等。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的规范,帮助保护早产儿的健康,并提供指导给医护人员和家属。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儿童,他们需要特殊的健康管理和护理。
本规范将涵盖早产儿的营养、生理状况、感染预防及其他关键方面的管理。
2. 营养管理2.1 母乳喂养优先早产儿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成分和适宜的营养素,对早产儿的生长和免疫力发育有益处。
2.2 补充营养品如果早产儿无法及时实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可以考虑给予特殊配方奶粉。
医护人员应根据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方案。
3. 生理状况监测3.1 体温监测对早产儿进行定期体温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低温、高温等情况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2 呼吸监测早产儿的呼吸系统较为脆弱,需要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早产儿的呼吸稳定。
4. 感染预防4.1 清洁和消毒医护人员应严格落实洗手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源通过人员或设备传播给早产儿。
4.2 接触限制限制外来人员接触早产儿,特别是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员。
同时,对进入早产儿病房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不会带来潜在感染风险。
5. 其他管理方面5.1 睡眠管理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睡眠环境,并定期观察睡眠质量。
如有需要,可进行相关干预措施,保证早产儿的充分休息。
5.2 身体接触早产儿需要得到亲人的关爱和身体接触。
医护人员应指导家属正确而温柔地进行早产儿的抚触和拥抱,促进早产儿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建立。
6. 结束语本规范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化儿科早产儿的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并保护早产儿的生命和健康。
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共同努力,按照本规范的要求,为早产儿提供贴心的护理和关爱。
对早产儿各个系统的管理
对早产儿各个系统的管理
早产儿是指在胎龄37周之前出生的婴儿,由于其发育不完全,生理功能不完善,在生命体征稳定、呼吸循环等方面需要特殊管理与护理。
早产儿各个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呼吸系统管理: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尚不健全,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
需要保持通气道通畅,避免窒息,监测氧饱和度,并及时给予辅助通气或氧疗。
2. 循环系统管理: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脆弱,心脏泵血功能不完善,易出现低血压、心率不齐、心功能不全等情况。
需要监测血压、心率,维持足够的血液灌注和氧供,及时纠正低血压。
3. 消化系统管理:早产儿的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肠功能差,易出现消化不良、吸收不良、营养不良等问题。
需要给予适量的母乳或配方奶喂养,控制胃酸分泌,防止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
4. 温度调节管理:早产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功能弱,易出现低体温。
需要保持温暖的环境,使用保温设备如保温箱,监测体温,补充热量,避免过热或过冷。
5. 代谢管理:早产儿的能量代谢较高,营养需求量大,容易发生代谢紊乱、低血糖、低钙等问题。
需要合理调整营养供应,监测血糖、血钙水平,及时纠正异常。
6. 免疫系统管理: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易感染,抵抗力
弱。
需要加强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的预防接种,注意手卫生和环境消毒,避免感染交叉传播。
此外,管理早产儿还包括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发育等情况,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情感安抚以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具体的管理方案应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而定,需由专业医生或护士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
早产儿喂养安全管理制度
早产儿喂养安全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周未满37周的婴儿,因为早产儿的各项器官未充分发育,所以需要特别的喂养管理。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早产儿的喂养过程中能够保障其安全,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对早产儿进行喂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喂奶前的准备工作、喂奶过程中的操作要求、喂奶后的处理和记录等。
三、相关法规及标准医疗机构喂养早产儿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产科护理规范》、《早产儿喂养管理规范》等。
同时,根据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并更新现有的喂养管理制度。
四、管理要求1. 喂养前的准备工作(1)确认患儿情况:在喂养前应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喂养的时间、方式和量。
(2)准备喂奶工具:准备好喂儿用的特殊奶瓶、奶嘴等工具,并保证其洁净卫生。
(3)确认母乳或配方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确定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并准备好相应的食物。
2. 喂奶过程中的操作要求(1)按时喂养:一般情况下,早产儿需要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喂奶,确保喂养的及时性。
(2)正确喂奶姿势:喂奶的时候,应采用适当的姿势,保证患儿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防止呛奶等意外发生。
(3)控制喂食量:根据医生的指导,控制喂食量,逐步增加患儿摄入的食物量,以减少消化系统负担。
3. 喂养后的处理和记录(1)注意观察:在喂奶结束后,应随时观察患儿的情况,特别是是否有呛奶或反流等情况。
(2)及时记录:喂养后,应及时记录下孩子的摄食量、喂食时间、大便次数、体温等信息,供医生参考。
五、责任分工1. 医生:负责对早产儿的喂养情况进行评估,并开具相应的喂养处方。
2. 护士:负责喂养过程中的操作工作,包括喂养准备、喂养过程中的护理和观察等。
3. 其他医护人员:负责对喂养过程进行监护和记录,及时向医生汇报患儿的情况。
六、应急措施1. 呛奶处理:一旦发生呛奶的情况,应迅速把患儿的头部稍微低于身体,用温水或温毛巾轻拍其背部,帮助排出呛入气道的食物。
早产儿的临床管理
早产儿的临床管理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婴儿。
相比足月婴儿,早产儿由于生理和病理发育的不成熟,存在一系列健康风险。
因此,早产儿的临床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早产儿的临床管理策略,包括预防措施、监护、营养和发展支持等方面。
一、预防措施1. 孕前干预:孕妇在孕前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受到环境污染和毒害物质的暴露。
2. 孕期保健:孕妇需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的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糖尿病等。
此外,孕妇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适当的体重增长,避免携带感染性疾病。
二、监护1. 早产儿转运:早产儿需要在适宜的转运条件下,由转运车辆将其从产科急救室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运至具备完善的早产儿护理设施的医院。
转运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护婴儿的生命体征,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氧气和呼吸支持。
2. 早期评估:早产儿在到达医院后,应进行早期评估以确定其生命体征、呼吸状况、体重、头围、体温等指标。
此外,还需要进行孕龄确定、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等。
3. 早产儿监护设备:早产儿监护设备包括呼吸机、心率监护仪、体温探头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
三、营养支持1. 早产儿喂养:由于早产儿吞咽和吸吮能力较差,通常会采用胃管或静脉途径进行喂养。
因此,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早产儿的进食情况和体重增长,并调整喂养计划。
2. 母乳喂养:对于能够胃肠道耐受的早产儿,鼓励母乳喂养。
母乳中的抗体和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免疫力和生长发育。
3. 补充营养:如有必要,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早产儿的特殊需要,在母乳或配方奶中添加特殊营养品,如脂肪乳、氨基酸和维生素等。
四、发展支持1. 早产儿早期发展:医护人员应提供早产儿早期发展的支持,包括足够的皮肤接触、早期保暖、规律的日夜节律和避免过度刺激等。
2. 神经发育支持:早产儿神经发育脆弱,医护人员应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早期康复训练,以促进早产儿的神经发育。
早产儿的五关管理
早产儿的五关管理早产儿管理的五个方面:1.体温管理2.呼吸管理3.饮食管理4.感染管理5.发育管理体温管理:早产儿的体温管理需要注意四种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早产儿出生后,应注意环境温度和暖箱温度。
对于胎龄>28周的早产儿和暖箱内裸体婴儿,辐射散热是热量丢失的主要方式。
传导散热是早产儿与低温物体接触时丢失热量的方式,建议使用温热器预热早产儿的襁褓、衣服和包被。
对流散热常见于将早产儿从产床转移到辐射台的过程中,建议在使用头罩吸氧时给新生儿戴绒绒帽,以防散热过多。
蒸发散热是胎龄25周~27周早产儿生后最初10天处于干燥环境下热量丢失的主要形式,应注意患儿暖箱内湿度的调节。
早产儿暖箱温度调节参考范围见表10-3.低体温的预防:保暖措施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包括出生时、转运过程中、入NICU后三个环节。
出生时,产房环境温度应为24℃~26℃,湿度50%。
早产儿应立即置于预热辐射保暖台上进行操作,小早产儿转入NICU前于塑料薄膜或保鲜袋包裹头身体,头戴毛绒帽保暖。
转运过程中,采用转运暖箱或加温转运床垫进行转运。
入NICU后,给予体温监测及保暖、控制感染、供给热量、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器官功能障碍等措施同时进行。
低体温的处理:足月儿的正常腋温为36.5℃~37.5℃,早产儿正常腋温为36.3℃~36.9℃。
国内定义<35℃为低体温,XXX和WHO建议将低体温定义为<36.2℃。
低体温分为三种类型:潜在寒冷应激(36.2~36.5℃)、中度低体温(32.0~35.9℃)和重度低体温(<32℃)。
对于潜在寒冷应激,需要查找原因。
对于中度低体温,应立即保暖。
对于重度低体温,需要紧急、高效的保暖措施。
总之,早产儿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特别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更具挑战性,护士需要清楚其特点并在临床中个体化地评估及实施护理措施。
处理流程包括复温、供给热量、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器官功能障碍以及控制感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管理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在早产儿中,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一、出生前和出生时处理1 了解病史:对可能发生早产者,新生儿医师要尽早参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孕期母亲和胎儿情况,早产的可能原因,是否完成对胎儿促胎肺成熟的预防,评估分娩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出生时的处理准备。
2 积极复苏:早产儿出生时产科合并症可能较多,窒息发生率较高,对窒息儿出生时要积极复苏,动作要快且轻柔,产科与新生儿科医师要密切合作。
复苏后要仔细评估全身状况。
二、保暖出生后即应给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
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在复苏处理后尽快放在预热的暖箱中。
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早产儿暖箱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2~35℃左右(表1)。
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暖箱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暖箱湿度对维持体液平衡非常重要。
表1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暖箱)三呼吸管理1 一Array般吸氧:包括头罩吸氧、鼻导管吸氧和暖箱吸氧。
如吸室内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87%并有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
要尽可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头罩吸氧总流量为4~6L/min。
对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 .5L/min左右。
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入氧浓度,一般将TcSO2维持在88%~93%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有呼吸困难的轻度或早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
CPAP压力以4~6cmH2O(1cmH2O=0.098KPa)为宜,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尽快调整至<0 .4。
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 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60~70mmHg(1mmHg=0 133kPa)]、PaO2下降(<50mmHg),则改用机械通气。
一般先用常频机械通气。
4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必等到X线出现典型NRDS改变才给药。
剂量每次100mg/kg左右。
5 呼吸暂停的防治:①加强监护:包括仪器监护。
将患儿头部轻度伸仰位以减少上呼吸道梗阻。
②刺激呼吸:发生呼吸暂停时予托背、弹足底,出现青紫需气囊给氧。
③药物治疗:氨茶碱:负荷量4~6mg/kg,静脉滴注,12h 后给维持量每次2mg/kg,每天2~3次,保持血药浓度在5~15μg/ml,疗程5~7d。
氨茶碱缺点是半衰期短需多次给药,不良反应较多。
枸橼酸咖啡因:半衰期较长,不良反应较少,脂溶性高,透过血脑屏障快。
负荷量20mg/kg(相当于咖啡因10mg/kg),24h后给维持量5mg/kg,每天1次,静脉滴注,使血药浓度维持在10~20μg/ml。
纳洛酮:主要用于母亲产前(4~6h)用过麻醉剂如度冷丁者(母亲吸毒者禁用),或经氨茶碱治疗后效果不理想者,剂量0 .1mg/kg,静脉滴注,必要时4~6h重复使用。
④其他治疗:频发的阻塞性或混合性呼吸暂停,可使用鼻塞CPAP。
四、脉导管开放(PDA)的治疗早产儿PDA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胎龄较小者。
如PDA分流量较大可发生心功能不全,使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青紫、心率>160次/min、肝肿大,心前区出现收缩期或收缩舒张期连续杂音,可采用心脏超声检查确定诊断。
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PDA应给予治疗。
1 限制液体量:一般每天80~100(ml/kg)。
2 消炎痛:日龄0~7d者首剂0.2mg/kg,第2、3剂0.1mg/kg,每剂间隔12~24h,大于7d者三次剂量均为0.2mg/kg。
一般静脉滴注,也可口服或栓剂灌肠,日龄小于7d者疗效较好。
消炎痛不良反应有肾功能损害、尿量减少、出血倾向、黄疸加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等。
3 布洛芬:如考虑消炎痛不良反应较多,也可使用布洛芬。
首剂10mg/kg,第2、3剂每次5mg/kg,每剂间隔时间24h,一般静脉滴注,也可口服。
布洛芬对肾脏的副作用较消炎痛少。
4 手术治疗:若药物使用2个疗程还不能关闭动脉导管,并严重影响心肺功能时,可考虑手术结扎。
五、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防治主要表现为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主要措施包括:维持血压稳定和血气正常,保持体温正常,避免液体输入过多过快、血渗透压过高,减少操作和搬动、保持安静。
生后常规用VitK11mg静脉滴注,给1次。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重要手段。
六、感染的防治1 诊断:早产儿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可疑感染者应做血培养、C反应蛋白、血常规、血气分析、尿培养、胸片等检查,及时诊断,并评估病情变化。
对发生感染者要尽可能获得病原学资料。
早产儿产前感染发生率较高,需仔细询问病史,观察感染表现,及时诊断。
感染部位以败血症和肺炎为多,其他有尿路感染和中枢感染。
2 预防:早产儿感染应以预防为主,消毒隔离制度,,减少侵袭性操作,认真洗手。
3 治疗:根据病原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抗感染药物,对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或第三代头孢抗生素。
七、保持血糖稳定1 低血糖症:不论胎龄和出生体重,凡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为低血糖症,早产儿出生后应常规监测血糖,每天3~4次,直到血糖稳定。
早产儿反复发生低血糖易导致脑损伤,应积极防治:①早期喂养:对可能发生低血糖症者生后1h即开始喂5%葡萄糖,生后2~3h开始喂奶。
②静脉滴注葡萄糖: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不论有无症状,应给10%葡萄糖6~8mg/(kg·min)静脉滴注,如血糖低于1.7mmol/L(30mg/dl)应给10%葡萄糖8~10mg/(kg·min)静脉滴注,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2 高血糖症:血糖超过7mmol/L(125mg/dl)为高血糖症,主要病因有静脉给葡萄糖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应激性高血糖症;药物性高血糖症。
防治:①监测血糖:出生数天要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输注量和速度。
②控制葡萄糖滴入速度:稀释药物用5%葡萄糖。
③使用胰岛素:如血糖持续超过15mmol/L(270mg/dl),其他治疗方法未奏效时,可应用胰岛素,开始剂量每小时0 1U/kg,静脉滴注维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结果调节剂量。
八、消化问题的处理1 胃食管反流的防治:早产儿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发生率越高,胃食管反流常伴有吸入和呼吸暂停,需及时诊断和防治。
治疗措施主要有:①体位:喂奶速度要缓慢,喂奶后多抱一会,头部和上身抬高30度,右侧卧位。
②药物:可以使用吗叮啉、小剂量红霉素或西米替丁。
2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防治:早产儿易发生NEC,要积极防治,主要防治措施有:①禁食:对有可能发生NEC的患儿可先禁食1~2d,观察病情的发展。
对确诊的患儿,症状轻者禁食3~5d,重者禁食7~10d,大部分患儿同时需要胃肠减压。
禁食期间营养和液体主要从肠外营养液补充。
待腹胀、呕吐消失、肠鸣音恢复、食欲恢复,才可开始喂奶,以新鲜母乳为宜,或用早产儿配方奶。
从少量开始(3~5ml/次),逐渐缓慢加量,如胃中有积乳(可从胃管抽取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3量来衡量)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加奶后如症状复发,需再次禁食。
②防治感染: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抗生素,在未报告前可用第三代头孢抗生素。
③改善循环功能:NEC患儿常发生休克,休克原因多为感染性、低血容量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
需扩容,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
④外科治疗:肠穿孔和严重肠坏死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
九、营养支持(表3)1 营养需求:①能量摄入:生后第1天30kcal/(kg·d),以后每天增加10kcal/(kg·d),直至100~120kcal/(kg·d)。
②脂肪、糖、蛋白质需要量按比例分配。
③其他:同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等。
2 喂养途径和方法:①经口喂养:是最好的营养途径,适用于吸吮、吞咽功能较好的早产儿。
②胃管喂养:适用于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的小早产儿,包括间歇胃管法和持续胃管法。
对有严重窒息者应适当延迟(出生后24h)肠道内喂养。
③十二指肠喂养:适用于胃潴留较明显和频繁胃食道反流的患儿。
为防止低血糖和促进胃肠发育,提倡早喂养和微量喂养。
3 肠道外营养:对肠道内喂养耐受性较差者,要同时辅以肠道外喂养。
脂肪和氨基酸用量,从1 0g/(kg·d)开始,每天增加1 0g/(kg·d),一般最大剂量3 0~3 5g/(kg·d)。
十、保持液体平衡生后第1天液体需要量50~60ml/kg,以后每天增加15ml/kg,直至150ml/kg。
如患儿体重每天减轻超过2%~5%或任何时候体重减轻超过10%~15%,尿量少于0 5ml/(kg·h)超过8h,需增加液体量。
十一、早产儿贫血的防治早产儿贫血包括急性贫血和慢性贫血,急性贫血通常为失血所致,慢性贫血常发生在生后2~3周。
1 减少医源性失血:早产儿需做许多检查,取血标本,要积极推广微量血或经皮检查方法。
2 药物治疗:对慢性贫血可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每次250IU/kg,每周3次,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4~6周。
3 输血:对急性贫血,如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10%或出现休克表现,应及时输血。
十二、早产儿黄疸的治疗1 早期黄疸的防治:早产儿胆红素代谢能力差,血脑屏障未成熟、血清白蛋白低。
应根据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所达到的总胆红素值,决定治疗方法,选择光疗或换血疗法(表4)。
2 早产儿胆汁瘀滞综合征的防治:由于早产、肠道外营养、感染等因素,一些较小的早产儿易发生胆汁瘀滞综合征,常在生后3~4周开始出现阻塞性黄疸,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防治措施包括,尽可能早期肠内喂养,减少肠道外营养的剂量和时间,防治感染,口服或静脉使用利胆中药。
十三、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防治1 积极预防:①要积极治疗早产儿各种合并症,减少对氧的需要。
②合理用氧: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