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细节描写)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论文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桑沛霖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
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
“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
这“渗漉““下注”“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那样急于解除读者的悬念。
而是很从容地描述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的:“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娓娓道来,如拉家常。
语言描绘之细致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
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毫不罗嗦,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锦上添花,美中溢彩,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亦遂增胜”呢,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了无限使人伶爱的风雅之情。
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练准确,上下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
文中的“上”、“前”、“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
于细微处显波澜——浅谈《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艺术
先是 归 有 光 在 项脊 轩 的读 书 生 活 。开 篇 的 细 节描 写 中处 处渗透着作者 “ 于此 , 居 多可 喜 ” 感 情 。 “ 年 老 屋 . 泥 渗 的 百 尘 漉 , 泽 下 注 ; 移 案 , 视 无 可 置 者 。 ” 象 地 写 出 了 作者 对 雨 每 顾 形 项 脊 轩 旧 时的 印 象 , 下 文 描 写 修葺 后 的项 脊 轩 形 成 对 比 . 与 写 出 了作 者 为之 所 付 出过 的劳 动 、 寄 托 的情 思 。 脊 轩 见证 了 所 项 作 者 的付 出 , 就更 值得 怀 念 , 刘 亮 程 的 话 说 , 脊 轩 是 归 也 用 项 有 光 “ 生 今 世 的证 据 ” 小 鸟 时来 啄 食 至 不 去 ” 儿啄 今 。“ 人 鸟 食 , 不 因 人 的 到来 而 离 去 , 是 因为 “ 阶寂 寂 , 并 这 庭 树影 斑 驳 ” , 更 是 因 为人 与 小 鸟 在 长 期 的相 处 中达 成 了 惬 意 。 屈 原 以 兰桂 譬 喻 美德 ,后 人 又 以竹 子 象 征 志 节 ,杂 植 兰 桂 竹 木 于 庭 ”让 “ . 我 们 看 到 了作 者 的 志 趣 高 远 , 到 了作 者 自十 五 岁 (余 自束 想 “ 发 读 书轩 中” 时起 对人 生 的满 怀 希 望 与 憧 憬 就 寄 寓在 这 月夜 ) 摇 曳 的斑 驳 桂 影 中 了 。
作 者 写 可 喜 本 意 并 不 是 为 了 写 “ 喜 ” 而 是 为 了下 文 写 可 . “ 悲 ” 铺 垫 . 更 好 地写 “ 悲 ” 可 作 为 可 。 作者 写 “ 可悲 ” 总 写 了 四次 。 . 1忆 大 家 庭 的 衰 败 。从 整 个 大 家庭 的分 崩 离 析写 起 。作 . 者 用 “ 犬 西 吠 ” 客逾 庖 而 宴 ”鸡 栖 于厅 ” 个 细节 写 出 了一 东 “ “ 三 个 大 家庭 逐 渐 把一 座堂 皇富 丽 的 宅 第 搞 成 了 大杂 院 。作 者 作 室 , 听 见 几个 球迷 慷慨 陈 词 地 说 , 们 中 国 队 不 行 , 几 个 就 我 有 球迷 说 , 中国 队 只是暂 时不 行 , 以后 会 在 足球 上 领 先 的 , 于是 两
关于《项脊轩志》中一处细节的思考
山”(王昌龄《出塞》)。
纵横历史,英雄伟业;时空交错,物是人非。
月亮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人类个体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面对人生的短暂和月亮的永恒,诗人难免有淡淡的伤感,但是没有颓废的绝望。
对于生与死,诗人有自己独特的解脱方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月如此,人物不绝。
生命个体当然是有限的,但生命通过族类的繁衍却是无穷的。
这样一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个体生命的经验经由诗人的思考上升为一种“整体生存话语”,有限的生命个体由此诗意言说获致整体生命的无限性。
宇宙的无限,时间的永恒,生命的短暂,引起诗人的沉思,月夜的美景因这些富于哲理意味的诗句而增添了神秘的气氛,望月怀人的情绪又因这种对宇宙无穷的思索而变得深沉、幽邃。
所以诗人感受的不只是欣慰,更是永恒。
五、吟月添景作品的意境离不开景物,诗词的作者们常在景物的描写中“邀”进了月亮,使意境顿生,情更真切。
试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些诗句,描绘出一幅清丽、明朗、宁静的月夜景象,诗意皆因月色而加浓。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作者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朦胧美的享受:时隐时现的月光下,闪烁着一点流萤似的渔灯,贴切地描绘出明暗相间的舟夜所见景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意境,反衬出诗人晚年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无奈的心境。
_项脊轩志细味古典文学的细节描写魅力_项脊轩志_为例_舒志华
三 五之 夜 , 明
远 村近烟 , 狗 吠鸡鸣 , 田园景色 是 那样 的清新 淳朴 , 村 居 生
小 鸟时 常来 到 庭
活是 如此静 穆 安 闲
院里啄食 ,作 者来 了也 不离 去 , 人 以 鸟为 伴 , 鸟 以 人为邻 , 项
脊 轩的环 境 多么宁 静 和谐 , 多 么富 有生 活情 趣 ! 尤 其是 十 五 的夜 晚 , 明月 高 悬 , 月 亮 照 到 半截 墙 壁 , 桂 树 的影 子 交 杂
树 啊 , 睹物 思人 , 情何 以堪
三 表情 细节有 层次
场 , 勾心斗 角 尔虞 我诈 ,到 头 来 , 竹 篮 打水 一场 空
衰 ,人 世沧 桑 , 悲伤 之情 ,可 以想见
家道中
听老岖 对 母 亲 的 回忆 , 语 未毕 余 泣卜 对 老 祖母 的 回 忆 , 瞻顾遗迹 , 如在 昨 日, 令人 长 号不 自禁 ;妻 子死 后 , 余
和 的笑容 , 像母 亲一样 对待 身边 的每 一个 小 天使 , 我相 信有
们 长大 有 了帮助 他 人 的能 力 , 他 们 也 一定 能 发 现 需要 帮助
的人 , 然后 去 温 暖 这 个 世 界 慢慢地 ,这样 长大的孩子多 了 , 这 个世 界难道 不会 变得 更 美好 吗 ? 看 , 这 就 是教 育者 和 母 亲的力 量 , 培 养一个 有一 个从 从 容容 长 大 的孩子 , 慢慢 我
用王 国维的话 来说就是 不知何 者为 我 , 何 者 为物 ,达 到 了 物我合 一 的 化境 归 震川 的生 活 中 , 有 小 鸟 , 有 明月 , 有 桂 影 ,人 景交融 ,浑 然一 体 , 项 脊 轩 志 的环 境 描 写 亦 有 陶 诗 妙处
又想 到 了 方 宅 十余 亩 , 草 屋 八 九 间 榆柳荫后檐,桃
《项脊轩志》解析
《项脊轩志》解析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项脊,因归有光先人所居之处—项脊泾(在今江苏昆山)而得名。
将这一书斋命名为“项脊轩”,有怀祖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
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
本文第1一3段写于作者18岁时;第4、5段写于作者而立之年,是对前文的补充。
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当年安于清贫、发奋读书的生活和志趣,并引出自己与亲人朝夕相处“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祖母、母亲、妻子深深的怀念。
与一般的“志”相比,本文较多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琐事,将过去与现今连结记述,融人了作者深挚的情感。
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先后的不同风貌。
这段文字在对闲适清幽对理想书斋生活场景对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无限眷恋。
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往事。
这段写出了家中变得凌乱不堪,每况愈下,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温柔慈爱以及祖母对孙子对关怀、疼爱和殷殷期许。
第3段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
回忆自己闭门苦读,以足音辨人的情境,项脊轩四次遭遇火灾的变故。
这一段是补叙,用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1段相呼应,表达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第4、5段补写作者与妻子的往事。
原文及翻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放置,动词)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太阳,名词)过(超过,动词)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并 非 易 事 。但 是 这 也 使 得 他 与 怕 冷 的 学 生 们 的 Nhomakorabea 为 构
成鲜明的对 比 , 形成了巨大 的反差 。结果他咬牙坚持 了
下来 : 身体“ 更显单薄” 的他 , 在“ 五分钟过 去了” , 才“ 吃 力” 地 宣布 解 散
欧 阳 老 师 正 是 在 这 重 重 困 难 面 前 咬 牙 坚 持 才 率领 “ 我们” 最 终 完 成 这 特 殊 的一 课 的 虽 然 这 节 课 整 个 过
譬I I , 大 语 文 论 坛 ・ 文 本 解 读
“ 问” 字 活灵 活现 地 表现 了 学 生 的疑 惑 和意 外 . 形 象地 写 出 了学 生对 欧 阳 老师 言 行 的 满腹 疑 虑 . 因 此 也就 有学 生 不理解 : 在 老 师 的威 逼 之 下仍 然 有 少数 学 生 “ 逃课 ” 则 直 接 表 达 了 学 生 的不 满 和对 抗 : “ 即使欧阳老师下了 ‘ 不 上 归有光散文 . 常 以 日常 生 活 细 节 和 家 庭 琐 事 . 来 表
经 历 阐 释 了 这 一理 论 : “ 仅有‘ 中师 ’ 文凭 的他 . 考 取 了
北京 一 所 师 范 大 学 的 研 究生 ”
月, 有斑 驳 的桂 影 . 这 实 在应 该 算得 是 一 个好 地 方 。在 这 里, 作 者 以人 “ 偃仰啸歌 , 冥然兀坐” 的 自 由 自在 、 自得 其 乐, 鸟 的“ 时来啄食 . 人之不去” 的宁 静 幽 雅 . 以及“ 三 五 之夜 , 明 月半 墙 。 桂影斑驳 , 风移影动 , 珊珊可爱” 的优 美
能, 突 出了书 房 之 小 。“ 百年 老屋 ” , 这是 突 出 了书 房 之十 分陈旧。“ 尘 泥渗 漉 , 雨泽 下 注 ” , 说 明 了书 房 不 仅 陈 旧 , 而 且 还很 破 漏 。“ 又北 向 . 不 能得 日 , 日过 午 已昏 ” 说 明书 房还很阴暗. 是一 间连 阳 光 都难 照 到 的破 旧 小 屋 。但 就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
“ 吾儿 ,久不 见若影 ,何 竟 E l 默 默在 此 ,大类女 郎也? ” “ 吾家读 书久不
效 ,儿之成 ,则 可待乎 ! ” “ 吾 祖太
常公宣 德 间执此 以朝 ,他 日汝 当用 之! ”一句 比一句急切 。由于细节 选
她 由衷地希望归家能在家道 中衰 的时
候 出来一个可 以光耀 门楣的人物 以振 言语 细节 吐真情 Fra bibliotek如写祖 母语 ,
作细 节饱 含着深 情。于是 “ 语 未毕 , 余泣 ,妪 亦泣 ” 。林纾 曾说 : “ 震川 之述老妪 语 ,至琐 细 ,至无 关 紧要 , 然 自少失母 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 ”
神 色细 节传 浓 情 。如 写祖 母 神
色, “ 比去 ,以手 阎门 ” ,喃喃 自语 的神 态 ,包 含 着 多少 期 待 与 慈 爱 。 “ 顷之 ,持一象笏 至” ,想到年事已高 的祖母 挪动颤巍巍的脚步 ,捧来 那
于是乎 “ 长号不 自 禁” 。
在,回味无穷 。中国古典诗 歌讲求 意
家族的门面 ,重要 客人都是在厅堂会 面 ,但现在厅堂是鸡的柄息之处 ,鸡 屎也拉得到处都是 ,归家连最起码的 门面也装不 出来 了 ,的的确确是在走
才能体现出母亲听到孩子哭时那 种深 深关切 ,又温柔细腻的母爱 ,只有母
亲的心才会如此细腻 !一个简单 的小 动作 “ 叩” ,使 学生 重温 一 次母爱 ; 个 简单的小 动作 “ 叩” ,使得 一个 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令人读来如 闻其声 ,如见其人 ,倍感真切 ,其动
子; “ 拍” 、“ 打” ,太过用力 了又太 大 声 ,半夜 三 更 ,可 能会 吓着 小孩
子 。唯有鸡啄 米似的频 频 “ 叩”门 ,
细节中见真情至性 ——《项脊轩志》细节发微
○百艺学问细节中见真情至性——《项脊轩志》细节发微□邱君颖福建省福州市闽清高级中学摘要:《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借助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见微知著,不事雕琢,用平淡之语表达深情。
关键词:归有光;细节描写;平淡;真情至性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文章写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琐事。
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小轩的一草一木、演绎亲人爱人的一举一动,文笔细腻,感情真挚。
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
文章先是叙述作者将原本狭小破旧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对庭院做了一番美化。
院里“杂植兰桂竹木”,兰竹雅致,桂香四溢,可见作者情操高尚、品行高雅。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以半墙月光为底,描上婆娑摇曳的斑驳桂影,犹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作者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寄寓在这片月光桂影之中。
对庭院景物的“最不起眼之处”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了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情怀。
接着,作者叙述了一个大家族的“三世变迁”。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先是竖起了隔断的篱笆,划清界限,阻止来往;继而筑起一道道墙,“往往而是”,一派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兄弟分家不和睦,连各家的狗也“交恶”,一幅闹哄哄的场面!“客逾庖而宴”,人言“君子远庖厨”,归家也是读书人家,客人却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去吃饭,可见诗书礼仪的架子也难以讲究了,书香门第早已是“过去时”。
更让人唏嘘感叹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一个大家族的门面,重要客人都是在厅堂里接待。
但此时厅堂成为鸡的栖息之所,可以借此想象厅堂多么脏乱!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装不出来了。
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最不宏大之处”的细节描写,透出作者对分家后家族的衰败没落、族人间的隔阂疏离,感到的无奈与悲凉。
作者对祖母、母亲的描写最为细致入微,大多通过不经意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中的细节——谈《项脊轩志》中几个极容易被忽略的字
“余 泣 ,妪 亦泣”的神 态描 写 。这 些 : 已杳,但“以指叩门”的动作却在
细节的摹写,从正面写出了一个 :泪光朦胧中永远定格。
母 亲的心 细和情 急 ,再 加 上一 老 : 二 、看 似寻 常最奇 崛的 “且 ”
一 少低 声饮 泣的侧 面烘托 ,使 得 : 归有 光 成年娶 妻 以后 , 曾有
之处在于不空发议论,全用事实说 : 础 ,又符 合母 亲的 身份 。在 这 里母
话 ,全用 细节说话。
:亲不是 用掌拍,也不是用手敲 ,更
“娘 以指 叩 门扉 日 :‘儿 寒乎 ? :不是用拳擂 ,而是“以指叩”,我们
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妪 亦 : 可 以 想 象母 亲微 微 屈 起食 指 。轻
13.至 于 “落木 ”呢 。则 比 “木 叶”还更 显得 空 阔 ,它连“叶 ”这 一 字所 保 留下的一 点 绵密之 意也 洗 净 了 :“日暮 风吹 ,叶落依枝 。”(吴 均《青溪小姑歌》)恰足 以说明这 “叶”的缠 绵的一 面 。
冒号提示 下 文 ,前 后语 意应 一 致 ,冒号 前 的语 意 为 “落 木 ”更 空 阔、毫无 绵密 之 意 ,而 冒号后 的 内容却是强调“叶”之 “缠绵”,此
作 者 婚 后 与 妻 子 两 情相 悦 , 恩爱甜 蜜,但在文章中并没有浓 墨 重 彩 的 描 写 ,这 次 借 小 姐 妹 的 探 问委婉道 出,不事雕饰 而 自有 风 味 。这一 句文 字 浅显 ,一 个 “且 ” 字的欲说还休 ,顿使表意丰富而 有 层 次 ,它至 少有 以 下三层 意 思 : 第一,妻子回娘 家,她的小姐妹肯 定 会 关心 询 问她 在 夫 家 的 生 活 , 妻 子 自然会 不 无得 意地 向她 们描 述婚后种种幸福生活情形 ,诸如 在 项脊 轩 里偃 仰啸歌 、读 读 书、学 学字 、谈谈 “明朝 的 那些 事 儿”(从 余 问 古事 ),那 就 是 整 个 一 韩 剧— 《浪漫满屋》。第二 ,小姐妹
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L语文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福建三明市沙县金沙高级中学(365050)张天伟[摘要]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讲述了三代人的若干生活琐事,没有细致地描摹与刻画,寥寥几笔,却能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种独到而精准的细节描写值得细细品读。
文章从《项脊行志》中的“以指叩门”“以手阖门”"凭几学书”等细节描写和简洁却富有深情的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试图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感受寻常之事的动人心弦和细微之处所流露出的真情。
[关键词]《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真情[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9)21-0006-02一线穿珠汇聚南阁子,三代真情尽在项脊轩。
归有光的散文长于叙事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家常生活琐事,寄托真挚的感情,被称为“明文第一”。
在那个复古成风的时期,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标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归有光却推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当时缺少生气的文风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就连独掌文坛二十年的王世贞也不得不折服,赞其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这一“风味”在《项脊轩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均为寻常生活场景,寥寥数笔,人物的音容笑貌、悲情愁苦便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此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在于其情真意切的表达,更在于其成功的细节描写。
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疏通文义,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可喜”与“可悲”之事,感慨一番,而对于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则是三言两语带过,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可将《项脊轩志》当作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专门用一课时,领着学生细细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
这样定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清朝的梅曾亮评价《项脊轩志》时说,此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一阁”即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三代”则是祖母、母亲、妻子这三个在归有光生命中特别重要的女性人物。
接下来,笔者将从作者回忆此三人的寻常之事中寻找细微之处,一探此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作文:细节描写-项脊轩志
方法总结
• 细节描写要领二: 吻合人物绘语言
.
品析细节3
3、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 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 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对于一个日渐 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 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 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变换角度 叙述,有利于增加作品层次,便于 感情的抒发。
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 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母亲——以指叩扉问. 食——温婉慈爱
经典回顾
2、朗读描写祖母语言的句子,说说哪句 打动了你?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 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 可待乎!”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方法总结
• 细节描写要领一: 精心锤炼修饰词
.
品析细节2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 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 外相为应答。” 语言描写:儿寒乎?欲食乎?
符合年轻母亲的身份,小孩的年龄特点。
.
经典回顾
月夜(杜甫)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方法总结
•细节描写要领三: 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
品析细节4 比较下面两段话,谈感受。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 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 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 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 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欣赏归有光是名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原出于司马迁的《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地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归有光为“当代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出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着诗一般的意境。
今天,我们欣赏这篇经典散文中的经典细节描写。
请看第一段。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家雀儿什么的飞来偷食儿吃,人来了,啄食的小鸟还不知飞走。
我们可以从这动态描写中感觉到小院的幽静,所谓“以动衬静”。
归有光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让人感觉到项脊轩环境的幽雅静谧。
在这样明亮、幽静的环境中,主人公的生活习惯如何呢?请看第四段“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归有光恐怕也是为的这些“金钱、美女、高官”东西。
所以,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闭门苦读圣贤书,久而久之,竟能以脚步声来判断家里往来行人。
也许大家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吧?某些人开玩笑时会这样夸张地说:你放个屁,我就知道你想说啥哩。
这一句细节描写,即写人又写环境,人在这种环境里达到了美的极致。
下面,我们再欣赏几处有关回忆人的细节描写。
请看第三段。
借老妪的话描绘了母亲“以指扣门扉”这一细节动作,又问“儿寒乎?欲食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听到老妪关于母亲这样的诉说,对于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多末亲切多末温暖多么值得眷恋啊!写祖母“以手-----自语------”一个轻轻关门的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子的殷切期待之情。
这不禁令我想起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散文《爱克尔的灯光》中的四个字:长宜子孙。
最典型的细节描写,当属文末第六段,为点睛之笔、为千古绝唱,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项脊轩志》作品赏析
《项脊轩志》作品赏析教育专区高中教育语《项脊轩志》作品赏析作品赏析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轩,小的房室。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
这一特点在《项脊轩志》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本文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
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
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
这段从“悲”字立意。
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作者:潘伟峰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18期《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撰写的一篇满载着亲情与爱情的文章。
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琢磨的就是它的细节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煞费苦心,融入了作者对家道中落、人亡物在、人生失意的深切喟叹。
一、“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熟悉狗的人都知道,狗对熟悉的主人会很亲热和友善,而对陌生人则充满敌意,稍一靠近就会汪汪大叫,所以,“东犬西吠”这一个细节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分家后,一家人没有了亲人之间该有的密切与融洽,变得生疏和冷漠了。
我们也都知道,厅作为家里用来会客、议事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整洁,鸡是轻易不能进来的。
但分家之后,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少有人去打理作为公共场所的大厅,鸡就有了在这里栖息、游玩的机会。
鸡这种家禽喜欢啼叫,公鸡打鸣喔喔喔,母鸡下蛋咯咯咯,还会频繁大小便,如此一来,这个曾经十分庄重、整洁的大厅就变得脏乱不堪了。
因此,“东犬西吠,鸡栖于厅”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细节,却十分深刻地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以后的混乱与亲人之间的隔膜,此情此景,无疑会在归有光的心底造成深深的伤痛,同时,也会让归有光更加珍惜亲情,更加怀念亲人。
二、“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幼年丧母,他对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所以,在写追忆母亲时,他着重写了与母亲生前关系密切的老妪的回忆。
这里也有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每”是“每每、常常”的意思。
母亲去世后,作为佣人的老妪还会时时记起“我”的母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跟我讲述母亲生前的种种情景,连一些噓寒问暖的小事都不肯放过,并希望“我”牢记在心,如果母亲生前没有善待作为佣人的老妪,焉能如此?而更加传神的是,老妪在跟我讲述这些琐事的时候,常常会在我的哭声中不由自主地跟着哭泣起来,她的哭同我的哭一样,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恩,是对母亲去世的难过、悲伤,这更能有力地烘托出母亲的善良。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师道二○二○年第十二期义呢?他输了一场,就够了,后面即便是赢也仍旧是输,这是帝王之位、之势、之心态所决定的。
高高在上的帝王是‘只能有赢没有输’的。
因此从齐威王的角度看,他不会要求再赛一次,那场输是无法弥补的。
对事(赛马)他是输了,但他能拥有这样的臣,以事观人,他是欣慰的,他仍是赢家。
因而,从这点看,他有足够的胸怀来容纳自己的输,这也体现他王者的风范。
因此没有必要再赛一场。
”学生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不正是给老师一种多元的启迪吗?老师是能够从学生这样的发言中获得成长的,这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共生。
如果教师不让出“C位”,只当学生是来听讲的,来接受提问的,那么,教师永远也遇不到这样的成长机会。
以上的教学事件,绝非个别现象,当课堂上教师让出“C位”,让学生也有机会站上讲台,学生“小老师”的角色会扮演得很好,甚至给教师极大的惊喜。
长期让出“C位”的教学,让我的课堂收获累累硕果,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师生之间实现了相对平等的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成长,课堂学习真的达到了深度语文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责任编辑黄佳锐《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读者往往被文中的细节描写所传达的艺术效果所感染,诚如林纾所言:“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
”分析《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文章不少,但很多文章只是分析某一细节具体的艺术效果,鲜有对细节何以能产生这些效果的秘妙作揭示。
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受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笔者借助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细节”的论述,揭示《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秘妙。
一、描写家庭分裂细节的秘妙:以局部特点细节更好地表现整体孙绍振指出:“好的细节以局部的特点出现时就强调了整体,它以物象的实体出现,同时包含着作者的个性,它主体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表现着环境。
”也就是说细节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它能表现出整体、环境,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项脊轩为线索,通过记述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写作手法上,归有光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使得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意蕴深厚。
一、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开头对项脊轩的描写:“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旧和阴暗,也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二、情景交融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家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庭院中小鸟鸣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和对家族没落的无奈。
又如,文章中通过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情感的追求。
三、对比衬托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四、叙事抒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通过记述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和情感纠葛,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五、运用典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典故的手法,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引用《论语》中的“鲤趋而过庭”来表现自己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又如,文章中引用《左传》中的“枕戈待旦”来表达自己对家族复兴的渴望和对光宗耀祖的追求。
项脊轩志
状语后置句
3、使不上漏 使之不上漏
省略句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省略句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状语后置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 小帽,穿著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 不大难。可是他穿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显出努力的样 子。这时我看见他 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
欣赏细节描写:
严监生病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 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 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问道:“二叔,你 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摇摇头。二侄又问 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 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 指得紧了。奶妈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 前?”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 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 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 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 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儒林外史》
乎?’吾从板外相为应
答。”
“ 顷之,持一象笏至, ” 曰: “ 此 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 当用之。 ”
这个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并 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 上为官不 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 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 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中后 ,五 从年 余, 问吾 古妻 事来 ,归 或, 凭时 几至 学轩 书
思考:
文中写了哪些 之事?
《项脊轩志》
为了不让它在逝去时了无痕迹,
我们努力记住那些歌哭欢笑,
美丽过往……
是什么组成了我们的生命? 答案也许很多, 但有一种答案很温暖—— 生命由你与亲人之间的小事组成, 它们小到只是一句话 一个眼神、一举手投足 可是,恰因其小而真, 恰因其小而动人肺腑……
他是谁?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 小 ; “百年老屋” —— 旧 ;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 破 ;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 暗 。
修葺前的项脊轩
可怜、可悲、可叹
修葺后的项脊轩
“使不上漏” —— 完好 ;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 明亮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 雅致 亦遂增胜。” —— ;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 幽静 不去。” —— 。
可爱、可喜、可亲
喜 悲
悲才是本文的主调,后一 部分写了哪几件“可悲“的 事?
1.诸父分家; 2.追忆母亲; 3.缅怀祖母; 4.思念妻子。
探究
对这几件悲事,他借助 了哪些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 来写景状物、怀人抒情的呢? 从中选取一个让你感动的细 节,说说这样安排好在何处?
①做一个朗诵者,读出琐事中的深情。 ②做一个评论员,品评细微处的深意。
研习——运用细节
• 细节是景的最不起眼处, 为其不起眼故最真实 • 细节是人的最不经意处, 为其不经意故最真挚
研习:
回忆生命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用简洁质朴
的语言把它写出来吧。
学而有思,学而有悟
正如开篇所言, 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其实也是一个不断珍藏记忆的过程。 拜伦说过: 假如我又看见你,隔了那悠长的岁月,我该如 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 而我们说: 以微笑吧,因为生者心中珍藏的该是你那微笑 的和蔼的旧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在 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然”字转折,“多可喜”小结上文, “多可悲”引起下文。
3、全文写了哪几件悲伤之事?
(1)诸父异爨;
(2)慈母早逝;
(3)祖母亡故;
(4)夫妻永诀。
•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 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 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 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 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3、正音
轩 xuān 漉 lù 葺 qì
垣 yuá n
妪 yù 扉 fēi
迨 dà i
妣 bĭ 呱 gū
爨 cuà n
闺 guī 阖 hé
笏 hù
扃 jiōng
牖 yŏu
项脊轩,是旧时南面的小屋。屋子仅仅一丈见方,可容纳一 个人居住。(这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下雨时)泥土漏 下,雨水滴注;每每想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 置它的地方。(屋子)又是向北,不能得到日照,天过了晌 午就已经昏黑。我稍稍加以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 (又在屋子的)前面开辟了四扇窗子,砌上墙围住院子,用 (北墙)来对着南边照来的日光,(墙上的)日光反照,屋 子才明亮。又在院子里交错种植兰花、桂树、竹子等树木, 从前的栏杆,(因为有了花草树木)也更加美观。 陈列的 书堆满书架 ,安居放歌,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大自然的) 万物都发出声音,可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地来啄 食吃,人来了也不飞开。(每逢)十五月圆的夜晚,明亮的 月光照着半个墙壁,桂树的影子错落,风吹南庄 •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四、点评提升
•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 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事 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且朴素清 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
• 从中我们也得到一种启示——当我们要表达自己 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体验时,不必用惊天动地的大 事,不必用华丽的辞藻,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 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即“平平淡淡总是真”!
归有光简历
1506年(1岁) 1510年(5岁) 1513年(8岁) 生于江苏昆山 开始读书 丧母
(19岁)写作《项脊轩志》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归有光
(1506—1571)
(30岁)补写《项脊轩志》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 乎?’”
这些嘘寒问暖的话语,对我们不缺乏母爱 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平常,但对8岁 丧母,对母亲只有着模糊印象,连对母 亲的回忆都要靠老妪转述的归有光来说, 这些琐碎关爱也简直是奢望。
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 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从前,院子里南北(方向)是相通一贯的。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了, 里外多设置了小门墙,随处可见。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 着西家叫,(来)客人要穿过厨房去吃饭,鸡(也)栖息在厅里。院 子里开始做了篱笆,后来砌成了墙,一共变更两次了。 家里有个老太 太,曾经在这里住过。老太太,是去逝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 奶,已故的母亲对她非常好。屋子的西面连着内宅,已故的母亲曾经 来(这里)一次。老太太常对我说:“某个地方,你母亲站在这里。” 老太太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呱呱地哭;(你)娘用手指敲着门 扇说:‘孩子冷了吗?要吃东西了吗?’我从门板外面来作应答。” 话没说完,我哭泣,老太太也哭泣。 我自十五岁束发之年,在轩中 读书。一天,祖母到我这里来看我说:“我的儿(孙),很久不见你 的影儿,为何终日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一个)女孩子。”等到走时, 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说:“我家读书很久没有成效了,(这)孩子 长大,那么可以(有)指望了吗?”过了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牙做的 笏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它上朝用的,有一天 你会用(上)它!”回顾往日事物,好像(就)在昨天,让人长哭不 能自止。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妹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 也?’” 诸小妹为何提“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 面前提起的缘故,“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 上文“时至轩中”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 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里 的人,他们在阁子里亲密无间的生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 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吾妻“时至轩中”“问古 事”“学书”可见非一般的只会女工的小家碧玉。 “吾妻” 与归有光情投志合,互为知音,妻子早逝,知音难寻啊!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种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写枇杷树,暗写对妻子的怀念,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光明易逝,深情难忘,思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 久久萦绕,永世难忘。真可谓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
二、质疑探究
(一)整体感知
前人曾概括《项脊轩志》为“一个书斋,两 种感情,三世变迁,四个女人”,请具体 阐释这几句话。
精读第一节,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 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 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 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 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修缮前
狭小
旧、 破漏 阴暗
1、修缮前后的项脊轩:
修缮后
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 庭阶寂寂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不漏 明亮 幽雅
修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缮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 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 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 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 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 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 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 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 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创 作 情 况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 坤并称为“唐宋派”。该派反对前 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 抄袭。 归有光的散文朴素简洁,自 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 《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 葬志》为代表。
2、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 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 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 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 有纪念意义。
• 项脊轩的东面原来曾是厨房,人们(到厨 房)去,从轩的前面过。我关上窗户在里 面,日子长了,能凭脚步声识辨人。项脊 轩共遭受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 是有神的保护。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 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 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 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 不常居。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亭亭如盖矣。
归 有 光
项 脊 轩 志
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整体感 知课文,理清层次。 2、品读亲情,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 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3、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4、背诵全文。
一、检测反馈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 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 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 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 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 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 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 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 郁不得志。
黄宗羲评价归有光说 “予读震川为女妇者, 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在2、4自然节中,你最欣赏哪一个琐事的描 绘,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①“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 厅。” 原本该是钟鸣鼎食的大宅院变成了鸡犬 不宁、乌烟瘴气的大杂院。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由篱到墙的变化实质上是叔伯隔阖程度 由浅到深的外在体现。“矣”字流露 出对家道中衰的深深悲伤,无奈。
• 我既已作此文,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 常到轩中来,向我问从前的事,或者伏在书桌上 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省亲,转述诸位小妹的话 说:“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是阁子呢?” 之后六年,妻子死了,屋子破旧没修缮,又过了 二年,我长久生病卧床无所事事,就让人又修补 南阁子,它的形制与从前稍有不同。然而从那以 后我多在外地,不常住。 • 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妻子死的那年栽 种的,现在已经亭亭直立树冠如伞盖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种植也,今已 亭亭如盖矣。” ”妻已仙去多年,每每想起,直叫人痛彻心 扉,肝肠寸断!“ 与原文相比,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哪个 好,为什么?) 原文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 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人已死,物犹存, 物是人非,让人倍感凄凉。“言有尽而意 无穷”。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 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 别呢!作者不言悲而悲不可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