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禅法心要 四、参禅方法

合集下载

祈福增慧要知门径 参禅入佛要知机要,

祈福增慧要知门径 参禅入佛要知机要,

祈福增慧要知门径参禅入佛要知机要,
一休禅师在比睿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山上走去,原来比睿山上的寺院在晒藏经。

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触受到这种风,能够消除灾厄,增长智慧,因此闻风而来的人不断地涌向山上去。

一休禅师知道后说道:我也要晒藏经!说完,一休就袒胸露肚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很多要上山的信徒看到了很不以为然,实在太不雅观了。

山上寺院的法师就跑下来劝一休不要如此没有威仪。

一休非常认真地解释道:你们晒的藏经是死的,会生虫,不会活动;我晒的藏经是活的,会说法,会作务,会吃饭,有智慧者应该知道哪一种藏经才珍贵!
开示:
一休晒藏经,这种乍似玩世不恭的作风,实在有其至理。

在一休眼里,宇宙真理,无非要从自心中显露,修行最怕舍本逐末。

经只是纸印的,真心才是法。

为什么不照顾自心而只知照顾经书?祈福增慧要知门径,参禅入佛要知道机要,一切应从用心下手。

珍贵的藏经不是印在纸上,
而是印在心上。

心上的藏经才能生万法。

参禅方法举要

参禅方法举要

上面举的这几则公案,全是棒子在舞,作为参禅的方法,这棒子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雪峰义存是德山的高足弟子,后来也成为了伟大的禅师,他曾往真诚虚心地问德山:“禅宗的无上大法,象我这样的人有资格,有能力得到吗?”德山狠狠打了他一棒,说:“你胡思乱想些什么。”雪峰说:“我委实不明白啊!”第二天,雪峰又来讨教,德山说:“我老实告诉你吧,我们禅宗是没有什么理论,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实在没有什么妙法可以传授给人的。”雪峰于是就有所省悟了。
“机”的含义极深,如《周易》说:“知机其神乎?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也。”周敦颐在《通书》中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运而于有无之间者,机也。诚神机曰圣人。”都极重视机的作用。用今天的话来说,机就是某种事物的潜在因素。参禅开悟,也有其开悟的内在因素,这个因素就“机”。“锋”就是刀刃,就是枪尖,就是剥除包裹在“机”外面的外壳,而使开悟的因素得以显现。人与人不同,各人的心态、知识的积淀都不同,而禅宗的机锋,就是剥除那种种不同的外壳,而让你的“真机”显现和完善,即所谓“脱颖而出”。
在生活中,人们老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就是把思维和思维的内容混为一谈。眼耳鼻舌身意无不给我们提供思维的内容,但那些内容并不等于是思维本身,思维本身是不同于这些内容的。所以六祖说:“成一切相即心”——我们认识的一切内容,都离不开我们的精神和思维活动。“离一切相即佛”——你若能在这种种认识的内容中把精神和思维解脱出来,不受其染污和束缚,你就是佛了。马祖扭百丈的鼻并说:“‘这个’又飞过去了吗?”就是用这个刀子剃除了百丈精神中的“外壳”,使他看到了自己那个“不与万法为侣”的本来面目。
参禅方法举要
选自《生活中的大圆满法》
前面我们已经举出了不少的参禅方法,这里集中地对参禅的方法作一些较为系统的介绍。当然,禅是一种佛教内专门修持后在精神中所获得的一种高级深沉的精神心理状态,并不是浅薄虚浮的人懂得一些“禅八股”就了事的。资深的丛林老禅师们常说,要以通达佛教的经教为基础,要籍教悟宗,才不会在参禅中走入歧途。这是必须的,没有佛教的基本理论基础,所谈的禅,只能是虚浮不实的“花花禅”,用武术界的话说,只能算是一些“花拳绣腿”而已。另外,应要培养“顿悟意络”,没有这个敢于追求的“心”,就没有恒久不懈的动力。这是参禅的必须具备的前提。禅宗虽然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若没有相应的佛学基础,你要“直指人心,顿悟成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大慧宗杲与士大夫禅学doc.

大慧宗杲与士大夫禅学doc.

大慧宗杲与士大夫禅学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立夫宋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士大夫1参禅成风,这在官方的正史、文人的言论以及禅宗的典籍中均能找到答案。

佛教在宋代的发展虽然受到限制,其规模已不如唐朝,但宋政府在宗教政策方面仍坚持三教并重,积极扶持佛教的正常发展。

在宋朝的皇帝中,除了宋徽宗有过短暂的崇道抑佛外,绝大多数皇帝对佛教有好感,宋真宗、仁宗、高宗、孝宗皆亲近禅僧,宋孝宗甚至亲撰《三教论》2,明确主张“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三教论》事实上代表了宋朝最高层对于儒、释、道三家所采取的基本文化国策,它并没有像汉代那样“独尊儒术”,而是三家并用,三教互补,佛教也被确认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之一。

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宋代的士大夫除了少数坚持儒学正统的思想家、理学家(如“宋初三先生”、二程、朱熹)积极排佛外,绝大部分官僚士大夫均能尊重佛教,甚至以同佛教高僧交游、信奉佛教为荣耀。

宋代参禅信佛的高级官员有曾经拜相和出任执政(枢密使、参知政事)的吕蒙正、富弼、赵抃、范仲淹、王随、张方平、王安石、吕惠卿、张商英、李纲、张浚,有文臣杨亿、李维、王曙、李遵勖、杨杰、苏轼、苏辙、黄庭坚、徐俯、张九成,等等。

这些人在《宋史》中都有传记,禅宗方面也将这些公卿大臣作为“护法”的典范载入史册,有的甚至被列入某些禅僧的嫡传弟子。

至于接近禅僧、信奉佛教的普通文人、士大夫官僚更不胜罗列。

而一些强烈排佛的理学家则深感儒学的危机,抗议禅学蒙蔽了士人的眼睛,使他们上当受骗,败坏了社会风气。

3禅宗的传法活动在宋代十分盛行,几乎在每一位知名禅师的门下都围绕着一批热衷于参禅问道的士大夫居士群体。

像永明延寿、晦堂祖心、东林常总、真净克文、兜率从悦、圆悟克勤、洞山晓聪、圆通居衲、大觉怀琏、雪窦重显、明教契嵩、汾阳善昭、石山楚圆、黄龙慧南、杨歧方会、宏智正觉,等等,士大夫往往乐于与之交往,日夕问道,这在中国历史上确是绝无仅有的盛况。

此一情况表明,两宋士大夫向禅僧参学求道绝非个别现象,亦不能归结为附庸风雅的投机行为。

参禅方法

参禅方法

参禅方法--------------------------------------------------------------------------------[禅宗简介] 加入时间:2011-5-17 9:43:43 点击:283参禅方法唐、宋以前的禅师们,教导弟子参禅时,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宋代以后的禅师,教导弟子开始采用公案和话头,如近看话头时,大都是「看念佛谁?」和「拖死尸的是谁?」乃至看「睡觉的是谁?」来观照自心清净觉体。

虚云老和尚所提倡的修行法门,就是以参究「念佛者是谁?」这一话头为主。

虚云老和尚对禅法有作系统的介绍,在〈禅堂开示〉的「禅七」开示中。

一开始,他提到习禅前的四个必备条件:1.深信因果,2.严持戒律,3.坚固信心,4.决定行门。

而后说明参禅方法中,以「话头与疑情」和「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是其禅法之重心。

何谓话头?《法汇》上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

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遍。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

如念「阿弥陀佛」这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

所谓话头,即一念未生之际。

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

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

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顾话头。

」其次「反闻闻自性」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说的法门。

虚云老和尚在「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一段中说:「……「闻」和「照」没有两样。

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朶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

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闻自性。

」由此可见,所看、所观察的话头,则是「反闻闻自性」中的「自性」,亦即幻生幻灭的万事万物中,本自不生不灭之心体。

又「疑情」又是什么意思呢?虚云老和尚是如此解释著:「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赏析 宋大慧宗杲开悟偈

赏析  宋大慧宗杲开悟偈

桶地脱时大地阔,命要断处碧潭清。

想买翡翠?不如来这里,缅甸源头直供,... 广告好将一点红炉雪,大慧宗杲禅师,是南宋临济宗盛极一时的大师。

他三十七岁时谒圜悟克勤禅师而大悟,嗣法分座,门下气象峥嵘,成就许多颖异的法器,是一位自觉觉他的一代宗师。

展开剩余 85 %《禅宗杂毒海》卷二(参学比丘释法宏、释道谦编集)记载当时的盛况说:“握室中竹蓖(竹器,下端劈成条状,击物发巨响,作用应如香板,以警醒、勘验习禅之人),以验学者,名振丛林,誉闻京师。

”“云衲盈千(参学的云水僧超过千人),皆诸方角立之士(角头峥嵘、卓然独立的禅人),宗风大振,道法炽盛,冠绝古今,世人称为临济再兴。

”由以上两段记载,我们知道这位俱足涅盘智与觉他方便的禅师,境界如何殊胜,令人兴起无限向往。

【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 。

】此偈是指生命桎梏一脱,那种豁然开朗、畅快淋漓的感觉。

悟境诗比较难在字面上求解,也要避免死在字面上,比较适合以内在体验相印证,用心直观。

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是隔空交峰,点到为止,境界如何,自是了然于心;至于那些拳打脚踢,虎虎有声的比划,都算等而下之了。

如果勉强求解,可以简单地说:开悟,就像水桶桶底忽然脱落,心灵的根本束缚解脱了,啪!水泼洒在大地上,才顿时体悟大地的如此辽阔;水绵密地渗入地心,化入泥土,才深细了解心与万物冥合,宇宙万有都是真如法性的展露。

悬涯撒手,大死一番,才能彻底了悟生死大事,才会真正明白新的生命原来如此清净,皎如碧潭。

这两句,是祖师境界,如果火候未到,不必强解,可以留待将来洞然明白的一天,并勉励自己:“大丈夫当如是也。

”【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

】《赠别》偈句中,最动人的,则是禅师走出涅盘体验,回到有情人间的悲心一片。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清凉智慧就如火炉上的一点白雪,在怨憎会、爱别离的热恼世界,显得那样单薄,那样微弱;但我还是愿意竭尽心力奉献,把自己体悟到的一点心得,分离有情人间,成为照破无明暗夜,指引生命出路的一盏光明灯——这是大慧宗杲禅师的温厚心意,也是所有禅师共有的悲愿。

禅宗的教育方法

禅宗的教育方法

禅宗的教育方法发表于 2009-03-02 09:47:30 类别:宗教与教育(资料)禅宗以“见性成佛”为目标,那么究竟如何达到?这便成为禅宗教育的首要课题。

禅宗的教育方法,整个说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禅宗初期,达摩以《楞伽经》相授受,目的在“藉教悟宗”,后来又加入了《般若经》的思想,师徒相传,以心印心,不离语言文字,所谓“不立文字”,依惠能意是“不泥于文字”,非不用文字。

大祗由达摩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为止,可谓“示言句”的阶段。

其后,不免有巧见浮心,妄为摸拟者,于是马祖道一复截言句,转为机用,或棒或喝,或蹋或扭,大祗至北宋初年为止,可谓“逞机锋”的阶段。

此时禅师逞机用,上根学者见机悟入,中下根者不免错失当机,为了接引大众,北宋以后,禅师竞相“拈古”“颂古”,及至佛果圆悟禅师“评唱”为止,可谓“解公案”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因为过份重视公案,不免落入知解,及至大慧宗杲,深知此弊,毅然焚毁其师所著的《碧严录》,改立参看一个“无”字话头,以破生死疑心,并批判当时力主静坐的“默照”禅法。

这种以参话头来塞断意根,本不限于“无”字话头,及至后代,易以“念佛的是谁”一句话头为止,均可视为“参话头”的阶段。

禅宗教育方法的演变,经过了:示言句-逞机锋-解公案-参话头四个阶段,流衍至此,已趋末流。

由以上所述,可知禅宗最具有生命力的时期是在“示言句”与“逞机锋”的二个阶段。

大略来说,禅师开导学人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针对大众,以文字、演说为方式,另一是针对个人,以言教、棒喝、默然不答为方式。

在第一种方式里,禅师直叙实理,有论文表现者,如石头希迁的《参同契》、大珠慧海的《顿悟入道要门论》等,有歌铭表达者,如僧璨的《信心铭》、永嘉玄觉的《证道歌》等,有在法会上说法、或上堂开示之语,经弟子集记,如《六祖坛经》等,这种方式有它的通行性,但是此种方式仅能灌输知识,无法针对学人个别问题加以开导,若要达到因材施教、应机解迷的效果,必须针对具体情境,个别开导。

《大慧宗杲对默照禅批评析论》

《大慧宗杲对默照禅批评析论》

论大慧宗杲对默照禅的批评闫孟祥费金玲摘要:宋代临济禅师大慧宗杲曾经猛烈批评当时的“默照禅”,研究者多认为是针对曹洞宗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考察这是误解。

从禅法的角度,宗杲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根本不同;从宗杲与真歇、宏智彼此关系的角度,宗杲对二人的评价很高,并称赞了他们的悟境和禅法。

在宗杲看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二乘”的“禅病”。

对该“病”不仅宗杲给与了批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也作过批评。

关键词:默照禅休去歇去默照铭刘子翚大慧宗杲(1089—1163),南宋初的著名临济宗僧人,以完善看话禅闻名于世。

在其传禅的时期,曾经猛烈地批评“默照禅”。

当其时,曹洞僧人真歇清了(1091—1151)和宏智正觉(1091—1157)有“默照”之说,因之,现代研究者多认定宗杲所批评的就是宏智正觉和真歇清了及其禅法。

笔者考察,这是一种误解。

一从禅法的角度而言,大慧宗杲批评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并非同一种禅。

据宗杲之说,其所批“默照禅”的主要特点是不以“悟”为参禅方向,而且追求以“默然为极则”,获得“安乐”的禅悦: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一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

①而今默照邪师辈,只以无言无说为极则,唤作威音那畔事,亦唤作空劫已前事,不信有悟门。

以悟为诳,以悟为第二头,以悟为方便语,以悟为接引之辞。

②下下者以默照无言空空寂寂,在鬼窟里着到,求究竟安乐。

③对“默照禅”这种“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的情况,《宗杲年谱》中也有所提及:“林适可司法,创庵于洋屿,延师(大慧宗杲)居之。

时宗徒拨置妙悟,使学者困于寂默,因著《辩证邪说》而攻之,以救一时之弊。

”④《年谱》是宗杲去世后其弟子所编,事后回忆的这种说法说明“拨置妙悟”“困守寂寞”在宗杲弟子心中留下印象最为深刻,也就说明“拨置妙悟”“困守寂寞”是其所批评“默照禅”的主要问题。

坐禅概要及心法要领

坐禅概要及心法要领

坐禅概要及心法要领坐禅概要及心法要领----释思华叙凡人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

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

真正要修行-必须要坐禅(静坐),因为十方诸佛无一不是通过坐禅,而修习禅定而成正果的。

一、坐禅方法:坐禅有三个要素:一、调身;二、调息;三、调心。

(一)、调身:就是坐禅时对自己身体姿势的各项具体要求,有六点如下:第一点,坐下时身体端正,不俯不仰,背脊勿曲勿挺,不可倚靠。

坐具宜用正方形木椅(50公分见方),或平整干燥地面亦可。

坐下以四平八稳为佳,切勿用沙发或其它软件坐具。

第二点,腿须盘。

静坐盘腿有三种形式,一名结跏跌坐,即双腿盘起,右腿在下,左腿盘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掌翻置左膝上面,此式通称双盘,又称吉祥盘。

二名半跏跌坐,两腿盘起如前式样,唯右腿掌不上翻,俗称方便坐,如年老腿骨硬,不能双盘或单盘,可将两小腿交叉盘起,脚掌都置于腿下。

这是静坐的方便法。

盘腿坐时,臀部置一个两公分厚的小软垫,以防止坐定时身体前倾。

第三点,两手掌心向上,左掌在下,右掌放于左掌上;两大拇指相抵,平置于脐下丹田处的小腿上。

(也可以将两手心向上放在各自的左右膝盖上,而且两只手都是大拇指指肚压住中指的指尖)。

第四点,头宜正直,不低不抑,鼻与脐直对,不偏不斜,自然轻松,颈项不可僵直。

第五点,二目轻闭,眼皮合拢;感到昏沉重时,二目可微微睁开(不可太大),注视鼻尖(不可用力过猛)。

昏沉散时,二目仍轻轻闭上。

第六点,口与齿微合,舌尖轻抵上颚,口中津液满时,徐徐咽下,引至小腹,切勿吐出。

总之,静坐调身,全身姿势,除按上述各项要求而外,更须全身肌肉放松,神情怡悦,身与心皆不可紧张。

(二)、调息:就是调整呼吸。

一呼一吸为一息,皆从鼻腔出入,不宜用口。

鼻息无声,出入均匀,细若游丝,若有若无,深而且长,直达小腹,切记:在初期坐禅时,要收会阴处,于吸气时小腹(即丹田)就像一个洞似的,把洞口打开,整身毛孔都吸气,让气都进丹田之洞里去,这时你的整个背都自然直了,那气呼出去时则尽量守住洞口,要慢、细、匀,一般每次打坐要坚持40分钟以上,坐禅一开始你的意念要关注这个吸气方法,坚持不断,不消数月,你就会感觉小腹发热,很结实,这说明你的丹田气足了,就这样坐下去,为那呼吸则就很匀、缓慢,一呼一吸要很长时间,这样的缓慢,你就慢慢感觉不到呼吸了,到这个时候你离入定不远了,(三)、调心按佛经中说,人有四种心。

参禅要法

参禅要法

修訂日期: 2004/11/15 發行日期: 2005/4/5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service@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3, No. 1258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No. 1258傳家寶禪宗直指(明心見〔桂〕須知成佛成祖要法)揚州城 天基 譔著男 (峷年嵩年) 校刻密傳參禪要法 佛法工夫。

第一要立堅志。

葢志者氣之帥也。

人若立有堅志。

如統軍百萬。

威神八面。

天日可貫。

何事不成乎。

凡畏難者。

志不堅也。

因循者。

志不堅也。

聽言更移。

中道自畫。

始終勤怠者。

皆是志不堅也。

予曾譔讀書心法。

開首即云。

立志若堅。

反難為易。

今於佛法工夫也。

亦是如此。

志堅則事必成。

予今以世事此論。

譬如越王之復吳讐。

張良之報韓恨。

以及狄仁傑之再興唐室。

總因志有所定。

而事成果應。

佛法亦是如此。

俗諺云。

男子無志。

鈍鐵無剛。

女子無志。

爛草無穰。

佛法工夫。

此志尤為最要。

中峰大師歌云。

也無難。

也無易。

只貴男兒有真志。

志真。

道力四堅強。

力強。

進道如遊戲。

此應驗方也。

佛法工夫。

全在於覺。

要知凡夫一念覺。

即一念是佛。

佛一念不覺。

即一念是凡夫。

葢因覺即是佛。

佛即是覺。

佛與凡夫。

只在覺與不覺而已。

人心有覺。

即為有佛。

能開六度之行門。

能越三祇之劫海。

普利塵沙。

廣在福慧。

得六種之神通。

圓一生之佛果。

火鑊氷河。

聞之變作香林。

飲銅入鐵。

聽則皆生淨土。

佛法工夫。

予有一句妙訣。

只四字。

曰堅持正覺。

要知信力日堅。

謂堅固而不更變也。

念力日持。

謂持執而不厭久也。

正覺者。

圓明普照。

不偏不虧也。

人能發此正覺。

本性自然顯露。

一切妄心。

不待驅除。

而自降伏。

譬如日光一照。

黑暗盡明矣。

此雖有四字。

其實只一覺字。

但此覺字。

皆由定慧而致也。

不怕念起。

只怕覺遲。

念起即覺。

覺之即無。

修行妙法。

惟在於此。

譬如知是做夢。

則不昏迷矣。

人能知得此覺。

須要振起精神。

即如將軍在陣。

又如刑官在廷。

著絲毫昏沉不得。

佛法工夫。

论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的真相

论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的真相

作者简介t闰孟祥 ( 9O ) 16一 ,河北肃宁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主攻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 lK4 25 文献标 识码 lA 文章编号:10—38(06 0 —000 056 7 20 ) 509- 6 收稿 日期 l20 —0 一l 06 9 1
Vo - 1NO 5 l . 3
Oc . 2 0 t 06 .
论大 慧宗杲批评默 照禅 的真相
闫盂祥
(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10 ) 70 2

要 t宋代临济禅 师大慧宗呆 曾经猛烈批评 当时的 “ 照禅 ” 研 究者 多认 为是针对 曹洞宗的真 歇清 了、宏智正觉及 默 ,
觉的 《 默照铭》 ,该 《 》如下 : 铭
9 0
维普资讯
默默 忘言,昭昭现前 。鉴 时廓 尔,体处 灵然。灵然独照 ,照 中还妙 。露 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 ,隐而愈
显 。鹤 梦烟寒 ,水含秋远 。浩劫 空空,相 与雷同。妙存默处 ,功忘照 中。妙存何 存 ,惺惺破 昏。默照之道 ,离微之
其默 照禅 ,笔者考察这是误解 。从禅 法的角度 ,宗呆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 、宏 智的默照禅根 本不 同;从宗呆与真歇 、 宏 智彼此 关系的角度 ,宗杲对二人 的评价很 高,并称赞 了 他们 的悟境和禅法。在 宗呆看 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 “ 二乘”
的 “ 禅病” 。对该 “ 病” 不仅宗呆给与 了批评 ,真歇清 了、宏智正 觉也作过批评 。 关键词 :默照禅 默照铭 刘子犟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慧宗杲 ( 0 9 1 6 ) 1 8- 13 ,南宋初 的著名临济宗僧 人, 以完善看话禅 闻名 于世 。在其传 禅的时期 ,曾经猛烈地批评 “ 默照禅 ” 。当其时,曹洞僧人真歇清了 ( o 1 15 )和宏 智正觉 ( 0 1 15 )有 “ 1 9— 1 1 19— 17 默照 ”之说,因之 ,现代研究者 多认定宗杲所批评的就是宏智正觉和真歇清了及其禅 法,如 日本著名禅学者忽滑谷快天说 : 宗杲抨击正觉之默照禅,极 “ 言断佛慧命 。 ¨ ” 不少 名家持类似观 点 。笔者考察 ,这是一种误解 。 从禅法 的角度而言 ,大慧宗杲批评的 “ 默照禅 ”与真歇、宏智的 “ 默照禅 ”并非 同一种禅。

古德语录话头策进

古德语录话头策进

参话头,始自唐代黄檗运禅师,经两宋之际大慧宗杲禅师大力提倡,盛行于历代丛林。

元代高峰上承大慧之机用,下启明代之禅风,是中兴禅法的一代大师。

元代中峰明本禅师强调“参话头”是证悟心体的唯一方法,是解决“证悟心体既不能依赖见闻觉知,又不能完全抛开见闻觉知”这个矛盾的唯一方法。

以下为古德有关参话禅的教导,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难忘的警语和有效的方法。

参话头重要经典有《高峰禅师语录》、《天目中峰广慧禅师语选》、《大慧宗杲禅师书集》、《圆悟心要》、《禅关策进》、《博山无异参禅警语》、《天如惟则普说书信》、《梦游集》(尤其是《憨山大师示初参禅者》甚是亲切中肯)、《宝独禅师语录》等。

1、黄檗运禅师示众: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

日久岁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

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

为甚如此。

事怕有心人。

黄檗示众云:这些关捩子甚是容易。

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

只管道难了又难。

(黄檗希运禅师被认为是禅宗史上第一个提出参话头的高僧。

与文字禅相比,看话禅强调默究体验,力图回到禅宗不立文字、自悟自证的根本精神中来,这是看话禅出现后便风靡一时并盛行不衰的原因。

正如中峰明本禅师说:“看话头做工夫,固是不契直指单传之旨,然亦不曾赚人落草,最是立脚稳当,悟处亲切。

”)2、南龙慧南禅师回答:若不令汝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

(因祖心禅师问:“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话头的作用尽在慧南大师的这句话里。

参话头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须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一关。

这一关是极其难过去!最好的方法是假借话头这一超绝钝刀子。

)3、晦堂祖心禅师示徒:子见猫儿捕鼠乎?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诸根顺向,首尾一直,拟无不中。

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失一也。

(北宋晦堂祖心禅师说此譬喻开示参话头的用功方法。

参禅打坐的正确姿势了解一下,法师亲自示范讲解

参禅打坐的正确姿势了解一下,法师亲自示范讲解

参禅打坐的正确姿势了解一下,法师亲自示范讲解即使不是佛教徒很多人也喜欢通过打坐消除疲劳、宁静心神但如果缺少正确的指导很容易陷入盲修瞎练现在就请上海玉佛禅寺明非法师为大家示范讲解打坐的基础要点打坐前的准备打坐前先开始暖身运动让筋骨软松再开始盘坐上坐后也不要心急先做头部运动使头脑清新宁静然后做三个深呼吸呼出体内的浊气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边做边觉察身体与呼吸如果觉得还不够放松可再重复做头部运动和深呼吸这也是由动转静的调节过程打坐时的用心打坐是禅修的基本功就像习武之人先蹲马步初学时可以先从散盘开始背部挺直但要自然如果遇到腿麻的问题也需要适当的忍耐力但可以不必一次坐很长时间逐渐练习自然会慢慢进步让心安定下来在静态中清楚感知身体与念头的变化为什么会烦躁和焦虑有些是来自身体方面的生理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情绪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早期的生命经验等心理因素平常对这此绪没有觉察在打坐时,心渐渐地沉静下来这些问题会逐一浮出水面让人感到不耐烦但也正是在此时我们才能看见自己的心在波动对于心中浮现的每个念头无须压抑练习着认识它但又不被它牵着走玉佛问禅有人认为禅修是有闲时才做的事但其实越忙的人越需要禅修忙碌的人最需要心的安定禅坐时对心的观察最敏锐在静中学会收心、摄心、安心再回到生活中应对那些紧张、对立和情绪问题把禅修延伸到生活里但平常不易找到清静的环境因此有必要定期到寺院参加一日、二日、七日的禅修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相对清静封闭的时间段中体验到从烦恼中解脱的清凉2018年4月29日—30日玉佛问禅之减压二日禅五一假期春暖花开上海玉佛禅寺邀您放下尘劳俗务体验佛法清凉▼具体日程安排报名注意事项1.传统二日禅为初级禅修课程,为了更好的体验,我们会优先考虑略有禅修基础的学员,活动报名需先接受审核,我们的工作人员将与您详细沟通课程要求,审核通过后如您在24小时内未付款,您的名额将会提供给其它学员。

2.活动采取先报名,审核后付费形式,一次付费完成,活动不接受中途退出,如活动期间不能按时到达,请提前2日通知,如临时调整,恕不退款。

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为“邪禅”实质

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为“邪禅”实质
而 所 得 结 论 相 去 甚 远 。联 系 当 时 的社 会 背景 与禅 学 背 景 , 结合 临 济 宗 的 宗 风 与 大 慧 宗 栗 的 性 格 特 点 , 大 慧 宗 果批评默照禅 , 除 由 于禅 法 不 同的 因素 之 外 , 主要 是 以 积 极 用 世 的 态 度 批 评 默 照 禅 事 事 莫 管 的 冷 漠 态 度 , 以 求 变通 佛 法 切 合 当 时 的世 情 , 实现 大 乘 佛 教 自利 利 他 、 为物作则之功。 [ 关键 词 ] 默 照禅 ; 看话禅 ; 公案禅 ; 文字禅 ; 邪禅
[ 中圉分类号] B 9 4 8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5 2 2 7 ( 2 0 1 3 ) 0 2 — 0 0 3 4 — 0 4
南 宋 初 著 名 临 济 宗 禅 僧 大 慧宗 杲 ( 围 炉 说
评 的“ 默 照禅” 不是 真歇 、 宏智 所 主张 的“ 默 照禅 ” ,
而是 类 于“ 二乘 ” 的“ 禅病” 2 ] g 。这 些 观 点 仅 从 禅 学 角度 进行分 析 , 忽 略 了两 宋 之 交 的特 殊 的社 会
弊生, 或 承 虚接 响 , 以盲 枷 瞎棒 妄 号 通 宗 ; 或 守拙
抱愚 , 以 一 味 不 言 目为 本 分 ; 或 彷 佛 依 稀 自称 了
悟; 或 摇 唇 鼓舌 以 当平 生 … …如 是 有百 二 十 家 痴
禅, 自赚 赚 人 , 沦溺 狂邪。 . [ 5 1 5 5 6 a 而 宗 杲 最 主 要 批
历史 环境 , 未 能结 合 宗 杲 出世 的 思想 和 行 为 进 行 综合 分 析 , 因 而结 论 抵 牾 , 缺乏全面性 、 客 观性。

大慧宗杲禅师: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

大慧宗杲禅师: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

大慧宗杲禅师: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
(一)
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

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

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

(二)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清净,诸缘息矣。

诸缘既息,体用皆如,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

入净入秽,无所染着。

若大海之无风,如太虚之云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谓之学佛人。

未得如是,请快着精彩。

(三)
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

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于道有趣向分。

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

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
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

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大慧宗杲“菩提心即忠义心”浅析

大慧宗杲“菩提心即忠义心”浅析

大慧宗杲“菩提心即忠义心”浅析作者:张想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5期摘要:宋代佛教以禅学为主,士大夫中参禅者人数众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佛教政治伦理的儒学化走向。

大慧宗杲所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是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典型,将佛教推入世俗生活,推向王道政治,开启了佛教政治伦理的新篇章,不仅调和了儒佛关系,更为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佛教;儒家;菩提心;忠义心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24-02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与发展,必然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始于“陈桥兵变”的宋代,统治者深知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性,采取“崇文抑武”统治策略,知识分子不仅得到较高的政治待遇而且有优厚的俸禄,吸引了大批文人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忠君思想急速发展。

及至两宋相交之际,内忧外患的现实状况,士大夫们对于忠义心的精神诉求更是强烈。

生活于此时的大慧宗杲,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政治伦理的解读,提出了“菩提心即忠义心”,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引进到了佛教中来,为佛教政治伦理开启了新的篇章。

正如杜继文先生所言:“宋代佛教引进…天下国家‟和…忠君忧时‟,开辟了古代佛教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一途,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411一、菩提心菩提心,梵语为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

即求无上菩提之心。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

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菩提心,更多的是来自于大乘佛教的思想,《佛教大词典》中所言:“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1)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1)

⼤慧宗杲禅师的居⼠教育(1)戒幢佛学研究所 >> 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慧宗杲禅师的居⼠教育苏州⼤学:潘桂明教授内容提要:⼤慧宗杲是中国禅宗史上的杰出⼈物,在许多⽅⾯都有重要建树。

本⽂重点探讨了他在⼟⼤夫居上的佛教教育⽅⾯的突出贡献。

全⽂分五个部分,分别阐述⼤慧宗杲居⼠教育的背景、条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禅学影响、历史贡献等。

认为,⼤慧宗杲的居⼠教育继承和发扬了禅宗临济宗下扬歧派系统的传统,是在其师圆悟克勤有关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和弘传。

指出,⼤慧宗杲所创的“看话禅”以⾰新和进取的精神,对同时代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默照禅”展开批判,他的居⼠教育思想和⽅法与此相联系,故其社会现实意义⾼于禅学⾃⾝意义。

⼤慧宗杲对⼠⼤夫居⼠的佛教教育,其根本特点是善于把握时代的特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他的有关思想中已蕴含着传统儒家的⼊世、济世精神,也已包含着“⼈间佛教”的若⼲要素。

⽂章具体分析了宗杲对⼟⼤夫禅学中暴露的各类思想问题的严肃批评,以及在批评基础上的热情引导,显⽰了他对⼠⼤夫居⼠寄寓的厚望,即在提⾼丛林思想⽂化素质的同时,落实现实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章最后指出,通过宗杲的居⼠佛教教育的不懈努⼒,终于使临济禅获得“再兴”,在很⼤程度上挽救了禅宗的危机,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佛教作出重要贡献,⽽且也为尔后的居⼠佛教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唐代确⽴的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地主乃⾄出⾝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开辟了仕途,培养出⼀⼤批供职于中央和地⽅的官僚主⼤夫,他们与帝王、贵族同时担负起维护封建政权的使命。

随着宋代科举取⼟制度的完善,终于造就了庞⼤的官僚主⼤夫队伍,使宋代上层社会成为典型的官僚⼠⼤夫社会。

宋代佛教虽已有逐渐衰退之势,但就禅宗⽽⾔仍有相当的活⼒,继续担当着中国佛教主导的⾓⾊。

由于明教契蒿等⾼僧卓有成效的护法活动,不仅使世间排佛之论逐渐“浸⽌”,⽽且还吸引了⼤批朝廷重⾂,使之成为坚定的护法居上,居⼠的参禅学佛活动随之进⼊新的⾼涨时期。

四禅八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的境界

之邯郸勺丸创作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这里主要介绍两大阶段的要领.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调训练:第一步:粗定练功的时候,专心一意.即要专注,不专心,稳定想.坐势也行,站势也行,睡势也行.粗略地把意识定下来.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像是定在了一个地方不走一样,即定根法.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了,所以就好像动不了似的,这叫细定.这要求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沉,人很是的平稳.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地定住以后,下意识就开始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要让某种想法或念头继续往前成长.如,练功时,你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地,但你马上把意念就定在那某地,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地的地方——欲界定.又如,你的意念恰好出现的是大海边,那你马上把这个意念定在海边上,可不要想到下海——欲界定.或意念恰好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想到下井一一欲界定.或出现了一棵大树,那就马上把意念定到这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或其它杂乱的意念——欲界定.练功练到这一步经常心神爽快.这是练功中关头的一步.由粗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了.如前面出现大河,你就把意念定在那不雅看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就要出麻烦.这叫“欲界定”.第四步:未到地定,又叫“未来禅”.“未到地定”这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在“欲界定”的那个地方不雅望好长时间以后,随之再用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坐着的位置上.回来后,再把意念抓紧,抓紧到觉得你周围什么都好像没有了,心身也没有了似的,这就进入了气功的“心身境虚”的境界.这一步叫“未到地定”.以上的四个步调,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如果你练功时能把这几个过程都经过了,就完成了第一阶段.二、底子禅底子禅又分为四步工夫,即四禅.l.初禅,初禅包含“八触十好事”.八触,八触即八种练功感应:动、痒、轻、重、凉、热、涩、滑.第一触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动起来.动起来以后不要怕,也不要去追求,随它自然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不要顺着去加力.第二触痒动过后就是痒.经常心头发痒,身上发痒.这时心头特别难受,再难受也得忍耐,不要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不要把它看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也不要用扇子扇,或拔起腿来活动一番,那可就糟了.那就等于馒头没蒸熟,就把锅盖揭开了,这就吃亏了.这时一动,不单心头仍然痒得难爱,并且身体也很不舒服,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了.所以,出现痒的感到不要管它.第三触轻再进一步练,就出现全身轻.甚至有人会慢慢地腾空起来.这需要大脑高度地入静.练轻功的就重点训练这一步,终年不竭地练、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很高.练功刚进人“轻”的感应时,不要害怕,不克不及“唉呀,我怎么弄的!”要始终不紧张.也不兴奋.第四触重轻过后,再继续练功,身体就要出现重的感应.特此外重,好像自己的腰弓下来,身体在向下缩.有某种特殊功效的人,这时就可能由于自身磁场加强,使体重增加八倍以上,一两团体抬不动.出现了重的感到,千万别紧张.有的人紧张,或用意念想“越重越好”加强它,你可能就定在那里,重得动不了.重,要把它看成练功的正常过程,仍然正常地,慢慢地深呼吸练功.第五触凉重过后就出现凉.在发凉时,血压要下降,甚至要下降到休克状态,但也不要害怕.这时,要有意识地把自己运的气内收,要有个信念,想着很快会热的.第六触热凉的感应出现后,再继续练功,就慢慢地开始发暖,由发暖到发热,然后烧得不成,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像在火炉边烤,有的人烧得特别凶.这时千万不要害怕.一般地说,工夫里的“三味真火”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叫“文火”、“武火”、“龙雷之火”.由文火到武火,由武火到龙雷之火,进入这个练功过程相当好.如果到了这一步,工夫就容易上升.练功过程中,经常是小腹、胸部、头部发热.发热时,稍稍用意念想一下,把这个火引到小腹里面,或腰后面的两个肾脏里面,比较好的引至会阴穴或涌泉穴,烧得再厉害也没关系,只要不害怕,不紧张,仍然抓紧练功,一定能控制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响.第七触涩烧过后,慢慢地平息下来,就出现了全身发涩的感应.此时此刻用手去抚摩皮肉,会感应全身像捆着似的,全身的肉皮像盐巴.眼睛也不舒服,涩巴巴的,舌头也干涩的.出现这些反响都是正常现象.仍坚持慢慢地练,缓慢池深长呼吸.定则由涩到滑.第八触滑进入这一练功过程,全身好像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这时,你觉得全身都很是舒服,觉得什么地方都能通过了,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这是初禅的“八触”,八个过程.坚持练下去,时间一长,就属于童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十好事,八触过后,继续再练功,就会进入“十好事”练功阶段.下面分步讲.第一步:空继“滑触”之后继续练,就出现“空”.突然全身空了,心神虚空.这和第一阶段的“欲界定”的最后一步——“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合的.那个阶段是虚,现在是空.全身空了,好像自己的内脏都抛开一样.这种感到.经常是突然出现的,要把它定下来,不要害怕.突然出现异于常态的感到,往往容易动,但这时一定要坚持不动,一点也不克不及兴奋.第二步:明大脑中就要显现明亮的图像.内景明了,外景也明了,内外景象都很是清楚,并且经常看得比较远.遥视功效可能在此时出现.身、脑全空,很快就会出现图像.内脏图像可以出来,就能看到内脏了.外面的图像也会出来,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叫“内外景象明净美好”.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成慌张.第三步:定空、明、定,就是说,内外景图像出来后,就需要“一心平稳”.不管是看到内脏,还是看到血管,就老是看那一个地方.只看一个目标,不要看第二个,叫“一心平稳”.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来,定得稳稳的.第四步:智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发困,不克不及睡觉,也不要迷迷糊糊.要把你看到的景象看清楚,这时大脑要很是清醒.这就进入了练功的“智”的阶段,智慧在这时就容易开收回来.如,你面前出现了一团体骑自行车的景象,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这时是在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对所看到的内外景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楚才好.第五步:善心再进一步练,就进入了“善心”阶段.当把内、外景看得十分清楚以后,要注意“善心”.对所看到的景象不克不及抱着欣赏的态度,如,你若看到一个年青美貌的女子走来,你可不克不及想着追她.要用懊悔的方法对所看到的景象暗示尊敬.如,你若看到了自己的内脏,就想:“唉呀,我怎么没学医呢,人的内脏原来是这个样子!”你若看到一团体走路很艰难,就想着做好事,就会进入练功的“善心”阶段.第六步:柔软“柔软”阶段.“善心”出来后,再继续练,就进入柔软状态,叫“心性雅萌”.这时候,自然而然觉得应该文雅,应该讲文明.你的想法,你的行为,总觉得不该该再去干什么不文雅的事了.练功练到一定阶段,禀性也会改动的.如果练到“柔软”这一步,说话和动作都显得优美,因此说“雅心自生”.第七步:欢喜从“柔软”阶段再继续练,就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这一步,内心特别欢快,就会出现喜心.当出现柔软美好的动作的时候,会想到今后如何做个文雅崇高的人,等等.进入这一阶段后,还应坚持练功,千万不要中断练功.第八步:乐“欢喜”阶段继续练功,就会真正进入了十分快乐的状态.妙悟就从这个阶段练功时自生出来.第九步:解脱练功练到这一阶段时,就把以前很多很多的贪婪、自负、以及灰心,或者骄傲、不孝敬、粗暴等念头再一次解脱,全部把它们放出去了.进入练功的“解脱”阶段以后,就决心再不干什么假、丑、恶的事了.因此,就会“神往安然”.这时,心情特别好,达到了一个练功的特殊境界.第十步:境界相当“境界相当”阶段.练功进到这一阶段时,一些特殊的功效又出现了.如出现了“念应稳定”的功效,即你有一个念头就可能会兑现.以上是初禅的“八触十好事”练功过程.2.二禅初禅过程练过以后,再继续练,就进入“五枝”阶段.五枝指,“觉枝”、“不雅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都是气功中练功的传统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即:觉枝、不雅枝.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觉初触”.这时练功者会自然感到到有很多事情,并且判断的比较准确.因为你练功练到这个阶段,敏理性增强了. 第二枝不雅枝出现了“析别触得”’的功效.进入这个练功阶段,不但能比较准确地事前感到到即将产生的事情,并且能用功效比较准确地阐发出“为什么”.这两步功效的出现,一定要加强练功,让它表示得十清楚显、准确.3.三禅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自“不雅枝”再进一步练,就进入了“定象而悦”的“喜枝”阶段.这时,自己对内外、景象,一看就看得清清楚楚.看自己的内脏,看他人的内脏都霜得清楚,就自然会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 4.四禅又叫“不动定”阶段.四禅阶段是五枝的后两枝,即:“乐枝”和“一心枝”.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人“乐枝”练功阶段以后,你会对周围的事情都比较清楚,心神平稳,愉悦.这个阶段练功,就不再怕他人搅扰了.第五枝一心枝进入了练功的“一心枝”阶段时,就把整个意念全部定驻在一个很是清静的境界.一坐就可以坐很长很长时间,坚持练功.长时间地周围的一切都清楚,不烦也稳定.这是一个完整的传统功法要领.可以按照这个要领来练.底子禅从粗定、细定到欲界定,再到未到地定,一直进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坚持练就可能出现一些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四、参禅方法
四、参禅方法
前面宗杲禅师讲过,“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

为了帮助学人摆脱心意识的缠扰,古来祖师大德采用了种种方便善巧,或擎拳,或棒喝,或踩踏,或逼拶,或扬眉瞬目,或顾左右而言他,总之,要令学人的心意识当下破裂,或者走入死胡同,令学人自己最后回头转脑。

除了采用这些峻烈的手段之外,也有些禅师针对学人好分别思维的习惯,将计就计,故意用语言文字,或设一些圈套,让学人钻,或说一些没有滋味的话,让学人咬嚼。

钻来钻去,咬嚼来咬嚼去,最终发现没有理路可得,没有把柄可抓,没有门路可出,就在这个当下,或许会有一些灵利汉肯当下放舍,从而入道。

这个叫做“三寸软舌胜金刚王宝剑”,亦称之为“杀人刀、活人剑”。

参话头正是这样的“杀人刀、活人剑”,通过它,学人可以断除心意识,契入自己的本来面目。

当然,话头既然被称作“杀人刀、活人剑”,足见它既可以活人,也可以杀人。

会用的人通过它可以出离生死,不会用的人可能在心意识的罗网中越缠越紧。

古人所谓“死句”、“活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句无死活,死活在人。

若用心意识领解,一切言句都是死句;若不用心意识领解,一切言句都是活句。

概括宗杲禅师有关“参话头”的言论,我们发现,修行人如果想在参话头这一法上,尽快入门,必须首先作好如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准备:
1、须知所参的话头是“铁疙瘩”一个,对于逻辑思维来讲,无你下手处,无你措足处。

因此,不要指望从文字知见的角度来寻找答案;一切语言文字、知见伎俩,纵然说得头头是道,通通不算数。

只以所疑底话头提管。

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

只管提撕举觉,左来也不是,右来也不是。

又不得将心等悟,又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作玄妙领略,又不得作有无商量,又不得作真无之无卜度,又不得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得向击石火闪电光处会。

直得无所用心。

(《答张舍人状元(安国)》)
2、所参的话头,对知见而言,虽壁立万仞,无出身之路,但要相信,毕竟有转身之处。

这转身之处,决不在文字中,须是亲证,别人代替不得。

当从这个地方生起疑情,并一直参下去,疑情不破,决不撒手。

千疑万疑,只是一疑。

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

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

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便见倒
断也。

又方寸若闹,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

佛语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个“无”字,一时透过,不着问人。

若一向问人佛语又如何,祖语又如何,诸方老宿语又如何,永劫无有悟时也。

(《答吕舍人(居仁)》)
3、参话头的目的,就是要死却分别心、执着心,令我们无处安身,无可把捉。

因此,参禅参到无滋味处、绝望处,正是大活之前的大死,正是得力的时候,不可放舍。

举话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

举来举去,看来看去,觉得没理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也。

记取!记取!莫见如此境界便退心;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底消息也。

……但办取长远心,与“狗子无佛性”话厮崖,崖来崖去,心无所之,忽然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如披云见日,到恁么时,自然成一片矣。

但日用七颠八倒处,只看个“无”字,莫管悟不悟、彻不彻。

(《答宗直阁》)
4、参话头时,不得将心待悟,不得住于五阴境界,亦不得在空境中丧失了疑情,须抖擞精神,猛着精彩始得。

“干屎橛”如何?觉得没巴鼻、无滋味、肚里闷时,便是好底消息也。

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飏在无事甲里。

不可举时便有,不举时便无也。

但将思量世间尘劳底心,回在干屎橛上,思量来思量去,无处奈何,伎俩忽然尽,便自悟也。

不得将心等悟;若将心等悟,永劫不能得悟也。

……逐
日千万不要思量别事,但只思量“干屎橛”,莫问几时悟。

至祷!至祷!(《答吕舍人(居仁)》)
有了这几个方面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参话头就不难入门了。

若不明此理,终日围绕着话头,在意识里找答案,则永无出头之日。

古人讲,“离心意识参”,就是这个意思。

概括地讲,参禅之法略有十要,修行人不可不知——
第一对所参话头要起真切之疑情;第二不得落在语言文字、意识知解中;第三不得落在枯寂或无所事事的状态;第四不得将心待悟;第五疑情不破不得改换话头;第六绝望烦闷时不得中途放舍;第七不得求奇特玄妙;第八不得执分别意识暂时中断之石火电光为究竟,不得认途中种种五阴之光影为真实;第九参禅须具长远心、恳切心及无所得心;第十参禅要遍于日用处,时时提撕,处处举觉,不得间断。

这十个方面,遍见于宗杲禅师的书信集中,与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的准备精神实质是一样,只不过是详略不同而已。

总之,见性之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自欺,亦不可欺人,须是真达不疑之地,如十字街头亲见爹娘一般,更不着问人。

若问人,决定是不透。

唯死心蹋地、做真实参究功夫的人,才有希望得见本来。

若耍聪明、逞知解、玩伎俩,则永无出头之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