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禅师
禅宗公案小故事
禅宗公案⼩故事宋代有个名叫张九成的居⼠,原为侍郎,中过状元,也算是⼀个⽂⼈⼠⼤夫了。
但他放着官⼉不好好做,却偏爱谈禅说道。
中国⽂⼈⼠⼤夫参禅学佛,⼤多是附庸风雅,闹着玩的,充其量以此排忧解乏⽽已。
因此,⼗之⼋九的⼈,谈禅不知禅,学佛不知佛。
张九成也是这样。
他读了不少禅书佛典,也参拜过许多禅师,但仍是“久之⽆省”,始终不能开悟。
有⼀天,他去拜访⼤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他:“你来⼲什么?”张九成说:“打死⼼头⽕,特来参喜禅。
”⽼禅师见张九成急急忙忙地⼀⼤早就跑来朝庙,刚⼀见⾯就⼝称要“参喜禅”,即知来者根基不深,机缘未⾄。
宗杲禅师听了他的回话后,即对他说:“你为什么起得这么早啊!难道不怕家⾥的妻⼦同别⼈睡觉吗?”张九成听了,顿时⽕冒三丈,⽓咻咻地说:“你这个愚昧⽆知的⽼秃驴,怎么敢说出这种话来?亏你还是⼀个出家⼈,竟然……”宗杲禅师忙⽤⼿势⽌住他说,我轻轻这么⼀扇,你就⼤为光⽕。
像这样的话,怎么能参禅呢?接着,⽼禅师⼜对他说,⼤海常被⼈唾骂;秋⽉常被⼈轻视;明镜常被⼈挫伤。
你见它们发过⽕,⽣过⽓吗?没有。
它们处之泰然,安然不动,闻⽽未闻,听时不惑,事过不留。
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本体之⼼,⼀⽚明净,⼀⽚空灵,既深⼜⼴,既刚⼜柔,能容纳⼀切,⼜超远⼀切。
故能见⼈之所未见,忍⼈之所不忍,岂是区区⼀句笑话、⼀点点不顺⼼的事能动其⼼的?⼜道,禅者之所以为禅者,应在于他⼼如⼤海那样的深邃宽⼴,似秋⽉那样的皎洁柔情,像明镜那样的明亮清纯。
所以禅者⽅能两袖⼀甩,⼀路清风;布履⼀双,踏破⼭河;仰天⼀笑,快慰平⽣;张⼝即佛,⼈⼈都是菩萨;与⼈为善,天天都是好⽇⼦。
这样,他怎么能被外缘所牵动呢?⼜说,⼈⽣之真谛,本来就很单纯。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眼横⿐直,⽣⽼病死。
天要下⾬,娘要嫁⼈。
⼀切何等⾃然,何等简单明⽩。
⼤可不必⽆事找事,惹⼀堆烦恼。
这就是禅者的境界。
大慧宗杲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大慧宗杲什么意思?作何解释?(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
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
十七岁,出家于东山慧云寺之慧齐门下,翌年受具足戒。
先后参访洞山微、湛堂文准、圜悟克勤等师。
宣和年间,与圜悟克勤住东京(开封),大悟后,乃嗣圜悟之法,圜悟并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嘱之。
未几,令师分座说法,由是丛林归重,名振京师。
靖康元年(1126),承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之赐号。
绍兴七年(1137),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寺,诸方缁素云集,宗风大振。
绍兴十一年,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之主战派。
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师亦不得幸免,于十一年五月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其间集录古尊宿之机语及与门徒间商量讨论之语录公案,辑成「正法眼藏」六卷。
绍兴二十年,更贬迁至梅州(今广东梅州),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余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
绍兴二十五年遇赦,翌年复僧服。
二十八年,奉敕住径山,道俗慕归如旧,时有「径山宗杲」之称。
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即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之禅法),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
晚年,住径山,四方道俗闻风而集,座下恒数千人。
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
隆兴元年八月微恙,十日亲书遗奏,又书遗偈,掷笔委然而入寂,世寿七十五,法腊五十八。
諡号「普觉禅师」。
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
嗣法弟子九十余人,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颜等。
〔明高僧传卷五、大慧年谱、嘉泰普灯录卷十五、联灯会要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九〕 p881。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 四、参禅方法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四、参禅方法四、参禅方法前面宗杲禅师讲过,“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
为了帮助学人摆脱心意识的缠扰,古来祖师大德采用了种种方便善巧,或擎拳,或棒喝,或踩踏,或逼拶,或扬眉瞬目,或顾左右而言他,总之,要令学人的心意识当下破裂,或者走入死胡同,令学人自己最后回头转脑。
除了采用这些峻烈的手段之外,也有些禅师针对学人好分别思维的习惯,将计就计,故意用语言文字,或设一些圈套,让学人钻,或说一些没有滋味的话,让学人咬嚼。
钻来钻去,咬嚼来咬嚼去,最终发现没有理路可得,没有把柄可抓,没有门路可出,就在这个当下,或许会有一些灵利汉肯当下放舍,从而入道。
这个叫做“三寸软舌胜金刚王宝剑”,亦称之为“杀人刀、活人剑”。
参话头正是这样的“杀人刀、活人剑”,通过它,学人可以断除心意识,契入自己的本来面目。
当然,话头既然被称作“杀人刀、活人剑”,足见它既可以活人,也可以杀人。
会用的人通过它可以出离生死,不会用的人可能在心意识的罗网中越缠越紧。
古人所谓“死句”、“活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句无死活,死活在人。
若用心意识领解,一切言句都是死句;若不用心意识领解,一切言句都是活句。
概括宗杲禅师有关“参话头”的言论,我们发现,修行人如果想在参话头这一法上,尽快入门,必须首先作好如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准备:1、须知所参的话头是“铁疙瘩”一个,对于逻辑思维来讲,无你下手处,无你措足处。
因此,不要指望从文字知见的角度来寻找答案;一切语言文字、知见伎俩,纵然说得头头是道,通通不算数。
只以所疑底话头提管。
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
只管提撕举觉,左来也不是,右来也不是。
又不得将心等悟,又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作玄妙领略,又不得作有无商量,又不得作真无之无卜度,又不得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得向击石火闪电光处会。
直得无所用心。
(《答张舍人状元(安国)》)2、所参的话头,对知见而言,虽壁立万仞,无出身之路,但要相信,毕竟有转身之处。
大慧宗杲禅师: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
大慧宗杲禅师: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
(一)
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
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
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
(二)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清净,诸缘息矣。
诸缘既息,体用皆如,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
入净入秽,无所染着。
若大海之无风,如太虚之云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谓之学佛人。
未得如是,请快着精彩。
(三)
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
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于道有趣向分。
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
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
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
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大慧宗杲与士大夫禅学doc.
大慧宗杲与士大夫禅学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立夫宋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士大夫1参禅成风,这在官方的正史、文人的言论以及禅宗的典籍中均能找到答案。
佛教在宋代的发展虽然受到限制,其规模已不如唐朝,但宋政府在宗教政策方面仍坚持三教并重,积极扶持佛教的正常发展。
在宋朝的皇帝中,除了宋徽宗有过短暂的崇道抑佛外,绝大多数皇帝对佛教有好感,宋真宗、仁宗、高宗、孝宗皆亲近禅僧,宋孝宗甚至亲撰《三教论》2,明确主张“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三教论》事实上代表了宋朝最高层对于儒、释、道三家所采取的基本文化国策,它并没有像汉代那样“独尊儒术”,而是三家并用,三教互补,佛教也被确认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之一。
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宋代的士大夫除了少数坚持儒学正统的思想家、理学家(如“宋初三先生”、二程、朱熹)积极排佛外,绝大部分官僚士大夫均能尊重佛教,甚至以同佛教高僧交游、信奉佛教为荣耀。
宋代参禅信佛的高级官员有曾经拜相和出任执政(枢密使、参知政事)的吕蒙正、富弼、赵抃、范仲淹、王随、张方平、王安石、吕惠卿、张商英、李纲、张浚,有文臣杨亿、李维、王曙、李遵勖、杨杰、苏轼、苏辙、黄庭坚、徐俯、张九成,等等。
这些人在《宋史》中都有传记,禅宗方面也将这些公卿大臣作为“护法”的典范载入史册,有的甚至被列入某些禅僧的嫡传弟子。
至于接近禅僧、信奉佛教的普通文人、士大夫官僚更不胜罗列。
而一些强烈排佛的理学家则深感儒学的危机,抗议禅学蒙蔽了士人的眼睛,使他们上当受骗,败坏了社会风气。
3禅宗的传法活动在宋代十分盛行,几乎在每一位知名禅师的门下都围绕着一批热衷于参禅问道的士大夫居士群体。
像永明延寿、晦堂祖心、东林常总、真净克文、兜率从悦、圆悟克勤、洞山晓聪、圆通居衲、大觉怀琏、雪窦重显、明教契嵩、汾阳善昭、石山楚圆、黄龙慧南、杨歧方会、宏智正觉,等等,士大夫往往乐于与之交往,日夕问道,这在中国历史上确是绝无仅有的盛况。
此一情况表明,两宋士大夫向禅僧参学求道绝非个别现象,亦不能归结为附庸风雅的投机行为。
宗杲简介
宗杲简介
宗杲禅师(1089-1163年),俗姓奚,宋元佑四年正月初六出生于桥头村。
因曾归居妙喜庵,故又称妙喜。
宗杲禅师幼时即有绝尘拔俗之英气,且“灵根夙具,慧性生知”。
12岁投慧云齐公禅师门下为沙弥,17岁受具足戒。
后游学各方,得湛堂禅师指引,湛堂将他推举给杨歧派高僧圆悟克勤禅师。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克勤禅师奉诏进京住持天宁寺。
宗杲慕名而至,投在其座下,并深得赞赏,被“印可”而传“心法”,为克勤座下第一大弟子。
宗杲禅师以其超然的智慧,锐利的机锋,敏捷的辩才,名播京都。
徽宗得闻宗杲之声望,赐号“佛日”以示嘉奖。
后为秦桧迫害,宗杲被毁谍剥衣,除去僧籍,发配衡州(今湖南省),达10年之久,后再次流徙梅州(今广东省)4年,后辗转漂游于西湖和闽浙地区,虽历经艰难,但道心更坚。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冬,“蒙恩北还”。
二十六年春,复其袈裟,重入僧籍,十一月诏住阿育王寺。
南宋孝宗即位,赐号“大慧”禅师。
后谢任归隐明月堂,于隆兴元年(1163年)八月十日圆寂,世寿75岁,谥号“普觉”,塔名“宝光”。
宗杲佛学著作甚多,除流传较广的《正法眼藏》、《临济正宗记》外,僧徒集其法语三十卷编为《大慧禅师语录》。
历史趣谈:因反对杀害岳飞而惨遭流放的大慧宗杲禅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因反对杀害岳飞而惨遭流放的大慧宗杲禅师导语:大慧宗杲禅师生于1089年,卒于1163年,享年74岁。
身为一代高僧,大慧宗杲禅师推动了中国禅宗佛教思想的发展。
大慧宗杲禅师是宋代临济宗杨岐大慧宗杲禅师生于1089年,卒于1163年,享年74岁。
身为一代高僧,大慧宗杲禅师推动了中国禅宗佛教思想的发展。
大慧宗杲禅师是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人,大慧宗杲禅师原姓奚,是安徽宁国人士。
7岁时,大慧宗杲禅师前往东山慧云寺出家,第二年,受具足戒。
不久之后,大慧宗杲禅师外出参访,期间,大慧宗杲禅师拜访过湛堂文准、洞山微等众多佛家名士。
宣和年间,大慧宗杲禅师和圜悟克勤在开封生活,等到大慧宗杲禅师大悟之后,就跟随圜悟克勤师父学习参禅方法。
圜悟克勤以“临济正宗记”来勉励大慧宗杲禅师,希望他能参透禅之大义。
大慧宗杲禅师颇具慧根,经过日益领悟,大慧宗杲禅师已经领悟到了佛法精髓。
等到大慧宗杲禅师讲佛法时,吸引了京师诸多佛法爱好者,由此大慧宗杲禅师名震京师。
公元1126年,时任北宋朝廷丞相一职的吕好问奏明皇上,希望君主能够奖励大慧宗杲禅师对佛学界的贡献。
吕好问上奏后,宋徽宗给大慧宗杲禅师赏赐了一件紫衣,并赐号为“佛日大师”。
公元1137年,丞相张浚请求大慧宗杲禅师主持径山能仁寺,在大慧宗杲禅师的主持下,径山能仁寺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公元1411年,侍郎张九成前往径山能仁寺跟随大慧宗杲禅师参禅悟道,偶尔议论朝政。
秦桧得势后,迫害了很多仁人志士,而大慧宗杲禅师也被流放到湖南衡阳一带。
大慧宗杲禅师生平大慧宗杲禅师生平不凡,他自出生就与佛教有缘,据史料记载,大生活常识分享。
赏析 宋大慧宗杲开悟偈
桶地脱时大地阔,命要断处碧潭清。
想买翡翠?不如来这里,缅甸源头直供,... 广告好将一点红炉雪,大慧宗杲禅师,是南宋临济宗盛极一时的大师。
他三十七岁时谒圜悟克勤禅师而大悟,嗣法分座,门下气象峥嵘,成就许多颖异的法器,是一位自觉觉他的一代宗师。
展开剩余 85 %《禅宗杂毒海》卷二(参学比丘释法宏、释道谦编集)记载当时的盛况说:“握室中竹蓖(竹器,下端劈成条状,击物发巨响,作用应如香板,以警醒、勘验习禅之人),以验学者,名振丛林,誉闻京师。
”“云衲盈千(参学的云水僧超过千人),皆诸方角立之士(角头峥嵘、卓然独立的禅人),宗风大振,道法炽盛,冠绝古今,世人称为临济再兴。
”由以上两段记载,我们知道这位俱足涅盘智与觉他方便的禅师,境界如何殊胜,令人兴起无限向往。
【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 。
】此偈是指生命桎梏一脱,那种豁然开朗、畅快淋漓的感觉。
悟境诗比较难在字面上求解,也要避免死在字面上,比较适合以内在体验相印证,用心直观。
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是隔空交峰,点到为止,境界如何,自是了然于心;至于那些拳打脚踢,虎虎有声的比划,都算等而下之了。
如果勉强求解,可以简单地说:开悟,就像水桶桶底忽然脱落,心灵的根本束缚解脱了,啪!水泼洒在大地上,才顿时体悟大地的如此辽阔;水绵密地渗入地心,化入泥土,才深细了解心与万物冥合,宇宙万有都是真如法性的展露。
悬涯撒手,大死一番,才能彻底了悟生死大事,才会真正明白新的生命原来如此清净,皎如碧潭。
这两句,是祖师境界,如果火候未到,不必强解,可以留待将来洞然明白的一天,并勉励自己:“大丈夫当如是也。
”【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
】《赠别》偈句中,最动人的,则是禅师走出涅盘体验,回到有情人间的悲心一片。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清凉智慧就如火炉上的一点白雪,在怨憎会、爱别离的热恼世界,显得那样单薄,那样微弱;但我还是愿意竭尽心力奉献,把自己体悟到的一点心得,分离有情人间,成为照破无明暗夜,指引生命出路的一盏光明灯——这是大慧宗杲禅师的温厚心意,也是所有禅师共有的悲愿。
大慧宗杲禅师
⼤慧宗杲禅师⼤慧宗杲禅师 (⼀)出⽣ 从禅宗传灯法系来看⼤慧宗杲禅师(1089-1163),属于六祖慧能第⼗七世,但是从开创⾓度来看时,⼤慧则是看话禅的开创、成⽴者。
《⼤慧年谱》详细的记载了⼤慧的⽣平。
〈哲宗皇帝元祐四年⼰巳〉条[1]记: 师宣州宁国县⼈也。
姓奚⽒。
其母初梦,神⼈卫⼀僧,⿊颊⽽隆⿐,造于卧室,问:“其何所居。
”对⽈:“岳北。
”觉⽽有娠,及诞之⽇,⽩光透室,举⾢叹异。
实是年⼗⼀⽉初⼗⽇巳时也。
⼤慧宗杲禅师是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宣城县),俗姓奚,出⽣于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初⼗⽇巳时。
据上⽂,可以了解到⼤慧出⽣之前,与其他杰出禅师⼀样,具有不凡的怀胎梦。
⼤慧出⽣时间是巳时(中午9-11 时),在中午⼀出⽣就有“⽩光透室”的圣贤景象。
《⼤慧年谱》引谱说之语,说⼤慧六、七岁时,“每闻僧语,唯喜视听”,显⽰⼤慧禅师从⼩已具有善根。
师年⼗三时,⼊乡校,有⼀天与同窗嬉戏,以砚投之,误中先⽣帽,偿⾦三百⽽去,⽗亲责⼤慧,⼤慧说:“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可知⼤慧的意愿⾃幼即偏向于出世。
⽗亲说:“吾欲置⼉于空寂中久!”师愿请⾏,⽽母不允。
据《⼤慧年谱》,⼤慧从出⽣已有不凡之景象,⼤慧幼年时与佛教有缘,⼗三岁时⼤慧已偏向出世。
(⼆)出家受戒 《⼤慧年谱》中,记⼤慧禅师出家云: 师年⼗六,⽗母知师⽆处俗意,遂令寓质县之西寺。
未机鄙所闻见,不就槽⼚弃去。
于是年九⽉,诣东⼭慧云院,礼慧齐为师。
[2] ⼤慧⼗六岁时出家于东⼭慧云寺,拜慧齐禅师。
《僧宝正续传》卷六〈径⼭果禅师〉条中,预⾔慧云院将出现⼀位杰僧: 先是元丰戊午,院塑释迦像,有异⼈丁⽣者,语寺僧⽈:“⽴像⼀纪,当⽣⼀导师,⼤兴宗教。
若像有难,是⼈⽅来。
像毁则是⼈亦有难。
”崇宁甲申,有盗⽳像腹,取其所藏。
师以是岁适⾄,事慧齐为师。
[3] 元丰元年(1078)⼤慧未出⽣时,东⼭慧云院塑造释迦牟尼佛像,有异⼈预⾔,⽴像后过⼀纪[4],会出⼀位导师,⼤兴佛教。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1、傅大士.(弥勒菩萨示现)16岁娶刘氏妙光,生2子。
后来在稽亭塘下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渡生,现今兜率天宫中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
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请求修道之地。
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
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开垦土地,种植蔬果。
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
一日当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
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
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
他总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大士每次说法或作功德,两眼常出金色光芒。
大通六年,大士以双林僻处,教化不广,想到皇帝宫中去宣扬正教。
直入宫殿,唱拜不拜。
激扬宗乘,武帝莫测高深。
大同五年,复入京都。
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他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
帝见之惊愕不已。
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
于是对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
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
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
乃集诸说:篙公已还兜率,我同度众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决不久住世间了。
于是作还源诗十二章,并对子普建普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当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言讫进人涅盘,世寿七十有三。
大士入灭,肉色不变,形相端洁。
傅大士虽然是一个能普应万机的绝世通人,但并无师承关系,是个师无所师的人。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
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
寒山拾得(文殊普贤示现)2、襄州庞蕴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
[禅诗]宗杲《赠别》
[禅诗]宗杲《赠别》赠别[宋]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
好像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赏析] 诗中首名“桶底脱落大地阔“,形容禅者明心见性、迥脱根尘的悟道境界,出语非凡。
该句出于千代能尼师的一则公案。
在一个月明之夜,千代以一个旧桶提水,因桶箍破裂使得桶底脱落,刹时豁然彻悟,心得自在。
作了一偈,以记其事:扶持旧桶,桶底忽脱。
桶里无水,水中无月!诗中第二句写出禅者悟到生死的本来面目,譬如碧潭清澈,了无挂碍,一片空明。
这种意象化手法正显禅门之手段高妙。
后两名点出禅者的广大菩提之心:化作红炉白雪,撒向人间,照亮众生的迷途。
此句意蕴甚妙,“红炉白雪”,本自虚妄,了不可得,喻指禅者即使广化众生无数,但却无所执着,正是“宴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
“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是指生命桎梏一脱,那种豁然开朗、畅快淋漓的感觉。
悟境诗比较难在字面上求解,也要避免死在字面上,比较适合以内在体验相印证,用心直观。
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是隔空交峰,点到为止,境界如何,自是了然于心;至于那些拳打脚踢,虎虎有声的比划,都算等而下之了。
如果勉强求解,可以简单地说:开悟,就像水桶桶底忽然脱落,心灵的根本束缚解脱了,啪!水泼洒在大地上,才顿时体悟大地的如此辽阔;水绵密地渗入地心,化入泥土,才深细了解心与万物冥合,宇宙万有都是真如法性的展露。
悬涯撒手,大死一番,才能彻底了悟生死大事,才会真正明白新的生命原来如此清净,皎如碧潭。
这两句,是祖师境界,如果火候未到,不必强解,可以留待将来洞然明白的一天,并勉励自己:“大丈夫当如是也。
”《赠别》诗中,最动人的,则是禅师走出涅槃体验,回到有情人间的悲心一片。
“好将红炉一点雪,散作人间照夜灯”,清凉智慧就如火炉上的一点白雪,在怨憎会、爱别离的热恼世界,显得那样单薄,那样微弱;但我还是愿意竭尽心力奉献,把自己体悟到的一点心得,分离有情人间,成为照破无明暗夜,指引生命出路的一盏光明灯——这是大慧宗杲禅师的温厚心意,也是所有禅师共有的悲愿。
《大慧宗杲对默照禅批评析论》
论大慧宗杲对默照禅的批评闫孟祥费金玲摘要:宋代临济禅师大慧宗杲曾经猛烈批评当时的“默照禅”,研究者多认为是针对曹洞宗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考察这是误解。
从禅法的角度,宗杲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根本不同;从宗杲与真歇、宏智彼此关系的角度,宗杲对二人的评价很高,并称赞了他们的悟境和禅法。
在宗杲看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二乘”的“禅病”。
对该“病”不仅宗杲给与了批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也作过批评。
关键词:默照禅休去歇去默照铭刘子翚大慧宗杲(1089—1163),南宋初的著名临济宗僧人,以完善看话禅闻名于世。
在其传禅的时期,曾经猛烈地批评“默照禅”。
当其时,曹洞僧人真歇清了(1091—1151)和宏智正觉(1091—1157)有“默照”之说,因之,现代研究者多认定宗杲所批评的就是宏智正觉和真歇清了及其禅法。
笔者考察,这是一种误解。
一从禅法的角度而言,大慧宗杲批评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并非同一种禅。
据宗杲之说,其所批“默照禅”的主要特点是不以“悟”为参禅方向,而且追求以“默然为极则”,获得“安乐”的禅悦: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一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
①而今默照邪师辈,只以无言无说为极则,唤作威音那畔事,亦唤作空劫已前事,不信有悟门。
以悟为诳,以悟为第二头,以悟为方便语,以悟为接引之辞。
②下下者以默照无言空空寂寂,在鬼窟里着到,求究竟安乐。
③对“默照禅”这种“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的情况,《宗杲年谱》中也有所提及:“林适可司法,创庵于洋屿,延师(大慧宗杲)居之。
时宗徒拨置妙悟,使学者困于寂默,因著《辩证邪说》而攻之,以救一时之弊。
”④《年谱》是宗杲去世后其弟子所编,事后回忆的这种说法说明“拨置妙悟”“困守寂寞”在宗杲弟子心中留下印象最为深刻,也就说明“拨置妙悟”“困守寂寞”是其所批评“默照禅”的主要问题。
过河拆桥的典故出处
过河拆桥的典故出处1、过河拆桥的典故出处过河拆桥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宋·大慧宗杲禅师《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2、过河拆桥的典故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遇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定决心,待自己掌握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这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伯颜表示支持,但很多人都表示反对。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因此他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很快,顺帝就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正准备颁发下去的时候,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会更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颜。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
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
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毕,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地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听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的时候你却跪在最前面,看起来就像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
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桶底脱时大地阔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2]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禅宗杂毒海》卷二,卍续藏第一一四册页一二七下【白话新唱】桶底脱落时大地顿时辽阔无比斩断命根时更觉得潭水清澈极了开悟以后的我负有重要使命要把那一点火红热炉里的雪洒向人间成为无数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明灯【分析与鉴赏】这是一首富有菩萨精神的禅诗,透露了悟道的心情与悟道后热情的心愿。
前两句,可以说:当参禅者打破黑漆桶之后,从重重束缚解脱出来,顿时觉得无比自由、无比舒畅,故有大地阔、碧潭清的形容。
其实,世界还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得以从真相的观点看到不同的世界。
“好将一点红炉雪”是句十分特别的话,为何雪会在红炉内呢?这可能有两个寓意。
其一,禅者在表达统一的本体境界时,常会将对立的事物并举,例如“冰河发焰,铁树开花”,“木马夜鸣,西山日出”,因此,这句话有传达悟境的作用。
其二,雪是清凉的,可以视为佛性的象征,红炉就好像是烦恼痛苦的世间,那么,意思就很明白了。
大慧宗杲要把隐藏于痛苦世间的清凉佛性指出来,帮助有心求解脱的人找到照亮自己的明灯。
这就与最后那句感人的“散作人间照夜灯”相互呼应了。
大慧宗杲是一位教学成果辉煌的大禅师,由他锻炼出来的悟道者,禅籍中列名的有九十多人,这是空前绝后的记录![1]桶:禅宗常把未悟的人比喻为黑漆桶,人因为内在没有智慧的光明,闭上眼睛后,一片漆黑,宛如一具黑桶。
所以,桶底脱落,光明进来,就象征开悟。
[2]命根:指生命轮回的根本,即自性见,以为诸法实有的执著。
径山宗杲禅师
径山宗杲禅师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宣城奚氏子。
夙有英气。
年十二入乡校,一日因与同窗戏,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归。
曰:“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即诣东山慧云院事慧齐。
年十七,剃发具毗尼。
偶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
往依广教珵禅师,弃游四方。
从曹洞诸老宿,既得其说,去登宝峰,谒湛堂准禅师。
堂一见异之,俾侍巾祴。
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
堂诃曰:“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堂疾革,嘱师曰:“吾去后,当见川勤,必能尽子机用。
”﹝勤即圆悟。
﹞堂卒,师趋谒无尽居士,求堂塔铭。
无尽门庭高,少许可,与师一言相契,下榻延之。
名师庵曰妙喜。
洎后再谒,且嘱令见圆悟。
师至天宁,一日闻悟升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
’若是天宁即不然。
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师于言下,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
悟谓曰:“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须信有这个道理。
”遂令居择木堂,为不厘务侍者。
日同士大夫入室。
﹝择木乃朝士止息处。
﹞悟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问之。
师才开口,悟便曰:“不是,不是。
”经半载,遂问悟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
师曰:“和尚当时须对众问,如今说亦何妨。
”悟不得已,谓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曰:“我会也。
”悟遂举数因缘诘之,师酬对无滞。
悟曰:“始知吾不汝欺。
”遂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
未几,令分坐。
室中握竹篦以验学者,丛林浩然归重,名振京师。
右丞相吕公舜徒奏赐紫衣、佛日之号。
会女真之变,其酋欲取禅僧十数人,师在选得免。
趋吴虎丘度夏,因阅华严至“菩萨登第七地,证无生法忍”,洞晓向所请问湛堂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因缘。
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为“邪禅”实质
[ 中圉分类号] B 9 4 8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5 2 2 7 ( 2 0 1 3 ) 0 2 — 0 0 3 4 — 0 4
南 宋 初 著 名 临 济 宗 禅 僧 大 慧宗 杲 ( 围 炉 说
评 的“ 默 照禅” 不是 真歇 、 宏智 所 主张 的“ 默 照禅 ” ,
而是 类 于“ 二乘 ” 的“ 禅病” 2 ] g 。这 些 观 点 仅 从 禅 学 角度 进行分 析 , 忽 略 了两 宋 之 交 的特 殊 的社 会
弊生, 或 承 虚接 响 , 以盲 枷 瞎棒 妄 号 通 宗 ; 或 守拙
抱愚 , 以 一 味 不 言 目为 本 分 ; 或 彷 佛 依 稀 自称 了
悟; 或 摇 唇 鼓舌 以 当平 生 … …如 是 有百 二 十 家 痴
禅, 自赚 赚 人 , 沦溺 狂邪。 . [ 5 1 5 5 6 a 而 宗 杲 最 主 要 批
历史 环境 , 未 能结 合 宗 杲 出世 的 思想 和 行 为 进 行 综合 分 析 , 因 而结 论 抵 牾 , 缺乏全面性 、 客 观性。
论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的真相
作者简介t闰孟祥 ( 9O ) 16一 ,河北肃宁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主攻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 lK4 25 文献标 识码 lA 文章编号:10—38(06 0 —000 056 7 20 ) 509- 6 收稿 日期 l20 —0 一l 06 9 1
Vo - 1NO 5 l . 3
Oc . 2 0 t 06 .
论大 慧宗杲批评默 照禅 的真相
闫盂祥
(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10 ) 70 2
摘
要 t宋代临济禅 师大慧宗呆 曾经猛烈批评 当时的 “ 照禅 ” 研 究者 多认 为是针对 曹洞宗的真 歇清 了、宏智正觉及 默 ,
觉的 《 默照铭》 ,该 《 》如下 : 铭
9 0
维普资讯
默默 忘言,昭昭现前 。鉴 时廓 尔,体处 灵然。灵然独照 ,照 中还妙 。露 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 ,隐而愈
显 。鹤 梦烟寒 ,水含秋远 。浩劫 空空,相 与雷同。妙存默处 ,功忘照 中。妙存何 存 ,惺惺破 昏。默照之道 ,离微之
其默 照禅 ,笔者考察这是误解 。从禅 法的角度 ,宗呆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 、宏 智的默照禅根 本不 同;从宗呆与真歇 、 宏 智彼此 关系的角度 ,宗杲对二人 的评价很 高,并称赞 了 他们 的悟境和禅法。在 宗呆看 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 “ 二乘”
的 “ 禅病” 。对该 “ 病” 不仅宗呆给与 了批评 ,真歇清 了、宏智正 觉也作过批评 。 关键词 :默照禅 默照铭 刘子犟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慧宗杲 ( 0 9 1 6 ) 1 8- 13 ,南宋初 的著名临济宗僧 人, 以完善看话禅 闻名 于世 。在其传 禅的时期 ,曾经猛烈地批评 “ 默照禅 ” 。当其时,曹洞僧人真歇清了 ( o 1 15 )和宏 智正觉 ( 0 1 15 )有 “ 1 9— 1 1 19— 17 默照 ”之说,因之 ,现代研究者 多认定宗杲所批评的就是宏智正觉和真歇清了及其禅 法,如 日本著名禅学者忽滑谷快天说 : 宗杲抨击正觉之默照禅,极 “ 言断佛慧命 。 ¨ ” 不少 名家持类似观 点 。笔者考察 ,这是一种误解 。 从禅法 的角度而言 ,大慧宗杲批评的 “ 默照禅 ”与真歇、宏智的 “ 默照禅 ”并非 同一种禅。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1)
⼤慧宗杲禅师的居⼠教育(1)戒幢佛学研究所 >> 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慧宗杲禅师的居⼠教育苏州⼤学:潘桂明教授内容提要:⼤慧宗杲是中国禅宗史上的杰出⼈物,在许多⽅⾯都有重要建树。
本⽂重点探讨了他在⼟⼤夫居上的佛教教育⽅⾯的突出贡献。
全⽂分五个部分,分别阐述⼤慧宗杲居⼠教育的背景、条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禅学影响、历史贡献等。
认为,⼤慧宗杲的居⼠教育继承和发扬了禅宗临济宗下扬歧派系统的传统,是在其师圆悟克勤有关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和弘传。
指出,⼤慧宗杲所创的“看话禅”以⾰新和进取的精神,对同时代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默照禅”展开批判,他的居⼠教育思想和⽅法与此相联系,故其社会现实意义⾼于禅学⾃⾝意义。
⼤慧宗杲对⼠⼤夫居⼠的佛教教育,其根本特点是善于把握时代的特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他的有关思想中已蕴含着传统儒家的⼊世、济世精神,也已包含着“⼈间佛教”的若⼲要素。
⽂章具体分析了宗杲对⼟⼤夫禅学中暴露的各类思想问题的严肃批评,以及在批评基础上的热情引导,显⽰了他对⼠⼤夫居⼠寄寓的厚望,即在提⾼丛林思想⽂化素质的同时,落实现实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章最后指出,通过宗杲的居⼠佛教教育的不懈努⼒,终于使临济禅获得“再兴”,在很⼤程度上挽救了禅宗的危机,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佛教作出重要贡献,⽽且也为尔后的居⼠佛教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唐代确⽴的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地主乃⾄出⾝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开辟了仕途,培养出⼀⼤批供职于中央和地⽅的官僚主⼤夫,他们与帝王、贵族同时担负起维护封建政权的使命。
随着宋代科举取⼟制度的完善,终于造就了庞⼤的官僚主⼤夫队伍,使宋代上层社会成为典型的官僚⼠⼤夫社会。
宋代佛教虽已有逐渐衰退之势,但就禅宗⽽⾔仍有相当的活⼒,继续担当着中国佛教主导的⾓⾊。
由于明教契蒿等⾼僧卓有成效的护法活动,不仅使世间排佛之论逐渐“浸⽌”,⽽且还吸引了⼤批朝廷重⾂,使之成为坚定的护法居上,居⼠的参禅学佛活动随之进⼊新的⾼涨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慧宗杲禅师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昭觉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奚,宣城(今安徽境内)人。
宗杲禅师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
一天,宗杲禅师因与同窗戏闹,本想拿砚台投击对方,不小心却误中教书先生的帽子,将帽子弄脏了。
先生大怒,让他赔钱,并将他赶回家。
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
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
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喜欢云门、睦州之语。
一次,宗杲禅师偶然翻阅古云门录,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恍若旧习的感觉。
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元(原)初只是一个达磨,何以有许多门庭耶?”带着这个疑问,宗杲禅师前往宣州,投广教绍珵(cheng)禅师座下请益。
绍珵禅师是兴教坦禅师之法嗣,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孙。
宗杲禅师此前曾经参究过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及古德悟道之因缘,因此,经绍珵禅师之指点,宗杲禅师很快便能洞达先德之微旨。
绍珵禅师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
不久,宗杲禅师便辞别绍珵禅师,四方游学。
他先后参礼过大阳山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大沩慕□禅师、开先智珣禅师等大德,终于通达了曹洞宗旨,最后又辗转来到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座下。
湛堂文准是真净克文禅师之法嗣。
文准禅师一见宗杲禅师,知其不凡,便让他充当自己的侍者。
一日,文准禅师为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
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不久,文准禅师示疾。
宗杲禅师问道:“某甲向后当见谁人?”文准禅师道:“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
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禅师便谨遵师嘱,前往东京(开封)天宁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
”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
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
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
’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
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
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
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
”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
克勤禅师告诉他说:“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指“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这一空境),可惜死了不能得活。
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须信有这个道理。
”宗杲禅师对克勤禅师的话未能真正理会,故得少为足,还为自己辩解道:“某甲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
”[真学禅者,此处大须注意!克勤禅师真不愧明眼人。
若当初不为宗杲禅师辩明,几乎断送一代大师乃至千百人的慧命。
传禅者、修道者、修道者于此可不慎乎!]尽管如此,克勤禅师还是不肯给他印可,而是令他居择木堂(不入朝士止息之处),为不□务侍者(住在侍者寮,却不掌理侍者之职,主要负责陪同士大夫入室请益或者谈话)。
他的职责就是每天陪同士大夫入室谈话数次。
克勤禅师经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一话头勘问宗杲禅师,可是宗杲禅师每次刚要开口应答,克勤禅师马上打断他说:“不是!不是!”这样经过了半年。
一日,克勤禅师陪诸官客用餐,宗杲禅师亦在场。
宗杲禅师当时心心念念还在公案上面,手里虽握着筷子,却忘了下口。
克勤禅师见他这副专注的样子,便笑道:“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宗杲禅师道:“和尚,这个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相似,要舔又舔不得,要舍又舍不得。
”克勤禅师道:“你喻得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
”宗杲禅师虽苦苦参究,但是,还是不能下一个令克勤禅师满意的转语。
因此,无奈之下,他只好问克勤禅师:“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克勤禅师笑而不答。
宗杲禅师于是央求道:“和尚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克勤禅师不得已,才说:“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宗杲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的疑团当下释然。
他欣喜地说道:“我会也!”克勤禅师道:“只恐你又透这公案未得。
”于是便连举数则公案勘验他,宗杲禅师皆能酬对无滞。
克勤禅师于是拊掌称善,说道:“始知吾不汝欺。
”宗杲禅师彻悟后,克勤禅师于是著《临济正宗记》,交付给宗杲禅师,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不久,又令他分坐接众。
宗杲禅师禅师在室中常举竹篦问僧曰:“唤作竹篦则触(冒犯第一义谛),不唤作竹篦则背(违背世间常理)。
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若不是明眼衲僧,几乎很难出他这一圈套。
因此,宗杲禅师出世后,很快名重丛林,声振京师,为僧俗二众所敬仰。
后蒙右丞相吕公舜徒上奏,得赐紫衣和佛日禅师之号。
当时,适逢北方的女真族向南宋发动侵略战争,女真将帅从汉地挑选了十几位德高望重的禅僧,准备带回女真。
宗杲禅师也在其列,但是他后来幸而脱免。
为了避难,宗杲禅师曾来到虎丘度夏。
一日,宗杲禅师因阅读《华严经》至“菩萨登第七地,证无生法忍”这一句时,忽然洞晓了先前向湛堂文准禅师所请问的关于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这一公案的奥旨。
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这一公案的具体内容是——殃崛摩罗尊者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
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难?”殃崛摩罗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
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
”及返,具事白佛。
佛告殃崛摩罗:“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
”殃崛摩罗奉佛语,疾往告之。
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不久,圆悟克勤禅师奉诏住云居山,宗杲禅师于是前往探望。
在到达云居山的第二天,克勤禅师便请他充当首座和尚。
当时克勤禅师座下龙象辈出,而克勤禅师却久久不肯选出首座和尚,等到宗杲禅师一来,却把首座之位立即分配给他。
对此,座下大众颇有不平之心。
那年冬天,宗杲禅师奉命秉拂说法,昭觉元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难道:“眉间挂剑时如何?”宗杲禅师道:“血溅梵天。
”克勤禅师当时亦在座下,看到这种情形,便用手势止住法战,说道:“住!住!问得极好,答得更奇!”元禅师不得已便归众。
从此,丛林大众无不敬服宗杲禅师。
在云居山,克勤禅师常常和宗杲禅师论及当时丛林中的弊病,说道:“近来诸方,尽成窠窟。
五祖下我与佛鉴(太平慧懃)、佛眼(龙门清远)三人结社参禅,如今早见漏豆(老迈昏花,此指毛病、弊端)出来。
佛鉴下有一种,作狗子叫、鹁鸠鸣,取笑人。
佛眼下有一种,觑灯笼露柱,指东画西,如眼见鬼一般。
我这里且无此两般病痛。
”宗杲禅师道:“大好无病痛!”克勤禅师很惊诧,便问:“何谓也?”宗杲禅师道:“击石火、闪电光,引得无限人弄业识,举了便会了,岂不是佛大窠窟?!”克勤禅师一听,不觉吐舌,说道:“休管他,休管他,我只以契悟为期,若不契悟,断定不放过。
”宗杲禅师道:“说契证即得,第(伹)恐后来只恁么传将下去,举了便会了,硬主张击石火闪电光,业识茫茫,未有了日。
克勤禅师深以为然。
[克勤禅师与宗杲禅师的这段对话,果然有先见之明。
克勤、宗杲二师出世接人时,以铁面无私著称,从不拿佛法做人情,决不轻易印可人。
许多衲僧在别的禅师那儿得到印证,到他们这儿却过不了关。
虽然如是,他们还是扭转不了宗门下所出现的这三种禅病。
诚可浩叹!]后来,克勤禅师回到四川,宗杲禅师则留在云居山,在山后古云门旧址上,重新结庵而居,一时学者云集。
不久,宗杲禅师又前往福建,于福州长乐洋屿卓庵接众。
当时他的手下学者才五十三人,但是在宗杲禅师的指导下,五十天之内,就有十三人开悟。
这种情形,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克勤禅师在四川传法的时候,与右丞张浚相友善。
他曾经嘱咐张浚道:“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则无支临济宗者!”[知子者莫如父,知弟子者莫如师。
克勤禅师慧眼识人,宗杲禅师禅师不负师恩。
此二人实为禅门双碧。
参禅入门者,讲得最详细的,莫如宗杲;修行途中对种种歧路审察谛当者,莫如克勤。
得此二人之教法,禅修路上可放心前行矣。
]张浚后回朝中,遂于高宗绍兴七年(1137),邀请宗杲禅师住持临安径山能仁禅院。
宗杲禅师到后,特创千僧大阁以安众,座下弟子二千余人。
一时法席大盛,冠绝天下。
南宋当朝的士大夫中,有不少人与宗杲禅师禅师关系甚切,执弟子礼,如右相汤思退、参政李炳、礼部侍郎张九成、内翰汪藻、给事中冯楫等人,在宗杲禅师的点拨下,均得以悟明心性。
当时张九成与秦桧有隙,秦桧以为宗杲禅师是张九成的同党,故在政治斗争中,宗杲禅师亦受到牵连。
绍兴十一年(1141)五月,宗杲禅师被革除僧藉,责令屏居衡州(今湖南衡阳)。
在那里,宗杲禅师虽苦屈十余年,但是他的心态却恬然自得。
就在此间,宗杲禅师集先德之语,撰成《正法眼藏》一书。
此书在中国禅宗史上极有影响。
绍兴二十一年(1151),宗杲禅师又迁居梅州(今广东梅县),在那里住了五年。
梅州虽瘴疠寂寞之地,但是,衲僧裹粮从宗杲禅师学道者却未曾间断。
绍兴二十六年,(1156),宗杲禅师被恢复僧藉,重新召回径山。
五年后,退居明月堂。
在此期间,普安郡王(后即位为孝宗皇帝)与宗杲禅师相友善。
宗杲禅师曾献偈云:“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
”普安王非常高兴,并请宗杲禅师说法。
隆兴元年(1163),普安王即位后,特赐宗杲禅师大慧禅师之号。
同年八月九日,宗杲禅师示疾,次日应侍僧了贤禅师之请,书遗偈云:“生也只恁知,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大。
”(“热大”,唐宋禅宗典藉中经常出现。
是什么热大,犹言是什么玩意儿、是什么东西。
)写完,便掷笔而化。
春秋七十五岁。
孝宗皇帝闻师迁化,曾叹息作偈赞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随物现处。
”朝中士大夫们前来致祭者亦纷至沓来。
宗杲禅师圆寂后,其门人特地建塔,将他的全身安置于明月堂之侧。
孝宗皇帝特诏改明月堂为妙喜庵(故禅宗典籍中,有时又称宗杲禅师为“妙喜”),谥师号曰普觉,并于淳熙初年(1174),刻其全录八十卷,入藏流行。
宗杲禅师圆寂后所得到的礼遇之重,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宗杲禅师继其师圆悟克勤禅师之后,将参话头这一禅门的特殊修证方法,进一步完善化和普及化,将临济宗的法运又推向一个高潮。
他的很多开示对后代禅人参学来说,极富指导价值。
------摘自明一法师【凤凰网博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