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邓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一、组成飞滑石十五两(450克)、绵茵陈十一两(330克)、淡黄芩十两(300克)、石菖蒲六两(180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各120克)。
二、用法各药晒燥,生研细末。
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丸如弹子大(9克重),开水化服。
三、歌括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四、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五、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息,肢体酸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热为湿遏,郁阻于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事芳化行气,理肺利咽。
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
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临床运用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白厚腻或干黄为辨证要点。
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祛湿剂
2.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热
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胁痛明显者,可 加柴胡、川楝子。
附方
1、栀子柏皮汤 组成: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热重于湿者)
2、茵陈四逆汤 组成:茵陈蒿 炮姜各一钱五分 附子 甘草各一钱 功用:温里助阳 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 脉沉细无力。(属寒湿内阻之黄疸)
一补气一利水,一扶正一祛邪
臣:白术9——健脾祛湿 佐使:甘草6——培土和中,调和诸药 姜、枣——和脾胃,调营卫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应用
1.治风湿、风水属表虚证常用方。以汗出 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兼喘加麻黄;腹痛加芍药;冲气上逆加 桂枝;水湿偏盛,腰膝肿,加茯苓、泽泻。 3.若因水湿壅盛而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功
用
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
运用:
1.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要点 2.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兼气 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 3.湿热霍乱之吐泻不宜。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6g)
主治: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
君:泽泻15——直达肾与膀胱以淡渗利湿 臣:茯苓、猪苓各9——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功 佐:白术9——既补气健脾,又燥湿利水
桂枝6——既温化膀胱之气利小便
又疏表散邪,解除太阳之表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运用] 1.为利水化气之剂。以小便不利,舌 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 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 泻偏于热者,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
邓中甲方剂学-祛湿剂
清热祛湿·八正散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治上有何异同?
第五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清热祛湿·八正散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清热祛湿·八正散
加减变化:
o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o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o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o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o腰痛可加牛膝;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分述·祛风胜湿
适应证:
湿浊不化之白浊、带下等证
配伍用药:
祛湿药配除湿化浊药
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各 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制厚朴、 桔梗各二两(各10g),藿香三两(15g), 炙甘草二两半(12g)。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祛湿剂
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 治宜温阳化湿退黄。疏方: 茵陈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 桂枝10克,猪苓10克 附子10克,干姜 6克。 初服日进两剂,三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一剂,三 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阴黄”范畴。阴黄之因,或外受 寒湿之伤,或食生冷伤脾,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寒湿阻于中焦,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 寒湿为阴邪,故黄疸之色晦暗。又见便溏、虚肿、小便不 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等症。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 阴黄。治当健脾利湿,退黄消疽。方以茵陈蒿为主药,本 品无论阳黄、阴黄,皆可施用。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 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附子、干姜以温 脾肾之阳气,阳气一复,、脉络瘀滞之火疳。用 制川乌以祛风除湿止痛,并与威灵仙同用,其效更佳。川乌 毒性较大,用量不宜过重,以3~9克为宜,常用蜂蜜制并煎, 以解其毒,以防中毒。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蔻仁开中焦之湿 滞,薏苡仁利下焦之湿热,厚朴辅助杏仁、蔻仁先通上中焦, 滑石、通草以辅助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使温邪从小便除, 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药物直达病所,则诸病愈矣。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浊内阻,复感风寒。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吐泻腹痛,舌苔白腻。 3.本方重在化湿和胃,对于湿滞脾胃而表证不明显 者,亦可应用。 4.方中半夏用半夏曲,取其化湿和胃之力优,而燥 湿之力不及半夏。
二、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 山桅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 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困脾胃,中焦气阻,致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2.辨证要点: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3.方中苍术以米泔水浸渍,甘草炒用,旨在增强其和 中之力。 4本方以治湿寒困脾者为宜。
祛湿剂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羌 茵 活 陈 苓 泻 猪 泽 芩 参 风 黄 苦 防 升 麻 根 葛 白 术 术 参 归 母 苍 人 当 知 草 甘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
甘露消毒丹 A类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主证分析: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湿 热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并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重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邪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口渴 在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 气 舌脉: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分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滑茵黄 菖藿白 木连射薄贝 石陈苓 蒲香豆 通翘干荷母 寇 君 臣 佐
主证分析:湿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胆汁外溢 黄疸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 梔 大 陈 子 黄 君 臣 佐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挾等因 素;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 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 孕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A类)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中医常用方剂-15种祛湿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2、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简要济众方》
2
祛湿剂
燥湿和胃剂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2、古代用法: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
4
祛湿剂
清热祛湿剂
八正散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9g。
1、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祛湿剂
清热祛湿剂
茵陈藁汤
清热,
利湿,
退黄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杨氏家藏方》卷九。
14
祛湿剂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
胜湿,
止痛
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g),藁本、防风、甘草(炙)各五分(各3g),蔓荆子三分(2g),川芎二分(1.5g)。
三祛湿剂精品PPT课件
围
内湿多伤及脏腑,症见脘腹胀满,
呕吐泄利,水肿,黄疸,小便淋
浊,痿痹等。
内湿又有湿热、寒湿之别
分类
化湿和胃 清热祛湿 利水渗湿 温化水湿 祛湿化浊
使用注意事项
1.配伍理气药—气化则湿化。 2.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
化湿和胃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苍术(五斤)25g
君 燥湿健脾
三 祛湿剂
概说
概念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外湿—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汗出沾衣
湿邪侵犯肌表经络,症见恶寒发热,
适
头痛身疼,骨节疼痛,或皮肤瘙痒, 疮疡疥癞,或肌肤水肿。
应
外湿又有风湿、暑湿、寒湿、湿热之别
范 内湿—恣啖生冷,过饮酒浆,肥甘失节
3.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 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 滑石20g
君
解 木通6g
臣
车前子10g
瞿麦10g
萹蓄10g 佐
栀子10g
大黄10g
甘草9g 使
灯心草少量
清利湿热,滑利尿窍 清利湿热,通利尿窍 利水通淋,入肺肾,下达膀胱 利水通淋,入小肠,下达膀胱 利水通淋,直达膀胱 清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出 泻热通便,使湿热从大便出 调和药性,止茎中痛 导湿热下行
厚朴(三斤二两)15g 臣 行气祛湿
陈皮(三斤二两)15g 佐 理气醒脾和胃
甘草(三十两)10g 佐使 调和药性
姜二片、枣两枚 盐一捻
佐使 调和脾胃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
祛湿剂知识点归纳
一、概述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湿分内外两类,外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内湿,症见胸脘痞满,呕恶泄泻,水肿黄疸,癃闭淋浊等。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
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二、燥湿和胃平胃散【组成药物】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主方。
藿香正气散【组成药物】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炙甘草二两半、姜三片枣一枚【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驱【趣味记忆】陈姐服下腹皮草后想找江苏白蜘蛛【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浊所致霍乱吐泻的常用方。
方中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故重用为君。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同为臣药。
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寓气行湿化之义;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药性,用为使药。
煎加姜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感受山岚瘴气以及水土不服,症见呕吐腹泻,舌苔白腻者,亦可以本方散寒祛湿,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鉴别】香薷散与藿香正气散均可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
香薷散药简力薄,宜于外感于寒,内伤暑湿之证;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与化湿和中之力皆胜于香薷散,宜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重证。
祛湿剂.ppt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发热倦怠肢酸—湿热交争湿邪重着 发热倦怠肢酸 湿热交争湿邪重着 颐肿咽重口渴—热毒上攻 湿 颐肿咽重口渴 热毒上攻 温 胸闷腹胀 湿热下注,湿遏清阳,气机阻滞 胸闷腹胀—湿热下注 湿遏清阳, 湿热下注, 身目发黄—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时 身目发黄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湿热熏蒸 舌苔黄腻—湿热疫毒之体征 疫 舌苔黄腻 湿热疫毒之体征 湿 热壅 疫遏 毒气 分
汗出恶风—表虚不固外受风邪 汗出恶风 表虚不固外受风邪 风 水 或 风 湿 身重浮肿—水湿停滞郁于肌 身重浮肿 水湿停滞郁于肌 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气化不利 小便不利 水湿内停气化不利 舌淡苔白—气虚兼湿 舌淡苔白 气虚兼湿 脉浮—风邪在表之象 脉浮 风邪在表之象 表 虚 受 风 水 湿 郁 表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猪苓汤《伤寒论》 伤寒论》
小便不利 水热互结 口渴欲饮 水气不化津液不布 发热—邪从热化 发热 邪从热化 心烦不寐—邪热伤阴 邪热伤阴, 心烦不寐 邪热伤阴,阴虚邪热上扰神明 咳嗽—水气上逆于肺 咳嗽 水气上逆于肺 呕恶—水气中攻于胃 呕恶 水气中攻于胃 下利—水湿下渗于大肠 下利 水湿下渗于大肠 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阴伤有热之象 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阴伤有热之象 水 热 互 结 邪 热 伤 阴
外 有 表 邪 内 停 水 湿
或短气而咳 —水饮上犯于肺,肺失清肃 水饮上犯于肺, 水饮上犯于肺
五苓散《伤寒论》 伤寒论》
利 水 渗 湿 温 阳 化 气 泽泻—甘淡性寒 直达肾与膀胱, 甘淡性寒, 君 泽泻 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 猪苓、茯苓—淡渗利水渗湿 臣 猪苓、茯苓 淡渗利水渗湿 佐 白术 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 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 转输精津, 健脾而运化水湿, 使水精四布, 使水精四布,而不直趋于下 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 桂枝 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 一药二用 又内助膀胱温阳化气以行水
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
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三术皮厚。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霍(元甲)半叶三梗芷苓陈(真)朴大腹术。
【鉴别】香薷散与藿香正气散均可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三仁汤一类《温病条辨》主证分析:湿重于热证。
三仁汤是个名方,一类方。
温病学派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这个三仁汤是湿热病。
《温热经纬》曾经提到,湿热的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
《温热经纬》这段话讲它的成因。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温热经纬》)这段话简单的讲了湿热形成的两个途径,一个太阴内伤,也就是说脾胃内伤,不能正常运化湿邪,湿饮就可以停聚,这是产生内湿的一个基础。
客邪再至,那由于气候因素,或者居住环境等因素,造成外来的湿邪侵犯人体,客邪再至,这样内在的湿邪和外来的湿热之邪相结合,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所以它提出了湿热产生有内外两类因素。
这前面我们也提到过。
湿热侵犯人体,特别是跟外湿有关,又引动内湿,内外结合的。
这里我们要区分它的湿热的轻重。
三仁汤证,从原方在原书里提出来,它所主治证候有两个特点:1、湿温病初起。
比如提出它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
暑温,暑天,暑热,暑天本身多雨。
我们说暑多挟湿,甚至于暑必挟湿。
所以在暑温或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证这类证,都跟外来的气候,外邪特点有关。
跟外邪引起的湿热有关。
所以外来之邪侵犯人体,人体的肺卫、体表首当其冲。
这第一点要注意的。
它多侵犯体表,侵犯上焦为主。
所以有的时候三仁汤证把它叫“上焦湿热”。
2、它湿热的比例,是湿重于热。
所以说湿重于热证。
湿热阴阳两种病邪,它以阴邪湿邪为主的。
这个往往在湿热病的初起时候。
外来湿邪侵犯到人体的体表上焦。
这是三仁汤证,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初起阶段。
有这样两个特点。
一个多出现表卫症状。
所以有时称它上焦湿热,有表卫症状。
一个它是湿重于热。
是它病邪侧重上一个特点。
湿重于热证:①湿遏卫阳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②湿阻气机→ 胸闷不飢;③湿热交蒸→ 午后身热,面色淡黄;④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从临床表现来看,三仁汤证是一个湿遏卫阳,有就是说,从侵犯体表,侵犯上焦,它可以有一组类似于表证,特别有点类似于表寒证,但不是外感风寒。
祛湿药和方剂
祛湿药和方剂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
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
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
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
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湿药和方剂的注意事项: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
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
如肾虚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
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
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
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
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
(一)祛湿药1.芳香化湿药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温而燥,芳香能助脾健运,燥可去湿,故有芳香化湿,辟秽除浊的作用。
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胸腹痞闷,食少体倦,口淡不渴,或呕吐泛酸,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证。
常用的药物有霍香、佩兰、白豆寇、苍术等。
藿香《别录》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全草。
医学祛湿剂
栀子 ---- 清热泻火,清利三焦湿热
佐
大黄 ---- 荡涤邪热,通利肠腑
(栀子、大黄相配,通利二便,泻下湿热)
甘草 ---- 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使
灯心草 ---- 清热利水通淋
三仁汤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
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 脉弦细而濡。
病证解析: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湿浊内阻,脾胃升降失常 ---- 霍乱吐泻, 脘腹疼痛
湿阻中焦 ---- 舌苔白腻
组方分析
藿香 ---- 辛散风寒,散寒化湿,辟秽和中 君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和中止泻
臣
半夏曲、陈皮 ---- 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热伤津液,津不上承 ---- 口渴,,小便短赤 湿热内郁 ---- 苔黄,脉沉数
组方分析
茵陈 ---- 清热利湿退黄
君
栀子 ---- 泄热降火,通利三焦, 臣
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大黄 ----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佐
导湿热由大便而下
八正散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
分类
化湿和胃——湿邪中阻,脾胃失和 清热祛湿——外感湿热,湿热内蕴 利水渗湿——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 温化水湿——阳虚不化之痰饮、水肿 祛湿化浊——湿浊下注之白浊、带下 祛风渗湿——风湿之邪侵犯肌表、经络、
关节
注意事项:
1.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常须配合宣降肺气、 健脾助运、温肾化气法
2. 注意畅三焦、助膀胱气化 3.湿为阴邪,最易阻碍气机,须配伍理气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栀子、大黄相配,通利二便,泻下湿热) 甘草----调和诸药,清热缓急止痛 灯心草----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君 臣
佐使
三仁汤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 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病证解析:
湿遏卫阳----头痛恶寒
湿性重浊——身重疼痛,肢体倦怠
湿温初起 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
邪在气分
胸闷不饥
(湿重于热) 湿为阴邪,旺于酉时,邪正交争----
午后身热
配伍意义:
杏 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
君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气
生薏苡仁:渗湿利水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止泻
臣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气行则湿化)
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 佐 紫苏醒脾宽中,行气止呕
白芷燥湿化浊
桔梗----宣肺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化湿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使
甘草——调和药性
茵陈蒿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
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
欲饮,恶心呕吐, 腹微满,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病证解析:
湿 湿热壅结,气机受阻----腹微满,恶
热
心呕吐,大便不爽或秘结
壅 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身面目俱黄,
中
黄色鲜明
焦 湿热内蕴,津液不化----口中渴, 小便短赤
配伍意义:
苍术一性味苦温,燥湿健脾
君
厚朴一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 臣
(君臣相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
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一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佐
炙甘草一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使
生姜、大枣一调和脾胃
藿香正气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凤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
湿热内蕴---舌苔黄腻,脉滑
配伍意义:
黄连----清热燥湿
君
厚朴----行气化湿
石菖蒲----芳香化湿而悦脾
臣
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
栀子、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 佐
芦根〈重用〉----清热和胃,
除烦止呕,生津行水
当归拈痛汤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
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 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病证解析: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外内
感伤 风湿
湿浊内阻,脾胃升降失常----上吐下泻
寒滞
湿阻气滞----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配伍意义:
藿香----辛散风寒,香化湿浊,还可辟秽和中 君
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平胃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谈无味,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 卧,常 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病证解析:
脾运不健,气机受 阻---脘腹胀满,食少无味、不思饮食,自利 湿阻气滞 胃失和降上逆----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湿困肢体----体重肢沉,怠惰嗜卧 湿邪中阻,下注肠道——泄泻
湿热内蕴----苔黄腻,脉沉数
配伍意义: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君
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
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臣
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由大便而下 佐
八正散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
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
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证解析:
湿 热
湿热阻于膀胱---尿频尿急尿痛,溺 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
下 湿热蕴蒸——尿色混赤
注 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少腹满急
膀 胱
津液不布——咽燥口干 湿热内郁----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意义:
滑石、木通---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瞿麦、萹蓄、车前子—— 清热利水通淋 山栀子仁----清泻三焦,通利水道
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病证。 3.利水渗湿----水湿壅盛所致水肿、泄泻 4.温化寒湿----寒湿所致的痰饮、水肿等。 5.祛风胜湿----风湿在表所致病证。
注意事项:
1. 湿为阴邪,最易阻碍气机,宜配伍 理 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2. 本类方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
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亏 体虚、病后体虚,孕妇应 慎用。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湿热疫毒 湿邪中阻——胸闷腹胀 邪留气分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热毒上壅---口渴,咽颐肿痛 湿热并重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
湿热稽留气分----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
配伍意义:
滑石一利湿渗湿,清热解暑
君
茵陈一清热利湿退黄
黄芩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石菖蒲、藿香、白豆蔻一行气化湿,悦脾
和中, 气畅湿行
臣
木通-一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连翘、射干、贝母、薄荷----清热解毒,
散结消肿,利咽止痛
连朴饮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
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病证解析:
湿热中阻,清浊不分----上吐下泻 湿热内蕴 气机不畅----胸脘烦闷 升降失司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
祛湿剂
概念: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 为祛湿剂。
适应范围: 1.外湿 — 久居湿地,邪从外侵
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 面目浮肿。
2.内湿——恣啖生冷,过饮酒食、肥甘 脘腹胀满、呕恶泄利、 水肿淋浊、黄疸、 痿痹
分类:
1.燥湿和胃----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 2.清热祛湿----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
三仁合用:宣上、畅中、渗下、
共达 清利湿热, 宣畅三焦气机
滑石、通草、竹叶-利湿清热
臣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佐
甘露消毒丹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
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 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 脉濡数或滑数。 病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