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 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弹力的产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弹力的作用点:让学生知道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让学生知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并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

4.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弹力的大小。

5.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弹力的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的弹力。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发生在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3. 产生条件讲解: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即物体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4. 方向讲解:讲解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大小讲解:讲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6. 作用点讲解: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7.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橡皮筋的弹力,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弹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的探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

【教法与学法】1.教法:“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2.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探究新课堂】【课前准备】弹弓、气球、弹簧、橡皮泥、塑料直尺、弹簧测力计、钩码【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教师让一个学生用弹弓打粉笔头,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把粉笔头打出去?学生凭感觉回答,教师由此引入新课。

【新授课】(一)认识弹性和塑性1.学生体验:让学生分别挤压气球、拉伸弹簧、挤压橡皮泥等物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1)手施加的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2)撤去手上的力,物体的形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弹性和塑性。

2.弹性和塑性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叫弹性。

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注意: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就无法自动恢复,我们把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

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二)认识弹力1.学生体验:用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体验弹簧对手有力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观看撑竿跳的视频和再次体验用弹弓打粉笔头后回答。

2.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力叫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弹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作用,并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3. 实验二:探究弹力的作用。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观察测力计的读数,了解弹力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4. 实验三:制作简易弹力器。

让学生用气球、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简易弹力器,观察其弹性形变和弹力的产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六、活动重难点1. 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2. 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作用,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鞋等,并尝试制作相关的小发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弹力的概念引入:我选择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弹力的概念。

例如,我展示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弹力。

这是因为我认为,通过直观的实例,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弹力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形变情况,并记录数据。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4.沟通与表达: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阐述观点、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5.责任与担当: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团队、对科学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时,学生可能会对形变的概念产生困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弹力大小的测量和弹力方向的理解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弹力作用点的确定感到困惑。
针对学生的学习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弹力现象,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
9.弹力的计算:
-题目:请简述如何计算弹力的大小。
-答案: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胡克定律等公式进行计算。
10.弹簧的弹性系数: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第2节《弹力》。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弹力的定义: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其中一个物体发生形变。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弹力的测量和应用。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弹力》本节首先从轻压直尺,拉橡皮筋等生活实例引出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安排了一个学生随堂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几个实际的力的大小。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的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2.通过观察和活动,养成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一、新课引入: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用力挤压橡皮泥、面包,松手后没有恢复原状。

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呢?二、知识讲解:弹性形变。

类似于弹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弹性,物体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类似橡皮泥,物体受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物体发生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弹性形变,可以理解为抗压能力强,你对他施加压力,他能恢复过来。

塑性形变,你给他的压力把他压坏了,已经无力反抗了,就被你塑形了,塑造性形变,恢复不了原状。

那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就可以无限制的受到外力压迫呢?当外力足够大时,可以破坏掉物体的弹性形变的性质,这个范围称之为,弹性限度。

一切都是有限度的,适可而止。

当你在按压弹簧时,弹簧希望恢复原状,它也会对你的手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不是无条件的呢?我们之前学习力的时候,两个力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是不是要有作用效果,这里我们会看到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这个是必然的,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那这个力不是弹力呢?不是的。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人教版物理八下7.2 弹力”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弹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理解弹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难点:弹力的计算,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小球。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弹簧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并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拉伸程度的弹簧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力的计算公式。

5. 应用: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弹力应用,如弹簧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

难点:弹力的计算,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并尝试解决一些与弹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探索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弹力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引入环节的实践情景设计,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关键。

讲解环节中弹力概念的阐述,以及实践环节中实验的设计,这两个环节是传达知识的关键。

课后的反思和拓展延伸,这是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弹弓、弹簧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弹力的计算等,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弓、弹簧玩具、拉力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弹力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掌握弹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3.弹力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4.应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弹力的存在,引发他们对弹力的兴趣。
-设想一:展示弹弓、弹簧等生活中的弹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和作用。
1.请学生完成教材第7章第2节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弹力优秀教学案例
2.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弹力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探究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新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5.弹力应用介绍。介绍弹力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组合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7.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实践
1.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弹力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弹力概念讲解。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示例,讲解弹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弹力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弹力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4.弹力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弹力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能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
3.了解弹力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介绍弹力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与弹力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弹力球游戏、弹簧跳跃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弹力的作用和原理。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并撰写读后感,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2)鼓励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并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对弹力实验的理解和兴趣。
(3)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论文,了解弹力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1)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恢复力,它是一种接触力。
(2)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恢复原状的力,即弹力。
(3)弹力的作用: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弹力的工具,其原理是根据弹簧的伸长量来计算弹力的大小。
3.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钩子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果涉及实验,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弹力的作用效果,增强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准备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方便教师进行板书和演示。
(4)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弹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书籍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弹力的知识。
(6)建议学生参加相关的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如制作弹力小制作、参与弹力实验研究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填空题:
2.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如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弹力★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形变的现象入手从而引出弹性及弹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弹力的概念引出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组成。

弹力是三种基本常见力之一,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力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

★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弹力的概念,认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节力的作用效果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设计实验让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这节知识内容较少,第一块知识弹力熟悉抽象,第二块知识弹簧识测力计简单枯燥,如何吸引学生是关键。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弹力概念的教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认识弹簧测力计。

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2弹力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等知识点。
4.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弹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弹力知识,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勇于探究,关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安全意识。
8.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如调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设计弹力应用小制作等,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引入,如弹簧床、橡皮筋、弹弓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原理。
6.个体关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与形变的关系。
2.弹力的方向判断和计算方法。
3.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分析。
4.将弹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以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为切入点,如弹簧床、弹弓等,让学生思考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等。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家庭作业:结合课堂所学,布置以下家庭作业:
-拍摄生活中含有弹力现象的照片或视频,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编写一篇关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拓展阅读:推荐与弹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床垫、弹弓等,引起学生对弹力的关注,激发学生兴趣。
2.针对弹力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我计划采用以下策略:
-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弹簧测力计,观察不同形变下的弹力变化,从而理解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通过图表和数据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弹力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弹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教学设想如下:
-使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弹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掌握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并掌握弹力计算的基本方法。
3.掌握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橡皮筋、拉力器等,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床垫、弹弓、橡皮筋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提出问题: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弹力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提高题:运用胡克定律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计算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题: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Nhomakorabea)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胡克定律等知识点。
2.梳理知识结构,强调弹力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共同深化对弹力知识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类型的练习题:
1.基础题:针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等基础知识,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生,关注学困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类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胡克定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此类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课题 5 7.2弹力膜开I 新捋I士答人学习1感知目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百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测力计、Flash课件教师活动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 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学生分小组实验学生实验(一):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弹[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力持变形后的形状。

学生实通过实验、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二)养学生实验1表述能力实验探究7.2《弹力》教案1.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识目标2.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力目标2.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清感目标3,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重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点------ 中考撷要.关于弹力的概念和新教材中新增的, ----------以前的中考中没涉及到.~~但一于弹簧测难力计的正确使用是历年中考中常考的内容.我们要注重理解弹力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同点时对弹簧测力计也要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三)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学生实验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了。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四)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学生观察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7.2弹力教学设计
要求:认真审题,规范解答,注意解题过程中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2.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观察生活中至少三个利用弹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要求:实例需真实可信,原理描述清晰,能够体现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弹力与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
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操作安全,数据记录准确,能够得出明确的结论。
(3)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利用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年龄特点: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2.知识背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弹力奠定了基础。然而,弹力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4.写一篇关于弹力的小短文,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影响因素以及你在生活中的一个弹力应用实例。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能够反映出你对弹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要求:做好笔记,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7.2弹力教学设计
5.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弹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
2.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c.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习题:请学生完成课本中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弹力计算和应用的问题。通过独立完成习题,让学生对弹力的概念、计算和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弹力的变化,加深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4.知识巩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弹力的计算和方向判断。
-例如,给出一个弹簧压缩的情景,让学生计算弹力大小和方向。
-或者,让学生解释某个日常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跳床、撑杆跳高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为切入点,如跳绳、弹簧门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力有什么关系?
2.教学实施: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生活中弹力现象的观察和感受。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将话题引向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3.教学过程:
a.弹力的定义:介绍弹力的概念,强调弹力是一种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弹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观察实验
弹簧受到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观察弹簧测力计,归纳熟悉其构造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体会各力
全面认识弹力及相关知识
提出问题(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巩固实验探究的过程
回忆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
进一步体会各个力的大小
A.一定为10.0N B.一定小于10.0N
C.一定大于10.0N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课后练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并操作实验。并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3、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4、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学生们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撤去力后有的物体能恢复形变,有的物体不能恢复形变
(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1、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
2、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对比以前学过的仪器)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施力物体。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了解其制作原理。

4. 操作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学生跟随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6. 知识拓展:介绍弹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簧座椅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你身边两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数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弹簧测力计时,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利用弹力原理制作的物品,下一节课分享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概念讲解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物体试图恢复原状,这时就会产生弹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力”内容简介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在初中学生对它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高中要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由来、作用点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而且要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目标定位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3. 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大法解决问题的巧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应用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运用生活中的几个事例,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动机;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观念.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采取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探究,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拉弓射箭、蹦极、头球等情景:蹦极头球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结论:都离不开物体的弹性作用.弹性物体对作用对象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弹力,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定等系列问题.感知导入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发一根细铁丝.让大家自己动手制作成一个小弹簧,然后轻轻地拉一拉或者压一压,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总结:当手拉或压弹簧时,都要给弹簧一个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手都要受到弹簧的力的作用.那么,这又是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呢?推进新课一、弹性形变和弹力实验演示1: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我们能明显地观察到什么现象?结论: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我们就把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情景设置: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物体,教师引导学生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明确两类形变)讨论交流:物体的形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如弹簧的形变、竹片的形变等;另一种是物体在形变后,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阅读(课件展示):凡物体受到外力而发生形状变化谓之“形变”.物体由于外因或内在缺陷,物质微粒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也可引起形态的变化.形变的种类有:1.纵向形变:杆的两端受到压力或拉力时,长度发生改变;2.体积形变:物体体积大小的改变;3.切变:物体两相对的表面受到在表面内的(切向)力偶作用时,两表面发生相对位移,称为切变;4.扭转:一圆柱状物体,两端各受方向相反的力矩作用而扭转,称扭转形变;5.弯曲:两端固定的钢筋,因负荷而弯曲,称弯曲形变.【实验探究】怎么才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呢?(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讨论,不难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间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学生实验:鼓励大家自己使劲拉课下制作好的小弹簧,拉到再不能伸长为止.现象:弹簧被拉直后不能恢复原长.结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作用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弹性限度微观解释(设计意图:教师引导提高的过程)教师精讲:铁丝在被拉伸过程中,其形变与铜原子的引力范围有关.当铁丝被拉伸时,由于铁原子的引力,铁丝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这属于弹性形变的范围;但是若继续拉铁丝,当铁原子间的距离拉得太大时,铁原子的引力不能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时铁丝就无法恢复到原长甚至会断裂.问题设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什么用途呢?引导学生举出弯弓射箭、撑杆起跳、拍打篮球、击打网球等例子.师生交流讨论以上例子的本质.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问题设置: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此时教师可以在桌子上放一本书,借此提问桌子会发生形变吗?(学生可能回答不发生形变)演示实验2:教师向学生作显示微小形变装置的简单介绍.实验: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如图3-2-2,让一学生用力压桌面,同学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会看到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图3-2-2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3:(课件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图3.2-3有机玻璃的形变.图3.2-3归纳:一块三角形有机玻璃压在另一块有机玻璃上,发生的形变很小,肉眼不能看出来.但是形变使有机玻璃内部不同部位的光学性质产生了差异,让特殊的光通过时,就完全可以看到这种差异.二、几种弹力事实上,只要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互挤压,就一定能产生弹力的作用.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常见的弹力除了以上讲到的外,还有支持力和拉力等.弹力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如图3-2-3.图3-2-3 图3-2-4学生活动: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指导学生并画出力的示意图.如图3-2-4.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图3-2-5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台灯的拉力及方向.如图3-2-5.引导得出:悬挂台灯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台灯、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 台灯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台灯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台灯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台灯的拉力.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三、胡克定律下面我们大家设计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寻找与弹簧的弹力有关的因素.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分组实验.参考实验案例图3-2-7如图3-2-7所示,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注意事项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 mm,应估读一位.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建议做法:1.选择器材:从弹簧组中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实验桌上有200 g、50 g的钩码各一盒,选择50 g钩码来做这一实验.(想一想,为什么?)(参考答案:50 g的钩码质量比较小,容易调节,另外增加一个不会损坏弹簧)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衡,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4.悬挂50 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5组数据.6.图象法处理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纸上,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如图3-2-8所示.描出5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图3-2-8拓展一步:常用的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计算法(求比值、求积、求和、求差等)和图象法两种.两者比较,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性体的弹力和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F=kx,其中k是劲度系数,单位N/m.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进行猜想、思考、讨论,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在弹力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难点需要突破,一是任何相接触的物体间都可能有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并且有形变,但是有些物体的形变量很小,不容易观察到,就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情况下弹力到底有没有?例如物体放在桌面上,压力和支持力不通过形变来进行判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确信任何两个接触的物体间都可以有弹力.另外一个难点是弹力有无的判断,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假设判断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判断的方法,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的迁移,例如假设的判断方法,也可以用到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中去.一般弹力大小的判断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判断,而弹簧弹力的判断可以根据胡克定律进行判断,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胡克定律,在发现中锻炼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