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习题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课时训练3 含答案 精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温带沿海B.热带平原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2.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A.中南半岛B.刚果盆地C.阿拉伯半岛D.西欧平原1题,读左图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读右图可知,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由此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
第2题,读图可知,世界人口稠密的纬度带是20°N~60°N。
刚果盆地地处赤道附近,不属于人口稠密纬度带;西欧平原和中南半岛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且人口稠密;阿拉伯半岛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
2.C“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
读表,完成3~4题。
3.“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取决于( )A.自然地理条件B.开发历史早晚C.计划生育政策D.地域开放程度4.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A.巴西B.德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3题,我国“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条件差,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人口分布较少;东南半壁地形较为平坦,气候适宜,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相对密集。
因此,“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
第4题,巴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胡焕庸现象”明显;德国人口分布相对均衡,“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
4.B下图所示为“美墨边境墙”,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边界长达3100多千米,而特朗普计划建设隔离墙据估算将高达100亿美元,并打算通过提高关税让墨西哥为其买单。
读图,完成5~6题。
5.美国修筑“美墨边境墙”的困难主要是( )A.边境线长,工程量大B.交通不便,物资难运C.地形复杂,地表崎岖D.气温高,施工难6.墨西哥北部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墨边境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便利B.地形平坦C.就业机会多D.临近河流5题,“美墨边境墙”附近交通线路稀疏,沙漠广布,物资运输不方便。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时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 (1)2、人口迁移 (8)3、人口容量 (14)1、人口分布下图是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人口密度较大的大洲是( )①美洲②亚洲③欧洲④大洋洲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①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②终年干燥的地区③一年旱雨季分明的地区④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B 2.A[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第2题,在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人口稀少。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内陆荒漠区以及北美西部高山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4.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B 4.D[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虽然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
第4题,巴西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是因为东南部地区高原内部地形平坦开阔,气候凉爽;沿海地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该地区为主要的移民地区,文化多样,水力资源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大。
]下图为浙江省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分布越多)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6.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5.D 6.A[第5题,读图可知,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最大,因此④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由人口增长模式Ⅰ转变人口增长模式Ⅱ的主要标志是()A.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B.死亡率的明显下降C.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D.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体现图示各人口增长模式特征的指标是()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一个地域的环境承载力应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与该地科技水平呈负相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该地开放程度呈正相关4.下表是我国四省(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读后完成以下小题。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市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耕地面积 C.水源丰歉 D.地形条件6.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下表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表,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反映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8.四川、广东两省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移B.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死亡率高C.文化观念D.广东省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9.下列关于现代人口迁移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解决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B.可能促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C.使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D.使得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大量减少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下列人口事件中,与左下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B.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C.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D.湖南某旅行团到广东旅游11.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A.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B.从沿海流向内地C.从城市流向农村D.从东、西部流向中部12.下表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转变的四个阶段,阅读表,完成下题。
2018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测评含答案
第一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
据此完成第1~3题。
1.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最大的原因是( )A.战争B.自然灾害C.经济发展水平D.国家政策2.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A.控制人口增长B.人口迁移C.提升国民素质D.奖励生育3.推测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A.具有成本优势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析第1题,图中甲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说明该国已进入老年型,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由于甲国是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说明甲国是中国。
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2题,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出生率不高,老龄人口上升速度快,劳动力成本迅速提升。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进行产业调整,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3题,乙国为印度,人口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世界大量加工型企业到印度设厂,其突出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
答案 1.D 2.C 3.A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完成第4~5题。
4.该地最有可能是( )A.上海市区B.北京大学C.贵州农村D.广州孤儿院5.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A.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B.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C.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D.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解析第4题,图示反映青壮年人口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判断可能是由人口迁出造成的,故选C项。
第5题,注意“户籍人口”不因人口迁移而改变,故A项错误。
答案 4.C 5.A6.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3节含答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A.农村剩余劳力多B.自然资源短缺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D.生态移民较多2.大规模人口迁移( )A.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B.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解析第1题,四川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故选A项。
第2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联系,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促进劳动力资源与产业布局的优化组合,但同时也会加大交通运输的压力。
故选C项。
答案1.A 2.C下表为2010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万人)。
据此完成第3~4题。
最大移民接收国美国4280 俄罗斯1280 德国1080最大移民输出国中国3500印度2000菲律宾7003.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 )A.多为发展中国家B.多为发达国家C.均为南半球国家D.均为西半球国家4.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的主要分布地。
影响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语言优势B.文化水平高C.经济差异D.国家政策优势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移民输出国主要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第4题,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比菲律宾发达。
答案3.A 4.C下表为某年份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据此完成第5~6题。
省(市) 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占总量比重(%) 6.1 16.1 10.6 8.6 8.3 10.6 39.7省(市) 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他占总量比重(%) 5.6 5.6 7.2 5.6 8.9 35.5 31.65.表中显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是( )A.城市到农村B.城市到城市C.中西部地区到沿海地区D.农村到农村6.表中人口跨省空间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资源条件D.自然灾害解析第5题,对比表中人口流出和人口流入省市可以判断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是从中西部地区到沿海地区。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评估检测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评估检测(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2018 •银川高一检测)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完成 1、2 题。
(C )B. 甲 <乙;丙<丁 D.甲〉乙;丙<丁 (A )A. 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2550-III 301.有关四图中自然增长率说法正确的是A.甲 <乙;丙>丁 C.甲〉乙;丙>丁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占总人口的百井比(%)甲9flsfl7116fl冋轴人口死亡率(%.乙504D扣如wo5(軾st人口出生率亠舫-审岁从以上丙自然增左車死亡率出生%OB. 乙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C. 丙地人口出现负增长D. 丁地应实行计划生育(2018 •长春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负数表示人口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 图示人口数量的变化(A )A. 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的交通拥堵状况B. 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C. 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D. 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4. 下列有关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叙述,正确的是(C )①江西人口净迁入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④贵州人口净减少A. ①② C.②③ D.①④下图为我国两省区某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人口总数(万人)8 0007000 f■出生率 6 000亠自然増從率 5 ()00 口人口总数 4 000 3 000 2 000 1 0005.据图,关于两省区人口状况的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 江苏人口迁移率咼B. 西藏人口死亡率高C. 江苏育龄妇女人数少D. 西藏妇女生育意愿强 6.江苏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西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D )A. 开放程度B.消费水平C.水资源D.气候(2018 •南昌高一检测)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 较图,回答7〜9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题(含答案)
A.甲B.乙C.丙D.丁
24.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A.甲→乙→丁→丙B.乙→甲→丁→丙
C.丙→乙→甲→丁D.丁→甲→乙→丙
25.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丙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最可能是( )
A.印度B.尼日利亚C.韩国D.俄罗斯
二、综合题
26.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候鸟式”迁移带来
A.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B.农村留守儿童增多
C.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D.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
材料一 五国人口变化情况数据表。
国家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A
1.5
0.6
B
2.9
1.0
C
4.3
1.3
D
2.9
0.8
E
0.98
1.09
材料二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2005开始到2030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25年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
回答下列各题。
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①B.②C.③D.⑤
4.近些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B.②C.③D.⑤
5.每年冬季,美国退休老年人纷纷从北方迁移到此越冬,其主要原因是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下图为我国华南某市2000~2008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该市人口增长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A.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数量始终在增加B.该时段内,该市人口增幅最大的年份是2003年C.该时段内,该市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减少D.该时段内,该市死亡率高,人口一直呈现负增长态势2.据图示信息推断,未来几年里,该市()A.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B.城市化水平大幅上升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降低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比重下降3.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A.资源 B.人口消费水平C.地区开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读“我国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下图),回答。
4.下列关于各地区人口流动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B.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中部地区C.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D.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5.下列关于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并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城市各方面的交流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6.如果a、b、c分别代表三个国家,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a——德国 B.b——日本 C.c——印度 D.b——巴西7.关于上述正确答案对应国家叙述正确的是①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地区②最大的河流向东注入大西洋③热带雨林面积广大④常年受西风的影响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8.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工业时期为160人/平方千米。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3节含答案
第三节人口迁徙课后篇稳固提高学业水平指引以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根源地散布图。
读图,达成第1~2题。
1.深圳户籍四川人许多的主要原由是四川(A.乡村节余劳力多B.自然资源欠缺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D.生态移民许多2.大规模人口迁徙())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度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别C.调理了地区间人材余缺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分析第1题,四川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人口数目多,增添快,改革开放后,大批乡村节余劳动力自觉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应选A项。
第2题,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有益于增强地区间的联系,减小地区间经济差别 ,促使劳动力资源与家产布局的优化组合,但同时也会加大交通运输的压力。
应选C项。
答案1.A 2.C下表为2010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徙数目(单位:万人)。
据此达成第3~4题。
美国4280最大移民接收国俄罗斯1280德国1080最大移民输出国中国3500印度2000菲律宾7003.依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A.多为发展中国家B.多为发达国家C.均为南半球国家D.均为西半球国家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名。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的主要散布地。
影响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由是()A.语言优势B.文化水平高C.经济差别D.国家政策优势分析第3题,从资猜中能够看出,移民输出国主假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第4题,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主假如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比菲律宾发达。
答案3.A4.C下表为某年份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组成表。
据此达成第5~6题。
省(市)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余占总量比重(%) 6.116.110.68.68.310.639.7省(市)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余占总量比重(%) 5.6 5.67.2 5.68.935.531.65.表中显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色是()A.城市到乡村B.城市到城市C.中西部地区到沿海地区D.乡村到乡村6.表中人口跨省空间流动的主要原由是()A.经济要素B.政治要素C.资源条件D.自然灾祸分析第5题,对照表中人口流出和人口流入省市能够判断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色是从中西部地区到沿海地区。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试题(含答案)(1)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试题(含答案)(1)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人口出生率的高低B.人口死亡率的高低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这反映了人口容量具有()A.警戒性B.相对性C.临界性D.差异性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0%,或65岁以上占比达7%,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应对中国的人口问题。
读我国老龄人口比重(预测)变化表。
完成下面小题。
3.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的时段是A.1991年~1995年B.1995年~2000年C.2000年~2005年D.2005年~2010年4.下列有关中国人口老龄化说法正确的是A.2010~2015年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与新中国成立有关B.2010年后每年新增的老龄人数一直在增加C.2035~2040年老龄人口比重变化与放开二胎政策无关D.2040年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有效缓解2018年2月24 日,高德地图发布《2018 春运出行大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2018 年春节期间我国十大“空城”为北京、广州、合肥、重庆、哈尔滨、东莞、沈阳、长春、上海、武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春节期间这十大城市的人口变化主要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流动C.省内人口迁移D.县际人口流动1/ 96.导致十大“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乡经济差异B.政府政策鼓励C.传统思想影响D.交通条件改善7.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如下图为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3人口迁移
基础夯实
小明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某中学老师。
小学时每年暑假,小明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09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小明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6年小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小明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
据此完成第1~2题。
1.小明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①小学时夏天去北京度假②到北京上中学③到上海上大学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小明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
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答案 1.B 2.B
解析第1题,度假和考察由于时间短,且住所不变更,不属于人口迁移。
第2题,北京属于特大城市,城市问题较多,其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
3.下列人口迁移现象属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引起的是( )。
①农业社会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②攀枝花等城市形成过程中吸引大量人口迁入③部分
四川汶川地震灾民异地安置④利比亚难民逃往意大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有许多,但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
汶川地震灾民异地安置属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移;攀枝花等城市是因为开发矿产资源而兴
起的;利比亚难民是因为战争而导致的移民现象。
导学号51400050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第4~5题。
4.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5.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4.C 5.B
解析第4题,该图展示的是迁入和迁出的人口比重,没有各省市人口总量的信息,迁入和迁出的人口数量无法比较,A、B项不选;图中没有人口自然增长的信息,D项不选;浙江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远大于江苏,浙江和江苏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所以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C项正确。
第5题,皖、赣、黔以人口迁出为主,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三省青壮年人口比重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加速,A项错误;沪、京、津以人口迁入为主,青壮年人口比重增加,延缓了老龄化进程,B项正确;人口迁移以乡村青壮年进城打工为主,人口由皖、赣、黔的乡村地区迁入沪、京、津等地的城市地区,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城市人口比重均有所上升,C、D项错误。
6.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调查,我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近2亿。
注:台湾省资料暂缺。
中国民工流出省区空间分布图
注:台湾省资料暂缺。
中国民工流入省区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从材料一中看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东部经济地带,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
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三个?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1)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有利影响:弥补了人口流入地
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不利影响: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
(2)广东、上海、北京。
资源开发,边境贸易发展。
(3)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8.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答案 7.D 8.A
解析第7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矿产、环境等)、经济因素(收入、交通、通信等)、社会因素(政治、文化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较大的是20~29岁年龄段人口,按照我国的《婚姻法》规定,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段在0~4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导学号51400051下表为某年我国跨省级行政区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据此完成第9~10题。
9.表中显示人口跨省级行政区流动的空间特征是( )。
A.城市到农村
B.城市到城市
C.中西部到沿海
D.农村到农村
10.表中人口跨省级行政区空间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资源条件
D.自然灾害
答案 9.C 10.A
解析第9题,对比表中人口流出和人口流入的省级行政区可以判断出,人口跨省级行政区流动的空间特征是从中西部到沿海。
第10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大量人口由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迁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11.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
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随着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北大荒”的开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迁入大批人口。
12.导学号5140005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某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表。
南
省
材料二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强弱变化对比(“+”表示增强,“-”表示减弱)表。
(1)简述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2000—2010年,对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影响减弱的因素有哪些?简要分析迁移距离和基础设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从表中可知,前一年移民的影响力增强,这说明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有什么特征?此类迁移人口在城市聚居的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河南省为正值,其原因是北京市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省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北京市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省,其原因是北京市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
(2)新增岗位、迁移距离和基础设施。
随着交通的发展,迁移距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减弱;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减弱。
(3)说明乡土和血缘关系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迁移的人口多集中在城市的某一区域,形成以某地区的人为主的聚居区,如“浙江村”“新疆村”“温州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