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苏教版(新版)2019届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枫桥夜泊教案1

最新整理苏教版(新版)2019届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枫桥夜泊教案1

19 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234教学重点难点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

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1课时一、音乐引入12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

《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

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123456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

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1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面作上记号。

34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5画面。

6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7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教案1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教案1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教案1苏教版1认识课后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

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1课时一、音乐引入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

《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

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

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

(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荆州区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 山行教案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

荆州区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 山行教案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学要求: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二首第1课时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二首第1课时苏教版
3.小组内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节奏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古诗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强调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到其他学科。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并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小作文,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个体差异。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收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本节课旨在通过鉴赏两首古诗,使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诗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遵循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升语文素养。同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第 1 课时教学案教学流程学情预设及教师应对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杨万里写的《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的诗,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2.自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以及生字写法。

(“采”、“踪”为平舌音,翘舌音“撑”,前鼻音“莲”,后鼻音“艇、萍”;指导“迹、萍”写法:“迹”为半包围结构,“萍”是上下结构。

)3.齐读古诗,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4.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二首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二首苏教版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如针对古诗中的难懂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4.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古诗中所表达的哲理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古诗的内容、意境和哲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两首古诗的意象、描绘手法和哲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5.作业小结与反馈:教师布置具有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古诗的哲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4.学会通过诗词品味古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感受诗人在创作中所展现出的情感美和哲理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音频欣赏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让学生在多重感官体验中领略古诗的魅力。
2.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自然景物图片,如《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黄河、白日依等。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2.运用音频设备播放与古诗意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创设情景模拟活动,如模拟诗人游历山间、登高望远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心境。

松阳县第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山行教案1苏教版

松阳县第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山行教案1苏教版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2。

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

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

朗诵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2。

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

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上 19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上 19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19 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设计: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实不写。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出“生”与“对”在诗句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展开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

为什么称“寒山”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小结。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设计:19 古诗两首山行近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大余县四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 山行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

大余县四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 山行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
3.自读互读。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字上的注音,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作个记号,待集体解决.
(2)互读。每个成员在小组中朗读一遍课文,出现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朗读选手,然后各组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收获.
(1)小组交流。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的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
28枣核
一个枣核一样大的孩子,虽小却能做很多事情,不仅用自己的勤快获得了邻居的夸赞,还用自己的机智惩治了县官。这个故事用一个小小的人物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民间故事都是神奇的,神奇的故事情节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有生活的影子.本课中的人物和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较为浓厚,同时,他们也会从枣核的身上学到不少东西。通过前几节课关于复述故事的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复述本课故事也会更加生动、具体了。
1.让学生自己质疑,进行自主学习.
2.运用合作、探究、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训练学生快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读质疑,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民间故事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重点
会认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故事导读——谈“趣”
1.同学们,民间故事以夸张、幻想的情节影射生活,给人们以启示.来,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自己所知道的民间故事,大家交流分享。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山行教案2.docx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山行教案2.docx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学要求: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A 古诗二首 山行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A 古诗二首 山行

19 古诗二首—山行教学要求: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齐读诗题.2、配乐范读.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2、同桌互读.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4、齐读全诗.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2、同桌互说.3、指名说.(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1、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c、师生齐读.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⑥配乐齐读3、配乐背诵(1)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3)配乐齐诵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3、展示作品、点评.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教学板书:山行杜牧寒山石径(斜)枫林(红)白云(生处)人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
-组织小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创作水平。
4.实践创作,提升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给学生提供创作主题,引导他们运用古诗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小诗。
-开展创作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和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渗透人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诗中的人物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2.逐层递进,突破难点:从字词、句子到篇章,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技巧。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提升个人品味。
本教学设计围绕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二首《静夜思》和《春晓》,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3.请同学们观察夜晚的景色,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创作一首以“夜晚”为主题的小诗。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古诗知识和技巧。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阅读一篇关于李白生平事迹的文章,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诗的意境,尤其是《静夜思》中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春晓》中的生机勃勃、美好憧憬。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教案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教案2

19 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激情导入: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指名读,强调“泊”字读音。

前不久我们学过一首诗,诗题中也有这个“泊”字,是哪首?(泊船瓜州)“泊”是什么意思?谁能完整说说诗题的意思?是谁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呢?简介张继。

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读这首诗,多读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表扬读得字正腔圆的学生)3、谁还能读出古诗的味道和节奏?指名读。

(表扬读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的学生)4、范读指导:我读前四个字,你们接后三个字,再反过来读。

5、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

读了几遍,你能感觉到张继当时的心情怎样吗?(愁苦、孤独、寂寞……)三、精读理解:1、再仔细找找,是诗中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因愁思不断而无法入眠的时候吗?诗人张继又是因何而愁眠呢?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读这个词。

2、正是因为“愁眠”,才有了这首诗。

诗人在“愁眠”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分别用——和~~划出。

学生自读自划。

作者孤单出行,一夜难眠,在不眠中他看到了什么?(板书: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3、诗人最先写到的是“月落”,古往今来,写月亮的诗句数不胜数,看你们能说多少?这些诗句大都以月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张继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不同,人家都写“月升”,而张继写的是“月落”,“月落”是什么时间?上弦月升起得早,此时残月西沉,天将破晓。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

西关小学平行路校区语文科备课表(一)备课组:三年级执教人:焦阳课题古诗二首第一单元第 3 课总课2《古诗二首》传神地刻画出了天真可爱地农村小孩形象。

《池人白居易所作。

诗中描述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形,用朴素的语言表教材剖析天真无邪。

《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展现了一童行歌捕蝉图,刻画了一个开朗灵巧、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1.学会“偷、迹、浮”等8 个生字,认识“艇、莲”等 5 个生字。

2.能流畅、正确、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课目的3.理解古诗的粗心,能领会“解、樾、欲”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形,意会古诗的境界,感觉农村孩子朴素、单纯1.学会“偷、迹、浮”等8 个生字,认识“艇、莲”等 5 个生字。

教课要点2.能流畅、正确、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图文联合和生活实质,认识古诗粗心,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形,意会教课难点感觉农村孩子朴素、单纯的心灵。

教师 :制作课件,准备教课设计教课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采集诗人资料(资料收集)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牧童黄牛板书设计不解浮萍开天真无邪林樾创新设计西关小学平行路校区语文科备课表(二)第 1 课时教教案教课流程学情预设及教师应付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杨万里写的《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季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贫穷,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认识。

他写了好多揭穿统治者的豪侈腐化的诗,即闻名的“嘲讽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许多描绘山川光景的小诗。

他的诗朴素自然,平常易懂,老小能读。

2.自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以及生字写法。

(“采”、“踪”为平舌音,翘舌音“撑”,前鼻音“莲”,后鼻音“艇、萍”;指导“迹、萍”写法:“迹”为半包围构造,“萍”是上下构造。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林中所见和小儿泛舟采莲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图文结合)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池上”,“池上”这首诗说的是小娃儿撑船采莲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笔顺: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感知主旨。

1、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

“小娃”指什么人?“撑小艇”去做什么? “小娃”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幼稚的孩子撑着小艇在池中采莲。

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泛舟采莲的情景。

2、读第1、2两句。

(1)解释诗句意思:小孩子在池中撑着小艇,偷偷地采了莲蓬回家。

(2)提问学生,谁能说说小孩撑船在池中采莲的情景?(一个头发乱蓬蓬、顶着荷叶的小孩,用竹竿撑着小船,船上放着刚刚采摘的莲蓬。

)(3)齐读第1、2句。

3、读第3、4句。

(1)小孩子采完莲蓬后是怎么返回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教学“一道开”的意思,描述孩子撑船返回的情景) (2)小孩子返回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怎么藏匿自己的踪迹,“解”是知道、懂得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的天真无邪和纯朴。

(3)齐读第3、4句。

4、朗读全诗。

(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纯朴的采莲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古诗二首教学要求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本课的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认识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会解释重点词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跟我学古诗两首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远”“斜”“寒”三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句导读:前两句诗写远景,由山势起笔写到人家,暗示了诗人浓厚的游兴。

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霜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句导读:后两句诗写近景,描述了深秋枫林的美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意: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③“月落乌啼”应是早晨的景象,而题目却是“夜泊”,诗人到底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导读:前两句诗是诗人的所见所思,通过描写“夜泊”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孤寂愁闷的情怀。

诗意: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

江边的枫树黑糊糊的一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摇曳,我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④诗句中的“客”是谁?心情怎样?] 句导读:后两句诗是诗人的“所闻”,通过交代“夜泊”的地点及寒山寺的钟声,反衬诗人烦乱的心情。

诗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夜里,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1.读古诗,识字。

学习《山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背诵这首诗。

本课挂图或投影片。

一启发谈话,导入本同学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

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首?古诗语言精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含意深刻,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象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族文化,认真学习古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

二解题解题。

行:即山中漫游的意思。

介绍作者。

杜牧: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人。

学生自读这首诗,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小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解意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径泊苏寺钟读准平舌音“苏寺”,翘舌音“钟径”。

集体认读诗中的生字、新词。

寒山石径斜霜叶白云生处读准前鼻音“寒山”,后鼻音“径”。

石径斜:“斜”古时读作“xiá”,是为了押韵。

白云生处:“生”读作“shēng”。

霜叶:“霜”读作“shuāng”。

齐读《山行》这首诗。

释词连句,明白诗意。

指读、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白云缭绕可见山势之高。

连词成句。

请同学根据解释连词成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指读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找出不易理解的词语,加以解释。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红于二月花:比春天开的花还要红艳。

连词成句。

请同学根据解释连词成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提问:大家读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让学生将句意串起来说说诗意。

小结方法。

解词语,明诗意。

四朗读诗句,体会意境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自读诗句,体会。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

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幅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小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巅;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艳娇美;枫叶之红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

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

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

特别是最后一句诗,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

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

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得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就是诗人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魅力所在。

这首诗应怎样朗读?教师范读。

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练读。

指名读,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小结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五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

解词语,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六朗读背诵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读、自背,同桌对读、对背或集体朗读背诵等形式作巩固练习。

1.“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学习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要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方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又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

要求学生质疑。

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然后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亻:仗倚化停仙心:忘态忠忽总木:朴枫林格校氵:清池泳泊海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山行》的作者是宋代的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思是坐在车上。

“霜”字共17画,除去部首还有9画。

“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

欣赏吟唱曲。

1.理解“泊”“渔火”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通过描写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隐隐约约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哀愁。

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

幻灯片。

一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集体背诵《山行》。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

解词语,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二学生自读《枫桥夜泊》,初步了解大意三依照学法步骤读诗解意指读《枫桥夜泊》。

知诗人,解诗题。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襄州人。

齐读课文题目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枫桥夜泊”的意思是夜晚把船停在枫桥。

解词语,明诗意。

齐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学生质疑。

逐句解意。

指读、二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请同学根据解释连词成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

江边的枫树黑糊糊一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摇曳,我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指读第三、四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有姑苏山,因而称苏州为姑苏。

寒山寺:寺名,在枫桥附近。

夜半:半夜。

请同学根据解释连词成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齐读这首诗。

想意境,悟诗情。

想想诗人看到、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隐隐约约地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哀愁。

这首诗首先描写诗人深夜难眠,走出船头所见到的景象:月亮已落,霜雾满天的深秋之夜,传来的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夜深人静的气氛。

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

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自己漂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愁绪满怀,难以安然入睡。

后两句诗写诗人深夜所闻:半夜时分,江面上传来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声声入耳,一方面进一步烘托出夜深人静,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

这首诗主要从见和闻两个角度来描写枫桥夜景。

见色闻声中,用一“愁”字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

想想应怎样朗读。

教师范读。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自读练习。

展示朗读。

练习背诵。

1.《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

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要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

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课文插图、诗意惆怅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

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的,要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把握。

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夜半钟声到客船。

猜一猜。

有手轻轻抱,有足快快跑,有雨就下雹,有水泡汤喝。

打一字按要求写字。

加一笔:日旦、旧大太、犬木禾、本王玉、主从丛三王、丰加两笔:口目丨工方访二王工主人犬加一部分:乞+口=吃求+王=球中+冫=冲月+月=朋舌+刂=刮交+口=咬换一部分:鸭鸡和利地池江功犹优扬杨读一读,记下来。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①隐者:隐居的人。

指有知识而不愿做官,甘愿住在山林、乡村的人。

②不遇:没有遇到。

③童子:小孩,指服侍隐者的书童。

④言:告诉,说。

译文:诗人进深山去拜访一位隐者,没有遇到。

诗人就在松树下询问隐者的书童:“你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书童回答:“师傅采药去了,他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

”作者简介杜牧,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之作。

小诗写景抒情,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江南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