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第一章:导入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1.2 教学内容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和含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情境下,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反之则会失去他人的支持。

1.3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出处。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道理。

第二章:道德的重要性

2.1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

2.2 教学内容

讲解道德的定义和作用。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道德的定义和作用。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

第三章:得道多助

3.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帮助。

3.2 教学内容

讲解在现实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支持。

3.3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在现实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的道理。

第四章:失道寡助

4.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违背道德规范会失去他人的支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4.2 教学内容

讲解在现实生活中,违背道德规范会失去他人的支持。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违背道德规范会导致失去他人的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第一章:导入

1.1 课程背景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使其在人生道路上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1.2 教学目标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做出正义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第二章:得道多助

2.1 教学内容

介绍“得道多助”的含义,即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正义事业得到帮助的原因,如正义、公平、道德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得道多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的原则。

第三章:失道寡助

3.1 教学内容

介绍“失道寡助”的含义,即不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少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不正义事业得到少量帮助的原因,如利益、恐惧、道德败坏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失道寡助”。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

第四章:道德观念的培养

4.1 教学内容

介绍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个人的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一】

1、知识目的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才能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的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构造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理解一种可以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第一章:导入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

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出处。

2. 举例法: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道理。

教学评价:

1. 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二章: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体会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内容:

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这一道理的正确性。教学步骤:

1. 进一步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价:

1. 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三章: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较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较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第一章:导入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

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支持。

3. 举例说明:通过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一道理的应用。

第二章:得道多助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通过得道多助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教学内容:

1.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

2. 分析在选择正确道路时,如何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教学步骤:

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的看法。

2. 讲解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并解释在选择正确道路时,如何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

第三章: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失道寡助的情况发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坚持正确的道路。

教学内容:

1.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失道寡助的情况发生。

2. 分析在面临困难和诱惑时,如何坚持正确的道路。

教学步骤:

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失道寡助的情况发生的看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一】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诸子百家》,主要讲解《孟子·离娄上》中的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详细内容包括:

1. 文本解读: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词语解释:对文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进行详细解释。

3. 文化背景: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了解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翻译文章,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重要词语的解释,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的含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查找资料了解

孟子及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文章的篇章结构、重要词语、主旨大意等,形成共识。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诸子百家的故事,进行

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第一章:导入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道德行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道德行为的作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步骤:

1. 导入话题: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案例。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享,评估他们对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道德行为与助人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对助人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讲解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

教学步骤:

1. 讲解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通过良好道德行为获得他人帮助的案例。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享,评估他们对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道德行为与友谊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对友谊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讲解道德行为在友谊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2024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3篇

2024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3篇

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一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篇二孟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我不能说刘备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对,但作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反曹英雄,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以赤壁大战这个案例而言,刘备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了。

赤壁大战成就了孙权,成就了周瑜,也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才使得刘备从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迅速成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刘备并没有最终实现他复兴大汉王朝的梦想。公元223年,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为痢疾并发症,病逝于白帝城。

汉昭烈帝是刘备的谥号。为什么称他是汉昭烈帝呢?因为在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之后,诸葛亮等人在成都拥立刘备继续做大汉王朝的皇帝。所以,汉献帝并非是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才是。大汉王朝的历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应该是483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演讲致辞、心得体会、职业规划、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career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二、重点:目标1、2

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四、课时:一节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

与“栗”,lì区别。“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语文》九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第六单元“文言文

阅读”部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过对“得道”与“失道”的对比,阐述了诚信、仁爱、勇敢等美德的重要性。详细内容包括:

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言文翻译、主题思想分析。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学会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领悟文章主题,培养诚信、仁爱、勇敢等美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文言文翻译、主题思想分析;

重点: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美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诚信、仁爱、勇敢的实践情景,引发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文章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

章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文章翻译:逐段翻译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表达方式;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难点;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一段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思想分析: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悟诚信、仁爱、勇敢等美德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1. 黑板左侧:文章、作者、背景;

2. 黑板右侧:生字词、重点句子;

3. 中间部分:文章结构图、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选用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著名论断:“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该章节主要讲述了孟子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所提

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具体内容涉及到孟子在齐国的

经历,以及他与齐王的对话。通过这段对话,孟子表达了他的政治理

念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

生活中的运用。

2. 通过学习孟子与齐王的对话,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及哲学思想

的兴趣,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孟子的政治理念中,认识到仁政的重要性,树立正

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

运用。

难点:分析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理解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以一则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为例,讲述一个国家

或政府在推行某项政策时,因为得道多助,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而另一个国家或政府因为失道寡助,导致政策推行困难重重。引导学

生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

含义,并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原理。

3. 课堂讲解:讲解孟子与齐王的对话,分析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

德观念,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以古代和现代的例子为例,讲解“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在实际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a. 请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第一章:导入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教学内容:

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举例说明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这一原则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原则的含义,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违背正义、道德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提供一些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伟人得到人民的支持、坏人最终受到惩罚等,来说明这一原则的应用。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感受和看法。

第二章:理解“得道”与“失道”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得道”与“失道”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

1. 解释“得道”与“失道”的含义。

2.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步骤:

1. 回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解释“得道”与“失道”的含义,即做出符合道德、正义的选择会得到支持,而做出违背道德、正义的选择则会失去支持。

3.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于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道德选择,并讨论正确的选择如何带来帮助和支持。

第三章:培养正义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正义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培养正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视频《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歌曲的主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00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经提出过相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

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南宋的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明确: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