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参赛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使其在人生道路上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1.2 教学目标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做出正义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第二章:得道多助2.1 教学内容介绍“得道多助”的含义,即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正义事业得到帮助的原因,如正义、公平、道德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得道多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的原则。

第三章:失道寡助3.1 教学内容介绍“失道寡助”的含义,即不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少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不正义事业得到少量帮助的原因,如利益、恐惧、道德败坏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失道寡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

第四章:道德观念的培养4.1 教学内容介绍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个人的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

第五章:人际关系与人生道路5.1 教学内容介绍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良好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较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较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出处。

2. 举例法: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道理。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二章: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体会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步骤:1. 进一步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三章: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通过实例,展示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举例法:通过实例,展示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八、一分钟试背、涵咏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十、小结十一、诵读中结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及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完成练习的教学方法(导读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和《孟子》,探究孟子的思想。

2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学生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理解分析的基础较差,缺乏语感,教学本文采用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迁移的认知发展线。

3重点难点重点: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4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合作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二章:得道多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遇到困难时,朋友、家人、社会的支持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三章: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错误、不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欺骗他人、违背道德等行为,说明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道寡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板书设计:

论点
时不如地 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如 和

失 道 寡 助 助 多 道


之不 不 民 国
“ 和 和” 重要 反
道理 对比“ 对比 实质 和” 和
论 ( 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有不 ,
八、告诉同学/hI4Z8fvSKms/ 六、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 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 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 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 “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 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 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 求。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 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五) 、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 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给学生拓展延伸,增加知识量。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 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 、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 、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 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 、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教学过程 一、 引用俗语,导入新课。 1.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 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 ,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tm 三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eHtml/2008/08/03/576589.html 先听录音范读,后齐读。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 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 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 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 ion/134329093.html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1.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 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 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体会“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认识“人和”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 、 《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 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 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 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 “地利” “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 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 ,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把握先摆事实后讲 道理的说理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
3.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 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六、古为今用,拓展迁移 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 伤亡过半。 七、当堂练习 (一) 、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___时期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 《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二) 、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 、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四) 、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