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案精编WORD版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1.2 教学内容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和含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情境下,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反之则会失去他人的支持。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出处。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道理。

第二章:道德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

2.2 教学内容讲解道德的定义和作用。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道德的定义和作用。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

第三章:得道多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帮助。

3.2 教学内容讲解在现实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支持。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在现实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的道理。

第四章:失道寡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违背道德规范会失去他人的支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4.2 教学内容讲解在现实生活中,违背道德规范会失去他人的支持。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违背道德规范会导致失去他人的支持。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在现实生活中,违背道德规范会失去他人的支持。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失道寡助的道理。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道德,得到他人的帮助。

5.2 教学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的经历和感悟。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使其在人生道路上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1.2 教学目标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做出正义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第二章:得道多助2.1 教学内容介绍“得道多助”的含义,即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正义事业得到帮助的原因,如正义、公平、道德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得道多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的原则。

第三章:失道寡助3.1 教学内容介绍“失道寡助”的含义,即不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少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不正义事业得到少量帮助的原因,如利益、恐惧、道德败坏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失道寡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

第四章:道德观念的培养4.1 教学内容介绍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个人的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

第五章:人际关系与人生道路5.1 教学内容介绍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良好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较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较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用法;(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提高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反之,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由来,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及其解释;2. 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分析;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经验和看法,提高学生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合作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二章:得道多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遇到困难时,朋友、家人、社会的支持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三章: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错误、不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欺骗他人、违背道德等行为,说明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道寡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完整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诸子百家》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主要论述了得道者众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以及如何实现“得道”。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文章背景,学习生僻字词,分析文章结构,解读文章主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如“寡”、“助”等。

2.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旨,领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诸子百家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重点:生僻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分析,主旨的概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僻字词,分析文章结构,解读文章主旨。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旨,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生僻字词,课文结构图。

2. 黑板右侧:文章主旨,重点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书写生僻字词。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结合实践情景,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理的理解。

答案:(1)略(2)文章结构:总分总。

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孟子》其他篇目,深入了解诸子百家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的学习与掌握2. 文章结构的分析3. 文章主旨的概括4.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5.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情景结合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的学习与掌握生僻字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优秀教学设计 1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1、重点:⑴ 顺畅朗读背诵。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二课时。

多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

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熟读课文,弄清文意1、老师范读:2、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多媒体打出。

)粟(sù) 夫(fú) 畔(pàn)通叛3、齐读二遍,初晓大意。

4、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5、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

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学生翻译,一人一段。

四、分析课文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

)2、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连用两个论据论证。

2段选取进攻方攻战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说明地利重于天时;3段选取防守方守战失利的`例子连用四个并列否定句,形成排比句势,充分铺张防守方具备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结局,更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战方仍然失败,因为地利也难比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这一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举例说明这一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分享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理论讲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内容:1. 深入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案精编W O R D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灵宝市三中彭振中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做到“三看一查”。

“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

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预习检测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

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
(1)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离开。

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护城河。

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顺(用)环而攻之(代词)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

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1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更透彻。

3“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得根本。

当堂反馈
1本文的主旨句()
2表明战争三要素的句子()
3解释黑体字及句子
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池非不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练习题
一解词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
以天下之所顺()环而攻之()天时不如地利()
多助之至()兵革非不坚利也()二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

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
练习题一 1凭,用。

2的,代词,到。

3有利,锐利
二1儒,仁政,亚圣。

2记录孟子政治思想。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