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方法

合集下载

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原理

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原理

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原理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和地球物质的学科,而地层学则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地层学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和地质现象。而在地层学中,有很多原理被广泛应用,这些原理是构建地质年代学体系和实现地层对比的基础。

一、岩层相对时代原理

岩层相对时代原理,又称相对年代划分法,是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根据相对时代划分法的原理,同一区间内某一岩层是相对于其他岩层而言具有特定的地质年代。这里的相对时代指的是地层中岩石的相对位置和结构特征,而不是绝对时代。

通过岩层相对时代原理运用,可以将地球历史的时间轴分为本来年代和相对年代两个层次。相对年代可以按照顺序来排列,这为地质记录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式。

二、地层叠置法则原理

地层叠置法则原理是基于地层相对时代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根据这个原理,垂直于岩层的力量涡流方向会导致岩层发生

叠置。这个原理意味着在水平时间内,顶部岩层年代小于下部岩

层年代。

通过地层叠置法则原理,我们可以判断岩石的相对年代,具有

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当岩层的叠置方向向上或者向下倾斜时,我们可以根据叠置的方向来判断岩石的年代,提供了方便快捷的

年代划分。

三、地质断裂原理

地质断裂原理指的是地球或地壳内的地震,会导致岩层中的重

要断层。这个原理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在寻找石油、煤炭、矿产、地下水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地质断裂原理,并不是所有岩石都有同样的年代,不同年

代的岩石可以通过地层中的断裂带区别出来。这个原理在矿产勘

探中应用广泛,可以从中得出石油、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矿

产的年代和分布。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总论

【地震】earthquake,seism俗称地动。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现象。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有:①构造地震,起因于岩石脆性破裂时积累应变的释放。破坏和影响范围很广。通常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度小于70千米的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深源地震。尚未发现在720千米以下的震源。②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一般强度和波及面较小。③岩洞崩塌、大陨石撞击等也会产生地震,但很稀少。人工地震是人工方法产生的地震,包括:①用于工程、勘探、地壳结构探测的人工地震,一般震源能量较小,以达到勘探目的为限,不会造成灾害。②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产生的地震。③水库等大型人工水体也会诱发地震,应加强监测,避免发生灾害。

【地震学】seismology研究地震及其有关现象的科学。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进行抗震防震,以及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是地震研究的主要目的。可以根据仪器所测得的资料进行研究,还可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如地震宏观调查探讨。

【地震地质学】geology of earthquake,seismo geology见86页“地震地质学”。

【地震构造学】seismotectonics着重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包括地震折射、地震反射、地球重力、地球磁力、大地热流密度等)分析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孕育强震的构造环境、构造条件和地震的复发习性的学科。活动构造学是地震构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震地层学方法

地震地层学方法



10,一个很好地练习在做地震层序对比时,是拖着铅笔在 黑色波峰或波峰正上面的零交叉处画线。这样做的其中一 个好处是当错误连接闭合测线时,可以很方便的擦掉铅笔 画线。但是,如果砂岩或泥岩的波阻抗特征很明显,而且 接触面类型和位置是已知的,在恰当的波峰或波谷处来标 定接触面会更重要。知道地震数据是否是正交或零相位也 很重要,因为它们将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接触面位置。 11,标定中一个基本的规则,不管用铅笔或是工作站鼠标, 就是当标定盆地中的层序边界时,尽量越低越好并且尽量 不要穿过反射面。相反地,当标定大陆架时,尽量高并且 同样不要穿过发射面会有很好的效果。最大洪泛面可能出 现在盆地中(由于下超之前的沉积)。正如之前提到的, 低顶超是常见的并且可能会与层序边界混淆,但可能在低 位沉积楔前积复合体中作为一个内部接触面。这就是为什 么了解被标定的接触面类型和被解释的区域盆地位置会如 此重要的原因。



7,在盆地位置中寻找双重下超来指示低水位体系域盆底 丘状沉积或(斜坡)斜坡丘状沉积或河道。盆地阶地处的 层序边界被定义为具有相关性的整合面,并且没有必要一 定会呈现出与其关联的剥蚀。但是,在限定的深水河道体 系中,该表面将与重要的剥蚀、倾塌或者破裂存在密切的 关系。 8,在大陆架的位置寻找低位沉积楔,它通常被识别为分 离的,叠瓦状的顶超-下超组合。低位沉积楔的颜色应该 与其他体系区分出来。低位沉积楔前积复合体经常在较小 的斜坡沉积下超于层序边界处被识别。 9,通过连接地层的终止标记来进行标定。为了增加标定 的可信度,在逐渐增宽的一套闭合测线上循环标定层序边 界和最大洪泛面。在更多的考虑标定而不是可能的层序边 界或最大洪泛面之前,至少有5个或以上的接触面需要在 多个循环中要被多次的闭合测线连接。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2、冲积扇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由于冲积扇是发育在盆地边缘的陆上沉积体系, 因此其总体特征为“杂乱反射、丘状下超”,具体 地震识别标志为: ①均发育在盆地边缘大断层之下,垂直断层走向发育 (图1)。
图1 冲积扇的地震特征
②在横剖面上沉积体为丘状,在纵剖面上为楔形,向盆地 内部厚度减薄,总体上表现为明显的锥状外形,但在横向 上多个冲积扇往往沿着断层边界呈串珠排列,形成冲积扇 裙。
图4 河道充填特征
3、测井曲线上的特征
1)不同河流的区别 ①辫状河以具高幅的平滑箱形为特征;②曲流河则以 锯齿状渐变钟形为特点;③而网状河则多为低幅锯齿状小 型的钟形为特色。其含泥量从①到③明显增加,粒度变细, 锯齿的个数增多,主要取决于河流的弯曲程度;在垂向组 合上,辫状河为“砂包泥”;曲流河则以“砂泥间互”的 特点;网状河多为“泥包砂”。 2)不同河流的共性 无论那种河流的测井曲线均具有向上幅度变小的趋势, 即具有明显到不明显的正韵律结构,同时其底部与下伏岩 层均为突变接触。泥质夹层均以层序的上部为主要发育段。
图7 断陷湖盆三角洲地震相特征
4)扇三角洲地震相特征 扇三角洲是由河流在盆缘大断层之下形成冲积扇后很 快就转入水下形成三角洲而产生的一种冲积扇与三角洲的 复合体。其中缺失在正常情况下冲积扇与之三角洲之间应 当发育的冲积平原相带。因此扇三角洲兼有冲积扇和三角 洲的地震相特征(图8)。 ①发育在盆缘边界大断层之下。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Your interpretation:
A palaeo-scene (the evidence)
They are dinosaur footprints and they can tell us about:
• • • • Group behavior; Seasonality & temperature; Food web & competition intensity;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层组成,其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
合面为界。
1、地震层序划分标志
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 象来划分地震层序。
反射波终止分为两类:一类为反射波连续延 伸,形成协调(整一)接触关系; 另一类为反射波系统终止于另一反射波组, 形成不协调(不整一)接触关系。 后一类反射波系统终止有四种形式:削截 (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
地震地层学的意义 地震地层学主要是通过研究波速、反射波 形的变化、反射结构的特征,对地下地层特 征进行广泛的研究,对地层划分、岩性鉴别、 海平面升降、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沉积盆 地的油气评价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地震勘探由它先天的缺陷,它的分辨率有限, 不可能象地面露头观察或测井那样精细
确定各种圈闭构造
含判断岩石类型和岩石孔隙中所的流体
地震地层学通过地震剖面来解决地层问题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由地震波传播而得到的地质信息,以及根据这些地质信息来理解和描述地表以下的地层结构,从而了解地球内部对地震波传播影响的机理。地震地层学属于物理地质学的范畴,其研究工作主要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性质来探测、识别和分析地下的地层结构,和地表以下的地质体积和成分组成,从而获得对地球内部构造的准确了解。

地震地层学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和地震空间成像技术。地震勘探是地震地层学中最重要的技术,它是通过地面上的激发源和接收器将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然后根据地面上接收到的地震波的时间和频率特征来获取地下地层结构的信息。在地震空间成像技术中,则使用多个激发源和接收器,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每个激发源和接收器之间的地震波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获取地层结构的三维图像。

地震地层学的应用广泛,比如可用于勘探石油、天然气、地热能等能源,也可以用于评价地震灾害的危险性,以及设计大地工程、水文工程和其他工程等。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勘探技术共同发展,在地质勘探和地质结构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首先,根据地震勘探所得的地震波数据,通过计算机将地震波的时间及频率特征转化为地层深度和性质的三维图像;其次,对这些三维图像进行分析,以识别不同层位、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推断出地层深度和性质,从而获得对地表以下地质体积和成分组成的准确了解。

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由于发展的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现代地震地层学的进展和发展,可以说是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收集大量的地面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三维图像,从而为地震地层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基础。而计算机技术则使得地震地层学的研究能够更加精细、系统化,从而使得地震地层学的研究更加有效和准确。

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3.1 不平整整一界面 与平整整一界面的区分
• 因为地震资料分辩率低,当不整合面的地形起伏不 够大时难以反映。然而这种界面的地质意义却很重要, 因此解释中应高度重视,分析时抓住以下特点:
• (1)不平整整一界面具有同相轴的起伏、弯曲、 时断时续和振幅、频率的横向变化特征。
• (2)不平整整一界面下一般绕射波比较发育。 • (3)注意通过波组、波系对比将界面的起伏与界
• (1)沉积过路型顶超: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 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 (2)退覆型顶超:退覆型顶超与退覆不整合 面相对应,它受构造运动控制,表现为盆地边 缘同沉积轻度抬升,沉积边界向盆内后退。
2.2.4 上超界面
• 其上部同相轴对其逐层超覆,并以角度相交于其上。 若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称平行上超,若 同相轴之间向盆地内部增宽,称发散上超。前者基本上 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后者则一般与构造沉降相 对应。根据上超的发育部位可分为岸线上超和水下上超。 岸线上超界面是超覆不整合的表现。它是由基底差异各 降造成下伏地层的程度不同的剥蚀和倾斜后,又下沉被 后期沉积物所超覆。水下上超界面是水下侵蚀面或沉积 间歇面的表现,与构造作用关系不大。在陆坡底部发育 的低水位体系域往往表现为水下上超。
• 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上的响应划分为协 调(整一)关系和不协调(不整一)关 系。
地震反射界面的wk.baidu.com型及成因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名词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构造: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

解除关系等。

2. 地震地层学:根地震政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

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

3. 地震岩性学: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

井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4. 垂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者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地震勘探上的垂向分辨率一

般在1/4波长到1/8波长之间。

5. 横向分辨率:是指在地震记录或者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够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通常由第一

菲涅尔(Fresnel )带的大小来确定,其半径R 为:

6. 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它往往是主要

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是生、储油层。

7. 波组:是指三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反射波组合,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

产生的反射波组合。

8. 波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成为波系。

9. 标定:广泛意义来说,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如岩性、层厚、含流体

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10. 层位标定: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

地震地层学名词解释

地震地层学名词解释

地震地层学重点思考题

地震地层学: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

地震层序: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它是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结的整合面。

整一:地层与层序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平行;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界面平行。

不整一:、、、、、、、、、、、、、、、、、、、、、、、、、、、、、、、、、、、、、、、、、、、、、不平行。

削蚀:地层的横向终止;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顶超: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消失;水平面相对静止的情况下,沉积物不能加积,发生过路向前推进而形成,同时可能存在小的侵蚀作用。

上超:上覆地层对着一个原始沉积斜面逆倾向超覆;因无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间断,当连续的新地层对先前存在的面超覆时,形成上超。

下超:上覆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倾斜的或水平的原始沉积面顺倾向超覆;因无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间断,当连续的新地层对着先前存在的面超覆尖灭时,形成下超。

垂直分辨力:指在地震记录上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层厚度Δh是多少。极限为(λ/4)。

水平分辨力:指在水平方向上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

海平面相对变化:海平面相对于陆面的视上升或视下降。

海岸相沉积:海岸相带为非海相海岸沉积(冲积平原或洪泛沉积)及滨岸相沉积,高于海平面几米、几十米甚至更高,但它和水体中的沉积物(如浅海陆棚相)属于同时期沉积物。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密集段又称为凝缩层。
密集段(或凝缩层)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五、沉积体系域
沉积体系域是Brown和Fisher于1977年定义 的,认为是“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简称为 体系域“systems tract”。
一个沉积体系域包含若干个沉积体系,这些 沉积体系可以有联系,也可以无联系。
第二节 基本概念
六、层序成因的四大主控因素
层序沉积的控制作用
Fra Baidu bibliotek
层序地层学四大参数 参数控制作用
构造沉降
沉积物沉积空间
海平面升降
地层和岩相型式
沉积物供给 沉积物充填和古水深
气候
沉积物类型
第三节 体系域演化过程
一、沉积地形
被动大陆边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第三节 体系域演化过程
二、高水位体系域
1、 海平面快速下降之前; 2、 发育前积体(三角洲)
第三节 体系域演化过程
二、低水位体系域
1、盆底扇
1、 陆棚边缘海平面下降速率超过沉降速率; 2、 河谷向陆棚下切;形成海底峡谷; 3、 发育盆底扇
第三节 体系域演化过程
二、低水位体系域
2、斜坡扇
1、 海平面下降变慢并达到最低水位; 2、 发育具有天然堤的河道相; 3、 继续发育海底峡谷
第三节 体系域演化过程
1、 地层层位问题-----------层序划分及对比 2、 沉积体系问题-----------体系域划分及横向预测 3、 生 储 盖 问 题-----------准层序及准层序组分析 4、 圈 闭 问 题-----------层序地层框架分析

地震属性技术精讲

地震属性技术精讲

地震属性技术精讲

什么是地震属性?地震属性指的是那些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和统计特征,其中没有任何其它类型数据的介入。长时间以来,我们使用地震属性进行地震解释。自60年代起,利用薄层调谐厚度的概念,进行薄层解释。70年代以来,使用了反射波振幅变化特征——亮点、暗点、平点,对含气砂岩储集体进行预测。80年代,出现了AVO分析技术,改进了含气砂岩和岩石孔隙中的饱和液成分的预测;给出了岩石柏松比对比度增大的标志,以鉴别岩性和岩石孔隙度。在这个期间,地震属性多半是基于振幅测量的瞬时属性。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地震地层学解释迅速发展,广泛应用。通过分析地震反射特征,确定地震相类型并作岩相转换,这是地震地层学分析的基本方法。瞬时振幅和瞬时频率被用于岩性解释,瞬时相位被用于检测地层的接触关系。

90年代以来,由于储层描述和3D数据体解释的需要,地震属性技术急剧发展。利用地震属性技术进行储层不均匀性描述。一般是利用测井资料解释储层物性参数与井旁地震道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将地震属性转换成储层物性,并推算到井间或无井区。这项工作被称为地震引导测井储层物性估计,用以制作岩石物性剖面。因此,地震属性技术在储层预测、储层特征参数描述、储层动态监视等方面的应用,已成为石油工业注意的焦点。

3D地震数据能形成3D的地震属性体,如倾角、方位、相干体和方差体等,所解决的问题是地下空间范围的问题;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硬件)和计算技术(软件),大大地提高了测量地震波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的能力,使得地震属性的提取简便、快捷;人机交互工作站的使用和强大的功能,使得解释人员能正确选用地震属性,合理地解释地质现象;物探、地质和油藏技术人员的结合,赋予地震属性更加有效的地质意义,尤其是对储层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这些都是地震属性技术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震地层学剖析

地震地层学剖析

地震地层学剖析

地震地层学

二、定义

——“地震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地学分支,它是地球物理学方法与地质学概念紧密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

至少能够完成以下八项任务:

1、进行等时地层对比;

2、预测沉积环境;

3、预测和评价储集层;

4、预测和评价烃源岩;

5、进行盖层识别和分布预测;

6、识别和预测岩性地层圈闭;

7、预测地层压力;

8、描述油气输导系统的结构。

地震地层学的产生是全球油气勘探不断发展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油气勘探从露头区向覆盖区发展;

2、勘探目的层日益加深;

3、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促进;

4、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

一、树型结构

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体系:海平面升降控制沉积

地震层序分析是地震地层学的基础;

地震层序分析核心任务是识别沉层序这种地层单元,然后进行层

序的对比和追踪;

地震层序分析包含一整套概念和方法

一、地层的概念

1、定义

碎屑物沉积成层状,通常称之为地层或层。

2、解释

这种成层性是由水或风等地质营力在相似地质环境时期将相当薄的席状沉积物散布在一较广阔的地区中造成的。

包含三个基本要点。

3、沉积过程中的三种不同变化

当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同时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在原生沉积地层的顶部继续沉积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2)或会有一段时间没有沉积物沉积;

(3)或者原来的沉积物遭受剥蚀。

二、地层概念的引申

由于沉积环境相似,所以层内的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这很容易理解,但问题往往却很复杂。

1、层内渐变性

(1)虽然层内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但其横向延续性有一定限度。

地震地层划分

地震地层划分

1、 地震地层学基本概念
地震地层学是根据地震剖面总的地
震特征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 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 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简言之,是 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 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它是地球物 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 积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2、地震地层学的研究内容
划分地震层序,进行地震层序分析,建立 区域地层轮廓 地震层序的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 沉积盆地分析 在地层分析和沉积体系分析 的基础上,重塑盆地的构造史,沉积史和 埋藏史,预测有利的生储油相带,并可帮 助圈定特殊岩性体所形成的圈闭 探索地震地层学的新方法
地震资料的地层解释
一、概述
二、地震层序分析 三、实例:浅层地震勘探在第四
纪松散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一、概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在 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由地震资 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信息和速度信息, 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要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 气藏的大量发现与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 油气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更多 地注意寻找和开发非构造油气藏,即地层、 岩性圈闭油气藏。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并且其 顶底是以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 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的层序就称为 地震层序。 划分地震层序的关键是识别不整合 和追踪与之相应的假整合或整合。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一)地层划分

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

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地层学基础知识

地层学基础知识

四、年代地层单位
4.界:是小于宇,大于系的年代地层单位。 一个界代表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全部地层。 按生物演化的重大阶段,把显生宇分为古生界、 中生界和新生界。按地质年代间隔把元古宇划 分为古元古界、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把太古 宇划分为始太古界、古太古界、中太古界和新 太古界。界和相应的代使用同一共有名称
一、基本概念
层型(Stratotype):指一个已命名的地层 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定 义,识别和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地 层单位的层型简称单位层型,代表特定岩层 序列内的一个特定的间隔。地层界线的层型 简称为界线层型,代表一个特定的点。
层型可以分为五种: 正层型:原作者在提出地层单位或界线 时所指定的原始层型; 副层型:原作者在使用原定义解释正层 型时所使用的补充层型; 选层型:命名地层单位时没有指定层型, 原作者或他人后来选择指定的层型; 新层型:因正层型被毁或无法接近而重 新指定的一个层型; 次层型:为扩展正、副层型的概念或界 线,在正、选、新层型所在地之外所建立作 参考用的层型。次层型也称参考剖面。
的岩石体。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沉积岩、喷出
岩或变质岩组成。
二、岩石地层单位
2.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
(1)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符合中国地层 指南关于岩石地层划分和单位定义的规定, 并按命名程序给予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包 括群、组、段、层。 (2)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为某些 特殊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无需正式命名,也不 需符合命名为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岩石体。 如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煤层、采石层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第五章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第五章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
释的分层着眼点则是寻找不整合面。


1.地层接触关系类型
地震地层学把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整一关系(协调关系)
和不整一关系(不协调关系)两类。前者相当地质上的整 合关系,后者是指界面上下反射出现终止,并且有一定角
度关系。

在不整一关系中,地层与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又为分削截 或顶超两种;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又分为上超和下

在层序划分基础上,主要用地震相几何参数,分出 不同相区。采用的地震地层标志方式为:A-B/C;
利用上述的任一种方法,对每一个地震层序沿水平方
向划分出地震相单元。然后沿测网进行对比,在相交的 剖面上,地震相单元应做到闭合。

b.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地震相的地质解释就是解释地震相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把 地震相转为沉积相。
当海平面不动时,上超点维持不动,沉积基准面维持 不动,而海岸线却因沉积物的不断补充而海退,在不同 时期沉积的地层顶部,出现一个水平的顶超现象。 当海平面下降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海平面 迅速下降,老的沉积物来不及全部侵蚀,从而出现上超 点的向下转移。另一种是海平面下降缓慢,处于新海平 面以上的沉积物全部遭到侵蚀,则可能出现斜坡型削蚀 的地层模式。

在一个盆地范围内,沉积作用并不是任何地点都 是均匀沉积的: 靠岸边接近物源处经常有较多的沉积物输入; 离岸较远处,物源供应不足;更远处可能完全没 有沉积作用发生,形成“饥饿地带”。 因此,上超又可分为近端上超和远端上超。 在上超、下超发生尖灭的地方,分别又称为上超 点和下超点。 上超点和下超点有时难以区分,统称底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7.Ramsayer的A-B-C 地震相技术
拉姆赛尔的ABC三类地震代码每一个都包含 5种类型,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地震间隔都会提 供15种不同的变化(表3)。虽然这种技术很大 程度上发展于2D地震数据,但是在传统的工作 站它也可以以现代的2D或者3D部分展示出来。
描述 顶
位置 A
代码 C Top Dwn Di

3. 在纸上以缩小的比例绘制已选的区域地震测线。 强烈建议在研究的第一阶段用波形道纸剖面,原 因是这是查看复杂地层关系和长距离终止模式 (表1)的最佳方法。由于被垂直放大,在地震工 作站上观察到的这种地层通常是模糊的。长的区 域测线通常需要在工作站上被放大或缩小,然而 纸上的剖面则可以不间断地审视关键的终止模式。 除此之外,允许标注隐蔽的地层终止模式的波形 道剖面不会在工作站屏幕上显示井。
地震地层学方法
目录
摘要 前言 数据准备 地震地层学解释 基于层序地层的地震成图 在石油勘探和开采中的应用 关键问题及结论

摘要
地震地层学方法利用地震反射数据来 对储层、源岩以及盖层进行解释和成图。 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被提出以来,该方 法就不断地演化发展。本篇文章试图提供 一个更高级的基准用来描述”怎么做”的 步骤。



7,在盆地位置中寻找双重下超来指示低水位体系域盆底 丘状沉积或(斜坡)斜坡丘状沉积或河道。盆地阶地处的 层序边界被定义为具有相关性的整合面,并且没有必要一 定会呈现出与其关联的剥蚀。但是,在限定的深水河道体 系中,该表面将与重要的剥蚀、倾塌或者破裂存在密切的 关系。 8,在大陆架的位置寻找低位沉积楔,它通常被识别为分 离的,叠瓦状的顶超-下超组合。低位沉积楔的颜色应该 与其他体系区分出来。低位沉积楔前积复合体经常在较小 的斜坡沉积下超于层序边界处被识别。 9,通过连接地层的终止标记来进行标定。为了增加标定 的可信度,在逐渐增宽的一套闭合测线上循环标定层序边 界和最大洪泛面。在更多的考虑标定而不是可能的层序边 界或最大洪泛面之前,至少有5个或以上的接触面需要在 多个循环中要被多次的闭合测线连接。


10,一个很好地练习在做地震层序对比时,是拖着铅笔在 黑色波峰或波峰正上面的零交叉处画线。这样做的其中一 个好处是当错误连接闭合测线时,可以很方便的擦掉铅笔 画线。但是,如果砂岩或泥岩的波阻抗特征很明显,而且 接触面类型和位置是已知的,在恰当的波峰或波谷处来标 定接触面会更重要。知道地震数据是否是正交或零相位也 很重要,因为它们将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接触面位置。 11,标定中一个基本的规则,不管用铅笔或是工作站鼠标, 就是当标定盆地中的层序边界时,尽量越低越好并且尽量 不要穿过反射面。相反地,当标定大陆架时,尽量高并且 同样不要穿过发射面会有很好的效果。最大洪泛面可能出 现在盆地中(由于下超之前的沉积)。正如之前提到的, 低顶超是常见的并且可能会与层序边界混淆,但可能在低 位沉积楔前积复合体中作为一个内部接触面。这就是为什 么了解被标定的接触面类型和被解释的区域盆地位置会如 此重要的原因。
基于振幅相关和无关的特征的地震相类型。
道分类地震相
最近对能够辨别和分 类地震子波形状的创 新用于层序或体系域 中来区分地震相。用 户根据经验定义一套 道形状或迭代检查数 据。在有井控做标定 的情况下,该技术成 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连Hale Waihona Puke Baidu性
横向地层连续性 沉积过程
频率
地层厚度 流体含量
几何结构
沉积过程

外部形态和内部几何形状A-B-C成图
地震相成图最终确定按照Ramsayer提出的方法进行,它以地震工作 站出现之前解释的二维地震剖面为基础。这种方法被称为“A-B-C”成图 法:上边界(A),下边界(B),内部反射特征(C)。例如,一个有斜坡 沉积的前积地震组合,上接触面为顶超,基底为下超,那么它可以表示 为Top-Dwn/Ob(图7)。
绘制地震剖面所需参数
分析类型 显示规格 跟踪类型 增益控制: 类型 极性 振幅 波形道 显示波形 颜色 类型 图形参数 单位 水平比例尺 垂直单位 数据缩减 米 1:50000 10m/s 2 米 1:25000 10m/s或更大 1 是 黑 是 黑 RMS 正反 125-150 RMS 正反 125-150 波形 波形 局部 全区或目的区
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的步骤: 1. 以适当的比例尺和大小绘制显示炮点 和井点的区域底图,以备以后使用。海洋 测深学在海上数据集中是有用的。底图的 作用包括:显示进行地震相注释的区域、 目标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异常现象以及 检查测线闭合等。

2. 从底图中,选择关键的二维和三维地震测线, 着重选择有重要连井线的区域或亚区域倾向测线。 要尽量避免必须沿走向或下构造倾角以相当大的 距离(大于1km)对井进行外插的区域,选择的测 线要能够在递进增宽的网格中被标识,尽可能避 免严重的构造变形带。识别可能的 主测线,通常 是倾向测线,它能连接关键井并清楚地显现地层 趋势,是好的“显示测线”。有时,在初始解释 阶段之后选择 “ 主测线”为最佳。

4. 避免含有混合道的数据,因为它会模糊 地层终止模式。勿用窄的自动增益控制时 窗,因为它会减少地层单元间的相对振幅 差异。可能的话用偏移后的剖面,但并不 强制(因为有时候未偏移的数据能更好的 进行地震地层解释)。

5. 为地震标定准备好井数据。建议地震地层研究初期在纸上画连井线。 原因之一是将合成记录道与波形道剖面相标定是惯例。波形道剖面优 于变速度剖面的原因已讨论过。确保将伽马射线和其他关键的测井包 括在内。基于时间的测井应该用与地震剖面相同的比例尺(10或20厘 米/秒)。基于时间的测井也可用于各种测井标定剖面中。10厘米/秒 的地震显示通常明显优于5厘米/秒,而20厘米/秒适合于详细的勘探目 标或油田比例的解释。应该将生物地层和岩性地层的顶输入到合成记 录中,这样可以省时,以免以后手动输入。如有校验点测网或VSP (垂直地震剖面),在制作合成记录时要加以利用。若没有这些数据, 还有其它选择: 1)识别出一个高波阻抗的反射层(通常是石灰岩或泥岩接触层), 在其上显示合成记录。 2)在具备有限的或较老的速度数据的情况下,用其它校验点测网井 构建一个区域时深曲线。这种实证研究法通常会产生一个多项方程式, 再根据地震双程旅行时来预测深度。大多数校验点数据都符合一个二 阶多项式(y = 2x +b) ,其中y是深度,x是双程旅行时。注意在某些区 域超压会造成时深图的变化。 切记仍需要做一些的大的时移来与地震相关联(一般小于100ms).

6.建议构建一个连井模板用于证明地震上定 义的面,基于时间的测井和生物地层标定 以及全球年代地层之间的关系。一旦识别 出层位且解释者对于连井达成一致,那么 就可以准备该模板。由于它能够提供清楚 的地层年代模型记录,所以对以后做项目 汇报也是有用的。
地震地层学解释
当(地震)数据经过适当准备后,就可以进行地震地层 的解释,一般使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不同水平层位。无论 是解释速度还是便利程度,工作站解释都远远比手工解释 优越,这里经常有一个基本需要,即建立区域的“主测线” 来说明核心地层关联。找到一条或一系列主测线是减少不 同解释者之间解释差异的有效方法,这是因为(解释者) 都把主测线作为开始一项新地震解释的起点。用笔解释图 允许在标定中存在一些变化,特别是闭合测线(looping) 穿过其它剖面时。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解释负责人会注 明关键层位被“锁定”(looped),只允许有限的重要改 动在以后发生。
前言
自从20年前开始讨论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以来,它 就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识别区域含油气区带,成熟的 勘探目标到可钻的勘探目标以及开采油田油气资源方面, 地震地层学都被证实是相当成功的(Greenlee, 1992; Duval et 等, 1992)。 本文首先将介绍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 数据准备的方法,这将为以后的层序地层,地震属性分析 (2D or 3D),数据体解释(3D),正演和地质建模奠定基础。 然而,这些建议打算形成一个工作的步骤相对一系列的主 观方向。方法论必须从已知区域找到合适的数据,而且阅 读是为了提取信息中有用的东西。


5,连接上超和角度削截的末端可以认为是可能的层序边 界。下超连接起来可能是最大洪泛面,注意以上罗列的注 意事项。顶超暂时保持不连接的状态。当在走向剖面或者 在构造旋转和生长断层剖面中解释上超以及下超时要细心。 注意铲形断层面或走滑面可能被错误地解释成上超。 6,时刻记住最重要的地震地层面是层序边界,层序边界 最容易根据地层上超来判别,特别是在层序的陆架部分。 对它的解释将连续贯穿整个区域。顶超和下超面都可能会 改变反射面的位置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在低位域中顶超 面可能落到层序边界以下,也有可能局部抬升,变成叠瓦 状的低位楔。随着向盆的推进沉积作用出现在高位体系域 或低位体系域中,下超面也可能上升。顶超和下超面也同 样有可能提高地层剖面。
基于层序地层的地震成图

地震相成图 地震相成图涉及到对地震特性从质变到量 变的分析,从而推断岩性、古环境或两者 (如外大陆架泥岩)的平面趋势。通常, 对地震特性的分析立足于两点:外部形态 (几何形状)和内部特性。
表2. 地震意义上可定义的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
特征 振幅 意义 阻抗差(重要地层表面) 分层间距 岩相 流体含量

4,开始识别主要的沉积尖灭,并用红笔标注。这项工作应在地震对 比之前进行。图5根据重要性的不同罗列了几种地层接触关系: - 角度削截(在较小倾角的反射层上呈现明显的剥蚀接触关系) - 上超(地层在沿倾角较大的反射层逐渐终止) - 下超(地层在沿倾角较小的反射层逐渐终止) - 顶超(较新的反射层沿反射面相继的终止,(在某些地区)通过下 倾变化到斜坡沉积)
解释步骤:

1,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主要的构造变形和数据假象(包括 侧向反射和绕射)区域。解释者应该对(该地区的)构造 样式、是否存在滑脱构造、或者关键的变形现象有一个整 体的把握。如果地震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区块,不能盲目 的套用常规经验。


2,在构造发育比较复杂的地区,以下方法或许会很有用: 对一些反射界面做初始的对比,然后剪切、平滑,并将剖 面叠加来查看它们之间关键的构造关系。对地震半比例显 示图做一些等于或接近1:1的纵向放大也可能对解释构造 不明确区域产生帮助。解释断层(使用普通颜色)在同相 轴明显发生错断的地方。在识别断层时要确认解释的剖面 有没有经过偏移处理。同样要注意由于偏移过量或者偏移 不足在地震数据上产生的陷阱。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归位 一系列的地震剖面需要对该区域的原始沉积类型和地层排 列方式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例如,墨西哥海湾盐丘地区)。 3,检查关键测线(尤其是倾斜测线)来识别主要的(二 级)大陆架边缘,如果这个区域存在(大陆架边缘)。使 用三角形或循环符号来对其进行注明。对地震层序(二级, 三级等),以及前造山,同造山和后造山运动层序有一定 程度的了解。用粗体的顶部截断箭头(红色)来识别主要 的角度削截。
图1和2说明在区域比例尺(1:50000)显示的波形轨迹和 可变密度是在地震工作站上绘制的一部分结果。注意波形 道(图1)显示的地震反射波的上超覆比变密度剖面(图2) 显示的更清楚。
这也适用于1:25000的前景和规模(图3和4)。可变密度剖面(在地 震工作站上)的地震解释难于波形道(可变面积)剖面解释,原因是 在这种显示下地层终止模式是“平滑的”。此外,在地层终止处,邻 近反射波的微亮化被掩盖,部分原因是调谐效应。如果是波谷更加突 出,可以将颜色变为对比明显的灰度。
解释 整一 上超 下超 分异
评价 沿着整合界面发生发射 没有明显侵蚀间断 两个底超形成丘状
Tr 基底 B C
削截 整一
由不整合界面联系
Top
上超
Dwn
下超
Di
分异
Tr
削截
内部
C
p
Ob Si
褶曲
平行
倾斜
斜坡沉积
Mb Subp
丘形
浅水(三角洲),深水
近似水平
较少,倾斜
强调振幅特征的地震相
地震相信息(振幅 高或低,连续性,反 射频率等)可以反映 岩层的重要信息。如: 振幅常能提供关键 的岩性和沉积相信息 (如河槽线与河道边 缘),这在深水古环 境中尤其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