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课件配套教案

合集下载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3.古诗词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诗词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古诗词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显得较为紧张和犹豫。这些问题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学生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词,还了解了一些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作业布置与反馈
1.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卜算子·咏梅》的短文,内容应包括诗词的意境、情感、主题、意象等方面,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深度鉴赏和分析,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历,谈谈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
2.古诗词的组成部分:掌握古诗词的结构、韵律、意象、情感等元素。
3.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学习如何欣赏古诗词,包括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主题、意象等。
4.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文化意象,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部分,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追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课堂氛围,对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生僻字词理解和诗句翻译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内容,采用更多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
3.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
4.培养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通过感悟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正确诵读:掌握《梁甫行》的节奏、韵律,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技巧。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甫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梁甫行》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梁甫行》为主要教学内容。内容包括:《梁甫行》全文诵读、生僻字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以及诗歌艺术特色鉴赏。《梁甫行》描绘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展现了其深厚的同情心和崇高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这首诗,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与赏析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解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讲解,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任务三:译读诗文、粗知诗意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 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 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 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强 欲 登 高 去,无 人 送 酒 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 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 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月、江水等景致的 融合变幻,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 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益
回乐烽(fēnɡ)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lú)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停顿恰当
读出情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三:译读诗文、粗知诗意
阴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 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二:初读诗文、练习朗诵
朗读指导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cén)参
强(qiǎnɡ)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lián)/故园菊, 应傍(bànɡ)/战场开。
➢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停顿恰当
读出情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2.《春夜洛城闻笛》: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诗中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习其以景寓情的表达手法;关注诗中的音乐描写,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理解、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使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表现欲望。
3.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词的内涵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诗词的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文字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写作和口语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古诗词。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与诗词情感共鸣的点时,他们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会更加深刻。这样的导入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古诗词的核心元素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学生们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曹操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曹操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曹操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着重对曹操的《龟虽寿》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龟虽寿》全文诵读、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艺术特色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1.诵读《龟虽寿》,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龟虽寿》相关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如何珍惜时间等。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美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增强语言建构能力:掌握生字词及诗句翻译,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探讨诗歌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分析《龟虽寿》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水平。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共同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曹操的《龟虽寿》,理解了古人对生命和时间的独特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观点融入自己的生活,珍惜时间,活出精彩。如果还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3.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 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这句诗是 _正__是__江__南__好__风_,景_,__落__花__时__节__又_。逢君
课堂检测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 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正__是_江__南_好__风__景,___落__花_时__节__又_逢__君_____。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这样寓情 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 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爱恋。
写作特色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 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 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 奇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爱恋, 对友人的思念。
思君不见下渝州。
顺流而下
细读 赏析写法、表达效果
山月为仰视所 见的静景
月影随水为俯 视所见的动景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点出了远游的 时令是在秋天。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品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入” 和“流”两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
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 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 动。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 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部分,我认为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仿写作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词表达情感相关的主题。
2. 诗词仿写: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仿写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来表达情感。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解决办法:教师通过具体诗句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仿写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3)诗词韵律的感知与运用: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美感知不足,难以在朗读和创作中体现诗词的音乐美。
解决办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仿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特点,并在创作中尝试运用。
首先,学生对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古诗词的情境。
其次,在教授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修辞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课件配套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课件配套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熟练背诵默写。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月夜忆舍弟》杜甫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朗读诗歌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诗句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
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一起去重温那一篇篇经典。 二、预习检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 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二)、生字词的识记 辋(wǎng)川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散(sàn )入、折(zhé)柳。 三、 研读课文《竹里馆》 1.配乐范读 2.(1)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竹里馆
王维
诗歌描绘了思念 月下独坐、弹琴长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啸的悠闲生活,传


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含配套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含配套教案)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 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以 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重点赏析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图景,渲染了 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颈联由望 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尾联紧承颈联,亲人们 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 频频,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抒发了作者对兄弟 的思念之情以及无限的人生感慨。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 和决心的诗句是:欲__为__圣__明__除__弊__事__,肯__将__衰__朽__惜__残__年__。
(7)《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 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___因__思__杜__陵__梦_______,_凫__雁__满__回__塘_________。
诗歌解读 贬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这里指韩愈的谏书
韩愈
《论佛骨表》。 这里指皇帝。
泛指路途遥远。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晨上奏。 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
岂肯、哪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应该有所打算。
指岭南。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面 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 看似写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面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 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标明自己和贾谊, 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课件配套教案l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课件配套教案l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l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熟练背诵默写。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月夜忆舍弟》杜甫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朗读诗歌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诗句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案课件 2024-2025-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案课件 2024-2025-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理解默写: 1. 诗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

入平羌江水流 。 ⁠ 2. 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 ⁠
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
二、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文本背诵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
(2)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诗人过三峡的经历,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示例:《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及诗人外 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早发白帝城》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 忽闻得赦的喜悦之情,以及即将与家人相聚的轻松、愉快。
11. 下面哪两个表情能够代表杜甫在江南与李龟年重逢的心情?请 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理解默写: 5. 诗中交代了传统节日的诗句是: 强欲登高去 , 无人送酒来 。

6. 诗中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的诗句是: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文本背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 烽
受降 城 ⁠
创作
诗人辞亲远游,游峨眉
背景 山,出三峡时所作。
诗人流放途中行至白帝城, 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 加,乘舟抵达江陵时所作。
(1)小组在讨论《峨眉山月歌》时,设计了如下文案。请你代表小组 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张照片:峨眉山月倒影图 文案
一张船票或行船路线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示例:《峨眉山月歌》一诗主要写诗人秋夜行船之事,描绘了峨眉 山月映清江的倒影美景,并以一连串地名更替,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 行图。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境与情感,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古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逐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练习,通过示范、模仿、反馈等环节,提升诵读技巧。
-创设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一首诗或一句话而被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基本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诵读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古诗词的诵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诵读节奏、韵律和语气。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对于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进行思考,这个做法效果不错,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

2017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课件配套教案

2017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课件配套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诗词课题总览《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作者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词解读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光青衣江夜发清溪向三峡,今夜出发思君不见下渝州。

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渝州:重庆一带。

诗词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重点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如下:2、得名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 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花 weì赠送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香气满没法送到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品读此树“奇”,还是“何足奇”?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题外之意,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二、学习《龟虽寿》朗读诗歌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背景: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

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准备统一中原之前。

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此时曹操已到知天命之年,所以诗一开头便说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寿,长寿竟,尽,完。

“螣蛇”二句: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千里马。

伏:趴,卧。

枥(lì):马槽。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这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长。

缩,短。

但:仅,只。

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

永:长久。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三、学习《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走近作者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yīng)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把青松和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青松的坚忍不拔)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问题探究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情感提升《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四、学习《梁甫行》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今山东莘县,一说甄诚),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赏析“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