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说课 夏洪武
《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故乡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故乡的意义和特点。
一、故乡的地理位置及特点1.1 故乡的地理位置:介绍故乡所在的省份、城市以及具体的地理位置。
1.2 故乡的自然环境:描述故乡的自然景观,例如山川、河流、湖泊等。
1.3 故乡的气候特点:介绍故乡的气候类型以及四季变化的特点。
二、故乡的人文风情2.1 故乡的历史文化:讲述故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例如名人故里、历史遗迹等。
2.2 故乡的民俗风情:描述故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等,展现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3 故乡的特色美食:介绍故乡的地方特色美食,例如独特的菜肴、传统的糕点等。
三、故乡的人情味道3.1 故乡的人际关系:阐述故乡人民之间的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
3.2 故乡的社区生活:描述故乡社区的活动和组织,例如村民自治、社区活动等。
3.3 故乡的乡土教育:介绍故乡的教育资源和特色,例如乡村学校、传统技艺传承等。
四、故乡的变迁与发展4.1 故乡的城市化进程:讲述故乡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城市化对故乡带来的影响。
4.2 故乡的经济发展:描述故乡的主要产业和经济特点,例如农业、工业、旅游等。
4.3 故乡的环境保护:探讨故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五、故乡的情感寄托5.1 故乡的回忆与思念:讲述离开故乡后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
5.2 故乡的归属感:描述回到故乡时的归属感和融入感,故乡对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5.3 故乡的未来展望:展望故乡的未来发展,对故乡的祝福和期望。
总结: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无论身在何处,故乡的情感始终牵引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永远怀念、珍视和回忆。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故乡,让它成为我们永远的归宿。
《故乡》说课稿
故乡一、引言《故乡》是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鲜明的形象描绘了旧社会农村的落后状况、封建家庭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生活。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分析小说的文学特点、情感体现和对现实的启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加深对故乡的感悟和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故乡》的基本情节和文学特点;•掌握小说中的一些优美句子,作为自己写作的参考;•理解小说对人性、社会问题的深刻探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内容1.小说背景介绍2.人物分析3.情感体现4.现实启示2.教学过程1.小说背景介绍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让学生明白小说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对作者的创作产生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和苦难生活。
2.人物分析针对《故乡》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析。
其中,鲁镇、鲁迅的母亲和表哥徐志摩是比较典型的人物。
通过对他们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与他人的相处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渐理解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和背后的深意。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人物,超越表面的善恶,体会人物成长和变化过程中的深层次感受。
3.情感体现小说中情感真挚、动人,真正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的心理描写、朴实的语言表达等方面,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小说情节的同时,进一步感觉到故乡所传达出来的丰富的情感:家国情怀的深情呼唤、同情爱护他人的美德、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责任、对不公不义的反抗斗争等。
4.现实启示以小说中的案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表达观点。
比如,在家庭中对待孩子应该公平地对待,不应只注重儿子而忽略女儿的成长;对于社会不公不义的现象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在生活中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不要让好的时光溜走等等。
课文《故乡》说课稿
课文《故乡》说课稿课文《故乡》说课稿【小编寄语】“说课”是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小编特地为教师朋友分享课文《故乡》的说课稿,这篇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故乡》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
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
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步骤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
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故乡》说课稿故乡说课稿部编版
《故乡》说课稿故乡说课稿部编版《故乡》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
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
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有点肤浅了。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把握《故乡》的内容和结构,以及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即《故乡》这篇小说按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部分。
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到现实中所见到故乡发生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
通过叙述与议论,景色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村民生生活日益凋敝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思索的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3)了解封建等级观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恶,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
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说课稿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
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的基本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力目标:掌握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主题的鉴赏方法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3.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难点:从分析人物提升主题二、教法、学法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教授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六班的学生,这是本学期重新组合的班级,除了十个优生,大部分同学基础不好,学习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有限。
《故乡》的教学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且《故乡》一课容量较大。
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对基础知识和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课时对重点人物分析及主题的把握,第三课时把握其他人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四课时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体会。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十分熟悉课文内容,认真组织排演情景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联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来把握人物形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将围绕“闰土”的形象展开分析,按“温习旧知识-------讲解知识点--------探究知识点----------联想运用”的思路进行教学,过程如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及本文写作背景和情节结构2.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怎样的故乡?(朗读2、12段)由问题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点明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1.谁是主人公(以辩论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谁,“我”或“闰土”)教师归纳:小说的主人公不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024《故乡》说课稿范文
2024《故乡》说课稿范文故乡"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故乡》是现代文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首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故乡》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理解《故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故乡》这个诗歌作品,我将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法,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个性化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故乡》的诗歌原文、注释和相关文学批评等,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
四、说教学过程1、诗歌背景介绍在介绍《故乡》之前,我将先给学生一些诗歌的背景知识,如作者背景、作品创作背景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逐行解读与讨论我将逐行解读诗歌的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问答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意义。
3、诗歌分析我将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义,并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情感体验与表达在理解和分析《故乡》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前,我将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重点复习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在板书上,我将突出《故乡》这个诗歌的标题,并标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以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故乡》这个内容的说课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4故乡说课稿范文
2024故乡说课稿范文故乡是我们童年的记忆,是我们成长的家园。
今天我将分享一份关于故乡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1、本节课《故乡》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它描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故乡的意义,感受故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来复述故事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情感投入。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故乡的情感内涵,掌握复述故事的技巧。
难点是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和表达故乡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通过阅读文章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感受故乡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复述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准备一份教材课件,包括故乡的图片和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向学生展示一张美丽的故乡图片,让学生用几个词来形容故乡。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并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2、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故乡的图片和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乡的印象进行复述。
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故乡的含义,并通过讨论来发现故乡的情感内涵。
3、阅读故事让学生阅读文章《故乡》,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描写。
随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的内容,并把故事中的关键细节记录下来。
4、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复述的内容,并对彼此的复述进行评价和补充。
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5、表达情感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学生可以以写作或口头表达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让学生总结故乡的情感内涵和复述故事的技巧。
可以以小结的方式来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章来感受和表达故乡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可以包括故乡的关键词和情感表达的句子。
例如:故乡、思念、回忆、乡愁等。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故乡的情感内涵,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故乡。
人教版《故乡》说课稿
人教版《故乡》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色。
- 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作者鲁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 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通过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自己故乡的热爱和思考。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象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 深入探讨《故乡》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哲理。
-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复杂心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故乡》的文本资料和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以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2. 学生准备:- 提前阅读《故乡》,做好预习工作。
- 准备与故乡相关的照片或物品,用于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故乡话题的兴趣。
- 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背景。
2. 课文学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 讨论文中的象征意象,如“破旧的小船”、“萧索的村庄”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3. 文本探究:- 小组合作,探讨《故乡》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 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色的视角理解故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 拓展延伸:- 讨论现代社会中故乡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分享学生自己故乡的故事和变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共鸣。
5. 课堂小结:- 总结《故乡》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故乡》语文说课稿
《故乡》语文说课稿《故乡》语文说课稿1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理由《故乡》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经典小说。
根据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个固有的特点,以及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教育性,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写和对比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第二,感悟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然这两点又都建立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上。
二、采用的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基于篇幅较长,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解决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则重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首先以《故乡行》中的歌词导入,将学生带入到故乡情结之中,同时展示文中的“我”见到故乡时的不同于常人的“悲凉”感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过渡到对__的学习探讨。
在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后,会不难发现文中“我”回到故乡产生悲凉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于故乡所发生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重表现在景之变和人之变。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我采取圈点勾画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故乡“景”和“人”变化的语句,然后紧扣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中人物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正是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展示了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
对于人物的分析建议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肖像,语言,动作,称呼等各方面进行赏析,同时体会“我”对他们的情感。
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两个人物在写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二课时是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的。
紧接上文首先分析故乡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我除了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__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
《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诞生于乱世之中,以其深沉的思考和激烈的抨击,展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
故乡以小说形式呈现,通过一个回忆的主人公,在表面平静的小城中,勾勒出一个旧时代的绘景,勾起读者对家乡、对传统的思考。
优势:1. 语言简练精准:鲁迅以犀利的笔触和通俗的语言,把握住人们的情感痛点,语言简练精准。
2. 构思巧妙:故事采用回忆的手法,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感慨,逐渐展示出旧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
局限性:1. 文字的描述过于冷峻,给人一种压抑感,有一定的阅读门槛。
2. 旧时代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有一定的陌生感。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故事和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2. 通过鲁迅的《故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观察力,加深对人性、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并辨析文中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 分组阅读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阅读作品的不同部分,然后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的方式,形成整体的理解。
教学过程:1.引入: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故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2.预习导入:通过口头演讲或小组分享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思考。
3.解读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解读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分组阅读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作品的不同部分,并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所阅读的内容。
故乡 说课
(一)重温老歌,导入新课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 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 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故乡是水的源,水流再远也要回头张 望;故乡是树的根,树叶再高也要叶落归 根。既然我们无法割舍与故乡的情感,那 么就让我们每一个有志之少年,都能敏锐 地观察社会,不满足于现状,善思乐学, 改变能改变的,创造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过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活。
八、说教学板书
故
景: 荒凉死寂 闰土:穷苦麻木 人 杨二嫂:尖刻庸俗 改变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端庄娴静
•
资料小链接——
鲁迅出生于绍兴城内一个姓周的富贵大家庭,小时候过着非常优越的生 活,但自13岁起,他家遭受了两次重大的打击:先是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再 者是次年父亲周伯宜突然重病不起。从此,他家急剧衰败以至贫困。在这期 间,他饱受了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房的冷眼和轻蔑;二 是路旁闲人的指指点点和讥笑;三是亲戚本家的“变脸”以至欺侮。 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所以鲁迅决计要 离开家乡。不久,他离开绍兴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转到南 京矿路学堂,可是他在南京却受到满族人的歧视。三年后,他东渡日本留学。 可是在日本,作为弱国的留学生,他也处处受到日本青年的欺侮。 七年后,鲁迅结束留学生涯回到杭州、绍兴等地任教。然而,当他在绍 兴师范学堂当校长时,却又遭到了种种的排挤和非难。 1912年,由于蔡元培的邀请,鲁迅去南京教育部当了佥事。同年五月, 他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住进绍兴会馆。可是,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期间,由于 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间斗争激烈,他便深感政局动荡不安和官场的压迫;尤 其是蔡元培辞职后,新任教育部长视他为蔡党,想方设法要将他赶出教育部, 以致他后来只好通过业余抄古碑的方式来避祸,一抄就抄了六年。 纵观鲁迅生平,自从他13岁起至1921年创作《故乡》前夕,无论是在绍 兴还是在南京,在日本还是在北京,他都深深地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与 冷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生存空间的狭小。世界之大,竟没有他的容身之 处,鲁迅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存的基根――精神的“家园”,找不到归宿。这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何等的痛苦。
故乡 说课稿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故乡》说课稿李爱平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故乡》。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故乡》编选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强调对小说的感悟,品味,欣赏。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从某种意义上讲,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感悟,品味,欣赏来辨析作品文化内涵,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故乡》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应追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说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2、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3、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三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1、2是重点,3是难点。
三、根据学情说教法我校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但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
《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我们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故乡》 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收录于《呐喊》。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的复杂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常识,但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感同身受地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和人物的命运。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同时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美好的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变化及原因。
(2)理解小说的主题,探讨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故乡》
教师职称评审面试说课稿说课稿学校:泗洪县龙集中学内容:《故乡》编辑:时间:2019年11月1日故乡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说课课案.doc
《故乡》说课课案-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
说课稿
梓潼中学夏洪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
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重点,编者选了四篇课文,其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故乡》写现时“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其中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故乡》这篇课文的重点是:1.通过小说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我)的前后对比,揭示文章主题。
2.学习文中几组对照描写,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抓住“变”字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考察人物性格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进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旧中国农民的理解和同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通过人物前后对比,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课标的重要理念,结合上述三维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探究法:教学时,针对闰土人物形象的探究,紧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2、品读法:在教学中注重对关键字词句品味细读,局部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主题。
3、归纳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归纳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从而总结概括出文章主题。
(二)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
1、预习。
通过预习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2、自主学习。
让学生先完成表格: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的对比表。
3、合作交流。
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
4、归纳概括。
让学生能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初步归纳文章主题。
三、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围绕“闰土”的形象展开分析,过程如下:
(多媒体展示此表)
(学生对照课文完成此表,老师巡视,了解完成情况。
这个环节是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够找出描写闰土的句子。
)
(二)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这个环节,我抽了一名学生来口述他的答案,然后点评。
)
(三)圈点勾画,品读课文。
让学生对表格内容中的精美词句进行圈点勾画,进行朗读,品析。
学生读课文,找出他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精美的语句进行品析,比如:“红活圆实的手”中的“红活圆实”用得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像是松树皮了”这个比喻用得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这个环节,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精美的句子进行品析,学会如何品析句子。
)
(四)通过对比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人物形象。
课文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塑造闰土这个人物,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语言: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质朴生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小英雄的形象。
(小英雄)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迟疑。
语言: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对“我”变得恭恭敬敬,称“我”为“老爷”,和“我”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觉得“苦”,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十年前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闰土现在变得满脸愁苦,迟钝麻木,像是一个木头人了。
(木偶人)
(这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闰土的语句进行分析比较,一是训练学生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
(五)概括人物形象,总结小说的主题。
课文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巨大变化。
闰土的巨变,绝不仅仅是岁月流逝所造成的,正如闰土所说的那样:“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
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
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瘪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的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还能给他带来对未来的茫远的、朦胧的希望。
他的精神已经死亡,肉体也迅速衰老下去。
他的变化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地主的剥削、军阀的黑暗统治的结果。
闰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广大农民的缩影,从他身上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
(六)拓展迁移。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小组交流,推荐优秀的习作到班上进行展示。
(这个环节,我是想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在作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
(七)课文小结。
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就抓住闰土这一形象,从外貌、语言、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他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出小说深刻的主题。
故乡变了,和二十年前相比,人变了,景变了,压迫更深,剥削更重,景象更凋敝,劳动人民的命运更悲惨了。
教学中抓住这些变化,学生就很容易认清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了解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八)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熟悉的人。
四、说板书设计
外貌:
外貌:
动作:动作:
语言:语言:
对我的态度: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小英雄——————————————————→木偶人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官,匪,兵,绅
深层原因:黑暗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