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济武-输血相关检测的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评价流程1、《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采集受血者血样。

2、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资料,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将标明患者完整信息的标签贴到紫色试管上,再采集受血者血液2毫升注入紫色试管内,上下混均,并填写抽血时间,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签署采血人姓名。

3、由医务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4、送检人员在输血科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取血时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一)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交叉配血结果;(二)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有效期、色泽。

输血过程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制度及工作流程

输血过程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制度及工作流程

1、严格遵守医院输血规范相关流程,确保病人输血过程中的安全。

2、在标本采集、备血、取血、输血全过程中,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遵医嘱输血前,主动向病人解释输血的目的,查看病人输血知情同意书。

4、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1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h内输完。

5、输血前、输血时,需双人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6、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等渗盐水。

输血过程中严禁添加任何药物,严禁进行血液自行加热。

7、输注开始后15分钟以及输血过程中应定时对病人进行监测,做相应记录。

8、输血过程中,做好应对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抢救准备。

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填写《输血输液反应登记本》。

9、输血结束后,评价病人贫血、出血等症状有无改善,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同时,将配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同意书放入病历保存。

10、临床输血无输血反应的血袋交医院血库统一处理。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宫济武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宫济武

精准医学背景下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卫生部北京医院输血科北京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血型室宫济武没有血是最不安全的不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治疗的终极目标输血治疗治-----以病人为中心,安全和有效的输血安全输血资源管理有效输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循证医学基础手段视角签订协议的当天下午,毛毛监护人以及福建省血液中心、协和医院代理人还到辖区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根据协议,完成司法确认后10个工作日后,福建省血液中心一次性支付补偿款539000元、协和医院一次性支付补偿款231000元。

根据签订的协议,毛毛监护人、福建省血液中心、协和医院均承诺完成司法确认后即了结纠纷,不就此事再以任何理由、方式向任何一方提出任何主张。

安全•采供血机构安全血液血液选择•受血者输血治疗安全治疗的选择•医疗机构医疗安全责任的选择解决问题的不可能是那些导致问题的思维模式用血管理现状的需要临床输血:我们该如何做?“血荒”没有血才是最不安全的 “不合理输血”统计比例50-80%不等供血充足时-如血浆供血紧张时缺血?不发血?无血发?•信息化•数据化•表单化•专业化•常态化•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献血法•管理办法•技术规范•国标行标法规要求质量体系信息化管理专业人员输血学科发展的的需要•WHAT MAKES YOURSELF 100%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S K I L L S 19119121219K N O W L E D G E 11141523125475H A R D W O R K 811242215181182 96 98A T T I T U D E100 120209202145灵魂人物-----输血科•宣传•推动•考核•评价规范化管理的法规要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法律全国人大制定发布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规章部门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如(部长令)•规范性文件卫生部文件(部发文)(卫XX发XX号)通告()、公告()部函(卫XX函XX号)办公厅文件(卫办XX发XX号)办公厅函(卫办XX函XX号)主旨树立血液是人类稀缺资源,临床需安全有效输血的理念建立安全有效用血的保障体系健全临床用血质量监控和改进机制关键体现原则:•组织健全、职责明确、执行到位、监管有力方针:•立章建制、重在内涵主题:•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保护血液资源核心:•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生命保障有序重点:•节约稀缺资源、安全有效输血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用血管理第三章特殊用血管理第四章输血前评估第五章输血申请第六章输血相容性检测第七章血液库存第八章输血过程第九章输血后评价第十章附则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4条第二章组织与职责7条第三章临床用血管理19条第四章监督管理4条第五章法律责任6条第六章附则1条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的责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原则–用血评价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及其衍生物注入患者体内,用于治疗疾病或补充失血。

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建立和实施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相关政策法规、管理流程、质量指标和监测方法等。

二、政策法规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包括输血适应症、血液安全、输血前检查、输血反应处理等内容。

2. 医疗机构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血液管理条例》等,确保临床输血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三、管理流程1. 输血申请: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填写输血申请单。

2. 输血审核:医务人员负责审核输血申请单,确认输血的适应症和血液安全性。

3. 血液采集:由专业护士按照规范操作进行血液采集,确保采集过程的无菌和安全。

4.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等,以确保输血的血型匹配和血液安全。

5. 输血准备: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保存。

6. 输血操作:由专业护士按照规范操作进行输血,包括输血前的核对、输血速度控制、输血反应的监测等。

7. 输血记录:将输血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血液制品批号、输血量、输血反应等。

8. 输血反应处理: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补充液体等。

四、质量指标1. 输血相关感染率:统计单位时间内输血后感染的患者数量,衡量输血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2. 输血反应发生率:统计单位时间内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数量,衡量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

3. 输血事故发生率:统计单位时间内发生输血事故的次数,衡量输血过程中的事故风险。

4. 输血血型不匹配率:统计单位时间内发生输血血型不匹配的次数,衡量输血过程中的血型匹配准确性。

详解临床输血规范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方法

详解临床输血规范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方法

详解临床输血规范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方法临床输血是一项关键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血液制品以补充其体内的血液成分。

然而,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方法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析临床输血规范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方法。

一、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方法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常用的血液制品质量控制方法:1. 供血者筛查供血者筛查是确保血液制品质量的第一道关卡。

通过检查供血者的健康状况、疾病史以及家族遗传病史等信息,可以排除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

此外,还需要对供血者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等。

只有通过严格的供血者筛查,才能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 血液制品采集和加工采集和加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血液制品的采集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并注意避免污染。

采集后的血液制品需要进行加工,如离心、分离血浆、添加抗凝剂等。

同时,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洗涤红细胞、除去白细胞等,以提高其质量。

3. 异种血凝集试验异种血凝集试验是判断血液制品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试验通过将供血者的血液与接受输血的患者的血液进行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发生可能意味着供血者的血液与患者的血液不相容,有可能导致输血反应或其他严重后果。

因此,进行异种血凝集试验是确保血液制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4. 病原体筛查病原体筛查是血液制品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检查血液样本中是否存在各种常见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

这有助于防止输血过程中病原体的传播,保证患者的安全。

二、血液制品的质量评估方法除了质量控制,对于已经制备好的血液制品,还需要进行质量评估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评估方法:1. 外观检查外观检查是评估血液制品质量的直观方法。

通过观察血液制品的颜色、透明度、凝块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质量状况。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经治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 “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现就我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目的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三、职责(一)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二)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工作程序(一)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IQC作为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遵照实验室制定的室内控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操作规程,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的批内,批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是对实验室检测的即时性评价。

(二)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

(三)技术要求由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四)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五)实施质控的频次鉴于输血相容性实验的特殊性,常规实验每天进行一次,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

(六)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等应相对固定。

(七)质控规则、有效性判断及失控的判断标准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

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输血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

为了加强输血质量管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提高输血治疗效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二、质量管理监控组织机构1. 成立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小组,由分管副院长、输血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2.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小组负责制定输血质量管理计划、实施监控措施、评价输血治疗效果、处理输血相关事件。

三、质量管理监控内容1. 输血前质量管理(1)患者信息核对:输血前,护士需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基本信息,确保无误。

(2)血型鉴定: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D血型。

血型鉴定结果需经两人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3)交叉配血: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无不良反应。

(4)血液制品质量检查:输血前,对血液制品进行外观、温度、有效期等质量检查,确保符合规定。

2. 输血过程中质量管理(1)输血操作:护士在输血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速度: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输血速度,防止输血过快导致循环负荷过重。

(3)输血观察: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4)输血记录:详细记录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患者反应等信息,便于后续追踪和评价。

3. 输血后质量管理(1)输血效果评价:对输血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患者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2)不良反应监测:定期监测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3)输血相关事件处理: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事件进行分类、登记、报告,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效果评价制度1. 输血治疗效果评价(1)评价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以及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

(2)评价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组间对照法等方法,对输血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课件-输血相关检测的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

课件-输血相关检测的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
3.10 不同型相容性输注 transfusion of different blood types with compatible crossmatch 供血者与受血者ABO血型和/或RhD血型不同情况下的血液成分配血相容性输注。
4.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
• 4.1 检测项目 • 4.2 鉴定项目 • 4.3 输血申请 • 4.4 输注血液成分的检测技术 • 4.5 检测标本
4.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
• 4.1 检测项目 – 受血者的ABO血型、RhD抗原、抗体筛检; – 供血者的ABO血型、RhD抗原、抗体筛检; – 交叉配血。
• 4.2 鉴定项目 – 4.2.1 抗原鉴定
• ABO血型系统; • Rh血型系统; • 其它血型系统。
– 4.2.2 抗体鉴定
• ABO血型系统; • Rh血型系统; • 其它血型系统。
使用增强介质或改变反应介质,如增强低离子强度盐溶液、聚乙二醇、酶溶液等;改变检测温度;增加孵育时间;调节反应 系统pH值;调节血清与细胞比例;血型抗原的破坏和减弱等。
附加检测项目包括吸收放散试验、凝集抑制试验等。
4.4.1 红细胞成分输注检测项目
• 4.4.1.5 供血者ABO血型检测 – 4.4.1.5.1 ABO血型正定型检测方法包括:玻片法(但不可单独使用)、试管法、微孔板法、微 柱凝集法、PCR等方法。 – 4.4.1.5.2 ABO血型反定型检测方法包括:试管法、微孔板法、微柱凝集法容
引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完善我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 水平,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范了我国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技术操作要求和检测试剂的技术要求,明确了 检测项目适用的检测方法,以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技术、紧急输血检测技术、 大量输血检测技术和不同型相容性输注检测的技术标准。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救治病患和维护患者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血液采集、血液检测、血型鉴定、血液保存和输血过程的监控等方面。

一、血液采集1.1 采集器具的选择与消毒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对于保证血液质量至关重要。

常用的采集器具包括针头、管道、采血管等。

这些器具应该具备一次性使用、无菌、无毒、无菌、无致敏物质等特点。

此外,还需要对采集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避免细菌和病毒的污染。

1.2 采集部位的选择与准备在进行血液采集时,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采集部位包括肘窝静脉、桡侧静脉等。

在选择采集部位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血管充盈度和通畅性。

此外,还需要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

1.3 采集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进行血液采集时,操作规范是确保血液质量的关键。

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规范。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采集速度、采集量、采集时间等因素,以确保血液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血液检测2.1 血液常规检测血液常规检测是评估患者血液状况的重要手段。

在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常规检测,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供血者的血液质量和适宜输血的程度。

2.2 传染病标志物检测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血液检测中还需要进行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

常见的传染病标志物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通过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相应的标志物检测,可以确保输血过程中传染病的风险最小化。

2.3 特殊血型抗体检测在进行输血前,还需要对患者的血型进行鉴定,并进行特殊血型抗体的检测。

这是为了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血型不合的反应。

通过对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鉴定和抗体检测,可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型匹配和安全性。

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检查标准

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检查标准
10.输血科(血库)负责人具有副主任职称以上资格,从事临床输血治疗工作5年以上,具有丰富的输血相关临床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是□否
11.建筑与设施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是□否
12.业务区域与行政区域分开□是□否
13.用房面积达到相关要求□是□否
14.输血科独立设置□是□否
15.人员数量符合规定要求(人床比例为1∶80~120或人与年发血量比1∶1000U)□是□否
5.个案追踪:追踪手术科室、急诊科等主要用血部门3-5份病历查看制度和流程落实情况,包括申请单、交叉配血、输血前检查、输血记录等
6.查阅资料:查看相关资料及持续改进的证明材料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2.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4.查阅资料:
⑴查职能部门每季度督查记录及整改记录。
⑵查自体输血分析记录。
查每月输血单合格率分析、用血适应症合格率分析、成分输血比例分析。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3.2
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1.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每年至少一次。2.医院有规定将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3.各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4.临床科室将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5.输血科(血库)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6.职能部门每季度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
1.临床输血相关具体制度与规范:□有□无
⑴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有□无
⑵应急用血预案□有□无⑶用血申请流程□有□无
⑷用血流程□有□无⑸输血管理流程□有□无

输血科质量管理

输血科质量管理
• 200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专门针对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标准 • 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提出 – 组织与管理 – 质量体系 – 审核与评审 – 人员、设施与环境 – 设备 – 质量和技术记录 – 报告 – 外部支持和供应品 – 申诉等23项具体要求 • ISO/DIS15189主要强调实验室内部质量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 立的实验室认可制度是一种自愿行为,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目的较 高标准
现状分析:
全行业基本上处于无室内质控的状态,个别实验室开展了部 分室内质控,但也多是基于个别试剂或实验,缺乏系统性, 无法覆盖整个输血相容性检测体系 。 产生根源: 由于我国整个输血行业起步较晚,实验室条件落后,手工操 作占多数。 室内质控品获取困难:国内至今无法获取有资质的质控品, 进口质控品也都没有在国内注册,价格昂贵,且保存时间短 缺乏行业性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需要定规则 行业监管力度不够
室内质控如何做?
–制定本实验室室内质控SOP. • 依据 – 所用试剂 – 所选方法 – 所用设备 – 所用质控品 – 操作人员 –按照室内质控SOP进行操作. –作好记录
定性测定项目的室内质控:
1.肉眼直接判定的阴、阳性结果的测定时, 除阴、阳性对照外,最好用一个水平在“判 断值”附近的质控品较好。当试剂盒质量有 所变化时,阴性、阳性对照(尤其强阳性对 照)往往发现不了的情况下,用水平接近 “判容及方法
制定质控工作规程 质控要求: 室间质控:四次/年 室内质控:要求每批测 定 编写质控简介 编写结果回报表
• 质控项目 – ABO正定型 – ABO反定型 – RH血型 – 抗体筛检 • 质控品 – ABO正定型:五种血球悬液 – ABO反定型:五种血清 – RH血型:五种血球悬液 – 抗体筛检:五种血清 – 交叉配血

临床输血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规范与指标体系

临床输血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规范与指标体系

临床输血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规范与指标体系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提倡科学、合理、有效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1、由医务部专人负责组织全院医生、护士及输血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和用血后疗效评价制度的培训,并定期对培训进行质量审核。

2、执行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临床单例患者用红细胞超过8U 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由用血科室主任签名或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

紧急用血必须补办签字手续。

3、原则上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需要采用非限制性输血策略的病例,应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原因。

4、执行输血前相容性试验血样本采集制度。

为最大限度减少差错,一次只能为一位受血者采集血样本。

5、对于拟输血患者,主管医师必须先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测、凝血功能检查(包括PT、APTT、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动脉血气分析等相关指标检查,根据检验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合理评估后方可申请输血。

紧急输血执行相应制度。

6、择期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在术前停用抗凝血药物,纠正重度贫血;对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血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制定输血方案,选择合理的血液成分输注。

7、术中应尽量采用血液保护技术,对于有自身输血指征的患者,出血量> 600ml时就要采用血液回收技术。

8、由医务人员到输血科取血,执行发血、取血核对制度,填写取血记录,包括取血工作人员姓名和取血时间。

9、为避免血液浪费,原则上每次只能为每位患者取红细胞1袋,快速大量输血病例每次最多取红细胞2袋。

10.血液送达病房或手术室后应尽快开始输注,输血前在患者床旁由两名工作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并在配血单上签上两名工作人员姓名。

血液出库后,红细胞应该在4h内输注完毕,1个成人治疗量血小板或1个单位新鲜冰冻血浆在30min内输注完毕。

小儿输注血小板或血浆的速度为30ml/Kg.h。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摘要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是血液制品,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可能因输血而被感染,特别是HIV等。

因此,患者在用血前必须进行HBV、HCV、HIV、梅毒抗体检测。

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输血适应证,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并要成分输血。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防止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而出现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输血标本检验流程质量控制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有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要求输血前要做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操作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血,为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输血前患者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是血液制品,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可能因输血而被感染,特别是HIV等。

因此,患者在用血前必须进行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抗体检测。

目前所用的血液均有血站提供,供血单位也是严格筛查献血者,医生也要对受血者进行筛查,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这样一些临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得到诊断并能及时治疗,在输血后患者就不能因感染上述血液性传染病而要求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赔偿了,医生也能保护自己,对患者对医生对单位均有好处。

严格输血适应证,能不输血者则不输血众所周知,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由于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有些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不能排除一些疾病的感染,因为,有些疾病在“窗口期”,一般检验方法不能检出,认为是安全的,还有,不同检验试剂和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因此,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并要成分输血,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这样可以减少因输血造成的感染,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以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

经治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

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

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

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

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

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

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

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输血操作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输血操作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输血操作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1. 引言本文档旨在明确输血操作技术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可靠性。

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提高输血操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操作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2. 管理制度2.1. 输血操作人员2.1.1. 输血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2.1.2. 输血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

2.1.3. 输血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并记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2.2. 输血操作设备和设施2.2.1. 输血操作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并定期进行检验、维护和保养。

2.2.2. 输血操作设施应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无菌、洁净和光照充足等。

2.3. 输血操作流程2.3.1. 输血操作应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3.2. 输血操作流程中的每一步骤都应明确,包括术前准备、验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

2.3.3. 输血操作流程中的每一步骤都应有专人进行记录,并保留相关记录资料。

3. 质量保障措施3.1. 输血操作质量控制3.1.1. 输血操作过程中应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操作环境的质量控制和操作人员的质量控制等。

3.1.2. 输血操作应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2.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3.2.1.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等方面。

3.2.2. 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核,并持续改进提升。

3.3. 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3.3.1. 进行输血操作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3.2. 风险评估包括操作风险、感染风险等,风险控制包括人员培训、设施管理等。

4. 总结本文档明确输血操作技术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可靠性。

通过落实管理制度,完善质量保障措施,提高输血操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操作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输血是医疗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则是确保输血过程符合安全和有效的要求的一种方法。

下面将从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和输血效果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1.质量管理目标输血质量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即避免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和感染。

其次,还需要保证输血的有效性,即输血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输血质量管理流程(1)供血者筛选:对供血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保符合输血的条件。

同时,对于捐血前使用药物的供血者,需要严格筛选,避免药物残留对受者产生不良影响。

(2)血型鉴定:通过血型鉴定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相符,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血型不合反应。

(3)疾病筛查:对供血者进行必要的传染性疾病筛查,如艾滋病、乙肝等,保证输血安全。

(4)血液贮存条件:确保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符合相应的温度和时间要求,避免血液变质而影响输血质量。

(5)输血时的临床监测: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临床监测,包括皮肤、黏膜、体温、血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质量管理监控措施(1)建立与完善医院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的职责分工和监督机构。

(2)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标准和操作规程,明确输血的各项要求和步骤。

(3)对输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记录和监测,包括输血前的检查信息、输血的血液信息、输血后的观察记录等。

(4)定期对输血过程进行审核和评估,发现和改进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输血质量。

(5)加强对输血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

1.输血效果评价指标(1)患者病情变化:输血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血液指标等,评估输血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

(2)无意外不良反应:输血后是否发生血型不合反应、输血相关的感染等不良反应。

(3)有效性评估:输血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比如血液指标是否得到改善、症状是否减轻等。

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细则-输血

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细则-输血

【C】 1.制定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 2.医院建立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3.建立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评审要点
【A】
1. 现场查阅
1. 临床用血计划。
2.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3. 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B】
1. 现场核查 1. 用血计划基本满足医院实际工作需求。
【C】
十九、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评审标准
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评审要点
4.19.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完善临
【C】
1.有临床输血管理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内容涵盖本机构输血管理的全过 4.19.1.2 依据输血管 程。 2.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培训。 【B】符合“C”,并 1.输血科和临床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制度知晓率 100% 2.各科室按照输血管理制度的要求,开展输血管理工作,对存在问题有改




十九、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4.19.1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 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4.19.1.1 建立临床输 血管理委员 会并履行工 作职能。
【C】 1.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包括医疗管理、临床、输血、麻醉、护理、检 验等相关专业的专家。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有明确职责,至少应包括: (1)履行对本机构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审订职责,并监督实施; (2)监测、分析临床用血情况,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3)推广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管理法律法规、规章 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教育培训。 3.有明确的职能部门(如医务处)负责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抗体筛查 以高低值设计,低值血清设置反应度为±,定义本实验室质 控反应的结果断定原则和检测有效原则。检测频次为每批次。
• 交叉配血方法 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检测频次为每天,每个 工作人员开始检测时.
内部质控品的重要特性(通用)
1. 与检测标本相似(同质) 其行为表现与真正的标本相同
2. 测定值涵盖医学决定点 – 处于能发现变异的水平
正定型: 抗-D、
D阴性细胞
检测方法:盐水介质 IAT
室内质控的技术要求
• 质控目标: – 抗筛细胞:试剂细胞的反应性;包括阴阳性反应的准确性;测试对象及测试 介质的影响;测定方法的特异性. – 项目包括:
抗体筛查: Cell –I,-II,-III
与抗-A,抗-B的 反应性.
检测方法:IAT
室内质控的技术要求
3. 可大量提供(使用1年)
4. 稳定 5. 血清类可以冰冻、冻干或以化学方式保存
如果为冻干品,要求非常准确复原 6. 以小量分装贮存
按照厂家推荐贮存 7. 瓶间变异很小 8. 通常为生物材料,具有生物危险性 9. 含单一或多种标记物
室内质控如何做?
– 修订质量手册,增加室内质控要求 – 制定本实验室室内质控程序文件 – 制定本实验室室内质控SOP.
内容
• 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
1
• 实验室检测的技术标准
2
• 实验室质量管理内容
3
4 • 实验室室内质控 5 • 自动化检测的质量控制
细胞电荷示意图
++++
+
+++

++
zeta IgM:35nm
IgG:14nm
25nm
POLYBRENE凝集细细胞示意图
未结合抗体细胞
致敏红细胞
Polybrene 离心
输血相关检测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
北京医院输血科 北京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临床检验中心血型室
宫济武
血液的使用
• 依法依规 • 准入许可后用血 • 输血管理(Blood Management) 4R规则
–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Preventing a blood transfusion to the patient who doesn’t need one
室内质量控制策略
– 质控品种类 – 每种检测频次 – 放置的时间 – 用于质控数据解释 – 确定分析批是在控还是失控的规则。
质量控制
将质量控制作为一个过程, 加以控制!!
检测方法中的质控环节
• 血清和红细胞比例 • 抗体种类 • 细胞悬液浓度 • 检测介质如蛋白含量、离子强度、增强介质的种类 • 温度和孵育时间 • 适当离心条件 • 正确的条件下使用试剂 • 准确的判读并解释凝集反应
统一的判读,确保溯源
各种检测方法
二、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标准
引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完善我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 水平,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范了我国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技术操作要求和检测试剂的技术要求,明确了 检测项目适用的检测方法,以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技术、紧急输血检测技术、 大量输血检测技术和不同型相容性输注检测的技术标准。
– 选择适宜的病人,采用正确的血制品,在恬当的时机以适合的剂量进行输 血。
Right blood product, at the right time, in the right dose, to the right patient who does
没有血是最不安全的 不输血是最安全的
循 证基 医础 学
三、输血相容检测技术标准关健环节
• 输血申请 • 样本接收 • 输注血液成份的检测组合 • 检测过程 • 检测报告 • ………..
定义:
检测项目组合
检测技术要求
样本要求
试剂要求
检测报告要求
三、输血相容检测技术标准关健环节
室间质评
血液抗体 筛查
血液发出的 测定标准
采供血 机构
检测质量

输血治疗的终极目标
安全输血
输血治疗治----
-以病人为中心,
安全和有效的
输血
有效输注
资源管理
患者治疗利益最大化
质 量组织与职责
• 第十一条 输血科及血库的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二)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 (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 (五)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七)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 (八)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 (九)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 依据
– 所用试剂 – 所选方法 – 所用设备 – 所用质控
– 修改ABO、Rh、抗筛的SOP及增修相关记录表单 – 按照室内质控SOP进行操作. – 作好记录
试剂室内质控记录
• 试剂: – 最好以表格形式记录全部试剂
• 记录内容
• 批号(是否更换新的批号) • 效期 • 生产厂商 • 质控结果
室内质控的技术要求
• 质控目标: – ABO血型:试剂血清及试剂细胞的反应性.包括阴阳性 反应的准确性,测试对象及测试介质的影响. – 项目包括:
正定型: 抗-A、 抗-B、 抗-A,B
反定型细胞: A1 A2 B O
检测方法:盐水介质
室内质控的技术要求
• 质控目标: – RhD血型:试剂血清及试剂细胞的反应性;包括阴阳性反应的准确性;测 试对象及测试介质的影响;测定方法的特异性. – 项目包括:
制定的根本 --保障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原则
• 输血相容性检测是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主要技术保障, • 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不仅仅是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的要求, • 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临床所需血液的发出和输注的安全。 • 基于输血专业特点在技术标准的编制中既对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的过程和相关质量要
素进行标化和要求,如:试剂指标、设备参数、检测过程以及室内质量控制等, • 同时又对检测结果与临床用血需求的结合、血液种类的选择等专业特色提出明确的要
室内质控

管理
检测人员 水平

受血者检 测方法组

试剂选择
测量不确定度
• Measurement of Uncertainty
• 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 使用不确定度来描述测量结果的质量或可靠性比用总误差可能更为确
切,更能说明不能将测量结果 形而上学认为是确定不变的,测量结果
QC 过程
1. 质控品 2. 确定控制限 3. 每批试验含质控品 4. 数据收集 5. 数据分析 6. 监控变异 7. 发现变异 调查解决
血型检测的室内质控
遵循定性检测的室内质控原则 特殊性:
血型抗原的多态性 不同血型系统 同一血型的亚型 同一血型抗原的不同反应性 纯合子/杂合子
• 质控目标: – AHG:试剂的反应性;测定方法的干扰性. – 项目包括:
AHG
D阴性细胞
检测方法:盐水介质
室内质控原则
• ABO血型测定 质控品设计以检出为原则,反应强度设置在至少3+, 检测频次为每天、每个工作人员开始检测时;
• RhD血型:试剂血清及试剂细胞的反应性;包括阴阳性反应的准确性; 测试对象及测试介质的影响;测定方法的特异性。
主体内容包括:受血者和供血者的ABO和Rh血型检测技术;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抗 体筛检和交叉配血检测技术。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不仅仅是对检测结果准确度的要求, 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临床所需血液的及时发出和输注的安全。基于输血专业特点, 在技术标准的编制中又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过程和相关质量要素进行标化和要求,包括: 血型试剂指标、仪器设备参数、检测过程以及室内质量控制等,同时还对检测结果与临 床用血需求的结合、血液种类的选择等专业特色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在标准中明确要 求发现质量控制结果偏离要求时,应及时采取相应调查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 保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在安全有效输血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无日程表 使用了错误的校准器
没有校准
机械故障 未做维护保养
环境
质控试验失败
房间温度太高 空气流通差 环境脏乱差
无卫生值日表 无SOP 搞卫生不勤
求,如:患者自身抗体干扰检测结果的情形。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不要单纯或过度强调 被干扰的检测结果而导致延误输血治疗的时机, • 更应注意分析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与治疗时机和血液成分合理输注的重要性,而且在 标准中明确要求发现质量控制结果偏离要求时,应及时采取相应调查分析、纠正措施 和预防措施,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在安全有效输血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的不确定性是其主要内涵。
(杨振华)
• 与误差一样反映测量过程中测量结果偏差的参数,但含义和评定方法各 不相同。
• 在其定性或半定量检测中意义显著
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
• 监控试剂盒和非商品化试剂检测结果的精密性 • 监控试剂的批间变异 • 证明检测结果可靠[可追溯性] • 及时发现实验室常见误差,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 • 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和优质试剂, 实施良好实验室实践 • 促进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 • 向顾客提供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 • 向审核方提供实验室运作的信息
复悬液 振荡
未凝集
凝集
结果判断
• 4+(++++):一个大凝集块,背景透明,无游离细胞 • 3+(+++):数个大凝集块,背景透明,无游离细胞 • 2+(++):许多小凝集块,背景稍混浊,有游离细胞 • 1+(+):细小的凝集块,背景浑浊 • W+(±):极细小凝集块,要用显微镜观察结果 • 0(-):无凝集,无溶血,细胞呈游离散在状态 • PH:部分溶血 • H:完全溶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