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知觉意象论文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
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
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
中国园林风格体会---心中梦境
中国园林风格体会---心中梦境中国园林与中国建筑不同,中国建筑讲究人际关系,注重伦理道德,多以对称中轴线分进布局,而中国园林则注重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人的文化艺术需求,因此,中国园林中的亭舍、林木、池山、小径往往不对称,布局自由舒畅。
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是神韵和意境,其造园主题思想在于求得人与自然十分和谐的理想关系,所谓诗情画意、山水泉木便是中国园林的精髓。
虽立假山,却有真山之势,虽蓄假水,却做成“来龙去脉”之活水,亭台楼阁、堂、厅、轩掩隐在绿林秀木之中,石舫、桥梁、墙垣、照壁浮于荷花春水之上。
中国园林室内空间讲究通透,便于和大自然联成一体.中国园林虽有南北之分,但内涵是近似的。
中国园林的风格之一:园有动静观之分。
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
之二: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
之三: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
之四:景物有仰观和俯看之别。
之五:景物要曲中取直,曲直自如。
之六:讲究以少胜多,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用有形之景借无形之景达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目的。
之七:讲究简与深。
华丽难简,雅淡难深;还要讲究意境,注意隐显适中。
社会在前进,园林在变化,中外融合,古今融合,体会不同时序、不同空间的园林风格,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也许能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古典中式】[/U][/U]【新中式】[/U][/U] [/U][/U] [/U][/U] [/U][/U][/U] [/U][/U][/U] [/U][/U] [/U][/U] [/U]【田园风格】[/U][/U][/U][/U] [/U][/U] [/U][/U] [/U][/U] [/U][/U] [/U][/U] [/U][/U][/U] [/U][/U] [/U][/U] [/U][/U][/U]。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知觉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知觉意象造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是视觉、知觉、听觉、嗅觉艺术的综合体,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现着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心与境的互动。
本文扼要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并对古典园林中的色彩、声音、气味、尺度等意境作了简单的评析。
标签中国古典园林;色彩;声音;气味;气味;尺度前言园林是一种占时间空间,有形有色,以至有声有色的立体空间塑造。
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意者立意,匠者技巧,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营建,譬如诗文、楹联、匾额、绘画等。
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素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征,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
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
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述据有关典籍记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既已有造园活动。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采樵,游憩的目的尚在其次。
中国经过几千年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孕育出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其发展过程主要可分为: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这一时期的主流是皇家园林,还不完全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园林的功能已由早期的狩猎、通神、生产为主,转向后期的观赏为主。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艺术十分活跃,老庄哲学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玄学的返璞归真,佛、道的出世思想等,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中的艺术感受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中的艺术感受论文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
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
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
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
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浅析中国园林中的意境
浅析中国园林中的意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致的构造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
在中国园林中,意境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是一种超越物质所能表达的境界,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本文将从材料选择、景观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浅析中国园林中的意境。
一、材料选择中国园林中的材料选择十分讲究,以求达到一种精致、典雅的意境。
园林中的石头、树木、水池、建筑等物料都被精心挑选,要求符合景观整体的主题和气氛。
首先是石头的选择。
中国园林中的假山、石桥、石壁等,常常使用天然山石,再经过巧妙布局、组合而成。
在岩石选择上,常以“奇、险、幽、古”为标准,既要有独特的形状,又要能够体现自然的奇幻与韵味。
胡建峰在《中国园林之美:意境与艺术》中指出:“园林山水之胜在于山,山之胜在于石。
石有奇怪、精美、玲珑、巧妙之处,才能在园林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可见,中国园林中的石材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的意境营造。
其次是树木的选择。
中国园林中常用的树种有松、竹、梅、桃、柳等。
这些树木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意蕴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比如松树被视为“傲骨峭节”的象征,梅花则寄托了“傲霜枝上白玉堂”的意境。
这些树木的选择和摆放,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展现园林的意境和灵气。
最后是水池的选择。
中国园林中的水景设计非常讲究,常用的水池种类有清池、鱼池、泉池等。
清池主要是为了映衬天空或倒影景物,鱼池则是为了观赏鱼儿的活泼,泉水则是为了呈现水的流动之美。
水池的选择和设计,不仅是为了呈现出水的灵动之美,更是为了承载园林的清幽与意境。
二、景观布局中国园林中的景观布局经过精心设计,旨在营造出一种空间美感和情趣意境。
在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常常会涉及到对景点、走廊、亭台、廊檐等的精心设计和布置。
首先是对景点的布局。
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景点有假山、水池、亭台、石桥等。
这些景点的布局并非简单的摆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要求各个景点在空间上呼应、相互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它丰富的文化气息。
这些古典园林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和雕塑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本文旨在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之美进行研究。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特征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感受,它来源于园林的建筑设计、景观布局、艺术装饰以及自然环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布局严谨、雅致,在有限的空间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园林的宏大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观布局也是独特的,它采用弯曲的道路、精心布局的池塘、树木、院落等元素,以及优美的雕塑,使得园林整体形成一个宁静、雅致、安详的气氛。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还以它天然而优美的风光,如湖泊、小河、山川、树木、花草以及自然形成的山水地形,为整个园林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意境。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体验1. 宁静气氛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整体布局、雕塑装饰以及自然风光都具有一种宁静的气氛。
这种宁静感可以帮助人们忘却世俗的杂念,使人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这里的优雅宁静。
2. 安详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整体布局是以安详为主,在这里不会有任何吵杂的声音。
这里是一个安详而优雅的地方,人们在这里能够找到内心真正想要的宁静。
3. 自然风光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如树木、小河、湖泊、山川以及天然形成的山水地形。
这些风光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宁静、优雅的感受,而且也能够带来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感受。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对人们的影响1. 精神上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能够为人们带来宁静、平和、安详的感受,有助于人们净化心灵,忘却世俗之杂念,使人们能够看到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
2. 生理上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除了宁静、优雅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然风光,能够使人们得到休闲和舒适。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是客观的生活、景物。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园、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传统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内容,颐和园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它的意境?一以山水为主题。
颐和园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运用大量的山石和水体,化物象为意象,把物镜幻为意境。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成要素。
颐和园对这些东西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园林的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惟其如此,颐和园这样的大型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表现出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苏州古典园林更是被誉 为“人间天堂”。在这些古典园林中,留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本次演示以留园为例,探讨游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热度感 知评价及其传播途径。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 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园林设计中,这些思想得到了 具体的体现。园林既满足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又实现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 求。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是综合性的艺术实践,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 和哲学的精髓。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 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目录
01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02 二、留园的设计理念
03 三、留园的园林特色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韵味的建筑形式。其中, 苏州留园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留 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园林特色等方面,探讨留园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独特之 处。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清嘉庆年间改筑,更名 “寒碧山庄”。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其后多有荒废易主。 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其后不断修缮整治。1961年3月4日,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 月,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古 典园林的典型例证。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第一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尤以其含蓄深远的古典韵味最具魅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特点、建筑风格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直至汉朝,中国造园艺术一直处在萌芽期,期间主要是皇家苑囿,造园的主旨、意趣很淡漠。
到魏、晋、南北朝时,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
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唐、五代可看作成熟期。
不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从造园艺术上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宋朝时,造园艺术进入高潮。
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得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随后的元朝,却一直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
到明、清时,造园艺术再次达到高潮。
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活动。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匠师。
不仅是人才辈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
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园林艺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体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画意与文心——以拙政园和《牡丹亭》的园林想象为例
体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画意与文心——以拙政园和《牡丹亭》的园林想象为例对中国古典园林最初的印象来自于苏州园林,是被初中时候收录在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编入教材时有删改)所建构起来的。
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里以简洁凝练的笔调书写了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内容涉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
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在上这篇课文时老师在课件上展示了许多自己亲自到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和沧浪亭等园林游览的照片,那浮现在她脸上迷醉与怀念的表情,那热切生动的语调,是我们大家在这个平常不苟言笑的老师身上难以见到的。
我那时并不明白老师为何对这些园林如此着迷,对我们大多数没有去过园林的中学生来说,苏州园林只存在于作业和考试中,而两者很容易将苏州园林的美消解为各种命题与答案。
但尽管如此,文章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的对超凡热情的克制以及老师那恳切渴盼的眼神,终归让我对苏州园林产生了一丝好奇与向往。
第一次去到苏州园林是在高一的暑假,那时天气异常炎热,高温的酷暑逼得人也变得焦灼不已。
拙政园门口的队伍,早已排成一条长龙,把本就不大的入口记得水泄不通。
游人烦躁的走动、身上淋漓的汗水和马路边不断扬起的尘土以及人力车车夫脸上黝黑而期待的神色不断地被定格在拙政园这个著名园林的门口,给拙政园增添了一份躁动。
费尽周折,我们一行人终于步入拙政园内部。
刚开始,我并没有如我在进入前所想的那样为眼前的景色所惊艳叫绝,反倒觉得这过分妖娆的荷花、呕哑嘲哳的蝉叫和如织如梭的游客令我格外心烦,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观景亭上的人们总是在那里兴奋地议论着、拍照着,就像一群急忙采蜜的蜂儿拥赴到唯一一处的花朵一般。
我随兴漫游,不一会儿就走过了黄石假山,没料到在拥挤与嘈杂的背后居然是一片的豁然开朗,花光水影、翠玉飞羽一下闯入了我的眼帘,颇令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走到远香堂回廊,一张紫檀圆桌上摆放着一大盆洁白淡雅的花,清微出尘的宛如悠扬的古琴音。
知觉、场所与园林意境——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浅析
在建 筑领域 流 派 纷呈 , 筑 世 界逐 渐 向视 觉感 建 官至上 主义发 展 的 当 代社 会 , 现 象 学 ” “ 筑 现 “ 与 建 象学 ” 一 系列 推崇 人作 为知 觉 “ 等 本体 ” 的存在 以及 场所精 神 、 场所 氛 围 的理论 学 说 受 到极 大 关 注 。而 现象学 理论 中强调 的感官 知觉 体验 之重要性 又 与 中 国江南 古典 园林艺 术 以人 为本 进行 意境构建 的创 作 精神有 相合 之处 , 文对 江 南 古典 园林 艺 术创 作 中 本 的知 觉体验 要素进 行 论 述 , 以 发掘 江 南 古典 园林 借
一
。
这 一 概 念 来 源 于 古 罗 马 , 罗 马 人 认 为 每 个 古
“ 在 ” 具有其 精 神 , 种精 神 赋 予人 和 场所 以生 存 均 这
命 , 所 精 神 伴 随 着 人 与 场 所 的整 个 生 命 旅 程 。 场
现 象 学 理 论 由 德 国 哲 学 家 胡 塞 尔 在 2 世 纪 初 ( ) 期 创 立 , 出 了 直 接 面 对 事 物 本 身 的 认 识 方 法 , 直 提 即
种 ‘ 识 ’ 抑 或 可 以 叫 做 ‘ 见 ’ ‘ 见 ’ 往 知 , 成 。 成 往
先人 为主 的掩盖 了场所 精神 , 挡 了人 们 的视线 , 遮 场 所应该 被 还 原且 关 注 。 其 主 旨在 于抛 开 纯 理 性 的 ” 哲学成 分 , 以主观 的身 体意识 去体 验场所 氛 习, 而 从
( ) 所精 神 : 国现 象 学 派建 筑 师 斯 蒂文 ・ 1场 美 霍 尔 在参观完 苏州 园林 后感 叹道 , 州 园林 空 间 内存 苏 在他 一直强 调 的“ 第三 种存 在 ” 也 就是 建 筑对 场 所 , 的锚 固关 系 、 所感 和场 所精 神 。 “ 场 场所 精 神 ” 然 虽 属 于存在 主义现 象 学 的 范畴 , 在 知 觉 现象 学 领 域 但
【高三作文】臆想苏州园林
【高三作文】臆想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回来,总对自己说要写点什么,可真正铺开纸张,拿起秃笔,却什么也思索不出来了。
想想这几天的行程,心中委实颇有感触。
尤其当我带着从书中织结的一个梦走进苏州园林时,眼前浮现的一幕幕均混杂着诸多游客的嘻笑喧嚷,心中顿时升起一段莫名的哀伤,一种难言的抱憾。
想到这,笔尖一颤,就写下了此篇文章。
一自古以来,中国美学风格常分两种:一种是北方的苍劲悲凉,一种是南方的温润秀雅,而苏州园林作为南方风格的一种缩影,作为自然另一种方式的表达,自是古风遗韵,仪态万方,想来也教人神往。
苏州,水中的沙洲;苏园是一座由水构成的花园。
走近苏远,想象与现实在近战中相遇,进入苏远;走进苏园,理性与感性同甘共苦。
亭、亭、廊、亭,每一个都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古人的精致设计和奇异想象。
经过洗涤和沉淀,它有一种不同于自然的味道。
江南四大名园之首的拙政园,是明代退隐的御史王献臣对历史遗址的拓建与整修,文征明亲自参与蓝图绘制。
沉默多年的光阴,只是作为一颗明珠现世前特有的映衬与铺垫。
中国古代的传统人文文化自此得到了最深刻的继承与发挥。
诗人、墨客、鸿儒在这里谈古论今,道尽风月,吟诗作赋,感怀天地,举杯邀明月,多年的情愁皆化为一杯水酒,一饮而尽,只留下两行泪迹,风干在面颊上。
中国诗词繁多,亦道不尽此时此景的风雅情感于万一。
高谈阔论固不可少,休憩宁静却也总能让置身于其中的人心胸旷达,清风明月,铺开宣纸,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抑或是什么也不理,提着酒壶,拈着酒杯,“引壶觞以自酌”,披着月光畅游在曲径通幽处,怡然自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最清晰、最精致的一种,它逃脱不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世界的嘲笑。
朝代更迭后,拙政园的主人多次更换。
历史在拙政园上交迭,积淀得越来越厚。
战争、政治、商业与世俗的喧嚣交织在一起,使得拙政园乃至中国园林的背景色呈黑色和灰色。
它不再优雅、浪漫、浪漫。
这里的古典、传统甚至习俗都变得浅薄和卑微,真正吸引眼球的只是几幅彩画。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知觉意象
市花的评选等,莫不是教化历代相承的缘 故;但另一方面,在花木配置上也形成某种
定势,如小窗芭蕉、水岸杨柳、山植松柏、
水中放莲等。
中国园林在建造过程中也积极贯穿“和 谐是。切色彩美创作的总原则。”利用人眼
隋代的大兴城,虽继承了周制,即宫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庙右社的传统,又沿用了曹魏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知觉意象
蔡双青董细
(浙江绿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景观所,325000)
【摘要l造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 史.中国古典园林是视觉、知觉、听觉、嗅 觉艺术的综合体,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 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现着如诗如画般的 意境,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 心与境的互动。本文扼要的介绍了中国古典 园林的发展概况.并对古典园林中的色彩、 声音、气味、尺度等意境作了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色彩;声音; 气味;气味;尺度 前言
A.*&《*“目**m∞#口《#№ Ⅱ4.^&《自H*∞-,r*目**自%目 i tE^ⅢM n“j目ⅢJ¥800女4☆
|匕H《糠Mn*∞Ⅻ#十目,tgE*
d~#M■mm∞f“自TItI∞自&*mm #鹰z f*十镕.mⅫm¨M∞№t&#n
H!目.罐H*¥*镕∞8*.*《&*∽ JLH¥曲;杭M∞n8目H“*女#&。≈
{#*目{,&m自”《#m”∞#*.‰ ^“镕*∞g§}R∞☆■、【l』H#”∞女¥ ∞月日目十mM##E&,g*&mn g
植有挂#H镕*#、*W、日m挂树、自 ±!、腊梅等日种*#^jt*t_、=株 #十Ⅱ#自t林%镕■镕目.(Ⅲ目L月Ⅳ 日十l|JM&轩庭院)
#^≈☆#目#m自*mmm∞K#. 自目EmEA☆¥十目.#%^¥}4#女m *#^日#¥目#£女女nn∞!H£ ¥,&u|m自∞目&}&*日¥*《{mⅫ *自{#n∞^.%^&§&#f目#2 rl-
感悟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
感悟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繁殖于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许多园林的建造借助文人和画家,由于这些人的参与,在建造园林时,他们将自己奇特的理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建造中,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端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重情感颜色。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特殊是山水画所遵守的最基础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被造园者奇妙地应用到造园艺术中,再加上造园者自身情感的倾泻,并受当代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崇尚自然,寻求虚静,回避现实和憧憬原始自然状况的生活,尽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汇集了诸多的元素,为塑造一种文人所特有的安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采与质朴无华的气质和情趣。
在方寸之中到达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川大山,寄情于山水,到达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幻想境界,使游人富情于景,园与人情景融合,触景生情,发明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园林中的山水草木,花鸟鱼禽大同小异,游观者却因各自的身份、处境和心境有别,“会意”寄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即是“会意处不必在远”。
从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的自然生态中悟出了天人合一、观物达理的永恒韵律,正是精美的田园风光和活泼的自然风景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水平的净化,而园林的构思和形成已远远超越了文人以园林自乐的狭窄范畴,而形成了人类回避尘世、享受平等的大同世界,尽管它是诗人的一种空想,但意义和影响却十分宏大。
中国古典园林寻求得玄即真的最高境界,造园者借助园林中的景物来烘托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以中国诗词和绘画来权衡造园艺术的成绩,并寻求造园意境的深远。
对境界的寻求,中国古典园林由来已久。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
重视神品和韵味,并在造园中寻求山水诗那种蕴含向往的境界从而到达“池塘生青草,风柳变鸣禽”或“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气霞蔚”这诗一般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在寻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将中国画的写意伎俩奇妙地融入造园中,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发明出令人向往的太虚幻境。
浅析中国园林中的意境
浅析中国园林中的意境中国园林中的意境,首先体现在显性的自然景观中。
自然景观是园林中最重要的元素,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美感,更在于其能够让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和认知到自然的形态美和灵性美,从而引发出美的感触和美的思考。
园林中的山水、池塘等自然景观,往往通过纹理、形态、质感等手法营造出充满诗意的视觉语境,而意境则是这种语境所张扬的思想情感的美感体验。
比如,中国著名园林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通过设计各种堆山叠水、远近藏显的景观,从而达到了“神在山,灵在水”的较为完美的自然景观,其所呈现出的意境是“诗情画意、境由心生”的。
其次,中国园林中的意境还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发扬上。
中国园林从古至今,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吸取并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此为基础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的意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意境产生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领悟和深层次的汲取上的。
比如,北京颐和园就集中了我国古代文学、绘画、建筑、园林等艺术种类的精华,园林里的假山、池塘、廊亭、花木等,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神韵,其所代表的意境,是“古朴典雅、和谐共生”的。
最后,中国园林中的意境还表现在对情感的深刻刻画上。
中国园林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载体。
园林以自然界中的景物为基础,借助建筑、人造环境来组成景观,但园林所表现的不仅是皮相形态,更是情感、精神和阅历的体现,这也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比如,中国南方著名园林拙政园,在设计和造园过程中,巧妙地植入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的情节和形象,使之大气磅礴、真情流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情感氛围,其所展现的意境,是“生态自然、情感流溢”的。
总而言之,中国园林是一种蕴含着丰富意境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设计和造园时,园林师们借助于自然、文化、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元素,将其逐一融合,从而构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使人们沉浸于其中,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转载)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建造不仅仅是建筑那么简单,不仅要有别致的景观还要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园林才能经久不衰,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参观。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它有别于西方园林对形式逻辑和几何形体的追求,重视的是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也是中国园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园林意境的概念及思想渊源“意境”,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结合所处环境而来的产物,意寄情于景,在所处的园林美景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熨帖,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是通过构思创作,表现出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
古人云:“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
”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境,造园家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深刻的理解,通过创造想象,倾注在园林景象中的物态变化的意识结晶。
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即“意在笔先”。
从审美欣赏的过程来看,审美主体以园林景象为感知起点,以园林意象为中介,进行再造想象,“得意忘形”,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哲理化感性———园林意境的审美体验。
这是一个由表及内的过程,即“画尽意在”。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唐宋年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属于园林史上的发展、转折期。
这一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
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
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
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式来谈玄论道。
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反映在园林创作中,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蕴作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蕴作文哎,说起中国古典园林,那简直就是一幅幅活生生的水墨画,里头藏的哲学道理,深得很嘞,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表面看是辣,里头却是各种滋味的融合。
你想象一下,走进个古典园林,就像穿过了时空的隧道,一下子就到了个另外的世界。
那些个假山啊、池塘啊、亭台楼阁啊,不是随便摆的,每一砖一瓦,都透着古人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就比如那个假山吧,它不仅仅是堆石头那么简单,那是“师法自然”,讲究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就是说,虽然是人工造的,但看起来就跟大自然自个儿长出来的一样,这就是咱们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嘛。
再来说说那些曲径通幽的小道,你晓得为啥子要修得弯弯曲曲不?那是为了让你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每一步的风景,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这就跟咱们四川人的生活态度有点像,不急不躁,慢慢来,好戏在后头呢。
还有那些个池塘,里头养着鱼,种着荷花,夏天一看,清凉得很。
这池塘啊,它就像是园林里的眼睛,既能看到天上的云卷云舒,也能映出岸边的花花草草。
这就是“借景”的手法,把外面的好景致“借”到园子里面来,让人的心胸也跟着开阔起来。
这就像咱们四川人常说的“眼界要放宽”,不要只看到鼻子尖那点事儿。
最后说说那些亭台楼阁吧,它们不仅是休息的地方,更是观景的绝佳位置。
站上去一看,整个园林的风光尽收眼底,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哎呀,这园林设计得真是太妙了,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就像是精心布局的一盘棋。
这其实也是古人对“和谐”的一种追求,不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还是环境与环境之间,都要和谐共处,这样生活才安逸嘛。
所以说啊,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个看景儿的地方,它里头藏着的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下次你再逛园林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说不定就能悟出点啥人生哲理来呢。
论中国园林设计之意象
论中国园林设计之意象从中国园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探索其文化根基,从“意象”的角度来解析影响中国园林形成的文化因素,并希望现代园林设计也应有一种意境来支持。
标签:意象中国园林审美文人画精神内涵中国园林渊源久远,博大精深,其精髓是以汉族文化为背景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在造园理论和造园实践上独树一帜,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
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无不让世人称绝,其难以言表的“意象”美,更是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意象之意“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它没有确定的含义,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图像学等学科中归纳为四种含义:1.“表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意象色彩、意象素描、意象雕塑、意象设计等)。
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形象或曰“胸中无竹”。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在英语文学领域,通常用“imagery”指称事物的内涵,因此又被译为“意象”。
二、园林意象中国园林从表层到深层,则依次为观赏性、意象性和哲理性。
意象性则是园林文化的主要方面。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象”,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意是寄情,像是遇物。
情由景生,象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
“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
”“意象”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弦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
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
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以至入神,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象”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诗情画意中的美——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
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意境中诗画的分析,探讨其所包含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蕴。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诗情画意正文1 园林景观历史中国古典园林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其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丰富和完美.园林是既可供居住、避暑、宴客等的场所,又是获得高级精神享受、倾心游赏山水林泉等自然美的地方。
匠心独运的造园家们在喜爱自然、模仿自然、进而再现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实现至高至美的理想境界,从而创造出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意境。
2 园林景观意境“意境"说早在唐朝就已经诞生了,但是思想渊源不仅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哲学,而且因佛教的传入,受佛教禅宗的直接影响.从先秦时代的“象”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为“意象”;从“立象以尽意”到“得意忘象",由“忘象”而探入“象外”这条观念之流,同“意境”的出现自有其历史的渊源.但是,“意象”的发展却并非是“意境"之所以诞生的直接原因。
而是由于佛教流传影响的结果。
“境”和“境界”是魏晋至唐代佛经翻译中常用的词汇,特别是在六朝以来的佛家典籍中更是常见.所谓“清清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梵文,意为智慧)。
即是把无情之物都看作具有真如的境界(真如,梵文,意为事物的真实性).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有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
从而推动了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意境”说既得禅宗“境界”的启示,吸收其“顿悟”的直觉体验方式,超功利、无思虑、以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
同时也融贯了老庄哲学,有与无、虚与实统一的“道"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知觉意象【摘要】造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是视觉、知觉、听觉、嗅觉艺术的综合体,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现着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心与境的互动。
本文扼要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并对古典园林中的色彩、声音、气味、尺度等意境作了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色彩;声音;气味;气味;尺度前言园林是一种占时间空间,有形有色,以至有声有色的立体空间塑造。
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意者立意,匠者技巧,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营建,譬如诗文、楹联、匾额、绘画等。
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素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征,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
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
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述据有关典籍记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既已有造园活动。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采樵,游憩的目的尚在其次。
中国经过几千年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孕育出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其发展过程主要可分为: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这一时期的主流是皇家园林,还不完全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园林的功能已由早期的狩猎、通神、生产为主,转向后期的观赏为主。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艺术十分活跃,老庄哲学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玄学的返璞归真,佛、道的出世思想等,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寄情山水,游山玩水一时成为风尚,促进了风景式园林的发展,由再现自然到表现自然,由简单模仿到适当的概括提炼,完成从源于自然到高于自然的转变。
该时期主要代表作有铜雀园,华林园,仙都苑等。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奠定的风景式园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当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达到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隋代的大兴城,虽继承了周制,即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庙右社的传统,又沿用了曹魏邺城改进的方案,同时又有所创新,采取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环套的配置形式,整齐严正。
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公元960—1271年),宋时期(公元965年一公元1279年)的皇家园林趋于小型化、多样化,与历代相比最少皇家气派,更多的接近私家园林,以改造地形,诗情画意的规划设计为主,写意山水成为显著的特色,而且还出现了“寿山良岳”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皇家园林作品。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形、色、声、香是园林建筑艺术意境中的重要因素。
除了满足视觉所展现出如诗如画般意境外,园林的深意还在于调动起人们其它感官的知觉,如听觉、嗅觉以及由感官所引伸的身体知觉,由此才将人与其所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令人深刻体味“坠入空间”的归属感。
视觉、听觉、嗅觉、知觉中视觉最为直接,园林营造中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
而声音、气味、身体尺度及环境所引发人的情绪震颤,则无形中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
2.1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色彩色彩是组成园林艺术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园林中的主要色彩是绿色,而色叶树种由于其亮丽的色彩,比一般植物更能引起游人的注意。
植物被人为地赋予了个性,成为人格的象征,高低贵贱由此而分。
《论语》有云: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更有林和靖梅妻鹤子之千古佳话。
植物还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
古人以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月季为花后。
榉树象征中举,紫薇象征高官,紫荆象征和睦,萱草象征忘忧,石榴象征多子。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同栽,意喻玉堂富贵。
中门种槐,便能三世昌盛。
朱钧珍教授认为中国园林创作风格的形成是以植物生态习性为基础,创造地方风格为前提;以文学艺术为蓝本;以设计者学识、修养出品味,创造具有特色的多种风格;以师法自然为原则,宏扬中国园林自然观的理念。
通过植物外在的形、拟人化的神以达成法(生成为基础,画理为蓝本,诗词为意境),并将园林所给予人的归纳为:景(物)、意(境)、情(感)和(哲)理,可谓独到而精辟。
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综合表现,对中国的园林植物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传统名花的形成,如十大名花之说,各地市花的评选等,莫不是教化历代相承的缘故;但另一方面,在花木配置上也形成某种定势,如小窗芭蕉、水岸杨柳、山植松柏、水中放莲等。
中国园林在建造过程中也积极贯穿“和谐是一切色彩美创作的总原则。
”利用人眼的视觉原理,将秋色叶树种与其他树种及园林要素进行和谐配置,营造园林景点和意境,最主要用的技巧有二种:第一种是通过对比配置营造和谐美。
在青枫绿屿中远景松树苍翠,近景槭树绯红,色彩对比明显,使得红色更红,翠色更翠;近景暖色、内敛、后退,对比中更显出景色深远。
种过协调配置营造和谐美。
如扬州个园中的秋山以黄石丹枫表现秋景,夕阳下,黄石丹枫营造出一片秋天的色彩,从而在协调中产生和谐之美。
对比和协调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同时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只是在不同的园林中有所侧重。
如避暑山庄的松云峡,主要以松树组成风景构图,配以枫树,形成“掩映枫林,浅碧浓青,远迩一色,每轻霜乍染,万叶皆赤,锦树分丛,丹霞竞彩”(热河志)的景观。
碧和青是色相的和谐;浅和浓是色彩饱和度的对比;青和赤是色相的对比。
2.2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声音一个好的声景首先是人、环境、社会之间具有种声音进行调和,以及与公园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相互依赖性,要在不损害人、声环境、社会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要。
声景设计不是孤立地在园林空间中使其能沿着良性循环的线路发展;其次,声音的内容要丰富并且富有意义,任何一种事物都会产生具体的声音,人要通过感知声音的特性,从声音中把握事物的特征,即让声音成为事物表征自身特点的标志之一,通过这些标志特征,人们可以多方面地认识到主体的某些特征,进而认识主体;再次,声音应能让作为主体的人感到事物的存在,进而进行审美活动。
不同的环境对声音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人们所处的环境、人的心理状态、生理因素、期望值的差异以及自然、文化、社会、地域等因素的不同来进行声音设计,让其所营造的声景满足特定的需求。
以风声取境在造园艺术中常借自然风声与墙体、松林、竹林等相结合产生洞音,松涛、竹籁之声等营造不同的意境。
扬州个园东南小庭院南墙上有直径约一尺的二十四个圆孔,每当阵风掠过,由于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发出箫箫鸣声,并与宣石、蜡梅相配,形成冬潭白石公园“听风亭”等都以风声营造意境。
以雨声取境在园林中以雨打芭蕉、荷叶、翠竹、梧叶之声取境,别有韵味。
苏州拙政园有两处著名的雨境景观,一处是“听雨轩”,另一处是“留听阁”。
以虫鸟鱼鸣取境在园林中主要是借自然界动物之声来营造独特的气氛和含蓄的意境。
在动物声音中最为婉转多变的要数鸟声。
陈扶摇《花镜》说:“枝头好鸟,林下文禽,皆足以鼓吹名园,非取其羽毛丰美,即取其声音娇好。
”可见,鸟以其色泽美、形态美和声音美,为园林美景,增添不少趣味。
高高树上吟唱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蝉露宿风餐,自古就是高洁的象征。
它“裂方号而复咽,凄欲断而还连。
吐孤韵以难律,含五音之自然”,盛夏时日蝉声由小至大,再慢慢隐去,这种绝妙的声音,在人的心灵深处荡漾,让人的思绪归于宁静。
2.3 竹院金风细,荷塘花气香——气味气味一方面让人进入环境空间,另一方面引发人的相关记忆,并由记忆牵引而进入另一时空,从而超越其身体所处的时间与空间。
这是视觉所无法传达给人的,气味能够带来无限延展,这也正应了园林的所谓“以有限之园寓无限之境”。
古典园林中的暗香多以花木为主,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论及造园时有云:“造园要素:一为花木;二为屋宇;三为叠石。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常常通过借用环境中植物发出的气味,组成创作空间的部分,以增加诱人的兴趣。
如以兰花著称的广州兰圃,微风带来优雅的兰香,为庭院增加几分雅韵;杭州的杜鹃园以杜鹃为主题。
每当花开时节。
漫山遍野漂着浓郁的芳香,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又如有“小山丛桂”的美名的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庭院,呈狭长形状。
呈植有桂花、西府海棠、槭树、鸡爪槭树、白玉兰、腊梅等品种的花木共约十二、三株,其中桂花占七株花香飘满园。
(见图1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庭院)2.4 园小乾坤大,亭窄天地宽——尺度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变化等特点。
园林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空间艺术,比山水画的构成要复杂得多必须考虑到活动在其内的人。
当人或停或行于园林之中时,却无一不觉得空间的亲切宜人,这是因为园林的尺度始终以人为标准,人的视平线、人的举手投足、人在空间中自我的衡量……都是影响园林空间尺度的因素。
只有园林尺度与人的尺度相协调,才能创造出宜人的园林空间。
尺度的感受是多方位的,或高,或低,或开敞,或幽深的空间尺度影响着人肢体的伸展,并波及心理感受。
苏州园林一般通过使用墙、廊、建筑、假山、桥梁、树木等多种手段来划分空间,将园林划分为若干景区均有各自主题和特色,景区间主次分明。
苏州园林各景区主题不同,如有以山为主题的,有以花木为主题的,有以石峰为主题的等,但主景区通常以山水为主题。
所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白居易.《草堂记》),以拳石配斗水,方显山水之亲和,有限之园无以容纳百川,而依其尺度浓缩后,却令人体味到真山水之妙景。
拳石斗水有别于所谓的微缩景观,它不是将自然山水等比例缩放后以维持“尺度”而是以拳石代群山,以斗水喻百川,人与自然的比例尺度并未发生改变,所以人能够融入,而非如巨人般在微缩后的山水间大步前行。
以留园为例,留园分中部、北部、东部、西部四个景区。
中部是全园的主景区,其寒碧山庄为原留园遗物。
中部景区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中心,登临山顶“可亭”,全园景观尽收眼底;东区以建筑为主,重檐垒楼、曲折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