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第一节--阴阳学说

合集下载

[课件]第二章第1节阴阳学说PPT

[课件]第二章第1节阴阳学说PPT

虚寒证 虚热证
3、阴阳互损 含义:指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 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其理论依据是:此消彼消。
阳损及阴 所形成的病证为阴阳双虚证,是阴阳偏衰的进一步发展 阴损及阳
4、阴阳转化
含义:指在一定条件下,阳邪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 阳证。
(四)指导疾病诊断 基本观点:疾病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阳进行 说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基本观点:预防疾病在外防止阳邪或阴邪的侵犯,在内注重脏腑 气血阴阳的协调;治疗疾病当注重阴阳盛衰的协调,以恢复阴阳协调 平衡为原则。《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 为期”。
1、确定治则治法
原则
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损 其 有 余
“阳盛则热”的实热证
用寒凉药清除其热,即“热者寒之”
亦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划分的标准
以水火的特性为标准
(三)阴阳的属性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分阴阳 1、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上午:阳中之阳
夜半前:阴中之阴
昼(阳)
下午:阳中之阴
夜(阴)
夜半后:阴中之阳
2、阴阳的规定性(固定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阳 温度 气象 时间 方位空间 物体性状 物体运动状态及 运动趋向 温暖、炎热 晴天 白昼、春夏 东、南、上、外、表、左 气态、无形 寒冷、凉爽 淫雨 黑夜、秋冬
阴阳的相互消长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协调平衡
含义:阴阳的消长平衡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 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的消长中,保持动态的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4.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亢而 出现寒证。
特点:阳虚则寒——虚寒证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 过劳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偏衰:阴虚则热 概念: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亢 而出现热证。 特点:阴虚则热——虚热证 形成原因:热病后期伤阴 五志化火伤阴 久病 临床表现: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出现的虚热证。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出现的虚寒证。(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 神疲口燥。 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 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 溏薄,尿频而清。 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 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 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例如:四季气温变化




夏:阴消阳长
冬:阳消阴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第二章++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章++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概念在《易经》中由阴爻(– –)和阳爻(—)两种符号形式来表示 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与黑夜, 炎热与寒冷,晴天与阴天等。一般来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 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 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表2-1-1 )
一是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互相转化
二是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即阴中含有阴阳,阳中含 有阴阳。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知识窗
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明代医家张介宾《类经· 运气类》所言 :“天本阳也,然 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也。” 现代研究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治疗中,如 炎症微环境中的整体属性阴,抗炎属阳,而在这这整体之 中,不同的细胞和分子又表现出不同的阴阳属性,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寓”,共同促进肿瘤的进展。研 究认为肿瘤的实质是细胞水平上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细 胞增殖属阳,亡属阴,细胞凋亡过少而增殖过多,阳盛阴 衰形成肿瘤;当凋亡速度大于增殖速度,即阴阳趋向于动 态平衡,则恶性肿瘤消退。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1 2 3 4 5 6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的互相关系
病因病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学 习 目 标
• 掌握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熟悉 – 阴阳学说辨识基本的病理表现 • 了解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 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 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 论。它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 心内容,也是当前中医理论现 代化的研究热点之一。

第二章 阴阳学说课件

第二章 阴阳学说课件

•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 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 然界可表征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 过程的协调有序。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 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 则表明疾病的发生。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 ”、“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 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互 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
(二)阴阳互根
•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 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 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 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 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 制等。
•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 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 体的生命活动。 • 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 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 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 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 相对稳定,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 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 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
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 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标示 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 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 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中篇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下篇源自常见病症中医护理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 藏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五章 诊法 第六章 辩证 第七章 养生保健与护理总则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学习目标
目录页
1.了解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的概念。
2.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既可以是渐变,又可以是突变。 如:季节的转化 急性传染病:持续高热—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阳气暴脱证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解剖部位 (二)说明人体生理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关系 (四)指导诊断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寒与热 互用-相互资助、促进 如:功能与物资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阴阳消长: 阴消阳长—如:由春至夏;功能物质(阳)的产生必须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阴) 阳消阴长 — 如 :由秋至冬;营养物质的代谢(阴)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六)指导养生

阴阳学说(授课)

阴阳学说(授课)

、对立制约的 、互根互用的
、消长平衡的 、可以转化的
、“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 ) 、阴的绝对亢盛 、阳的绝对亢盛 、阴虚而致阳亢 、阳虚而致而致阴盛
、“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 、实热证 、实寒证 、虚热证 、虚寒证
、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 )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阴病治阴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泻
阳病治阳

虚热证 补阴

(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指导疾病治疗 指导养生 确定治疗原则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寒凉——阴;温热——阳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升降浮沉: 升浮——阳;沉降——阴
“阴阳离决 精气乃亡”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消长平衡
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运动
变化中



对立制约——消长



互根互用——整体平衡
阳 消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消长平衡 、阴阳对立关系的彼此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阴阳互根关系的彼此消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 “阴阳互藏其宅,故伤其阳即及其阴,
、躁动不安 、发热 、呼吸气粗
、语声高亢 、脉沉迟
、属于阳的药味有:(

、辛 、甘 、苦 、酸 、咸

第二章 第一节--阴阳学说 ppt课件

第二章 第一节--阴阳学说 ppt课件
阴阳消长一般有以下三类不同的形式:
①阴阳的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 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 ②阴阳的皆长与皆消 表现为阴阳皆强或皆弱 ③阴阳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2)阴阳平衡——阴阳消 长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事 物总体性质仍处于相对的稳定 状态。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 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 一个统一体中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含义有三:
(1)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 物或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的。
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含义有二:
(1)阴阳互根,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 中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 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没 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
(二)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阳 运外上温明无 兴 动向升热亮形 奋 的的的的的的 的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的属性特点
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阳—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 的、兴奋的。
阴—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 的、抑制的。
(2)阴阳互用,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 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不断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与血、物质与功能、兴奋与 抑制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

中医美容第二章第一节阴阳学说与美容

中医美容第二章第一节阴阳学说与美容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泻Biblioteka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其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补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 足

之源,以消阴翳。)
• 哪儿多削哪儿 • 阴多(寒大)——热药 • 阳多(热大)——寒药 • 哪儿少补哪儿 • 阴少(虚热)——滋阴 • 阳少(虚寒)——补阳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升、浮——阳 沉、降——阴
④既可以表现具体事物,又可以表示功能状态。 阳——升散的,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 阴——沉降的,静止的,寒冷的,晦暗的
⑤对立——本质
(二)特点
特点:阴阳具有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
1.普遍性 2.关联性
3.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②阴阳比较对象不同
春-夏-秋-冬 ③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 病态——阴阳失调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六淫为阳
湿邪、寒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为阴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 偏盛
阴盛 伤阳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中医护理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

中医护理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

教学课题:阴阳五行学说教学目的:1.了解阴阳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认识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教具:1.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案、课件;3.相关图书资料。

教学主要方法:讲授法、互动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阴阳现象,引起学生对阴阳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0分钟)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特征。

三、介绍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5分钟)1.阴阳学说的历史渊源;2.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阐述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5分钟)1.中医护理学中的阴阳学说的应用;2.以实例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五、小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概念及特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作业布置: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医护理学中阴阳学说的应用,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掌握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实例的介绍和讨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另外,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注意作业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第二章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章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章第一节阴阳学说一、名词解释1.阴阳2.阴阳对立3.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二、填空题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3.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和。

三、单项选择题1.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E后半夜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5.“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6.阴阳转化是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绝对的 D相对的 E必然的7.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8.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A寒极生热 B阴病治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E阴中求阳9.寒可制热,动可制静,说明了阴阳的A消长平衡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10.导致虚热证的是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D阴偏衰 E阴胜阳病11.属于阴证的是A虚证 B表证 C热证 D实证 E实热证12.“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13.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阳 E阴病治阴14.“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A阳虚B阴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15.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称为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阴阳两虚16.按照阴阳学说理论,下列描述中属阳的是A消极的 B沉降的 C无形的 D寒凉的 E湿润的17.根据阴阳的属性,属阳证表现的是A面部色泽晦暗 B语声低怯 C精神萎靡 D身热面红 E脉象细弱18.物极必反说明A阴阳互根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19.以下属性不属阳的是A温热的 B明亮的C抑制的 D上升的 E活动的20.以昼夜分阴阳,上午属于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转化阳21.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 B上与下 C邪与正 D内与外 E表与里22.以昼夜分阴阳,则前半夜为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对23.不属于阴的是A寒凉的 B下降的 C抑制的 D晦暗的 E亢进的24.阳胜则热属于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寒热错杂证四、简答题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病理变化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具有对立统一的思想。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的哲学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气一元论——研究精气,也叫元气的内涵及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 视频《黄帝内经》纪录片,撩开气的盖头
• 方法论
世界观—是什么?
• 地心说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之后 经过学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对其进一步发展逐渐 得以建立和完善。地心说在古代西方长期处于兴盛 的地位。
•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 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这个理论体系提出 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 都在围绕太阳旋转。
进一步引申
生发、生长、向上 相对
逐渐引申……
• 光明、温暖、高兴、生发、向上、积极 • 黑暗、寒冷、抑郁、抑制、向下、消极
•阳 •阴
“阳,明也。山之南, 水之北也。
阴,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
日光向背



二、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的概括。
要点:自然界 关联 对立 属性
• 李济仁教授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他的夫人张舜 华女士同样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教授,夫妇二人一共 育有五个子女,全部都是医学专家,其中有三个儿子相继 成为博士后,四个子女被评为教授。“一门三博士,两代 六教授”,在医学界传为美谈。而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写 出了《养生大道: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易经〉 养生大道》、《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等诸多养生类畅销 书的张其成博士。
小结
• 精气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2章 阴阳学说

第2章 阴阳学说

⒋阴阳转化 临床上,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原先性质属于阳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 化为阴证。 原先性质属于阴的病证,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 化为阳证。
指导疾病诊断
•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 于阴阳失调。在诊察疾病时,如果善于运 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 状态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抓住病变 的关键。
阴阳失调的类型 • • • •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转化
⒈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 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阳胜:多指阳邪致病,或机体功能亢奋,表现出 一派热象。 阴胜:多指阴邪致病,或阴邪滞留体内导致机能 障碍,表现出一派寒象。
⒉阴阳偏衰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明或阳的某 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温暖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 虚寒征象。 阴虚:无力制约阳热,可出现虚热征象。
阴阳的相关条件
• 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 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 具有相关条件的。不具有相关条件的 事物或现象,不宜用同一阴阳来分析。
相关条件,就是阴阳得以共处一体的决定因素。 例如: 以地球自转一周为条件的话,则昼为阳、夜为阴; 以地球公转为条件的话,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除了阴、阳之外,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一个既规定了具体属 性,又没有具体物质承担者的理 性概念。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普遍规律 三阴三阳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形式 阴阳的相关条件 阴阳的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基本特征
• 含义 取象比类→ “向日” “背日” “向日”→“阳” 与之相反→ “阴” • 特征

第二章 中医骨伤科基本理论

第二章 中医骨伤科基本理论

24
(1)传达暴力
• 传达暴力多由大小相等、作用方向相反的 纵向轴心作用形成,易发生在四肢和脊柱。 • 骨折类型:多为斜行或压缩性骨折
25Biblioteka (2)扭转暴力• 扭转暴力为大小相等,作用方向相反的横 向轴心作用所致,损伤多发生在关节、筋 腱结构薄弱处或骨干细弱处。 • 骨折类型:撕脱性骨折,螺旋形骨折,关 节囊和韧带多撕裂伤
持续劳损力由于劳作过度或劳作姿势不正易形成筋肉骨关节积累性劳损而使组织变性增生肥大严重者产生脆性断裂此为局部气血阻滞积劳成疾所致如长期跋涉可形成第二跖骨的疲劳骨折长期低头誊写易形成颈项部肌肉劳损长期负重劳作易引起腰肌劳损或腰椎间盘退变等均属此类损伤
第二章 中医伤科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及同一事物 内部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双方属性的概 括 • 阴:静止 下降 物质 内在 晦暗 衰退 寒冷 • 阳:活动 上升 功能 外在 明亮 旺盛 温热
19
1.直接暴力
• 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 的部位,可由跌仆、坠堕、撞击、扭闪、 挤压、击杀、负重等引起。直接外力损伤 造成的骨折常为粉碎、横断;造成创伤多 形成开放;造成的脱位多并发筋断和骨端 撕脱。依据直接外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 概括为以下几类:
20
(1)冲撞伤
• 冲撞伤是身体受到暴力冲击撞伤,或称碰 撞。这种损伤的特点是身体在运动状况下 受伤,其损伤程度不仅决定冲撞物的重量, 还与此同时速度、距离有关,速度越快, 受伤越重。直接暴力冲撞伤,轻则肌肉筋 脉损伤而肿胀出血。肢体功能障碍;重则 骨折、脱位,合并广泛性的肌肉筋脉损伤, 甚则合并内脏、颅脑损伤。
33
2.六淫致病的特点
• (1)六淫致病的共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概念及其运动变化规 律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独 特的思维方法。
阴阳概念源于西周,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
向日的为 最初含义——日光的向背 阳背日的 为阴。 (阴阳的 温热、明亮者为阳 符号) ——如白昼、春夏、火等。 逐步引申—两类属性事物的代 寒凉、晦暗者为阴 ——如黑夜、秋冬、水等。 表
“阳胜则热” (1) 阳偏胜 实热证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 (2) 阴偏胜 实寒证
“阳胜则阴病” 实热伤阴
(制约太过) “阴胜则阳病” 实寒伤阳
邪气盛 生理调节范围 正气虚
阴阳平衡示意图
生理调节范围
阴阳偏胜示意图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
实寒证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阴阳平衡 阴盛则寒 阴虚则热 阳盛则热 阳虚则寒
阴阳消长平衡
(1)阴阳消长——在正常情况下,应是长而 不偏盛,消而不偏衰。若超过了这一限度,导致 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为异常的消长变化。
阴阳消长一般有以下三类不同的形式:
①阴阳的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 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 ②阴阳的皆长与皆消 表现为阴阳皆强或皆弱 ③阴阳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2)阴阳平衡——阴阳消长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如: 上午──阳中之阳 昼(阳)
下午──阳中之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 夜(阴)
下半夜──阴中之阳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 和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事物和现象 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 义。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具有阴阳属性的一对事物,他们之间是具有一定联系性的。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 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 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是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 界观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以说明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成为指导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 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
3、阴阳的相对 性
如:
秋天 比较 夏天

秋天 比较


冬天

(1)事物的阴阳属性可以转化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3)比较对象的不同
4、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 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 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二)阴阳的属性特点 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阳—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
的。
阴—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火性热而炎上──阳
水性寒而润下──阴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阳概念引
入医学领域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 1、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属性特点。
2、熟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 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一种古代哲 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
生转化。
阴阳转化的条件 阴阳的消长变化是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转化的时机 往往出现在事物发展的极期 阴阳转化的形式 渐变 如昼夜的阴阳转化 突变 如气候的骤冷骤热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达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衡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转化含义——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
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
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阳。
在一定条件下


阴阳转化的机理—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
的一种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 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力量对比发生了 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就会象相反的方向发
实热证 虚热证 虚寒证
正常
2.阴阳偏衰(虚)
阴阳偏衰──指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 状态,即阴偏衰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见虚热 证;阳偏衰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见虚寒证。
“ 阳虚则寒 ”
(1) 阳偏衰 “ 精气夺则虚 ” (2) 阴偏衰 “ 阴虚则热 ” 虚寒证 (制约不及) 虚热证
邪气盛 生理调节范围 正气虚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运动的形式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四肢 ── 阳 解剖部位 下部、体内、腹、躯干 ── 阴 五脏 “藏精气而不泻” ── 阴 ── 阳
生理特点
六腑 “传化物而不藏”
心 ── 阳中之阳
心肺(阳)
肺 ── 阳中之阴
肝 ── 阴中之阳
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事物总体性质仍处 于相对的稳定状态。 如果致病因素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造 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产生“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的病理状态,引起疾病的发生。
阴阳平衡意义重大。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 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如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变化等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功能 物质 (阳) (阴) 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新陈代谢运 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 物质的新陈代谢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正气 人体的机能活动 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 阴气(阴液) 阳气
肝肾(阴) 肾 ── 阴中之阴 脾 ── 阴中之至阴 心阴 肝阴 阴经

心阳

肝阳
经络
阳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阴经 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属脏络腑) 阳经 腑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膀胱经 (属腑络脏)
阴阳属性归类表
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属 性 方位(空间) 时 季 温 湿 亮 质 运动状态 功能状态 间 节 度 度 度 能 昼 春 温 干 明 功 亢 兴 气 阳 上 外 左 南 天 升 动 快 夏 暖 燥 亮 能 进 奋 化 秋 寒 湿 晦 物 抑 衰 成 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降 静 慢 冬 冷 润 暗 质 制 退 形
阴 阳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阴 阳 的 对 立 制 约
阴 阳 的 互 根 互 用
阴 阳 的 消 长 平 衡
阴 阳 的 相 互 转 化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 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 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 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三)阴阳的属性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即阴阳在事物特征中的普遍存在
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
阳加以统之。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 现象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 阴阳离合论》
2、阴阳的相关性
不能生阴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 致另一方也不足的病理变化。 阴损及阳 阴虚 “无阴则阳无以化” 阳虚
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 阳虚 阴虚 “无阳则阴无以生”
邪气盛 生理调节范围 正气虚
阴阳互损示意图
4.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含义有二: (1)阴阳互根,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 就没有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寒为阴,阳为热, 没有寒就没有热,反之亦然。 (2)阴阳互用,如气与血、物质与功能、兴 奋与抑制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阴阳对立制约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皆消皆长 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阴阳互根互用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阳 证
阴 证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 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 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