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2.6用尺规作三角形第2课时已知角和边作三角形教案2湘教版

合集下载

2.6用尺规作三角形课件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2.6用尺规作三角形课件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已知线段a,b,c,如图2.6-1. 求作△ ABC,使AB=c, BC=a,AC=b.
感悟新知
作法与图示如下:
作法 ①作线段BC=a ② 以点C 为圆心,以b 为半
径画弧,再以点B 为圆心, 以c 为半径画弧,两弧相 交于点A ③ 连接AB 和AC,则△ ABC 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图示
知1-讲
感悟新知
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图示
知2-讲
感悟新知
知2-讲
特别解读
1. 作图依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2. 作图思路:运用“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
“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基本作图方法.
感悟新知
知2-练
例2 已知线段m, 如图2.6-5, 求作△ ABC, 使AC=
BC,且AB=m,AB 边上的高CE= 1 m. 2
AB=a,AC=2a,∠ A= ∠α .
方法点拨 用尺规作图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分析已知,确定求作类型. 第二步:确定作图思路. 第三步:依次叙述作图过程并作图. 第四步:下结论.
感悟新知
解:(1)作∠ MAN= ∠α ; (2)在射线AM,AN 上分别截取AB=a,AC=2a; (3)连接BC,则△ AB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如图2.6-15所示.
∠ α ,∠ ECB= ∠β ,BD 与CE 相交于点A,则△ ABC 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图示
知6-讲
感悟新知
知6-讲
特别解读 1. 作图依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SA”. 2. 已知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不能直接作三角
形,要将已知条件先转化为已知两个角和它们的 夹边,然后作三角形.
感悟新知
感悟新知
知识点 4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第2课时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教学目标课题12.2第2课时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授课人素养目标1.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经历探索“SAS ”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及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感知能力与推理能力.2.能用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与作图能力.教学重点“SAS ”的探索及运用,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教学难点“SAS ”的探究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为接下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AS”做铺垫.【情境引入】小红到小明家去玩,发现小明正拿着一只玻璃容器苦思冥想,原来他想测量一下它的内径是多少,但是无法将刻度尺伸进去直接测量.小红帮他想出一个办法:把两根长度相等的小木条AB ,CD 的中点连在一起,木条可以绕中点O 自由转动,如下图所示,这样只要测量A ,C 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知道玻璃容器的内径.你想知道为什么吗?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知道答案了.【教学建议】此问题实际求证BD =AC,学生可联想到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而已有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自然过渡到探讨“SAS”是否可行,顺利衔接新课.这个问题中涉及了转化思想与数学建模思想.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设计意图以“两边一角分别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切入主题,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AS”的过程,学会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SAS”解题,经历“SSA”无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探究点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用三个条件探索三角形全等共有四种情况——三边分别相等、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一边分别相等、三角分别相等,并探索了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两边一角分别相等”能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两边一角分别相等”有几种可能性呢?请举例.答:有两种可能性,如图所示.我们分情况进行讨论.探究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 ′B ′C ′,使A ′B ′=AB ,A ′C ′=AC ,∠A ′=∠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 ′B ′C ′剪下来,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教学建议】“探究”中讨论的是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中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情形.这里对“SAS”的处理与“SSS”类似,先通过作图实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满足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然后总结规律,直接以基本事实的方式给出“SAS”的判定方法.需注意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也是课标要求的重要作图,需要学生掌握作图步骤,作图过程中利用了上节课学到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基本作图.设计意图问题4揭示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各个基本要素.如图给出了画△A′B′C′的方法.你是这样画的吗?答:上述画法是先画一个角,再画夹这个角的两边.也可以采用先画一边,然后画角,再画另一边的方法,步骤如下:(1)作A′B′=AB;(2)作∠B′A′E=∠A;(3)在射线A′E 上截取A′C′=AC;(4)连接B′C′.探究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由探究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事实,用它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例(教材P 38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 ,从点C 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连接BC 并延长到点E ,使CE =CB.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分析:如果能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 =DE.由题意可知,△ABC 和△DEC 具备“边角边”的条件.∴△ABC≌△DEC (SAS)∴AB=DE.追问:想一想,∠1=∠2的根据是什么?AB=DE 的根据是什么?答:∠1=∠2的根据是对顶角相等,AB=DE 的根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从例题可以看出: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思考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图中的△ABC 与△ABD 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即AB =AB ,AC =AD ,∠B =∠B ,但△ABC 与△ABD 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学建议】例题从实际背景中引申出几何问题——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证的线段是两个三角形中的两条边,如果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就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线段相等.于是通过例题可以达到三个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会运用“SAS”解题;二是让学生更透彻地认识到证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可以利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手段(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提到过);三是启发学生联想,以另外的实际背景对活动一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教学建议】“思考”以做实验的方式探讨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中也可以画出如左栏图所示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结论.这个过程也再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最后是对“两边一角分别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行总结性描述.教学步骤师生活动°=30°.ABC≌△ECD(SAS).+∠ACD=90°,【作业布置】1.教材P43~45习题12.2第3,10,13题.2.《创优作业》主体本部分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第2课时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1.基本事实: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2.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3.实际应用: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2课时,是在学习了“SSS ”之后展开的.它不仅是下节课探索其他判定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基础,又为后面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和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本节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从直观上积累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题大招一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通过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把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或角度)“转移”到可以直接测量的位置测量.例1如图是雨伞在开合过程中某时刻的截面图,D ,E 分别是伞骨AB ,AC 的中点,DM ,EM 是连接弹簧M 和伞骨的支架,且DM =EM ,在弹簧向上滑动的过程中,∠AMD =∠AME ,试说明AB =AC.解:在△ADM 和△AEM =EM ,AMD =∠AME ,=AM ,∴△ADM ≌△AEM(SAS ),∴AD =AE.∵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AD =12AB ,AE =12AC ,∴AB =AC.解题大招二用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当出现中线,而现有图形中不存在两个全等三角形时,常通过倍长中线法将中线延长一倍,根据“SAS ”构造全等三角形,再利用对应边相等去寻求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例2在数学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①,在△ABC 中,AC =8,BC =5,D 为AB 边的中点,求AB 边上的中线CD 的取值范围.”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了解决方法——“倍长中线法”.请按照图②所示的思维框图,完成求解过程.解:如图①,延长CD 至点E ,使DE =CD ,连接AE ,则CE =2CD.∵D 为AB 边的中点,∴AD =BD.又∠ADE =∠BDC ,DE =DC ,∴△ADE ≌△BDC(SAS ),∴AE =BC =5.在△ACE 中,AC -AE <CE <AC +AE ,∴8-5<2CD <8+5,∴1.5<CD <6.5.解题大招三利用“SAS ”证三角形全等的“手拉手”模型例3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板如图①放置,图②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 ,C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D.(1)求证:△ABE ≌△ACD ;(2)试猜想CD 与BE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AD =AE ,∠BAC =∠DAE =90°,∴∠BAC +∠CAE =∠DAE +∠CAE ,即∠BAE =∠CAD.在△ABE 和△ACD =AC ,BAE =∠CAD ,=AD ,∴△ABE ≌△ACD(SAS ).(2)解:CD ⊥BE.证明如下:∵△ABE ≌△ACD ,∴∠B =∠ACD.∵∠BAC =90°,∴∠B +∠ACB =90°,∴∠ACD +∠ACB =90°,即∠BCD =90°,∴CD ⊥BE.培优点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解决动点问题例如图①,在△ABC 中,∠A =∠B ,AC =BC =20cm ,AB =16cm ,D 为AC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AB 上以6cm /s 的速度由点A 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BC 上由点B 向点C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s 后,△APD 与△BQP 是否全等?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设运动时间为t s ,当t 为何值时,△APD 与△BQP 全等?求出此时点Q 的运动速度.(2)如图②,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B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A 同时出发,都按逆时针方向沿△ABC 的三边运动,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解:(1)①△APD 与△BQP 全等.理由:经过1s 后,AP =BQ =6cm .∵AC =20cm ,D 为AC 的中点,∴AD =12AC =10cm .又BP =AB -AP =16-6=10(cm ),∴AD =BP.又∠A =∠B ,∴△APD ≌△BQP(SAS ).②因为v P ≠v Q ,所以AP≠BQ.又∠A=∠B,所以要使△APD与△BQP全等,只能AP=BP=12AB=8cm,BQ=AD=10cm,∴6t=8,解得t=43,∴点Q的运动速度为10÷43=7.5(cm/s).所以当t为43时,△APD与△BQP全等,此时点Q的运动速度为7.5cm/s.(2)因为v Q>v P,所以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BC+AC的路程.设经过x s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7.5x-6x=20+20,解得x=803,此时P运动了803×6=160(cm).又△ABC的周长为AB+BC+AC=16+20+20=56(cm),且160=56×2+48,所以点P,Q第一次是在AC边上相遇,即经过803s,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AC边上相遇.。

2.6用尺规作三角形 第2课时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2.6用尺规作三角形   第2课时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第2课时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归纳总结】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的两种思路: 思路一: (1)先作一角等于已知角; (2)再在作出的角的两边上分别截取线段长等于已知的边长; (3)连接两个端点,即得所求作的三角形.
第2课时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思路二: (1)先作一边; (2)再以所作边的一个端点为顶点,所作边为边作一个角等 于已知角; (3)在所作角的另一边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另一边长,连接 两个端点,即得所求作的三角形.
第2课时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目标三 会利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 3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 2-6-8,已知∠α,∠β及线段 a, 求作△ABC,使得∠A=3∠α,∠B=2∠β,且 AB=a.(不写作法,
保留作图痕迹)
图 2-6-8
第2课时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1)作图:在 BC 上方作射线 BN,使∠CBN=∠1,
交 CM 的延长线于点 A(用尺规作图法,保留作图痕
迹,不写作法);
(2)在(1)的条件下,求证:AC=DF.
图 2-6-6
第2课时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解析] (1)①以 E 为圆心,以 EM 长为半径画弧,交 EF 于点 H;②以 B 为圆心,以 EM 长为半径画弧,交 BF 于点 P; ③以 P 为圆心,以 HM 长为半径画弧,交前弧于点 G;④作射 线 BG,则∠CBN 就是所求作的角;⑤延长 CM 交 BN 于点 A.(2) 证明△ABC≌△DEF 可得结论.
解:略
第2课时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归纳总结】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的两种思路: 思路一:(1)先作角;(2)作边;(3)作角; 思路二:(1)先作边;(2)在边的两端作两角.

《用尺规作三角形》教学课件

《用尺规作三角形》教学课件

B
(3)在射线BD上截取线
段BA=c; B
C
D
AD C AC
(4)连接AC.△ABC就是所
求作的三角形.
B
C
将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出 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 为什么?
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1.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作这个三角 形。
回顾刚才作三 边 角形的顺序
用尺规作三角形
1、尺规作图的工具是直尺和圆规
2、我们已经会用尺规作一条 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 等于已知角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AOB,求作∠A′O′B′,使
∠A′O′B′=∠AOB
DA
D′ A′
O
C B O′
作法与提示:
C′ B′
(画径(径则(弧画23画4∠5))),弧弧A以以′过交,(,OCOD交为 O′1交′′A)圆于 为 O前为B做′做′圆心D弧圆射B点射为心′,于心线,线所任,于,DO交O′求′意OC′DC′O点C作A长BB长′点于′的为。为C角半。点半径。


c
请按照给出的作法作出相应的图形. 作法
(1)作 DAF .
A
(2)在射线AF上截取线段
AB=c;
A
(3)以B为顶点,以BA为一边,
作 ABE , BE交AD于点
C.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
形.
A
示范
D D
CD
F BF
BF
将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 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 吗?为什么?
夹 角


还有没有其

他的作法?


已知:线段a, b, ∠α ,求作:△ABC, 使BC=a,AB= c, ∠ABC =∠α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6用尺规作三角形》同步练习(含答案)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6用尺规作三角形》同步练习(含答案)

2.6用尺规作三角形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作图语言规范的是()A. 过点P作线段AB的中垂线B. 过点P作∠AOB的平分线C. 在直线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AB=ACD. 过点P作直线AB的垂线2.如图,在△ABC中,∠C=90°,∠CAB=50°,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A为圆心,小于AC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C于点E、F;②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EF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G;③作射线AG ,交BC边于点D .则∠ADC的度数为()A. 40°B. 55°C. 65°D. 75°3.某探究性学习小组仅利用一副三角板不能完成的操作是()A. 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B.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C. 测量钢球的直径D. 作已知三角形的中位线4.如图,已知△ABC ,∠ABC=2∠C ,以B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BA、BC于点E、F ,分别以E、F为圆心,以大于EF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BP交AC于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DB=∠ABCB. AB=BDC. AC=AD+BDD. ∠ABD=∠BCD5.已知线段a,求作等边三角形ABC,使AB=a,作法如下:①作射线AM;②连结AC、BC;③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以a的长为半径作圆弧,两弧交于点C;④在射线AM上截取AB,使AB=a.其合理顺序为()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C. ①④③②D. ②①④③6.如图,已知在Rt△ABC中,∠ABC=90°,点D是BC边的中点,分别以B、C为圆心,大于BC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直线BC上方的交点为P,直线PD交AC于点E,连接BE,则下列结论:①ED⊥BC;②∠A=∠EBA;③EB平分∠AED;④ED=AB中,正确的个数为()A. 1个B. 2个C. 3个D. 4个7.根据已知条件作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在作图过程中,主要依据是()A.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B.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C.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D. 不能确定8.观察图中尺规作图痕迹,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 PQ为∠APB的平分线B. PA=PBC. 点A、B到PQ的距离不相等D. ∠APQ=∠BPQ9.按下列条件画三角形,能唯一确定三角形形状和大小的是()A.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边长为3cmB.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为30°和70°C. 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cm和5cmD. 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4cm、5cm和8cm10.下列属于尺规作图的是()A. 用刻度尺和圆规作△ABCB. 用量角器画一个300的角C. 用圆规画半径2cm的圆D.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二、填空题11.一个三角形木板,去了一个角,你能作出所缺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吗?________(填“能”或“不能”)12.如图,在Rt△ABC中,∠ACB=90°.(1)请用直尺和圆规在边AC上作一点P,且使PA=PB(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________(2)当∠B=________ 度时,PA:PC=2:1.13.下列语句是有关几何作图的叙述.①以O为圆心作弧;②延长射线AB到点C;③作∠AOB ,使∠AOB=∠1;④作直线AB ,使AB=a;⑤过三角形ABC的顶点C作它的对边AB的平行线.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14.用尺规作图作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其根据是构造两个三角形全等,用到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________15.阅读下面材料: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小芸的作法如下:老师说:“小芸的作法正确.”请回答:小芸的作图依据是________ .16.如图,AB∥CD,以点B为圆心,小于DB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BA、BD于点E、F,再分别以点E、F 为圆心,大于EF长为半径作圆弧,两弧交于点G,作射线BG交CD于点H.若∠D=116°,则∠DHB的大小为________度.17.如图,在△ABC,∠C=90°,∠ABC=40°,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A为圆心,小于AC的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C于点E、F;②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G;③作射线AG,交BC边于点D,则∠ADC的度数为________18.已知线段a,b,c,求作△ABC,使BC=a,AC=b,AB=c.①以点B为圆心,c为半径圆弧;②连接AB,AC;③作BC=a;④以C点为圆心,b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作法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三、解答题19.如图,有分别过A、B两个加油站的公路l1、l2相交于点O,现准备在∠AOB内建一个油库,要求油库的位置点P满足到A、B两个加油站的距离相等,而且P到两条公路l1、l2的距离也相等.请用尺规作图作出点P(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0.作图题:已知∠AOB,利用尺规作∠A′O′B′,使∠A′O′B′=2∠AOB.21.如图,已知AD∥BC,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1)用直尺和圆规作出∠BAD的平分线AP,交BC于点P.(2)在(1)的基础上,若∠APB=55°,求∠B的度数.(3)在(1)的基础上,E是AP的中点,连接BE并延长,交AD于点F,连接PF.求证:四边形ABPF是菱形.22.如图,已知点E在直线AB外,请用三角板与直尺画图,并回答第(3)题:①过E作直线CD,使CD∥AB;②过E作直线EF,使EF⊥AB,垂足为F;③请判断直线CD与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3.如图,已知∠α和∠β,线段c,用直尺和圆规作出△ABC,使∠A=∠α,∠B=∠β,AB=c(要求画出图形,并保留作图痕迹,不必写出作法)24.按要求画图:(1)作BE∥AD交DC于E;(2)连接AC,作BF∥AC交DC的延长线于F;(3)作AG⊥DC于G.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 C3.C4.B5.C6.C7.C8. C9.D 10.D二、填空题11.能 12.;60 13.③⑤ 14.SSS15.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16.32 17.65° 18.③①④②.三、解答题19.解:20.解:作法:①做∠DO'B'=∠AOB;②在∠DO'B'的外部做∠A'OD=∠AOB,∠A'O'B'就是所求的角.21.(1)解:如图,AP为所作;(2)解:∵AD∥BC,∴∠DAP=∠APB=55°,∵AP平分∠DAB,∴∠BAP=∠DAP=55°,∴∠ABP=180°﹣55°﹣55°=70°;(2)证明:∵∠BAP=∠APB,∴BA=BP,∵BE=FE,AE平分∠BAF,∴△ABF为等腰三角形,∴AB=AF,∴AF=BP,而AF∥BP,∴四边形ABPF是平行四边形,∵AB=BP,∴四边形ABPF是菱形.22.解:①、②如图所示:③CD⊥EF.理由:∵CD∥AB,∴∠CEF=∠EFB,∵EF⊥AB,∴∠EFB=90°,∴∠CEF=90°,∴CD⊥EF.23.解:如图,△ABC就是所求三角形.24.解:(1)如图所示:BE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BF即为所求;(3)如图所示:AG即为所求.。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课堂教学课件PPT初中公开课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课堂教学课件PPT初中公开课

人教版 数学 八年级 上册问题: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无法直接到达,因此这两点的距离无法直接量出.你能想出办法来吗?导入新知ABCE D在平地上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至D 使CD=CA 连接BC 并延长至E 使CE=CB 连结ED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导入新知3. 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探索并正确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 ”.2. 会用“SAS”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素养目标1.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SSS”).在△ABC 和△ DEF 中∴ △ABC ≌△ DEF.(SSS )AB=DE ,BC=EF ,CA=FD ,2.符号语言表达:ABCDE F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定理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3个时,有四种情况:三角×三边√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思考】除了SSS 外,还有其他情况吗?能判定全等吗?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那么这两条边与这一个角的位置上有几种可能性呢?AB CAB C“两边及夹角”“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它们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尺规作图画出一个△A′B′C′,使A′B′=AB ,A′C′=AC ,∠A′=∠A (即使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ABC两边及其夹角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做一做ABCA ′DEB ′C ′作法:(1)画∠DA'E=∠A ;(2)在射线A'D 上截取A'B'=AB,在射线A'E 上截取A'C'=AC ;(3)连接B'C '.思考:① △A′ B′ C′ 与 △ABC 全等吗?如何验证?②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满足哪三个条件?在△ABC 和△ DEF 中,∴ △ABC ≌△ DEF (SAS ).u 文字语言: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边角边”判定方法u 几何语言:AB = DE ,∠A =∠D ,AC =AF ,ABCDEF必须是两边“夹角”例1 如果AB=CB ,∠ ABD= ∠ CBD ,那么 △ ABD 和△ CBD 全等吗?分析:△ ABD ≌△ CBD .边:角:边:AB=CB (已知),∠ABD= ∠CBD (已知),AB C D (SAS)BD=BD (公共边),证明:在△ABD 和△ CBD 中,AB=CB (已知),∠ABD= ∠CBD (已知),∴ △ ABD ≌△CBD ( SAS).BD=BD (公共边),利用“边角边”定理证明三角形全等探究新知素养考点 1已知:如图, AB=DB ,CB=EB ,∠1=∠2,求证:∠A=∠D .证明:∵ ∠1=∠2(已知), ∴∠1+∠DBC = ∠2+ ∠DBC (等式的性质),即∠ABC =∠DBE. 在△ABC 和△DBE 中, AB =DB (已知),∠ABC =∠DBE (已证), CB =EB (已知),∴△ABC ≌△DBE (SAS ).∴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A 2C B D E 巩固练习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 ,连接BC 并延长到点E ,使CE =CB .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A C ·E DB 证明:在△ABC 和△DEC 中,∴△ABC ≌△DEC (SAS ).∴AB =D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C = DC (已知),∠ACB =∠DCE (对顶角相等),CB=EC (已知),探究新知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素养考点 2如图,两车从南北方向的路段AB 的A 端出发,分别向东、向西行进相同的距离,到达C ,D 两地.此时C ,D 到B 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提示:相等.根据边角边定理,△BAD ≌△BAC ,∴BD = BC.巩固练习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 .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B AC D △ABC 和△ABD 满足AB =AB ,AC =AD ,∠B=∠B ,但△ABC 与△ABD 不全等.SSA 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想一想画△ABC 和△ABD ,使∠A =∠A =30°, AB =AB=5 cm ,BC =BD = 3 cm .观察所得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A BMCD有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结论画一画例3 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 ≌△DEF 的是( )A .AB =DE ,∠B =∠E ,BC =EFB .AB =DE ,∠A =∠D ,AC =DFC .BC =EF ,∠B =∠E ,AC =DFD .BC =EF ,∠C =∠F ,AC =DF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 ≌△DEF ,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 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C易错点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只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时,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素养考点 3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识别如图,AB=CD,AB∥CD,E,F是BD上两点且BE =DF,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 )A.1对B.2对C.3对D.4对C巩固练习1.如图,已知AB=AD ,AC=AE ,∠BAE=∠DAC . 求证:∠C=∠E .解:∵∠BAE=∠DAC ,∴∠BAE–∠CAE=∠DAC–∠CAE ,即∠BAC=∠DAE ,在△ABC 和△ADE 中,∵ ,∴△ABC ≌△ADE (SAS ),∴∠C=∠E .AB=AD ∠BAC=∠DAE AC=AE2.如图,已知线段AC ,BD 相交于点E ,AE=DE ,BE=CE .(1)求证:△ABE ≌△DCE ;(2)当AB =5时,求CD 的长.(1)证明:在△AEB 和△DEC 中,AE=DE ∠AEB=∠DEC BE=EC ,∴△AEB ≌△DEC (SAS ).(2)解:∵△AEB ≌△DEC ,∴AB=CD , ∵AB =5, ∴CD=5.1.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连线.Ⅰر30º8 c m9c m Ⅵر30º8c m 8 c mⅣⅣ8 c m5 cmⅡ30ºر8c m5 c mⅤ30º8c m ر5 c mⅧ8 c m5c mر30º8c m9 cmⅦⅢر30º8c m 8 c mⅢ基础巩固题2.如图,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要增D加的条件是( )A.∠A=∠DB.∠E=∠CC.∠A=∠CD.∠ABD=∠EBC证明:∵AC 平分∠BAD ,∴∠BAC =∠DAC ,在△ABC 和△ADC 中, ∴△ABC ≌△ADC (SAS ).AD=AB ∠BAC=∠DAC AC=AC (已知),(公共边),(已证),3.如图,已知AC平分∠BAD , AB=AD . 求证:△ABC ≌△ADC .已知:如图,AB=AC , BD=CD ,E 为AD 上一点.求证: BE=CE .证明:∴ ∠BAD=∠CAD ,在△ABD 和△ACD 中,AB=AC BD=CD AD=AD (已知),(公共边),(已知),∴ BE =CE .在△ABE 和△ACE 中,AB=AC ∠BAD=∠CAD AE =AE (已知),(公共边),(已证),∴△ABD ≌△ACD (SSS ).∴△ABE ≌△ACE (SAS ).能力提升题AB C D E如图,已知CA=CB , AD=BD , M ,N 分别是CA ,CB 的中点,求证:DM=DN .在△ABD 与△CBD 中证明:CA=CB , (已知)AD=BD , (已知)CD=CD ,(公共边)∴△ACD ≌△BCD (SSS )连接CD ,如图所示;∴∠A=∠B 又∵M ,N 分别是CA ,CB 的中点,∴ AM=BN拓广探索题在△AMD 与△BND 中AM=BN ,(已证)∠A=∠B ,(已证)AD=BD ,(已知)∴△AMD ≌△BND.(SAS )∴DM =DN.边角边内容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SAS”)应用为证明线段和角相等提供了新的证法注意1.已知两边,必须找“夹角”2.已知一角和这角的一夹边,必须找这角的另一夹边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作业内容教材作业从课后习题中选取自主安排配套练习册练习谢谢观看 Thank You。

用尺规作三角形及三角形全等应用(基础)__用尺规作三角形及三角形全等应用(基础)知识讲解

用尺规作三角形及三角形全等应用(基础)__用尺规作三角形及三角形全等应用(基础)知识讲解

用尺规作三角形及三角形全等应用(基础)责编:康红梅【学习目标】1.知道基本作图的常用工具,并会用尺规作常见的几种基本图形;2.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掌握用尺规作三角形及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3.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并初步培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要点梳理】要点一、基本作图1.尺规作图的定义利用直尺(没有刻度)和圆规完成基本作图,称之为尺规作图.要点诠释:尺规作图时使用的直尺是不能用来进行测量长度的操作,它一般用来将两个点连在一起.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也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之前构造过的长度或一个任意的长度.2.常见基本作图常见并经常使用的基本作图有: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作角的平分线;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5.作三角形.要点诠释:1.要熟练掌握直尺和圆规在作图中的正确应用,对于作图要用正确语言来进行表达;2.第3、4条基本作图,在第5章再详细叙述,本节重点叙述其他三个基本作图.要点二、三角形全等的实际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典型例题】类型一、基本作图1、作图: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要求:用尺规作图,并写出已知、求作、结论,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已知:求作:结论:【思路点拨】可先画出一条线段等于2a,然后再在这条线段上截去b,剩余线段即为所求线段.【答案与解析】解: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C,使线段AC=2a﹣b.【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有关线段的基本作图,相加在原来线段的延长线上画出另一条线段,相减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去.举一反三:【变式】(2015•魏县二模)如图,点C在∠AOB的边OB上,用尺规作出了∠BCN=∠AOC,作图痕迹中,弧FG是()A.以点C为圆心,OD为半径的弧B.以点C为圆心,DM为半径的弧C.以点E为圆心,OD为半径的弧D.以点E为圆心,DM为半径的弧【答案】D.类型二、作三角形2、已知∠α和线段a和b,作一个三角形,使其中一个角等于∠α,且这个角的两边长分别为a和b.(要求:用尺规作图,并写出已知、求作、保留作图痕迹)已知:求作:【思路点拨】先作∠ACB=∠α,然后以点C为圆心,以a长为半径画弧,与边BC相交于点B,再以点C为圆心,以b的长为半径画弧与CA相交于点A,连接AB即可得解.【解析】解:已知:∠α,线段a,b,求作:△ABC,是∠C=∠α,BC=a,AC=b,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复杂作图,主要利用了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都是基本作图,需熟练掌握.举一反三:【变式】已知∠α及线段b,作一个三角形,使得它的两内角分别为α和,且两角的夹边为b.(要求:用尺规作图,并写出已知、求作和结论,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已知:求作:结论:【答案】解:已知:∠α,线段b;求作:△ABC,使得∠B=α,∠C=α,BC=b.结论:如图,△ABC为所求.类型三、三角形全等的实际应用3、如图所示,公园里有一条“Z”字形道路ABCD,其中AB∥CD,在AB、BC、CD 三段路旁各有一只小石凳E、M、F,M恰好为BC的中点,且E、F、M在同一直线上,在BE道路上停放着一排小汽车,从而无法直接测量B、E之间的距离,你能想出解决的方法吗?请说明其中的道理.【思路点拨】先根据SAS判定△BEM≌△CFM,从而得出CF=BE,即测量BE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测量CF之间的距离.【答案与解析】解:能.证明:连接EF∵AB∥CD,(已知)∴∠B=∠C(两线平行内错角相等).∵M是BC中点∴BM=CM,在△BEM和△CFM中,∴△BEM≌△CFM(SAS).∴CF=BE(对应边相等).【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关键是要把题目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对应边相等.举一反三【变式】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说明△EDC ≌△ABC,得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最恰当的理由是()A.边角边B.角边角C.边边边D.边边角【答案】B;4、(2015•大庆模拟)如图,要测量池塘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再AB的垂直线BF上取两点C,D.使BC=CD,再画出BF的垂直线DE,使E与A,C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就是AB的长.它的理论依据是()A.SSSB.SASC.ASAD.AAS【思路点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判断,注意看题目中提供了哪些证明全等的要素,要根据已知选择判断方法.【答案与解析】解:∵在Rt△ABC和Rt△EDC中,,∴Rt△ABC≌Rt△EDC(ASA),∴AB=ED.故选C.【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设计三角形全等,巧妙地借助两个三角形全等,寻找所求线段与已知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做题时要认真观察图形,根据已知选择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摔碎成如右图所示的四块(即图中标有1、2、3、4的四块),你认为将其中的哪一块带去玻璃店,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应该带()A.第4块B. 第3块C.第2块D.第1块【答案】C;。

西峰区一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2.6用尺规作三角形第1课时已知三边作三角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西峰区一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2.6用尺规作三角形第1课时已知三边作三角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2.6用尺规作三角形第1课时已知三边作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尺规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2.会写出三角形的已知、求作和作法.3.能对新作三角形给出合理的解释.【过程与方法】在用尺规作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的过程中,体会、思考作图的合理性及依据.【情感态度】通过师生共同观察、探索、交流、操作,品尝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教学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我们已经学会用尺规作一些基本图形,你会作哪些图形呢?动手试一试.【教学说明】作基本图形,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准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如图,已知线段a,b,c.求作△ABC,使得AB=c,AC=b,BC=a.如图:作法:①作线段BC=a;②以点C为圆心,以b为半径画弧,再以点B为圆心,以c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③连接AB和AC,则△ABC为所求作的三角形.2.已知线段a,h.求作△ABC,使AB=AC,且BC=a,高AD=h.如图:作法:①作线段BC=a;②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点D;③在射线DM(或DN)上截取线段DA,使DA=h;④连接AB,AC,则△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3.如图,已知∠AOB,求作∠AOB的角平分线.如图:作法:①在OA,OB上分别截取线段OD,OE,使OD=OE;②分别以D,E为圆心,以大于DE的一半的长为半径画弧,在∠AOB内两弧交于点C;③作射线OC,则射线OC为所求作∠AOB的角平分线.【教学说明】在完成三个作图后,同学们要比较各自所作的三角形,利用重合等直观的方法观察所作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在此基础上,利用已经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各作图题中,可直接用“边边边”条件作出三角形的是(A)A.已知腰和底边,求作等腰三角形B.已知两条直角边,求作等腰三角形C.已知高,求作等边三角形D.已知腰长,求作等腰直角三角形2.已知三边作三角形,用到的基本尺规作图为(B)A.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B.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C.平分已知角D.作已知直线的垂线3.下列各题中,属于尺规作图的是(A )A.画一个40°的角B.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C.用直尺的边缘画垂线D.用圆规在已知直线上截取一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已知线段a、b、c,求作△ABC,使BC=a,AC=b,AB=c,下面作法的合理顺序为②①③①分别以B、C为圆心,c、b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②作直线BP,在BP上截取BC=a;③连结AB、AC,△ABC为所求作三角形.5.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作此直角三角形.(要求:写出已知,求作,结论,并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及证明)解:已知:线段m和n求作:Rt△ABC,使∠ACB=90°,AB=n,AC=m6.已知线段a,b,求作等腰△ABC,使AB=BC=a,AC=b.解:如图:作法:(1)作射线AC,在射线AC上截取AC=b;(2)分别以A、C为圆心,a为半径作弧,两弧交AC上方于点B;(3)连接AB、BC,△ABC即为所求.【教学说明】对本节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转换思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6”中第1 、2 题.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第3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掌握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呢?【教学说明】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分小组做拼角实验,能否拼出一个角的和为180°.为什么是180°?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几种拼合方法?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的发现多?说明清楚.),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拼图,并说出理由.2.你能运用几何证明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吗?试一试.【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拼图,再通过证明,总结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能够加深理解.3.议一议: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4.直角三角形可用符号“Rt△”来表示,例如直角三角形ABC可以记作“Rt△ABC”,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作直角边,直角边的对边叫作斜边.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5.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下图中∠ACD是∠ACB的一个外角,它与内角∠ACB相邻.6.探究:在图中,外角∠ACD和∠A、∠B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归纳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教学说明】通过证明,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判断:(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2.已知AB∥CD,∠A=60°,∠C=25°,则∠E等于(C)A.60°B.25°C.35°D.45°第2题图3.如图,BE、CF都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DC=110°,则∠A=(B)A.50°B.40°C.70°D.35°第3题图4.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锐角三角形(3 、5)直角三角形(1、4、6)钝角三角形(2、7)5.在△ABC中:①∠A=35°∠C=90°则∠B=55°②∠A=50°∠B=∠C 则∠B=65 °③∠A∶∠B∶∠C=3∶2∶1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④∠A-∠C =35°,∠B-∠C =10°,则∠B =55° .6.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解:△ABC中,设∠A=x,则∠C=∠ABC =2xx+2x+2x=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得∠C=2x=72°在△BCD 中,∠BDC=90°则∠DBC =90°-∠C=18°7. 如图,△ABC中,∠A=50°,点D,E分别在AB,AC上,则∠1+∠2为多少度?解:∵△ABC中,∠A=50°,∴∠AED+∠ADE=130°,∴∠1+∠2=360°-(∠AED+∠ADE)=230°.8.如图,∠A+∠B+∠C+∠D+∠E的度数为多少度?【分析】如图连接CE,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1=∠A+∠B=∠2+∠3,在△DCE中有∠D+∠2+∠DCB+∠3+∠AED=180°,即可得∠D+∠A+∠DCB+∠B+∠AED=180°.解:如图连接CE,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1=∠A+∠B=∠2+∠3,在△DCE中有,∠D+∠2+∠DCB+∠3+∠AED=180°,∴∠D+∠A+∠DCB+∠B+∠AED=180°.【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中第4、5、7 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有条理的表达“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拼图及“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证明过程,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20.2. 1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尺规作图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尺规作图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尺规作图》教学设计蠡县实验中学张娜项目设计内容说明课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尺规作图教科书第36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步骤。

重点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难点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的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圆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1.前面我们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和画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和作已知角的平分线呢?2.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尺规作图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4.五种基本作图:(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平分已知角(4)、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5)、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其中(1)我们已经学过,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2)、(3)两种基本作图.1. 回忆以前的作法。

2.“老师,什么是尺规作图呢?”齐读: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3.了解五种基本作图。

从量角器到尺规,让同学注意尺规作图的使用工具。

合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如图,∠AOB求作:∠A′O′B′,使∠A′O′B′=∠AOB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同时写出作法:①作射线O′A′。

②以O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

③以O′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1.拿出直尺和圆规跟老师一起作图.边作图边写出作法.作完图后讨论验证方法.(用SSS进行验证)学生探索作图方法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作交流,探究学习④以C′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 尺规作图-全国获奖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  尺规作图-全国获奖

§ 尺规作图教案桐乡桐星学校 吴剑萍知识目标:1了解尺规作图的含义和基本作图的范围2会进行以下尺规作图,并了解作法的理由①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②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③在给定条件下,求作三角形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经历分析作法,形成作法,验证作法的过程,培养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让学生对作法的表达,培养了一定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了解尺规作图的定义、历史,亲身体验分析作法、动手作图、验证作法的过程,感受到尺规作图的有趣美妙重 点:基本尺规作图:①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②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难 点: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分析过程教学过程:一.温故:用直尺和圆规完成以下两个作图 如图1,求作线段AB ,使AB =a2已知∠AOB (如图2),作出它的平分线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两个尺规作图的操作过程,强调尺规作图的特征,引出课题及尺规作图的定义二.知新:1定义:在几何作图中,我们把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简称尺规作图2介绍尺规作图的历史背景3四种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尺规作图的定义、历史背景、及本套教科书的四种基本作图,明确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后两种4例1已知∠A ,求作∠B ,使∠B =∠A引导过程:构筑“SSS ”全等三角形,先构筑普通的三角形,再引出书本的方法,并验证书本的方法,并提出尺规作图的要求:保留痕迹,明确结论,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a图1aO AB 图2 A,引导过程:假设垂直平分线已作出,让学生尝试用圆规找到其中的两个点,探索弧的半径的长度,说出作法,验证作法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让学生学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已知角,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会如何去分析尺规作图的作法,形成作法,并养成验证作法的好习惯6提升练习1已知∠α,∠β和线段a ,用直尺和圆规作△ABC ,使∠A=∠α,∠B=∠β, AB =a设计意图:在给定边角条件下,让学生会求作的相应的三角形,体会一般的尺规作图由基本作图组成7提升练习2已知直线l 和线外一点A ,用直尺和圆规完成过点A 作直线l 的垂线设计意图:此题是对作已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巩固提升,鼓励同学有不同的作法三.小结1尺规作图的定义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2尺规作图的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尺规作图的要求保留痕迹,明确结论4尺规作图的方法假设图形,分析作法,作出图形,验证作法 A B α β a ,A l。

新人教版八级数学第章全等三角形教案(全章)

新人教版八级数学第章全等三角形教案(全章)

第1课时全等三角形第2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第3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只用无刻度的直尽和圆规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

问:你能验证你所作的角与已知角相等吗?【问题2】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

,∠EOC=∠DOC,即OC平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第4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第5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第6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5)综合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根据本题的图形,应考虑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由已知条第7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学生活动】画图分析,寻找规律.如下:下面是三个同学的思考过程,你能明白他们的意思吗?→△ABC≌△DEF→∠ABC→∠DEF→∠ABC+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所以△ABC与△DEF ,也就是∠ABC+∠DEF=90°.第8课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即为所求..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1MN的长”这个在直角三角形中画锐角的平分线的方法.他的方法是这样交AC于D,有的同学对小明的画法表示怀疑,你认为他的画法对不本节课中我们利用已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探究得到了角平分线第9课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究,获得问题结论.从实践中可知: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将有具体说明哪些线段是距离,而证明它们相等必须标出它们.所以这一段话要在证明中写出,同辅助线一样处理.如果到三边的距离是哪些线段,那么图中画实线,第10-11课时《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ED CB A,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再选出两GF。

三角形的尺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尺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尺规作图教学案课题:三角形的尺规作图课型:新授课课程标准: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教材分析:在尺规作图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材设计了许多让学生经历尺规作图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到尺规作图在数学中的一定作用,获得了从事尺规作图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并且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为三角形尺规作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学习目标:(1)认识什么是尺规作图;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边”“两边及夹角”“两角及夹边”三角形;(2)对尺规基本作图题,能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或口头表述作法,并能正确作出图形(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证明过程)。

学习评价:通过第一环节,检测目标一的达成通过第二环节,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学习过程:第一环节:基本作图回顾活动内容:通过自主学习练习的方式复习尺规作图的四个基本作图。

活动目的:使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最终达到掌握并灵活应用的目的。

活动过程:(1)已知:如图,线段AB A B求作: :线段A`B`,使得A`B`=AB. 作法与示范:作法示范(1) 作射线A ′C ′;A ′ C ′ (2)以点A ′为圆心,以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 ′C ′于点B ′。

A ′B ′就是所作的线段。

A ′B ′C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六年级接触过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但是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部分同学遗忘,这时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起了作图的步骤,同时也在其中体会到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2022最新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2022最新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第3章 实 数
要点梳理
一、平方根
1. 平方根的概念及性质 a (1)定义:若r2=a,则r叫作a的一个平方根. (2)性质: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2.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性质 a (1)定义:a的正平方根叫作a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0的算术平方根是0,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平
2. 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判定)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
五、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 ASA AAS SSS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依据:SSS
六、用尺规作三角形 1.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方程; (2)解:解这个整式方程; (3)验:把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
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 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而是其增根,舍去;
(4)写根:写出原方程的根.
3.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弄清楚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 (2)找: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3)设:根据题意设出未知数; (4)列:列出分式方程; (5)解:解这个分式方程; (6)验:检验,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
分式的除法
(1)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分式的乘方
(2)异分母分式加减时需通分化为同分母分式加减.这个相同的 分母叫公分母.
(确定公分母的方法:一般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分母各 个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为公分母)
三、整数指数幂
1.同底数幂除法:a m an
amn
(a≠0, m、n为正整数且m>n)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 . 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一 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 . 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一 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1 2
∠A.(不写画法,保留作图
A
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
(4)已知线段AB,CD,如图所示,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使其腰长等于 (děngyú)AB,底边长等于BC.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2.分别画出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ABC:
(1)已知两边及夹角
(2)已知两角及夹边
a
·
·
b
·
·
a
a
·
·
a
β
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13.4 尺规作图。1.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重点)。我们已经会使用刻 度尺、三角尺、量角器和圆规等工具方便地画出各种几何图形.如果限定只能使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这 两种工具作几何图形,你还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吗。5种基本(jīběn)作图:(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 段。(4)经过一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用圆规量出线段MN的长,在射 线AB上截取AC=MN.
射线OC就是所要求作的∠AOB的平分线.
第十页,共二十四页。
想一想:为什么OC是角平分线呢?你能给出证明(zhèngmíng)吗?
证明:连结EC,DC.
∵OD=OE,DC=EC,OC=OC,
∴△OCD≌△OCE(SSS).
∴∠AOC=∠BO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 (duìyìng)角相等).
O
B
ELeabharlann C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4.作出图中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不写画法,保留(bǎoliú)作图
痕迹).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5.请在图中作出线段(xiànduàn)AD,使其平分∠BAC且长度等于m.
B
m

《用尺规作三角形》三角形PPT课件

《用尺规作三角形》三角形PPT课件

作法:(1)作一条线段BC=a; (2)分别以B,C为圆心,以c,b为半径画弧, 两弧交于A点;
(3)连接AB,AC,
A
B
C
1.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c和∠α,求作:△ABC,使BC=a, AB=c,∠ABC=∠α,根据作图在下面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文 字或字母.
(1)如图①所示,作∠MBN=___∠__α___; (2)如图②所示,在射线BM上截取BC=__c___,
(3)连接AB
△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AE
本题考察的 基本作图有 垂线和线段
➢小结
1.尺规作图的定义: 在几何作图中,把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 图,简称尺规作图.
2.常见的几种尺规基本作图: 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③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④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1.尺规作图的定义: 在几何作图中,把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简
称尺规作图. 注意:尺规作图指的是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两
种工具. 2.基本作图: 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③作一个角的平分线;④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
在射线BN上截取 BA=____a____; (3)连接AC,如图③所示, △ABC 就是所求作的 三角形.
2.你能用尺规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 两条直角边分别等于已知线段a,b吗?并 写出作法。
a
b
已知:直角,线段a,b
求作:直角三角形ABC,使BC=a,AC=b D
B 作法:
(1)作∠DCE=90° (2)在射线CD、CE上分别截取CB=a,CA=b C

2019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2.6用尺规作三角形第1课时已知三边作三角形教案1新

2019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三角形2.6用尺规作三角形第1课时已知三边作三角形教案1新

2.6 用尺规作三角形第1课时已知三边作三角形1.已知三边会作三角形;(重点)2.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会作等腰三角形;(重点,难点)3.会作已知角的平分线.(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小明在一个工程施工图上看到一个三角形图形,他想用直尺和圆规画一个与这个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应当怎样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已知三边作三角形【类型一】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三条线段a、b、c,用尺规作出△ABC,使BC=a,AC=b、AB=c.解:作法:1.作线段BC=a;2.以点C为圆心,以b为半径画弧,再以B为圆心,以c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3.连接AC和AB,则△ABC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方法总结: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知,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作三角形相当于确定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因此可先确定三角形的一条边(即两个顶点),再分别以这条边的两个端点为圆心,以已知线段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的交点即为另一个顶点.【类型二】已知三边作三角形的运用已知:线段a,b,m,求作△ABC,使AB=a,AC=b,BC边上的中线等于m.解析:本题中,已知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可考虑倍长中线,即作△ABE ,使AB =a ,AE =2m ,BE =b ,再取AE 的中点D ,倍长中线BD .解:作法:1.作线段AB =a ;2.分别以A 、B 为圆心,2m ,b 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E ,连接AE 、BE ; 3.取AE 中点D ,连接BD 并延长至C ,使DC =BD ; 4.连接AC ,∴△ABC 即为所求.方法总结:有关三角形的中线的作图、计算或证明,如果直接解题较麻烦,一般可以把中线延长,使延长部分等于中线长.探究点二: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已知线段c ,求作△ABC ,使AC =BC ,AB =c ,AB 边上的高CD =12c .解析:由题意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高把底边垂直平分,且高等于底边长的一半. 解:作法:1.作线段AB =c ;2.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EF ,交AB 于D ;3.在射线DF 上截取DC =12c ,连接AC ,BC ,则△ABC 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方法总结:已知底边长作等腰三角形时,一般可先作底边的垂直平分线,再结合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确定另一个顶点的位置.探究点三: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类型一】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用尺规作图作出∠ABC 的平分线.解:作法:1.在BA ,BC 上分别截取BM ,BN ,使BM =BN ;2.分别以M ,N 为圆心,以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在∠ABC 内两弧交于点O ;3.过点O 作射线BP ,则BP 为所求作的∠ABC 的平分线,如图所示.方法总结:作角平分线的理论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 ,如本题中,△BMO ≌△BNO ,从而有∠ABP =∠CBP .【类型二】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与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综合运用如图,已知点M 、N 和∠AOB ,求作一点P ,使P 到点M 、N 的距离相等,且在∠AOB的角平分线上.解析:P 到点M 、N 的距离相等,则点P 在线段MN 的垂直平分线上,又在∠AOB 的角平分线上,即是这两条线的交点.解:1.作∠AOB 的平分线OC ;2.作MN 的垂直平分线DE ,与OC 交于点P ;点P 就是所求作的点,如图所示.方法总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要求作一点,使这一点到已知两点的距离相等,则这一点一定在连接已知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板书设计1.已知三边作三角形2.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本节课学习了用尺规作图作三角形,作图时要学会分析.一般先画一个满足题目已知条件的草图,有时结合基本作图和已知条件可作一个与求作三角形相关联的三角形,然后应用有关条件结合基本作图考虑作出其余的图形.。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用直尺和圆规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用直尺和圆规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目标 1.构建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思路,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归纳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并理解“边边边”判定方法,体验利用操作、? 2 的过程.明三角形全等.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会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证 3 知角,了解作图的依据.判定方法.构建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思路,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边边边”.构建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思路。

教学难点:1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 学案等、直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纸板、圆规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尝试解决生活问题,初识“全等判定”,构建探索思路根据这个定义,你知道的 1.请你思考后回答: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你怎样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生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符号语言表示这一判定方法在△ABC和△A′B′C′中,??BAAB?????CBC?B????'CAAC?AA?∵??A?A?????B?B?????C??C?'C'BCB?△ABC≌△A′B′C′∴其中 2.尝试应用:小明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装饰物,并说?妈妈让小明到玻璃店配一块回来一块被打碎了,,请你说说小明该怎么办说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展示结果请你继续思考: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能3. 否减少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想从几个条件开始研究?师生活动:学生畅说欲言,交换,确定先从“一个条件”开始,不行就两.个“两个条件”,再不行就“三个条件”……的顺序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动手操作,感知由“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不能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活动1.请你观察手中的一副三角尺,思考后回答:只给一个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后,再个人展示,有不同想法补充说明,发现:有一条边或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一起归纳得出: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篇

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尺规作图。

其中包括理解尺规作图的含义,能完成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基本作图,初步掌握了尺规作图。

而对于三角形,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并且在本章的前4节中学生已经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相关结论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如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作三角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学生的活动经验: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折纸、拼图、画图、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及学习任务: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

学生在本学段完成后会书写“已知、求作和作法”。

能结合三角形全等条件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尺规作图实践操作过程,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尺规作图的技能,能根据条件作出三角形。

2.能依据规范作图语言,作出相应的图形,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规范作图语言。

3.通过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体会对问题的说明要有理有据。

三、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7个环节:情境引入、作三角形、合作分享、基础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首先提出“豆豆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你能帮他在作业本上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的问题,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作一个三角形与已有的三角形一样呢?”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元素,以及学过的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学生思考后独立回答。

对于两种基本尺规作图,找两名学生板演示范,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完成后,请学生试着叙述作法,教师规范学生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用尺规作三角形 第2课时 已知角和边作三角形
【教学目标】
1、 掌握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 掌握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的方法
3、 掌握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难点】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常见的尺规作图?
二、自主探究
例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例1 已知:∠AOB,
求作:∠A ′0′B ′,使它等于∠AOB
例2、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
已知:∠a 和线段a 、b.
求作:△ABC ,使∠C=∠a ,BC=a ,AC=b.
a
b α
作法图示
例3、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
已知:∠α、∠β,线段c.
求作:△ABC,使∠A=∠α,∠B=∠β,AB=c.
作法图示
三、交流质疑
1、说一说,例1中所作的角为什么等于已知角。

2、例2中作的三角形的理论依据是
3、例3中作的三角形的理论依据是
四、练习反馈
1、利用尺规作出的三角形不唯一的是()
A、已知三边
B、已知两边及夹角
C、已知两角及夹边
D、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
2、利用尺规不可作的直角三角形是()
A、已知斜边及一条直角边
B、已知两条直角边
C.已知两锐角D、已知一锐角及一直角边
3、以下列线段为边能作三角形的是()
A 、2厘米、3厘米、5厘米
B 、4厘米、4厘米、9厘米
C 、1厘米、2厘米、 3厘米
D 、2厘米、3厘米、4厘
4、已知∠α和线段a ,求作等腰三角形ABC ,使其底角∠B=∠α,•腰长AB=a .
5、已知一直角边和它相邻的一个锐角,如何作出这个直角三角形呢? 已知:锐角∠α 和线段a 如图。

求作:ABC Rt ,使∠BCA=90度,AC=a
∠A=∠α :
6、已知∠α和线段a ,求作等腰三角形ABC ,使其顶角∠A=∠α,•中线AD=a .
7、如图,已知:线段a ,锐角α,求作:Rt △ABC ,使斜边AB=a ,∠A=∠α.
a
α
a
α
a
α
五、课后练习
1、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分别为c和a,求作该直角△ABC.
c
a
2、已知:M为∠AOB边上的一点,如图所示,过M作直线CD,使得CD//OA。

3、如图,已知AOB
∠和线段CD,用尺规法求作一点P,使点P到AOB
∠的两边距离相等,且PC=PD.
五、教学反思
D
C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