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讲授心得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篇完整版
《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一):《《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按照的基来源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抵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亲母亲,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一诺千金。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自然,学习有时是悲伤的,假如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堪称勤学而已。
回忆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理解此刻有时都在反省,当初是对仍是错,自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权衡的。
所以,假如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有感(二):《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含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涵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所有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其实不不过限制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重申个人道德的涵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他人不理解我,但我其实不恼恨、愤怒。
由于他人的不认识而忿忿不平,争执不休,实质是缺少心胸与自信的表现。
他人不理解我而出言嘲讽,我不与之争,也不恼恨之,不过漠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这样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不过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己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固守。
子曰:巧舌令色,鲜仁矣。
甜言蜜语,装出怡颜悦色的样貌,这类人的仁心就极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朴素,反对甜言蜜语;主张说话应慎重留神,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做事为所欲为,只说不做,逗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质行动,特别重申人就应言行相符。
但是,此刻社会,情况却常常不是这样,巧舌令色、能歌善舞的人,愈来愈多,人们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夸诞的表现方式,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扎实、朴素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用说。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学而的心得体会篇一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残片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人文意义。
其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包含了众多学子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和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深入研读,我对学而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学而篇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通过自己的教学和言行展示了一种稳重、谦虚和勤奋的学习态度。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久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取得成果。
同时,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这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学而篇展示了儒家的价值观念。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这在学而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晏子于齐闻政,见子夏,曰:“久矣哉,夫子之不为政也。
”这句话表明,晏子认为子夏不愿从政,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齐国政治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随后,孔子告诉晏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即“以义为重”,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真理的追求。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在选择职业、处事待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学而篇让我们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精选5篇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重任。
虽然前方的路荆棘遍布,但是我们要学会披荆斩棘;虽然前方雷电交加,但是我们要勇往直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精选篇1当年读《于丹(论语)心得》时,首先被易中天先生的序言所吸引。
他说,孔子是灰色的。
因为孔子是属于大众的,灰色最具有普适性,与其它色彩搭配,才显示出“和谐”。
我不禁击节叹服,易中天先生说得妙极了。
而今,在重读了《论语》之后,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浮现在眼前。
于是,我认为,孔子应当是彩色的。
洋洋洒洒万言《论语》,记录下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首先,孔子的思想是灵动的,是多姿多彩世界的投影。
他的言论涉及到治国从政、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学习探究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读着这部著作,你的思维应当始终流动运转,联系当今社会人生百态,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其次,从《论语》中你会看出来,孔子他老人家不会摆出来“惟我独尊”的架势,从来没有把自己视为“圣人”,认为自己还有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
这才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而不是“神”。
在他的身上被还原的是生活的色彩,而不是千百年来强行涂抹在他身上的“油彩”。
正因如此,《论语》中所记录的很多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再次,孔子他老人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也传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热爱,对多姿多彩的世界由衷赞美,并投入自己的实践。
重读《论语》,常常被一种幸福感所笼罩,为有如此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为有如此色彩鲜明的先贤哲人——孔子。
论语学而篇读书心得精选篇2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篇一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
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
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
“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
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
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论语学而篇的读书心得
论语学而篇的读书心得论语学而篇的读书心得1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
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
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
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
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这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真是汗颜,不学则以,一学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才疏学浅,对于经典中的很多字的读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认识。
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读不顺畅,反复听,反复读几遍之后才算是能够顺利的读下来。
虽然有译文,但对其原文的理解还是有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
于是开始查资料,听群里各位老师的分享和导师的讲解,才渐渐明晰其中内涵。
虽然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为自己是名中国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一周的学习下来,自己的感触也颇多。
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做一个有德之人,而这个不是从知识或书本上获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体验中以及做人做事上历练出来的。
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养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现问题才开始反思,去了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才开始不断地学习和自我修正,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践行,而践行也是为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务大众。
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而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系统。
求同存异才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杨教授讲到"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反复读学而篇的时候,我体会到:这个"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系该如何相处。
而这个关系最早的根源就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和睦融洽了,我们跟世界的关系也就和谐了。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当我们看了某一本书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感想,那么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欢迎查看~《《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
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
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1《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
”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
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
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2《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
的弟。
及再传弟。
对孔。
及其弟。
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
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有感受。
学而篇第一章感悟
学而篇第一章感悟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的孔子的言行。
这篇文章围绕着学习的重要性展开,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真谛。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孔子在文章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需要不断地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在新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只有通过积累和沉淀,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坚实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学习是一种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过程。
孔子在文章中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学习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只有通过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通过阅读学而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真谛。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种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机会。
因此,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智慧,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学习论语学而篇的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
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
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
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
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
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
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
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5篇)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体会篇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
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读《论语·学而篇》有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学而篇》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1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
他说:"礼之用,和为贵。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
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
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
""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通用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最近痴迷韩剧,刚刚过去的6月,已经追了三部:《来自星星的你》《拥抱太阳的月亮》《孤独而灿烂的神——鬼怪》。
看剧的过程,常常是目光被剧中的经典台词吸引的过程,是思绪与这些句子产生共鸣的过程,这让我陷入或悲伤或沉思的状态,想要记诵这些台词或者写点什么,然而又耽于懒惰或者不愿承受思考的痛苦,最终还是让那点可怜的灵感火花一闪而过,大脑依旧如茫茫沙漠,未曾留下依稀痕迹。
因此在读到《论语·学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羞惭之心顿起: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便要“时习之”。
看剧,虽然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然而有心人总能从这消遣中学到知识取得收获,若非如此也不会有精彩的剧评出现。
所以时时记诵,那些经典句子才能不被遗忘;勤于动笔,那些鲜活的感受才能长久留存;善于体悟,那些蕴含的哲理才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这么简单的道理,而我竟然非常懂得却在行动上直接无视了。
一个喜欢写作且小有成就的朋友,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没别的,只是我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看到喜欢的电视剧台词、有趣的玩笑话、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会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细加揣摩,写文章的时候很自然就会用到,如此而已。
”如果打算致力于某项学习,便要实实在在践行“时习之”的道理,熟能生巧从来不是说来玩笑的虚妄的存在。
如果学习的效果没有达到最佳,那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乐工不怨乐器,农夫不怨田地,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对象身上”,朝鲜时代的徐烟雨,早已从《论语》中悟出这道理了。
喜欢学习的人总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剧迷们的情绪总能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一样,共情的结果,便是各种有关剧情的解说与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乐•愠
——读《论语》一则有感
春秋已降,先圣孔子的思想就润泽着后辈苍生。
如果我可以穿越既轻盈又厚重的时光,或许依稀可以看到,几百年前的今天,同样有着一位书生,手捧《论语》,正和我此刻一样在啜饮其中智慧的泉水、思想的光芒。
还是让我从今天所品味的《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则语录具体说起吧。
语录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句在我国近乎妇孺皆知的名人语录,其流传的广泛程度,不亚于如今的某些流行歌曲。
那么,这一句话到底有何神奇魅力,以至于四海之内,皆能听闻呢?其实概括来看,说的不外乎三个字:说、乐、愠。
一、说
目前,国内出版的很多阐述《论语》的“大作”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翻译成“学习要经常复习,是一件高兴、开心的事”,我以为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在我看来,如果将孔子此言仅仅理解为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来对待,未免过于浅薄。
那么,又该如何来理解,才能深得孔子本意呢?
首先我们来看“说”这个字。
说通悦,《说文系传统论》阐述此字: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
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
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最终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解脱心结获得愉快体验的方法。
那么要达到精神上愉快的境地该如何做呢?很显然,那就是要实现自我的理想、主张,让内心没有心结。
为此,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去掌握知识,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并能够寻找机会去实践自己的平生所学,也就是学以致用。
一旦我们如此做了,我们就会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也就是所谓的“说”。
二、乐
要说这一则语录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我认为和“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话关系莫大。
之所以如此说,乃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的一生,尽管声名显赫,但他甘于淡泊,一生都没有去积极追求过名利富贵,这正如《论语•述而》中所言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既然不追求荣华富贵,孔子真正热衷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我以为除了“说”,那就是“乐”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是孔子奉行的原则,要做一个情感上充满快乐的人,就要学会去分享知识、传播知识,把大道播于天下,把仁德深植人心,这,难道不正是能够让人人都获得快乐的事吗?
三、愠
孔子在这一则论语中最后说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以为这一转折更彰显出了先圣内心所具的大儒风范。
当没有机遇垂青自己的时候,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既不去苟且钻营,溜须拍马,又不去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就如同古人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对孔子来说,“愠”就意味着生气,而一旦生气,产生怨恨之心,又如何能够抵达人生的至乐之境呢。
品味《论语》,阅读经典,我们不难从《学而》这一篇章中一则平淡而充满智性光芒的语录得到启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之所求,不应只是那如浮云般的金钱权势,也不应只是那雁过留名式的学识名利,而应去孜孜不倦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快乐祥和的心境。
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