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合集下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一)1、系列位置效应识记一篇课文开头内容和结尾内容识记效果比中间内容效果好。

所以(1) 课堂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

(2)不要让上课的宝贵的前10分钟让学生在找书找练习册中度过,也不要让最后10分钟让学生在无所事事中度过。

(3)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陌生影响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

所以(1)班主任治班要打好第一炮;(2)学期开学要上好第一课。

近因效应对熟人影响大。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

演出最后一出戏的出彩往往使整台戏辉煌起来。

所以(1)批评完学生不忘给学生揉一揉。

(2)学期末的表现很容易影响你的最的考评。

3、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所以要及时复习常温常新,不总是从零开始。

4、超限效应。

过犹不及。

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牧师讲得太久,令人生厌,让本来想把身上所的钱都捐出来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捐,还从他那里偷走了两个硬币。

所以不要让说教与批评出来超限情况。

就如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的寓言《米杰扬的汤》一样。

5、高原效应造成高原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意志问题、个人知识方面。

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稍稍放慢速度,稳定情绪,坚持下去,一心耕耘不问收获。

6、归因偏差现象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

成功了,人总爱找主观原因,失败了总爱找客观原因。

所以(1)对待别人的成功等事情要常去换位思考。

(2)对待学生要警惕对优生的违纪现象总归因客观,对后进生总归因主观因素。

7、连锁塑造效应分解教学目标,分步实施训练,可以纠正学生行为、学习新的行为。

所以,健康的学生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连锁塑造的打算。

8、詹森效应詹森一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在赛场总是失利。

所以,(1)要摒弃心中非理性观念。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一)2008-12-9 9:11:00阅读681 次参与讨论(0)收藏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选)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选)

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优秀而骄傲的学生 作业布置 问题学生
留面子采取中庸,以保护学生信心 负面效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边际递减效应 启示: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并非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 源于自己对事物的需求、欲望的满足程度来主观 体验的。对同样的事物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和效 用,随着边界的变化不断变化,越到最后,效用 越小。
现象ABC
正反运用: 避免去个性化 利用去个性化:
十四、三人成虎:从众心理
人们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佳分析地接 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 向即从众心理。
解析:基于安全和不愿受到孤立,当个 体行为与众不同时,就会感到群体压力, 并调整自己行为,与别人保持一致。
可笑的排队,聪明的推销员
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榜样式的从众 教学中的从众 环境从众
九、脚踏两条船——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当一个人有一只手表,他可以知 道准确时间,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则 无法确定时间。
启示: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 同的价值观。
教育中的启示:一元化 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目标; 价值观教育; 家庭教育
十、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动物在多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 放弃的态度。
启示:得寸可以进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分解教育目标,体验成功:跳一跳,够得着!
留面子效应—下门槛技术
人都有给对方保留面子的心理倾向。如果 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的、会被拒绝的要求, 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点的要求,那么他 接受这个小的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 这个小的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
拒绝之后的倾向——留面子——接受性增加
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 助感——动机、认知和情绪伤害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效应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效应

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效应1.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中,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反之则称作刻板效应。

⒉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教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⒊蝴蝶效应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的一个微笑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⒋空白效应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对吵吵嚷嚷的课室,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

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

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

”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所以,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要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要了解自己。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

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其次,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

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上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

第三,要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

因为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

这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

第四,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它是指教育实践中,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26个教育心理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1. 归纳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对事物进行归纳,将其归类。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分类法来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2. 冲突效应: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遇到矛盾和不一致信息,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心理冲突的效应。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信息,解决心理冲突,促进知识的深化。

3. 形成性评价效应:学生注意到学习成果被认真看待和认可,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成果。

4. 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对于学生最终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5. 观察学习效应: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学习。

这个效应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效应,可以通过模仿和领悟他人经验来更好地学习。

6. 反应阴影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情感强烈、极端的信息,而忽略中间的、一般的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鼓励学生在表达时用情感烘托,让学生更好地记住重要的信息。

7. 策略效应:人类学习需要使用特殊的策略,以便更容易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8. 近似效应:人类更容易记忆和复制与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和信息相似的新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9. 重读效应:重读同一内容可增加信息在记忆中的印象深度。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复学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以便巩固他们的记忆。

10. 注意力效应:人类的注意力很有限,只能关注少数信息。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教学1.U形记忆——系列位置效应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2.专家记忆优势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在调用的时候不会“迷路”,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我们的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坏的第一印象有时会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会在以后工作、生活的道路上掷下绊脚石。

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育中,避免对学生产生偏见,注意沟通时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初次接触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

4.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是:及时复习,不要对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开始。

比如学习的第一天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再复习,下一次的复习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一次类推。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

5.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因为高原地区海拔高,但本身地面比较平坦,人在高原上行走了很长时间,海拔高度并未上升。

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经历三大境界:一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指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要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为求学与立志的“知”之境界。

二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指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的“行”之境界。

三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得”之境界。

第二境界就是高原阶段。

它是黎明前地黑夜,只要冲破这一关将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

四种教学中常用的心理效应

四种教学中常用的心理效应

四种教学中常用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学班主任,应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提高管理实效。

一、正确运用“门坎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门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个目标,但要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呈梯级的子目标。

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门坎,再加上班主任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然后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最终达到预期的总目标。

为了更好地发挥门坎效应,班主任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时,应注意如下原则:1、目标的合理性。

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学生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在制定目标时,班主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

2、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

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态度总是存在差异。

为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优、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3、教育者的参与性。

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在学生迈“门坎”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一旦达到某个阶段的子目标时更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激化学生产生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

二、正确运用“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一、考情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主要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单选题,侧重考查各自的含义、定义和例子反选,需要考生理解识记。

二、知识点分析1.教师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皮格马利翁:指一个国家的国王,也是一个雕塑家,没有妻子,因为现实中没有符合自己想要的,所以就雕塑了一个女雕像,想象为自己的妻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雕琢,终于有一天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把这个雕塑变为了他的妻子。

2.社会刻板效应:把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个特征强加到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忽略个别差异。

例子:南方人都细腻,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细腻。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当你看到某人有某种特征时,就看不到其他特征。

例子: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4.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第一印象。

某学生第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课,觉得这位老师讲得不错,就觉得以后这位老师的授课也挺好的。

5.近因效应:也称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某对男女朋友吵架了,因为男朋友就这一件事欺骗了她,她很生气的说:“原来你一直都是骗我的。

6.投射效应: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两种表现: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怀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例子:苏轼的“金佛效应”;疑邻盗斧;总有刁民想害朕。

7.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当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例子:当自己走在医院走廊,两旁坐满人,他们对你行注目礼,会发现自己走着走着就不会走路了;当男生发现有美女在观察自己时,会走得抬头挺胸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一、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 效应) 启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可以使学生 进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转 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心理力量。教师对 学生的消极期望,使学生失去信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二、近期目标效应 原因: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远目标变成 近目标;模糊目标变成具体目标。 启示:树立的目标要具体
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三、登楼梯效应 原因:向人们提出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 难拒绝,否则,被人们认为是 “小气鬼”。 当人们接受了一个简单的要求时,再向他们 提出较高的要求,此时人们为了保持认识的 统一和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取 向于接受较高的要求 启示:向学生提出要求时,从易到难,不断 深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六、从众心理 个体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简介和主 张,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 人相一致的现象。 启示:可以依靠群体的力量影响后进生。防 范学校的不正风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七、去个性化现象 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家一起活动时,对群体的 认同使个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 常的个体感。 启示:学会正确的运用它的正反两方面的影 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四、蝴蝶效应 原因: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 的复杂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 启示:教育无小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 恶小而为之。
五、马太效应 说明: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让他有余; 凡没有的,连他现有的也要夺走 启示:不能差生差对待,优生优对待,而要 公平。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2、投射效应投射效应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

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

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

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心理学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

心理学会满足最为纯洁和最为人道的欲望:理解的愿望。

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即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捉贼无人帮,寒了姐弟心》
• 2009年10月29日12时许,16岁的张丽(化名) 和一名女同学带着14岁的弟弟张斌(化名)在榆 树市新世界百货二楼买完衣服,张丽注意到身后 一名青年男子正转身走开,随后张斌发现自己的 手机不见了! • 不一会儿,张丽见那名男子边打电话边若无其事 地从身边经过,便抓住男子的袖子要手机,男子 让张丽跟他下楼去拿手机,张丽不同意,男子从 兜里掏出一把卡簧刀,张丽手被割伤,衣服也划 出了口子。 • 张斌奋不顾身上前与男子斗在一起,把刀夺下, 但头部和腹部多处被刺伤。追赶中,张丽多次向 附近群众求助,但他们都无动于衷;求大家帮忙 报警,他们都说“没有电话”。

女大学生被分为两组
第1组在“去个性化”的环境 中 第2组在“个性化”的环境中
她们都穿上了带头罩的白 她们穿着平常的衣服,每 大褂,每个人只露出了两 个人胸前都有一张名片挂 只眼睛,因此彼此之间谁 着。 也不认识。
主持人请她们实施电击时 在实验时,主持人很有礼 也不叫她们的名字 貌地叫着每个人的名字 Nhomakorabea
仗狗势欺狗的狗
• 王某家的狗儿平时个性胆小,见到生人不 敢哼唧一下,但只要和别的狗在一起时, 就有胆量一起对陌生人或陌生狗大叫。 • 喂食饲料时,爱吃不吃的狗也会因为其它 狗加入竞争,而变得爱吃起来。

社会助长:基本概念
群体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 社会干扰:指由于同伴在场,自己的行为 受到和影响。

实验
• 1967年,N.B. Cottrell,让被试在独自一 人和群体一起两种情景下学习单词配对表。 • 两类配对单词:
– 一类由同义词组成 – 一类由无关单词组成 – 显然,前者容易后者困难。



众多旁观者见死不救
• 1964年凌晨,在美国纽约皇后大街上,一名 28岁的女子吉蒂在离家不远的路上遭到歹徒 袭击。在半小时的时间内,这条街上至少38 名平日里安分守法的公民旁观了歹徒三次用 匕首袭击吉蒂的情形。其间,吉蒂绝望的惊 叫以及周围住户卧室亮起的灯光,两次阻止 了歹徒行凶,并把他吓跑。 • 然而每一次歹徒被吓跑后,都发现随后并没 有警察或居民来干涉,于是歹徒又跑回去刺 伤吉蒂,最终将她残忍杀害。 • 在整个攻击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报警,只有 一位目击者在吉蒂死后,才给警察打了电话。
2:让一个人跑步陪同
3:与其他人竞赛

31英里
32.5英里

优势反应

社会助长的主要效应
• 1、结伴效应: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 • 2、主场效应:运动员比赛时,如果有很多观众为 他们加油鼓劲,他们往往能顺利甚至超水平发挥 ,所以在比赛中东道主更容易获胜,这种现象被 称为“主场效应”。 • 3、“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某人从事某一项 活动,会对此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其 活动效率。 • 4、性别助长: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 人,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金盛华)
• 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我们可 以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 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它们,让 教师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 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 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籍 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


刻骨铭心5.19 国足1:2中国香港
1985年,曾雪麟执教的国家队再次出征世界杯。当时 的中国队是亚洲杯亚军,队员拥有贾秀全、李华筠、古广 明、柳海光等亚洲级球星。中国队5月19日在小组赛的最 后一战与香港队只要打平即可出线,地点在北京工人体育 场。遗憾的是中国队以1:2 输了,香港队进球者分别是张 志德和顾锦辉。 • 比赛结束后,许多观众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情绪激 动,要求与足协领导对话,在场外拦截外宾、掀翻汽车, 甚至殴打民警,酿成了所谓“5.19”事件。 • 这是中国球迷的第一次球场闹事,著名作家刘心武和 理由为此分别写了报告文学《五一九长镜头》、《倾斜的 足球场》。 • 事后,曾雪麟主动承担责任,辞去了中国队主教练的 职务,但这场屈辱的比赛依旧伤痛了当时中国球迷的心。

万名武汉球迷游 行示威 称湖北足 球死不瞑目(图)

09年7月5日,新疆 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 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 件暴力分子袭击武警

•时间:2008年10月02日
1970年,津巴多的实验1
• 被试:女大学生 • 津巴多对这些女大学生说,实验要求你对 隔壁一个女大学生进行电击,因为是科学 研究,不需要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 • 通过镜子这些女大学生可以看到那个被自 己电击的女大学生。 • 实际上被电击的女大学生是津巴多的助手, 她并没有真正受到电击。但被试按下电钮 时,她假装大喊大叫,流泪求饶,以使被 试相信,她真的非常痛苦。
• 社会助长:指由于同伴在场,自己的行为 表现就有所提高;一个人单独做一项工作 不如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工作效率高的社 会现象。

实验
• 早在1897年,N. Triplett就证实了社会助长现 象的存在。让被试在3种情境下骑车
情境 1:单独骑
平均时速 24英里

• 社会助长也会使不好的行为更为猖狂
1、平日里喜欢捣乱的学生,在混乱的教室里更 能如鱼得水,行为更为嚣张,表现出更多地捣 乱花样。 2、班级舆论出现邪不压正的时侯,不好的行为 更为猖狂。

人多好办事?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干扰现象
1、学生往往喜欢在一起做平时的作业,并 且很快就能完成 2、思考一道很难的题目时,则喜欢独自一 人细细琢磨。

社会干扰的影响因素
• 1、任务难度 • 2、个体差异(性格因素) 个体是否喜欢群体工作?


原因
• 当做容易的、熟练的工作时,人们的反应 正确率较高,他人在场,就会无意中产生 竞争意识,兴奋水平就会提高,人们会更 加努力工作以获得好的评价。 • 多个人在一起也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 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这样工作效率就会 增加。
• 1个和尚 + 1个和尚 + 1个和尚 = ?
“三个和尚没水喝”

社会助长-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 几个学生在一起写作业,如果一个人不想学 了,但是看到其他人还在学习,就会重新安 下心来继续学习。、 • 一个孩子没有两个孩子好养
– 一个孩子不愿意吃青菜,两个孩子却会抢着吃; – 一个孩子不愿玩的玩具,两个孩子就会争抢着要 玩这个玩具。 – 竞争使一个孩子不喜欢的东西格外有魅力

在班级群体中应用
• 根据任务类型确定完成方式 – 在分配学生任务时,一般简单性的任务应该明 确分工、责任明确,让大家一起共同完成 – 复杂性的工作应该在集体讨论后给学生单独思 考的机会 •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 对于喜欢和擅长独自学习的学生,就要尽量让 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减少社会干扰; – 对于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任务的学生, 则应为他们多设计和创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机会,使他们受益于相互鼓励、启发,而产生 社会促进。

结果:
• 独自学习更优还是群体学习更优,依赖于 学习材料的难度: –被试在学习比较简单的材料时,其他人在 场比单独学习效果更好; –但是学习比较复杂的材料时,单独学习的 成绩反而优于他人在场的成绩。

原因
• 做复杂、生疏的工作时,人们的反应正确 率较低,他人在场时,因为害怕其他人评 价,就会紧张和焦虑,使工作效率降低 • 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沉下心来思考,而人 多的情境会干扰人的思考。
整个实验在昏暗中进行

房间里的照明很好,每个 人彼此都能看得很清楚
结果:
• “去个性化”小组比“个性化”小组按电 钮的次数多达将近两倍,并且每一次按下 电钮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为什么?
• 匿名:觉得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责任分散:在群体中认为参加者人人 有份,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必为集体行 为承担罪责 • 自我意识下降

群体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 去极化(旁观者效应)

群体去个性化:基本概念
• 群体去个性化指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 减弱了社会对其的约束力,个体更容 易从事反常行为的现象。

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时,他们会做一些平时 一个人不敢做的事情。在这种情景下,人 们失去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感觉,个人的 控制系统被削弱,而攻击性冲动被释放, 甚至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以至于忘却了 个人的身份,而顺从群体。 例如群体性的骚乱,希腊暴乱。
L/O/G/O
第一讲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群体管理
群体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 • • • • 社会助长 社会干扰 去极化 罗森塔尔效应 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

社会助长
• 1+1+1=?
=3;>3; <3
• 1个皮匠 + 1个皮匠 + 1个皮匠 =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L/O/G/O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主讲:陈小斌
主讲:陈小斌
前言
• 心理学太抽象,太枯燥了,没什么用! • 概念太多,也不知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怎 么用。 • 一方面,心理学的科学规律、效应和法则 汗牛充栋,严肃的面孔让人望而生畏;另 一方面,教师们又特别重视心理学,急需 心理学的科学引领。

罗森塔尔效应
• 经典心理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 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进行7 项实验。他们从1-6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 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 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 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 相关老师,并叮嘱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 验的正确性。

应用
1、教育者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 可能减少“去个性化”的程度,使学 生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在群体事件中,尽量让个体的行为暴 露在阳光下. 3、提高自我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