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晚辅教案
高中生物晚辅教案
【教学目标】
1. 看图说物: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展现形式。
2. 聆听解惑:认识生物物种的特点和分类。
3. 相互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对生物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
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展现形式。
2. 认识生物物种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物种的分类标准。
2. 讨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自我介绍和课程安排(5分钟)。
2. 观看视频:生物多样性的展现形式(10分钟)。
二、核心内容
1. 生物物种的特点和分类(15分钟)。
2. 根据教师提供的图表,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不同生物物种的特点和分类(20分钟)。
三、拓展延伸
1. 分组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15分钟)。
2. 讨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10分钟)。
四、总结回顾
1. 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重点知识(5分钟)。
2. 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澄清学习困惑(5分钟)。
【课后作业】
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整理生物物种的分类和特点。
并观察身边的生物,结合课上讨论的内容,总结不同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认识更加全面。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兴趣。
希望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在探索生物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生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
新教材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 稳态与调节
专题六稳态与调节[课标内容] 1.阐明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说明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概述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4.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多种类型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实现机体稳态。
5.阐明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
6.说明植物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物激素的调节。
梳理核心知识提示深思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没有分级调节现象,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深思2: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上总是从刺激感受器开始反射活动,且神经递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
深思3:白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选择性必修① P10“旁栏思考题”1.尿毒症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出现障碍,体内代谢废物积累。
治疗尿毒症的方法有血液透析法、腹膜透析法和肾移植法。
血液透析法借助血液透析机对血液进行净化;腹膜透析法指将人体自身的腹膜当作透析膜对血液进行净化;肾移植法指将他人的健康肾脏通过手术方法植入尿毒症患者的体内,使肾脏发挥正常的功能。
选择性必修① P12“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2.“人造子宫”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选择性必修① P19“图示拓展”3.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选择性必修① P29“图2-8、相关信息”4.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高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探讨环境因素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水草、水槽、水管、水泵、日光灯、水肥、水温计、PH计、测量尺等。
实验步骤:
1. 将水草分别放置在三个不同的水槽中,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并确保水草可以生长。
2. 将第一个水槽放在室内,保持室内温度恒定,每天向水槽中添加适量的水肥。
3. 将第二个水槽放在室外,暴露在自然光下,不添加任何水肥。
4. 将第三个水槽放在室外,用日光灯照射,每天向水槽中添加适量的水肥。
5. 每天记录水槽中水草的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
6. 每隔一段时间对水质参数进行检测,包括水温、PH值等。
7. 比较三个水槽中水草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水草生长的影响。
实验评价:通过观察水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延伸实验: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环境因素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质、光照强度等。
也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方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非常“组合4”主观题模拟真演练(二) 含解析
非常“组合4”主观题模拟真演练(二) 1.[2020·广东省高三二模]下图是某水库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中A、B、C和D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物种的鱼。
回答下列问题。
(1)B和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发现,小个体的D主要以虾、浮游动物为食,大个体的D主要以A、B和C为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________的剧烈程度,有利于D的生存。
(3)研究发现,在蓝藻浓度较高时,D更多地以鱼类为食,从而能抑制水华发生。
水华发生被抑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安徽省高三三模]我国南方某地的稻田生态系统,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稻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
(3)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的能量直接流向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稻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青蛙数量减少等因素,导致蝗虫数量急剧增多。
常用的蝗虫防治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喷洒高效农药,一种是放养蝗虫的天敌青蛙,后一种方案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福建省高三二模]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形成“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4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解析: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
构应为
,A 错误;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
,
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20+50= 7 =0.98=0.14,B 正 500 50 7
确;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C 错误;除去甲
和丁后,则乙、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 错误。
答案:B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
羊,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 10%,那么该人每增加 1 kg 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 kg
B.28 kg
C.100 kg
D.280 kg
解析:本题可用转换法。将纯文字信息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转化为如
3.正确判断有关生态系统图示的 4 种组成成分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 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 D 为“ 生产者 ”,有“3”个指入箭头的 C 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 D→A→B,确定 A 为 消费者 、B 为 分解者 。 (2)图示中 D、A、B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
食物链(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剖析 (1)食物链上只存在捕食关系。 ①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减少。 ②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
(2)食物网中的连锁反应。 ①a 种群的数量减少导致: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低时→b 的数量将增加; b 种群的营养级比 a 种群高时→b 的数量将减少。 ②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 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分析数量变化时,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依据,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生物与环境
课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3.能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教学准备:
1.教材:《生物与环境》
2.教学工具:电子设备、PPT
3.教学资源: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讲解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发展的作用。
2.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介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环保措施。
三、示范(15分钟)
教师展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环保行动,例如减少用塑料袋、垃圾分类等。
四、总结(10分钟)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或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个人见解或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还掌握
了一些实际的环保措施。
同时,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
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案例或实践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6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
8题
查淡水资源。
题难度中等,考查
2020年 卷Ⅰ 选择,第9~ 以 长 白 山 岳 桦 林 为 背 形 式 上 选 择 题 、 综
全国卷
11题
景,考查气候变暖。 合题都有,以选择
卷Ⅲ 选择,第9~ 以堪察加半岛雪线为背 题为主。
题考查频率较
年全
国卷 乙 非选择,第 结合以色列的海水淡化,考查 高 , 内 容 较 多 ,
卷 36题
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主 要 集 中 在 气 候
变暖的影响,
年份
题型、题号
考查角度
备考导航
2021年 全国卷
乙卷
选择,第9题
以气候变暖为背景,考 以某区域为背景考
查苔原带变化。
查灾害的成因、危
以下二图分别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分布图,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暖季平 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冰川进退的不一致性,反映了当地气温变化具有 ( D )
A.均匀性
B.间歇性
C.稳定性
D.波动性
2.1976~1981年间,该区域冰川进退变化的总趋势是 ( C )
A.增温增水,冰川前进 B.降温增水,冰川前进
通出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冰面呈现绿色环保属性,表明 其环保性能高,不会加剧气候变暖,A错误;其能效提高,且余热可回 收,所以制冰成本和维护成本不会增加,B、D错误;二氧化碳跨临界 直冷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减少了氟利昂等传统制冷剂的使用,有利 于减少臭氧层破坏,C正确,故选C。第2题,目前工业产污量不可能完 全没有,减少碳排放和吸收抵消一部分已排放的碳就是实现碳中和的有 效途径,①错误;积极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 使用,利于实现碳中和,②正确;减少过度包装可保护植被,公交出行 可减少私家车碳排放,③④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②③④正确,故 选D。
广西生物高考专题二轮课件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3.物质循环和部分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比较内容 进入生 态系统 的方式 碳循环 光合作用 氮循环 生物固氮或以离子 的形式被植物吸收 固氮微生物和绿色 植物 反硝化作用 水体富营养化 硫循环
以SO2气体形 式或以离子的 形式被植物吸 收
绿色植物 分解者的分解 作用 酸雨
一、种群、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数量变化 1.种群和群落的辨析: (1)种群强调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所有的“生物”。 (2)群落强调的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
(3)两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
种群
所有种群
群落。
2.个体特征与种群特征的辨析: (1)个体特征:个体只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 别比例等。
相同点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都是以无机物的形式循 环 ②都经过生产者的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③在生物群落内部都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热点考向1
种群增长曲线的数量分析
【典例1】(2012·重庆高考)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
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且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不同,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K值也不相同。
b.应用:理论上树木采伐、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在 K/2点以后;
农业害虫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且越靠前越好。 ③图C:微生物(细菌)的生长曲线,从开始生长到死亡的动 态变化可分为四个主要时期: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 期。
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误区:
(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 量指的是该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消费者粪便中所含有的能 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计入该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 量中。 (2)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 同化量。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6.[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
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
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
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
5.正确认识生态位
群落
协同进化
6.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特别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 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 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 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
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7.[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
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
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 遭 到 破 坏 时 , K 值 会 ___下_降____ ; 当 环 境 条 件 状 况 改 善 时 , K 值 会 ___上_升____。
人教版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教案
人教版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教案人教版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解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 生物种群的生态学基础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重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及PPT课件2. 生态模型3. 相关视频资料五、教学方法1. 前置知识激活:通过提问,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和环境基础知识。
2.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 讲授新课:结合PPT课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配合生态模型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 巩固练习: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如此美丽?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何关系?2. 讲授新课(30分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同时影响环境;通过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种群的生态学基础:介绍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规律。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其意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减少这些影响。
3. 巩固练习(10分钟)提供几个相关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这些案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何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改善这些影响?4. 归纳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 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信息提取】(1)A项中,应考虑到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要 信息提取】(1)A项中,应考虑到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 项中 消耗一部分有机物。 消耗一部分有机物。 (2)B项中, (2)B项中,应考虑到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 项中 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 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 (3)C项中,应明确吸收量(同化量)与食入量比值大,则饲料的 (3)C项中,应明确吸收量(同化量)与食入量比值大, 项中 利用率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 利用率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 (4)D项中,食草动物主要利用纤维素,难消化,吸收率( (4)D项中,食草动物主要利用纤维素,难消化,吸收率(同化 项中 量)较低。 较低。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 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 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 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中假设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提取】(1)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短时间内产 信息提取】(1)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 注意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 生大量个体。(2)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矿质元素和CO 生大量个体。(2)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矿质元素和CO2等。 考虑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 (3)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X (3)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X培养液是否用粉 实验对照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绿狐尾藻培养液来配制。 绿狐尾藻培养液来配制。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与生长因素。
2. 掌握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植物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实例。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生长因素: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3. 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生长的过程与因素、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如何深入理解植物如何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1. 结合实例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分组讨论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生长因素。
3. 讲解植物与光的关系:介绍光合作用及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讲解植物与水的关系:讨论水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以及植物调节水分的能力。
5. 讲解植物与温度的关系:分析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性。
6. 讲解植物与空气、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7. 分组讨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展示讨论结果。
8.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讨论实验结果。
9. 总结:梳理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深度。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植物生长及环境因素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1. 思考并记录身边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阅读相关文章,扩展对植物生长与环境的了解。
备注:教案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一)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专用)
Sz-lwh
主干知识 归纳整合
(必1 P50)
(必1 P9) (必1 P64)
(必2 P24)
(必1 P116) (必2 P89)
(选必2 P5) (必2 P6) (必2 P93)
(必1 P51) (必1 P102)
(必2 P44)
(必2 P54)
(必1 P18)
(必1 P98) (必1 P30)
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③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_成___熟__的___具__有__颜___色__的___植__物__细___胞,
如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其细胞内含有紫色的大液泡)。
SzLwh
一、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5、教材实验中的“一材多用”——洋葱
SzLwh
新鲜洋葱也可用于DNA粗提取
根尖细胞的DNA复制。
(×)
(4)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 )
SzLwh
一 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二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实验方法
SzLwh
CONTENT S
目
录
“ 天 下 无 难 事
,
只 怕 有 心 人 ”
一、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一)观察类实验的一般操作流程
跟踪训练
高三二轮复习
1.(2021·浙江1月选考,6)在进行“观察叶绿体”的活动中,先将黑藻放在
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预处理培养,然后进行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A.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不需要染色
B.黑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制作临时装片时不需切片
C.预处理可减少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便于观察
2023届高三(生物)高中生物学二轮教学(精简版)
2、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 总结问题的类型 解释取向的问题 结论取向的问题 批判与评价 论证与推理 开放性与创新性
✓ 抓住科学探究,突破遗传和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密闭容器中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研究模型
l 鳙鱼捕食浮游浮动游物植,物浮游植物增鲢加鱼,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增加了链鱼的产量,使能量浮更游多动地物流向对人类有鳙益的鱼部。
二轮复习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知识层面
——巩固、深化、联系、迁移
能力层面
——信息获取(理解) ——问题解决(含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书面表达(书写与)
方法层面
(4)养殖户乙为进一步优化鱼鸭混养的养殖模式,增养鳙鱼。鳙鱼主要 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和现成有机物碎屑为食。 综合分析,养殖户乙增养鳙鱼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l 鸭粪或饲料中的有机(物碎饲屑料可)被鸭浮游动物摄食,浮游动物被鳙鱼摄食,鳙
鱼可供人类食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荔枝园 A B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523
103278
36.67
14.10
568
104118
40.86
20.40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 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 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 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2、四层四翼与情境的关系
深化基础考查 加强教考衔接——2022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中国考试》2022年第7期)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2讲 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
第2讲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聚焦新课标:2.2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2.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答案填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选择性必修2 P50正文)(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选择性必修2 P52图3-4)(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选择性必修2 P54正文)( ) 4.每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就是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选择性必修2 P55图3-5)( )5.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选择性必修2 P58正文)( )6.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选择性必修2 P63正文)( )7.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选择性必修2 P61“思考·讨论”)() 8.碳循环中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9.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选择性必修2 P64正文)( )1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选择性必修2 P69正文)( ) 1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 )1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选择性必修2 P75正文)( )1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关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5篇
关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5篇关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要自己来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2、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以及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3、要求学生了解高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能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物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
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并且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二、教学策略:生物科学的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随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本校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不足,因此在课堂讲解速度、深度、广度上的把握必须适度而到位,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
三、具体的实施要求:1、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备好每一堂课,并及时写好教案2、认真、有效地上好每一堂课3、及时布置学生的作业,并且及时收取、批改、发放作业4、按时下班进行辅导5、命好每次课前小测的题目,及时进行课前小测,并进行批改6、若安排月考或期中、期末考时,认真命好测试题7、每节课后需要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尽管我在历年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教学方面仍会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因次需要不断地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
高中生物保护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保护环境教案
目标: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活动:清理校园垃圾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
3. 实践活动(30分钟)
分组进行清理校园垃圾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穿着手套等防护用品。
4. 总结(10分钟)
结合实践活动,总结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教学资源:
1. 教案、课件
2. 垃圾清理工具(如垃圾袋、扫把、垃圾钳等)
3. 安全防护用品(例如手套)
评估方式:
1. 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度
2. 对环境保护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延伸活动:
1. 开展环保主题的文艺演出或科普宣传活动
2.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
注意事项:
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难度
2. 保证活动安全,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准备工作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01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B)。
5.生态系统的结构(A)。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B)。
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
1.(2010·浙江,3、2012·重庆,4和2012·广东,27改编)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6)图2中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8)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大纲全国Ⅱ,5D)(√)(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Ⅱ,3B)(√)(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C)(√)(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8)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BC)(×)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1)在下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2009·广东,14改编)(√)(2)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2012·安徽,30Ⅱ改编)(√)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009·广东理基,51改编) (×)(4)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5)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2010·大纲全国Ⅰ,5改编)(×)(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7)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四川生物高考专题二轮课件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 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 的能力
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
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 恢复力 稳定性就越高 弱,_______
稳定性就越高
项目 原因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自我调节能力 其基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 础为负反馈调节 都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二者通常 相反 的关系 是_____
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5.(2011安徽高考·T6B)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 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则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 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
分析: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演替是在植被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6.(2010新课标全国卷·T3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生物与生物 或生物与环境 多种途径 双向性 生物与生物或 生物与环境
来 太阳能 _______(主要) 源 区 别 途 径
பைடு நூலகம்
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网 _______________
单向流动 逐 反复利用,循环流 特 _________, 点 级递减 动,全球性 范 食物链各营养 围 级生物之间 生物圈 _______
增长模型
(2)对曲线中K值的理解。
①K值: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K值的大小主
种 要取决于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好坏及由此引发的___
内斗争 的程度与捕食者的数量。 _______ 增长率 始终不 ②图中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无K值,且种群 _______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种 变;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有K值,在____ 群数量增长最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一、高考怎么考:明确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Ⅰ)。
3、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Ⅰ)。
二、高考这样考:往年真题重现1、(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2、(2015·课标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3、(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B)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4、(2015·新课标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排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新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三、今年怎么考:探寻命题趋势(07~15年新课标全国卷对该考点的考查)命题分析:生态这部分是高考的必考点,且一般1道选择题1择非选择题,分值在总计15分左右。
从近几年高考的新课标卷来看,这部分考题难度大不,注重基础为主,因此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个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得分点。
四、我要准备什么:重要考点分析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2015·北京高考)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l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2、(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来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考点二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3、(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4、(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5、(2015·海南高考)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B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6、(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7、(2015·福建卷)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8、(2015·安徽卷)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检测,结果如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调节机制9、(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10、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类型的不同生态系统,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稳定性发生明显波动后,再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所需时间的图像。
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C.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D.甲为森林生态系统,乙为草原生态系统考点五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1、(2015·江苏卷,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12、上世纪80年代初,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大多数河流后,河水仍能保持清澈,但随着污水排放增多,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学生科技实践小组在某河流上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保持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发生水华现象最严重的是2号监测点C.测定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研究D.可以利用捕食关系治理河流水华现象13、(2015·山东卷,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 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保护。
非选择题参考答案:4(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大于8、(1)性别比例(2)捕食(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13、(1)水平样方法(2)B F 甲(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基础填空一、构建网络(一)种群和群落(二)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二、基础填空1、研究调查种群密度对农林害虫的____________、渔业上__________的确定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