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答(第6章 口语交际教学)【圣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7章语文综合性学习7.1 复习笔记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首次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其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通过学习本章,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特点,掌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类型与实施的基本程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特点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其独有的特点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及内涵1.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背景(1)时代背景: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①新世纪,社会的发展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②高新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教材及时做出积极而敏锐的反应。
③当今时代所具有的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竞争综合化等特点,要求教育领域加快课程的改革,加快对人才的培养。
a.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转变了人们的思想,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将集中于不可见的智力、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b.学习终身化由于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替速度加快,个人要想在这种知识化的社会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
c.竞争综合化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
(2)外在原因: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①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课程改革新举措,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②综合性学习在本质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并有一个鲜明的共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综合性学习,完全顺应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答(第9章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
第9章现代语文教学媒体9.1 复习笔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语文教学媒体呈现出多样化、综合性特征。
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出现加快了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各类语文教学媒体的优点与不足,掌握其选用原则,学会制作各种辅助语文教学的优质课件,在不同场合科学合理地使用课件,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一、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含义与特点(一)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含义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指承载教学信息的媒体。
教学口语与板书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教学媒体。
2.传统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是指数百年来一直在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实物、标本、模型等)。
3.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是指l9世纪后利用光、电、声学等技术开发出来的,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用于传递和再现教育教学信息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工具。
它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软件、硬件。
4.现代语文教学媒体及意义(1)广义的现代语文教学媒体广义的现代语文教学媒体是指在现代学校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等信息传递的一切工具,包括常规教学媒体和电化教学媒体两大类。
①传统语文教学媒体a.概念传统语文教学媒体又称常规语文教学媒体,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使用的语文课本、参考书或指导书、板书和直觉教具、教学口语等传统教学材料与工具。
b.特点第一,制作简便,甚至可随手拈来。
第二,经济实用,可以自制,即使购买也比较便宜。
c.意义第一,正确运用这些教学媒体,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
第三,传统语文教学媒体已被广泛用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如果说目前不掌握现代教育媒体使用技能还能凑合着上讲台的话,那么,不掌握传统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则根本没有资格做教师。
②电化教学媒体电化教学媒体指利用现代电、光、声学、网络等技术来记录、储存、传输和反馈教学信息的现代化教学材料、设备、工具和手段。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答(第8章 语文学法指导)【圣
第8章语文学法指导8.1 复习笔记语文学法指导在现代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应在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智力、审美修养、品德修养等方面明确指导目标,知晓学习指导目标的最低到达度。
要让学生掌握语文课堂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练习和复习等常用学习方式方法,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多种思维的方法等。
掌握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指导的原则与一般方法,了解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一)学法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学法”是相对于教法而言,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的概念。
(1)狭义的学法,即学习方法,是指人们在学习中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为获取知识和能力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2)广义的学法,是指学习应该遵循的法则,包括认识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三个方面。
①认识学习规律认识学习规律是指了解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懂得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的道理。
了解人脑的生理特点和个体的心理特点,懂得思维和记忆能力的作用。
②掌握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是指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为解决具体学习问题而利用的手段,能以积极的学习方式,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情况下,能够以自己为主体,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去探求未知的新知识。
2.特点(1)学习自主性①意义a.会学习的学生,学习自主性强,不再依赖教师的讲授,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独立学习能力。
b.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快捷地获取最新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养成自学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准备。
②途径a.学生要学习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
b.学生要主动争取教师的指导,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c.学生要学会自觉设计问题,并强迫自己去解决问题,以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d.同学之间相互督促与激励,增强自己的学习自主性。
(2)善于自我判别善于自我判别,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自己的长远发展计划。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论事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4、教学论: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问题。
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育实践。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语文教学与教学的发展1、奴隶社会:六艺:礼、仪、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基本特点: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学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1)、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
(3)、文选读本: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有清代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1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
第11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11.1 复习笔记新时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由传统角色转变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创新者、示范者,具备符合职业要求的相关知识、能力、情意素养。
通过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激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等途径,以促进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态度等方面的不断发展。
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通过传授文化知识与经验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实质是为了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手段。
其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有着特殊的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
(一)概念的辨析1.专业及专业化(1)专业是在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职业,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衡量一种职业是否是一种专业,应该看它是否达到专业标准或者是专业化的程度。
(2)专业化指一个职业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内,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地位的过程。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也需要一个专业化的过程。
(3)我国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并且通过制定教师的任用和评聘制度。
2.教师的专业化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
这一概念有两个维度:地位的改善与实践的改进。
①前者关注的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作为专业性职业的地位问题。
一般包括提高学历要求、建立自我管理团体等要素。
②后者关注的是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使用了多少专业知识技术问题。
该专业化实际上等于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的专业发展①含义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蓝天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1)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2.(1)“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2)“五经”:是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它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3.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在语文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
无目标的学习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赛场竞争。
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2)推进作用。
前边的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成为进入新境界的障碍;前边的任务完成得好,就会成为攀登新高峰的阶梯。
(3)控制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
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
(4)评价作用。
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
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
(5)管理作用。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1章)【圣才出品】
第6章口语交际教学6.1复习笔记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综合,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
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
学习者应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及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掌握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与地位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应学到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主要任务。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1.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1)总目标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项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同时发展合作精神。
(2)阶段目标①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按九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段对某一内容的教学要求也逐步提高,体现了鲜明的阶段性。
分学段的目标规定更能够让教师明确自己教学完成度。
根据义务教育课标的要求,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可分为语言目标、辅助语言目标、心理品质目标及其他目标。
a.第一学段(1~2年级)第一,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第二,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三,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第四,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第五,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第六,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b.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一,能用普通话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第二,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四,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c.第三学段(5~6年级)第一,交流中能尊重、理解对方。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0章 语文说课与评课)
圣才电子书
①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授课是一种课堂行为。
2.说课的特点
(1)简约高效
说课要求环节简要而不失完备,内容简练而不失完整,表述简明而不失连贯。一般单纯的说
课时间为 15~30 分钟左右,短时高效,但内容要素并不缺少。
(2)机动灵活
①说课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苛刻,不大受时间、地点、教学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可随时随地
进行。
②同时也不大受教学对象和参加人数的制约,只要两个人以上即可进行。
(3)应用广泛
①职前教育
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②职中教研
检查教师备课、教研活动、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③职后培训
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竞聘上岗考核。
(1)说课说课与授课最大的不同是说明“为什么这样教”,教学实践要有相关理论做支撑。
这是说课的生命线。
(2)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以及能够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
(二)说课的特点
说课是授课的基础和保证,说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授课的质量。
1.说课与授课的比较
(1)相同点
2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两者所面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题是一致的,两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要求也 基本相同。 ②从教师说课的表现可以预见教师授课的状态及个性特征,说课与授课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 促进。 (2)不同点 ①目的不同 a.说课的目的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设想,是对教学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的 思想分析与概括,原则上只是对教案的设计思路做出阐述与分析,不涉及实际的课堂教学。 b.授课的目的则是通过现场课堂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学设计的思想,是对教学设计的实际呈 现与实施过程,它要在真实的课堂上,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进而培养其能力,使 学生学会和会学。 ②内容不同 a.说课的内容是要使听者听懂自己想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教,是“虚” 的。 b.授课的内容则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实际施教,是“实”的。 ③对象不同 a.说课的对象是语文同行、专家或领导、评委。 b.授课的对象是学生。 ④方式不同 a.说课是对教学方案的“模拟”解说,以教师自己解说为主的单向活动。 b.授课则是对教学方案的付诸实施,是教师与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 ⑤时间不同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答(第2章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价
第2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价值取向2.1 复习笔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理性规范,它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了解其内在要求,以利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与执行。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倾向。
语文课程应从“智”“能”“情”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三个层面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对课程实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一种阐释,对语文教育实施的一种理性规范,是语文教学总的指导思想。
(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1.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关系(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他三个理念的核心。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保障。
3.具体体现(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①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当前语文课程的最高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将“语文素养”放在了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首要位置。
②内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③“语文素养”的由来a.从词语的构成看,“语文素质”与“语文素养”的语义差别主要是“质”和“养”的区别。
“语文素质”强调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在学生身上所形成的结果。
而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与新课标“过程与方法”课程设计维度不吻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分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王玉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1.1复习笔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以及阶段目标,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性质反映语文课程的特点,对语文课程的方向和功能进行界定,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一)性质问题的历史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历经多个时期,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断深化。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使语文课程更接近语文教育的实质。
1.新中国成立初期(1)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占主导地位。
我国没有颁布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编辑大意》起到了教学大纲的作用。
(2)注重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强调。
教育部1956年5月颁布了《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语文教学大纲。
2.20世纪60年代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特质。
教学大纲开始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有机融合。
3.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重新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十二年制),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双重属性,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同等重要。
4.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界掀起了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丰富为“人文性”“基本性”等。
国家通过教学大纲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新认识。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正式界定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义务教育课标),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高中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全新界定,第一次在国家法规文件中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界定,统一了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编语文课程论(1)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就是其基本特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与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与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她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与范围扩大了;②其她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她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工具性:语文就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就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与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而言,它又就是学习其她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就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之中。
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功能“多重功能”与“独特功能”(一)知识传递功能。
①文字语言知识与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二)能力培养功能。
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四)文化教育功能。
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就是学好其她各门学科的基础;就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就是从事工作与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中学语文课程论及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精选文库中学语文课程与授课论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怎样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致。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致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 也是其基本特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浸透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由于语文表达的委宛和重视内涵,重视心里感悟和整体掌握,重视“物我合一”,表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在一起的特质。
( 2)语文课程与周边课程的联系。
①表现为语文课程特点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宽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正确、精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括什么内容?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沟通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表现人的感情、态度和价值。
语文课程向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感情、态度和价值之中。
它各处在展现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功能“多重功能”和“独到功能”(一)知识传达功能。
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二)能力培育功能。
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三)感情、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①感情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四)文化教育功能。
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行一般话功能(七)各课程学习的确定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确立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连续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阅读笔记之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阅读笔记之一
省骨培训时,听着王荣生教授的务实的讲座,我是既兴奋又激动,这样的讲座让我对语文课程的设置、语文课堂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当初次拿到王荣生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这本书,如获至宝,恨不能一夜之间就阅读完,吸收其中的新的理念。
说实话,当我回到家真正开始阅读时,却感觉到这本书的晦涩难懂。
我强迫着自己慢慢往前读,没成想越读越觉得读出了味道,渐渐有了一点小收获。
这本书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第二章《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认识》;第三章《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第四章《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
今天终于读完了第一章《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这一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帮我厘清了几个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厘清的概念:语文课程目标主要面对“是什么”地问题,它大致包括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两个方面;语文课程内容主要面对的是“叫什么”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以及对它们的阐释,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既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语文教材内容主要面对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而“语文教学内容”则是解决“实际上需要叫什么”和“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的问题。
这些基本概念都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弄清的问题,他真正知道这语文老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第一篇: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填空题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蒙学教材、文选教材、儒家经典。
3 《文选》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先河,显示出中国文章大国风范。
4朗读法包括朗读、背诵、吟诵等。
5导读法的创造者是钱梦龙。
6、新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7、作文批改坚持点拨、启发原则就要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多启发学生,点化学生。
8、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9、语文教师要“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语文: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2、语文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双基、语文能力、思想修养、品质、文化品位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3、文道统一:语文训练,简称为“文”,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简称为“道”,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品质的教育。
语文教育合思想教育必须统一起来。
4、批改:教师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方向。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特色有哪些?答:传统的集中识字、吟诵、涵咏、感悟特色;语文基础知识合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特色;文章编选的典范性特色。
3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答:对。
“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可循,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稳定的“常法”、“常式”;“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由教材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知识能力基础,性格心理的差异性等因素所决定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优化组合,努力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口语交际教学
6.1 复习笔记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综合,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
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
学习者应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及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掌握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与地位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应学到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主要任务。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1)总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项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同时发展合作精神。
(2)阶段目标
①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按九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段对某一内容的教学要求也逐步提高,体现了鲜明的阶段性。
分学段的目标规定更能够让教师明确自己教学完成度。
根据义务教育课标的要求,口语交际教
学目标可分为语言目标、辅助语言目标、心理品质目标及其他目标。
a.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一,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第二,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三,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第四,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第五,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第六,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b.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一,能用普通话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第二,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四,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c.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一,交流中能尊重、理解对方。
第二,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意见。
第三,倾听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第四,表达中,有条理,并且语气、语调适当。
第五,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后简单发言。
第六,交际中,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d.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一,分清不同场合,进行文明交流。
第二,耐心倾听,并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第三,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第四,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五,交流中,根据具体需要,调整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第六,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第七,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第八,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做有针对性地发言。
②普通高中阶段目标
高中阶段的目标更加注重口语交际的能力,其中着重在口语交际与语境的关系上,要求学生在不同语境、不同对象的情况下进行口语表达,考虑不同对象的可接受性,适时调整言谈策略和口语风格。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之“表达与交流”目标中的第7、第8、第9条做了如下规定:
第7条: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第8条: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第9条: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评价
①根据法规文件的两个课程标准较为注重基础方面,整合了口语交际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充分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②目标的描述比以前大纲更加明晰具体,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
③提及了“不同的交际场合”与“课堂内外”,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获得途径延伸到了各个生活领域,具有开放性。
④从横向看,主要包括听力目标、口语表达目标、交际目标。
从纵向看,口语交际的训练有明显的层次性。
a.低年级侧重于交际的兴趣、情感、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词语、句子运用的正确程度。
b.高年级侧重于语言表达的概括性、流畅性、丰富性,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应对能力。
2.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点
(1)目标的递进性
从能力拓展过程中来看,具有递进性的特点。
①义务教育阶段,在总目标下分设四个学段,按九年一贯制的思路,整体设计,分段实施,螺旋上升。
②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的特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由低到高呈现明显的递进性。
③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段对某一内容的教学要求逐步提升。
(2)目标的完备性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完备性表现在:
①设有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目标,从而构成了较为系统的目标体系。
②从语言目标、辅助语言目标、心理品质目标等多个角度,规范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
既有技术层面的要求,又充实了情感态度层面的内容,能够全面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3)目标的可操作性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依据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设置,从而有了可操作的特点。
①具有明晰的阶段性特点,不同学段要求明确具体。
②目标层次性清晰,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提高。
(4)目标的辐射性
①口语交际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达到了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
②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了解学生,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3.国外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运动,母语教学大纲几经修订,口语教学的功能与内容也较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突出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联系。
(1)法国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法国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听说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须分不同年级制定。
每个年级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两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
①内容(以初中四年级的口语学习目标为例)
a.辨清学生经常所处的个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口语情境,在各种口头的交流中,学生的行为中规中矩。
b.要说的内容:阅读和朗诵,汇报、口头报告,对话、讨论、演讲,待发展的能力(适合表达语境的态度、动作和声音;区分语言的风格、选择适合交际情境的语言,词汇、句法、
插话形式、礼貌等;倾听、重视他人的表达;根据作品的长短给予总结、发展)。
②评价
目标要求较为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
(2)美国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①内容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市立学区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中,几年级语文课程大纲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提出:
a.学生将能够定义口语风格并说明风格的重要性。
b.学生将能够在口语表达中使用组织手段及连贯表达等技巧,使说话内容易为听众记忆和理解。
c.学生将能够计划并发表信息性演讲。
d.学生将表现九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口语技能,具体表现为:
第一,针对不同的听众选择话题和词汇;
第二,针对不同的说话场合准备笔记及组织思路;
第三,利用口语交际进行娱乐和提供信息;
第四,利用采访技巧获取信息;
第五,参加小组口语交际活动;
第六,针对特定听众作口头解释和说明。
②评价
a.学生的口语学习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和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及交流。
b.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和方法具体可操作,注重甄别不同场合和对象而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