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

高考历史题目中常见失误分析与改进

高考历史题目中常见失误分析与改进

高考历史题目中常见失误分析与改进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重要关卡,而历史作为文科中的重要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

在解答高考历史题目时,考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失误,导致丢分。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常见失误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是解答历史题目的基石。

如果对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背景、经过和影响等基本要素记忆模糊或理解偏差,就很容易在答题时出现失误。

例如,在回答有关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如果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可能回答得不够全面和准确。

改进方法:1、构建知识体系:将历史知识按照时间顺序、专题等方式进行整理,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便于记忆和理解。

2、多轮复习:通过反复记忆和回顾,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3、制作知识卡片:将容易混淆或遗忘的知识点写在卡片上,随时拿出来复习。

二、审题不清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但很多考生在这方面容易出现失误。

有的考生没有认真阅读题目,导致对题目要求理解错误;有的考生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导致答题方向偏离。

比如,题目要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积极影响,而考生却回答了其消极影响;或者题目中明确提到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而考生却忽略了这一要求。

改进方法:1、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在答题前,至少将题目阅读两遍,确保理解题意。

2、圈画关键词: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关键词语等进行圈画,提醒自己注意。

3、分析题目类型:明确题目是考查原因、影响、特点还是其他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

三、材料分析能力不足高考历史题目中,材料分析题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然而,部分考生在分析材料时缺乏方法和技巧,无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例如,对于文言文材料,有的考生因为文言文阅读能力有限,无法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对于图表材料,有的考生不能正确解读数据背后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改进方法: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平时多阅读一些古代文献,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和语法。

高考历史题目中常见失误分析与改进

高考历史题目中常见失误分析与改进

高考历史题目中常见失误分析与改进在高考历史的战场上,许多同学都曾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而错失分数。

了解并纠正这些常见失误,对于提升成绩至关重要。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的失误基础知识是历史学习的基石,然而不少同学在这方面存在问题。

1、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背景等关键要素记忆模糊。

比如,分不清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时间顺序,或者记错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家。

这种失误会直接导致在选择题中选错答案,或者在材料分析题中无法准确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2、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

例如,不清楚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概念的内涵和区别。

这使得在解答概念辨析类题目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

改进方法:1、制定系统的复习计划,按照时间轴或者专题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

2、运用多种记忆方法,如制作思维导图、编写口诀、与同学互相提问等,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3、结合历史故事、影视作品等生动的形式,增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阅读和分析材料能力不足高考历史题目中的材料类型多样,包括文字、图表、地图等。

1、阅读速度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理解材料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这导致在答题时花费过多时间在阅读材料上,影响了后续的思考和作答。

2、对材料的分析不够深入,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

比如,看到一段关于古代经济发展的材料,却无法从中总结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点和相互关系。

改进方法:1、平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材料的结构和逻辑,抓住关键词、句,总结材料的中心思想。

3、多做材料分析题,积累经验,提高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应对能力。

三、答题思路不清晰1、没有明确的答题框架和逻辑,想到哪写到哪。

在论述题中,表现为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论证过程混乱。

2、答题角度单一,不能全面地考虑问题。

例如,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时,只看到了积极方面,忽略了消极方面。

改进方法:1、学习和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模板和思路,如原因类、影响类、比较类等。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含解析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含解析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易错点1】羁縻政策【易错点2】改土归流【易错点3】海禁政策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及货币与赋税制度【易错点1】汉代儒学对治国思想和法律的影响【易错点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易错点】保甲制度考点四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易错点1】民本思想与人文意识【易错点2】西学东渐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羁縻政策【点拨】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方针政策。

【破解】“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

中原王朝在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时,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侯,或羁縻州、县的长官,允许世袭其职,令其按旧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

该政策始于汉代,唐代渐臻完善,实行羁縻府州制,元代实行土司制,明代还设置羁縻卫所。

【深度剖析真题试卷】1.(2023·南开·模拟预测)《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警示】掌握羁縻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

【问诊】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B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是指封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

历史错题分析例析

历史错题分析例析

【历史错题分类例析】随着高考文综的实行,选择题单题的分值增加,做好选择题成为得高分的关键,历史信息量大,而且是发生在过去的事要做好选择题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掌握史学理论用它来阐释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弄清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下边就常用的史学理论举例说明,旨在使同学们能很快掌握做这类题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题步骤:首先-----分析题干的类型属于哪一种史学理论,这要弄清几个概念:(1)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生产关系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部分。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和设施。

(3)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应时推动经济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并获取物质生活的能力,包括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其中劳动工具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阻碍发展。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一旦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时会发生重大的社会变革和革命。

(6)社会存在一般是指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当然最主要的是经济形态。

其次---- 看提示语:一般是“根本原因”、“基本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第三-----选择的时候特别注意发展的程度的阶段性。

◆主要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1、“自由”“平等”之所以被资产阶级视为天赋人权,并写入《人权宣言》,其根本原因是(A)A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 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C 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D维护私有财产的需要2、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C)A、半殖民地花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B 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C 清政府政治腐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3、19世纪的英国经历了从贸易保护到自由贸易的发展变化,其基本原因是(D)A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B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C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比较成熟 D “世界工厂”的发展要求4、资产阶级在掌握后就开始了征服了世界的活动,从根本上看这主要取决于(D)A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 B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C 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D 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5、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A)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有较大的发展 B 革命和改革后仍留有旧制度的痕迹C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D 资产阶级各国争霸斗争6、“不管走那一条路,在第一阶段即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时期,都不可能使(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B)A封建顽固势力依旧强大 B 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尚底C 资本主义改革方式不彻底D 资产阶级革命只在少数国家进行7、导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完善的根本原因是(A)A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C 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D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8、晚期,德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前提(C)A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B 外国资本的涌入C 国家统一的完成D 国内市场的扩大9、辛亥革命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主要是因为(D)A维新道路行不通 B 为挽救民族危机C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10、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是A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B封建专制统治与民主要求相互矛盾C 殖民压迫激起民族意识和反抗D 农民阶级迫切需要土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1、马克思主义产生最根本的条件是(B)A工人运动的兴起 B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 社会主义思想高涨D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12、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C)A、文艺复兴奠定经济基础 B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13、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这主要是指A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 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C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D 提高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14、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家,西汉统治者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A现实需要的变化 B 农民战争的推动C 儒学自身的发展D统治着个人的好恶15、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形成是(A)A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B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思想上的反映C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D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16、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C)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 大量杰出人物同时产生C 社会处于激烈变革时期D 群雄并立的需要1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A)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民族资产阶级对实现民主政治的要求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18、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B)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个人的作用C 封建农奴制对农奴的压制引起了强烈反抗D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工场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19、西学东渐逐步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D)A中国闭关自守局面被打破 B 西方思想得到中国各阶层的普遍认可C 挽救民族危机运动的兴起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0、清朝建立初期,知识分子由“经世”到“避世”,由要求社会改革转入“为考据而考据”。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易错题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易错题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易错题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而在考试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易错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常见的易错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点。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下列哪个事件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A. 雍州兵变B. 秦灭六国C. 战国联盟形成D.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答案:A. 雍州兵变解析:雍州兵变是发生在唐朝的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无关。

其他选项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学生们需要对这些事件有深入的了解。

2. 下列哪位是中华文明的始祖?A. 孔子B. 伍子胥C. 盘古D. 上古三代君主答案:C. 盘古解析:根据中国古代传说,盘古是宇宙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始祖。

其他选项分别代表了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楚国名将伍子胥和上古时期的三位君主。

第二部分:近代历史1.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史一些重要事件的排序,请选出正确的顺序:A. 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B. 五四运动、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C. 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五四运动、辛亥革命D. 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答案:C. 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五四运动、辛亥革命解析:以下是对每个事件的简要解释:- 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运动。

-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的战争。

-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清朝被推翻,建立中华民国的革命运动。

2. 以下哪个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A. 德国入侵波兰B. 日本偷袭珍珠港C. 英法对德宣战D. 纳粹党上台答案:A. 德国入侵波兰解析:德国入侵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其他选项分别是美国加入战争的导火索、英法对德宣战和纳粹党上台。

第三部分:现代历史1. 以下哪个事件不属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A. 九五计划B. “一国两制”政策C. 发展特色农业D. 建立经济特区答案:B. “一国两制”政策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包含了许多重要的举措,但“一国两制”政策属于香港回归的操作性原则,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直接举措。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在高考历史的备考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这些易错点可能由于概念混淆、史实理解不深、时间线索不清等原因而导致丢分。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进行精析整理。

一、中国古代史1、分封制与宗法制很多同学容易将分封制和宗法制混淆。

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而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等级秩序和权力继承。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易错点在于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清,以及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能准确判断是哪种制度在发挥作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中国古代史,但同学们往往对其发展脉络和特点把握不准。

专制主义强调君主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则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从秦朝建立到明清时期,这一制度不断强化,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

易错点在于不能清晰地记住各个朝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以及对其影响的分析不够全面。

3、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式,但同学们容易对其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足。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脆弱性。

它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到了后期,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原因,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在于不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全面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同学们可能只记住了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影响。

例如,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同时,也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高考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科技进步。

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易错知识点进行一番精析整理。

一、古代史部分1、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很多同学容易将其理解为“土地私有制”。

实际上,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诸侯和卿大夫只有使用权,不能随意买卖。

而且,井田制有着严格的规划和分配规则。

2、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二者容易混淆。

分封制是“封邦建国”,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等级秩序和权力继承。

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分封制。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强调君主的独裁统治;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调权力的集中。

很多同学会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但同学们容易忽视其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脆弱性。

同时,要注意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但自然经济不等于小农经济。

二、近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的原因很多同学只知道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鸦片战争,却忽略了其他因素。

其实,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海外市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以及英国的鸦片贸易遭到中国的抵制等,都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但同学们在理解其性质时容易出现偏差。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反封建,但同时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封建等级观念,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完全进步的运动。

3、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同学们容易认为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高考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和经验。

在高考中,历史作为一门文科考试科目,不仅要求考生了解历史的脉络和事件,还需要准确把握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然而,历史错题的出现常常使考生感到迷茫和无从下手。

本文将对高考历史经常出现的错题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历史考试。

第一,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原因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

在解答历史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对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

例如,有一道题目问:“为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考生可能会直接去记忆某一次起义的名称和发生的时间,但这不足以回答问题。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背景,探讨农民起义的原因,如社会经济压力、政治腐败等。

只有从根本上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原因,我们才能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规律,并形成深刻的历史思考。

第二,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的关系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然而,很多考生在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时容易混淆或者不能准确把握其关系。

例如,有一道题目问:“请问《资本论》是谁写的?”虽然许多考生知道《资本论》是马克思写的,但这并不能回答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理解《资本论》是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而撰写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

通过这样的解答,我们可以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思想,以及经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熟悉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历史现象的关联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相邻的历史时期或历史现象之间常常存在联系。

在高考中,考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对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解读,或者分析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题目。

例如,有一道题目问:“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考生应该从中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错综复杂关系以及国际背景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易错点整理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易错点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点一、中国古代史(一)商周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分封制未实现中央集权【易错点拨】分封制下,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因为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可能会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2.分封制割据中孕育统一【易错点拨】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制为分封割据埋下了隐患。

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4.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易错点拨】(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国家权力与宗族、家庭关系结合,“家国一体”;(2)政治制度等级森严;(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商周君主权力;(4)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5)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二)秦至元政治制度1.郡县制最早不是出现于秦朝【易错点拨】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2.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易错点拨】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关中地区推行郡县制,关东则实行封国制。

在封国制下,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各封国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努力发展生产,这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诸侯国在平定诸吕叛乱中,也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高三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错题知识点总结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国际形势变化及其特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后来的历史事件埋下了伏笔。

首先,战争结束后出现了巨大的战争赔款和战争债务问题,使得欧洲各国面临财政上的困难,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其次,由于战争期间的武器技术升级和战争损失,许多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导致原本统治世界的欧洲列强地位受到动摇。

最后,巴黎和会的召开使得国际关系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确定了战后的和平安排,决定了许多国家的疆界和领土分配。

二、民主主义的发展与破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欧洲国家借助战争胜利的势头,开始向民主政治转型。

然而,这个时期的民主主义并没有获得持久发展,最终走向了破产。

首先,战后的经济不景气导致了社会资源的短缺,使得民主政治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左右翼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政治派别和冲突,进一步削弱了民主政治的稳定性。

最后,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社会的混乱使得极端主义抬头,一些极端主义政权崛起并破坏了原本的民主秩序。

三、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20世纪最重大的经济危机之一,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危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大规模失业,使得许多国家社会动荡,民众对现行政治制度产生怀疑,为极端主义政权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其次,危机使得国际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加大,出现了保护主义倾向。

最后,在国际政治上,危机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家间的贸易战和经济制裁,使国际关系更加紧张。

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党的创建始于1921年,最初只有很少的几个党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小小的政治组织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执政党。

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党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和革命性。

高三历史易错点难点分析

高三历史易错点难点分析

高三历史易错点难点分析高三会教给我们奋斗,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一年血战,或许我们恒久发觉不了自己身上隐藏的能量。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三历史易错点难点分析,盼望大家喜爱!高三历史易错点难点分析诸侯争霸和兼并斗争:1、春秋诸侯争霸——①缘由:生产力开展、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吩咐,不再朝觐和纳贡。

②目的:各诸侯国。

③性质:为取得更多的。

④代表事务:齐桓公称霸(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称霸中原)“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2、战国兼并斗争——①性质:由争夺土地和人民的争霸斗争到封建兼并斗争以后转化为封建统一斗争。

②“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形成:三家分晋(前403年)、田氏代齐。

③代表事务: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国,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役。

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TYB可调压式齿轮泵方有越等,通过经济文化沟通和常见的斗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根底。

考点三、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1)农业:①生产力水平:战国时铁农具普遍运用,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显著提高。

②技术:牛耕的推广,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水利浇灌:桔槔普遍用来浇灌农田。

闻名水利工程:“春秋:芍陂(楚);战国:都江堰(秦)、郑国渠(秦)。

(2)手工业:①冶铸业:铸铁柔化技术,早欧洲二千年以上;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的开展,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

②制漆业:战国的夹纻技术;③煮盐业及酿酒业兴旺(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独创)。

④《考工记》:战国时手工业专著(齐国官营),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标准和制造工艺。

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开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高考历史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易错知识点进行一次精析整理。

一、中国古代史1、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很多同学容易将其理解为土地私有制。

实际上,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农民只有使用权,要向国家缴纳贡赋。

2、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但两者容易混淆。

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有较大的自主权。

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中国古代历史,但很多同学对其发展脉络理解不清晰。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但同学们容易忽视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影响。

例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明清时期虽然依然实行这一政策,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5、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同学们容易将各个时期的思想主张混淆。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使儒学呈现出新的生机。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高考历史涵盖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考生误解或忽略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对一些易错知识点进行精析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的制度,诸侯在封国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而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等级和继承权。

易错点在于将两者混淆,认为分封制就是宗法制。

实际上,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强调君主的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则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很多同学容易认为专制主义就等于中央集权,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成。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容易出错的是对“自给自足”的理解,误以为小农经济完全与市场隔绝。

实际上,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参与市场交换,只是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

2、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一政策完全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在某些时期,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只是在政策和社会观念上,农业始终被置于优先地位。

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的发展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再到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

易错的是认为儒家思想始终一成不变,或者不能准确把握各个阶段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特点。

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束缚思想、考试内容僵化等。

考生容易片面强调其积极影响,而忽视其消极方面。

四、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1、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不能仅仅将其影响局限于割地赔款和通商口岸的开放。

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高考历史之42组历史易错点

高考历史之42组历史易错点

高考历史42组易错考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体、注重⾎缘宗族的统治特⾊。

从“国”的⾓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与宰相权⼒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权重,⽽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之间的权⼒分配与均衡,⼀般来讲,中央权⼒与地⽅权⼒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过⼤(如北宋),地⽅则羸弱不堪;当地⽅权⼒过⼤(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些地区已经出现,⽽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推⾏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缘为基础的分封,⽽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郡国并⾏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以后的⼀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错因】对⼆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注重对地⽅官员监察的政治⽂明建设的成果。

高中历史错题类型

高中历史错题类型

高中历史错题类型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 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例2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的观点是()A.分封制主要在周朝实行,而郡县制开始于秦朝B.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分封制不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C.分封制和郡县制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D.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强大,分封制的弊端则是地方权力太大【解析】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A项错误;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是有利于周天子巩固政权的,B项错误;分封制未突出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未强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项错误;根据材料,D项是顾炎武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中国现代史3章4节作业: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杜文星)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A解决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B解决了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C解决了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D解决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错因分析:学生大部分选择了C项,原因在于混淆了内容和意义的层次关系,另外也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以及运用知识能力的欠缺。

D项才是功绩。

2、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与中共“七大”的相同之处是A.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提出了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D.提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政策错因分析:很多同学错选为A,原因在于对有关“工作重心”转移的事件不知道,七大是没有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的。

3、下列年代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按东、南、西、北方位顺序排列应是:①1931年冬中共临时中央的所在地②1933年冬中共临时中央的所在地③1938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④1950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错因分析:学生错选其它选项的原因在于不知道相关的基本基础知识,尤其是①②两个选项。

5、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

“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指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

当时司徒雷登对华的实际立场是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D.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错因分析:学生大多错选为D,原因在于对材料的意思理解的偏误。

材料中知识表达出了对国民政府的担心,而没有表达出不支持来。

6、49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原因归结为:一、人口太多,“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二、西方思潮“激起骚动和不安”。

这种看法的错误主要在于A.混淆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用表面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C.混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错因分析:题目中归结的原因是错误的。

所以不存在AC两项的说法。

“一、人口太多,“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二、西方思潮“激起骚动和不安”。

只是看到了相关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的实质。

中国现代史5章1节作业(程向辉)1.新旧政协会议相比较,相似点体现在①共产党起了重要作用②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③制定了和平建国纲领④准备了新的国家政治结构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③④错因分析:④选择得比较多,而旧政协只是提到,改组国民政府,并没有在当时实施改组,故是两次会议的不同点。

2.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错因分析:好多学生选择C,而B的表述不如C项全面而准确。

3.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在目的上的不同之处是A.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有利条件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错因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改目的方面的主要侧重点不同,之前侧重于政治目的,取得革命的胜利,成立之后侧重于经济目的,恢复发展经济,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故选C。

4.下列对抗美援朝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B.是为避免在中国境内作战而出兵C.是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反击D.是为解放台湾受阻而采取的措施错因分析:学生错选为B,而真正的原因是美国的行为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我们为了保家卫国而进行的。

A的表述正确,要注意与“是完成的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表述是不同的。

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中国现代史5章2节作业(薛梅)1.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同时并存的经济成分中不包括A.官僚资本主义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错因分析:学生对过渡时期五种经济成分的具体情况认识不足,属于概念理解不清导致的错误2.建国初期曾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对其中“合理”的正确理解是A.剥夺资本主义的资本所有制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D.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错因分析:学生对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概念理解停留在对国家有利一个方面的理解,因此造成一部分同学选择C导致错误。

应该全面认识具体概念。

3.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其重大意义在于A.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B.国家渡过了经济困难局面C.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D.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错因分析:国民经济分析的结果和意义区分开来。

应具体讲解两者区别。

中国现代史下册第5章第3节1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这样,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③只用了四年时间提前十一年实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④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D ②③④错因分析:约有一半的学生选B,错误的认为总路线中的工业化没有完成,因此不选③。

而实际上题干只强调改造这一部分内容,既是总路线所规定,又提前完成。

故选A合适。

2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A.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C.建立民主协商政治制度D.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错因分析:题干时间范围是1953年开始,B是49年到52年的任务,C是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建立。

49年七届二中全会标志D。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是A的一个重要标志,故选A 。

3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错因分析:一部分学生错选C,只注意了课本的小字表述,忽视了总路线中的工业化没有实现。

另外,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故选B。

4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映当时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错因分析:部分学生选A,没有理解题意是强调在改造过程中,所以资本家没有完全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故选C。

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①国营经济②合作社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错因分析:部分学生选D,没有认识到合作社经济属于改造过程的一个阶段,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解不透彻。

正确应该选C。

6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毛泽东做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是①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②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A①②③④ B. 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错因分析:超过半数的学生选A,错在没有注意题干的范围,强调民主革命斗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选C。

7 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发展的是A 没收官僚资本B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C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错因分析:部分学生错选B,选项中改变私有制的,即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有ABD,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权,但没有改变私有制。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程向辉)1.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我党对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B.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政策C.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错因分析:没有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定,故错选D2.1957年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派斗争的主要原因是A.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向党提出批评意见B.党中央整风运动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C.党中央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D.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错因分析:没有分清反右派和反右派扩大化的区别,反右派本身是必要的,而扩大化是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选了C。

3.(2009年广东历史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错因分析:没有从当时的特殊背景出发考虑问题,1958年的统计数字应该是一个需的数字,故D的说法不准确。

4.中共第一次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党的总任务提出是在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B.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错因分析:学生没有确立起小专题意识,如果把工业化的相关问题,加以归纳,本题狠好选对。

5.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错因分析:通过我们在八大之后犯的错误可以看出,能否正确处理阶级斗争和经济的发展是正确与否的关键,故选A。

6.“七千人大会”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 认清了“左”倾错误的危害B 纠正了“反右倾”运动中的错误C 体现了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的精神D 动员了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错因分析:关键在于记清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即可,C向属于此会特点而非历史作用。

7.右图中的现象破坏了社会和谐,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严重挫折,导致社会不和谐,主要是由于“小、土、群”大炼钢铁A.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浪费了不少资源C.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错因分析:错选D的原因是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A与D 是本质与现象,总述与分述的关系。

第八章第一节伟大的历史转折(薛梅)20.1984年邓小平说:"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

"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A.平反冤假错案是从1975年开始的B.对"文革"的全面否定始于1975年C.1975年已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D.1975年的工作为以后拨乱反正做了准备解析:1975年全面整顿只是从经济领域进行的,不能称作开始系统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