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_池瑾

合集下载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精品文档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精品文档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发现一:在情绪状态方面,留守儿童的消极程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积极程度则没有显著差异。

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情绪状态也有显著不同,其中,母亲外出对留守儿童情绪状态影响最明显。

发现二: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

在地区差异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好于西北和西南地区。

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好于女生。

发现三: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与其跟父母见面、联系的次数有关。

与父母见面次数少于每年1次的儿童,明显不如与父母经常见面的儿童;与父母联系次数每月少于3―4次的儿童,明显不如与父母联系次数较多的儿童。

一、问题与方法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由家中其他长辈或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

不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差异较大,一般有18岁以下、16岁以下、6―14岁、6―18岁、0―14岁等多种界定方法。

[1]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分为父母双方都外出、父亲一方外出、母亲一方外出三种情况。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大多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者们普遍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加之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定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问题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校效能感方面还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

一些研究表明,尽管亲子分离为留守儿童带来不少困难,但儿童个体自身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一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状况,2014年10-12月,“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重点关注不同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系统分析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工作,他们留在农村家中生活的儿童。

这些儿童常常由其他亲戚或村民照顾,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自在家。

长期的家庭分离和孤独容易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压力。

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留守儿童所处的具体情况有关。

首先,留守儿童的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

因为年幼的儿童对生活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负面侵害。

女性留守儿童相较于男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

因为女性留守儿童在家中扮演的角色更接近父母,在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和不适更多。

其次,留守儿童的照顾方式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

如果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关爱和照顾,其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好。

然而,如果留守儿童得不到照顾和关爱,经常独自面临生活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照顾者是否成年、是否亲近留守儿童,这些因素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一些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家里存在严重矛盾、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都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社会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通过与其他孩子交往和参加活动,留守儿童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如果孤独无助,少有机会参加社交活动,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到孤立和自卑,影响其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针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全面而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子女留守在家中,面对单亲、老人或其他负责人的照顾,这些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陪伴与家庭关怀,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

本文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进行浅析。

一、心理健康状况(一)自尊心脆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处于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中,常常会产生许多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内向等。

这些情绪的产生与留守儿童长时间的孤独感有关,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与肯定,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往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

(二)社交能力不佳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单一的环境中,缺乏社交经验,对社交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由于面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他们缺乏与别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无法培养好的人际互动能力。

当面临交往问题时,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得自闭、不懂得交流,不善于表达沟通。

(三)焦虑情绪明显留守儿童长期被自己给予的情绪支持而没有他人的情感支持。

故此,这些孩子内心多为不安的状态,情绪往往比较低落,焦虑情绪也会显着增多。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未来的目标缺乏信心,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往往需要大量的关爱和支持来缓解这种情绪。

二、人格发展特征(一)独立性较强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独立的环境中,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处理事情,自我意识较为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非常自主,习惯自己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他们知道如何寻求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能够寻求他人的帮助。

(二)抗挫能力较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不适应和挫折,但是他们需要坚强的心态去面对。

这些孩子在不断的挫折中,学会了独立思考、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能力,对各种困难之间有很好的应对能力。

(三)责任感强留守儿童历经长期的独立生活,学会了许多自我传统礼仪,会郑重、诚恳地对待每件事情,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在日常行为中,他们注重行为的规范性和正派性,习惯于按照预定的规则来行事。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其他成年家庭成员照顾或者自行照顾的儿童。

这种特殊的家庭状况和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不同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父母是否有意识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异较大。

有些父母把孩子寄养在外地,很少回家探望,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照顾较少,这会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被父母抛弃的情绪,增加心理负担,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自卑感。

而另一些父母虽然不能常回家,但是他们会努力和孩子保持联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关心可以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亲属照顾者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

有些留守儿童的照顾者可能是老人或者叔伯姑姨等亲属,他们对儿童的教育和照顾能力可能有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而另一些留守儿童的照顾者是比较教育水平较高,对儿童有清晰的成长规划和指导,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这种照顾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社区环境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有些社区可能缺乏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有限,缺乏发展的机会,这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自卑感。

而一些社区可能有完善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活动,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这种社区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小。

留守儿童个体因素的差异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有些留守儿童天性较强,能够自主学习和照顾自己,对家庭的条件适应能力较强,这使得他们相对能够更好地应对留守的困境,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

而另一些留守儿童可能性格较内向或者对家庭的变化缺乏适应能力,这些个体因素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主要来自父母的关心程度、照顾者的能力、社区环境和个体因素等方面。

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关怀和支持,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同时也要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由父母或亲戚照顾,在城市打工谋生,这就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其人格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1 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陪伴和照顾,容易产生孤独感。

他们常常一个人在家里生活,没有人和他们分享快乐和痛苦,这种孤独感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2 自卑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支持,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

他们常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1.3 焦虑和抑郁长时间的孤独和自卑感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他们常常觉得无助和无望,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

1.4 行为问题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也会因为缺乏家庭的管教和照顾,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比如攀爬墙壁、逃学、打架等,这些行为问题也反映了他们心理健康的不良状态。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特征2.1 自我保护意识强长时间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的特点。

他们不轻易与外界交流或者接受帮助,更加习惯独立解决问题。

2.2 外向性格较差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孤独,自卑感等心理问题,常常会形成内向性格,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这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3 忍耐性强在长期的孤独和自卑感的煎熬下,留守儿童会形成一种特别强的忍耐性格。

他们常常能够熬过困难,不轻易放弃,这种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人格特征。

2.4 适应能力差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和支持,导致他们在适应新环境和新人际关系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们对于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对于未知的事物也缺乏勇气和信心。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解决方案与建议
2、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针对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提供 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同时, 家长也可以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
解决方案与建议
3、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和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或者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 学习上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或者志愿者项目,鼓励更多的 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
解决方案与建议
解决方案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解决方案与建议
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或家长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关 爱和支持。在单亲家庭教育模式中,要注意平衡“严”“慈”,既要严格要求孩 子,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中,祖辈要适度地孩 子的情感需求,既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
解决方案与建议
4、提高教育水平: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例如 可以提供寄宿学校或者夏令营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上的机 会和资源。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共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解决方案与建议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良 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提高教育水平 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谢谢观看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及其亲家庭教育模式中,通常是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由于疾病、自然灾害、车 祸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独自抚养、教育孩子。这种模式下,“严”“慈”往往失 衡,孩子可能因为缺乏一方的关爱而感到被忽视,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 比如在一些单亲家庭中,家长可能过分严格,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和不被理解,导 致其心理问题的出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亲属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对策应该从心理特点和针对性教育两个方面来制定。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点:1.孤独感强烈: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环境单一,缺乏与其他儿童的互动。

他们常常感到孤单、无助和自卑。

2.心理依赖性高:因为长期缺乏亲人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容易依赖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3.注意力不集中:由于长时间在家中独自度过,农村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力较弱。

4.自尊心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尊心低下。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制定以下教育对策:1.提供安全感:学校和社区应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加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2.拓宽社交圈: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其他同龄人的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增强自主能力: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等方法,提升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引导情感表达:鼓励留守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机制,增强他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5.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和社区应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处理情感问题,提升心理素质。

6.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定期的家长学校等形式,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传授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能力。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应相辅相成,通过提供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拓宽社交圈、增强自主能力、引导情感表达、加强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等途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而父母则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和家庭状况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有差异。

本文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不同情况下的差异性。

首先是家庭状况。

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如果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同时在家乡有亲友关心照顾,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精神状态比较稳定,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相反,如果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近亲属少,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其次是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表现不同。

小学生和初中生对于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很强,对外界的接受能力较弱,因此常常产生孤独、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而高中生则比较独立,能够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系,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不过也有一部分高中生容易落入消极情绪中。

最后是留守时间长短。

留守儿童的留守时间长短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时间长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心理上的离群感和不安全感,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自闭、抑郁、焦虑等问题。

而留守时间短的儿童相对来说较容易适应留守环境,心理上的负担相对减轻。

综上所述,不同情况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差异性。

鉴于此,我们应该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留守生活,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情感。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作者:申宇静张凤民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第22期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

留守儿童的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发展。

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健全的家庭教育,加之农村教学资源短缺和监护人管束不力等原因,使留守儿童出现了敌对、人际关系紧张、焦虑等一些心理问题,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国家的发展。

为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选取魏县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以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性。

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魏县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课外体育锻炼,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在课余是否参加体育锻炼上心理健康存在差异。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差异性中图分类号:G80-35;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a)-0174-021; 结果与分析1.1 魏县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魏县位于河北省,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也是国家级劳务输出试点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30多万人,约占总人数的30%,进而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为关注改善魏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本实践研究在河北省魏县农村随机选取了4所乡镇中学进行调查,选取了4所中学中的初一初二学生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和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于20世纪末编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作为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26份,收回问卷326份,收回率100%,经核查,有效问卷222份,有效率68.10%,包括106份男生问卷,116份女生问卷。

农村小学留守女生的负面情绪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女生的负面情绪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女生的负面情绪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主要是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而导致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情感,这些负面情绪主要包括孤单敏感,抑郁焦虑,自卑紧张等。

调查研究发现,村小留守女生的负面情绪明显高于留守男生。

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人关注和疏导的话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很多留守女生在父母外出后,比原来更容易抑郁焦虑,爱发脾气。

造成这些负面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女生的生理特点使得女孩的心思更加细腻敏感,环境和周围人的变化更能影响留守女生的心理。

女生不像男生那样大大咧咧,她们更善于观察,更能感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变化,因此,离开了父母的村小女生也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小婷自母亲外出打工后,便时常感到孤单无助。

有妈妈在家里,她什么都跟媽妈说,妈妈一般会记得她说过的话。

妈妈走后,小婷只能跟奶奶说了,可是奶奶并不会记得小婷说过些什么话。

小婷觉得奶奶说话就像是跟墙壁说话一样,她不再喜欢跟奶奶说话了。

就算是遇到一点小组问题,小婷都会如临大敌,因为她觉得孤单无助。

小婷开始变得胆小,但在奶奶面前,她却更爱发脾气了。

有时发脾气奶奶反而会记住她说的话,会帮助她解决一些她无法解决的问题。

渐渐地,小婷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了,她也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奶奶也讨厌她脾气太坏而变得不想理她。

小婷变得越来越任性,可她也越来越孤单了。

小婷这类女生的问题似乎没法解决,因为她们自父母外出后就变成了有父母的孤儿,只有她们的父母回到身边,才有可能让她们感觉不再孤单。

当然,如果村里或村小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针对她们的心理状况对症下药,也许她们不会那么孤单无助。

二、对村小女生缺乏相关的性安全防范意识也会使她们焦虑不安。

中国人向来羞于谈性,在农村里,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性这一块都是盲区。

很多人认为性骚扰离小学女生很远,有人甚至不相信这类骚扰会影响到女生的心理。

有时候甚至孩子有这方面的诉求,大人都会狠狠地批评她,使她们不敢再说这些令人羞于启齿的事。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留守儿童面对的困境和压力很多,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健康问题。

但是,并非所有农村留守儿童都会遭遇心理问题,针对不同情况的农村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的差异性也不尽相同。

因此,本文将从不同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差异性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包括家长的身体健康状况、亲子关系、家庭稳定程度等。

这些因素会深刻地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这一方面,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例如:1.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这类儿童的主要经济来源通常是父母的打工所得,而父母因工作而长期不在家,导致儿童单独一个人生活。

这种留守儿童受社会情境、家庭关系和亲情方面的影响较大,其常常感到孤单、无助甚至受到欺负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2.父母长期在附近农村务工的留守儿童:这类儿童的父母通常不会离家太远,他们的日常生活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当面的照顾从未中断。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较少,依附关系更加突出,相应的只是对身体上的安全有更多担心,心理问题可能不见得严重。

3.单亲父母留守儿童:这类儿童只有一个家长照顾自己,相应的心理上对亲人的期望值较高,同时也有可能会经历复杂的家庭环境,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居住地的区域、村庄基础设施、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群体特性等方面。

相应地,不同情况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1.留守儿童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这类儿童可能会经历生活物质不足、零售价不高的金融环境等,相应的心理负担可能会比较麻烦。

2.留守儿童在富裕的农村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生活物质丰富,可获得各种附加教育机会,发展方向纵向多样,从口头上来看,留守儿童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但如果与群体平均水平差别较大,动态跟群体差别扩大,群体内的比较以及自身定位方向的不明确,氛围内存在竞争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严重。

留守儿童的分类

留守儿童的分类

留守儿童的分类
1. 孤单型留守儿童。

你想想啊,那些父母都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只能自己面对一切,就像一只孤独的小鸟,找不到温暖的巢穴。

比如村里的小强,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上学、回家,回到家也是冷冷清清的。

2. 坚强型留守儿童。

哎呀,他们可厉害了!虽然父母不在,但自己能勇敢面对困难,就像小战士一样。

就说隔壁的小丽吧,自己做饭、洗衣,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多让人佩服呀!
3. 内向型留守儿童。

这类孩子往往不太爱说话,就像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的小兔子一样。

像我们村的小明,总是很安静,不太和其他孩子玩耍。

4. 乐观型留守儿童。

哇哦,他们就像小太阳一样!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还是每天乐呵呵的。

比如镇上的小花,总是面带笑容,感觉生活中的困难都打不倒她。

5. 敏感型留守儿童。

他们的心啊,就像玻璃一样易碎。

可能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难过好久呢。

比如学校里的小伟,对很多事情都很在意。

6. 叛逆型留守儿童。

唉,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呢,就好像脱缰的野马。

像村里那个调皮的小虎,经常惹出一些小麻烦。

我觉得留守儿童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他们就像需要呵护的花朵,不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就被忽视了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伸出援手,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随着城乡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留下了许多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处、缺乏关爱、经济贫困等原因,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策划有效的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焦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呵护,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容易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心慌等焦虑症状。

2.孤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容易感到孤独,缺乏亲情的严重缺失会让他们产生轻度的抑郁情绪。

3.自闭: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作业过长过重、母爱缺失等原因,往往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周围人交流,产生自闭症状。

4.攻击性:长期的孤独和缺乏足够的照料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攻击性,往往会有激烈的情绪反应,表现出脾气暴躁、打架斗殴等行为。

5.自我贬低: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感缺乏自信,容易表现出自我贬低的心理问题。

1.关注儿童情感需求: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充分关怀和爱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帮助他们迎接挑战。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要给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课外学习体验,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适应能力。

3.提供支持和帮助:政府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加大教育经费、完善乡村教育设施和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4.开展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情绪和行为,重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心灵力量。

5.鼓励参加社交活动: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交友能力,拓宽朋友圈,使之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结论因留守现象影响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心理状态不同,需要针对性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只有加大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力度,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表现和成果。

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随着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迅速转型,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其父母常年外出经商、务工等原因而长期留守在家乡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因此需要考虑不同学龄阶段的儿童。

“学龄阶段”指的是儿童处于教育阶段,需要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

本文从不同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角度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

学前阶段的儿童通常是在家庭和托儿所中度过大部分时间。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外出,可能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独自处于家中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全,这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负面的影响。

此外,长时间的家庭分离可能会导致学前儿童的依恋失调或焦虑情绪,这些情绪问题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同方面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经常需要和父母保持电话或网络联系,以保持亲子关系。

但是这种联系方式可能会导致儿童的依赖情绪,因为他们可能会视这种联系为唯一的安全依靠。

此外,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友谊缺失。

父母的缺席可能会对儿童社交技能和社交情绪产生影响,这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中表现较差。

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通常能够更加独立自主,但是他们更容易感到沮丧和失落,因为他们无法获得父母的直接支持和鼓励。

此外,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独立处理各种学习和日常问题也会带来新的压力源。

初中留守儿童常常需要独自面对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问题,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负面的影响。

结论总之,不同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面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社交网络和情感支持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此外,在学校和家庭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也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日益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地务工或生活,孩子留在农村由其他亲属或长辈照顾。

这种情况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就是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在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的情况下成长,可能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1. 孤独感农村留守学生长期在父母远离的情况下生活,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没有人能够时刻陪伴和关心他们,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2. 自卑感在农村地区,留守学生往往面临的是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他们在学习成绩、生活条件等方面可能无法与城市的同龄人相比。

这种差距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学习压力由于父母在外地务工,留守学生的学习条件往往比较差,没有人能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

为了弥补父母的缺席,他们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承担过重的学习压力,甚至出现学习焦虑的情况。

4. 情感缺失父母的缺席导致留守学生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情感支持,他们可能无法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从而产生情感上的空虚和不安全感。

二、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对策1. 完善留守学生关爱体系政府和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留守学生关爱体系,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支持。

教师和社会志愿者可以定期进行走访,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2. 增加家庭交流与陪伴父母在外地务工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回家探望孩子,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在电话、视频等新技术的帮助下,父母可以随时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3. 提升教育资源和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与照顾,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与指导。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务工,或者离婚等原因导致孩子长期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或者由老人照顾的儿童。

他们通常在农村家中由老人照顾,或者寄宿在亲戚家中,由此导致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心理压力较大。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1. 孤独感强农村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导致孤独感较强。

在家庭和学校两个重要的社会系统中,他们都面临着孤独与封闭的环境,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自卑感严重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自己产生了负面的认知,自卑感严重。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支持,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

3. 压力大农村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在学习方面,他们可能由于学习环境的限制,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在生活方面,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生活习惯可能不规律,饮食和作息不健康,长期下来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

4. 心理问题较多农村留守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情绪不稳定、自闭、抑郁等。

长期的孤独环境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1. 家庭关爱机制的建立对于农村留守学生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通过建立“亲情通道”,鼓励父母回家探亲,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增强父母的子女教育意识,增进亲子关系。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是农村留守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应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3. 社会支持与关爱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关注和帮助力度,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陪伴,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各种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并提出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孤独和焦虑的情绪。

由于长时间缺乏亲密的家庭关爱,他们感觉孤独和无所依靠,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等方式,提供情感支持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

农村留守儿童还容易出现自尊心较低的问题。

由于缺乏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容易出现自卑情绪。

学校和社区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农村留守儿童还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

他们由于缺乏家庭的监督和教育,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了解不够,容易落后于同龄人。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投入和关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

家长和社区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农村留守儿童还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由于长时间的孤独和缺乏交流机会,留守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可能表现出不适应或不良的社交行为。

教育部门和社区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交培养,提供适当的交流和合作机会,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多种心理问题,包括孤独焦虑、自尊心低下、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情感支持、教育资源和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为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父母不在身边照顾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普遍存在感情失落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亲情的包围和关爱,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常常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消极情绪。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为他们提供关怀和陪伴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农村留守学生在学习上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容易在学业上落后于其他同学。

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给留守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学校应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农村留守学生存在安全问题。

长期独自留在家中容易导致他们的安全意识不强,容易受到欺负、侵犯或行为不良的诱惑。

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家长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教和监督,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

应建立相关专业机构或团队,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和挑战。

加强家庭教育,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子关系和沟通,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好的家庭支持。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孙世东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致使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剧增。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 2290.45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由于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专家们的关注。

只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得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其父母进城务工了,造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孤儿”,这极易造成他们胆小、自卑、不合群、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1.认知偏差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这种认知偏差首先表现在生活中的消极心态上。

相较于非留守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件,把目前的不利状态归结于自己的原因并进一步泛化。

如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老师上课没喊到回答问题也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等。

这种认知偏差其次表现在价值偏差上,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儿童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学习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分析近些年, 特别是农村, 许多人纷纷涌到一些城市里做起了打工者, 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外来打工者的子女被迫留在了老家, 与其祖辈们生活在一起。

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到城市外出打工者, 自己却与父母分离, 留在农村家中,与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壮大,在这类儿童身上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心理问题最为突出, 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自卑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 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 总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他们缺乏自信,陷入深深自责中,极度自卑。

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 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虚荣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 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 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 吃苦耐劳, 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他们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钱,以为这样便可能补偿对孩子爱。

殊不知, 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

孩子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根本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们大大方方、风风光光地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

嫉妒留守儿童强烈渴求父母的爱, 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而他们自己情感无法得到满足, 有的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 怨恨外出的父母, 怨恨家庭的分离, 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 嫉妒他人。

他们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 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 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疑虑疑神疑鬼,多疑敏感。

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被父母遗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 甚至仇视一切。

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 二) 不 同 留 守 类 型 儿 童 情 绪 特 征 的 性 别 差 异
于非留守女生, 消极情绪高于非留守女生 ( 见表
为 检 验 不 同 性 别 留 守 与 非 留 守 儿 童 积 极 和 消 极 4) 。 说 明 儿 童 积 极 情 绪 体 验 因 留 守 而 明 显 降 低 , 对
情绪的差异, 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 非 于女生还表现为消极情绪的增加, 而男生的消极情
能 的 弱 化 。 亲 情 的 缺 失 是 否 会 导 致 留 守 儿 童 的 情 绪 名 ; 双 亲 在 外 打 工 的 留 守 儿 童 共 有 138 名 。 单 亲 外
特 征 产 生 变 化 呢 ? 本 研 究 探 讨 留 守 儿 童 积 极 和 消 极 出 的 留 守 儿 童 中 , 多 数 是 由 母 亲 监 护 的 , 共 365 名 ,
( 四) 留 守 儿 童 的 情 绪 特 征 与 留 守 时 间 的 关 系 按照父母在外时间的长短将留守时间分为三组 ( 1 年 以 下 、2- 4 年 和 5 年 以 上) , 考 察 留 守 时 间 长 短 对儿童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
三类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得分及其与情绪的相关 表7
一、初二年级显著高于五六年级。对于双亲在外的 经济地位与儿童情绪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特别是
留守儿童, 初一、初二年级的积极情绪显著高于五 单亲在外的儿童, 对情感特征与社会经济地位的改
年级; 六年级、初一、初二的消极情绪显著高于五 善与否更敏感。
年级。非留守儿童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随年级的变 化趋势相同, 小学和初中之间差异显著, 初中儿童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显著高于小学儿童。
单亲在外的 双亲在外的 非留守儿童
2. 积极/消极情感量表 采 用 陈 文 锋 、张 建 新 ( 2004) 修 订 的 《积 极 / 消 极 情 感 量 表 中 文 版》 [5], 分 别 考 察 留 守 儿 童 的 积 极
童比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儿童积极情绪明显偏低。
三类儿童积极和消极情感得分与方差检验结果 表 2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小学 五年级
小学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合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计 生生生生生生生生
虑 等 情 绪 问 题[3]。 而 积 极 的 情 感 交 流 是 亲 子 交 往 的 基
留 守 儿 童 82 59 65 66 72 89 62 47 542
本组成, 是构成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的主要指标,
非 留 守 儿 童 49 47 62 33 67 96 48 45 447
EDUCATIONAL
SCI E NCE
RESEARCH
专题研究
中 , 隔 代 监 护 的 共 有 120 名 , 占 双 亲 在 外 打 工 人 数 在外的留守儿童积极情绪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并且,
的 87%; 留 守 儿 童 的 留 守 时 间 在 1 年 以 下 的 占 49%,
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显著低于单亲在外
也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父母长期
合计
131 106 127 99 139 185 110 92 989
外出打工所带来的角色缺失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在
在留守儿童中, 只有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很 大 程 度 上 导 致 家 庭 对 子 女 教 育 功 能 和 情 感 交 流 功 共 有 397 名 ; 只 有 母 亲 在 外 打 工 的 留 守 儿 童 共 有 27
从 河 南 省 某 市 某 乡 镇 的 3 所 中 学 13 所 小 学 共 选
儿 童 群 体 的 特 征 是 父 母 亲 情 相 对 缺 失 , 日 常 生 活 中 取 989 名 农 村 儿 童 , 其 中 留 守 儿 童 共 有 542 名 , 非
缺乏成人的照顾和教育, 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具体情感特
躁 等) 。 该 量 表 共 包 括 14 个 项 目 , 要 求 被 试 根 据 自 己实际情况逐项评定, 并选出一个最符合自己情况的 选项, 从“没有”到“经常有”共 4 级评分。该问卷 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 0.74 和 0.67。
征, 分别对三类儿童在积极和消极各种不同情感体 验 上 的 得 分 进 行 方 差 分 析 ( 见 表 3) 。 结 果 表 明 , 三 类儿童中, 积极情感得分最低的是双亲在外的儿童, 得分最高的是非留守儿童; 消极情感得分情况正相
1. 家庭环境问卷
都在外对孩子的情绪有不良影响, 与父母分离的儿
根据 以 往 有 关 处 境 不 利 儿 童 的 调 查 及 相 关 理 论 [4], 本 次 调 查 考 察 了 儿 童 的 家 庭 月 收 入 、 父 母 工 作、父母文化水平, 并以这三类题目的总分作为社 会经济地位的指标。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综合指标, 其 总 分 在 5- 25 之 间 。
显相对积极。在消极情感方面, 三类儿童只是在孤 独感和莫名烦躁方面有显著差异, 并且孤独感的差 异尤为显著。
三类儿童积极和消极具体情感特征分析
表3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顺心 幸福 兴趣 乐观 高兴 自豪 快乐 满足 孤独 沮丧 生气 心烦 不安 烦躁
单亲
2.58 3.14 3.01 3.08 3.15 2.58 3.12 2.72 2.25 2.12 2.55 2.38 1.94 2.22
2- 4 年 的 占 27%, 5 年 以 上 的 占 20% ( 其 中 有 4% 的 的 留 守 儿 童 ; 单 亲 在 外 、 双 亲 在 外 的 留 守 儿 童 在 消
留 守 儿 童 留 守 时 间 信 息 缺 失) 。
极情绪上的得分略高于非留守儿童, 但三组儿童没
( 二) 研 究 工 具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见 表 2) 。 说 明 父 母 一 方 在 外 或 双 方
留守男生与女生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上都不存在 显著差异。留守男生与女生在积极情绪上没有显著 差 异 ( t= - 1.14, p= 0.25) , 但 两 者 在 消 极 情 绪 上 差
绪变化不显著。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性别差异检验 表4
异 十 分 显 著 ( t= - 2.04, p<0.05) 。 留 守 与 非 留 守 男
积极情绪 T 消极情绪 T
生 的 积 极 情 绪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 t = - 3.23, p=0.00) , 前者显著低于后者, 消极情绪没有显著差异 ( t= 0.29, p= 0.76) ; 留 守 与 非 留 守 女 生 积 极 情 绪 和 消 极 情 绪 都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 积 极 情 绪 t= - 3.31, p=0.00; 消 极 情 绪 t= 2.94, p=0.00) , 留 守 女 生 的 积 极 情 绪 低
留 守 儿 童 447 名 。调 查 对 象 分 布 情 况 见 表 1。
目前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探讨, 主要涉及监护与
调查取样分布情况
表1
教育保障等生存发展问题, 以及情绪与社会适应等
心理健康问题。已有研究表明, 在心理健康方面,
54
留 守 儿 童 自 尊 、 社 会 适 应 水 平 低[2], 并 且 容 易 产 生 焦

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23.61 12.96
22.83 12.82
23.18 13.83
25.13 14.74
5.62** 6.57***
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21.14 11.89
22.55 14.00
23.07 14.03
24.51 15.01
4.04** 5.24**
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
23.5546
13.5299
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
22.7612
13.6398
非留守儿童
24.5349
13.0843

12.45***
2.53
注 : 表 中 * 为 p< 0.5,** 为 p< 0.01,*** 为 p< 0.001, 下 同
( 如 愉 快 、 轻 松 等) 和 消 极 情 感 ( 如 孤 独 、 沮 3.02 3.28 2.52 3.01 2.74 2.31 2.14 2.50 2.39 1.90 2.26
非 留 守 2.69 3.30 3.15 3.23 3.31 2.74 3.25 2.85 2.09 2.14 2.53 2.40 1.91 2.08

3.52* 9.67** 8.18** 4.20* 4.53* 4.90** 5.13** 2.36 4.74** 0.07 .20 0.08 0.16 2.94*
留守儿童 男生
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 女生
非留守儿童
23.18 24.31 23.57 24.82
3.23** 3.31**
13.28 13.20 13.87 12.93
0.79 2.94**
EDUCATIONAL
SCIENCE








教育科学研究 2008′8 / 9
( 三) 不 同 留 守 类 型 儿 童 情 绪 特 征 的 年 级 差 异
留守儿童是指双亲或单亲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 籍 所 在 地 并 因 此 不 能 和 父 母 共 同 生 活 的 18 周 岁 以 下
一、研究方法
的 儿 童[1]。 与 经 济 条 件 低 下 的 贫 困 儿 童 和 社 会 权 益 遭
( 一) 取 样 情 况
受剥夺的流动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不同于其他弱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积极和消极情感特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