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美学与美育

合集下载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美术教学是指通过各
种艺术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的过程。


育则是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将美的观念和审美情操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享受,使其成为有品位、有素养的人。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美术教学的内容包括绘画、雕塑、陶艺、版画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的艺术
表达方式和技能。

而美育的内容则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艺术欣赏、艺术鉴赏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的内涵和美的意义。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造力,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示范教学、实践操作和批评指导等。

而美育则注重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艺术欣赏、课堂讨论和艺术创作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和
欣赏能力。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美术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有一定的学时和学分。

而美育则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
美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美育活动进行,例如美术展览、演出、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
动的开展,可以扩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达到美育的目的。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美术教学是从传授基础技能为主,向提高素质、提高审美能力、解放人的创造性思维转化为主的各种课程的总称,它的重点在于实践活动与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而美育则是以美为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而诞生的,它是因人之需要而生的一种现象。

美育的重点在于美感的培养、美德的培养和人格的陶冶等方面,通过美育教育,能够使人们更加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授基础技能,但是这些技能并不一定就是简单地学会一些画画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己身,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追求个性以及领悟自然界和社会世界中的美。

美术教学的核心是“观察、创造、表现”,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来呈现事物的美感。

而艺术涵养这一方面,则反映了人类的审美情感、文化、哲学和智慧等方面的内涵。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因人之需要而生的。

美育的重点在于美感的培养、美德的培养和人格的陶冶等方面。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德素养,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美的体验,享受生命的快乐。

在教育中,通过各种活动和体验环节,营造出一种充满美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知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感,走进艺术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正内涵。

美育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德素养,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

美术教学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学生学习和体验美术的机会。

不仅如此,美术教学更是为美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可以直接参与到美育教育中。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中存在很多的美育元素,比如在艺术作品的展览和欣赏中,可以为学生层层解析画面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去感受和认识这种特殊文化现象。

同时,通过进行手工、绘画和雕塑等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体验艺术的魅力。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学生
能够逐渐形成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能力。

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线条、形状、空
间等艺术元素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启迪。

这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增强对艺术品的理解
和欣赏能力。

美术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
到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还能够了解到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了解各
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从而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认识。

学习美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作
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美术教学与美育是紧密相连的。

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审美
能力和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美术教学不仅是
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美育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美术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出
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人才。

要加强美术教学,提高美育的实效,使美育与美术
教学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育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美育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美育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育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美育美育是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判断能力,使其自觉地创造和欣赏美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品的一种教育活动。

美育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审美的培养,是一种审美情操、审美心灵的塑造和培养。

2. 美育的意义美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其意义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3. 美育的目标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引导和促进人们对美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品进行创造和欣赏,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是通过对美的思考和研究,探讨美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学科。

2. 美学的分类美学包括形而上美学和形而下美学两个方面。

形而上美学研究美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形而下美学研究美的产生与欣赏的实践方法。

3. 美学的学科范畴美学的学科范畴包括审美、艺术、美、美的规律和规律的认识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

三、美育美学相关知识点总结1. 美育的内容美育的内容包括审美教育、审美活动、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等方面。

其中审美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人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2. 美育的形式美育的形式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书法、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及对美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品的展览、观赏和解读等活动。

3. 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美的本质是美的根源和实质,美的规律是美的产生和表现的内在规律,美的价值是美的意义和作用。

4. 美育美学的内在联系美育和美学在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内在的联系,美育的实践活动需要借助美学的理论基础,美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也需要通过美育的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和落实。

5. 美育美学的发展历程美育美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美育和美学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深化。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美学与美育简答:1、美学与美育的关系?答:美学和美育是相关而不相同的两门学科。

从理论形态看,美学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概括和总结,而美育是人类运用审美原理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而美育是人类运用审美原理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实践及其概括和总结。

前者处于哲学层面,属于基础理论范畴;后者处于科学层面,属于应用理论范畴。

从学科性质看,美学是具有自身独立完整性的(理论学科),而美育则是美学与教育学交叉渗透产生的(应用学科)。

2、美学学科的产生的发展的基本内容?(美学学科的产生基本内容?)答:美学学科的产生以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美学之父”〉)于(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第一卷为标志。

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形式主要有三方面:(1)由散见于各门学科中的美学思想集结梳理为系统的美学思想,促成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嘉通以前,西方美学思想散见或包容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思想理论著作中。

比如古希腊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包含在儒家、道家、释家等。

理论著作中中国的《道德经》《论语》等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2)美学学科首先是在哲学内部成为独立学科的。

美学学科的提出者鲍姆嘉通对莱布尼兹、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加以继承并系统化,发现相应于人类心理活动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哲学系统有一个明显的欠缺。

他认为: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即意志行为的有伦理学,而研究“情”即感性认识的却还是空缺。

为此,他认为,在哲学内部还应该有一门研究感性认识并与逻辑学相对的新学科,并以以一个希腊名词“Aesthetik”。

“Aesthetik”的原意即(感觉、感性认识),他的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文中明确地提出应建立一门以(“感性认识的完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门科学便是(美学)。

(3)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形成得力于人类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艺术批评,在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前,它始终与艺术的研究和批评连结在一起。

美学与美育知识点总结

美学与美育知识点总结

美学与美育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通过对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的探讨,揭示了美的本质和规律。

美育则是以美的教育和培养为目的,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提高其审美修养和美学素养。

美学与美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美学和美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美学知识点1.美的本质:美学探讨了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一种特定的审美经验,源自客观世界的存在和人类主体的感知、情感和思维活动。

美的本质涉及到客观世界的美感属性和主观情感体验两个方面,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感知艺术作品、自然风光等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和思维体验。

美学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分析,揭示了美的产生和作用机制,提出了美的标准和规律。

3.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美的主体体验,包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享受等心理活动。

美学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情感,探讨了美的情感特征和变化规律。

4.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对美的评价和选择,包括美的标准和规范。

美学研究了美的评价体系和判断原则,探讨了美的客观性和相对性问题。

5.美的表现形式:美学研究了美在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包括美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6.美学理论:美学有不同的流派和理论,主要包括形式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研究了美的本质和功能。

二、美育知识点1.美育目标: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提高其艺术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美育内容: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等,它们通过艺术活动和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促进其审美体验和创造表达。

3.美育方法:美育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美术作品欣赏、音乐演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艺术实践等形式,以丰富的艺术活动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美育和美学的关系

美育和美学的关系

美育和美学的关系美育和美学的关系美育和美学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

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使其能够欣赏、理解和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

而美学则是对于艺术作品本身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一、美育与审美教育1.1 美育与审美教育的概念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人们对于事物外在形态及内在本质进行感知、认知、评价的能力。

而美育则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审美教育目标。

1.2 美育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艺术作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审美素养才能够欣赏和理解。

因此,开展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于不同类型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其整体审美素质。

二、美学与艺术创作2.1 美学与艺术创作的概念美学是对于艺术作品本身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而艺术创作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

2.2 美学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美学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艺术形式及其内在精神,提高其创作水平。

同时,美学也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角度来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三、美育与美学之间的联系3.1 美育与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美育可以培养人们对于不同类型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素质。

而这些鉴赏和评价能力正是美学所需要研究和分析的内容。

3.2 美育与美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实践中,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时也需要借助于美学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评价。

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也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数据。

四、结论综上所述,美育和美学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

美育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使其能够欣赏、理解和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

而美学则是对于艺术作品本身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

简述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

简述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

简述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
美育学是美学的整体性开发和应用,它是将美学理论分类、系统化、总结并做出实践
应用的一门学科。

美学主要研究的是美的审美关系,美育学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人的普遍性,并提出如何运用和发展美感教育的具体解决方案。

因此,美育教育必须依据美学理论,并与不同学科、领域和社会现实有机联系,以达到个人审美素养的普遍发展和增强。

美学主要探讨审美本质,而美育学则是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研究并提出
如何将美学理论转变为实际措施供美育学实施。

美育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人的审美能力的
培养、发展,如什么是美的、美的开发、美的活动及其价值判断等问题,以及以美育学实
施有效教育措施的具体过程。

同时,美育学也研究如何建立理想的文化环境,促进人类
审美进步。

在更广义上说,美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它的审美职能已经深深根植在文化精神中,
是正统文化传播及价值涵养的重要代名词。

美育学则是应用美学的一门学科,它主要了探
索美的本质,通过运用美学的理论,从个体的审美能力发展到社会环境的优化和美的共正,实现社会精神的发展,建立人类理想文化环境。

因此,美育与美学水乳交融,彼此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精神抚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美学论坛美学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最终要落实到人,实现对人本身的培养和塑造,审美教育作为对人本身进行培养和塑造的重要途径,本来就是现代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

在这一背景中,现代美学的人文内涵就愈加凸显出来,愈加显示出其迫切性和现实性,这集中体现在审美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上。

就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一种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如果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的话,那么,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审美教育的这种独特性质从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对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作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发端于先秦的“诗教”、“乐教”传统在中国古代延续了近二千年之久,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在海禁大开、西学东渐的情况下,传统的“诗教”和“乐教”的主导地位才逐渐开始动摇,一种新的美育观悄然兴起。

我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是王国维。

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整个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心育”又可区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

在王国维看来,美育一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但另一方面它与德育、智育又不是绝然相分或相互外在的。

正确的美育应该能够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发展,成为德育与智育的有效手段。

因此,“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

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

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

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1]王国维既强调了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独特性质,又没有忽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这样他在维护美育独立地位的同时并谈谈美学与美育文/朱立元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学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在重塑人的健康人性、重建人的精神维度、拓展人的人生境界方面具有突出的紧要性和迫切性。

编者按:本期论坛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美育的论文,虽然相互之间的观点并不相同甚至相反,但都有助于我们对美育的深入探讨。

其中朱立元先生的论文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对美育概念及其在我国古今的发展作了纲领性阐释。

成穷先生的论文立意新颖,针对美育与宗教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对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说”提出异议,也很值得学界重视。

13美学论坛没有把美育孤立起来。

应该说,王国维对美育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王国维之后,对美育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并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人是著名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蔡元培。

在美育观上,蔡元培把美育称为“美感教育”。

他在《美育与人生》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2]美的对象之所以能作为感情陶养的工具,是因为美具有两个特性,即“普遍性”和“超脱性”。

所谓普遍性,就是说美的对象与欣赏者之间并不存在物质上的占有关系,因而通过审美可以打破人我之间的界限,实现人与人的相互沟通。

“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

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

凡味觉、臭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论;而美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以纯有‘天下为公’之概。

名川大山,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

”[3]正因为美的对象可以使人从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进入无私的境界,所以它又必然会具有超脱性。

所谓超脱,就是使人“超于生死利害之上,而自成兴趣,故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者。

”[4]美的普遍性与超脱性是一种相互规定、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

“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以不能有利害之关系”[5]。

蔡元培认为,美的这两个特性既是美育由以展开的现实根据,也应是美育所趋向的最终目标。

“既有普遍性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的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知识的计较,而由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6]由此可见,蔡元培所谓的美育是一种美感教育,根本上仍是以道德感情的陶养为目的,即通过美育引导人们超脱现实中利己主义的营求,打破人我差别的界限,逐渐养成一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超越一已之利害的狭隘性和自私性,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完美的人格精神。

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美“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7]。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年代提倡美育的各种观点中,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看法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理论深度。

在朱光潜看来,要矫正时弊,最紧要的莫过于先救治人心,而救治人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倡美育。

他说:“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社会制度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

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8]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朱光潜明确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于怡情养性,美育因而为德育的基础。

他还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和论证了美育可以使人解放、给人自由的根本作用。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即通过艺术活动,可以使人生而具有的各种本能欲望得到自由宣泄和升华,从而既不会使人因欲望在实际生活中受阻而在心灵上留下创伤或酿为精神病,又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和提升;第二是眼界的解放,即美育使人超越个人庸碌狭小的生活,进入到一种新鲜有趣的艺术世界中,“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

”[9]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就是说,通过艺术活动,人可以摆脱各种自然因果规律对人的限制。

从自然方面说,人像任何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一样,都必然要受到外在自然法则的束缚和内在自然欲望的驱使。

但是在精神方面,人却可以跳开自然的圈套而征服自然,他可以在自然世界之外借助想象而创造出一个较能合理慰情的世界。

这种创造第二自然的活动,也就是艺术的美感活动。

因此,“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

在服从自然限制而汲汲于饮食男女的寻求时,人是自然的奴隶;在超脱自然限制而创造欣赏艺术境界时,人是自然的主宰,换句话说,就是上帝。

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觉人的尊严。

”[10]今天的审美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呢?不可否认,审美与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审美,我们的确可以培养人、塑造人,培育健全的人格。

从大的方面来说,通过审美,可以确立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提升整体的生存境界。

这在当代中国尤为必要。

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一切遵循利益至上的法则,一切都被放在利益的天平上进行衡量,人们不再相信任何精神价值。

道德萎顿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学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在重塑人的健康人性、重建人的精神维度、拓展人的人生境界方面具有突出的紧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也是真正能够体现人的尊严的,对这一境界的追寻和引导,正是审美教育的历史使命所在。

注释:[1]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7页、58页、58-59页[2][3][4][6]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640页、640页、958页、640页[5][7]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见:蔡元培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56页、57页[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45-446页[9][10]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10页、511页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辑:豫 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