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解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是指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制定的内部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规则和程序。
一、内控目标:1.保证组织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3.管理和规范业务流程,确保事务的顺利进行。
4.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5.防范和减少内部和外部风险,保护组织利益。
二、内控原则:1.明确责任:明确内控责任人和责任范围,实行层级审批制度。
2.合理规划:合理确定组织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规范和流程。
3.内外部沟通:与内外部相关方保持沟通与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
4.风险评估:评估和管理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5.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和利用组织的资源,提高效益。
三、内控指标:1.管理人员:明确内控部门和负责人,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2.内部流程:建立和完善各个业务流程,确保流程规范、透明。
3.信息系统: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保护组织信息的安全。
4.人员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能力。
5.绩效评估: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对内控进行监督和考核。
四、内控措施:1.制定内控制度:编制内控手册、规范和流程文件,确保内控的有效实施。
2.分工明确: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限滥用和失控。
3.审计监督: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公开透明: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对组织的经营状况和内部控制情况实行公开。
5.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
五、内控审查:1.内部自查:建立内部自查制度,定期对内控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2.外部审查:接受外部审查机构的审计和监督,确保内控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问题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评估报告:对内控情况进行评估和报告,向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汇报。
5.改进优化:持续改进和优化内控制度,提高内控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要点解析
Part
0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 具体应用
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
按照政策法规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确保预算的 完整性和准确性。
预算执行
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控制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确保预算的严肃性 和约束力。
预算监督与考核
建立健全预算监督与考核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评估和考核。
监督与评价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明确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 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由内部审计部门或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 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强化外部监督
接受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及时报告和整改外部监督发 现的问题。
总结词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详细描述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在实际操 作中难以有效执行。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 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问题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总结词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无法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 行科学评估。
实施内部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架 构
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 配备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内部控制人员。
实施内部控制措施
根据内部控制制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不相 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 控制等。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实现经济活动信息 的全面收集、自动归集、信息共享和有效利 用。
THANKS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一讲总则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内部控制 规范将不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管 理需求。
未来,行政事业单位将更加注重内部控制文化建 设,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全员内部控制意 识。
REPORT
THANKS
信息与沟通
信息收集与传递
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机制,确保信息的 及时性和准确性。
内部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制度,及时反映内部控制的状况 和存在的问题。
对外信息披露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对外信 息。
监控
日常监督
通过内部审计、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内部控制 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 制规范第一讲总则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概述 • 内部控制的要素和框架 • 内部控制的职责和角色 • 内部控制的实施和评价 • 总结与展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单位负责人需领导并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内部控制 覆盖单位各项业务和流程,不留死角。
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单位负责人需确保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组织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价
单位负责人需定期组织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 合规性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适用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适用于上述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 和事项,包括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和合 同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3 科技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 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和数 据分析平台。
结论和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建立和执行对于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 配置、保护资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规范》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石,规范内部控制对于提升管理水平和绩 效至关重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意义
1 提高管理效率
合理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 提高组织管理效率,降低风险。
2 保障资金安全
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有效预防和发现资 金管理中的滥用或侵占行为。
3 增强职工纪律
4 树立良好形象
明确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提高职工的纪律性, 强化对工作流程的合规性监督。
规范的内部控制措施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树 立诚信、透明的形象。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
责任制
明确各级责任和权限,形成责 权统一、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风险防控
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针 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步骤
1
风险识别
识别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的各
控制制度
2
种风险和问题。
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项流
程和权限。
3
沟通宣传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培训员工以提高控 制措施的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常见问题与解决
缺乏明确责任
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和权限, 强化责任感和管理意识。
信息沟通
强化内部信息共享和沟通,确 保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明确
确立内部控制目标,明确各项控制指标和结果。
制度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详情整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详情整理一、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规范,以保障组织运作的规范性、透明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整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各个方面,包括目标设定、责任分配、风险评估和监控措施等方面。
二、目标设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组织的运营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及合规性的维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和相关策略,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效执行。
三、责任分配1. 顶层领导责任: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应对内部控制规范负有最终责任。
他们需要确保组织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并提供相应的资源与支持。
2. 部门主管责任:各个部门主管应负责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并监督自己部门内部的风险控制和合规性。
四、风险评估1. 风险识别:行政事业单位应识别可能对组织目标实现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内部操作风险等。
2. 风险分析:对于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和可能的防范措施等方面。
3. 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对各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优先级和处理措施。
五、控制措施1. 资源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和费用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2. 人员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人员聘用、考核和培训的制度,确保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匹配。
3. 信息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4. 内部流程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流程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5. 合规性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合规性审查和监控机制。
六、监控与评估1. 内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详情整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详情整理一、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与执行对于保障国家机关的高效运作和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进行详细整理和分析,以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二、内部控制规范概述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能,防范各种风险。
内部控制规范是指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操作流程合理的内控制度体系,旨在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及其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
三、内部控制规范的重要性1. 维护机构声誉和公信力: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有效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风险,保障机构声誉和公信力。
2. 防止内部失职和不当行为:内部控制规范规定了各项业务活动的执行流程,可以有效防止内部失职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效率。
4. 依法合规经营:内部控制规范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都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保持经营活动的合规性。
四、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原则1.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规范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属性、规模、业务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
2. 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规范应合理设定控制目标、控制措施和控制强度,确保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可操作性原则:内部控制规范应注重可操作性,即规定的控制措施能够实际操作并有效产生作用。
4. 内外协同原则:内部控制规范应与外部监管部门的规定相衔接,形成内外协同的监管机制。
五、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1. 组织结构设置: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划分,确保权责清晰、层级分明。
2. 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等,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1. 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等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其目的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2. 内部控制的原则和目标2.1 内部控制的原则•合规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法依规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合理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和特点,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业务领域,保证全面控制和管理。
2.2 内部控制的目标•资产保护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得到保护,防止遭受损失或被滥用。
•业务准确性目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准确无误,降低错误和失误的风险。
•合规性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信息可靠性目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可信。
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要素。
3.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层面、内部文化和道德风险等因素。
为有效控制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保持公正、诚实、透明的经营环境。
3.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
风险评估应包括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评估,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抵御策略和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3.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和制度。
主要包括财务控制、工作流程控制、现场检查控制和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等。
控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控制效果最大化。
3.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流转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汇总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公共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本文将汇总整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内容,以便读者了解和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管理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部业务和人员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所有的业务和管理活动,涵盖全体员工。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重点关注单位的重要业务和管理活动,特别是风险较高的环节。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设置、职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的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等实际情况相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1.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等环节,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活动的要求和程序,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3.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对单位的资产进行全面登记和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4.合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对单位的合同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履行。
5.业务流程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明确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责任,确保业务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三、内部控制的实施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应对内部控制负总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2.完善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规章制度。
3.强化风险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工作,对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应对。
4.推动信息化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①建立健全收入 内部管理制度
合理 设置 岗位
确保收款 、会计核 算等不相 容岗位的 分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 ②确保收入完整,严禁设立账外账:
1
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应作为
账务处理依据提交财会部门
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
2
3
对应收未收项目应明确责任主体,
a) 确定支出标准 b) 明确支出报销流程 c) 按规定办理支出事项 d) 合理设置岗位 e) 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执行、
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⑥明确支出各关键岗位(内部审批、审核、支付、 核算和归档)的职责权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解读
引文
1
《内控规范》出台的背景
2 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
3
《内控规范》的主要内容
4 实施《内控规范》的关键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一、《内控规范》出台的背景
❖近几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 ❖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总体上得到不断提升
落实催收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③非税收入应及时上缴财政专户,不得截留、挪用 或私分
④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票据台账
做好 废旧票据的管理
不得
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票据 擅自扩大票据适应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2. 收支业务控制
⑤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解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某市交通局在采购管理方面,制定规范的采购流程,明确采购计划、采购方式、采购合同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加强采购监督,落实采购责任,确保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案例四:某市文化局的合同管理流程
总结词
严格合同审查、强化合同履行、完善合 同档案
VS
详细描述
某市文化局在合同管理方面,严格合同审 查,确保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 整性;强化合同履行,确保合同约定的各 项义务得到有效履行;完善合同档案,对 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分析,为内 部管理和监督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管理效果
明确管理职责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避免 管理混乱和管理漏洞。
强化管理措施
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和管理水平。
优化管理流程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
推动内部控制创新与发展
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践中探 索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 控制制度和方法,推动内部控 制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0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教育局的内部控制实践
总结词
注重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强化监督考核
详细描述
某市教育局在内部控制实践中,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规 范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案例五:某市环保局的内部审计制度
总结词
独立内部审计、强化审计监督、注重审计结 果运用
详细描述
某市环保局在内部审计方面,建立独立的内 部审计机构,实施独立的内部审计活动,强 化审计监督,对内部管理和控制活动进行全 面审查和评估;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将审计 结果作为改进内部管理和加强风险防范的重 要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行水平。
合理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帮助单位切实做好资源管理、风险防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内部控制是指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以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的程序、政策和实践。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帮助单位规范管理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保障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原则1. 目标导向性:内部控制规范应当根据单位的具体目标和需求来设计和实施,确保内部控制与单位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2. 全面性:内部控制规范应当包括对各个管理环节和风险点的全面覆盖,做到全面控制、全员参与。
3.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
4. 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5. 合规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员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合规运行,提高单位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6. 连续改进:内部控制规范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和不断改进的特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1. 人员管理:包括岗位设置、职责分工、员工培训等方面,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保证工作流程的畅通和规范执行。
2. 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算、经费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确保单位的资金使用合理、透明,避免产生财务风险。
3. 信息管理:包括单位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利用等方面,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信息泄露和错误使用。
4. 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维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降低资产损耗和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解读(四)
6.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1)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2)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3)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五、建设项目控制
1.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风险:
(1)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流于形式,决策不当,审批不严,盲目上马。
(2)违规或超标建设楼堂馆所,导致财政资金极大浪费或者单位违纪。
(3)设计不合理,概算脱离实际,质量有隐患。
(4)存在串标、暗箱操作、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
(5)资金使用混乱,工程进度延迟或中断。
2.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3.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4.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
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5.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
情况下进行。
6.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
7.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
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
的审批程序。
8.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
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
作相关资产管理。
六、合同控制
1.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
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2.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
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
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3.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
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
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4.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
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5.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
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
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
秘密。
6.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
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
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
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五节评价与监督
1.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主体有 2 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部门,侧重于管事,二是纪检监察部门,侧重于管人,其中由内审部
门牵头。
2.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改进建议。
监督检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定期检查制度,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二是不定期的对内部控制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抽查等监督检查工作。
3.内部监督的方法。
分别有个别访谈法、实地观察法、证据检查法、重新执行法、穿行测试法。
最后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4.行政事业单位除了积极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外,还要自觉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检查,主要部门有: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检查部门、上级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