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肌电临床研究
肌电诱发电位仪临床常用结论
常用临床检查结论正常肌电图1、所查神经末梢潜伏期正常,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均正常;2、神经F波潜伏期正常;3、所查肌肉无特征性改变;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1、所查神经末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神经F波潜伏期正常;3、所查肌肉可见纤颤、正相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正常。
肌源性损害肌电图1、所查神经末梢潜伏期正常,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正常;2、神经F波潜伏期正常;3、所查肌肉插入电位延长,可见纤颤、正相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可见短棘波多相电位,示肌源性损害;神经源性损害肌电图1、所查神经末梢潜伏期正常,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正常;2、神经F波潜伏期正常;3、所查肌肉插入电位延长,可见纤颤、正相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并见巨大电位,示神经源性损害。
重症肌无力1、所查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均正常;2、所查肌肉无特征性改变,神经低频刺激示递减、高频刺激示递减;面神经损害1、侧面神经末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2、所查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可见纤颤、正相电位。
瞬目反射:刺激左侧眶上神经,引出R1、R2、R2’波,R1、R2波潜伏期正常,R2’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刺激右侧眶上神经,R1、R2波未引出,R2’潜伏期正常。
正常BAEP双侧分别给予115dB刺激,均诱发出I-V各波,波形分化、重复性好,潜伏期、波间期正常。
意见:BAEP正常异常BAEP双侧分别给予115dB刺激,均诱发出I-V各波,波形分化、重复性好,潜伏期正常、侧III-V 延长,III-V/I-III>1意见: X侧BAEP异常异常BAEP双侧分别给予115dB刺激,X侧诱发出I-V各波,波形分化、重复性好,潜伏期、波间期正常。
X侧未见正常波形,给予120dB可见I-V各波,I波潜伏期延长。
意见:X侧BAEP异常新生儿异常BAEP双侧分别给予115dB刺激,均诱发出I-V各波,波形分化、重复性可,左侧III、V波潜伏期延长,左侧波幅明显降低,85dB刺激未引出V波。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8页
三、广泛周围神经病变
是一组由各种病因引发急性或迟缓起病, 多同时孙海英四肢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效 周围神经病变,其损害能够是轴索损害为主, 也能够是以脱髓鞘损害为主或二者兼有。
病因: 炎症或感染性、遗传性、中毒性、 代谢性、血管源性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9页
四、运动神经元病
第4页
周围神经解剖
记住两个结构: 髓鞘和轴索 (髓鞘-感觉、轴索-运动)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5页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分类
一、神经根病变 二、神经丛病变 三、神经病变 四、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五、肌病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6页
常见病变异常肌电图类型
一、急性神经损伤: 神经失用(节段脱髓鞘)、 轴索断裂、神经断伤。
桡神 桡神经麻痹 桡神经沟处 经
后骨间神经 前臂处损害 病综合征 (纯运动)
垂腕 垂指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3页
跖管综合征 胫神经跖管 足心烧痛跖管处叩压痛 处
下 腓总神经病 腓骨小头处
足下垂
肢 股神经病 腹股沟韧带 大腿肌无力、萎缩,抬
神
处
腿、伸膝困难
经 股外侧皮神经 髂前上棘处 大腿前外测感觉障碍
能屈曲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1页
Guyon管综合征 腕部
尺神 经
肘管综合征
肘部
胸廓出口综合征 胸廓 出口
同肘部损伤,但扣痛 在腕部,手背尺侧感
觉正常
爪形手,小鱼际肌无 力或萎缩,小指和手
背尺侧感觉障碍
同肘部损伤以及前臂 尺侧感觉障碍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2页
浅谈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预后判断的价值
浅谈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预后判断的价值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或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缺陷有关,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可以出现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肌电图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可对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因此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肌电图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肌电图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肌肉电活动来评估周围神经功能的方法。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常见的肌电图异常包括神经传导功能缓慢、神经传导功能阻滞、肌纤维失神经支配及肌肉电活动异常等。
这些异常表现在肌电图图形上,是评估周围神经病变的可靠手段之一。
肌电图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诊断肌电图检查可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发现神经损害程度,并辅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进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神经损害,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判断病情进展随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进展,肌电图检查结果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多次进行肌电图检查,可以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检查结果,判断病情的进展情况。
如若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损害逐渐加重,则提示病情正在向恶化方向发展。
评估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肌电图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损害程度得到改善,则说明当前治疗方案有效;反之,则提示当前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调整。
预测预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治疗效果等因素有关。
肌电图检查可以评估神经功能的严重程度及恢复程度,帮助医生预测病情的预后和患者的康复时间。
肌电图检查的优势与限制肌电图检查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周围神经功能,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肌电图检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无创性肌电图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患者的身体没有任何伤害。
表面肌电技术临床应用
表面肌电技术临床应用表面肌电技术(Surface Electromyography,简称sEMG)是一种通过检测肌肉活动产生的微弱电信号来评估肌肉状态和功能的无创测量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的进步,表面肌电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
一、表面肌电技术原理表面肌电技术通过在患者皮肤表面安放电极,记录肌肉内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即肌电信号。
这些信号被放大、滤波和数字化,经过处理后得到肌肉活动的相关参数,如肌电幅值、频率、时域和频域特征等。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医生可以了解肌肉的活动情况,判断肌肉功能的改变和异常。
二、表面肌电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 骨关节疾病的诊断表面肌电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骨关节疾病时周围肌肉的活动情况,了解肌肉的失衡和损伤情况。
通过测量患者肌电信号的变化,可以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 运动损伤的评估运动员常常因为过度训练或不当动作造成肌肉损伤,表面肌电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运动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通过监测肌电信号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运动员的肌肉疲劳、紧张和劳损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
3. 中风康复的监测中风患者在康复期间往往面临肌肉无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表面肌电技术可以帮助康复医生监测患者肌肉活动的恢复情况。
通过持续监测患者的肌电信号,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指导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训练和康复。
三、表面肌电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1. 肌肉康复训练表面肌电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肌肉康复训练,通过监测肌肉活动情况,指导患者正确地进行锻炼。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肌电信号参数调整训练强度和频率,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提高运动能力。
2. 神经肌肉疾病治疗一些神经肌肉疾病如痉挛、扭曲症等往往会导致肌肉活动异常,表面肌电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肌电信号的变化,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肌肉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活动功能,减轻症状。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通过检测和记录肌肉电活动的一种诊断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肌电图通过监测肌肉内发生的电活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评估和治疗多种神经肌肉疾病。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一、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肌无力的诊断肌肉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减退、运动乏力。
通过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观察到患者肌肉的电活动是否与正常人有明显不同。
常见的肌无力类型如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都可以通过肌电图来进行诊断和评估。
2. 神经根病变的鉴别神经根病变是指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刺激或损伤引起的疾病。
通过肌电图检测神经根区域的电活动,可以鉴别神经根病变与肌肉病变之间的区别。
对于脊髓疾病、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肌电图的应用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
3. 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检测运动神经元病变是指影响运动神经元的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到患者运动神经元的损伤情况,进而辅助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通过对肌电图信号的分析,医生可以判断运动神经元是否存在异常,进而辅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肌电图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1. 肌肉功能康复评估肌电图可以定量地测量肌肉的电活动,从而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在康复治疗中,肌电图可以作为评估工具,帮助医生和康复师了解患者肌肉功能的改善情况。
通过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提高康复效果。
2. 运动损伤的康复监测肌电图在运动损伤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监测患者康复过程中肌肉电活动的变化,可以了解肌肉损伤的程度和康复进展情况。
康复师可以根据肌电图的结果,安排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治疗计划,以促进损伤肌肉的恢复。
三、肌电图在麻醉监测中的应用肌电图在麻醉监测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松弛程度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
表面肌电图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2)
表面肌电图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什么是表面肌电图诊断技术?表面肌电图诊断技术(Surface Electromyography,简称sEMG)是通过检测肌肉表面的电信号来评估肌肉功能和疾病的一种非侵入性诊断技术。
sEMG可以实时地检测和记录肌肉收缩和放松的电活动,从而提供了有关肌肉活动和功能异常的信息。
sEMG技术的原理sEMG技术利用表面肌电图仪器,将电极粘贴在肌肉表面,通过记录肌肉表面电位的变化来检测肌肉的活动。
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会引起肌肉纤维的电活动,这些电活动会通过神经传导到肌肉的表面,被sEMG电极所接收。
sEMG信号是一种微弱的生物电信号,它包含了来自神经肌肉系统的多种信息。
通过将sEMG信号放大和处理,可以得到有关肌肉收缩强度、肌肉协调性和疾病状态等方面的信息。
sEMG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sEMG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以下是sEMG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示例:运动医学sEMG技术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肌肉协调性。
通过记录运动过程中肌肉的sEMG信号,可以分析运动的力度、频率和协调性等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和康复进行指导。
神经科学sEMG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和疾病。
通过记录肌肉的sEMG信号,可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例如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程度等,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康复医学sEMG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和指导康复训练。
通过记录患者受损肌肉的sEMG信号,可以评估其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并为康复训练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人机交互sEMG技术可以用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和控制。
通过记录用户的sEMG信号,可以实现基于肌肉活动的人机交互,例如肌电控制的假肢和外骨骼等。
sEMG技术的优势和挑战sEMG技术具有以下优势:•非侵入性:sEMG技术不需要插入体内电极,对人体没有伤害。
•实时性:sEMG技术可以实时地监测和记录肌肉的电活动。
•灵敏性:sEMG信号可以捕捉到肌肉活动的微小变化,提供高分辨率的数据。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
·183·肌电图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周艳丽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青海西宁 810000摘 要:目的探讨了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方法主要是选取到我院在2018.4-2018.7月份收治到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这次的研究对象,然后依据其的病程依次的分成了A、B、C、D四组,每组有三十例患者,然后对这些患者都应用到了肌电诱发定位仪进行相关的检测,然后分析和比较了这四组患者的肌电图异常检出的实际情况。
结果a组患者的肌电图检测异常率明显的高于了其他三组,此差异有着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结论当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病程在不断的增长,且肌电图检测的异常率也在明显的增高中,为此在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过程中应当综合分析患者的神经肌电图的实际情况,然后正确评估病情。
关键词:肌电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诊断价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一般都会伴有着腹胀,麻木,疼痛等的一些症状,十分容易引起糖尿病足,这会严重的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进展,临床症状,漏诊率高,为此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当前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神经内科和外科手术的发展,神经内科越来越多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文章选取到我院在2018.4-2018.7月份收治到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这次的研究对象,探讨了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到我院在2018.1-2019.7月份收治到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这次的研究对象,然后依据其的病程依次的分成了A、B、C、D四组,每组有三十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有68例,女性患者有52例,年龄范围在23-87岁之间,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有着一定的可比性[2]。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经肌电图检查,室内温度控制在18-26℃。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
肌电图临床诊断及应用方法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检测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肌电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对神经肌肉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临床诊断原理和应用方法。
1. 肌电图的原理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放电产生的电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来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肌肉活动期间,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刺激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肌电图通过放置电极在特定的位置记录这些电信号,然后放大和滤波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间等参数,医生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诊断神经肌肉疾病。
2.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是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变化,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神经病变监测:肌电图可以用于监测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效果评估。
对于患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
外伤性神经损伤评估:肌电图可以评估外伤性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帮助医生制定外科手术方案,促进神经再生和康复。
肌无力分析:肌电图可以评估肌无力的病因和严重程度,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3. 肌电图的应用方法进行肌电图检测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和操作技巧。
具体应用方法如下:准备工作:患者在进行肌电图检测前需注意保持放松状态,避免服用镇定剂和咖啡因等药物。
检测前应确保电极和仪器的连接正常。
医护人员应进行适当的操作演练和技能培训。
检测步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相应的检测部位,例如手部、脚部、腿部等。
将电极放置在患者肌肉上并固定好,通过要求患者做出一系列肌肉活动,如屈伸、握力等,记录肌电图信号。
数据分析:医生会对记录下来的肌电图信号进行数据分析,评估肌肉的电活动情况。
肌电图的临床价值研究
肌电图的临床价值研究目的研究肌电图的临床应用问题,结合病案资料,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择某院2013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7例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记录、观察每例患者肌电图相关数据,包括波幅、时限、转折数、发放率等指标,结合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基本情况,得出结论。
结果肌电图检测结果与患者诊断病情基本相符,肌电图的诊断意义深远。
结论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它可用于多种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医疗工作中,临床检测效率和质量水平很高。
标签:肌电图;临床应用;价值影响;研究分析随着临床医疗诊断服务不断提升与优化,肌电图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无论是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还是后续疾病恢复观察及管理,都可以引入肌电图检测结果,作为研究、平衡、判断的依据。
当前,为了更好的推进现代医疗服务各种功能性服务项目,有关于挖掘、发展肌电图临床应用价值的医学课题越来越多,相关研究成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随机选择某院2013年7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7例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6例,女21例,年龄在23~67岁,平均年龄(54.63±1.27)岁。
据肌电图检测结果为,化验室检查、影像学、肌活检等情况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肌源性损害11例、神经源性损害21例、运动神经元15例,研究结论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式采用德国产的topasschwarzer(EMP/EP)型肌电图仪,对每例患者进行例行检查,所测肌肉为肱二头肌、胫前肌、腰肌等。
为了得到恒定的收缩力量,先用应力表、测定受试者最大随意收缩力量,根据测试结果,获取通过不同检测路径获得的电信号。
1.3检查项目同名肌对比检查、神经根支配下肌肉检查、检测肌肉生物电活动、纤颤电位检查、肌肉病变检查等。
检测方式有:①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通过评估神经传导的速度,确定患者疼痛处是否存在周围神经性疾病,当患者肌肉不受累,且生理状态尚未呈萎缩态势,肌电图中可供其做病理性检查的依据较少,有些病例,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表现为正常,实则存在疾病问题。
测肌电图的实验报告
测肌电图的实验报告1. 引言肌电图是一种用来测量肌肉电活动的技术,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的变化,可以了解肌肉的状况和功能。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肌电图信号,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电活动差异。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 肌电信号采集设备- 电极贴片- 计算机2.2 实验步骤1. 将电极贴片粘贴于被试的皮肤上,确保电极的贴片面与皮肤紧密接触。
2. 打开肌电信号采集设备,并连接电极与设备。
3. 让被试进行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例如静止、轻度活动和剧烈活动。
4. 在每个运动状态下,记录肌电信号的变化。
3. 实验结果3.1 肌电信号的采集与记录在实验中,我们采集了被试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电活动,并将肌电信号记录于计算机上。
以下为部分记录结果示例:时间(毫秒)电压(伏)-0 0.0011 0.0012 0.0033 0.004... ...3.2 肌电信号的分析通过对记录的肌电信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肌肉电活动的各种信息。
以下为结果分析示例:1. 在静止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较小。
这是因为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肉电活动较少。
2. 在轻度活动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较大。
这是因为肌肉开始运动,产生更多的电活动。
3. 在剧烈活动状态下,肌电信号的幅值达到最高点。
这是因为肌肉处于高强度运动状态,产生最大的电活动。
4.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采集记录了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肌电信号,并分析了其特点。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肌肉的电活动与其运动状态密切相关,静止状态下的电活动最小,剧烈活动状态下的电活动最大。
2. 肌电信号的幅值可以反映肌肉的运动强度,幅值越大表示肌肉运动越剧烈。
3. 肌电信号的采集和分析是了解肌肉活动和功能的重要工具,对于康复治疗和运动训练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实验中使用的肌电信号采集设备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样本量较小也可能影响结论的普遍性。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会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中足下垂是脑卒中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
足下垂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因此对足下垂的治疗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肌电生物反馈(EMG biofeedback)是一种通过电极将肌肉电信号转换为可视化或听觉化的信号,使患者能够观察或听到自己的肌肉活动情况,从而达到调节和控制肌肉活动的训练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感知和控制肌肉活动,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在康复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肌肉活动,改善肌肉力量和协调,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肌内效贴的原理和作用肌内效贴是一种将生物功能标识组件集成到医用胶布片上的新型医用电子产品,通过将微型电极贴附在肌肉表面,对肌肉进行电刺激和调理,以改善肌肉的功能和协调。
肌内效贴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肌肉表面,传递微弱的电刺激信号,帮助患者进行肌肉训练和康复治疗。
三、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的治疗原理和机制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和肌内效贴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通过训练患者对肌肉活动的感知和控制,改善肌肉力量和协调,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
肌内效贴通过微电刺激对肌肉进行调理和训练,改善肌肉功能和协调,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
将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和肌内效贴结合起来,可以将双方的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康复治疗效果。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感知和控制肌肉活动,肌内效贴可以通过微电刺激对肌肉进行调理和训练,双方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加速患者的康复治疗进程。
临床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通过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和肌内效贴,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感知和控制足部肌肉活动,改善足部肌肉力量和协调,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足下垂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步态异常的原因:1.结构性疾病:骨的长度或形状异常,例如当一侧下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出现斜肩步。
2.关节软组织疾病:如疤痕挛缩、关节僵硬等。
3.中枢或周围神经疾患:如大脑性瘫痪、小脑、基底节疾患引起共济失调,下神经元病损使特定肌肉失去神经支配产生步态异常。
4.肌肉本身疾病。
5.负重引起疼痛:如一侧下肢负重引起疼痛时出现防痛步态。
步态分析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和(或)定量分析的过程,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态/体态分析系统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力平衡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对步态周期进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以获取有关步态的资料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非正常步态(1)抗痛性步态:患足刚落地,即迅速转为健足起步,以减少患肢承重,减轻疼痛。
(2)短肢性步态:患侧下肢短缩超过3cm,骨盆及躯干发生倾斜。
患者以患侧足尖着地或屈曲健侧膝关节行走。
(3)强直性步态:一侧髋关节在伸直位强直时,患者需转动整个骨盆,使患侧下肢向前迈步。
双侧髋关节强直时,除转动骨盆外,患者依靠膝、踝关节迈小步。
膝关节在伸直位强直,走路时健侧足跟抬高或患侧骨盆升高,患肢向外绕一弧形前进。
(4)剪刀式步态:见于大脑性痉挛性瘫痪。
步行时两腿前后交叉前进。
(5)摇摆步态: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臀中肌麻痹.患侧负重时,躯干向患侧倾斜。
双侧臀中肌麻痹或髋关节脱位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又称鸭步。
(6)臀大肌麻痹步态;患者以手扶持患侧臀部并挺腰,使身体稍向后倾行走。
(7)股四头肌瘫痪步态:患者行走时用手压住患侧大腿前下方,以稳定膝关节。
表面肌电与步态1、定义:表面肌电图指在活动状态同步检测多块肌肉电活动的测定方法,揭示肌肉活动与步态关系的肌肉电生理研究,是临床步态分析必不可少的环节。
2、生理基础:肌肉收缩是步行的基础因素,涉及肌肉收缩的时相和力量。
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
参与步行控制的肌肉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冗余或储备力,从而使关节运动与肌肉活动之间出现复杂的关联。
步态异常既可以是原发性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结果,也可能由于骨关节功能的障碍,导致继发性肌肉活动异常。
因此,动态肌电图对于这些问题的鉴别起关键作用。
3、方法:表浅肌肉一般采用表面电极,置放于接近肌腹,同时与相临肌肉距离最远的部位。
深部肌肉可以采用植入式线电极,其导线表面有绝缘物质覆盖,导线两端裸露,一端与肌肉接触,另一端与肌电图仪连接。
步态分析应用参数1.步频、步幅、步速、步长、步宽、支撑期、摆动期、双支撑期、下肢各关节位移、速度、角度,关节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内收/外展。
2.关节合力、关节力矩及功率。
3.下肢肌肉的肌电原始信号、应激激活状态的起始时间,肌电积分,信号的各种频谱分析,肌肉疲劳分析等。
步态/体态分析系统具有安全、无创、可靠、精度高等优点。
临床应用◎ 人体动作技术分析、人体运动规律和运动能力研究;◎ 运动效能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评估,运动医学的研究;◎ 运动损伤危险因素分析以及运动损伤康复的评估;◎ 假肢、辅助矫具、人工关节、鞋、运动器材的设计和改进;◎ 骨科、整形外科治疗前、后的手术效果的评估;◎ 神经官能症、脑瘫、糖尿病病足等患者的步态评估;◎ 生物力学机理研究、预防、治疗建议;◎ 手术方案规划,综合治疗的长期评估;◎ 老年跌倒,肥胖、关节炎等预防医学领域的运动损伤和疲劳损伤检测;◎ 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估,药物研究、整形手术的评估。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研究作者:朱燕齐瑞张宏乔钧张广渊目的:探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对应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Biodex-HI型等速测试仪里面“双侧等长收缩模式”对14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1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组)进行双侧肘屈伸肌测试,用Noraxon2400表面肌电图仪同步观察肘屈伸肌的肌电信号。
结果:健康组右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高于左侧(P〈0.05);右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也高于左侧(P〈0.05)。
卒中组息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低于健侧,而屈伸力矩比高于健侧(P〈0.05);息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比健侧下降,而协同收缩率则明显升高(P〈0.05)。
与健康组比较,卒中组健侧肘屈伸肌也存在等长肌力及肌电信号的异常。
结论: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上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肌力及主动肌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制定康复方案时不应忽视加强双侧屈伸肌力量的训练。
关键词:最大等长收缩,表面肌电图,脑卒中躯干肌训练方案结合手法治疗腰部运动损伤的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200437)张宏张国辉张广渊赵谦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躯干训练方案结合手法治疗腰部运动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名腰痛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腰背肌训练结合手法治疗,试验组采用腰腹肌训练结合手法治疗。
腰腹肌训练方案设计以30名无腰痛运动员等速测试结果为标准,屈伸肌比值(F/E)小于标准值为腰背肌减弱,训练腰背肌为主,比值大于标准值则为腹肌减弱,训练腹肌为主;峰力矩(PT)小于标准值为肌力减弱,加强相应肌群训练。
试验周期为4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训练20分钟,手法治疗20分钟。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AS 疼痛评定、JOA问卷评定、等速肌力和表面肌电图等检测。
结果:两组腰痛运动员经4周功能训练和手法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JOA问卷评分明显提高,试验组提高更为显著;正常运动员腰腹肌屈伸比(F/E)为56.99±8.07(60°/s),两组治疗后F/E显著下降,但试验组达到正常范围;PT、PT/BW、AP、TW治疗后均有增加,但试验组腰肌PT、PT/BW、TW及腹肌TW均达到正常范围。
结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腰腹肌训练结合手法治疗在改善临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腰腹肌屈伸肌比值及提高腰腹肌肌肉力量方面效果更好。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作者: 齐瑞, 严隽陶, 房敏, 朱燕, 张宏,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MIVC 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研究的应用关键词:表面肌电图脑卒中康复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并列举了近几年来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治疗方面的研究应用的新进展,总结了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研究的应用.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n applied research, and cited the recent year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new progress, summed up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Stroke research applications.表面肌电图( S E MG) 又称动态肌电图,国内最早多用于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逐渐应用于国内医院康复医疗工作中,常用于神经肌肉功能的评价与训练,该检测方法应用方便、无创、易被接受,与临床上常用的肌电图区别在于:表面肌电图采用皮肤电极放置在目标肌肉上,通过对单块或一组、多组肌肉集合性肌电活动的同时记录,采集肌肉活动/动作( 等张、等长、等速) 时的电活动,来对神经肌肉功能作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推测神经肌肉的病变特性,主要适用于康复医学的评价与治疗和与疼痛相关的肌肉力学分析与治疗。
表面肌电图( s u r f a c e de nr 0 my 0 Fa ·p I I y ) 叉称为动态肌电图( d y mm f i c e l e c - t m硼p ) ,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检考、评价、研究、治疗的仪器,在我国还不多见.对它的了解也很有限1 .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病或中风,是一组起病急、血管源性、引起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
1.1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病损评估的应用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的功能状况与康复疗效的评价是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使用肌力分级评价( 如徒手肌力法) 、肌肉痉挛度检测( A s h w o r t h评价) 等来评定脑卒中患者肌肉功能状态,由于检测效度的主观性和检测结果难以精确定量而受到一定的置疑和限制。
表面肌电信号源自大脑皮层运动区,形成于众多外周肌肉运动单位电位的总和,信号的振幅、频率等特征的特异性变化取决于运动单位募集和同步化程度等中枢控制因素以及肌肉兴奋传导速度等外周因素的共同作用。
由于这些因素与脑卒中状态下机体上位神经控制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故采用S E MG信号来评价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态成为近年来康复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1.2 利用I E MG可指导医生和治疗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脑卒中的病人常存在足下垂,导致足下垂的原因有:由于长期卧床而发生踝废用性关节挛缩,胫前肌无力、腓肠肌张力升高。
常规运动疗法是刺激和训练胫前肌的肌力,抑制腓肠肌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