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1.doc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1.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1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本文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完整的叙述故事的特点。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丁悲剧的基调。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对荆轲的辩证性评价。

2、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对荆轲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为荆轲刺杀秦王最为惊心动魄的三个情节,“荆樊会面”、“易水诀别”、“廷刺秦王”的过程中荆轲展现了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塑造起形象的?这将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主要问题。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战国策》,走近荆轲,去了解一位刺客的性格与人生。

PPT显示:荆樊会面易水诀别荆轲刺秦廷刺秦王二、分析人物性格及塑造方法:1、荆樊会面①播放“荆樊会面”部分朗诵,请仔细做好勾画和批注,思考荆轲是怎样劝说樊於期的。

②突出了荆轲怎样的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人物。

PPT显示: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动之以情劝说步骤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晓之以理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诚感人描写手法:语言(对话)③预设板书:荆轲:善于言辞、工于心计、谋事周全……2、易水诀别①播放“易水诀别”部分朗诵,做好勾画和批注,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诀别场面的。

②突出了荆轲怎样的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人物。

PPT显示:描写手法:渲染烘托、神态音乐:“变徵之声”“萧萧易水寒”“慷慨羽声”送行的人:“白衣冠”“垂泪涕”“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的凄凉悲怆——同仇敌忾的慷慨悲壮③预设板书:荆轲:不避艰险、视死如归、慷慨悲壮…...④学生诵读,体悟情感。

3、廷刺秦王①播放“易水诀别”部分朗诵,明确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

②找出体现荆轲、秦王动作的字词进行体会。

PPT显示:樊…遂自刎描写手法:动作、神态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③预设板书:荆轲:刚毅神勇、沉着机智、剑术稀松…....三、拓展延伸:①通过对荆轲性格的分析,我们对荆轲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已不仅是一个恐怖、血腥的刺客,你怎样看待荆轲的行为?PPT显示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江湖侠骨”——龚自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5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07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5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07版

2.5 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二课时(07版人教必修一)一、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一)、易水送别1.朗读文章第9段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hé,应读hè,解释应和。

2.字词解析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③既祖:已经④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

为,wéi,作。

⑤发尽上指冠:向上⑥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⑦终已不顾:回头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自由讨论。

明确:悲、壮“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

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

“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正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有感情地诵读第9段(二)、厚遗蒙嘉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1-13段内容。

厚遗蒙嘉2.字词解析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今义)货币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③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

④使使以闻大王:使,派。

使,使者。

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教案

2 听读课文,注意识 1、 播放音频 做议讲 记重点字词读音 2、 巡 视 学 生 课 评 本, 检查预习 环节 情况 朗读课文 1、 纠 正 读 音 和 断句。 2、 纠正语气。
3 做议讲 评 环节

4 课堂 总结提 升环节 5 目标 检测 环节
6 布置 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7 板书 设计
习身份带入, 体 会人物形象。 重点弄清文言实词 引导学生做批注 1、小组讨论 训 练 学 生 提 出 7 分钟 虚词,尤其是虚词 和注解,教师巡 2、 小组代表展 问题、 分析问题 的多种用法。另外 视,在学生讲述 示。 的能力。 准确记忆通假字古 字词意思的时候 3、 展示小组向 ( 以 标 题 为 核 今异义词的含义。 作适当的点拨或 其 他 小 组 提 心来解读本文) 纠正。 问。 4、书上记录 重 点 文 言 实 词 虚 1、指导学生准确 在课本上圈点 巩固本课所学, 词、通假字 翻译字词句子。 勾画,标注难 完成学习目标 2、巡视学生标注 解的字词句 4 分钟 是否准确规范。 本课文言知识点。 1、 巡视学生。 1、 小 考 本 上 检 查 学 生 对 本 6 分钟 包括实词词义、虚 2、 公布答案。 作答。 课所学的掌握 词用法、通假字、 3、 展 示 优 等 生 2、 同 桌 互 情况 古今异义等。 考试本。 批。 4、 评 价 学 生 作 3、 订 正 答 答结果。 案。 1、 在作业本上归纳整理本课的重点文言知识。 3 分钟 2、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3、 继续熟读课文。 让 学 生 明 确 下 课 所 学,有 的 放 矢 进 行 提 前 学 习。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开端:缘起 发展:准备 高潮:刺秦王 结局:荆轲被斩
8 课后 反思
课题 教学 重点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第二二课时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第二二课时

东宁一中 高一语文 2016年9月6-8日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第__组 设计人 :杨淑雯 审核:高一语文组1《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忍、遇、深等)和特殊句式。

【学习重难点】1、全面认识荆轲的形象,探讨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结合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

【知识链接】1、两位主人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 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

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2、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

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高中语文 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由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导入二、文本解读(一)信息筛选1、请几位学生简单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其他学生补充或教师点拨明确: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1)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2)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3)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4)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4、分组讨论:(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

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求取信物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场面描写抓住特点白衣冠突出重点荆轲顾及全面其他人物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二)分析鉴赏(分组讨论探究,教师点拨)分析第一部分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的特点明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三)合作探究讨论第二部分人物动作、语言及场面描写的作用(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明确: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公开课《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公开课《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作业设计
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基础”,从以下 作业中选择一项完成:
1、选择《荆轲刺秦王》中某一人物,以 “某某,我想对你说”为题,用“文言文” 写一段话。要求,语言凝练,符合人物身份, 富有文采。
2、自主翻译文章第1—4自然段,预习第5-9 自然段,理解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易水诀 别”片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
欣赏课本动画 激发探究兴趣
分角色赛读 初步感知内容
分角色赛读文章第3自然段
角色一:荆轲 角色二:樊於期 旁白
要求:字正音准,注意抑扬顿挫。
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大闯关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红色字词的含义和 用法, 分析划线句的句式。 第3自然段 前半部分 p18
第4自然段 p19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回顾总结 梳理内容
要求: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分别“用几个字” 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自然段——
秦军压境
第二自然段——
商议行刺
第三、四自然段—— 准备信物
课堂总结
本堂课主要通过小组“课本剧表演”, 欣赏“课本动画”,“分角色赛读”等活动 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们 对文本的多元化感知。 同学们通过“自 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 对文言文 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复习检查”与 “学习闯关”,进一步夯实了基础,锻炼 了能力,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 把握了文本内容。
名言导入 壮风 士萧 一萧 去兮 兮易 不水 复寒 还, !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课本剧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把握故事内容。
2.完成对所学文言知识的“复习检查”,温故 知新,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荆轲刺秦王》教案2

《荆轲刺秦王》教案2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荆轲的忠诚、勇敢和爱国精神;(2)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2)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2)对荆轲英雄精神的理解;(3)如何把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司马迁;(2)介绍荆轲的历史背景及刺秦事件;(3)提问:为什么说荆轲是英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3)让学生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荆轲刺秦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析文中对荆轲英雄精神的描绘;(3)讨论荆轲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精神的联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对《荆轲刺秦王》进行课后复习;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英雄精神的理解;3. 推荐一篇关于英雄人物的课外阅读文章,并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情节;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3. 对比分析:将荆轲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形象;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难点突破6:奈何
• • • • • • • • • 固定结构:奈何 译为“怎么办” 译为“怎么办” 将奈何:将要怎么办?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凭你怎么说,他就是不答应你,你又奈他何 怎么办” “奈……何”分开译为“把……怎么办” 何 分开译为“ 怎么办
• 作业:1、修正昨天的作业。 • 2、学海导航9——12题。
•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 形容词用作意动, 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 态。 •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 •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 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之”, 即“以之为怪”(认为这件事很奇怪)
重点突破1:购
• 购:古汉语字典P126 重赏征求,重金购买 • 购:重赏征求,重金购买。“吾闻汉购我 重赏征求 头金千斤,邑万户,吾为若德” • 辨析:购,买,古代不是同义词。“购” 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与“买”的性质不 相同。
重点突破2“有以”
• • • • • 固定结构固定翻译 “有以”译为“有用来 有用来……的办法 的办法” 有用来 的办法 “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没有用来……的办法 的办法” 没有用来 例: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汝” 非淡泊无以明志,百宁静无以致远。
•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 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 友 •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 道之行》) • 亲:以…为亲 子:以…为子 (两者都指前者)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2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2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全文阅读,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古代记叙文的魅力。

2. 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人物关系、情节转折及古汉语表达方式。

重点:荆轲的形象特点,文章的艺术特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词汇、句式,解读荆轲的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8. 课堂拓展:分享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情节结构:起承转合人物形象:荆轲、秦王、荆轲母亲等艺术特色:生动形象、情节紧张、爱国主义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分析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

(3)谈谈你对荆轲母亲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荆轲刺杀秦王,历经曲折,最终失败。

(2)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有:秦王防备森严,荆轲未能得到足够支持,自身实力不足等。

(3)荆轲母亲形象:深明大义,支持荆轲为国家效力,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

荆轲学案第二课时

荆轲学案第二课时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日期得分【学习目标】1、熟读并理解文章4—11段的内容。

2、积累第4-11段的文言实词、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的积累和文言句式的辨析。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课文4—11段,将下面的重要注释写在上文空隙中,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0分钟)翻译方法:学生先读一句原文,然后解释重点词语,最后翻译整句。

回答问题时要站立端正,书捧在胸前,声音洪亮。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②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③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当堂训练】(每空1分共30分)在横线上解释黑体字的字义。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学后反思:组长意见。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
一、逐段分析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一)、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20分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
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25分钟)
1、解释加点词语
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过程[导入]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疏通了课文的内容,积累了文言字词,理清了写作思路,把握了人物的形象。

并且我们还有小组的同学准备好了话剧表演和辩论。

今天我们先来观看话剧表演《荆轲刺秦王》。

准备好了没有?【多媒体投影:话剧《荆轲刺秦王》。

】生:准备好了。

师:那么,下面就请出剧组人员,给我们表演话剧《荆轲刺秦王》。

【学生鼓掌。

】【学生评委端坐前排。

】【话剧《荆轲刺秦王》表演。

】剧情介绍:推荐一名学生简要地介绍剧情发生的历史背景,介绍各位演员扮演的角色及使用道具的基本情况。

课本剧表演剧情介绍学生: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兵灭韩破赵后,又派兵攻打燕国,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就派荆轲刺杀秦王,上演了一场悲壮的历史故事。

秦王由李资鸿扮演,荆轲由刘淼良扮演……表演【表演片段节选。

】第六幕旁:经过一番跋涉,荆轲与助手秦武阳来到了秦宫内。

监:禀报大王,燕使者前来献地求和。

王:宣。

监:宣燕使者上殿……轲:拜见大王。

王:好!轲:此乃樊於期的首级,请大王过目。

王:拿!王:哈哈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地图呢?轲:地图在此,请大王过目。

王:拿!轲:退下,此物怎是你等小人碰的?监:你……你……你,竟敢如此的……的……王:你上来吧。

轲:大王请看,此乃我燕国献于秦国的督亢之地。

这是咸阳,八百里之外即是督亢之地。

请大王再看……宫女:啊……侍卫长:杀啊……王:一群废物!轲:我不会让田兄和樊将军白死的,更不会辜负太子丹的期望。

你,受死吧!尾声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始称秦始皇。

【学生鼓掌。

】生:谢谢大家!请大家多指教。

【学生再次热烈鼓掌。

】师:看了一出这么精彩的话剧表演之后,我们来请出评判小组的同学来给大伙点评一下。

请评判组的同学。

生:首先,让我来代表评判小组说说我们的评分标准。

戏剧评价标准评价项目分项评分标准好较好一般差剧本形式符合剧本形式内容主题与课文吻合情节合情合理矛盾冲突集中语言个性化改编富有创意演员准确把握角色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表演演员动作到位,有表现力演员整体配合默契舞台与剧情吻合服装与剧中人物身份吻合音效与剧情吻合整体效果具有感染力,能吸引人总分我们五名评委是根据这一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的。

高二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份

高二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份

高二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一)份高二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教案 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和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2、组织学生重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重现刺秦一幕,从中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2、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述刺秦行动。

三、教学设想:1.由于课文已经在前两课时讲读完毕,所以这一课时重要是引导学生评述荆轲和重现刺秦一幕。

2.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把获取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和个别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此外,还请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刺秦场面的表演。

四、教学步骤:1、组织教学总结实词虚词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导语由诗歌《中国人不跪》导入本课的大义精神我们上两节课已经讲解完课文,为了加深理解、巩固学习,我们这节课重点探讨荆轲的性格特点和评述荆轲,并且表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

2、简单明确地复习前课文所讲授的重要内容3、请学生饱含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4、开展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

讨论内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__的.正义行动。

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__来讲,这场__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5、分析重现刺秦的过程进入秦殿__顾笑武阳__秦廷搏击__倚柱笑骂__英勇就义6、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两课时《荆轲刺秦王》全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两课时,欢迎大伙儿阅读!学习目标:Ⅰ、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识记归纳;2、接着学习抓住人物言行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特定情景对人物塑造的良好效果;3。

了解荆轲行为的勇敢侠义的意义,感受其视死如归的非凡气度,探讨“士”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Ⅱ。

过程和方法:1。

通过早读时间预习课文,依靠字典解决字音问题,并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和复述故情况节的方法达到疏通文意,了知文章大意的目的;3。

采纳情景再造之法,以散文语言来描绘易水送别一场,体会场面描写的效果;4、加入一部分有关士的文字材料,采纳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探讨士的现代意义。

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荆轲同情弱小,仗义相助的侠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练习册上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了解故情况节、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

展示图片,介绍电影《英雄》的故情况节、2、解说词:战国末期六国征战,秦国最强,秦始皇(陈道明)也就成了各国的敌人。

大侠无名(李连杰)、残剑(梁朝伟)、飞雪(张曼玉)、如月(章子怡)、长空(甄子丹)都要刺杀秦王。

残剑在明白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大志后,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

在长空、飞雪、残剑的帮助下,来自秦国的无名获得了离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遥的机会—-无名最厉害的剑术是“十步一杀”、在为秦始皇讲述了他是如何杀死三位大侠的故事后,无名拔剑刺向秦王、不论这个故事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它借用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模型,其主角无名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侠义精神同样让人称颂!【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消除障碍疏通文意1、请同学们听荆轲刺秦的录音,订正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1、解说加点词语①向北∕打劫,争夺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远服侍④若是没有⑤请⑥重金征采∕ 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爱,快乐⑧穷途末路,处境窘迫⑨改变2、翻译要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色和要点字词的落实)①即便太子不说,我也要恳求行动。

此刻若是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没法靠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穷途末路,处境窘迫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辈情意,希望您此外考虑对策吧!”3、文段剖析思虑:一、逐段剖析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在认识课文内容的基础长进行讨论(一)、研读第 1-2 节,达成以下问题(20分钟)1、解说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见臣⑧贫寒()⑨更()渡易水)千斤③长侍⑦秦王必说)虑之2、翻译要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色和要点字词的落实)3、文段剖析思虑:①荆轲刺秦王是在如何的局势下发生的?②荆轲刺秦王的策划,表现了他如何的性格特色?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二)、研读第3-9 节,累积文言知识(25分钟)1、解说加点词语1 / 4l 樊於期乃前()曰 m 函()封之 n 其人居远()将来 o 太子迟()之 p 请()辞决()矣q 皆白衣冠()以送之r为()变徵之声s 发尽上()指冠t终()已不管()1、解说加点词语a 对待b 刻毒c 眼泪d 能够用它来e 握,抓住f 这样就g 居情意,此处引申为赞同,愿意h 被∕入侵、欺侮i 浸润,沾湿j 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k 裸露一只胳膊2、翻译以下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昼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2.翻译以下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充公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昼夜夜为之恨之入骨、捶胸怨恨的事,今天才获得您的赐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

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战国策》一、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

二、知识链接写作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一)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是否赞同其观点,为什么?(二)成语典故(背诵积累)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案系列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案系列二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把握文言基础知识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测,把握文言基础知识一、解释下列句中的重点词微太子言(假如没有)今行而无信(信物)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今闻购将军之首(悬赏,重金购买)今太子迟之(认为迟)终已不顾(回头)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愿举国为内臣(全)轲自知事不就(成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自引而起(挣扎)二、通假字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⑤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⑥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⑦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⑧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三、一词多义兵①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军队②不及召下兵士兵③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兵器、武器私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②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私下、偷偷地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窘迫、走投无路②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结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②为之奈何对③乃为装遣荆轲准备④乃令秦武阳为副做⑤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接近、趋向(上)②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成功引①自引而起,绝袖指身子向上起(挣着)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见①秦王必说见臣接见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③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凸现意①而伤长者之意情意、心意②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意料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思使①使工以药淬之使毕使于前让②使使以闻大王命令、派遣③使使以闻大王见燕使者咸阳宫使者④使毕使于前使命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返回②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陈①恐惧不敢自陈陈述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通“阵”、列阵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回头提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携带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投掷四、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五、古今异义词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巧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六、句式特点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状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第二时教案第二时一、【检查作业】二、【合作探究】研读文第一部分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
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小结: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

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研读文第二部分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研读文第三部分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
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17自然段)
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拓展探究】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
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文,根据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

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
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堂小结】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这是本文的主旨,同学们已经领会了。

五、【作业布置】1、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2、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3、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荆轲的“智”:1、私见樊於期2、厚遗
秦蒙嘉3、顾笑秦武阳七、【教学反思】本教学不仅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学生收获了知识,学生们对这一堂的内容能很好的掌握,充分的吸收,乐于接受这样的堂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带给他们了快乐,增长了见识,并且富有成就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