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考复习ppt
醉翁亭记复习完美PPT课件
![醉翁亭记复习完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86e9187c1cfad6185fa758.png)
六大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 香山居士白居易 六一居士欧阳修 易安居士李清照 东坡居士苏东坡 柳泉居士蒲松龄
第3页/共21页
谁是记忆王 看谁敢打擂
第4页/共21页
盘点归纳:识记字词强记忆 1、古今异义:
秀: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动词,开花,滋长。 今义:形容词,秀丽,秀美。
第5页/共21页
第1页/共21页
了解作者记常识
• 欧阳修虽遭降职远调,却仍奋发有为, 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你看到了一个 怎样的欧阳修?
悠然自得 豁达大度 宠辱不惊 与民同乐 忧国忧民 施政有方
• 你还知道有关欧阳修的哪些故事? 幼时苦读
虚心求教 六一居士
第2页/共21页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 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自得其乐,这是一个人的欢 乐,他陶醉在自己营造的内心世界中。
欧阳修:身处逆境不消沉,旷达奋发为
百姓,施政有方,与民同乐,这是广大
百姓的欢乐,他陶醉在万千子民的和谐
幸福中。
第16页/共21页
4、(长沙中考)欧阳修的这种精神境界对现今的人们有什 么积极的现实意义?
①对普通人而言,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 顺的,在逆境与挫折面前,不要气馁, 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对,要奋发有为, 踏过了荆棘与坎坷,才能打拼出一片属 于自己的天空。
②对为官一方者而言,只有想百姓所想, 急百姓所急,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求,
第17页/共21页
经典是耐得住推敲的 美妙乐章,经典是弥漫着 馨香的淡淡清茶。读之, 思之,品之,正如臧克家 所说的那样:
所有癿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癿泪水也都已吭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癿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癿丌再回来癿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癿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癿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癿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癿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丌得丌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仏促癿书记忆是无花癿蔷薇永进丌会败落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文复习《醉翁亭记》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文复习《醉翁亭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f20b2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5.png)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模拟练习
1. 遮蔽 野菜 畅饮 环绕 2.①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②当乘醉而归之时,已是禽鸟归巢,夕阳西下。 3.表达了作者“与民间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 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4.示例:两文中的治理者都有为官一任即造福一方百 姓的情怀。甲文中百姓游玩、众宾尽欢是治理者励精图治的成果,乙文中李幼卿使 饥者有粮吃、召流亡者回乡的做法表明治理者能够心系百姓疾苦。
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 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醉翁亭记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知 识 导 航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重点句子 原文译文 字词梳理 内容理解 中考链接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 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 学家。“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 章四大家”之一。今有诗词文集 《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 世。
26.暝(míng):昏暗。 27.晦:昏暗。 28.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29.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0.发:开放。 31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32.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33.临:来到。
醉翁亭记总复习全PPT课件
![醉翁亭记总复习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1e3804e009581b6ad9eb4d.png)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第16页/共50页
8、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的语句。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9、“宴酣之乐’体现在哪呢?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10、从全文看,对作者在第3段话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
第2页/共50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 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 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
乐其乐(
)
第8页/共50页
三、重点语句
•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 (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 泉啊)
•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
第11页/共50页
四、课文理解
• 1、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 括。 不胜酒力,陶醉山水,自得之意,与民同乐
• 2、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 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琅琊山上 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 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 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课件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339c9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8.png)
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 内容分析有误。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 乐”。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 一的,“醉”是本质,“乐”是表象,写“乐”正是为了写 “醉”。
内容分析有误。“乐”是本质,“醉”是表象,写 “醉”正是为了写“乐”。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 事的人。
3.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 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 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解愁怀的放旷情怀。 B.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 者都生动而含蓄委婉地表现了欧阳修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醉翁亭记 专题复习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原文复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环( 环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 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听到)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 曲折、回环)路转,
有亭翼然临( 居高面下)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造,建)亭者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取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 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就)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 翁也。醉翁之意( 意趣,乐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水之乐,得( 领)会之心而寓( 寄)托之酒也。
中考链接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15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
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 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醉翁亭记 (共21张PPT)(优质版)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醉翁亭记 (共21张PPT)(优质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f98e2dbe23482fb4da4c9d.png)
2014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济南外国语学校带答案)济南外国语学校2014年第一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初三化学试题2014年4月一、选择题1.下列过程中,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A.干冰升华B.海水晒盐C.苹果腐烂D.榨取果汁2.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WaterandEnergy)”。
我国纪念2014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下列做法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农药化肥B.利用沉降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C.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D.城市浇花使用喷灌、滴灌技术3.下列是一些同学在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的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胶头滴管伸入量筒内滴加液体B.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盛有液体(液体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1/4)的试管加热C.称量完药品后,将药匙内剩余的药品放回试剂瓶D.过滤时漏斗的末端在烧杯的中央4.下列对相应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易形成阳离子易得电子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的原子5.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外出是较为低碳的出行方式B.防止“白色污染”,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C.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又能和硫酸铵混合使用D.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应尽可能多吃含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6.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也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所以二氧化碳是酸B.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C.向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可能存在SO42-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的质量减少,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7.用高铁酸钠(Na2FeO4)对江湖水消毒是城市饮水处理的新技术。
已知获得高铁酸钠的反应为Fe2O3+mNa2O2═nNa2FeO4+Na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6价B.该反应涉及的物质都是氧化物C.化学计量数m=nD.反应前后原子发生了改变8.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以下化学实验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B.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C.用铁粉除去FeSO4溶液中混有的CuSO4D.用石灰水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9.向物质X的水溶液中分别加入下表中的三种物质,产生的现象如下表.则物质X可能是加入物质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氧化铜粉末现象产生无色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固体溶解A.HClB.CaCl2C.MgSO4D.H2SO410.某化学小组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向滤渣和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有Zn(NO3)2B.滤渣中一定有CuC.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D.滤渣中一定有Ag11.向盛有一定质量的NaCl和Na2SO4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水,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BaCl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烘干得到23.3g沉淀,经测定滤液中含有氯元素的质量为21.3g(不考虑过程中物质质量的损失),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A.5.85gB.11.7gC.14.2gD.23.4g二、非选择题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S-32Cl-35.5K-39Ca-40Al-27Fe-56Cu-64Zn-65Ag-108Ba-13712.(4分)按要求从氢氧化铁、氧化钙、氯化铵、氮气、氢气、硫酸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1)可做食品防腐剂的单质;(2)可用作化肥的盐;(3)可改良酸性土壤的氧化物;(4)一种难溶性的碱.13.(4分)2014年3.15晚会的主题为“让消费更有尊严”,食品行业依旧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行业。
中考《醉翁亭记》复习课件
![中考《醉翁亭记》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6d4ea6d1f34693daef3e95.png)
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
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 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答: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
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者答“野花、树 木、风霜、水石。”
《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
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 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你会做吗?
1、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 是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 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 。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 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醉能同其乐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 老人、小孩。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黄发垂髫 ”来指代。
6、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的,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再于音乐。酣:尽兴的喝 酒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 事的人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的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乎欣赏山光水色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醉翁亭记》课件(34张PPT)
![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醉翁亭记》课件(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fc3a1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6.png)
5.内容理解。 (1)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作者先写亭的概况(环境、亭名由 来),说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再描绘亭的自然美景 (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最后表现人情美(滁人游、太 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2)概括文章第2段景物描写的内容。[2010年考] (琅琊山)朝暮、四季变化的景色。
(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2010年考]
篇 目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醉翁亭记》 第2段
朝而往,暮而归
《岳第阳4段楼记》登斯楼也,把酒临风
相同的内心感受 快乐
(4)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 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写自己与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的关系融洽、政通人 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生活和乐,可以更全面地表现太 守之乐。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课文译注 环①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②而深秀
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峰回③路转,有亭翼然临④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 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⑤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拓展延伸。 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作者仕途受挫,犹能心系百姓, 造福一方。你从其生活态度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 内容、链接材料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二十岁时他们都在干什么?奥巴马:因种族背景 自卑而酗酒、抽烟解烦;普京:放弃练柔道、决心考大学;爱因 斯坦:找不到工作做家教谋生;马云:三次高考后勉强被杭州师 院录取;莫言:在棉花加工厂做临时工。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古诗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共47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古诗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d7f74fbd64783e09122bd9.png)
⑤文章第四段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案】 意在表达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 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欧阳修“为政”值得称道之处。 【答案】 ①为政不奢靡。从他带领百姓“临溪而渔”“酿泉为酒”等这些 自食其力、就地取材的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出。②治下百姓和谐。从全城百姓 集体出游“负者歌于途”“伛偻提携”等可以看出。③追求与民同乐。从文 中“众宾欢”“颓然乎其间”可以看出。
环: 环绕 蔚然: 茂盛的样子 回: 曲折、回环 转: 转弯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 居高面下 谓: 命名 意: 意趣,情趣
知识帮 第16篇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参考译文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9)云归而岩穴暝 (10)野芳发而幽香 (11)佳木秀而繁阴 (12)至于负者歌于途
知识帮 第16篇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原文呈现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参考译文
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为亭子命名的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采分点 名:命名,取名。谓: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 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采分点 意:意趣,情趣。在乎:在于。得:领会。寓:寄托。 特殊句式 省略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C.写作技法类 ①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答案】 以树木之静衬托鸟儿之动,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为了显现“禽 鸟之乐”,更是为了着力表现滁人游之乐及太守与民同乐之乐。
②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答案】 示例1:“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 为了写乐。 示例2: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的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于山水 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在于“与民同乐”。 示例3:文章结尾处,作者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与“乐”有机统一起 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文章主旨。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语文9上二醉翁亭记课件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语文9上二醉翁亭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c95c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b.png)
考点全练
【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云雾集合,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 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 象,这就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有 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 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低落, 石头露出,这是山中的四季风景。早晨上山, 傍晚返回,四季的风景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 穷无尽的。
首页
考点全解
写 ①叙事、抒情和写景有机的结合,情景 作 交融,骈散结合。 特 ②动静对照。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 色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照,使散文的
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 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首页
考点全解
写作意图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及其附近优美
( 思 想 感 的环境及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以
首页
文言 词汇 (一词 多义)
考点全解
首页
考点全解
重 (1)本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点 (2)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 内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容 (3)贯穿全文的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以“醉”“乐”两字提挈全篇,贯穿 全文的主线是“乐”字。结尾用“醉能 同其乐”一句把“醉”“乐”统一起来, 点明主旨。“醉”是表象,“乐”是实 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首页
课文全解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 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 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 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 的四季风景。 [芳:香花。而:并列连词,不译。秀:茂盛、 繁茂。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 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⑤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 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 PPT课件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14bec3cf84b9d528ea7a91.png)
颓(tuí)然
晦(huì)明变化
树林阴翳(yì)
字词理解与翻译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环绕着滁州城
山谷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
茂盛的样子 幽深秀丽
沿着山路
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 酿泉也。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 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 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 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 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畅快地喝酒
不在于音乐
下棋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酒杯 酒筹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
醉醺醺的样子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
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
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
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
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山中的野味野
“也” 用在句末是个语气词,表示陈述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 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可表示停顿、转折等。
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舒缓语气,可不译,或译为“啊”
“也”的味道举例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比较: “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 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
——“也”句能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 意的心情。无“也”则这种意味就消失殆(dài) 尽已了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
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 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 ppt课件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0fe087844769eae109ed6d.png)
10、杂然而前陈者( 摆放 )
11、山肴野蔌 ( 菜蔬
)
12、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13、觥筹交错 ( 酒杯
)
14、泉香而酒洌( 清澈 )
15、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乐趣 )
16、鸣声上下 (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17、树林阴翳 ( 遮 ) 盖
(二)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
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靠近
背着东西的人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
者应应,答伛偻
休息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 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错杂陈的者样,子太守宴也。
清 野味 菜蔬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字词梳理
环滁(chú)
伛(yǔ)偻(lǚ)提携(xié)
林壑(hè)尤(yóu)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酒洌(liè)
琅琊(láng yá)也
山肴(yáo)野蔌(sù)
水声潺(chán)潺
宴酣(hān)之乐
饮少辄(zhé)醉
射者中(zhòng)
若夫(fú)
弈(yì)者胜
林霏(fēi)开
觥(gōng)筹(chóu)交错
岩穴(xué)暝(míng)
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近
执策而临之
对着,面对
临表涕零
对着,面对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秀 佳木秀而繁阴
开花,这里指滋长。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 ppt课件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54c4fff242336c1fb95e0d.png)
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写了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和滁人之乐,并以滁人之乐、众宾之乐衬托太 守之乐,突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表现了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主题。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 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 方,是琅邪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 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 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 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 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 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 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光水 色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应有陶醉语气)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也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应是得意语气)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 守自谓也。
第4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研讨课文 第一段 1、醉翁亭在哪里?名字的由来?醉翁的乐趣? 2、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并造个句
第2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 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 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 酒清而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 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 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 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 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 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第一部分专题一第15篇醉翁亭记课件——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一第15篇醉翁亭记课件——中考语文系统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348672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0.png)
岩穴暝(míng)
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
二、重点实词解释
1. 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2. 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
3.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4. 名之者谁 命名
5.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趣、乐趣
潺潺(chán) 伛偻(yǔ lǚ) 颓(tuí)然
6. 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7. 野芳发而幽香 花 8. 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9. 负者歌于途 背 10. 伛偻提携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1. 泉香而酒洌 清 12. 杂然而前陈者 陈列、摆开 13. 射者中,弈者胜 射: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14. 觥筹交错 觥:酒杯 筹:酒筹 15. 颓然乎其间 倒下的样子 16. 树林阴翳 遮盖 17. 太守谓谁 为,是
(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逸。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 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 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D. 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画面, 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析错:B 项错误。此句并非凸显作者的这种苦闷,而是表现作者把这种苦闷寄情 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2. 下列对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
弈:下棋
三、一词多义 云归而岩穴暝 集合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太守自谓也 命名 2.谓 太守谓谁 为、是
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3.秀 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醉翁亭记 (共21张PPT)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醉翁亭记 (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45f5f364b73f242336c5f45.p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太守与客来饮于 此 . B.杂然 而前陈者 . C.醉能同其 乐 . 皆以美于 徐公 .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 其 如土石何 . 陈胜者 ,阳城人也 .
情趣 古义:_______ 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2)野芳发 而幽香 ..
香花 古义:_______ 今义:芳香 开放 古义:_______ 今义:散发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山 行六七里 .
沿着山路 原意为:山峰,文中意为:___________ 。
②杂然而前 陈者 .
在前面 。 原意为:前面,文中意为:________
③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 . 原意:翅膀,文中意为: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①名 之者谁 . 原意为:名字,句中意为:取名,命名 ____________。 ②故自号 曰醉翁也 . 原意为:名号,句中意为:起名号 ________。 ③至于负者歌 于途 . 原意为:歌曲,句中意为:唱歌 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 . 以……为乐 原意为:快乐,句中意为:___________。
语文
广西地区
第16篇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字永叔,自号醉翁, 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
”“致用”,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二、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 不在酒 .
4.重点实词 (1)环 滁皆山也 .
环绕 环: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段中写宴会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 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写用意? 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5、读罢文段,你对作者有怎样的评价? 政绩斐然,平易近人,与民同乐。 6、出自本文的成语: 前呼后应 觥筹交错
7、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 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 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 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 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 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写了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和滁人之乐,并以滁人之乐、众宾之乐衬托太 守之乐,突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表现了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主题。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 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 方,是琅邪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 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 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 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 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 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 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光水 色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读准字音
滁
chú
hâ wâi láng chán niàng zhã míng huì
伛偻 佝偻
yǔ lǚ gōu lóu xiã liâ liâ yáo sù gōng yì
壑
蔚
携
清洌
琅
潺
凛冽
山肴
酿
辄 暝 晦
野蔌
觥 翳
朗读指导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应有陶醉语气)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应是得意语气)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共用25个“而”,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 饰、转折等关系。说说下列语句种“而”字的用法,体会它 们各自语气的轻重。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 云归而岩穴冥。 3.朝而往,暮而归 4.溪深而鱼肥
递进,而且;重读 表承接,不译;轻读 表修饰关系,不译;轻读
表示并列,可不译 ;轻读
表转折,却;重读 5.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 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同:1、两篇散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
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3、两篇散文的语言都
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异:1、结构。2、语言表述。3、主题。
主 题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
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 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 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 “起坐喧哗”,太守颓然期间;三是“乐人之乐”, 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第4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研讨课文 第一段
1、醉翁亭在哪里?名字的由来?醉翁的乐趣?
2、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并造个句 子。《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 个意思的俗语,是什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本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由全景到局部
1、段中写了哪些景物?采用的描写顺序是什么?
第2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 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 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 酒清而醇;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 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 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 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 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 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 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 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 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 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 (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 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 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 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 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 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 美文。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整体感知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滁人游山之乐:写百姓和乐,突出自己的政绩。 众宾宴饮之乐:表现太守与僚属们的关系良好。 太守宴醉之乐:表面指醉酒,实际是被山间美景、 众宾客和滁人的热情陶醉,体现“与民同乐”的主旨。
乐
4、本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层层衬托: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5、找出全文中的几处照应。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照应“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照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暮而归”照应“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 宾客从也。”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本文以“乐”为线索,它与“醉”的关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和“乐”是相互统一的。“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与民同乐。
3、相关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4、《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第3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 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 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 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人的乐趣,人们 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 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 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 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8、太守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你有何启发?
第四段
1、本段中的乐有哪三种情境? 一、禽鸟之乐;二、游人之乐;三、太守之乐。 2、写这些有何作用? 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 守之乐,层层推进。 3、上联:娱情山水排谴郁闷
下联: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 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本 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曾巩 李 白 欧阳修 太白 苏洵 苏轼 苏辙
青莲居士 少陵野老 东坡居士 半山老人 易安居士
杜
苏
甫
轼
子美
子瞻 介甫
王安石 李清照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写作背景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应有陶醉语气)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也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应是得意语气)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 守自谓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 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结:
景美引人游,水美出好酒。本段由山—— 峰——泉——亭——人——酒——醉翁 ——醉翁之意——山水之乐,突出一个 “醉”字,点出一个“乐”字,句句相衔, 过 渡巧妙,给人以完整的山水之乐的印象。
第二段 1、作者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有何
特色?
写朝暮之景:(日出、云归)
晦明变化,以动写静。
第三段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段所写的几个场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重点、核心) 2、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 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 的主旨。 3、太守乐,乐在何处?
乐在把滁州治理好,老百姓过上幸福快乐的
和平生活,自己的政绩卓著(即在他的治理下, 人民生活安乐)。
欧 阳 修
醉 翁 亭 记
简介作者 欧阳修( 1009-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 水人。他 4 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 10 岁能作 诗赋,21岁中进士。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 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 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 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 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集》。他的散文大 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 艺术风格。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 《新五代史》。
小结: 本段与醉翁亭的命名相呼应,与“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是前三 段的总结。“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 守也。”将“醉”与“乐”统一起来,从而体 现文 章的主旨:寄情山水,遣被贬之愁绪;与民 同乐,抒高尚之情怀。
合作探究:
1、找出含有“乐”字的句子,想想作者写了哪几种 “乐”?
写四时之景:抓住四季最典型的景物及特点
(春-野花,夏-树木, 秋-风霜,冬-水石) 2、“朝而往”以下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