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讲述了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后,在洛阳与白居易相识,表现了两人惺惺相惜的真挚情谊,同时传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和情怀。
本单元一共包含五篇课文,题材涉及写景、状物、咏诗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的阅读去领会古典文学的极致魅力,同时学习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教学目标: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名句辨析: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1.《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
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2.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3篇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
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板书标题)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
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
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
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 教学策略选
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 择与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
愿及坚韧不“因材施教”的理
力分析 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
了较好的积累,基本词汇、常见修辞等等都有了较为自
如的把握。对于诗歌这种文体,他们已接触过很多年。
但由于对诗歌这种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此
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
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采用不同形式朗读,
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以读促
知,以读促学。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利于 把握全诗的情感,也为背诵做铺垫。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 学生学。”要真正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 法,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重在教 师的教和讲,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 效性差,而高效课堂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教师对 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所以,高效课堂要坚持以学 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 课例研究综 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 述 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恰当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 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一 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 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 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 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 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 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 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14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案(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多媒体展示: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多媒体展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师稍微讲解白诗内容,让学生明白白居易对刘禹锡不幸遭遇的同情,从而引出刘禹锡的诗。
二、吟诵诗歌过渡: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1.教师配乐吟诵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把握诗歌朗诵的节奏并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学生自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体会情感1.解题:“酬”:以诗相答乐天:白居易字乐天2.读诗歌,结合诗歌加以分析,说说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学生展示,再由教师总结。
(1)首联分析:“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二十三年”极言自己被贬的时间之久,“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5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5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1)节奏;(2)重音;(3)韵脚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
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
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
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
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
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
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一、课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二、课程类型:新课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五、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赠初逢席上见赠》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理解鉴赏能力,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不够深刻,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分析不够充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诗歌注释,掌握如“烂柯(kē)人、侧畔(pàn)、长(zhăng)精神”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2.体会诗歌中所用修辞手法比喻、用典的好处。
3.感受诗歌语言沉郁中见豪放、壮美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感悟诗歌展现出的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的感情基调。
2.通过点拨法,分析诗歌中“沉舟、病树”的深刻含义,把握诗人复杂感情的变化。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思。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首诗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文笔优美,文思独特,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学生坚定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七、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的感情基调。
(2)深刻体会比喻、用典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1)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析“沉舟、病树”的深刻含义,领悟“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深刻哲思,分析感受诗人所抒发的“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分钟)刘禹锡被贬时,白居易曾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送给刘禹锡,盛赞刘禹锡有才华,为刘禹锡长期被贬抱不平,刘禹锡很感动,回诗一首答谢白居易,后被收入《刘禹锡卷三十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解题(3分钟)1.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第14课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写于他被贬谪到扬州之后,与白居易相遇并共同饮酒时。
诗歌表达了刘禹锡对自己被贬谪的遭遇的感慨和对白居易的酬谢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朗读、翻译、赏析等方式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核心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理解刘禹锡的遭遇和情感,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刘禹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翻译法:通过翻译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赏析法:通过赏析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讨论法: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刘禹锡的遭遇和情感,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送别》歌曲,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的内容,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首,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但要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诗词的鉴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背景、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交流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5.实践: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美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敎學设计
敎學目的
1、引导學生品析诗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2.、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指导學生有感情朗读。
敎學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敎學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正确朗读,了解背景
1、任选學生朗读本诗,了解學生预习情况。
2、划分节奏,集体朗读。
3、理解并读准标题。
4、出示背景,论世知人。
三、把握结构,读诗悟情
1、首尾联对比,感知情感变化。
(投影)组合一: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紧扣“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长精神”等词理解,明确诗人的情感由悲愤转变为振作。
(2)体悟感情,指导朗读。
(3)出示并探究白居易赠诗,明确刘禹锡情感转变另有原因。
2.颔颈联比较,把握转变关键。
(投影)组合二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结合用典赏析颔联,引导學生体会怅惘的情感。
(2)抓关键字词赏析颈联,理解蕴含的哲理,引导學生读出豁达之情。
四、积累感悟,总结全文
1、投影刘禹锡的名句,引导學生进一步了解刘禹锡。
2、结合诗句,总结全文。
五、作业布置
唐诗素描: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现代散文。
五、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悲愤
惆怅
豁达
乐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一、教材情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课文。
该课文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写给唐代文学家乐天的一首诗。
通过乐天酒后与王之涣初次相识的场景,展现了唐代士人交往的风格和乐天豪放洒脱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理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描写。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唐代文学士人的交际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注释和翻译分析古文诗词。
–学会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学会和他人合作讨论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
2.教学难点:解读古文诗词,理解唐代文学士人的社交方式和情感倾向。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准备注释和翻译,便于学生理解。
–准备课堂展示的素材,如幻灯片或黑板板书。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内容。
–带上笔记本,方便做笔记和记录问题。
–准备合作讨论的态度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唐代士人交际的图画,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社交方式的兴趣,并与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
2. 导入课文从乐天酒后相识王之涣的情景入手,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乐天的性格特点。
3. 分析注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注释,解读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古文诗词的意思。
4. 解读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夸张、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5. 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乐天的形象描写,如何通过细节语言描写表现乐天豪放洒脱的性格特点。
6. 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例如乐天与王之涣交谈的套路、文人雅士的交往方式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教案《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这三首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教学重点:三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激发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体验和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行路难》: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通过对友人的酬赠,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水调歌头》: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其豪放的词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著称。
教学准备:《诗词三首》课文PPT课件,包含每位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三首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诗词”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三首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诗词学习(25分钟)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每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词:请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生字新词: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深入探讨(15分钟)1. 艺术手法: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方案标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其代表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3.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学生了解友情之美,感悟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内容:1.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文解析3.诗歌鉴赏和赏析4.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和创作思想,把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主题和感情表达。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理解能力,引导他们从诗歌中感受到友情的真挚和美好。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与讨论:老师简要介绍刘禹锡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诗歌朗诵和赏析:学生轮流朗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进行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会创作的乐趣和创意的魅力。
五、作业安排:1.预习任务:请学生提前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准备听课笔记。
2.课堂活动:老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诗歌朗诵。
3.课后作业:完成一篇关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读后感想和心得体会,同时完成一篇与诗歌内容相呼应的自创诗歌。
六、评价与反思:1.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作水平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反思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任务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使之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情感交流的美好与意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在形式和章法上的特点。
2.体会作者豪迈刚健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1.了解律诗在形式和章法上的特点。
2.体会作者豪迈刚健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01一. 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上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本节课,我们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明确诗体,初知诗意。
任务二,咬文嚼字,理解诗情。
任务三,比较阅读,感悟诗心。
02二. 学习任务一:明确诗体,把握情感基调。
1.听范读,感受韵律之美。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通常每首八句,两句为一联,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四六八句尾字押en韵,中间两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仗工整,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
2.释题。
了解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是送给我的意思。
屏显:唐敬宗宝历年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
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
在酒席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回赠。
3.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心绪复杂,难以平静,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诗里的词语和意象表现出来的?相信同学们一定找出了下面的意象:凄凉的巴山楚水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划线字给人悲凉愤激之感)千帆过万木春(活力生机的词语表现刚健昂扬之感)原来诗人的情感是变化的,诗人的情感为什么会由悲凉愤激变得刚健昂扬,这些丰富的意象背后潜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密码呢?接下来我们就试着通过解读这些词语和意象来读懂诗人的内心世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意;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体会本诗语言的精妙。
2.过程与方法:在多次朗读诗歌中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体会本诗语言的精妙。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刘禹锡的《秋词》。
(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解读,学生齐读)
二.新授。
活动一:了解作者。
活动二:初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活动三: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活动四:品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最喜欢诗中哪句?为什么?
格式:我最喜欢“,”。
因为这句诗运用了的手法,写出。
2.小组展示成果,师生互评。
三.当堂检测。
1、诗人借酒振奋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
2、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____________。
3、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和应用解读、品析诗歌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悟刘禹锡的人生观。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歌大意,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了解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难点: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在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的酬赠诗有不少。
在深入研究这些酬赠诗的过程中,我又发现这两位诗人对于人生中的很多问题总是有不同的看法。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有提到,“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也就是说,这一个单元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情怀。
因此,我想我可以选择三组白居易和刘禹锡的酬赠诗,聚焦于“人生观”,通过对“起落”“衰老”“死亡”这三个人生问题的比读,学习和应用解读、品析诗歌的方法,体会刘禹锡的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资料理解课文、阐释自己观点及甄别资料的能力不高。
而运用资料不是简单的读资料,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与提取,并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表达时还需要与原有的观点进行融合,本课主要设计培养学生课前查找运用资料的意识与能力。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的课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白居易。
二、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美好的事物更敏感,更富有激情。
古诗作为最具“文学性”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文学美的化身,能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之前的古诗学习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以及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这些无疑对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面临中考,知识与能力的传递也不容忽视。
三、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设计出“激趣--感知--探究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和创新性。
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更深刻的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四、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正确理解“酬”“空”“翻”“长”等意思;了解作者和诗歌创作背景,背诵诗歌。
2.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精读诗歌,总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3.领路诗人旷达的胸襟,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精读诗歌,总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领路诗人旷达的胸襟,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难点)六、资源与工具课前查阅近几年关于本诗的考情分析,搜集有关的作者作品知识,制作EN5课件、音频朗读等。
七、方法与策略朗读体会法、自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名句辨析: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
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
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
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
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见那些信息?重点字词解析探究。
酬、乐天、见、赠。
酬答,白居易,久别重逢,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
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
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
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
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
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朗读前六句。
赏析颈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请看刘禹锡的人生写照:【补充1】
l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l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l 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
l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l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
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作为哲学家刘禹锡的又一个注解,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补充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24字标题)
明确: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朗读八句诗。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歌一曲、暂、长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
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请看:
【补充3】《赠看花诸君子》(被贬10年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说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去当刺史。
【补充4】《再游玄都观》(被贬24年后):“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昂扬不屈的口吻,再次显示了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5.全诗总结: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
下面请选择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前文:伤感、低沉、沉郁、愤慨、感慨、哀叹、愤懑
后文:雄健、慷慨、昂扬、豪放、高昂、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为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
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称呼刘禹锡别名是什
么吗?——“诗豪”(语文书P56)。
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这正是:《学习酬赠诗有感》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板书: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