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精编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听课正文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测试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测试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测试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

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 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2.[2020·某某师大附中月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4.[2020·某某某某一模]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

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

“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

宋初这一政策(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5.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6.[2020·某某某某一模]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X就是规X,即当今“规X”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新人教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介绍景德镇 的瓷器、佛山镇的铁锅和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广泛销售为例,说明明清时 期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选B。 答案:B
视角5 隐性热点·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 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 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金陵(南京)却成为润州(镇 江)的属县。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 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 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 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D.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 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 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时期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 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 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
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 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6年灭亡,历时300 多年;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 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 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 峰。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质检: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质检: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2.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3.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以北占到5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4.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陶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5.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工匠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据此可以推知()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6.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7.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3古代商业的发展高考研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3古代商业的发展高考研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3古代商业的发展高考研析新人教版1.[xx·浙江高考]“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 A解析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瓷路”。

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

2.[xx·课标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 A解析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

B、C两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3.[xx·课标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 B解析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

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迁都并没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记载,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

”明代也有类似现象,“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

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D)A.农业面向市场B.政府不抑兼并C.阶级矛盾尖锐D.商品经济发展2.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

由此可见(B)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3.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 A.社会结构的变动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C.官商勾结腐败严重D.已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4.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C)A.加强澳门管理B.取消外交活动C.严控中外接触D.禁止海外贸易5.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C)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C.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6.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C)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7.《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

《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

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

由此可以推论出(B) A.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B.“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8.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有905次之多。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作业正文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作业正文

课时作业(十四)A第14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时间 / 40分钟一、选择题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2.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的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4.《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

”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

侨立郡县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5.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6.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屠宰耕牛的处罚,宰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宰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宰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7.山东省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2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2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6-12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某某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记述出处“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秦律·田律》“或盗采桑叶,臧(脏)不盈一钱,何论?赀(罚,编者注)徭三旬”《秦律》漆园种植三年被评为下等者,对漆园的管理者啬夫除予以经济处罚外,还要处之于行政撤职,永不起用据云梦秦简《秦律杂抄》据以上记述能被认定的史实是秦代( )A.“重农”是生态保护的主要出发点B.律法制定与执行异常严苛C.确立了完备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D.重视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解析:据材料“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或盗采桑叶,漆园种植”可知,秦代重视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D项正确。

答案:D2.(2019·某某某某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体现了农业的种植技术成分,无法体现其市场化,A项错误;图中无法得知犁耕的状况,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生产的流程和产品的种类,不能体现专业化,C项错误;通过图所反映的“工具”“播种”“肥料”等事项可以看出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

答案:D3.(2018·某某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份《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可知,西汉整个农民阶级的收支状况是入不敷出的,其根源还是小农经济较为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项正确。

答案:D4.(2018·某某某某三模)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报皇天牧养有成时,都把全国的户口簿籍陈于祭台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含答案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商业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3.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③南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解析: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B项正确。

答案:B2.(2018·某某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某某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解析:据材料“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皇帝为外来贸易提供条件,D项正确。

答案:D3.(2019·某某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B项正确。

答案:B4.(2019·某某某某高三8月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某某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能课件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能课件新人教版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 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 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 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主线二
④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 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科技上: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
4 史学素养提升 高考非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 性质、实质、本质类 ●题型解读 性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 “实质”又称为“本质”,是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 质。因此严格说来,三者并无明显区别。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提能
自主学习课
1 时空坐标认读
2 热考命题主线 主线一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知识主线
►总结提升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 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 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 策、赋税政策。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 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 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 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 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 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 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缴纳赋税。由于 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 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 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 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 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 新人教版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小卷(六)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

材料说明商代( )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制成清册。

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

“书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制度应用比较广泛,如秦国青铜戈正面刻有铭文“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分别注明了监造者、主造者和直接制造者的名字。

据此可知( )A.官府控制手工业的局面被打破B.官营手工业重视保证产品质量C.民间手工业生产分工日益明确D.青铜器铸造进入全面繁荣时期4.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Δ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作出重大调整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Δ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Δ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5.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6.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士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

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这一历史现象( )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7.下表是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的北宋某一时期部分州县商税数额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州县苏州杭州桂州(今桂林)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数额(单位:贯) 510082006600 22000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D.北宋政府不再重农抑商8.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提升练(六)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1.(2017·河南洛阳模拟)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解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6·辽宁大连模拟)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A.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解析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故A 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不能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而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浙江所产的米不足供应本地人吃,并不能表明浙江失去其经济中心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湖南益阳模拟)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解析题干材料“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

专题综合检测(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答案 D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

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 C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8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8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doc

18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有的放矢1.(2017 •新课标全国卷I)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

据题干信息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血。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故选B项。

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排除八项;C、D两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 故排除。

答案:B2.(2016 •浙江文综)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 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据“家给人足” “妇人纺织” “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 项。

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C3.(2016 •江苏单科)《无锡道屮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荤荤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m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0.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朿缚解析:“水车”是灌溉工具。

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可利用灌溉工具引水灌溉农FH,这提高了农FH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车自动灌溉,故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故C项错误;这种水车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202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202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检测(六)(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图示为陕北出上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解析:选B。

画像砖上的内容显示了耕作的场景,无法说明苴悠闲富足,故A项错误;耕作的场景是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B项正确;画里虽有禽类,但不能说明是边掘地区,故C项错误:单一的耕作形式不能判断是否与大地主田庄有关,故D项错误。

2.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岀上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英年代鉴左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解析:选D。

仅凭铜器的出丄尚不足以说明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且鉴疋时间处于夏商交替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商朝农业生产普颯使用铜器,史实错误,且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夏商交替时间并非西周,故C项错误;据材料“出上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解析:选B。

上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与材料“汉唐之间”不符,故A项错误;上地占有者的称谓由“豪强”或“兼并之徒”到“田主”表明上地兼并得到的上地被认可,故B 项正确;丄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丄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农民地位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4.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基础卷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一部分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基础卷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基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山东济南一模)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这主要说明()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晋国将“公田”赏作“私田”,鲁国“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2.(2019·福建质检)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来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官府控制手工业者,从而保证了官府的手工业技术力量,故选B项。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尚未形成门阀贵族阶层,排除C项;周初,士农工商四民体系还未形成,且材料只反映了手工业者,排除D项。

3.(2019·福建莆田一中期末)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已瓦解B.地主阶级实力上升C.土地兼并严重D.工商食官政策破坏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分封制并未瓦解,排除A项;根据“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可知“他们”并非地主阶级,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时期,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特殊群体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工商业者,说明当时的工商业开始摆脱政府的控制而有所发展,故选D项。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达标17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达标17

课时达标(十七)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D )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国重商抑农,他国重农抑商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解析原始社会时,早期的商业交换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工商食官”即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C项错误;依靠买卖为生,与“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相符,故D项正确。

2.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 A )A.国家体制制约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B.古代中国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古代中国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解析材料中“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说明中国封建体制制约商业发展。

3.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一张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

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

……病,不行者罚日卅。

”这张契约可以说明( D )A.民间贩运突破政府法律规定B.诚信意识和商业道德的建立C.货币支出成为贸易主要手段D.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契约方式解析材料主要是讲述汉代民间商贩出现合伙经营的契约方式,并没有反映出民间贩运突破政府法律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契约内容是贩运者之间的约定,未涉及商业经营,故B项错误;材料契约货币准备是沟通贩运的前提,没有反映出货币支付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贩运者之间的约定体现出经营契约关系,故D项正确。

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同步练习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同步练习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2.(2017·4浙江选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4.(2018·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期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制了一种水利技术,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对这种水利技术的解读正确的是()A.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关中地区B.郑国渠的修建采用了此技术C.有利于秦始皇对岭南的征服D.是刀耕火种农业发展的体现答案:A5.考古发现,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存有绢片、丝带、丝线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

据此可推断出()A.蚕丝是最早的纺织材料B.已跨入“家天下”时代C.当时已开始养蚕织丝D.丝织业已经较为普遍答案:C6.唐朝诗人李群玉的《石潴》诗中描绘了某一瓷窑鼎盛时期的盛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这一瓷窑是()A.河北定窑B.长沙铜官窑C.浙江龙泉窑D.山西耀州窑答案:B7.(2018·浙江杭州地区重点中学高三上期中)(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1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4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早期的农业生产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②汉代:西汉时期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代以后,江南形成的一年两熟制。

(5)农田水利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历史条件①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 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 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①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3)地位、影响①农民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

【漫画解史】牛耕的出现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

【构图解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概念辨析】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命题点一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①。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②。

——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③,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④。

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史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⑤。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①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②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

(2)史料二反映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③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④说明古代中国小农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3)史料三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⑤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论归纳以通史视角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

命题点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①。

——《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②,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③■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汉代江南地区的落后。

①说明了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缓慢。

(2)史料二证明了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②表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

(3)史料三说明北宋南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的变化。

③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

■史料运用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化。

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史论归纳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到了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①夏、商、西周时期:以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 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行业特点①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生产。

②产品质量: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发展表现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类型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的产品。

(2)发展历程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②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宋代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

③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性质的生产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中国赢得“”誉称。

(3)瓷器大量出口,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

【教材补遗】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误区警示】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

【误区警示】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构图解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关系【巧思妙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二大象征:丝绸、瓷器。

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命题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①。

——《礼记·王制》史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②。

——《汉书》史料三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③。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④。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体现了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①说明国家对手工业采取严格的管理政策。

(2)史料二体现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②说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

(3)史料三体现了明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③说明民营手工业已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④说明在民营手工业中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运用1.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

2.据史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史论归纳1.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