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裹藏人生大智

合集下载

中庸的简介介绍

中庸的简介介绍

中庸的简介介绍《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庸的简介介绍,希望你喜欢。

中庸总述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写于济宁。

而中庸中的“中”字,在济宁方言中为可以、行的意思,如“饭好吗?”“中”。

而中庸中的“庸”字,则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变庚的“庚”和一个“用”。

意为,变化...为...所用。

例如,企业的老板变化员工为自己所用,则使企业兴盛起来;而企业的员工变化自己为老板所用,也使企业兴盛起来。

则“中庸”的意思可解释为,变化...为...所用而达到可以、行的结果,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方法。

“庸”古代同“用”,所以中庸有中用的本意;而“庸”字还可以组成另外一个词,庸俗。

“俗”字分为一个单立人和一个“谷”,“谷”的意思为粮食、稻谷。

所以,“庸俗”的意思可解释为变化...为...所用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成了庸俗。

中庸书目提要《中庸》本为《礼记》之篇目,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述圣子思所做,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伦理观之一。

《中庸》64个人生智慧

《中庸》64个人生智慧

第29章智慧29遵循 规律,合乎自然
第30章智慧30循序 渐进,顺应潮流
第31章智慧31适者 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
第32章智慧32学会 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
第33章智慧33 1
做人不可硬充 好汉
第34章智慧34 2
做人处世切忌 强人所难
3 第35章智慧35
把不利因素变 有利因素
4 第36章智慧36
布在方策,谨 慎谋划
第54章智慧54通行 四海,礼孚众望
第55章智慧55平者 居多,完美少有
第56章智慧56为人 处世,忍让为高
第57章智慧57贪心 不足,灾祸临头
第58章智慧58豁达 大度,宽阔胸怀
01
第59章智 慧59远大 志向,辉煌 人生
02
第60章智 慧60埋头 做事,抓准 时机
03
第61章智 慧61顺势 而为,善于 借物
第3章智慧03不明中 庸之道,则难以立身
第4章智慧04君子中 庸,小人反中庸
01
第5章智慧 05权衡两 端,取其中 道
02
第6章智慧 06中庸而 行,可以无 忧
03
第7章智慧 07中庸与 成功之道
04
第8章智慧 08修身正 己,以得天 下
06
第10章智 慧10节制 自己的欲望
05
第9章智慧 09堂堂正 正,遵守道 义
3 第45章智慧45
进退结合乃做 人之真谛
4
第46章智慧46 锋芒不要太露
5
第47章智慧47 圆通而不圆滑
第48章智慧48宠辱 不惊,委曲求全
第49章智慧49保留 自己的底牌
第50章智慧50隐藏 自己不等于埋没自己
第51章智慧51控制 好自己的情绪

《中庸》十大经典名言,人生大智慧!

《中庸》十大经典名言,人生大智慧!

《中庸》十大经典名言,人生大智慧!《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互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二、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这话出自《中庸·自用章》,意思是: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

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上天所賦予的。

命:令。

率:循。

道:规律。

修:修明。

教:教化。

这句话意思是: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四、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五、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

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七、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之道原本众未离开人,假如有人为了从事中庸之道而远离了人生,那就不能称做道了。

八、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国家将要兴盛,必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必有不合理的情事出现。

九、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天下的至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深谙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

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

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中庸》精选20句为人处世的智慧,建议收藏,终身受益

《中庸》精选20句为人处世的智慧,建议收藏,终身受益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以下是《中庸》中的20句为人处世的智慧,建议收藏,终身受益: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7.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8.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9.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10.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1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12.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4.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5.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16.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17.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8.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19.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20.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些句子涵盖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包括诚实、谦逊、尊重他人、自我反省、追求和谐等。

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高个人修养,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中庸的简介介绍

中庸的简介介绍

中庸的简介介绍《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庸的简介介绍,希望你喜欢。

中庸总述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写于济宁。

而中庸中的“中”字,在济宁方言中为可以、行的意思,如“饭好吗?”“中”。

而中庸中的“庸”字,则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变庚的“庚”和一个“用”。

意为,变化...为...所用。

例如,企业的老板变化员工为自己所用,则使企业兴盛起来;而企业的员工变化自己为老板所用,也使企业兴盛起来。

则“中庸”的意思可解释为,变化...为...所用而达到可以、行的结果,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方法。

“庸”古代同“用”,所以中庸有中用的本意;而“庸”字还可以组成另外一个词,庸俗。

“俗”字分为一个单立人和一个“谷”,“谷”的意思为粮食、稻谷。

所以,“庸俗”的意思可解释为变化...为...所用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成了庸俗。

中庸书目提要《中庸》本为《礼记》之篇目,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述圣子思所做,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伦理观之一。

《中庸》10句名言,修身养性,满含人生哲理!

《中庸》10句名言,修身养性,满含人生哲理!

《中庸》10句名言,修身养性,满含人生哲理!《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至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正式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1.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隐蔽的地方就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情就越容易彰显。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释义】喜怒哀乐些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能够做到适度而不过分,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天下要普遍遵循的原则,极尽“中和”之道,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3.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释义】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4.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释义】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困窘时的操守,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5.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释义】一个人做到忠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如果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6.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简介《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著,是用来论述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理的。

《中庸》写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儒家中庸的含义不是平庸的意思,而是适中,无过无不及的意思。

《三字经》对中庸进行了论述为:“中不偏,庸不易。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适中的意思,不易是不改变的意思。

即中庸就是坚持适中,不偏不倚。

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有三个主要原则:一个是慎独修身,是对自己而言。

“故君子慎其独也。

”二是忠恕宽容,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方式。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三是至诚尽性,是中庸的完美境界,是对整体而言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还论述了学习的方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中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和“三达德”。

“五达道”讲述了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这五种人际关系。

而处理这种人际关系则要靠“三达德”了,“三达德”即智、仁、勇。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达到“与天地齐平”的境界。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

中庸导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中庸一词源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朱子撰写,是对中庸思想的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极”,即在人生各个方面保持中庸、适度之态度。

不偏指的是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不偏向任何一方,不走极端。

不极则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不偏袒一方,保持公正和公平。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上追求圆满的境界,既不能过于纵容自己的慾望和欲求,也不能过于苛求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节制,不陷入放纵或过度节制的极端。

中庸之道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指在人生的旅途中,通过学习、体验和反思,逐渐获得的对人生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紧密相关,中庸之道是人生智慧的归宿,是智者与生活的相互契合。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选择,而人生智慧就是通过积累经验和反思,找到平衡和谐的方式来应对。

中庸之道教育我们如何掌握自己的情感,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思考和反省,逐渐获得人生智慧。

三、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的关系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是相辅相成的。

中庸之道为人生智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而人生智慧则是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适度,而人生智慧则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智慧来把握平衡和适度的度。

人生智慧的积累离不开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

在追求人生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智慧,发展健全的人格,做到明辨是非、遵循道德准则。

我们还要学会平衡自我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与人和睦相处。

总结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和适度,不偏不极。

人生智慧是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对人生的认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庸与人生的关系

中庸与人生的关系

中庸与人生的关系
所谓中庸,是说恰如其分,不要过分,也不要达不到,保持刚刚好的位置。

在人生当中想做到中庸并非易事,因为人们往往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

人与人之间。

有一种哲学叫做“豪猪哲学”,说有一种豪猪,他们满身都是尖锐的刺。

每到冬天豪猪们就相互靠拢在一起取暖,但是靠太近会被同伴刺到,太远又起不到取暖的作用,于是他们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保持在一个刚刚好的距离,既不被同伴刺到,又可以保暖。

人与人就应该懂得如何在相处的过程中保持这种恰如其分的距离,这就是一种中庸之道。

人对事。

我们每天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事件,我们需要在这些事件中进行选择,判断,处理,什么是中庸?就是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客观的心态,从一个精准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

比如评选优秀干部,你选这个了,那个不高兴,选那个了,这个又说三道四,那么何不摊开来在不掺杂个人意志的条件下客观的去评价,有人说这怎么是中庸呢?其实这也是中庸,是在分析不同事务时所保持的中庸。

人对社会。

这一点我所接触的还不多,我还只是大学生而已,我认为这里的中庸应该是体现在奉献与索取上的,在满足了个人需求的前提下要考虑到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在给予与得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中庸之道与人生修养

中庸之道与人生修养

中庸之道与人生修养中庸之道与人生修养主讲人:全义近日受福慧国学堂周老师的委托,准备讲有关中庸的课。

接受邀请时实在是没有多想,一来自以为多年来关注传统文化的学习,讲这点也不能算什么。

其实回来认真读《中庸》后才知,道理之深是以前从没有想到过的。

二来也是有点盛情难却。

周老师待人非常和气,本身对国学研究很有深度,能有机会相互切嗟一下也是好事一桩。

也可能这种太自以为事的心态,把这项任务接下来了。

接下来就是备课准备了。

越读越感到题目之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功底的溥弱。

对于“中庸”的认识其实还是停留在小时候批孔时的印象。

简单的认识就是走中间路线。

然而真正读了才知,中庸道理之深。

可以这样说论语的核心就是中庸,四书中的中庸只是孔夫子的孙子学习论语的笔记。

且将学习中庸的感受简要整理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中庸之本义;二、中庸之地位;三、中庸之原则。

首先讲中庸之本义。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可作“准”或“中”(zhuen)来解。

如果从成语角度来看,有“一语中的”、“命中目标”等说法。

其实我们说的就是在处理日常各种事务中,能够准确地处理和办理事务。

如果说用一句比较贴切地话说,“恰如期分”就是对中庸的准确理解。

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立,不作为,甘于平庸;更不是庸俗,和稀泥,隔岸观火。

有人认为,保持中立就是中庸,甚至举例说既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是中庸。

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之道不是麻木之道,它是很注重人的主动性的,只不过它侧重一个“度”,不能强出头,但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量力而行。

余生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之时,不敢轻言道德,虽未解中庸之精髓,但亦颇为信奉。

中庸之道最初由孔子提出,后代圣贤多有研究和补充,发展至今已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观。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我理解中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人、做事、做企业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中庸之道读书心得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__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doc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doc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后又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提到“中庸”,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折中、妥协、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思。

其实这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

中庸并不是无原则地隐瞒自己的观点,谄媚地接受别人的要求,也不是无限制地折中,而是一种恰到好处、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处世的方法和境界。

我们在读《中庸》时,应用心揣摩中庸之道的三条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和至诚尽性。

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自我修养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

《中庸》的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这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慎独。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即使是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

宋朝临江的黎立武在所著的《中庸分章》中,在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

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过极高的评价。

忠恕宽容ﻭ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ﻭ“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参将其概括并传于世。

《论语・里仁》中记载孔子告诫曾参的话:“吾道一以贯之。

”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

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意思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

唐诗宋词-《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

唐诗宋词-《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

《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1906年,学者辜鸿铭把《中庸》翻译到了西方,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是根据《中庸》的标题去阅读的,因为“中庸”翻译成英语是“对人生最普遍的指导”。

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为什么可以冠以这样深刻的名字呢?原来,《中庸》堪称中国儒家思想的总纲。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嫡孙子思,本是《礼记》的一篇,后来被宋代哲学家朱熹选入了《四书》。

这篇文章通篇其实只谈了两个字“中庸”,但这两个字却是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它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但是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动摇,不能偏废两端,但要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一智慧,既可以用于做人,也可以用于治学,所以说,它是“对人生的普遍指导”。

车子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所有的车都是两个轮安在一个轴上,但是车子总是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

人都有两条腿,可是人走路的路线,既不在左腿,也不在右腿,而是在两腿之间。

中庸处世,也是如此:不要走极端,保持中和。

《中庸》开头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

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事物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固然需要大力支持,当它发展得过分的时候,也应该适时予以制止。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中午,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欢欣雀跃,原来政府发下了一个通知,说:狼是危害人类和羊群的动物,是穷凶极恶的敌人,所以鼓励牧民们打狼,由政府提供物资支援,打死多少只以上,可以获得英雄的称号,并且发给奖金和锦旗。

为什么牧民们很开心呢?原来,蒙古高原上有很多狼,新中国成立前,无人治理牧区,成群结队的狼经常攻击羊群,给牧民造成了重大损失,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回政府组织大家向狼开战了,牧民们怎能不高兴。

于是牧民们纷纷出动,一场场消灭狼的战斗打响了,狼再凶猛,也敌不过猎枪、毒气、陷阱的围攻,不到几年,草原上的狼被打得一干二净,连幼崽都找不到了。

中庸成就人生之道

中庸成就人生之道

中庸成就人生之道在生活中寻求平衡,这是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

中庸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涵盖了一种在个人和社会之间维持平衡的理念。

中庸成为了一种实践追求平衡的道路,成就了人们的生活。

中庸思想的概述中庸是指在所有东西的中间道路中寻求平衡。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中庸强调了世界构成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通过这种平衡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这种平衡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需要学会尊重自然并且在自然中寻求平衡。

中庸思想的应用中庸的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应用:1. 人际关系中庸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人际关系中,需要保持平衡。

如果你太过分,就会破坏你与他人之间的平衡,反之亦然。

中庸强调了不要太过于给予或者太过于接受,只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维持好人际关系。

2. 个人修养中庸的思想非常重视个人修养。

中庸认为,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通过平衡的修养才能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境地。

这为个人心灵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平衡的平台。

3. 政治与社会中庸对政治与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庸认为,政治的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

如果一个政府过度地干预社会,就会破坏这种平衡,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

4. 健康生活中庸还被应用于健康生活。

充足睡眠、适量运动、饮食均衡都是为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方法。

在健康生活中,中庸的思想是要确保不过分的尝试任何一种生活方式。

结论中庸的思想涵盖了很多方面,不仅对个人生活有影响,而且对社会和政治都有深远的影响。

中庸通过平衡维持社会稳定,确保个人成长并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如果能够理解和应用中庸思想,会对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中庸》读后感1000字[工作范文]

《中庸》读后感1000字[工作范文]

《中庸》读后感1000字《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XX为大家精心搜集了2篇《中庸》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庸》读后感1000字一:《中庸》读后感《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中庸》:唯至诚之人,方能充分发挥才智,参悟天地大道

《中庸》:唯至诚之人,方能充分发挥才智,参悟天地大道

《中庸》:唯至诚之人,方能充分发挥才智,参悟天地大道真诚,究竟只是一种单纯的道德要求,还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其他价值,关于这个问题,古人其实早就探讨过了。

真诚,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属于道德范畴的成分多,但如果要承认它一定管用,并且愿意在无人监督、谁也发现不了的地方依然真诚,这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个考验。

也就是说,不考虑道德因素,你还愿意保持真诚吗?古人给出了一个十分笃定的答案,真诚,是天地的本质,保持真诚,不仅仅是出于道德因素之考虑,还有更多。

真诚与天地之道是一致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真诚者,就自然而然明白一些道理,这是天性;而在明白道理之后变成真诚起来的人,这是源于后天的教化。

真诚就会懂道理,懂道理就会真诚,真诚与天地之道之间是一致的。

可见,诚与明,是一体两面。

所以,对于那些不怎么真诚的人,一方面是其品性上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其才智上也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因为真诚与明理,是一致的,足够真诚的人,具备足够聪明的可能性,足够聪明的人,也一定是足够真诚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天下至诚者,能洞悉天地之理。

至诚,才能洞悉事物隐藏的道理,才能将自身之才智发挥其最大,潜力发挥至最大。

有一句古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诚到极致的时候,不仅能窥见到真理,亦能感化万物,出现类似于奇迹的现象。

同时,唯至诚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这种内心能量的调动,非真诚不可。

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很客观的,那么真诚本身就是一种很客观、很尊重事情本身真实状态的态度,真诚是对事物原本状态的一种客观反映而已。

唯至诚,可以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参悟万物之理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能通达万物之理,就能发挥人的天性,能发挥人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物之作用,能发挥物之作用,就能感悟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能感悟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也就能够进一步参悟、接近于天地至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后又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提到“中庸”,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折中、妥协、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思。

其实这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

中庸并不是无原则地隐瞒自己的观点,谄媚地接受别人的要求,也不是无限制地折中,而是一种恰到好处、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处世的方法和境界。

我们在读《中庸》时,应用心揣摩中庸之道的三条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和至诚尽性。

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自我修养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

《中庸》的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这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慎独。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即使是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

宋朝临江的黎立武在所著的《中庸分章》中,在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

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过极高的评价。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参将其概括并传于世。

《论语・里仁》中记载孔子告诫曾参的话:“吾道一以贯之。

”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

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意思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

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

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就能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了。

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读有所思】
1.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

人们很少能懂得它的道理已经很久了。

”那么,你知道“小人”和“鲜”的意思是什么吗?
2.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孔子说:“学问修养不足、智慧不够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地位低下的人往往喜欢僭越专断,生在现今的时代,违背现代潮流,拼命想走古代的道路: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你知道这里的“反”是什么意思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