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群体行为基础规律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南开远程主干课复习大纲(组织行为学)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的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本课程从导论(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组织的外部环境)、个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三章、个性和情绪、第四章、知觉和归因、第五章、工作态度和第六章、工作环境中的激励)和群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八章、团队、第九章、沟通、第十章、冲突和第十一章、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及组织行为的经典原理和一些研究成果。

与管理学科中以职能管理为研究范围的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不同的是,组织行为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价值,随着学科自身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承认和重视。

特别在今天,组织的内外部情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灵活性、扁平化这些二十一世纪“新组织”的特点,表现在组织行为的各个层面,带来了组织行为管理的重大变革。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应对员工流动性增强和忠诚度减弱、改善道德行为、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平衡工作—家庭冲突、激发组织变革和管理工作压力等都成为组织行为学在新的情境下所面临的新课题,这就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本课程试图通过任课教师的上课讲授、案例分析、定期的课程报告、在线练习和课程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所涵盖的范围,以及进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而对其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第七章群体概述

第七章群体概述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
1.塞利士的分类(依据非正式群体与组织是否保持良好关系为主线):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
2.道尔顿的分类(以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垂直型、平行型、随意型。
3.里维斯的分类(以联系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纽带为根据):友谊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互利型群体。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即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感受;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三、群体的要素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要素: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群体规范。
1、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其主要功能有4个方面:
(一)完成组织任务(二)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三)协调人群关系(四)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高效群体的特征P169
①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②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
③共同参与制定政策④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
四、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以组织目标为依据,而它又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规定了个体行为的方向;反过来,个体行为也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P158
1、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知识、技能(M)2、群所负主要任务和各种特性(T)
3、群体的结构和内部控制(Q)4、群体领导人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性()5、群体所处的环境的变量(E)
(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不经官方规定,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

群体行为基础7-2全

群体行为基础7-2全

群体思维的结果
一方面会提高群体内聚力及成员满意感,另一方面降低决策质 量。
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
(1)群体领导应要求参加决策的人尽可能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 出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和考虑其他人对自己意见的看法, 欢迎不同意见。
(2)先把问题告诉大家,让大家独立思考和提出看法,可以采 取匿名或书面的方式提意见。 (3)群体决策时,先以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然后把不同意见 提交大组。 (4)讨论初期,领导应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 (5)群体领导可指派一名成员扮演“吹毛求疵”角色参加会议。 这个角色可轮流担任,主要是把一些问题作建设性批评。
讨论开始之前,每个成员独自写下对要解决的问题的想法 第一步
群体决策效果的评价
效果 标准 决策 方法 互动 脑力 群体法 激荡法
低 中
名义 群体法

德尔 斐法

电子 会议

观点的数量
观点的质量
社会压力










财务成本
决策速度










任务导向
潜在的人际冲突










成就感
专家意见





(1) B 刮胡子的镜子 (2) H 9升壶装油气混合 物 (3) C 22升壶装水 (4) E 一包美军C等口粮 (5) K 2平方米的不透明 塑料布 (6) N 2盒巧克力 (7) O 钓鱼工具 (8)M 5米长的尼龙绳

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1、了解如何识别群体;2、区别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解释群体对个人和组织的功能;4、明确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5、描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解释群体凝聚力和生产效率的关系?6、对群体决策进行利弊分析;7、比较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小组法、电子会议法的有效性;李岳是一位生产线的主管,他正坐在办公桌旁,为他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李岳管理的生产线需增加3 名操作工,他们已经来了将近一个月了。

通过观察,他发现其中2 位已和工友们打成一片,只有一位叫王莉的似乎在让班组接受她这件事上,进行的不怎么顺利。

李岳在这个公司已有许多年了,根据他的回忆,许多新来的员工很容易就能适应公司的体制,可王莉呢?问题出在哪?李岳感到束手无策。

王莉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年青姑娘,刚刚从技术学校毕业,刚来的时候,她的工作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她虽然努力工作,但进步不够快。

按照公司规定,新员工在职培训是通过老员工的传授示范来进行的。

但有好几件事使得王莉处竟非常复来,如:同事某甲说:王莉有点“古怪”,某乙说:“怪里怪气的普通话,真难听。

”某丙说:个子真矮。

某乙说:“没有教养。

”李岳感到,由于班组对王莉的排斥,使得她的在职培训受到了很大障碍,而她因得不到其它组员的感情上的支持,得很孤立。

没有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案,能保证王莉一定能成功地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

前几章我们通过学习感知、个性、态度和激励,可能帮助王莉提高个人的绩效,但王莉是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她需要掌握的是应付个人和群体之间关系的知识和技巧。

个体、群体、组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如果把组织看成一个系统,那么群体使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个子系统,个体则是群体或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单元。

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都有可能影响群体中的其它成员,或被其它成员影响。

也就是说: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

第七章 群体的性质、规范与角色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七章  群体的性质、规范与角色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3.群体是由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体所组成(Shaw,1981) 4.个体互动使人们成为一个群体,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批人组成了一个 群体(克特·巴克,1977) 5.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通过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 的一个集合体(俞国良,2006) 6.群体是由人们自发形成的,成员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无固定 编制的群体,主要用于满足人们某种生活需要,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梅奥,1931)
2.角色的探讨
G. H. 米德
R. 林顿
H. H. 凯利和J. W. 蒂博
J. L. 弗里德曼
Л.布耶娃(1968)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11
二、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角色的扮演
1.角色认同
什么时候应该表现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等;社交规范,用于规定群体成
员日常的人际交往行为,比如,应该与谁共进午餐、工作中如何交友和进
行社交活动等等;资源分配规范,涉及工作任务安排、工具分配方式等。
。2.群体规范的形式 心理学家常常将群体规范划分为正式规范(formal norm)和非正式规范 (informal norm)(俞国良,2006)。 3.群体规范的范围 一是它能否促进群体的生存。
地位(status)是群体成员对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界定,以此反映出个体在 群体中的重要程度的差异(Wilson,1978)。 3.角色 角色(role)是指群体成员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方式的稳定期望。 4.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cohesiveness),是指将成员维持在群体内部的力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一)失真源 (二)沟通焦虑 (三)过滤 (四)选择性知觉 (五)情绪 (六)语言
(三)过滤
发送者故意操纵信息,使信息显得 对接收者更为有利。如:隐瞒、虚报。 组织层次越多,过滤信息的机会也 越多。越注重形式、外表的组织,越 容易鼓励过滤行为。
(四)选择性知觉
在沟通的过程中,接收者会根据自 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他 个人特点有选择的去看或去听信息。
(2)戴维斯:非正向沟通形 式
1) 单线式沟通--发送者通过一连串的人 把消息传递给最终的接受者。如图4.5(a) 2) 集束式沟通--有选择地传递给自己的 朋友或有关的人。如图4.5(b) 3) 流言式沟通--由一个人主动地把小道 消息传播给众人。如图4.5(c) 4)偶然式沟通--由于偶然的机会把小道 消息传播给他人。如图4.5(d)
1 2 3 4 5 6
我们这次的任务失败了 别忘了在下班前把货送到 我希望你对此满意并继续订货 这次的报告写得好多了 我们不允许刚刚参加工作就上班迟到 免费早餐仅限于20元以内,超出部分请自付
7 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终止续约
8 外派工作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困难比较多
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
消极语言 1 2 3 4 5 我们这次的任务失败了 别忘了在下班前把货送到 我希望你对此满意并继续订货 这次的报告写得好多了 我们不允许刚刚参加工作就上班 迟到 积极语言 我们没有完成任务 记住在下班前把货送去 当你有什么需要时就请打电话给我 这次的报告写得更好了 对刚刚参加工作的人保证按时上班很重 要
星期一,鲁兹行动起来。他指导设计 人员构思一个大马力的运动型跑车,使 用为卡车系列开发的V-10发动机。这项 决策在公司并没有激起太大热情。如: 财务人员指出,为减轻公司债务,投资 额度最好降为8000万美元,市场官员质 疑说,道奇经销商们长期以来只习惯销 售低于2万美元的车型,他们能否有效地 销售价值5万美元的跑车呢?他们还提到, 无论是鲁兹本人还是他们都没有进行过 市场研究来支持这项决策。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种错综复 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 中个体的行为。 (4)很多情况下,群体总体不是群体部分的总和, 而超越了总和,即“1+1>2”。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①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 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②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全体 有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 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③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④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 豪感。
对群体压力的评价
首先,群体压力将引起个体内心的冲突, 个体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二者中做出选 择。这种情况极易使个体受到挫折,磨灭其个 性特征,窒息成员的创造性。堵塞一些言路, 压制积极性,所以,群体压力是对个体的一种 对个体的一种 威胁。 威胁 其次,如果站在群体的立场来看,当群体 想要达成某种目标时,必须依赖全体成员的支 持和合作。而且,有时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 采取大家一致的行动,无法迁就少数个别人的 愿望。此时,群体压力便成为前面所说的“群 群 体动力”。 体动力
四、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了不适当的 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 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 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 会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 成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 低。

组织行为学复习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活动过程。

2、气质: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3、态度:是指个体对一类人和社会事物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4、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5、动力定型:一一没找到6、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实质就是把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各组织单元和个体的具体目标的过程。

7、社会助长: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8社会堕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的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这就是从众。

10、群体思维:即小集团思想,是指参与一个统一集体中的人们的思想作风,在这种群体中认为追求相互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

11、群体转移:是指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12、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13、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14、激励:就是设法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做某件事(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盲从)。

用管理学语言: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外部刺邀),引起被管理者的某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动机,促使其产生组织所需要的行为的一个过程。

二、简答题1、人群关系理论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1)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对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经济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认为影响人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因素,还有社会的、心里的因素,如:交往、友谊、归属感和尊严^等2)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单纯的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制约,因而在管理上只注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等,即以“事”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态度3)传统管理理论只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重视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霍桑实验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管理实践的重要启示1•确定适宜的目标2.提高职工的期望值3.增强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关联性4.正确认识报酬在职工心中的效价3、简述目标设置理论的内涵。

第七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七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七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一、集群行为:性质与特征集群行为是与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

集群行为的概念: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

按照N.斯梅尔塞的观点,集群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三大特征:(1)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

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有时它涉及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2•)集群行为不是确定的行为。

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的行为;(3•)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量能够重建或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

二、集群行为的条件众多的研究发现,集群行为或多或少地与以下五种条件相联系。

(1)环境场所。

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

(2)社会失范。

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

例如在失事的车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会条件。

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

但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相对剥夺。

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

特别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期待更多的东西。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

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

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

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15
办公室里来的年轻人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非正式群体规范对正式组织绩效的影响 小张于1998—2002年在某重点大学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在校期 间品学兼优,并于200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小张参 加了某市公务员考试,顺利通过,被该市政府法制办录用。 进入了公务员系统,小张认为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自己 的所学又能派上用场,感到很高兴,并且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 的做出一番事业。于是,每天小张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扫地打水, 上班期间更是积极主动承担各种工作任务,回家还钻研办公室业 务。 法制办公室是一个有五个人的大科室,包括主任甲,副主任乙, 三位年纪较长的办事员A、B、C。几位老同志听说办公室要来这么 一个年轻人,顾虑重重,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娇惯,自命 甚高,很难相处,而且业务又不熟,还需要他们手把手地教,来 了他无异于来了一个累赘。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热 情开朗,待人谦虚,很容易相处。更重要的是,小张有行政学专 业背景,再加上聪明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业务,成为法制办工作 的一块好手。而且小张很勤快,承担了办公室大量工作,让几位 老同志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地压力。几位老同志渐渐喜欢上了这个 年轻人,主任,副主任也经常在办公室会议上表扬小张。可是聪明 的小张发现,随着科长表扬的次数增多,几位老同志对自己越来 越冷淡。有一次,忙着赶材料,B居然冷冷地对他说:“就你积 16 极!”小张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小张顺利转正。 市政府办公室年终考核的时候认为,法制办工作能按量优 质提前完成,,被评为“优秀科室”。并且在制定下一年度 (2004年)计划时,又增加了法制办的工作量。法制办的几位 老同志本来因为小张的到来轻松了许多,这下子又忙起来。而 且他们发现,虽然繁忙依旧,但是“名”却给夺走了,每次得 到表扬的总是小张。小张更加被排斥了。随着2004年小张被评 为法制办第一季度先进个人,A、B、C对小张的反感达到了顶 点。从此,几位老同志再也不邀请小张参加任何一次集体活动, 还在背后称小张是“工作狂”、“神经病”、“都这么大了还 不谈恋爱,是不是身体有毛病”。话传到小张耳朵里,小张很 伤心,“我这么拼命干不也是为办公室吗?要不是我,去年办公 室能评上先进科室?怎么招来这么多怨恨?”他一直都不能理 解。有一次,小张把自己的遭遇同另外一个部门的老王讲了。 老王叹了口气,“枪打出头鸟,你还年轻,要学的还很多啊!” 小张恍然大悟,正是自己的积极破坏了办公室原有的某些东西, 让几位老同志倍感压力,才招来如今的境遇。从此,小张学 “乖”了,主任不布置的任务,再也不过问了;一天能干完的 事情至少要拖上两天甚至三天。办公室又恢复了平静与和谐, 先进个人大家开始轮流坐庄,几位老同志见到小张的时候又客 气起来了,集体活动也乐意邀请上他。小张觉得,这样很轻闲, 与大家的关系也好多了,心里压力骤减,生活也重新有了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通模式 群体决策过程 领导行为 权力结构 群体冲突


协同效应(synergy): 有正有负.两种以上的物质 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 总和. 社会促进效应:(social facilitation effect)有他人 存在时,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简单任务, 集体培训 复杂任务, 单独培训
Weaknesses – More time consuming – Increased pressure to conform – Domination by one or a few members – Ambiguous responsibility


利:信息来源广,信息多样性,决策结果易被接受, 决策过程更合理合法. 弊: 浪费时间, 群体从众压力大, 少数人控制局 面, 责任不清.

群体决策Group cision Making
Strengths – More complete information – Increased diversity of views – Higher quality of decisions – Increased acceptance of solutions
–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 • • • Sociability Initiative Openness Flexibility
3.群体结构
• • • •

3.1 群体规模 Scale of group 3.2 群体构成 Constitution of group 3.3 角色 Role 3.4 规范 Norm 3.5 领导 Leadership
问题一:为什么会从众? 阿希实验 结论:如果渴望被群体接受,群体规范能给群体成员 形成压力,迫使他们改变自身的态度与行为,并与群 体标准保持一致. 问题二:个体是否会接受所有群体给的压力?

当该群体是个人的参照性群体:
个体了解群体中的人 个体认为自己是该群体一员或渴望加入该群体 个体感到群体成员对自己很重要
组织资源(群体行为受到组织资源数量的限制) 人员甄选过程(甄选的标准决定群体成员的类型) 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评估合适,薪酬有无
激励)

组织文化
(“得到组织承认,必须接受组织主导 文化所蕴涵的价值标准。”)

物理工作环境(自然条件、办公室布置(日美区
别)
2.群体成员资源

能力
– (个人能力的总合并不一定完全代表群体绩效) – “一个由狮子率领的羊群可能打败由羊率领的狮群。” – 工作任务类型、群体领导的行为方式、群体内的冲突水平对群体绩效。

人格特点
– 人格特质与群体态度和群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美国文化中, – 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格特质:善于社交、自立、独立 – 具有消极意义的人格特质:独断、统治欲强、反传统性
• Knowledge, Skills, and Abilities
– Interpersonal skills
•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resolution •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 Communication

群体思维(groupthink):群体迫于从众压力而使群体 对不寻常的, 少数人的或是不受欢迎的观点得出不 客观的评价. 例子: 书252页 症状一:群体对持异议的人施加压力 症状二:持异议者保持沉默或降低自身想法的重要 性,来避免与他人意见的冲突. 症状三:缺席者被看成是赞成者.沉默就是默许.

角色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例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组织行为学> P239

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
即群体对个体的一种角色期待 有些规范是正式成文的,但多数是非正式的. 群体规范的类型: 与绩效有关(如如何努力工作) 着装方面\忠诚度方面 与社交方式有关 与资源或任务分配方面

在群体成员掌握使群体有效运作所必须的行为 过程中形成的.
群体中的有影响的人物所做的明确陈述 群体中曾发生的关键事件 个人之间的友谊.第一个行为模式为成员的期望定 下了基调.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如果可促进群体的生存,增加成功机会 如果可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某种行 为或某种语言的代表性,暗示或心照不宣) 如果可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减 少成员间的摩擦. 如果可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中的中心价值观, 澄清代表群体身份的标志.

组织战略(如紧缩战略导致裁员从而造成员工紧
张焦虑)
Imposed Conditions:
• Organization’s overall strategy • Authority structures

• •
权力结构(汇报关系决定群体的行为)
正式规范(规定明晰,有利于管理,群体行为更一
致,更容易预测)
异质性群体,(在性别、个性、观点、能力、 技能和视野方面是异质的),就会增加群体有 效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特征。
角色期待与心理契约 角色期待:他人认为你在特定的情境下应作出的特 定的行为反应.(会出现刻板印象, 如牛群当县长 ) 心理契约规定了劳资双方的角色期待.如果雇主对 雇员的角色期待没有满足,则出现惩罚和辞退,如果 雇员对雇主的角色期待没有被满足,则有绩效受到 影响.
第七章 群体行为规律 Chapter 7 Group Behavior
• • • • •
群体行为模型 群体规范 从众压力 角色期待和心理契约 群体构成
一、群体行为模型
群体成员资源 施加于 群体的 外界条 件 绩效和满意 度
群体过程 群体结构
Group Behavior Model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成员为偶数的群体更 受欢迎。 5人或7人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或 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社会惰化” 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更努 力的倾向。 拉绳实验:
三个人拉绳不是一个人拉力的三倍,而是2.5倍。 八个人拉绳不是只是一个人拉力的4倍. 原因: 成员认为别人没尽到责任,或认为别人是懒惰的。 群体责任的扩散, 个人投入与群体产出的关系模糊 解决办法: 提供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
• Formal regulations
• Resource constraints • Selection process •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system • Organization’s culture • Physical work setting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