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课件(北师大版)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所学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整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也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一个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二元一次方程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本节这些概念是全章后继内容的基础。
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元二次方程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充分体现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思想。
【学情分析】从心里特征来看,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丰富了许多,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具备了较强的验算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从认知情况来看,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整式,在八年级下学期勾股定理一节中接触过一元二次方程,这都为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和一般式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从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以实际问题引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主动建构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时要让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方程,并通过用方程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
因此,本课时我主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如“年龄问题”、“如何制作方盒”、“怎样组织排球赛”等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从中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以及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及应用,在本章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解法,初步体会了一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具备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建模方法;同时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对于本章的基础知识,学生已大致掌握.本节课以梳理、巩固基础知识为起点,重点解决在学生中存在的易错点与混淆点;实际应用是方程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往往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以此为重点,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加深对建模思想的理解.为此,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②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确定题目中蕴含的等量关系;并且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③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让学生经历将多种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一题多解等过程,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①通过对方程的认识、一题多解的思维展示,发展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品质;②在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构建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基础知识重现;第三环节:情境中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构建知识结构活动内容:在授完本章新课知识后,让学生重新回顾本章内容,整理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网络,理清各板块内容间的联系.此活动内容在上课前一天布置,让每一位学生都提前做好准备.上课时,选取有代表性的知识结构网络进行全班展示,其他同学对照自己的总结查缺补漏.同时,教师展示一下本章的框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目的:学生在整理本章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回顾本章的重点内容,细细体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转化”思想,找寻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活动的实际效果:基于对学生两年来的不间断训练,绝大分学生可以对本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注意点详细地总结出来,只是呈现形式略微不同.但也有少数同学只是泛泛地停留在书本上的定义、黑体字上,对于更深入的内容总结不到位,这部分同学在教学中往往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同学,需要我们教师从各方面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附部分学生的作业:学生A的本章知识结构㈠问题情景---- —元二次方程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⑴直接开平方法⑵配方法2、解法:㈡本章的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㈢本章的难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B的本章知识结构:本章的知识体系包括三大部分:(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这里应注意的问题是:⑴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⑵未知数的最高指数必须是2;(3)二次项系数不为0)(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解法有:⑴直接开平方法;⑵配方法;⑶公式法;⑷因式分解法.(注意:在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般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在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必须先将方程化为ax2+bx+c=0 (a≠0)的形式,同时判断b2-4ac是否≥0,如果b2-4ac≥0,才可用公式a acbbx24 2-±-=求解),并由此推导出如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的方法。
九年级数学上册 22.1 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
化为ax2bxc0的形式,我们把 ax2bxc0
(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想一想
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零吗?
a x 2 + b x + c = 0 (a ≠ 0)
二次项系数
一次项系数
例题讲解
x22x48 0
本课小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 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
化为 ax2bxc0 的形式,我们把 ax2bxc0
(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4x2 81
一般式: 4x2 810.
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0,常数项-81.
课内练 习
3 4 x x 2 2 5 ; 4 3 x 2 x 1 8 x 3 . 3 4xx225
一般式: 4x28x250.
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8,常数项-25.
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则盒底的长为(100 -2x)cm,宽为(50-2x)cm,根据方盒的底面积为 3600cm2,得 (100-2x)(50-2x)=3600.
x
整理,得 4x2-300x+1400=0.
化简,得 x2-75x+350=0 . ② 由方程②可以得出所切正方形的具体尺寸.
想一想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 数项为-10.
课内练 习
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 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第1节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难点一:理解判别式Δ的含义及其与方程根的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Δ的正负决定了方程根的个数。
-难点二: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可能对因式分解的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难以快速找到合适的因式分解。
-难点三:掌握错误。
举例解释: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b^2-4ac及其与方程根的关系,这是判断方程有几个实数根的依据。
-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基本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求根公式法,并能灵活运用。
-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举例解释:
-对于定义,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子,如x^2-5x+6=0,强调a≠0的条件,并解释为何a不能为0。
-对于判别式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Δ与根的关系。
-在因式分解法的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种类型的方程,如(x-2)(x-3)=0、2x^2-5x+3=0等,通过反复练习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因式分解模式。
-求根公式法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分解公式,如x = (-b ± √Δ) / (2a),让学生逐步记忆,并通过大量练习来加深理解,同时强调符号的准确使用和计算过程的细心。
4.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性质,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1节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1)判别式的计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忘记判别式的公式,或者在进行平方根运算时出错。
例:求解方程2x^2 + 5x - 3 = 0的判别式。需要强调先计算b^2,再乘以4,最后减去4ac。
(2)求解公式中“±”的取值:学生在应用求解公式时,可能会对“±”取值的情况产生疑惑,不理解何时取正,何时取负。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 = b^2 - 4ac,以及其与方程根的关系。理解判别式大于0、等于0和小于0时方程的根的情况。
(3)熟练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x = [-b ± √(b^2 - 4ac)] / 2a。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取值问题。
例:求解方程x^2 - 5x + 6 = 0。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识别这是一元二次方程,然后使用判别式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最后应用公式求解。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别式及求解公式,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让学生熟练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度。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抽象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建模素养。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形如ax^2 + bx + c = 0(a, b, c是常数,且a ≠ 0)的方程。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 = b^2 - 4ac,并了解其与方程根的关系。
(完整版)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案
21. 1 一元二次方程教课内容一元二次方程观点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相关观点. 教课目的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一般式 ax 2+bx+c=0 ( a ≠ 0)及其派生的观点;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观点解决一些简单 题目.1.经过设置问 题,成立数学模型, ?模拟一元一次方程观点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相关观点. 3.解决一些观点性的 题目. 4.态度、感情、价值观5.经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重难点要点1.?要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观点并用这些观点解决问 题.2.难点打破:经过提出问 题,成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观点迁徙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教课过程 一、复习引入问题 1:(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问题 2:学生议论沟通达成前言: 要设计一座 2 m 高的人体塑像, 使塑像的上部 (腰以上) 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所有的高度比,塑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设塑像下部高 x m ,于是得方程。
问题 3: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 100 cm ,宽 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一个相同的正方形, 而后将周围突出部分折起, 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 假如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 3 600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x cm ,则盒底的长为( 100- 2x )cm ,宽为( 50- 2x )cm ,依据方盒的底面积为3 600 cm 2,得。
问题 4: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竞赛一场,依据场所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 7 天,每日安排 4 场竞赛,竞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设应邀请 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余( x - 1)个队各赛 1 场,因为甲队对乙队的竞赛和乙队对甲队的竞赛是同一场竞赛,所以所有竞赛共1x x 1场.可列方程为。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2.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九年级学生的思维应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对于方程的理解也不是第一次接触,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时,学生就已经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这一数学化的过程,理解了学习方程的意义,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也能够通过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来解决。
本节内容的设置,正是《新课程标准》在知识点上呈螺旋上升趋势的具体体现。
但是学生的思维需要逐渐培养,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水平的基础上,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在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兴趣是关键。
教师还应从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努力去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本节主要研究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研究过程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其认识到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源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建模的应用以及教师的形象比喻,使学生自然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建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关注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和合理化,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也是方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本节教学中须要选用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方程观的初步形成。
显然,这个任务并非某个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而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有关能力。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②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③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④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突破方法:通过图形演示和解的代入验证,让学生直观理解解的含义。
-体会直接开平方法和配方法的原理:这些解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理解其原理可能存在困难。
-突破方法:通过动态演示和逐步推导,让学生跟随步骤理解解法的原理和步骤。
-将解法应用于具体问题中: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解法。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时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对a≠0这个条件的理解。我通过举例和图形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这一概念。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相当顺利。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让我感到欣慰,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然而,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难题,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提供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了解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4.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5.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初步介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如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等。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解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掌握了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够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
2.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因式分解法和求根公式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结合数学软件和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分享解题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突破教学难点。
5.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沈阳市五中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北师大版
一元二次方程我说课的题目北师版九年级(上)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学方法、学法⑷说教学程序⑸说评价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⑵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三、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⑴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⑵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
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教学手段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四、说教学程序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举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问题1”和"问题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计意图:方程模型的建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比较一: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纵向比较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2.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对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虽然在七、八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有关的训练,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本节内容针对的学习者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乐意并能够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也是方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本节教学中需要选用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方程观的初步形成。
显然,这个任务并非某个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而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有关能力。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1、经历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④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情境导入;第二环节:做一做,探索新知;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情境导入活动内容: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分组讨论: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ppt课件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6
1.方程 x2-2(3x-2)+(x+1)=0 的一般形式是( )
A.x2-5x+5=0
B.x2+5x+5=0
C.x2+5x-5=0
D.x2+5=0
关闭
A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6
2.一元二次方程 7x2-2x=0 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依次是( )
A.7x2,2x,0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第一课时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快乐预习感知
1.只含有 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 整式方程叫 做一元二次方程.
2.我们把 ax2+bx+c=0(a,b,c 为常数,a≠0) 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 形式,其中 ax2 是二次项, bx 是一次项, c 是常数项, a 是 二次项系数, b 是一次项系数.
B.7x2,-2x,无常数项
C.7x2,0,2x
D.7x2,-2x,0
关闭
D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6
3.关于 x 的方程 ax2-3x+2=0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A.a>0
B.a≠0
C.a=1
D.a≥0
()
关闭
B
答案
轻松尝试应用
1
2
3
4
5
6
4.一元二次方程 5x2=3x 化为一般式为
,二次项系数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4/12021/4/12021/4/12021/4/14/1/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做:
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 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梯子的顶端下滑 1m.
做一做:
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 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 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8m
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 m如果设梯子底端 滑动X 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 m;根 据题意,可得方程:
A
8m
2 18m
X
B
5m
C
D
想一想
观察下面等式: 102+112+122=132+142 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 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 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面 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
X+1
, X+2
, X+3
,
X+4
.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X2+ (X+1)2 + (X+ 2)2 =(X+3)2 + (X+4)2
A 8m
B
E
D
X C
把ax2+bx+c=0(a,b,c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bx ,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 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1.把方程(3x+2)2=4(x-3)2化成一元二 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 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爱因斯坦
2尺
F
D
4尺 E C
反思: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呢? 1.学习了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它的一般 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和有关概念,如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 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2.会用一元二次方程表示实际生活中的数量 关系.
提出一个问题往 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
2.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 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 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 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 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 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 吗?请根据这竿进屋,横拿竖 A 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 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 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 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 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 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 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 题列出方程. B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1节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一)
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8米,宽为5米, 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18m2的地 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
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8米,宽为5米, 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18m2的地 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