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孙氏太极拳三十六手”答读者问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理论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理论1、“三合一拳架”什么是孙式太极拳的“三合一”,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吧!“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说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时也就同时练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练习中发现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华用法。
因此,我认为,练拳架时勤加体会,天长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时自然就会运用出来。
孙式太极拳的所有的动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的。
准确地说,就是每一个动作都是武术技击的精华全息元,也就是每一个动作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说,初学者应该学一些具体用法,但必须明白,绝对不能仅仅限于这几个用法,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突破具体用法而达到对全息元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无限胜有限,无招胜有招”、“无胜于有”。
2、“孙式太极拳修炼的三原则”要练好孙式太极拳,必须把握“三原则”,一是高度协调,在孙式太极拳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要全身高度协调,而且身体和心灵也要高度协调。
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最主要的运动方法就是要锻炼自己身体的协调性。
一旦调性达到高水平,那就会出现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哈肯的《协同论》中所说的“协调产生新的力量”,在孙式太极拳的修炼中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整劲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种感觉,从一开始,练习者就应该把握这一点,所有的动作都必须体现和合凝聚。
和即和谐,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觉、精气神,都要有一种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绝对不能分散,特别是感觉不能分散。
三是向内收敛,收敛和分散是对立的,所有的动作都产生一种感觉,向内收敛,而不是向外发散。
协调、凝聚、收敛,我认为这就是修炼中国各种功夫,特别是孙式太极拳功夫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练成功夫。
3、“打空”解古拳谱中说“轻比重来重比轻”,又说“打重不如打轻,打轻不如打空”,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高明的打法是打宅。
所谓“空”有两层意思,一是“引进落空”,使对方进入“空”的状态,即对方所有的力量全部落空,任你千般力,瞬间全落空;二是把对方打空,比如对方一只手过来,我抓住其手,翻转其手,并托其肘,下压,一个“白鹤亮翅”,对方立刻被打翻在空中。
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丁爱刚)2018.11
孙氏太极拳三十六式拳谱1、无极式 2 、太极式3、懒扎衣4、开合手 5 、左搂膝拗步6、手挥琵琶7 、进步搬拦捶8 、如封似闭9、抱虎推山10 、开合手11 、右搂膝拗步12、懒扎衣13 、开合手14 、斜单鞭15、野马分鬃16 、懒扎衣17 、玉女穿梭18 、下势19 、更鸡独立20 、倒撵猴21、左搂膝拗步22 、手挥琵琶23 、三通背24、懒扎衣25 、开合手26 、单鞭27、云手28 、高探马29 、右起脚30、左蹬脚31 、践步打捶32 、翻身摆莲33 、弯弓射虎34 、双撞捶35 、阴阳混一36 、无极还原孙氏太极拳36 式动作说明2018 年根据丁爱刚孟小萍视频整理1. 无极式面南并步直立,两臂垂于体侧,手指自然伸直,贴垂于大腿外侧,目视前方;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展各45 度,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心静而体松,阴阳未判,清浊未分,一气浑然,此无极也。
要点:两脚尖外展各45 度。
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
2. 太极式一念起而阴阳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无极而生太极。
舌抵上腭,下颌内收,顶头竖项,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谷道上提,骨架拔领,筋肌松沉。
以头顶百会和脚跟连线为轴,右脚内扣至正前方(南方),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要点:以头顶和脚跟连线为轴,转身时整个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3. 懒扎衣两手向前向上抬起至与肩同高同宽,掌心相对如抱球,目视前方(东南);两腿微屈,两手随之回落至胯根处,坐掌;左脚迈步,重心前移,两手沿弧线上提至胸前,右脚跟步至左脚右后侧,两手前伸至三尖对齐,身体后靠,重心后移;扣左脚,旋掌,摆右脚,身体随之右转呈三体式;塌腰固胯,上身右转45 度,右手收回至虎口对准耳根,身体左转松沉;右脚上步,左脚跟步,右掌呈侧立掌从耳下推出至三尖对齐,重心后移。
要点:手往前伸,身体后靠,重心后移同步进行;鼻尖、食指尖、脚尖三尖对齐。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详解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详解孙式太极拳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桩法,步法,手法等基本功训练方法,以及如何在盘架和推手中找劲儿的训练法。
下面且看小编给大家细细讲解。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训练方法基本桩法练太极拳也要站桩,这是确定无疑的,俗话说“练拳不站桩,纯粹是瞎忙”。
有人认为,太极拳已经是极为缓慢的动作了,在松沉的状态下,肌肉骨骼的负担已经比较大了,站不站桩区别不大。
其实不然,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动作中体会的主要是稳定与协调,重心的移动,手脚的配合等。
而在站桩时主要体会的是周身一体、内外相合的感觉,由于在站桩时不需要动,所以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检查:自己从头到脚的姿势是否正确(九要是否做到。
三害是否屏除),自己的意念是否到位(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是否用意念引领,处于圆满的平衡状态),自己的气息是否顺畅(呼吸吞吐是否与动作的开合伸缩达成了有机的默契)。
桩是一定要站的,关键是怎么站?首先要站无极式。
无极式如平地立杆,头顶天,收重心于两脚跟问,足跟蹬地,如木桩入地,所有要求一如九要,主要训练一轴到底和周身一体的感觉。
其次便是站三体式。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桩法,是个很好的桩形,但是练太极拳却用形意拳的桩法,是否有些不妥?难道太极拳本身就没有好的桩可站么?非也。
如前所述,孙式太极拳是三拳合一,是以形意拳为骨架的,融合有大量形意拳的内容,所以用形意拳的三体式作为基本桩法,是顺理成章的。
三体式的站法,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以及在孙老先生的《形意拳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本文不再赘述,惟关于两手的手形有必要多说一些。
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所描述的三体式两手的手心是向下的,即除大指外其余四指是指向前方的,这是孙禄堂老先生早年的式子。
在孙老晚年的书中,就已经改为塌腕,手掌直立,四指上指(后手也如此)。
后者已经传了近百年,是已经定型的姿势,与原来的姿势比,它的好处是“筋长力大”,手上贯的劲要足得多,而且与形意拳、太极拳中的手形动作相同,所以学者在站桩时还应以新式为准。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那么孙式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1.孙式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2.孙式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
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
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
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
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
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转载]孙氏太极拳十六种拳劲 (2)
剑
云老师教拳时一般很少谈拳劲。笔者曾向老师询问拳劲,剑云老师说:“形中、气正、意真、神圆有了,诸多拳劲就可以自然产生出来。功夫不到,规矩没有稳固到身上,找劲是舍本求末。规矩已经稳固到身上了,可以体认一下拳劲。太极拳的劲有阳劲有阴劲,阳劲就是发放,阴劲就是柔化。孙氏太极拳中有形、气、意、神之劲,形劲源自体内,意劲、神劲感自体外,气劲则接通身体内外。四种劲相互浑融,又各有练法。以形劲为初始基础,至神劲浑然,则身与天相通。
阳劲,一般有冷弹劲、锤掼劲、楔入劲、震靠劲、分错劲、渗透劲、抖擞劲、凌虚劲。阴劲为蓄而未发之劲,一般有沾粘劲、引化劲、吞入劲、旋涡劲、串敷劲、捆身劲、托提劲、缠拿劲。阳劲功夫以求己为基础,用时需向人借。阴劲功夫以借人为基础,练时需由己求。阳劲要合得整,阴劲要分得妙。”
剑云老师又说:“拳劲千变万化,并非只有这几种。这几种只是常见之劲,研究太极拳技击,可由此做个入门而已。”
串敷劲,彼此互进相接,在彼落步之瞬,我突变节拍,偷步抢入,使彼重心一时来不及变,即刻罩住彼重心,控制其变。
捆身劲,捆就是诱彼制彼。捆是直接作用彼梢节,借彼四肢的化解逐渐捆住彼之开合。孙剑云老师说:“制其中节甚至梢节,而使其两肩不得内开是为捆之意。”笔者曾见孙剑云老师与某推手,某越化越紧,最后自己把自己捆住了,孙剑云老师不发他,他已站立不稳,全身僵扭。又据剑云老师讲,有人专练轻柔的功夫,身体柔软又灵活,用捆来对付,常能胜于无嗅无兆。我友白普山先生也知此劲之意。
冷弹劲,可长可短,发时要突然,全无征兆,松身醒气,塌腰撑命门,肢体如弹簧一样放射出去,沾彼身之瞬,一空一打,听得要准,打得要透,力贯彼重心处,周身弹抖,力道极短极速,周身之力瞬间贯于一点。
锤掼劲,长劲之一,用于远击,身如浪涌,力如抛锤。多用在顺势发力中。
第四篇孙氏太极拳十六句要诀浅释
I太极|||mil 第四篇孙氏太极拳十六句要诀浅释关于太极拳的大道理以及练拳的基本规矩就是前面提到的孙禄堂先生所揭示的“中和”要则、“极还虚之道”以及“三害”“九要”、16句要诀等,这是指导一切拳学的指南,在此无须赘言。
关于”三害””九要”在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中已有介绍,这里不赘。
下面重点介绍16句要诀:中正平稳、虚实分明、顶抽沉提、十字松开、周身对应、整肃通散、劲藏身后、圆活舒展、内外如轮、呼吸自然、开合有序、起落螺旋、沾粘绵随、裹翻崩断、顺逆互寓、神意贯穿。
16句要诀属于入门初级阶段的法要,所以十分重要。
1、中正平稳: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还要做些说明,因为这是基础,而且常常被研修者忽视。
中正指的是两件事,其一指虚无的状态。
其二指身体的意轴。
什么是身体的意轴?就是从无极式中身证出来的身体中线,中线即意轴。
行拳时,身体的竖向是通过意轴上下沉吊,横向是通过意轴八方散开,二者合成一个无边际的球意,浑圆一体。
如果在无极式上没有下功夫,对身上意轴就体会不到,在走架中就不能身知自己的中线,一切动作都失去了参照,练拳不入正轨。
所以孙禄堂先生说无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根,道理就在于此。
但意轴不是能刻意求得的,需要以无极式为门径逐渐感知,是逐渐油然而生的身知。
网络上有一张孙禄堂先生与完县国术社学员合影照片,孙禄堂先生端坐中央,在孙禄堂先生左手边站着的是齐公博先生,那么多人站在孙禄堂先生周围,唯齐公博先生的中正空灵之象最为明显。
真正做到了沉吊散开、支撑八面、清虚独立、浑圆一气。
这不是能做作出来的,完全出自自然。
话说回来,身上有了意轴的感觉,才能进一步体会沉吊散开,全是用意,通过以意轴为枢,使周身的意气沉吊、散开,逐渐达到浑圆状态,身上有了这个状态才谈得上太极拳的劲。
所以太极拳找劲,不是上来就从四肢上找,上来从四肢上找,即使自以为找到了点什么,可以肯定找到的一定不是太极拳的劲。
这里涉及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练太极拳初级阶段要动作舒缓?舒缓不可做作,不是故弄玄虚给人看的,而是在行拳时通过意轴上下沉吊、四周舒散周身的意气,不得不悠然舒缓。
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丁爱刚)2018.11
孙氏太极拳三十六式拳谱1、无极式2、太极式3、懒扎衣4、开合手5、左搂膝拗步6、手挥琵琶7、进步搬拦捶8、如封似闭9、抱虎推山10、开合手 11、右搂膝拗步 12、懒扎衣13、开合手14、斜单鞭15、野马分鬃16、懒扎衣 17、玉女穿梭18、下势19、更鸡独立20、倒撵猴21、左搂膝拗步22、手挥琵琶23、三通背24、懒扎衣25、开合手26、单鞭 27、云手28、高探马 29、右起脚 30、左蹬脚31、践步打捶32、翻身摆莲33、弯弓射虎34、双撞捶 35、阴阳混一36、无极还原孙氏太极拳36式动作说明2018年根据丁爱刚孟小萍视频整理1.无极式面南并步直立,两臂垂于体侧,手指自然伸直,贴垂于大腿外侧,目视前方;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展各45度,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心静而体松,阴阳未判,清浊未分,一气浑然,此无极也。
要点:两脚尖外展各45度。
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耳无所闻。
2. 太极式一念起而阴阳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无极而生太极。
舌抵上腭,下颌内收,顶头竖项,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谷道上提,骨架拔领,筋肌松沉。
以头顶百会和脚跟连线为轴,右脚内扣至正前方(南方),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要点:以头顶和脚跟连线为轴,转身时整个身体随之而动,面向东南。
3.懒扎衣两手向前向上抬起至与肩同高同宽,掌心相对如抱球,目视前方(东南);两腿微屈,两手随之回落至胯根处,坐掌;左脚迈步,重心前移,两手沿弧线上提至胸前,右脚跟步至左脚右后侧,两手前伸至三尖对齐,身体后靠,重心后移;扣左脚,旋掌,摆右脚,身体随之右转呈三体式;塌腰固胯,上身右转45度,右手收回至虎口对准耳根,身体左转松沉;右脚上步,左脚跟步,右掌呈侧立掌从耳下推出至三尖对齐,重心后移。
要点:手往前伸,身体后靠,重心后移同步进行;鼻尖、食指尖、脚尖三尖对齐。
4.开合手扣右脚,碾转左脚,身体左转至前方;双脚平行,两手收回至胸前抱球,掌心相对,掌指朝上。
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
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孙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流派,由孙禄堂创立。
下面是孙氏太极拳的26式拳谱:1.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的开始动作,体现了拳法的基本姿势和身体的调整。
2. 左右野马分鬃,这一式动作模仿野马奔跑的形态,通过左右分开的手臂和腿部的动作来展现。
3. 白鹤亮翅,这一式动作模仿白鹤展翅的形态,通过身体的转动和上肢的展开来表现。
4. 搂膝拗步,这一式动作要求将身体重心向下,同时扭转腰部,以达到搂膝的姿势。
5. 手挥琵琶,这一式动作模仿琵琶演奏时的手臂动作,通过手臂的挥动和身体的转动来表现。
6. 左右摆莲,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左右摆动,同时手臂做出莲花盛开的动作。
7. 左右云手,这一式动作要求手臂做出云朵般的动作,同时身体做出左右的转动。
8. 单鞭,这一式动作要求将一只手臂伸直向前,另一只手臂下垂,以达到单鞭的姿势。
9. 高探马,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向上抬起,同时手臂做出探马的动作。
10. 左右穿梭,这一式动作要求身体左右穿梭,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11. 左右摆莲,同第6式。
12. 左右云手,同第7式。
13. 单鞭,同第8式。
14. 高探马,同第9式。
15. 左右穿梭,同第10式。
16. 左右摆莲,同第6式。
17. 左右云手,同第7式。
18. 单鞭,同第8式。
19. 高探马,同第9式。
20. 左右穿梭,同第10式。
21. 左蹬脚,这一式动作要求将一只腿向前蹬出,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22. 右蹬脚,这一式动作要求将另一只腿向前蹬出,同时手臂做出相应的动作。
23. 左右摆莲,同第6式。
24. 左右云手,同第7式。
25. 单鞭,同第8式。
26. 收势,收势是太极拳的结束动作,体现了拳法的收敛和身体的平衡。
以上就是孙氏太极拳26式拳谱的内容,每一式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意义,通过练习这些式子,可以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健康水平。
孙氏三十六式太极拳
前言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名“中正拳”,系号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
该拳以武氏太极为主体,融入形意、八卦乃至外家拳之精华,动作严整,丝丝入扣,内外双修、形神兼备,拳道合一。
这套太极拳,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有明显不同,卍字手是其特有的手法。
该拳以“平、直、圆”为要领,以螺旋劲为内核,“手不离肘,肘不离手,处处无不上弦”,行拳时“有力练无力,犹如风摆柳”,“手不离盘球,身形似水流”,“速度限而不停,如东方之日出”,劲气内蕴,生生不息。
对于这套拳,孙老先生从不轻易授人。
他在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期间,结识了江南名医、“三学(佛学、易学、医学)博士”陈健侯先生。
陈健侯(1895—1969),清末民初史学家陈庆年次子,江南高等学堂本科毕业。
自幼就爱好武术,练少林拳,两腿绑铅锭,练习轻功,身手敏捷,能手擒过堂双燕。
因精通《易经》,受到孙禄堂宗师的赏识,后因为孙师看病而成知交,孙老先生遂收他为徒,秘授以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此拳在南方只传陈健侯一人。
新发现的线索表明,此拳在北方当另有传人。
“三十六手”即“三十六式”或“三十六势”。
三十六手太极拳共有115式,其中不计重复的主式共有三十六个。
孙老先生称之为“三十六手”是有他的道理的。
即在注重“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同时,更强调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手法。
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
从档案馆查到的江苏省国术馆当时练武的照片,上面有“三体式”照片,文字说明是“三体手”。
“白鹤亮翅式”叫“白鹤亮翅手”。
故三十六势,称之为“三十六手”。
三十六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表示其数无穷、变化无穷的意思,它和《易经》三十六个连体象正好相吻合。
陈健侯先师,一生淡泊名利,以医为业,闭门修炼,授徒极少。
完整地学完这套“三十六手太极拳”的仅张祚玉一人而已。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三)_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三)_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十九、如封似闭1、托肘接前势,左手往右下穿托,手心朝上;右手成掌,手心朝上。
左右右两手十字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43)。
2、抹肘前势不停,两手同时抹肘,翻转,两手心均朝下,两手相合,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44)。
3、退步盖掌前势不停,两手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开,右手与右肘平,左手与左肘平,掌心向下。
两手向前、向下盖掌,至腹前。
同时右脚后撤(图45)。
4、翻掌收步前势不停,两手掌往下经小腹,向内、向上、向前翻掌,手心向上,同时身体重心后坐成左虚步,目视前方(图46)。
说明:1、古代的大门有有两扇门组成,每扇门上有一环,关门之用。
“如封似闭”就像两手拉住两个门环把门关起来那样,故得名。
封闭意其意思为关闭,不让对方进攻我。
2、托肘抹肘是“三十六手”特有的一种动作,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完成。
双方较技时,控制对方的肘,和保护自己的肘不被对方控制,是战胜对方的重要一招。
而36手的托肘抹肘,既可以护自己肘,又可以控制对方的肘。
3、盖面掌,是八卦掌中常用的掌法。
孙禄堂把它引进到太极拳中,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
4、所有动作要完整一气完成,尾闾正中,整个动作符合平直圆的要求。
技击含义:1、两手成下字手,手掌如两扇门,称为“加封”,属防守法;继而沉肩垂肘,两掌微收向里引进,以化解敌力,分后即合,以闭劲向前按出,似关闭门户,称为“似闭”,属进攻法。
可见“如封似闭”一势,是由“如封”的防守法,及“似闭”的进攻法两者合成的。
是先防后攻,防后反攻,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典型拳势。
2、我用搬拦捶时,对方以右脚在前,用左手推我右拳,我右拳速抽回。
同时含胸松胯,坐在右腿,左手在自己右肘下穿出,向敌人左手腕格去粘住,放在对方之左肘上,左手即翻转速弓左腿,双手向前按去,使敌不得走化又不得分开。
3、假设对方按我右臂,我用托肘抹肘动作化解,退步,一个盖面掌反击对方,我趁其不稳之时,进步以两手击其胸部,对方必跌出无疑。
少为人知的孙氏太极拳卍字手
少为人知的孙氏太极拳卍字手一、卍字手的来历民国17年(1928年)7月1日,江苏省国术馆正式成立,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江苏水陆公安管理处旧址。
孙禄堂为教务主任。
翌年2月19日,迁至镇江办公,地点在新西门外阳彭山北五省会馆(引自《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本馆大事记》第28页)。
孙师结识了精通《易经》的镇江著名中医师陈健侯。
春暖时节,孙师因痰中带血,请陈健侯诊治,服中药数月而愈。
孙师心存感激,便对陈健侯进行全面考察,认为陈出身书礼之家,品行好,懂《易经》,悟性高,身体素质好,筋骨特好,又有武术基础,才决定把真传传给陈健侯。
(音“万”) 字手是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特有的掌式,所谓卍字手,就是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
至于孙禄堂的卍字手从何而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郝为真传给孙禄堂时就有卍字手,它是门内人的标志。
还有人说,卍字手可能是峨嵋山上的高僧传给孙禄堂的,因为卍字手是佛家手法,而孙与峨嵋山上的高僧有往来。
还有人说,浙江小开门拳种也有卍字手,它是从民间拳种移植过来的。
我查过《武术书籍总汇》,所有出版过的武术书上面都没有谈到卍字手,可想卍字手传承的机密性,谓之“法门不入六耳”。
二、卍字手的含义从佛学的角度看,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
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
在西藏原始宗教中,卍字(g.yung drung)是“永恒不变"的象征,由于藏传佛教中使用的转经筒都是从左向右转,所以都写作“"。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称为吉祥海云相。
“”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
因此,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卍字已经成了佛教的一种象征,用来表征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
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就“孙氏太极拳三十六手”答读者问
就“孙氏太极拳三十六手”答读者问就“三十六手”答读者问自《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在《搏击》杂志上公开发表后,我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来电,有的表示赞助与支持,有的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共同性,所以在此统一作答。
1、为何叫“三十六手”,而不叫“三十六式”或“三十六势”?“手”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人们称孙禄堂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这里的“手”就是“人”意思。
而“三十六手”的“手”就是“式”和“势”的意思。
这是因为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
再说,棚、捋、挤、按,采、挒、肘、靠,都是讲的手。
以主体部分代表全体,这是修辞上常用的借代手法。
例如,在国际上,通常的习惯,是把“北京”代表中国,“华盛顿”代表美国,“东京”代表日本等。
而且我们从档案馆查到的江苏省国术馆当时练武的照片,上面有“三体式”照片,文字说明是“三体手”。
“太极三通背第二式”叫“太极三通背第二手”。
由此可见,孙禄堂把自己编创的“三十六路神拳”称之为“三十六手太极拳”,而不叫“三十六式太极拳”或“三十六势太极拳”,这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的。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套拳来自孙禄堂的真实性。
我们认为“三十六”是指这套拳的不计重复的主式是三十六。
此外“三十六”,在古代也是个神秘的数字。
它和《易经》三十六个连体象正好相吻合,也正好与八卦图上三十六条线条相吻合。
三十六在《易经》中为震卦,用二进制表示为:100100,将其化为十进制:1×25+0×24+0x23+1×22+0×21+0×20=32+0+O+4+0+0=36。
2、“三十六手”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个特点是:三拳融一。
不仅融太极、形意、八卦于一体,甚至把内、外家拳之精华融为一体。
套路中不仅有三体式、八卦掌等,还有红拳和螳螂拳的手法和腿法。
第二个特点是:开合活步。
童旭东先生谈孙氏拳
童旭东先生谈孙氏拳内开外合与两肾相磨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并非来自武式太极拳。
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
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
“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
近有朋友打电话问我,说有网名为“二水”者称:“孙家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武式太极拳。
”朋友问我是否如此?我答并非如此。
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
酸热涨沉空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
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
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
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
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
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
太极拳开始是背酸,至后来是后背与手臂和腿都酸,说明是练对路子了。
如果初练习三体式,大腿不酸。
初练习单换掌,两膀不酸。
初练习孙氏太极拳,后背不酸。
则说明你一定没有练对。
所以初练孙氏拳,该酸的地方酸不可怕,不酸则说明一定练错了。
形相异、意则一,与形似意不同研习孙氏太极拳即要体会其拳式间的形相异而意则一,又要体会拳式间的形相似而意不同。
如懒扎衣与云手,形式不同,但其两式之劲意有相通、相同之处。
又如手挥琵琶与高探马,其形式相似,但劲意不同,用法有别。
孙氏拳的同一式中能化出无穷的劲意,不同式中又能出同一劲意。
故一式一学,皆是学问,需要反复体会。
惟孙氏三拳式极简,而意极深。
孙氏拳的每一个式子都是对拳艺的高度抽象概括,堪称拳学中的经典之最。
入门之轨——节律在初练拳术时应该注意的开合起落呼吸的基本节律,以后纯熟后,这个节律是变化的,周身开合起落呼吸的变化将更加细微和自然,直到形成完全无意而为的状态。
孙禄堂练拳真言
孙禄堂练拳真言最近随意率性翻翻,发现童旭东的新著《孙式武学研究》(2008年11月出版)第414页也刊有此真言,但不是四句,而是六句。
我询及年已89岁的内兄陈正奇(登谦)和84岁的内兄陈登临,他们说,原文确有六句,由于有两句一般人不大会懂,孙禄堂老年末年把改为四句,而且把“剑气”改为“劲气”。
孙禄堂平生喜爱《易经》,每往一地都要访问善《易》者。
孙禄堂特别看重陈健侯也是因为他善《易》,是有名的“三学”(医学、易学、佛学)博士。
孙禄堂的武学理论确实是以《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佛经》为基础的,所以在研究或继承孙禄堂武学时,首先必须懂得这“四经”。
要是没有这“四经”的基础,而奢谈什么研究,也只是哗众取宠而己。
本人才疏学浅,想对这六句真言作一下解读,望海内大方之家予以指正。
1、绳捆索绑,偏柔偏刚“绳捆索绑”,从字面意思来说,是用绳索捆绑,原意是多指对犯罪分子,而这是练孙氏真传太极拳时,手脚乃至全身都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像用绳索捆绑一般。
练真传孙氏太极拳时,在形、意、神三方面同其他的太极拳相比有异,要求进退相随,虚实转换,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强调首重顶,提要领,“见其外,知其内形于外,诚于内,内外而合为一”。
它的难度大,每一个手脚都要做到平、直、圆,要求上弦,特别是卍字手,这是很难练成的。
笔者在练卍字手时,确实感到浑身像是上了紧箍一样,确有绳索捆绑的感觉。
练套路时要求外形立身中正,曲中求直,内劲起于脚根,注于腰间,形于手指,要有犀利感,要有圆活之趣。
初学者每每会动作木僵,身体笨拙如绳索捆绑。
这是练拳之初的必由过程。
“偏柔偏刚”,这是绳捆索绑的必然结果。
一般说来,男性会偏刚,女性会偏柔。
偏柔偏刚,或失之于刚,或失之于柔,刚柔不能恰到好处.就不能做到内外相应、同步协调,就不能刚柔相济。
绳捆索绑,偏柔偏刚。
这是习孙氏太极拳第一阶段的必然过程。
这一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
有武术基础,筋骨好,悟性高,毅力强,这一过程短一些。
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
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优秀拳种,是国粹,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颗明珠,那么你对太极拳习练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太极是否练气?练气是我国传统养生的精髓,历来为道家所推崇。
太极拳是以道家阴阳太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内家拳,讲究气运周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但在练习方法上是有讲究的。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据洪均生先生讲,太极泰斗陈发科先生一贯主张自然呼吸,“只要外形做得顺遂,内气自然畅通”。
所以,我们在习练太极拳中不宜刻意运气,要注重呼吸自然,久久为功。
如果感觉力气不够,加大呼吸量即可。
倘若有意识地运气,勉强以呼吸配合动作,弄不好反而憋气,不但无益于练拳,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
太极拳如何放松?放松是各式太极拳的基本习练要求,甚至练了很久的太极拳习练者,得到老师的指点,仍然被要求继续放松。
为什么要放松?如何放松?不少太极拳友对此很是困惑。
太极拳是“四两拨千斤”的艺术,说明太极拳很讲究经济用力。
在习练过程中,只有放松才能“周身轻灵,节节贯串”而发力精准,只有练得松沉才能感知对方“来脉”,进而快速“转关”。
拳谚云:“宁打一根棍不打一条绳。
”放松在太极拳中的攻防意义重大。
因此洪均生先生在《太极拳三字经》中指出:“每一动,螺旋形,其要求,圆而松。
”杨澄甫先生也要求“周身骨节均需自然松开”。
关于如何放松,我的体会是先学会用力,再把力卸掉就可放松。
人们往往在一开始学拳的时候太僵,通过我这么多年教拳的体会,我是首先让学员用力。
我们练拳的时候如何放松?肯定不是到处都放松,都放松了你就站不住,再松就躺在地上了。
我是搞推手出身的,我教拳的时候讲求用劲,哪里用劲?你想让哪里放松你就先让它用劲,用劲以后才知道放松。
怎么用劲?百会穴上顶,这个劲要顶起来先用力,一用劲明显升起来了,身体顶起来以后自然身体直了,直了以后你如果用劲,肯定气要向上浮,把这个劲顶住,就像用绳子把它悬起来,头颈顶起来以后从颈部往下一直放松,放松到两个脚腕。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尤志心
【期刊名称】《搏击》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叫孙氏太极拳三十六手,原是孙禄堂的自练拳,从不轻易授人。
此拳的基本手型是刑字手,很难练,动作复杂,难度大,不适宜推广。
历代传承的规则是“师父找徒弟”“符合条件才传,不符合条件不传,子女也不除外”,而且必须“口授心传”。
孙氏三十六手与孙氏97式都具有孙式太极拳的共同特点:融太极、形意、八卦于一体,动作上下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换势以“开合式”相接,所以又有“开合活步太极”之称。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尤志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J], 尤志心;
2.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六) [J], 尤志心;孔小安;卢顺生
3.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一) [J], 尤志心;孔小安;卢顺生
4.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二) [J], 尤志心;孔小安;卢顺生;孔小安
5.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五) [J], 尤志心;孔小安;卢顺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对比
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对比一、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与传统套路的来历孙式太极拳97式是孙禄堂宗师为了适应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而创编的。
孙禄堂1861-1932一说为1860-1933,我国著名武术家,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誉。
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
他曾从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程廷华学八卦拳,从郝为真学太极拳。
后来他以郝太极为基础,融会互合形意、八卦之精髓而创孙式太极拳。
1919年孙禄堂先生出版《太极拳学》一书,共97式。
在江苏省国术馆向露天班学员传授的太极拳就是这97式。
1957年,孙剑云整理出版了孙禄堂原著的《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年9月第一版。
在孙剑云写的《前言》中说:“为了推广这趟太极拳,我大胆地根据先父的原书改编,内容解说力求通俗,以便初学者练习参考。
其中部分动作是按先父晚年的练法编写的,因此与原书稍有不同。
”又说:“在我改写这本书时,胡席圃师兄给了我很多帮助,谨致辞谢意。
”由此可见,现在我们见到的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97式,是孙剑云在师兄胡席圃帮助下根据乃父《太极拳学》一书改编而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孙剑云定型的。
这一套孙式太极拳就是目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套路,被称为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
而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则由孙禄堂先生秘传给陈健侯先生的。
大致经过是:孙禄堂先生被任命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1928--1931,他结识了江苏史学大师陈庆年的次子、著名中医、少林高手陈健侯先生。
陈精通易经,又治好了孙禄堂多年不愈的内伤,孙就把真传三十六手秘传给他。
该套路,后由陈健侯的再传弟子周德良、孔小安、陈九皋整理后发表在《精武》1985年第3期。
孙式太极拳的传授,分两条途径:一是公开传授,所传授的即流传的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另一条途径是孙禄堂按照严格的师承规则择徒而教,所传授的即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
前者是大众化的普及式,易教学,易传承,易发扬光大;后者是高难度的技击式,难教学,难传承,难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孙氏太极拳三十六手”答读者问.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
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就“三十六手”答读者问
自《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在《搏击》杂志上公开发表后,我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来电,有的表示赞助与支持,有的提出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共同性的,所以在此统一作答。
1、为何叫“三十六手”,而不叫“三十六式”或“三十六势”?
“手”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人们称孙禄堂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这里的“手”就是“人”意思。
而“三十六手”的“手”就是“式”和“势”的意思。
这是因为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
再说,棚、捋、挤、按,采、挒、肘、靠,都是讲的手。
以主体部分代表全体,这是修辞上常用的借代手法。
例如,在国际上,通常的习惯,是把“北京”代表中国,“华盛顿”代表美国,“东京”代表日本等。
而且我们从档案馆查到的江苏省国术馆当时练武的照片,上面有“三体式”照片,文字说明是“三体手”。
“太极三通背第二式”叫“太极三通背第二手”。
由此可见,孙禄堂把自己编创的“三十六路神拳”称之为“三十六手太极拳”,而不叫“三十六式太极拳”或“三十六势太极拳”,这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的。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套拳来自孙禄堂的真实性。
我们认为“三十六”是指这套拳的不计重复的主式是三十六。
此外“三十六”,在古代也是个神秘的数字。
它和《易经》三十六个连体象正好相吻合,也正好与八卦图上三十六条线条相吻合。
三十六在《易经》中为震卦,用二进制表示为:100100,将其化为十进制:1×25+0×24+0 x23+1×22+0×21+0×20=32+0+O+4+0+0=36。
2、“三十六手”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个特点是:三拳融一。
不仅融太极、形意、八卦于一体,甚至把内、外家拳之精华融为一体。
套路中不仅有三体式、八卦掌等,还有红拳和螳螂拳的手法和腿法。
第二个特点是:开合活步。
进退相随、开合相接。
第三个特点是:平直圆。
这是对太极拳“八大要领”的高度概括。
详见拙作《陈健候先生的九字真经》(朋友们可以从百度文库中下载) 。
第四个特点是:卍字手型。
第五个特点是:螺旋内劲。
不只是一般的内劲,也不同于陈式的缠丝劲。
击出的拳都要求螺旋形前进的。
第六个特点是:处处上弦。
由“身备五弓”,发展为处处为弓,处处上弦,全身似圆球弹簧。
五弓分别为身弓、臂弓、腿弓、手弓、脚弓。
关于五弓与陈式的理解稍有不同,陈式是指身弓加两腿、两手之弓。
三十六手的手弓是以手掌为弓把,意贯掌心之劳宫。
以手腕与手指为弓梢,前后对称。
手弓备——掌心微悬——后则旋腕,前则活指(成平、直、横、环、勾之手型),化发自如。
是谓前、中、后无一处不上弦。
脚弓以脚掌为弓把,意贯脚心之涌泉。
以脚跟与脚趾为弓梢,前后对称。
脚弓备——脚心微弓——后则脚跟稳固,前则五趾抓地,内劲上涌。
是谓前、中、后无一处不上弦。
五弓归于一弓,以身弓为主,四弓相辅,以腰为轴,两臂两手、两腿两脚相随。
一弓张,则四弓俱张;一弓合,则四弓俱合。
五弓备,则八面支撑,节节贯串,劲达四稍,处处上弦;弧圈走化,直线发劲,旋动灵活,滔滔不绝。
此即所谓起之于脚,纵之于膝,源于腰脊,通于臂膊,形于手指。
3、练卍字手要注意什么?
卍字手桩有高、中、低三种架子。
体弱者选高架,体强者选低架,一般人选中架。
练卍字手的劲路是:力起于脚,发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指,完整一气。
所以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不要用拙力,不能逆劲路而行,以免手腕受伤。
手腕上可以涂一些松节油或活络油。
内部曾流传一个秘方,那就是用樟木片熬成热水,用此熏手腕,边熏边练。
据说,有显著效果。
据笔者所知,筋骨特好的,个把月即能练成,筋骨一般的要一年左右才能练成。
筋骨稍差的,只能练到七成。
年纪大的不宜练。
4、听南京中央国术馆的一位拳师说过:“孙禄堂的功夫是卍字手+先天功”,何谓“先天功”?
先天功我不知道,我也没有听师父说过。
但我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是指气功中的胎息功,说白了也就是一种腹式呼吸。
婴儿在母胎中是用肚脐眼(神阕)呼吸的。
气功练到高级阶段,就不用嘴鼻呼吸,而是能像婴儿一样用肚脐眼(神阕)呼吸(胎息)。
陈健侯先生曾写下气功秘诀:一阳来复,垂顶提谷;缘经于督,神会于百;呼任存腹,精关于复;闭息千成,耳门胎熟。
这里讲的“呼任存腹”、“闭息千成”就是一种胎息功。
另一层意思是说,孙禄堂武功绝顶,这与他的天分有关的。
苦练当然重要的,但没有很高的天分,也是难于达到这境界的。
陈健侯先生曾说过,孙禄堂的真功,不是师傅肯教、徒弟肯练就能练成的,没有先天的筋骨与悟性是学不成的。
5、现在的97式似乎是三十六手简化而成,对不对?
97式,是1957年孙剑云在师兄胡席圃帮助下根据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一书改编而成的,这一套孙式太极拳就是目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套路,被称为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
而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则由孙禄堂先生于江苏省国术馆任副馆长期间(1930年——1931年)秘传于陈健侯先生的。
至于《太极拳学》,是在1919年(民国七年)出版的,共98式。
在江苏省国术馆向师范班和露天班学员传授的太极拳就是这98式。
(但并非孙禄堂亲授,而是由孙禄堂的弟子传授的) 由此可见,三十六手确实早于97式,但晚于98式。
三十六手与97式在大动作上确有相似之处,三十六手的小动作和暗手很多,若去了卍字手和这些小动作确似相同的。
例如,懒扎衣,若去了卍字手、穿掌等小动作,就与97式的懒扎衣相似了。
6、三十六手太极的演练者合手时,双手合紧,近似“阿弥陀佛”状,与开不过肩,合不过脸的孙门开合手出处较大。
三十六手的开合掌与现在流行的孙太极开合手确乎不一样。
他要求两掌相对成立掌,手掌坐腕与小臂成90度,小臂与地面平行。
开掌时,掌指先开,掌根后开,开至乳根;合掌时,掌根先合,掌指后合,合至胸前。
开合手练到上乘功夫,是要凭内气来冲开手掌的,大约只能开出1厘米。
7、演练者挺胸收腹,和我孙门身法出处较大。
三十六手在身法上要求立身中正,既不挺胸亦不腆腹。
动作时须配合呼吸,吸气时,气由胸而腹做到劲气充沛;呼气时,劲气外吐。
练拳时要求“气宜鼓荡”。
所谓“挺胸收腹”可能是图照视觉上的差错。
一位孙式太极爱好者,不远千里,前来考察。
考察后,他说,图片与演练者的实际表现确有出入。
演练者穿的是白色练功服,摄影者角度没有选好,从而告造成了照片与实际演练的形象有视觉上的差异。
8、演练者出现了近似于弓步的弓箭步,在步伐上与孙门开合活步,出处较大。
孙门的开合活步与弓步并不矛盾。
如单鞭时的侧弓步、云手过程中的侧弓步、弯弓射虎时的弓步等在三十六手和现在流行的孙式太极中均有。
但三十六手中的下势和三通臂的动作过程中有弓步,这与现在流行的孙式太极确实是不一样的。
9、尽管说明很详细,但还有一些地方,看不明白,能否增加一些图片与说明?
现在已有264幅照片,如果每一动作都要拍一张照片,至少要增加一二倍。
陈健侯先生生前曾说过:“我这拳即使拍成上千张照片,也难以把它全部表现出来的。
”他一再强调学此拳必须口授心传。
我们把它用图文来表达,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过,学者可根据图文,学个大概,至于一些细节,必须面授。
如托肘、抹肘,化腕子等小动作,用图文很难说清楚。
当然,如果有可能,我们也是可能尽可能再补充一些图文,以进一步减少学习者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