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德育与学生积极人格的建构策略

合集下载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提升与人格塑造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提升与人格塑造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提升与人格塑造作者:许晶晶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9年第02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是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亦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双重指向。

通过开展古诗词教学,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够得以提升,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

审美教学是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美学理论,使用美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验美感,并且经历道德的洗礼。

高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诗词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诗歌之美,并且逐渐发展创造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提升中国古詩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精练、表意深远。

无论是表达情感、展现意境、叙述事件亦或是描绘景致等均以凝练的文字予以充分、饱满的表述,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趣。

第一,学生感知诗意是提高审美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于情感的熏陶,以自身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与热爱,调动浓烈的学习氛围,使古诗词作品跃出课本,构成情境。

如在《蜀道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噫吁嚱”这一语气词,作者以夸张的惊叹词作为诗歌发端,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在激情澎湃的朗读中,学生对蜀道的高峻陡峭和作者气吞山河的豪情有了深入了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知文字中的诗意和情感,获得感情熏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这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第二,学生多元理解是提高审美的方法。

古诗词是含蓄缠绵、回味无穷的,如果没有想象力的积极参与,如何能够体会到古诗词“意在言外”的美妙之感?在古诗词教学中,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至关重要,进入诗歌的意境要靠它,充实作品“留白”要靠它,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在讲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时,引导学生想象相关的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诗歌作品中的美感要素,这样可以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德育的诗意精神

德育的诗意精神

“ 追求 新奇体验 、追 寻非 凡意 义 和价值 而不盲 从 附
和的 ‘ 心灵 习惯 ’与精 神面貌 ” I 】 ,是 德育追 求 创新 、追 求崇高 、追求 自主 的基础 与主观条 件 ,浪 漫性 的理想 诉求有 利 于 激活 学生 超 越现 实 的渴 望 ,
有 利于 营造 学生充 满理想 的心理态 势和崇 尚独 立 的
的… ,依 据过 程思 维理 论 ,德 育 的 浪 漫性 主 要 指
其二 ,运 用浪 漫性 生成德 育 的高 尚性 。浪 漫性
基金项 目: 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20 德育的现代维度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策略” ,课题编号 : 7J 705 。 0 SB 10 1
收 稿 日期 :20 0 9—0 6一l 8
育有 着得 天独厚 的作 用 ,德 育 的诗意 强调运 用浪 漫
性发展 德育 的情境 性 ,德 育 在本 质上 是 情境 性 的 ,
它关 涉人 的价值 和意 义问题 ,必 须和 某种情境 联 系 起 来 才能被 人理解 ,创 设 富有真 感情 与真景 物 的情
境 是 实现德 育和谐 的重要载 体 ;浪漫性 是人 的精神
会在倾听中疏导 , 在服务中引导,在互动中倡导 ,
育提 供积 极 、可靠 、真 实 的精 神 资 源 和发 展 路 径 ,
在涵 养 品性 、发 展生命 、达 成教 化等诸 多 方面为 德 育 的健康发 展提供 一个 精神 视野 ,成 为德 育培养 和 谐心 灵 的 旨趣 、健全 生命 的 旨归 ,成 为德育 走 向现 实理 想和人 性深 度 的标尺 。 浪漫性 发展德 育 的和谐 性 。 怀特海 认 为 :一个 基本 的学 习行 为应 首先包 含 浪漫性 阶段 ,不 重视 浪漫性 阶段 的教育 是没 有活 力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第41卷第2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V o l.41N o.2 2021年4月J o u r n a l o fH u a n g g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21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刘月新(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严重危机,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㊂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建构现代理想人格㊂他们以康德的美学理论为参照,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创建了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范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丰富知识㊁高雅趣味与自由意志的人格主体,以此促进国家的现代化㊂但在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与张力,导致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现代美学的异化与扭曲㊂关键词:知㊁情㊁意;中国现代美学;理想人格;建构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020(2021)02-0078-06收稿日期:2020-10-29D O I:10.3969/j.i s s n.2096-7020.2021.02.13作者简介:刘月新(1962-),男,湖北天门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㊂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新诗理论批评中的古典诗词话语研究 ,项目编号:20D028㊂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问题,儒家和道家都从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㊁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出了理想人格达成的路径㊂儒家为了维护社会的道德 政治秩序,建构了 文质彬彬 内圣外王 修己以安人 的理想人格范式,塑造了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㊂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理想人格范式遭遇了严重的文化危机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主要由中国现代哲学㊁教育学㊁伦理学㊁美学和文学艺术来承担㊂中国现代美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使命,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㊁鲁迅㊁朱光潜㊁宗白华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落实到现代人格的养成㊂他们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为基点,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提出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理论范式㊂本文将以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具体探讨一下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关联㊂一康德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对知㊁情㊁意三者的明确区分,为美学划定了范围和界限㊂知㊁情㊁意作为人类心智结构的三种基本要素,与人类最高的价值范畴 真㊁美㊁善相对应,知性求真,情感求美,意志求善㊂但在古典时代的文化系统中,三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如柏拉图的理式就是真㊁善㊁美的统一,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真㊁善㊁美的来源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改写了传统美学的版图,立足于审美经验来研究美学,趣味㊁情感与想象力成为美学关注的焦点㊂但由于经验主义美学否定了审美判断的先天理性原则,使审美判断丧失了先天的普遍有效性㊂康德从先天的理性原则出发对经验主义美学进行了改造,在理性原则与审美经验之间建立关联㊂他根据人类知㊁情㊁意的心智结构,划分出了知性㊁判断力和理性三种能力,与真㊁美㊁善相对应,并为其确立先天的依据㊂自此之后,西方现代文化就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领域:即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现代科技领域㊁审美-艺术领域与伦理领域,美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㊂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在 五四 前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潮流密切相关㊂贺麟先生指出,康德的知识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要讲科学的认识论就要涉及康德的知识论㊂康德的实践理性讲意志自由,也同中国当时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相关㊂事实上,康德的哲学与美学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哲学,而且对伦理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和美学等学科都有深远影响㊂ 五四 前后是中国现代美学崛起的时期,蔡元培㊁王国维与梁启超等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坚持思想启蒙与教育救国的宗旨,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学说为指导思想,希望从知识教育㊁审美教育㊁意志教育三个方面塑造国民完整的人格,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础㊂蔡元培最初是通过日本学者的著作来了解康德的,早在1901年,他就将日本学者井上圆了的‘佛教活论“节译为‘哲学总论“,从中知晓了知㊁情㊁意理论㊂该著作将康德哲学与佛教哲学相贯通,认为宇宙由物㊁心㊁神三部分构成,与之对应的是学问是理学㊁哲学与神学㊂理学研究物理世界,神学研究宗教信仰,哲学探究无形之心性,而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之心象的学问㊂ 心理学虽心象之学,而心象有情感㊁智力㊁意志之三种㊂心理学者,考定此各种之性质㊁作用而已,故为理论学㊂其说此各种之应用者,为论理㊁伦理㊁审美之三学㊂伦理学说心象中意志之应用;论理学示智力之应用;审美学论情感之应用㊂故此三学者,为适合心理学之理论于实地,而称应用学也㊂其他有教育学之一科,则亦心理之应用,即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㊂ [1]357井上圆了分析了现代学科分类的理论依据,认为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心理规律的理论科学,可以细化为论理学㊁伦理学㊁审美学,论理学研究人的思维法则,伦理学研究人的意志行为,审美学研究人的情感活动㊂教育学是心理学的具体运用,研究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㊂此后,蔡元培又翻译了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录“,这一著作对知㊁情㊁意的分界与联系也有清晰的说明,认为知㊁情㊁意的教育以 人心之发达㊁知识之开发为目的[2]94㊂井上圆了这两部著作对蔡元培教育学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了他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㊂留学德国之后,蔡元培更深入地研究了康德哲学与美学㊂他在‘哲学大纲“(1915年)中说: 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与科学之属于知见㊁道德之发于意志者,相为对待㊂科学在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㊂ [3]339在蔡元培看来,只有知㊁情㊁意的发达才能为人建立一个真㊁善㊁美相统一的世界,促进人意识的全面发展㊂在‘康德美学述“(1916年)中,蔡元培进一步指出: 康德既作纯粹理性评判,以明认识力之有界;又作实践理性评判,以明道德心之自由㊂而感于两者之不可以不一致,及认识力不可以不受范于道德心,乃于两者之间,求得所谓断定力者,以为两者之津梁㊂ [3]506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断定力(审美判断)是联系认识力(纯粹理性)与道德心(实践理性)之间的中介,是沟通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㊂这一理论正是蔡元培理想人格观念形成的基础㊂王国维也是借助康德的知㊁情㊁意来阐述理想人格培养的㊂他在‘汗德之哲学说“中指出: 理性现于知㊁情㊁意三大形式中,而理性之批评亦必从此分类㊂故汗德之哲学分为三部:即理论的(论知力)㊁实践的(论意志)㊁审美的(论情感)㊂ [3]298他将知㊁情㊁意作为理想人格建构的指导原则,在‘哲学辨惑“中说: 今夫人之心力,有知力,有意志,有感情㊂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㊂哲学实综合此三者而论其原理者也㊂教育学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谓教育学上之理想即哲学上之理想,无不可也㊂ [4]4王国维认为,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指引了教育的方向㊂教育就是要从知㊁情㊁意三方面着力,以培养真㊁善㊁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㊂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进一步指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㊂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㊂ 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发达的身体和完整的精神,精神又分为知㊁情㊁意,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此三德㊂ 故教育时,亦不能加以区别㊂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㊂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也㊂ [4]57-59王国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美学史上系统提出了人㊃97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的全面发展问题,确立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㊂认为美育不仅能够让人摆脱一己之利害,使情感步入高尚纯粹之域,还能促进智育与德育的完善,与蔡元培的思想基本一致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系统地提出了 新民说 ,从公德㊁私德㊁自尊㊁合群㊁自由㊁权利㊁自治㊁国家精神㊁进取精神等方面阐述了国民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将国家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健全人格培养的基础上㊂他指出: 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一群之内者也㊂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尊敬,然后足以自存㊂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世所不齿㊂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㊂ [5]87他的‘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一文糅合康德的道德哲学㊁中国佛学和阳明心学,以启迪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意志,促进国民民族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觉醒㊂后来,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孔子之人格“等文章多次提及知㊁情㊁意与人格培养的关联,阐述了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同蔡元培与王国维等人一道奠定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学说的思想基础㊂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之后,范寿康㊁李石岑㊁宗白华㊁朱光潜㊁丰子恺等受到康德影响的美学家都顺着这一思路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出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先河,将理想人格的塑造视为现代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使美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二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虽然是沟通认识与道德㊁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但他更看重审美的独立性,在三者之间划分了明确的界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独立和艺术自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㊂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后,促进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㊂但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等美学家受到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更重视知㊁情㊁意的统一,没有将审美看作是一个与认识和道德无关的领域,而是强调审美对认识和道德的促进作用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道德人格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审美只是培养道德人格的途径㊂他认为: 夫人类共同之鹄的,为今日所堪公认者,不外乎人道主义, 而人道主义之最大阻力,为专己性㊂美感之超脱而普遍,则专己性之良药也㊂ [3]340要培养国民的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感,审美教育是最重要的辅助,因为审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能够使人摆脱一己之私利㊂早在1902年,蔡元培就在‘师范学会章程“中指出,师范学会的宗旨是 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 [1]385㊂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大力推行新式教育,认为国家强盛的基础是国民健全人格的培养,他说: 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㊂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㊂ [6]12完成国家强盛这一伟大使命的基础是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㊂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教育划分为专制时代之教育与共和时代之教育,专制时代之教育隶属于政治,为现实世界服务,共和时代之教育超越于政治,使人通达理想之境界㊂他从康德哲学中寻找理论依据: 盖世界有二方面,如一纸之有表里:一为现象,一为实体㊂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故以造成现世幸福为鹄的;实体世界之事为宗教,故以摆脱现世幸福为作用㊂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㊂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㊂ [3]12他将康德的现象界与本体界二分的学说贯彻于教育思想之中,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引导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以理想精神来引领现实世界,而审美是沟通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㊂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摒弃了西方 外在超越 的宗教之路,坚持中国传统 内在超越 的审美之路,希望通过审美使人从现实世界超越到理想世界,从现实之我通向理想之我,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㊂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主张审美独立的第一人,他批判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功利主义传统,将美描述为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 与 无用之用 ,反对美与艺术对道德与政治的依附㊂但王国维并没有走向绝对的审美独立论,而是在坚持知㊁情㊁意统一的基础上突出了审美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㊂他对当时国人沉溺于鸦片的恶习进行了心理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不是知识的缺乏与道德的堕落,而是感情与心灵的空虚, 自国民之方面言之,必其苦痛及空虚之感深于他国民,而除鸦片别无所以慰藉之之术也㊂此二者中,后者尤其最要之原因㊂ 故禁鸦片之道,除修明政治,大兴教育,以养成国民之知识及道德外,尤不可不于国民之感情加之意焉㊂[4]23-24㊂与蔡元培美学观浓厚的道德色彩不同,王国维的美学观具有较强的人生论色彩,将审美作为拯救人生的良药㊂但㊃08㊃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他们都认为现代教育要以人格培养为中心,是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统一,而审美教育处于核心地位㊂梁启超也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是健全人格的养成㊂他在‘为学与做人“中指出: 人类心理,有知㊁情㊁意三部分㊂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 三达德 智㊁仁㊁勇㊂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㊂ [7]27他对民国初年的教育现状极为不满,认为知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洞察宇宙人生的 总体的智慧 ,不是传授琐碎的知识,情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与高雅的趣味,意志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㊂梁启超尤其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㊂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㊂ [7]42他对当时盛行的 科学主义 人生观提出了批评,认为情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大力倡导艺术教育,主张用文学㊁音乐和美术来培养人的情感和趣味,陶铸艺术化的人生㊂梁启超所理解的艺术化的人生具备如下特点:第一,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㊂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㊂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㊂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㊂美术的功用,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的,令没趣变为有趣㊂ [7]12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契合中,超越现实生活的平庸和麻木,构想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使生活趣味化和审美化㊂第二,艺术化的人生是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宇宙境界㊂梁启超眼中的 我 是普遍的精神之我,一个人的 我 和千千万万人的 我 ,乃至和古往今来无数人的 我 ,甚至整个宇宙都是相通的㊂第三,艺术化的人生是积极进取㊁刚健有为的人生㊂梁启超反对功利主义人生观,声称自己的人生观是以 责任心 和 兴味 为根底的,坚持 知不可而为 与 为而不有 的统一㊂ 责任心 就是 知不可而为 ,不计成败得失,为社会和人类尽一份责任㊂ 兴味 就是 为而不有 ,以超越的态度对待一切,享受生命的过程㊂梁启超所倡导的艺术化的人生以趣味和情感为主导,以知识和意志为两翼,他所理解的知识主要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超越专业知识之上的 总体的智慧 ,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㊂他所说的意志是指顽强的生命力和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㊂它要求人超越自我的利害得失,从无限的宇宙时空来认识自我,激发顽强的生命意志,以 为而不有 的态度面对人生㊂这种人生观建立在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基础上指向理想人格的塑造㊂三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也存在融通的可能,这就是对人的心性与心智的塑造㊂中国现代美学家以康德美学来改造儒家的人格学说,使其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型,同时也促进了康德美学的中国化㊂在融合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人格学说的具体路径上,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有所不同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偏重于道德人格,他将传统的道德范畴 良心 分解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他说: 良心者,该智㊁情㊁意而有之,而不可囿于一者也㊂凡人欲行一事,必先判决其是非,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智者也㊂既判其是非,而后有当行不当行之决定,是良心作用之属于意者也㊂于其未行之先,善者爱之,否者恶之,既行之后,则乐之,否则悔之,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情者也㊂ [3]154良心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范畴,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智是良心中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意是良心中推动人行为的决断力,情是良心中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三者的统一是人格养成的关键㊂蔡元培对 良心 的阐释不仅借鉴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而且与王阳明 致良知 与知行合一 的学说相通㊂王阳明认为 良知 是包容一切的 心之本体 , 良知 的展开是 知行合一 ㊂ 良知 是人先天向善的本性,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使之彰显㊂他指出: 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㊂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㊂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㊁渊了㊂ [8]109蔡元培也认为 良心 是人先天的向善倾向,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成长发扬㊂他说: 盖人之初生,本具有可以为良心之能力,然非有种种经验,以涵养而扩充之,则其作用亦无自而发现,如植物之种子然㊂ [3]155-156蔡元培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将 良心 说细化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赋予其更丰富的思想内涵㊂也使知㊁情㊁意与儒家心学相对接,用以指导现代的知识教育㊁㊃18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化㊂王国维的理想人格学说偏于审美人格,他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孔子的审美理想㊂他认为,孔子的人格学说建立在对现象界体察的基础上,他从日月代谢㊁昼夜变迁㊁四时推移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天道㊂人只有体察 天道 ,明确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才能知晓 天命 ㊂但孔子并非一个受 天命 摆布的宿命论者,而是强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㊂ 盖孔子由知,究理,依情,立信念㊂既立之后,以刚健之意志守之,即 知 情 意 融和,以为安身立命之地㊂以达 仁 之观念㊂盖 仁 与 天 即 理 ,同为一物㊂故孔子既合理与情,即知道,知体道,又信之以刚健之意志,保持行动之,是以于人间之命运,生死穷达吉凶祸福等,漠然视之,无忧无惧,唯道是从,利害得丧,不能撄其心,不能夺其志㊂[4]117人只有体察 天道 ,知晓 天命 ,才能树立达观的生命态度,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㊂王国维进一步指出: 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于欲知㊁情㊁意融和之前,先涵养美情,渐与知情合而锻炼意志,以造作品性㊂于是始知所立,和气蔼然,其乐无极,是即达仁之理想,而人格完成矣㊂ [4]146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立德,而德依赖于知㊁情㊁意的融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体现了这一追求㊂ 诗,动美感的;礼,知的又意志的;乐,则所以融和此二者㊂ [4]147诗能激发美感,感发性情,礼既是一种知识,又是约束道德行为的规范,乐的作用是协调情与礼的关系㊂孔子通过诗教㊁礼教㊁乐教涵养人格,使人进入审美与道德相统一的理想境界㊂ 此时之境界: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一人如此,则优人圣域;社会如此,则成华胥之国㊂孔子所谓 安而行之 ,与希尔列尔(席勒 引者注)所谓 乐于守道德之法则者 ,舍美育无由也㊂ [4]157-158席勒认为 自然的人 要成为 道德的人 ,必须先成为 审美的人 ,将审美作为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㊂王国维也认为美育是解决人格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键,他以康德与席勒的美学理论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孔子的美育思想,提出了人格培养的具体路径㊂梁启超直接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孔子的知㊁仁㊁勇对应起来,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者的完满状态就是 三达德 ㊂ 知 包括基本常识㊁专业学识和 总体智慧 ㊂ 总体智慧 就是人生智慧,即人能够认识宇宙之 天道 ,明辨人生的意义和方向㊂ 仁 是指 普遍人格之实现 ,即人在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格, 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别无二致㊂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 仁者 ㊂ [7]28-29仁者不忧是一种审美境界,是情感的艺术化和趣味化,不拘泥于个人的成败得失,以超越的态度看待宇宙人生㊂ 勇 是指一种光明磊落㊁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谓 虽千万人,吾往矣 ㊂ 勇者 具有独立自由的意志,坚强果敢的性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面对成功与失败泰然处之㊂孔子的知㊁仁㊁勇 三达德 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现代教育应该弘扬这一品格,以此为基础,从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塑造国民的现代人格㊂四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之所以被中国现代美学家所看重,是因为这一理论探究了现代知识主体㊁审美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建构,契合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需要㊂知识主体面对现象界,道德主体面对本体界,情感主体是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㊂要重塑人的心智结构,改变人的意识和行为,使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最好的方法是从审美与情感问题入手㊂他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强调了审美的独立性和普遍性,认为审美能够让人的情感与心灵获得自由,增进人的共通感与普遍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㊂这一思想被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等美学家所接受,并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现代 无用之用 或 不用之用 的美学观㊂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接受康德美学的,他们对康德的美学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选择康德美学的一鳞半爪加以发挥,希望以审美达到改造世道人心的目的㊂中国现代思想史家林毓生指出,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第一代㊁第二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特征, 那就是要振兴腐败没落的中国,只能从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着手㊂ 他把这种 强调思想和文化的改革应优先于社会㊁政治和经济的改革 的观点称之为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㊃28㊃。

德育的诗意精神_顾瑾

德育的诗意精神_顾瑾

2009年第6期 现代大学教育 德育寻径基金项目: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德育的现代维度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策略 ,课题编号:07S J B710051。

收稿日期:2009-06-18作者简介:顾瑾(1965-),女,江苏阜宁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德育原理与学科教学;盐城,224002。

德育的诗意精神顾 瑾摘 要:诗意是人性的天然领域和精神原型,诗意也是德育的应然追求和可靠路径,诗意创设了德育与人性的通感地带。

德育的诗意精神强调:运用诗意本质为德育赋能,用诗意的浪漫精神增进德育的和谐性、自由精神催生德育的主体性、理想精神提升德育的超越性;加强德育对诗意人性的维护与培养,遵循情感逻辑,发展能够重拯诗意乾坤的德育,培育诗意思维,增强学生诗意地把握世界的能力;德育诗意的价值现实还在于生成学生的诗意生命形式,改善当代普遍的精神境界,延展德育与人的生命向度的适应性,提高当下德育的人性魅力和效能。

关键词:德育;诗意;人性;和谐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6-0077-05 任何德育的建构,都是以一种人性的假设作为逻辑前提的,德育的诗意精神强调:诗意是人性的天然领域和精神原型,用诗意可培育良好的生命感觉,创造和谐的社会人生;用诗意表征人性的强弱、精神生活的是否完满,可不断将学生带进完整的精神结构,带进敞亮自由的生活;诗意是德育的应然追求,用诗意的浪漫精神、自由精神、理想精神加强德育的创新,用诗意的情感逻辑、诗意思维端庄学生的精神取向,关怀师生的现实心灵关系,可延展德育与人的生命向度的适应性,提高当下德育的人性魅力和效能。

诗意:德育的本质力量诗意以其特有的浪漫性、自由性、理想性为德育提供积极、可靠、真实的精神资源和发展路径,在涵养品性、发展生命、达成教化等诸多方面为德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精神视野,成为德育培养和谐心灵的旨趣、健全生命的旨归,成为德育走向现实理想和人性深度的标尺。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名单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名单
学 山西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备注 招标 招标 招标 招标 招标 招标 招标 招标 委托
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以北京为中心的当代中国教育学口述史研究
英国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历史演进研究
第 1 页,共 36 页
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课题名称 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变迁研究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性评价研究 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研究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
课题类别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工作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省教育厅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央电化教育馆 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 心 山东师范大
新疆农牧区维哈民族13-15岁学生体质下降干预对策研究
姓名 马红宇 聂衍刚 莫书亮 吴键 周爱光 赵慧宁 王斌 车丽萍 汤长发 武杰 王芳芳 袁南辉 陈明选
课题批准号 BBA090066 BBA090067 BBA090068 BLA090069 BLA090070 BLA090071 BLA090072 BBA090073 BLA090074 BLA090075 BBA090076 BCA090077 BCA090078
备注

初中“诗意校园”特色创建实施方案(二篇)

初中“诗意校园”特色创建实施方案(二篇)

初中“诗意校园”特色创建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阅读与积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化精品,是真正的基本功。

学写中华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为重要。

为此学校开展“诗意校园”特色创建工程,不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特色创建的实施目标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校旨在通过诵读古诗,撰写诗词,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以品格的熏陶为首要目的。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植民族精神,建构正确的人生信念。

三、特色创建的实施过程“诗意校园”特色创建的实施过程按照“前期策划、中期推行、后期比赛”三个阶段运行。

前期策划阶段:进行宣传发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诗意校园的整体目标和构想。

将中华诗词诵读与创作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制定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与具体举措。

每个班级要制订相应的经典诗文诵读与创作计划,鼓励学生自主制定诵读创作计划。

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介绍中华诗词诵读与创作的目的、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请家长配合督促指导检查,同时也请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榜样。

中期推行阶段:积极营造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华诗词诵读与创作活动”,如诵读讲座、诵读比赛、创作成果展示、编纂刊印诗词作品等,以活动促创作。

以诵读促学习,以学习促熏陶,师生共同参与,掀起诵读与创作中华诗词的热潮,并在此基础上交流总结活动情况。

1、确立创建的策略:(1)确立一个核心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道德和价值的支撑,那么科学越发达,人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可能越大”,这说明德育对人类起着重要作用,是做人之根。

构建诗韵校园

构建诗韵校园
(四)、视角聚焦主题文化特色活动
我校主题文化特色活动有“大爱”序列、书香序列、健康序列、素养序列。围绕主题--“大爱”教育,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爱心抚慰震灾创伤》、《南京解放60周年大队主题会》等活动;围绕主题---书香教育,开展了《沐浴阳光,品味书香》、《阅读节》、《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围绕主题--健康教育,开展了《碧波显身手--人人学游泳》、《我健康、我快乐--阳光伙伴》、《阳光体育在行动——安利钮崔莱健康跑》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安利钮崔莱健康跑”活动,我校同学和世界冠军王军霞一起进行了趣味接力,他们获得了王军霞亲笔签名的纪念衫;围绕主题---素养培育,开展了《学法用法 见义智为”》、《五月的鲜花》、《迎新年素质教育十大系列展演》、《“金孔雀”艺术节》、《“虎凤蝶”行动》等活动。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催生了师生奋发进取,创造佳绩的豪情,更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的精神,给诗韵校园建设注入了生命活力。
(三)视角聚焦同伴互助的“诗韵课堂”பைடு நூலகம்
我们借鉴“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老师的思想、开展了“诗韵课堂”案例研究。制订《“诗韵课堂”二十条》对教师课堂听、说、读、写的指导用语提出了要求,力求简洁、优美,赏识、有启迪性。我们首先从语文教研组的案例研究入手,逐步推行到数学组、英语组、综合学科组。规范用语,规范板书,结合情景创设,美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关注学生语言生命力的发展。通过研究课研讨、示范课引领、互听课深化从实践中获得“草根”经验。通过“诗韵课堂”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老师之心。我校许多教师所撰写的案例、叙事、教学设计,在区、市、省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好成绩。“诗韵课堂”的研究丰富了构建“诗韵校园”的内涵。
二、课题的界定
诗韵校园: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旨,以课外民族特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诗韵激发作为抓手,积极打造诗为品、诗为情、诗为美、诗为味的校园文化特色。这里的“诗韵校园”包含二个层面:

教学经典诗文 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经典诗文 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经典诗文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教学经典诗文,在学习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下面是几篇经典诗文,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活动。

一、《论语》中的经典诗文
1.《学而篇》
有教无类,关注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成长。

可以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给予个体化的指导和关注。

2.《为政篇》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为政之才。

通过讨论“君子之行”,引导学生认识到君子的品质和行为,激发学生对于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二、唐代经典诗文
1.杜甫的《登高》
语句简练明了,表达了人们追求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的情感。

通过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崇高的品德追求,并通过学习杜甫的作品来培养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可贵。

1.苏东坡的《赤壁赋》
通过这篇赋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2.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通过诗文表达对兴盛时期的政局和社会风貌的呼喊,以此引导学生对社会文明的思考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感到欣慰和自豪。

以上仅列举了几个经典的诗文,通过这些诗文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和创新,使德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立德树人”视域下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立德树人”视域下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立德树人”视域下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1. 引言1.1 研究背景“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逐渐被引入学校教育中,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古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审美、思维等多方面的素养,对中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探讨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古诗词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具体实践和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结合古诗词教学与人格培养的探讨还相对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探索有效的结合方式,为推动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的有机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研究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表达,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和人格培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诗词作为精神食粮,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情感修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古诗词,中学生可以感悟到文化传统的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古诗词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在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通过研究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可以深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认识,促进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古诗词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旨在为中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研究_1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研究_1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研究发布时间:2023-01-03T06:22:44.8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7期作者:王春艳[导读]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王春艳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柳洲东路分校 210031摘要: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意义重大。

教师就应通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开展,来积极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在其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获得自身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等。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古诗词教学;育人;策略为了更好地迎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应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引,积极地进行语文课程人文性学科特点以及古诗词育人内涵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将古诗词教学的育人功能渗透到具体教学实践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使学生能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获得德育的引导,在古诗词教学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铺就坦途。

一、应积极树立德育渗透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贯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作为当前学校教育中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从德育教育的角度促进学生良好成长与发展。

因此,在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应转变以往功利性的教学思想,不再片面注重古诗词知识的传授,而应在德育渗透教育意识的指引下,积极地进行古诗词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以及道德内涵的渗透,以此从德育、智育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首先,教师应对德育渗透教育给予充分的关注。

在以往功利性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只注重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及德育素养方面的发展相对忽视,这就错失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时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树立良好品格——从诗歌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树立良好品格——从诗歌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树立良好品格——从诗歌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品格是人的精神面貌,是人的灵魂。

一个人的品格好坏,决定了他将来的成就和人生的价值。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品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饱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感,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好途径。

本文将就诗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如何从中提炼出品格教育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诗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有着优美的韵律感和艺术表现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通过情感表达、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从而提升其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

2、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诗歌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见证。

通过学习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使其逐渐具备优秀文化素养。

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语言精美、优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学习诗歌可以让学生领悟诗人的表达技法和言语艺术,学习词汇、短语、句型等语言知识,提升其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从诗歌中提炼品格教育的内容诗歌是人们表达情感、展示思想、反映人生、唤起情感的重要艺术载体。

从诗歌中可以提炼出丰富的品格教育内容,将这些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格观念,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

1、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学作品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情怀。

教育者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作者通过语言、意象、情感等方式所表达的爱、善、美等人性关怀,从而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2、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诗歌中常常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些思考大多激励人们向上向善。

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读懂这些思考,鼓励其勇攀高峰,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古文诗词与小学生的人格素养培养

古文诗词与小学生的人格素养培养

古文诗词与小学生的人格素养培养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古文诗词更是文化的瑰宝。

传统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方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接触和学习古文诗词有助于他们的人格素养培养,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又可以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

本文将探讨古文诗词对小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审美情趣古代文人诗词中表现出的精妙意境和深邃情感,能够开拓小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

古文诗词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描写,让孩子们感受到美与真、善、美的融合。

例如《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展示了壮美景色,又启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学习古文诗词,小学生能够在审美中感受到美好,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

二、培养优秀品格古文诗词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小学生的品格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强调自我修养和忠诚奉献。

通过学习古文诗词,小学生可以接受到这些崇高的价值观,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品格。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导孩子们要志存高远,不断自我反省,追求卓越人格。

三、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古文诗词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代文人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常常通过运用巧妙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绘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小学生通过学习和模仿古文诗词,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学习《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更能够锻炼他们运用更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古文诗词的人格素养?(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者可以打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展示古文诗词的美感和魅力,激发孩子们对古文诗词的兴趣。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古文诗词朗诵活动,让小学生亲身感受古文诗词的韵味。

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和解读古文诗词,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小学古诗词教学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小学古诗词教学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小学古诗词教学德育渗透策略研究摘要:古诗词中,会包含诸多有着德育价值的材料,可以给小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是用来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中心,并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把古诗词的德育资源最大化利用,提升这些素材的育人效能,俨然是本次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以,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德育渗透策略开展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德育;渗透策略一、深入开发古诗词的德育资源首先,应关注诗词德育意蕴资源开发的终极目标。

不可否认,古诗词的德育教育,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实现德育目标。

而这一目标,往往和古诗词教学目标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内在关联。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依照整个学科的部署来安排。

但是,古诗词教学本身就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未必就是简单的对教学内容的叠加。

古诗词教学除了包括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之外,同时也渗透了审美意蕴、哲学意蕴、艺术意蕴等。

在教学中,对比德育意蕴之后,容易发现这些意蕴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因此,不管在德育意蕴开发或者是在从事实际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要认真分析,并且要把握好度,可依照一定的尺度做到“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不能超过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换句话说,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德行培养而对其内部特征不是特别关注,不应该把古诗词的教学简单视为道德教育的课程。

第二,应关注诗词德育意蕴资源开发的融合性,通过分析来促进各种意蕴的融合。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含义,其展现的德育意蕴未必是通过一个地方表现出来。

在上面,我们提到的德育意蕴,详细包括了多个方面,如:国家情感、乡土教育观念、传统文化观、审美情趣等,可以说有着多种多样的特点,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其中,更加表达了深刻的含义,而一首诗中展现的德育意蕴也不只是通过一个方面表现出来,因此应该对其融合的多层次、多维度等有所关注,从而把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展现出来。

二、创境促德,优化完善古诗词教学方法第一,经由“读讲结合”,直接对传统的教学中的“以读代讲”、“以讲代读”等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谈诗词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

谈诗词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

谈诗词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诗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将诗词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其道德修养和情感品质。

本文将从诗词文化教育的意义、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以及实施策略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校开展诗词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诗词文化教育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和独特韵味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其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诵读、欣赏和理解经典诗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

3.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

经典诗词中渗透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生智慧,学生通过学习诗词,能够领悟其中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其道德修养和情感品质。

4.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通过诗词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

二、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1.制定诗词文化教育发展规划。

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诗词文化教育的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开展诗词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2.开设诗词文化课程。

学校可将诗词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文学课程等教学内容中,通过诵读、欣赏和解读经典诗词,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能力。

3.举办诗词朗诵比赛。

学校可以组织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朗诵经典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魅力。

4.组织诗词文化体验活动。

学校可通过举办诗词诵读大会、诗词文化展览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诗词文化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5.编撰诗词文化读本。

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一些可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诵读诗歌、演唱古诗歌、朗读古文,或者让学生进行口头表演、写作活动等等。

通过积极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解读诗歌背后的道德情感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感,教师可以对这些情感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含义。

例如,可以讲解古人对家庭、友情、爱情、国家等重要关系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其中所体现的道德原则和情感态度。

三、启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古诗文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深刻道德内涵的古诗文,加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并鼓励学生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

四、启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人的志向理想、物质追求、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古人的价值选择和道德标准,以及这些选择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古诗文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等,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追求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引导学生培养优良的品德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作品,如《离骚》、《饮中八仙歌》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其中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境界。

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和感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忠诚正直、勤奋努力等优良品德。

浅议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浅议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浅议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

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为学生展现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一面,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民族意识。

因此,本研究首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其次对如何开展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健全人格引言众所周知,在古诗文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汉语言知识,更是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历史。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强调在初中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因此,笔者建议授课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讲授相关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培养学生建立民族责任感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能够发现,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分别为:第一、其能够对初中学生的成长起到引导作用;第二、其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思想境界;第三、古诗词教学还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眼界。

以下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一)古诗文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引领作用实际上,在青少年时期孩子受到的教育会对其日后的成长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果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接受了错误的思想观念,那么成年后就容易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

相反,如果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价值导向,那么就能够在成年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强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学优势。

这些伟大的诗人通过文字将自身豁达的胸怀以及积极的心态向世人传递,学生在阅读与学习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古人的积极价值观念,因此,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引导作用。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塑造学生品格与价值观的教育策略品格与价值观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根本保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与价值观的重任。

以下策略可供参考:一、立德树人,课程育人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科教材内容,并通过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熏陶。

开设德育课程:如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导学生了解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道德情操。

二、倡导以人为本,榜样示范教师自身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的行为准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挖掘身边的优秀典型:积极宣传社会各界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激发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

鼓励学生互帮互助:营造团结有爱、互助互爱的良好道德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体验道德的温暖和力量。

三、重实践,体验自我感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将道德要求融入日常行为,将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思考人生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安排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四、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加强家校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一些活动,如绘本阅读、亲子手工、亲子运动等,增进亲子感情,共同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家庭文化。

构建诗意班级实施方案

构建诗意班级实施方案

构建诗意班级实施方案
首先,构建诗意班级需要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在班级的布置上,可以
选择一些温暖的色调,搭配一些绿植和艺术品,让整个班级充满生机和活力。

此外,班级的墙面可以张贴一些美术作品或者诗歌,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意的气息。

其次,构建诗意班级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以在班级中设置一个小小的
诗意角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地阅读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在这里举办一些诗歌朗诵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诗意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同时,班级中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文学作品分享会,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再者,构建诗意班级需要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可以在班级中设置一些
关于诗意人生的标语或者口号,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感受到诗意的力量。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们多读一些优秀的诗歌或者文学作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诗意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构建诗意班级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可以定
期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班级中也可以设置一些心理辅导的活动,让学生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相信可以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班级,让他们在
这个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添上一抹诗意的色彩。

希望全体师生能够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馨、和谐、充满诗意的家园。

以诗文行教化——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分析

以诗文行教化——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分析

以诗文行教化——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由于其特有的哲情境界,文笔优美,内涵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对传统概念、道德观念、理想追求以及其他美德的倡导,而这些美德中最重要的便是德育。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德育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以《诗经》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学,在介绍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传播着以忠孝为主的传统概念,促使既有德行的发展,以及一定的道德观心的养成。

以《诗经》作为列举,许多出色的诗作中渗透着对德育的倡导。

以示范立言,诗中阐述了多种希望德行来激励整个社会共同进步。

《大雅》中,特别有“好士之心乃淳,百姓远从而美”的诗句,形容士大夫心存正义,道德高尚,造成百姓欢心,获得美誉;在《小雅》中,“器慎革以兹安,思前而德厚”这首诗,提出了天下之大,须聚义以安民的建议,号召“思前”仁义,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古代诗歌中的众多诗句,极富德育元素,蕴含着丰富的社会道德和仁爱精神。

其中著名的《九辩》中就有“小敦毋乱,谨守传经,修忠节以纯粹”的内容,告诫人们严守德行,犹如严格摸清传经一样,以坚定的志向去实现精神上的纯洁。

另外,在瞻仰祖先的《离骚》中就有“人君精诚,惟此以报应”的句子,说明精诚以向,用于服务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正确的报答能缔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古代诗歌文学中还有许多以英雄传史的作品,充斥着相当多的德育意味,如《滕王阁序》中提出的“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在《乐府》中,描述了曹公贤行,以及“拔英勒众,在天下为大”的古训,其中包含着作为政府领导者,要认清下属心志,重視个人劳动,遵循公平正义,把尊严、责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此养成忠义之士的德行。

以上,古代诗经。

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德育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

在初中阶段,德育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德育教育是靠学科整合而成的,因此在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中,需要将各个学科的德育内容整合起来。

对于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制定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德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

同时,德育课程还应该融合各个学科的德育要素,达到知识与德育同步发展的效果。

2、明确课程目标。

初中德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素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设计德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初中德育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生活与道德、历史与传统、思想与文化等多个方面。

同时,德育课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既包括课堂讲解、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4、指导方式的选择。

在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中,指导方式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选择了合适的指导方式,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递德育理念。

二、初中德育课程的实施初中德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强调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结合。

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更需要结合实践教育。

初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深深地体悟到德育理念的重要性。

2、注重引导和激励。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阶段,注重引导和激励是很有必要的。

德育教育要注重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帮助他们展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引导。

作为初中德育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非常重要。

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加强习惯和良好行为的教育,由此将德育教育真正地渗透到学生们的生活中。

4、立足于实际情况。

德育教育要立足于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帮助学生练就一颗敬畏自然、珍惜资源的心态。

初中德育教育的建构与实施是需要耐心和努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 一 个 具 有 高 尚道 德 的人 、一 个 拥 有 诗 意 精 神 、科 学理 性 和人 文素 养 的人 是 教 育 的根 本宏 旨。 道德教 育不 应是 枯燥 无味 的说 教 ,不应 是道 德知 识 的灌输 ,更 不应 是 口是心 非 的虚伪 表演 ,而 应是 道 德 知识 的内化 、道德 意志 的磨 练 、道德情 感 的涵 养 和道德 行 为 的实 践 。因此 ,德 育理应 生 活化 、诗 意 域 ,才有 利于促 进 学生积 极人 格 的建构 ,有 利 于培 养整体 的 、全 面发 展 的人 。
体现 实及其 历 史沉积 的超 越 和否定 ,是 对 主体 现实 性 的超 拔 和否 定 ” [ 2 1 。诗 意德 育 注 重 发掘 学 生 的 浪 漫l 生,并 且 因此学 生才 可能超 越 自身 的现 实性 ,才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 目
收 稿 日期 :2 0 1 4 一 O 1 — 0 5

的 ,通 过诗 意言说 的方 式 , “ 在课 内外广 阔的 时空 里 ,让学 生 在诗 意文 化 的熏 陶下 ,涵 养 诗 意情 怀 、
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
真 、求善 、至美 的德育”l 1 ] 。它包含以下几方面意蕴 : 首 先 ,诗 意 德 育 以发 展 人 的 自由性 、浪 漫 性 、 主体 性 和诗性 为逻 辑起 点 ,以促 进学 生道 德 素养 的 问题 ,而培养 人 是一项 复 杂 的系统 工程 ,这 也是 由
2 0 1 4年 4月 第2 6卷 第 2 期
安康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An k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Apr . 201 4
V0 1 . 2 6 N o . 2
诗意德育与学生积极人格 的建构策 略
龚孟伟 一 ,陶 蕾
限制 ,超越 历史 与现 实 的意 向 。即 ,浪 漫性 是 对客
成人 的道 德 。但是 ,人 的道 德 的孕 育 涵养不 是 依赖 于说 教 或意识 形态 的灌 输 的 ,它 主要得 益 于遵 循天
然 的人 性 ,按 照 教 育 的 基 本 规 律 ,营 造 自由 、浪
漫 、诗 意 的氛 围 ,采取 浸入 式 的教 化 方略 ,使 学生 在诗 意 的境界 中驰 骋 自由的心灵 ,生 成理 想 的诗性 道德 ,我们 称这种 道德 教育 为诗 意德 育 。
】】 2
能 在现 实道 德 的基础 上沉 淀 出指 向未 来 性 发展 的 目标 ,所 以人 的浪 漫性是 诗 意德 育超 越 学生 现有 道
极 崇 高 的精 神 、真 挚 朴 实 的情 感 ,采 取 ‘ 设 境 兴
志’ 、 ‘ 以诗 言志 ’ 、 ‘ 比德喻志 ’等形象化手段 ,
化 、人性化 、情境化 ,只有回归诗意德育的生活场 全 面发展 为 旨归 。教育 的根 本 问题是 培养 什 么人 的 人的复杂性决定的。但无论人怎样复杂 ,他都具有
最 基本 的人性 ,如人 的 自由性 ,追求 自由是 人性 中 最 鲜 活 的部 分 ,没有 自由的人 不 是完 整 意 义 的人 , 自由是 人 的发展 的前 提和基 础 。诗 意德 育必 须遵 从 人 的 自由发 展 的路径 ,促进 学生 人性 中 自由性 的发
( 1 .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淮南 2 3 2 0 0 1 ;2 .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7)
摘 要 :诗 意德 育是 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 面发展为 目的 ,通过诗 意言说 的方式 ,让学生在诗 意文化 的熏 陶下 .
涵养诗意情怀 、发展诗性智 慧、形成诗 意品质 、积 淀诗 意语 言的归真、求善 、至美的德 育。学生积极人 格发展 召唤
人高 于其 他生 物 的根本 之处 是人在 社会 化 过程 中生
样学 生才 能在 诗意 的氛 围 中 自由舒 展地 成 长 。诗意 德育 也必须 遵循 人 的浪 漫性 的特点 ,在 人 的精 神世 界 中浪漫性 和 现实性 是人 的双 重特 性 , “ 所谓 浪漫 性 ,是指人 类精 神 中 ,基 于非 理性 因素 的涌动 ,从 主体 精神 生发 、喷射 而 出 ,力 图摆 脱客 体对 主体 的
挥 ,而不是 一 味地强 调道德 的规 范性 和 约束 性 ,这

诗意德育 的丰富内涵
诗意 德育是 作 为与知 性德 育相 对 的概念 而 提 出 来 的 ,它 的人 性 假 设 的 基 础 是 人 的 自由性 、浪 漫
性 、主体性和诗性。我们知道人的未完成性决定 了
人 的无 限发展 的可 能性 ,人 的意义 和价 值不 仅仅 在 于 生物 性 的 自然 存 在 ,更 多 的 是人 的社会 性 发 展 。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十一五”规 划 2 0 0 9 年度教 育学国家一般课题 “ 诗意德育促进学生积极人 格和谐发展 实践案例 与理论 问
题 研 究” ( B E A0 9 0 0 6 3 )
作者简 介:龚孟伟 ,男,安徽 寿县人 ,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教育 学博士,南京师 范大学教 育学出站博士后 ,安徽大学高等教 育研 究所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德育、课程 与教学论研 究;陶蕾,女 , 安徽寿县人 ,淮南师范学院教 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诗意德 育,诗意德育也发挥 着促进 学生积极人格发展 的功 能。实现这种 功能的策略是在 生活的诗 意 中历练学 生的积 极人格 ;建构家庭 、学校 、社会三元融合 的诗 意德 育体 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 自由精神 ,促进诗 意人格 的建构。
关键词 :诗 意德 育;积极人格 ;内涵;策略
中 图分 类号 :G 6 4 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4—0 0 9 2( 2 0 1 4 )0 2—0 1 1 2—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