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的针刺手法
疼痛新疗法-腹针
疼痛新疗法------腹针腹针针刺手法在腹针治疗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
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
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1、针具的选择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苫及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2、进针的深度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
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区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
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3、针刺的手法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
腹针疗法 (2)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腹部针刺来调理身体,帮助治疗各种疾病。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腹针疗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原理腹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腹部有许多与内脏器官相对应的穴位,称为腹部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操作步骤腹针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使腹部暴露。
2.医生根据病情确定需要针刺的穴位。
3.医生用消毒棉球擦拭所选穴位,保持清洁。
4.医生用针管将针头刺入患者的腹部穴位中,刺入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医生旋转针头,进行刺激,刺激的时间和频率也根据病情而定。
6.刺激结束后,医生将针头轻轻拔出,用消毒棉球按住刺口处几分钟,以防止出血。
7.患者可以慢慢起身,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应用腹针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腹针疗法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示例:消化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胃肠道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胃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腹部的相应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可以舒缓支气管痉挛,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增加膀胱的容量,改善排尿问题。
妇科疾病腹针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痛,促进子宫肌瘤的吸收。
注意事项腹针疗法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腹针疗法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进行操作,患者不应擅自进行。
腹式针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一种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新的针灸疗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等优点。
由于腹针的处方具有“处方标准化、辨证条理化”的特点,所以,不仅临床疗效好,而且可重复性强,使针灸学科的科学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腹针疗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不像传统针灸需要产生酸麻胀痛的针感来发挥疗效,腹针是无痛或者只有微痛的治疗方法。
腹针几乎无痛,这样就解决了传统针灸因痛苦而不易被人接受的问题。
腹针疗法疗效好而且作用快捷。
特点是无痛苦,安全可靠,疗效高,周期短,见效快,临床以脑出血,脑供血不足,脑萎缩,脑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植物神经紊乱,更年期综合症,血栓性耳聋、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腰椎增生,四肢麻木,酸困为适应症。
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的定义:一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叫薄氏腹针疗法。
经络学说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重要的中医理论。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经络理论一直科学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发展与完善。
人们还把经络系统广泛地运用于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充分利用经络通调气血,调整阴阳、脏腑的整合功能,使人体这个开放性巨大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维持相对的稳态。
而上述种种,薄智云教授认为都依赖于一个重要的系统——神阙调控系统。
神阙调控系统理论首次提出:经络是先于脏腑和肢体在人体最早形成的系统,经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胚胎发育期,是与人的正常生理同步形成的系统,也有发育期、成熟期和衰老期。
经络分为先天经络和后天经络两个部分,先天经络是以神阙为核心形成的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
腹针的针刺手法
腹部正中线旁开0.5寸,调节阳经气血,为“阳 脉之海”。
3
冲脉
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统领阴阳经气血,为“血 海”。
腹针的穴位定位
中脘
脐中点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下脘
脐中点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气海
脐中点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水分
脐中点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天枢
脐中点旁开2寸。
床实践。
患者准备
患者以舒适的体位躺下,腹针施 术部位应当暴露,避免穿着过于 紧身或带金属纽扣的衣服。
物品准备
腹针,75%酒精,棉签,无菌手套 等。
腹针的施术过程
拔针
治疗结束后,轻轻拔出针,使用棉签压迫 针孔,防止出血。
定位
根据病症和辨证施针的原则,确定相应的 经脉和穴位,并进行标记。
消毒
以75%酒精对皮肤和针具进行消毒。
06
腹针的研究与发展
腹针的理论研究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包括络理论 、气化理论和神阙调控理论等。这些理论为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 依据。
腹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腹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然而,对于一 些特殊病症,如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出血倾向等,腹针疗法并不适用。
关元
脐中点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腹针的刺法种类
浅刺法
针刺深度小于0.5寸,用于治疗神志 病、皮肤病、末梢神经炎等。
深刺法
针刺深度大于0.5寸,用于治疗内脏 病、关节病等。
补法
浅刺轻刺激,用于补养气血。
泻法
深刺重刺激,用于祛邪浊。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4、頸椎病:中脘、關元、下脘、下脘上5分、雙商曲、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雙氣旁、雙滑肉門。
5、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中脘、關元、氣海、老年或體虛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決定作用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上風濕上點(均患側)。
3、通經絡行氣血方(即腹四關):雙滑肉門、雙外陵。
4、清熱解毒方:中脘、下脘、雙上風濕點。
5、改善頭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雙商曲、加上脘穴上至雙商曲連線之中點。
6、調脾燥濕方:雙大橫。
病例處方介紹:
1、落枕:中脘、滑肉門(健側),商曲(患側)。石關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患側)。
10、痛經:氣海、關元、雙氣穴、雙下風濕點。加中脘、天樞、雙上風濕點。惡心嘔吐加中脘,頭痛在中脘周圍加針,腹痛加天樞,肝氣鬱結加雙上風濕點。
11、更年期綜合症: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關元下5分、雙商曲、雙氣穴、雙滑肉門、雙外陵、雙大橫。頭痛加中脘旁,情緒波動加右上風濕點,潮熱盜汗加雙氣旁,泌尿症加中極、雙大巨,體虛加關元下、雙氣穴下5分。
15、急性結膜炎:中脘、下脘下、雙上風濕點下(滑肉門旁開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開3分。
16、腎衰: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雙氣穴、雙氣旁、雙滑肉門、雙外陵。全身浮腫加水分、雙大橫雙水道;肝氣鬱結加右上風濕點。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腹针神龟图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 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腹针的针刺手法
型号
分型
适应症
38#
C1肥胖型 多年脑血管病后遗症、
(0.18mm-50mm)
38#
C2正常型
(0.18mm-40mm)
小儿脑瘫、老年病、
C3消瘦型 慢性病等疾病中
(0.18mm-30mm)
体质较弱者
2、进针的手法
腹部进针时首先应当避开毛孔、血管, 然后施术要轻、缓。
进针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习惯采取单手 进针或双手进针,也可以套管进针,但 必须保证取穴的准确性。
4、腹针的补泻手法
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 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 证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 故腹针治疗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 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上而 下地对每个针刺的穴位温灸,也可以艾 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 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
4.1腹针的补法
治疗时选择的针具相对较粗(一般用32 号针灸针),因此,对穴位的刺激量较 大。
疗程的安排可以每日一次,疼痛程度较 重时可以每日治疗两次。
小结
腹针的针刺手法是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 和临床的需要而确定的必须注意的方法。
腹针手法的应用应当根据临床的需要在 保证操作安全的前提下,灵活地掌握。
针刺的深浅与刺激的强弱,应当以病人 的临床改善程度为手法的客观指标,因 此我们主张“先浅后深,宁浅勿深,宁 弱勿强,见好就收”。
腹针疗法认为:任何疾病都在不断的变 化之中,同样的疾病会随着病程的延长 而使疾病的深度发生变化。因此提出 “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的进针深 度原则。主张病位浅时针刺浅、病位深 时针刺深,根据疾病的病位来确定进针 的深浅。然而,判断病位的深浅需要很 好的中医学基础,因为其中涉及病因、 病性、病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针刺疗法腹针技术操作规程
腹针技术操作规程
腹针技术,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
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
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三甲医院腹针技术操作规范
三甲医院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专门的取穴原则和针刺方法,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
2. 体位选择: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
3. 取穴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以胸剑联合中点(中庭穴)、肚脐中心(神阙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为标志点进行取穴。
上腹部: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胸剑联合中点(中庭穴)的连线分为8寸;下腹部: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连线分为5寸: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腹侧外缘分为6寸。
患者仰卧后,在腹部各体表标志点和穴位点作垂直线向上延伸,然后在各垂直线上测水平线,排除因凹凸不平造成的视觉误差,在水平线上按比例寸进行等分测量。
4. 针具选择:采用符合标准的无菌针具,规格为直径:0.16mm~0.22mm,长度:30mm~50mm。
5. 消毒:用75%医用乙醇棉球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医用乙醇或碘伏擦拭。
6. 进针:腹针进针时应避开毛孔、血管,进针应快速,针尖抵达皮下即可。
如针尖刺入皮肤引起疼痛,应将针拔出,在邻近处重新选择进针部位。
进针时,根据处方的要求按顺序进行针刺。
7. 行针:一般采用三步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法。
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至预定深度使症状得到缓解谓之行气;视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根据处方要求进行轻捻转、慢提插,调整针刺深度或方向谓之催气。
8. 留针:25~30分钟。
9. 出针: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10. 注意事项:(1)患者大汗后、饥饿时慎用本疗法。
(2)严重心脏疾病、内脏功能衰竭者慎用本疗法。
(3)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
11. 适应症:(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症等。
针灸之腹针疗法 PPT
内容
❖概 述 ❖特 点 ❖定 位 ❖ 穴位及主治 ❖ 针刺方法 ❖ 适应症与禁忌症 ❖ 注意事项
一、概述
❖腹针是由薄智云先生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的一种新型 针灸治疗方法。
❖概念: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为核心,脏腑、 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 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 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5)风湿点:上下风湿点 上下风湿点:滑肉门、外陵外上(外下
)0.5寸 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关节疼痛
4、操作方法
1、针具的选择
由于腹壁较肢体柔软,临床上通常选用32号1 寸及1.5寸针进行治疗。
2、针刺前的检查
首先应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检查 ,对每一个部位的压痛、痞块都应进行仔细的 甄别,特别是肝、脾等重要部位。
不同的深浅层次,对应着人体不同部位从前到 后的不同组织器官
“三部”中分浅中深层
“地”部分三层 右侧上风湿点:肝 浅刺,肝浅层的病变,囊肿等 中刺,肝脏中间的病变,囊肿等 深刺,肝深层的病变,囊肿等 ???
以穴为中心的取穴
以“穴”为中心,其上、下、左、右区域的治 疗也有侧重
中脘穴:针刺“神龟”头部所在 浅刺治疗颜面、中刺治脑中部、深刺治疗后枕 ✓ 穴位偏上方治疗前额、巅顶 ✓ 偏下方治疗牙痛 ✓ 偏左右则能治疗左颞、右颞、左眼、右眼、左
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 故名“引气血归元”。
⑶开四关:滑肉门和外陵 ❖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 上肢的疾患;
❖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 疾患。
该四穴具有调通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 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 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
腹针的针刺手法
刺激频率
低频(2~3Hz)、中频(5~7Hz) 、高频(10~15Hz)。
03
腹针基本技法
腹针的进针方法
仰卧进针法
俯卧进针法
患者仰卧,针刺腹部
患者俯卧,针刺腹部
侧卧进针法
患者侧卧,针刺腹部
坐姿进针法
患者坐姿,针刺腹部
腹针的行针手法
轻刺激手法
轻微提插,以得气为度
捻转刺激手法
针身左右旋转,以得气为度
常用穴位
主要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滑肉门等。
取穴方法
根据病情和临床经验,采用脐距法和标志法取穴。
腹针的常用刺激参数
刺激量
轻刺为补,重刺为泻,不轻不重为 平刺。
刺激时间
一般每次30分钟,每天1次,7次为 1个疗程。
刺激深度
浅刺(0.1~0.2寸)、中刺( 0.2~0.3寸)、深刺(0.3~0.5寸) 。
重刺激手法
大幅度提插,以得气为度
留针手法
针刺入穴位后,留在穴位内一段时间
腹针的得气与补泻手法
得气手法
通过刺激手法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
补泻手法
根据不同刺激手法产生补泻作用,以调和阴阳平衡
04
腹针治疗常见病
感冒、咳嗽
总结词
安全、高效
详细描述
通过刺激腹部相应的穴位,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咳嗽 、咳痰、鼻塞等感冒症状,安全、高效地治疗感冒。
失眠、神经衰弱
总结词
养心安神、调整脏腑
详细描述
腹针通过刺激腹部相应的穴位,调和心神、安养五脏,有效改善失眠、神经衰弱 等症状,调整脏腑功能。
胃肠道疾病
总结词
调理脾胃、温中散寒
腹针针刺的深度
腹针针刺的深度2018-06-28腹针具有:“失之毫米,差之千里”的影响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其“深伏皮肉间,深而不见”,现代经络研究已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并证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腹针吸纳这一现代科学成果并成功的运用于临床,将腹壁分为天、地、人三部,可通过针刺的不同深度达到不同的经络层面而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
其针刺深度分为一下3钟。
1、浅刺:浅刺是将针刺入皮下。
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所谓“浅刺(天部)调筋骨”,指的是根据“神龟图”取穴。
即选穴反映点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时,对局部的穴位进行浅刺,能达到调整人体筋骨的目的的。
临床多用以解决头身肢体局部疾患,针对疾病的标,主治病程的短,病情急,邪在表的疾病。
2、中刺:将针具刺入腹部的脂肪中,会对腹部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或有轻微的胀感。
当针尖刺入相应的深度时,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经脉会很快发生变化。
所谓“中刺(人部)调经脉”,指的是根据循经穴为主取穴,针刺时使用中刺方法。
通过调理这些经脉,能够发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鼓舞气血运行的作用。
如中脘穴,浅刺可以治疗头面部疾病,中刺则发挥治疗胃脘部疾患的作用;又如关元穴,浅刺对腰痛有良效,中刺可以补益肾阳、培补肾元。
中刺主治病程长,邪在腠理的疾病。
3、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
深刺时,会对内脏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
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所以深刺的深度应以患者的感觉为度,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
所谓“深刺(地部)调脏腑”,取穴以任脉为主结合八卦理论,如天地针,引气归元,采用深刺的方法治疗,可以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八廊”中每一廊的穴位都对主脏腑有特别的指向性治疗作用,如心肾不交出现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时,可用离廊与坎廊的穴位——中脘和关元;如肝气不舒。
肚皮针的注射方法
肚皮针的注射方法
肚皮针的注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注射部位:通常在腹部的皮下脂肪组织较为丰富的区域进行注射,如腹部的肚脐周围。
2. 准备注射工具:需要准备好注射器、消毒酒精、注射用的针头等。
3. 清洁和消毒:使用消毒酒精擦拭注射部位,保持清洁,并消毒针头。
4. 抓取皮肤:使用一只手指抓起一小块皮肤,使注射部位紧张,这有助于注射过程中的穿刺和注药。
5. 注射药物:将针头插入皮肤下方的组织中,通常成片在45度角或90度角注射。
6. 缓慢注射:将药物缓慢注射入皮下脂肪组织中,避免快速注射可能引起不适或组织损伤。
7. 拔出针头:完成注射后,缓慢拔出针头。
8. 压迫止血:使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减少可能出血和淤血。
9. 消毒处理:将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事项:
- 在注射前,确保注射器和针头是干净和消毒的。
- 注射前,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透明度等,避免使用损坏或有异样的药物。
- 若非专业人士进行注射,请咨询医生或是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监督。
- 若出现异常反应,如剧痛、红肿、严重出血等,应及时就医处理。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也影响着腹针的治疗方向,要认真掌握。
腹针腹部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分别对应“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腹针穴位是一个立体结构,有着一定的空间层次。
腹针理论指出,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针刺深浅掌握不当,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比如,上风湿点浅刺,针对“神龟图”对应的肘关节的“筋骨”,可以治疗网球肘、肘部扭伤、肘部风湿痛等等;如若深刺该穴,即是针对肝脏的调节,可以治疗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的纳差、便溏、腹胀腹痛,可以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眩晕、血压升高,可以治疗肝不藏血所致月经不调、崩漏等等。
虽然严格地定位了腹针的腹部穴位,但是,不同的针刺深浅,就针对了不同的疾病类型。
所以,要提高薄氏腹针的临床疗效,针刺的深浅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因素。
一般而言,天、人、地三部,深度均在脂肪层及在筋膜上,未达肌层,不入腹腔。
比如中脘穴,浅刺,针对头面疾患;中刺,针对胃脘疾患;深刺,则调节心脏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天、人、地三个层次的每个层次中,还要再细分层次。
比如中脘天部浅刺层次当中又浅刺,针对的是前额头痛,天部浅刺层次当中深刺,针对的是后枕头痛。
临床应当详查,对于提高腹针的疗效,极有帮助。
腹针疗法治疗“落枕”
腹针疗法治疗“落枕”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
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
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腹针治疗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穴位定位: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商曲——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的全息系统位于 腹壁的浅层。
3.1.2经脉系统
腹部经脉系统是腹壁 与全身经脉系统发生 联系的系统。
全身的经脉是由脏腑 产生的气血通过腹部 的经脉向全身输布。
腹部的经脉位于腹壁 的中层。
3.1.3脏腑系统
腹部八廓是调节脏腑 的系统。
调节脏腑能影响人体 的内脏系统,使人体 的内环境保持非平衡 适度稳态,防止疾病 的发生。
4、腹针的补泻手法
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 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 证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 故腹针治疗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 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上而 下地对每个针刺的穴位温灸,也可以艾 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 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
腹针的针刺手法
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 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
薄智云
针刺手法研究的内容
1、腹针施术时,选择针具的长短 2、进针的手法 3、进针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 针的深度,腹针治疗时通常同一个病人 使用同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 。
调节内脏的系统位于 腹壁的深层。
3.2腹针的进针深度分部
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天部位于腹壁的浅层影响腹部的全息系
统是能对临床症状很快改善的系统。 人部位于腹壁的中层影响腹部的经脉对
相关循行部位的经脉进行调整。 地部位于腹壁的深层影响调节内脏的系
统对相关的脏腑进行调节。
3.3、腹针进针深度的原则
3.3.1根据处方的要求掌握进针的深度。 在每个处方中,对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
都有不同的要求,必须按照针刺的顺序 和深度进行针刺。 3.3.2“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是针 刺深度的基本原则。在按照处方的要求 完成针刺后,进行的辩证调整。
3.3.1、腹针进针深度处方原则
4.1腹针的补法
针灸的补泻依手法的强弱而定,从针与 灸而言,针为泻而灸为补。因此,针灸 中针刺的手法本身是泻法,所以,手法 的补泻是泻法中的强弱不同而已。
腹针治疗慢性病为主,因此针具选择较 细的针具,并且以弱刺激为主,需要时 配合神阙灸,并注意治疗的疗程安排。
4.2腹针的泻法
在腹针治疗疼痛性疾病时经常采用弱泻 的手法。
进针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习惯采取单手 进针或双手进针,也可以套管进针,但 必须保证取穴的准确性。
进针时如果出现疼痛,大多与针刺在毛 孔上相关,必须重新选择进针的部位。
2.1进针时的手法
2.1.1进针时,手法要快。腹针要求无痛, 进针快,疼痛的感觉不敏感,进针的速 度慢,病人会有刺皮痛的感觉。因此, 必须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方的要求对每个穴位的深度进行调整,使病人 的症状得到改善,称为行气。 2.2.3催气:病人行气后3~5分钟,疗效不好 时继续对处方的穴位进行调整,使病人的症状 得到改善,称为催气。
2.3、留针的时间与疗程
2.3.1、腹针的留针时间,一般在 20~30分中之间。可以根据病人的 体质强弱和病人的病程长短来决定。
治疗时选择的针具相对较粗(一般用32 号针灸针),因此,对穴位的刺激量较 大。
疗程的安排可以每日一次,疼痛程度较 重时可以每日治疗两次。
小结
腹针的针刺手法是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 和临床的需要而确定的必须注意的方法。
腹针手法的应用应当根据临床的需要在 保证操作安全的前提下,灵活地掌握。
针刺的深浅与刺激的强弱,应当以病人 的临床改善程度为手法的客观指标,因 此我们主张“先浅后深,宁浅勿深,宁 弱勿强,见好就收”。
3、进针的深度
由于腹部的经络是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 构,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组织结构也不 同,因此,腹针针刺不同的深度会影响 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
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以刺激不同的系统来调整脏腑、经脉使 全身的疾病得到治疗。
3.1、腹部不同深度的经络系统
3.1.1、腹部的全息系统位于腹壁的浅层是与 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系统,是无痛的经络 系统。
2.1.2针尖刺进皮肤后,手法要变轻、变 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 慢提插的手法。直到针刺到预定的深度。
2.2行针的手法
行针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法。 2.2.1候气:是按处方的要求和穴位的顺序进
行针刺,要求取穴准确、针刺完检查即候气。 2.2.2行气:是在候气的过程完成后,根据处
在腹针治疗慢性病的每个处方中,都是 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 对疾病进行整体的调整。因此,处方的 每个穴位必须按照处方的深度要求针刺 到相关的系统,使每个穴位的穴性得到 很好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腹部经络 的潜能来使疾病得到很快的改善。
3.3.2、腹针进针深度基本原则
腹针疗法认为:任何疾病都在不断的变 化之中,同样的疾病会随着病程的延长 而使疾病的深度发生变化。因此提出 “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的进针深 度原则。主张病位浅时针刺浅、病位深 时针刺深,根据疾病的病位来确定进针 的深浅。然而,判断病位的深浅需要很 好的中医学基础,因为其中涉及病因、 病性、病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腹针选择针具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 脂肪的厚薄,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 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 短。
1.1腹针针具的选择(一)
型号 规格
体型 适应症
A1 0.22mm-50mm 肥胖型
头痛、面神经麻痹、
颈椎病、肩周炎、网球
肘、腕管综合症、腰椎
A2 0.22mm-40mm 一般型 病、坐骨神经痛、骨关
节病、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疼痛
A3 0.22mm-30mm 消瘦型 性疾病。
1.2腹针临床针具的选择(二)
36#(0.20 mm—0.50mm) 36#(0.20 mm—0.40mm) 36#(0.20 mm—0.30mm)
BⅠ 肥胖型 BⅡ 正常型 BⅢ 消瘦型
脑血管病后遗 症、小儿脑瘫、 慢性前列腺炎、 眼底病、老年 病、慢性等疾 病。
1.2腹针临床针具的选择(三)
型号
38# (0.18mm-50mm)
分型
适应症
C1肥胖型 多年脑血管病后遗症、
38# (0.18mm-40mm)
(0.18mm-30mm)
C2正常型 C3消瘦型
小儿脑瘫、老年病、 慢性病等疾病中
体质较弱者
2、进针的手法
腹部进针时首先应当避开毛孔、血管, 然后施术要轻、缓。
2.3.2、腹针的疗程,一般分为两种: 一般疾病6次为一疗程。 慢性病和疑难病10次为一疗程。
2.4、起针的手法
2.4.1、腹针起针时必须根据处方的进针 顺序以序起针。
2.4.2、腹针起针时,应当保持留针时的 深度水平缓慢地将针捻转提出,并用干 棉球对穴位进行轻轻的按压。
2.4.3、腹针起针时不能进行大幅度的提 插和大幅度的捻转。
3.3.3 、腹针进针深度的例外
在非慢性病的处方中,也可能没有深刺的穴位, 主要和腹针的立法相关:“急则治其标”没有 必要对脏腑进行调理。
在许多内脏疾病中,也可能没有浅刺的穴位, 因为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
其次还有例外,对于腰部的疼痛,虽然病程短 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3.1.2、腹部的经脉系统位于腹壁的中层是与 全身经脉系统发生联系的系统,基本无痛有时 在经络敏感人身上有微感传。
3.1.3、腹部影响脏腑的系统位于腹壁的深层 是能调节脏腑的系统,有较轻的针感。
3.1.1全息系统
腹部神龟图是形成于 胚胎期的全身调控系 统,与全身有非常明 确的应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