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摘要: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提出充分运用校、政、行、企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平台下四方协同育人,实施“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与改革策略,以构建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双平台;四方协同;相互融通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0-0045-06一、研究背景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
要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创新性的发展,将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基于发展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及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的发展。
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将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
最终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能够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2]。
技师学院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育了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在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
2012年起,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多次承办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分析学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成效,为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经验。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足长期以来,因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签约挂名、开展讲座、接收学生实习等单一和浅层次合作上。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高技能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我国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首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入手。
优质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机会。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接受系统的学科知识培养,同时也应该引入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一些基础的实验技能或技术操作。
高中学校可以与企业、技术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实践教学,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职业教育的创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探索方向。
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依靠高职院校进行培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提供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培训课程。
这些培训机构和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设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课程,帮助学员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此外,职业教育也应与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建立紧密合作,进行课程更新和师资培养,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
第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与实习环节。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部分,实践能力和实习经验同样重要。
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同时,企业和学校也可以共同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或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技能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中,高技能人才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学校和企业应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
最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浅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浅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孙亥摘要】文章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面临问题出发,列举、分析了新形势下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种有效模式。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2-0125-02随着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产生了强劲需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直接原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重要使命。
就目前来看,不少职业院校规模偏小、教学设施落后、培养模式僵化,无法满足快速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需要。
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但要在短时期内实现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难度。
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因地制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已成为各类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在一些地方,技能人才已出现“断层”。
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
在上海,2006年一季度招聘高级工的岗位数是求职人数的12倍,而技师招聘岗位的数量竟达到求职人数的20倍。
技能人才之“荒”不仅凸显了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等价值评判的错位,也暴露出我国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已超过2万所,年培训能力近1000万,但真正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仅300所,比重不到2%,数量上处于劣势。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省内部分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一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动力源,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助推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系统工程。
要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脱离社会需求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
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建设高水平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以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点发展方向。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职业院校培养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如果要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调节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确定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立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符合“人才规划”的发展方向,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本文将从实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就业导向等方面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训教学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操作条件,使其能够熟悉实际工作过程,并掌握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
例如,在机械类专业中,学生需要进行机械设备的组装和维修等实际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二、实践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实践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
例如,在电子类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际的电子制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竞技能力。
三、就业导向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职业院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就业导向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学校应该了解相关行业的需求和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市场需求吻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例如,与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开办双证班,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实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就业导向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关注就业导向,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样的培养模式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技师学院_2_x_1_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2技师学院“2+x+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穆士华(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浙江金华321015)[作者简介]:穆士华(1970~),男,浙江交通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硕士。
摘要:本文以我院机电专业为例,探讨了“2+x+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措施等方面。
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技师学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人单位急需一大批素质高、职业能力强、适应能力好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便实现企业不断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
而技师学院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尝试实施不同的培养方式,以创新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为此,我院立足金华地区产业发展特点,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大胆改革,从改革理论教学、构建课程体系入手,将提高知识学习能力、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2+x+1”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我院机电专业为例,探讨“2+x+1”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2+x+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实施方法“2+x+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的是生源为高中毕业生的技师培养,该培养模式突出了“提高素质、注重实践、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增强能力”的特色。
并且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构建了技师学院特有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x+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法:其中的“2”是指前2年进行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实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职业技能,并且取得相关专业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后续的技师学习奠定基础;“x ”原则上是指第3年,但实际操作中,“x ”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恒量。
新常态下技工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新常态下技工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技工教育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技术人才,是当前技工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究新常态下技工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背景新常态是指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它不仅包括消费升级、生产力转换、再平衡三大领域的深刻变革,也涉及对宏观政策,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理念、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新思考、新观念、新实践。
在新常态下,技工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要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应用和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注重培养学生与行业实践、企业合作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性人才。
在新常态下,应用型人才对于社会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应运而生。
专业课与实践相融合新常态下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仍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技能实践的培养。
技工院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将理论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促进技工教育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也是技工院校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重要途径。
在校企合作中,技工院校可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授课,向学生展示实际操作过程,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实训中的针对性培养针对性的培养是重要的一种培养方式。
针对性培养要求教育者要认真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体化的教育培养,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迷惑,提升学生整体的实际操作能力。
技工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技工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在新常态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针对性等方面继续深入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实践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实践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因此,如何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实施新的培养模式。
这种新的培养模式要以专业特色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专业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研究和实践。
其次,积极引进外部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
要利用网络平台,引进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和实践技能培训,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
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社会实践教育的发展,推动学生的就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获得实际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最后,要加强师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让他们更加了解学生的研究特点,更好
地指导学生,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树立良好的自我研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总之,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引进外部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师生的交流,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关于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究
43OCCUPATION2019 11REFORMATION改革创新编辑 张 雷关于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究文/田爱军 陆广华摘 要:技工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目前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情况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技工院校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介绍了我国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现状,结合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剖析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技工院校 高技能人才 模式改革《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技工院校要从绿色发展、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等方面全面把控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把工艺革新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产品品质提升人才等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求现阶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技能教育环境。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下面结合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的基本情况谈一下我国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我国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了各大城市的普遍现象,有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技工荒”。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高级技工总数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人数占总工人的40%左右,差距非常大。
虽然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在最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初级工多,高级工少;第二,传统型技工多,现代性技工少;第三,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能少;第四,短训培养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和经济的发展。
培养素质更高,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作为目前我国技工院校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新常态下高职人才技能培养对策探析
新常态下高职人才技能培养对策探析文/曹琦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专业岗位对于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努力培养出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满足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文章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对策,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常态职业技能产教结合|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类型,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动手能力、精深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从以工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经济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要面临全新的变革,职业教育领域需要调整发展的目标和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输送的人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还要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常态下如何提升职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职业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方式,职业院校应根据新常态环境的特点,注重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国家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输出。
通过对我国职业院校教育状况的调查,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训机会较少、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模式陈旧、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本文将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切入点,从专业设置、产教结合模式、双证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等几方面来展开探讨,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职业教育技能培养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不足、人才素质偏低、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直接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使培养的职业人才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供参考,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专业设置紧跟职业岗位,建立示范学科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淘汰过时专业,补充新兴专业,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向高端化、信息化、低碳化转型。
浅谈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作者:李鹏概要:要结合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和规划,制定符合学院专业特色的教材建设规划,努力打造精品教材,逐步形成以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为导向的教材建设体系。
在制定教材规划前,一定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使参与教材建设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有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高职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教材建设规划。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培养主题而言大致可归纳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
其中的院校培养模式是技工院校(高级技工院校和技师学院)、高职院校和部分应用型大学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的总称,是实现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院化”的培养模式;从教学活动的范畴来说,系指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与方法等要素。
一、社会需求分析目前约有3400万建筑大军,较之1978年的880万增加了好几倍,而我国建筑教育发展速度却低于建筑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
我国建筑业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这就使得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工程质量差、投资失控严重、建设工期拖延、开发商投资意图难以实现,以及建筑市场混乱、企业竞争力差等不良现象。
在国内、国际很多建设项目中,我国建筑企业所不足的并不是建筑、施工技术或机械设备,而往往是缺乏具有合同意识、现场管理知识、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工程管理人员。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 优化课程设置学院各专业课程设置以“宽基础、精专业”,“重应用、活模块”为原则,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设置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与改革课程体系,或直接引入行业或企业的一线课程,使得在技能知识上与企业接轨。
浅析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已引起职业教育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而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则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转变。
如何制定有效的课程体系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
标签:高技能人才;课程;结构;改革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很多有用的经验。
从就业情况来看,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许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率却逐年攀升,说明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型已初见成效。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职业教育特别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许多问题还需要解决。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科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进步带来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在培养目标上,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职业综合能力和从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在教育课程上正处于从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向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体的课程模式阶段转变。
生产方式与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使得工人进行的不再是重复性的简单劳动,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能够处理顾客各种“个性化”的要求,工人不仅要懂技术、有技能,还要懂得与人协调,有责任感,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为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种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②为受教育者走上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③使人具备在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
即为了避免过窄的专业化,规定“在选择某一特定行业分支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有这样一个学习阶段,即学习每个大的职业部门需要的基本能力”。
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探索与思考
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探索与思考在现代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优化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工作,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障。
在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工作实践中,由于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的问题,人才工作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本文探索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工作的创新策略,以期指导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工作开展,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工作水平。
标签:新常态;高技能;人才机制;人才培养在当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中,人才机制建设是重要的管理服务环节。
在开展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进一步践行现代管理与服务理念,对于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综合管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的管理者或者工作人员,要注重思路和理念创新,提升人才综合管理效能,实现优化管理目标。
一、新常态带给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系进入发展新常态,对于传统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不断提档升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传统技能人才需求量不断减少,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看,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技能,通过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进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对于现代教育还是社会人才培养体系来说,既面临着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其中也蕴含着机会,通过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现代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效能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实现整个产业体系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二、新常态下创新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工作的意义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人才机制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优化管理模式与流程,可以提供增加科学化、高效化、人性化的服务,将整个高技能人才机制建设工作都纳入到现代体系中,提升人才培养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提升科学化治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调整培养方向和内容,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并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其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实现产学研结合。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将教育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实践机会。
这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就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出更加实用的技能。
此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和团队合作机会。
另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关注职业发展规划。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与指导,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兴趣、能力,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支持。
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如下:1. 建立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2. 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4. 提供职业规划与指导,帮助学生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5.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热点F OCUS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文/杨子立并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爬墙外出通宵上网,甚至旷课,是个出了名的“双差生”。
笔者了解到该生家在偏远的农村,母亲体弱多病,不能下地干活,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父亲常年在外打小工。
该生因为自卑,所以自暴自弃。
了解情况后,笔者在经济上给予了他一些帮助,并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重新树立信心。
现在,笔者已能从该生脸上看到自信而从容的笑容,其在学习上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该生在本学期初的周记中写道:“进高中以来,我是第一次没有补考,感谢老师,是她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学习的信心。
”三、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重要表现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同,必会导致看人、看事及处事的方法不同,这样会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此,一方面班主任要常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去认识、去思考,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班主任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班主任,你会怎样看待这件事,怎样去处理这件事?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班主任要善于运用教育技巧,对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进行合理的引导。
应在理解、信任、尊重、宽容的基础上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沟通,用教师的真挚行为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用教师的真实情感温暖学生的心。
班主任在工作中还应广泛听取、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这时,提出意见与建议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将促使管理学生的方式由“控制型”向“参与型”转化。
例如可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及规章制度,由班干部带头与其他同学共同商量拟定《班级公约》等,使规章制度具有群众性,在学生中形成共同认识,大家共同遵守。
总之,被认同、被赏识,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
被赏识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赏识”观念下的教育,注重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和幸福,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支持和赏识学生,让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
浅谈当今技师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当今技师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技师院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众所周知,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市场占有率,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学院的技能型人才就是学校的“产品”,其素质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技师院校的发展与生存。
所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有利于市场(社会、企业)的认可,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下面就通过平时的企业调研和对技师院校的参观和调研现状,针对本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教学的所感所知谈谈技师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技师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观和调研,本人认为当今技师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技师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一)“以岗导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技师院校应围绕就业岗位,遵循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通过调研和分析,为满足毕业即能上岗的企业需求,“以岗位需求培养人、按专业标准训练人、用企业文化成就人”,确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与思路,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了“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通专结合”、“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岗定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要求,构建以“岗位”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成各专业“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各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模块化、技能训练项目化的“模块+项目”新型课程体系”、电气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专业教学方案、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典型产品为载体重组课程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工作页。
(三)“以岗验学”,改革评价模式依据职业岗位的规范与标准,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主体多样化和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时间(过程)为维度的“三化、四维”评价体系,制定《一体化课程学生学业考核组织及成绩评价办法》和《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通过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方案,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学生逐步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毕业即能就业的培养目标。
新时代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代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技工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技能人才和蓝领工人的认可度不高,技工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一度面临着招生难、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缺少配套的政策和保障机制等问题,因此,急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形成合力,通过提升技工院校办学质量、深化技工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出台和细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制定详细可行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措施,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青睐。
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更好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等系列文件,要求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摇篮”,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理念,不断丰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形式、内容和路径,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背景1.高技能人才的概念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通常是指在生产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通常包括各领域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人员。
高技能人才通常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某一领域技术高超、技能精湛,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水平劳动者。
2.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工教育,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要求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进办学模式创新,深化技工院校改革,目的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基础,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适应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点。
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保证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因此,探索和实践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以我国某高技能人才培养学院为例,探讨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经验。
二、背景介绍我国某高技能人才培养学院成立于20XX年,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一套高效、科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评估体系等方面。
三、课程设置该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学院在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院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技能和应用能力。
此外,学院还设置了行业实训课程,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院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学院还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的应用。
通过实践环节和项目实施,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实践能力。
五、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技能,学院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实践环节。
其中包括实验实训、模拟实践、企业实习等。
这些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流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评估体系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水平,学院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实践考核外,学院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应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通过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学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七、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某高技能人才培养学院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探讨,可以看出其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该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环节和评估体系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29期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1]技师学院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探索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明确技师学院发展方向,谋划十三五期间改革与发展目标,促进高技能人才规模化、系统化、高质量地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特征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经济主要呈现出不同于过去30年三大特征:首先,从经济发展速度上讲,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其次,从经济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第三,从经济发展动力上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赋予了四个新的特征:(1)“手脑联盟”特征。
现代高技能人才高超的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和某些“绝活”,而是具有现代化专业理论知识的“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2)复合型特征。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满足用户个性化要求,从大规模的“—条龙”流水线转变为“U”型工作岛,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复合程度越来越高;(3)创新型特征。
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等;(4)学习型特征。
学习不仅仅是指阅读书籍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信息搜集学习、社会观察学习等。
二、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一)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技师学院建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了教育以空间换时间的作用,缩短了技师成长的时间,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校内学习阶段和校外实习阶段,学生在校内期间完成各课程学习,完成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鉴定,最后一年安排校外实习,为就业准备;(2)“双证并取”,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毕业生能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3)“分级培养”,分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等级培养,每晋升一级均需进行职业资格鉴定;(4)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课程安排呈刚性。
例如,六年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5年在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习,简称“5+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架构见图1。
新常态下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陈爱华,朱勇摘要:面对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需求特征,分析了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问题,以六年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为例,提出“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选择性课程体系,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通过校内分段施教,实现职业能力分级递进;通过深化校企共育机制,保障多轮工学交替实施。
关键词:新常态;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职协课题立项“新常态下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0101)作者简介:陈爱华,女,金华市技师学院副院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工教育;朱勇,男,金华市技师学院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工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05-052017年第29期人才培养(二)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赋予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当前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过早细分专业不利于复合性高技能人才培养。
以机电专业为例,从广义上讲,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都属于机电设备,但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上述设备的应用、安装与维修,分别归类到“机电设备(普通)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装配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三个专业中。
从事这三类设备应用、安装与维修所需的知识、技能具有共性,过早细分专业,不利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由于课程设置刚性,入学后学生没有选择专业方向及课程的机会,导之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2.“5+1”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精湛技能形成。
“5+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属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对技师班学生而言,这种模式存在以下三个不足之处:(1)企业实习1年时间偏少,精湛技能靠实践积累,校内再好的实训,替代不了企业真枪实弹的实践;(2)工学结合融入点偏少,由于实习后不再安排校内学习,缺少“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反复学习过程,不利于形成精湛技能;(3)技师研修课题安排在第10学期进行,由于缺少企业实习,技师研修课题创新乏力。
3.单纯注重技能实训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
技工教育以注重技能训练为特色,以扎实技能基本功赢得企业高度认可。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操作技能难度随之降低,不少岗位被机器人所取代。
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能完成机器人所不能完成工作,需要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实训课程的实训场所及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基本功训练阶段,但不适合技能人才在高级阶段学习,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以培养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其基本架构见图2。
“多元选择”:(1)学生对专业能进行选择,采用按专业大类招生,三年后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以机电专业为例,先按机电大类招生,学生完成中级段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择机电设备(普通)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安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三个专业,进入高级段学习;(2)学生能对每个阶段设置的选修课程进行选择;(3)学生能对升级与就业进行选择,即完成高级阶段学习后,学生可选择进入技师阶段学习,也可选择就业。
“工学交替”:第一轮交替安排在中级阶段,学生在以校内学习为主、安排为期一个月企业认识性轮岗实习,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奠定基础。
第二轮交替安排在高级阶段,校内学习一年,企业定向对口实习一年,促进高技能形成。
第三轮交替安排在技师阶段,校内技师研修安排半年,企业顶图16年制机电专业“5+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第29期人才培养岗实习半年,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学生经过多轮的工学交替,在反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中熟悉职业规则、掌握专业知识、习得高级技能,锤炼综合能力。
“分级递进”:分职业基础夯实阶段、职业技能深化阶段、职业综合能力形成阶段,通过三个阶段学习,培养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以6年制机电专业为例,三个阶段具体安排见表1。
图2机电专业“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表1六年制机电专业分级递进安排阶段中级段(第1至6学期)高级段(第7至10学期)技师段(第11至第12学期)学校学习培养基础职业能力主要安排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技能实训课程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完成中级工鉴定培养专项职业能力第7、10学期,主要安排方向性专业课程,完成高级工职业资格鉴定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第11学期,安排技师研修,技师职业资格鉴定企业实习第6学期安排认识性轮岗实习一个月。
为学生专业方向性选择奠定基础第8、9学期,采用现代学徒制方式跟师学艺,进行定向对口实习第12学期,安排与就业相衔接顶岗实习四、“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一)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根据企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分阶段培养目标,构建“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方向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按照高技能人才成长轨迹排列课序。
以机电专业为例,中级段主要安排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金加工实训、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等,第6学期完成中级钳工、初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高级段安排方向性专业课程,具体见表2;技师段根据就业方向,设置技师研修课程。
针对选择性课程体系,修订《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和《学分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学生学业评价办法》体现过程控2017年第29期人才培养制、多元参与、立体评价。
根据《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修完学分可提前就业。
表2高级段安排主要专业课程专业大类名称机电专业专业名称机电设备(普通)安装与维护数控机床安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性专业课程1.典型机床机构安装与调试2.普通机床电路安装与检修3.普通机床安装与验收4.普通机床常见故障检修5.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检修1.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配与调试2.数控机床PLC控制技术3.数控机床电气检修4.数控机床变频技术5.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1.典型机器人精密机构安装与调试2.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3.MPS生产化模块安装与调试4.工业机器人常见故障分析及日常保养5.小型工业生产线集成与应用(二)校内分段施教,实现职业能力分级递进1.注重“双基”培养,夯实职业基础能力。
注重“双基”培养,即重视学生基础能力、基本素养的培养。
中级段是职业基础能力形成阶段,通过“应用、训练、养成”等方式夯实中级段职业基础能力。
“应用”是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应用,通过建立基础课程专业教室,创设“看一看、装一装、测一测”的学习情境,以形象化教学降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难度,专业知识在具体化应用中让学生逐步掌握。
“训练”是技能基本功训练,钳工技能是各类机修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严格的锯、锉、配、钻、铰等训练习得扎实的钳工基本技能,在训练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养成”是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规范课堂学习行为、实施“7S”现场管理、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等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实施一体化课程,提升专项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以下简称一体化课程),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3]机电专业高级段校内学习安排方向性专业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对所选专业方向的典型设备进行原理分析、安装调试、检测排故。
每个专业方向,打造了5~6门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为了实施一体化课程,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1)提升“双师型”专业团队操作动手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
(2)打造“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学习工作站包括学习讨论区、工作(实训)区、信息检索区等多个功能区。
(3)建设教学资源库,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每个学习工作站配置相关工具手册、专业用书,开发了一批学习式工作页。
专业教师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通过“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任务、验收评价、总结拓展”等典型的学习活动流程,使学生熟悉职业规范、提升职业技能、解决技能技术问题,获得高层次的专项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