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生物全息思想探析
中医理论的全息观

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第7卷第12期-15-二诊(2012年11月19日):复诊时患者精神好转,泛恶止,纳食略增,舌苔薄白,胃脘部仍有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理气药大腹皮12 g,枳壳10 g,莱菔子15 g,以行气消胀。
三诊(2012年12月3日):继进14剂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增,胃脘部胀闷不适不显。
予去大腹皮,枳壳,莱菔子,加黄芪20 g,白花蛇舌草15 g,蛇莓15 g,山慈菇20 g,石上柏15 g加强扶正抗癌作用。
以后每2周复诊1次,随症加减,多次复查均未见异常。
2014年12月最近一次复查胃镜、CT均未发现新的复发和转移征象。
至今仍坚持门诊治疗。
腹股沟淋巴结未见明显增大和缩小,但精神可,纳谷馨,胃脘无明显不适,生活起居如常人。
参考文献:[1]张存钧,王松坡,张镜人.张镜人痰瘀同治临床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6):418-419[2]吴玉生.邓铁涛教授“痰瘀相关理论”在肿瘤疾病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院, 2005, 5(6): 40[3]张灵芝.从痰瘀毒论治晚期肺癌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 28(7): 27[4]杨振江.活血化瘀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12(22): 66[5]高静东.痰瘀相关与肿瘤[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30(4): 334[6]李松林,唐由君,曾庆明等.论“气虚学说”在肿瘤防治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19):43-44.作者简介:闵亮(1970-),男,汉族,上海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编辑:白莉编号:EB-15031119(修回:2015-03-15)中医理论的全息观The Concept of Holograph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张 勇(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湖北 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2-0015-03【摘 要】对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经络本质、中医舌诊及原理进行分析和论证,发现它们均满足全息律的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即①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受整体的支配;②局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拥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谈谈针灸全息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谈谈针灸全息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全文全息理论,要说学全息理论首先应该从第二掌骨侧疗法看起。
也就是张颖清先生提出的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一个客观事物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从全息论的角度,信息是事物的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模式,每一个事物都包含有信息。
大家要注意信息的潜在和显化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有诸内者就是潜在信息,这些潜在信息在一定条件都会显现在外面,显现在外面以后就是我们诊断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信息。
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两种信息,一部分是潜在的,一部分是显化的。
我们看到的这种区别的、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看到的是显化信息。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它们又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总和。
所以任何一个事物包含的信息都是相同的,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就构成了事物的总和。
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树立起来。
树立起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概念以后,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取穴就很简单。
第二个概念,就是全息的概念。
全息,就是全部信息。
全息最早来源于物理学的概念——激光照相术。
激光照相术照的照片,在一定条件下把这个照片撕碎了,仍然能从碎片上还原照片整体的图像,只是这个图像比原来整体的图像要成比例的缩小。
所以这一个部分就可以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的最早的含义。
所以,全息是一个局部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
打个比方,大家可以从镜子上得到启发。
当我们照镜子时看到的是镜子里面是我,如果不小心把镜子打碎了,把任何一个碎片拿起来照时,在碎片里面,一定的距离范围之内,仍然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我。
也就是说碎片中包含的信息和整个镜子包含的信息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全息现象。
全息现象我们用一个定义来规范的话,可以这么描述,事物之间所包含的信息相同,或者信息的相似程度较大,这就是全息。
通俗的讲就是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最根本的含义,大家树立了“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样一个概念以后,我们再看人体时,会发现人体确实是非常奇妙的。
生物全息理论研究概况

32第12卷 第10期 2010 年 10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2 No. 10 Oct .,20101 引 言全息:即指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确切地说,指部分包含整体在空间及空间存在时的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
它所反映的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运动发展在时空上具有同一性的本质联系(张颖清,1982)。
最早研究生物全息现象的是山东大学生物系张颖清教授。
1973年,他在人体的第二掌骨侧发现了一个微针系统,这里的各个穴位都对应着人体的相应部位,其穴位分布规律恰像人体的缩影,通过这些穴位可以诊治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即任何一独立部分在功能和结构上既是整体的组成单元又能全息地反映整体的生物特性,因此它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研究生物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生化、遗传、形态上相关部位分布规律的理论。
(侯洪江,1992)经过大量观察和实验他发现:生物全息现象具有一定规律性,可用来指导生物学、医学研究及农业生产等。
他在1984年的全国生物全息律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的全息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新分支(金银根,1992)。
2 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中医的许多理论相似于生物全息定律。
如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等全身的局部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某一局部的生理、病理变化往往能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情况,既通过相对独立部分的外在变化可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人体的耳、眼、舌、鼻、口五官均是功能和结构上的相对独立部分,脏象学说认为,肝在窍为目,肾在窍为耳,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脾在窍为口,五官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着五脏功能的盛衰,这就是生物全息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蓝立群,2003)。
2.1 中医诊断面部望诊亦是中医的常用诊法之一。
《灵枢・五色篇》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膑足,内而脏腑,外而膺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
2021中医全息理论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运用范文

2021中医全息理论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运用范文 在20世纪80年代,《宇宙全息统一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特别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推广及应用,全息理论的思想和观点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形成了全息医学的基本框架。
它的研究和应用给医学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全息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为宇宙各个部分之间是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个部分以及各个子系和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均全息对应。
简而言之,各个部分之间是可以相互推断出来的,且存在着相似性。
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医学诊断技术也在逐步完善,全息理论开始应用到实际医学中。
“全息”能够根据部分反映整体特征,还原整体影像,各个部分均为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理的全息信息,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学中全息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特点,具有现实意义。
1、全息医学研究背景 1937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侧全息穴位群,通过对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规律的探讨及研究,发现了人体的许多全息元,为全息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同时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临床实践验证了人体结构的全息特性,为全息医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2、穴位分布全息律 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的规律,经研究发现这些规律相当于人体的一个缩影。
人体各个部分、各个系统均遵循相同的分布规律,表达了穴位分布的全息率。
在中医诊断中,这些穴位能够直接反应病情位置,身体各个部位是相互作用联系的。
如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而头穴与足穴连接的重点是胃穴等。
相应的两节肢总是对立级连在一起,穴位分布根据人体组织器官而确定,如头穴包含有耳治疗时则应在头穴的两侧。
在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根据全息穴位分布找到关键点,能够有效反映疾病,确定诊断方向,提高诊断效率。
31何谓“全息”的生命之本呢即“...

一位武当山老道士四十余年行医的感悟目录摘要 (2)序一 (3)序二 (7)再序 (7)第一章全息生命相互关联的概述 (8)一、天人相应的结构 (19)二、如想医学升华,必须明白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 (19)三、医道是一理全世界是一家 (19)四、江希张先哲息战止杀训 (20)第二章对宇宙生命起源之我见 (22)第三章祖国医学人体十二经脉揭秘 (24)第四章人体阴阳十二经脉的正负机理,是促进中西医学理论结合的桥梁 (28)第五章论“道”乃宇宙空间统全息生命之本 (30)一、从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研究人体“十二经脉”和“道”的运行规律 31二、人体内有引力、斥力、中和力之我见。
(32)三、动植万物伴随宇宙“大道”的演化象征 (34)四、统全息生命基因与微全息生命基因的辩证关系 (35)五、现代医学的“神经组织”与古圣发现“十二经脉”的差异 (36)六、人体的“精神意识”与“十二经脉”同属一体 (36)七、研究人体“十二经脉”的深远意义在于体证“大道”造福人类 (38)第六章将来的展望 (40)第七章对修行炼道的走火入魔之我见 (41)第八章醒世因果律的体证及见闻浅谈 (44)二、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 (44)三、先、后天八卦的构图是模仿人体十二经脉的征相 (45)第九章后述 (46)摘要我们中国道教历代相传,有“十道九医”的言论。
这即是说:一个超凡脱俗出家的修道之人,一定深明本体的五脏、六腑、阴、阳十二经脉和五行、四象及奇经八脉的生理知识,才能胸有定见的而修炼自己。
既明白了人体之内的脏、腑、阴、阳和经络学等生理结构,便具备了一般的医学基础知识,兼怀着慈悲济苦治病救人的思想,故或多或少就能够给患者们解除一些疾苦。
这即是“十道九医”渊源流传至今的因由。
我们现时代出家人的心理追求,当然也不会例外,所以对人体的生理亦需要互相的研究互相的探讨,为达到我们出家人之理想和目的,更应该深入地了解我们人体之内这玄奥高深潜在的“十二经脉”生理知识,从而明明白白的向“道”迈进。
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

学术探讨病有较大的优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但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实验方法的参与,必然能够使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研究达到更高更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1]唐求,王鹏,胡络.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其应对[J].临床肺科杂志,2005,lO(5):634—636.[2]沈玫,刘晓娟.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慢性放射性肺炎23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6):27.[3]闫定伦,王安荣.加味百合知柏汤对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1999,17(12):32.[4]陈不尤.活血化瘀抗纤维化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8(5):30—31.[5]刘鲁明,张江舟,周建刚.麻杏石甘汤为主治疗放射性肺炎3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5),32—33.[6]郑荣辉.加味止嗽散治疗放射性肺炎26例[J].江西中医药,2003,34(247).[7]马桂香,郭选贤.解毒散结润肺法治疗放射性肺炎29例[J].陕西中医,2001,22(9):526—527.[8]王东芳,张立营,等.三根二花汤治疗放射性肺炎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93.[9]牛旭明,宋燕燕.乌梅宁嗽汤治疗放射性肺炎27例[J].中国全科杂志,2001,4(2):139.[10]王建中,张和峰,等.卫、气、营、血并治法治疗放射性肺炎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4):353—356.[11]王刚,周朝娟.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放射性肺炎2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74—275.[12]李贞,赵维萍,姜玉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4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0):16—17.[13]黄景玉,高萍,王祥麒.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放射性肺炎8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10):50—51.[14]章红燕,吴列,何福根.中肺合剂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6,37(∞『9):23.作者简介:王珏(1983一),女,硕士研究生。
中医治未病中医全息疗法

中医治未病---中医全息疗法(2009-10-14 17:35:26)转载标签:分类:科学中医--中西医互补养生保健人体免疫中药离子导入中医健康中医全息疗法从免疫学角度入手,在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和相关药物作用信息的认识,同时配合口服中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重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巨大的超自我...两千多年前,我国哲学家庄子提出了“一尺之垂,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其中已经含有“全息”思想。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创立了全息生物学,他认为:在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文化方面以及在这三者之间,在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或整体与整体之间。
广泛存在着结构、功能、过程和周期等形式的全息相关关系。
这门新学科在本世纪生物科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后逐渐发展形成的全息生物医学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和带头学科之一。
它专门研究人体各相对独立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
中医全息疗法,即通过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调整和维持人体的内部平衡,实现了中西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祛瘀与生新相结合的现代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中医全息疗法从免疫学角度入手,在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和相关药物作用信息的认识,采用穴位中药离子导入。
同时配合口服中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重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巨大的超自我修复能力,加速其新陈代谢与修复,祛瘀生新,清除肾脏内的免疫复合物和代谢产物,改善人体病理变化,稳定脏腑功能;并通过保护细胞膜,清除氧自由基等达到保护脏腑目的。
论中医学中的生物全息律

论中医学中的生物全息律
田莹;丘青中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2(000)002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医学中的生物全息现象,及医学全息现象的生理学基础,同时也说明,生物全息律的揭示是对祖国医学的重大发掘.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田莹;丘青中
【作者单位】[1]青海省中医院;[2]青海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55,G658.3
【相关文献】
1.生物全息律在甘蓝幼苗组培中的应用初探 [J], 夏勇;赵冬梅
2.浅析生物全息律在尺胫针中应用 [J], 张宁;张卫华
3.生物全息律在面部刮痧中的应用探讨 [J], 梁俊芳;张苗;段渠
4.蒙医学诊断方法中的生物全息律 [J], 金玉;呼.,德
5.生物全息律在家禽业中的应用 [J], 胡池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生物全息思想探析姜鹤群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 指导施宽德(550002) 提 要:本文从阴阳学说的起源和经络腧穴的命名上,对古中医理论中蕴含的生物全息理论的思想作了一定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中医阴阳 经络 腧穴 全息论 笔者在针灸理论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在导师施宽德副教授的指导下,对古中医理论中蕴藏的生物全息理论的思想所作了一定的挖掘,今整理成文,以期抛砖引玉。
1 生物全息理论与生物全息模型现代科学家认为,宇宙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元构成。
三元相互转化,不可分割,永远不灭。
信息就是物质与能量存在、变化的外在表现。
生物全息是指生物体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部分与整体的特定相似性。
部分总是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
在生物机体中,信息通道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当信息以神经电脉冲为载体时,相应的信息通道是由神经纤维构成,信息的循行路线与神经纤维的走向有关;当信息的载体为气血(生物电磁场)时,相应的信息通道由经络系统构成,信息的循行路线与经络的循行方向有关。
[1]全息理论认为人体为一全息胚,整个人体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元所组成,即人体的各个部分都包含了整个人体的全部信息。
其全息模型为一倒置的胚胎。
在这个模型上,头颅大而前屈,四肢交叉屈曲于胸腹前面,脊柱弯曲,整个形体呈一球形。
因为手面部感觉丰富,在这个全息模型上占的面积比例较大。
如右图1。
这个模型图是信息图,可以指整个人体,也可以只是人体某一部分。
张颖清教授从全息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脉象等概念,认为它们都是全息胚或全息胚的外在表现,并且从全息胚的性质、功能、发展和分布规律等方面揭示了中医理论系统的生物学本质。
[2]图12 阴阳学说与全息理论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两方面组成:“万物皆负阴而抱阳”。
阴阳相互对立,相互消长,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分而分之不可穷尽。
阴阳学说实际上就是全息理论“部分包含整体信息”的思想。
古人观察生命体的发生,取类比象而创造了阴阳学说。
《周易》中说:“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外经微言·阴阳巅倒篇》中说:“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
顺则生,逆则死。
阴阳之原,即巅倒之术也。
'”《灵枢·经脉》中描述胚胎的发生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张绵标教授[3]认为“有理由认为坎离互卦是一组性关系,坎中爻为阳物,离中爻为女阴,男女相合,因精生象……这是坎卦主象的原始意义。
”古中医继承和发展了阴阳理论,认为不仅8人体内各器官包含人体的全部信息,而且人体本身也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
即整个宇宙是一个母系统,人是其子系统之一,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
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
”《灵枢·岁露篇》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3 经络腧穴的命名与全息理论3.1 经络的命名:古人根据胚胎的形成过程,创立了经络学说。
《庄子·内篇·养生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缘督以为经”即以督脉为总纲形成了经络系统之意。
高式国[4]认为督脉应为十四经之道,任脉次之。
胚胎形成之时,头部与脊柱先成形,脊柱总督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发生,故脊柱名为督脉。
古人“缘督以为经”的观点与高氏相符。
程建斌等[5]认为丘脑下部—脑下垂体系统是督、任、冲脉的上极,既是五脏六腑的中枢,也是经络系统的中枢。
李莱田等[1]认为经络的形成实际上是内脏信息沿生长轴线纵向延伸的结果,不管肢体延伸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改变这种信息结构,从而保持了内脏信息的完整与稳定,其它局部经络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全息相关分布关系。
经络系统与全息理论、全息模型都是根据胚胎的开成过程而创立的。
从督脉的命名上看,古中医已形成了全息理论的思想。
3.2 腧穴的命名:古人对针灸腧穴的命名,皆寓有深意,非随笔也。
有以天文地理命名者,有以形体部位命名者,有以物象建筑命名者,有以功能主治命名者,有以阴阳理论命名者,也有以全息理论命名者!兹举例如下:人中 该穴位于鼻唇沟中,为何独称“人中”?在全息模型(即倒置的胚胎模型)中,头颅大而前屈,四肢交叉屈曲于胸腹前面,脊柱弯曲,整个人体呈一球形,该穴正位于球心,故名“人中”。
人迎 人迎又名天五会,即天突、天牖、天容、天窗、天鼎五穴之会。
在全息模型中,人迎位于此五穴的中心,故名。
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可能亦因在全息模型中,左手脉与人迎穴重叠,右手脉与口息(气口)重叠之故。
丰隆 丰隆为雷神之名,何以位于足胫之上?在全息模型中,该穴与耳相重叠,主治耳聋,使聋者闻声如雷,故名。
历兑 《论语》:“深则历。
”《易经》:“兑为口。
”而该穴位于第二趾甲旁,何为“口”形?在全息模型中,该穴与唇口相接,故名。
气穴 气穴位于关元旁开半寸,在全息模型中位于口鼻气道出入之处,故名。
神封、灵墟、神藏 三穴皆位于胸,因脑为元神之府,此三穴左右共计六,在全息模型中,环抱头颅,故名。
头临泣与足临泣、头窍阴与足窍阴、腹通谷与足通谷、膝阳关与腰阳关、手三里与足三里、手五里与足五里 为何在腧穴的命名上竟有同名现象呢?在全息模型上,它们实际上两两相叠,本是同一穴位,故有同名。
此为古人用词精练之处。
3.3 交会穴的命名:八脉交会穴 在全息模型中,列缺接于任脉,故列缺通任脉,后溪绕过颈(在全息模型中,手的比例较大)接于督脉,故后溪通于督脉。
余穴同理命名。
四总穴 在全息模型中,合谷贴于面,故“面口合谷收”;足三里接于腹,故“肚腹三里留”;列缺接于头项,故“头项寻列缺”;至于“腰背委中求”之故,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在全息模型中,左右手交叉而抱,故能左病治右,右病治左。
此亦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针灸巨刺理论左病治右,右病治右的原理。
4 结语古人观察生命体的发生,取类比象而创造了阴阳学说,并隐药蕴含了胚胎模型即为全息9模型的科学思想。
只是由于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扼杀,中医有关于阴阳乃取类比象于性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全息理论思想等科学内涵被古人代以隐晦的词句,后人常不能正确理解。
如《老子道德经》开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外经微言·顺逆探原篇》记载:“伯高太师问于岐伯曰:`天师言巅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也,其旨柰何?'岐伯不答。
再问。
唯两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也,即顺逆之理也。
知巅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矣。
'”可见,古人论及阴阳之道,是多么闪烁其辞。
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经络腧穴的命名为古中医的全息理论思想做一些考证。
古中医在几千年前有如此精妙的思想,却因“古人隐之,后人误之”,几乎堙灭在封建社会陈腐礼教束缚之中,令人不能不扼腕长叹。
参考文献1 李莱田,等.全息医学大全.1996,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1~162 陈平,等.全息胚学说与中医理论现代化.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73 张绵标.脏象演易.1994.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364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1998.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5 程建斌.论中医脑的经络.中国针灸,1997,(6):334(收稿日期:2001.01.17)灸疗的发展过程及前景瞻望沈钦荣 毛水泉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312000) 关键词:灸法源流 前瞻 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朵奇葩,研究其发展过程并瞻望其前景,有重要意义。
1 发展过程灸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 奠基阶段:灸疗产生在人类掌握了火的应用之后。
在殷和西周甲骨文、金文里,就有表示灸人下肢的象形文字。
《说文解字》说:“灸,灼也。
”指灸疗就是用火烧灼的意思。
古代针-灸常并称,或以针赅灸,事实上灸疗的历史比针疗更加久远。
现存最早记载灸疗的医籍是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
据考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
书中主要论述人体十一脉的循行、主病和疗法,是研究经济学说及灸法形成、发展的珍贵文献。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是汉以前经络学说及针灸技术的一次总结。
《内经》首先将艾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并作为灸疗的代名词。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石针艾治其外也”。
《灵枢·经水》:“其治以针艾”。
其二,将灸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以补针药之不逮。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确立了灸疗大法。
《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
”指出灸法可补可泻,既治虚证又治实证,并描述了补泻灸法的具体操作。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灵枢·背腧》)。
其三,记载了某些疾病的具体灸法。
如《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
”《难经》虽以论述各种疾病的针法为主,但有关经络、腧穴与脏腑、阴阳、五行学说关系的理论,直接指导着灸疗学的发展。
《伤寒论》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