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生物全息思想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生物全息思想探析
姜鹤群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 指导施宽德(550002)
提 要:本文从阴阳学说的起源和经络腧穴的命名上,对古中医理论中蕴含的生物全息理论的思想作了一定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中医阴阳 经络 腧穴 全息论
笔者在针灸理论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在导师施宽德副教授的指导下,对古中医理论中蕴藏的生物全息理论的思想所作了一定的挖掘,今整理成文,以期抛砖引玉。
1 生物全息理论与生物全息模型
现代科学家认为,宇宙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元构成。
三元相互转化,不可分割,永远不灭。
信息就是物质与能量存在、变化的外在表现。
生物全息是指生物体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部分与整体的特定相似性。
部分总是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
在生物机体中,信息通道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当信息以神经电脉冲为载体时,相应的信息通道是由神经纤维构成,信息的循行路线与神经纤维的走向有关;当信息的载体为气血(生物电磁场)时,相应的信息通道由经络系统构成,信息的循行路线与经络的循行方向有关。
[1]全息理论认为人体为一全息胚,整个人体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元所组成,即人体的各个部分都包含了整个人体的全部信息。
其全息模型为一倒置的胚胎。
在这个模型上,头颅大而前屈,四肢交叉屈曲于胸腹前面,脊柱弯曲,整个形体呈一球形。
因为手面部感觉丰富,在这个全息模型上占的面积比例较大。
如右图1。
这个模型图是信息图,可以指整个人体,也可以只是人体某一部分。
张颖清教授从全息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脉象等概念,认为它们都是全息胚或全息胚的外在表现,并且从全息胚的性质、功能、发展和分布规律等方面揭示了中医理论系统的生物学本质。
[2
]
图1
2 阴阳学说与全息理论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两方面组成:“万物皆负阴而抱阳”。
阴阳相互对立,相互消长,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分而分之不可穷尽。
阴阳学说实际上就是全息理论“部分包含整体信息”的思想。
古人观察生命体的发生,取类比象而创造了阴阳学说。
《周易》中说:“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外经微言·阴阳巅倒篇》中说:“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
顺则生,逆则死。
阴阳之原,即巅倒之术也。
'”《灵枢·经脉》中描述胚胎的发生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张绵标教授[3]认为“有理由认为坎离互卦是一组性关系,坎中爻为阳物,离中爻为女阴,男女相合,因精生象……这是坎卦主象的原始意义。
”
古中医继承和发展了阴阳理论,认为不仅
8
人体内各器官包含人体的全部信息,而且人体本身也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
即整个宇宙是一个母系统,人是其子系统之一,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
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
”《灵枢·岁露篇》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3 经络腧穴的命名与全息理论
3.1 经络的命名:古人根据胚胎的形成过程,创立了经络学说。
《庄子·内篇·养生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缘督以为经”即以督脉为总纲形成了经络系统之意。
高式国[4]认为督脉应为十四经之道,任脉次之。
胚胎形成之时,头部与脊柱先成形,脊柱总督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发生,故脊柱名为督脉。
古人“缘督以为经”的观点与高氏相符。
程建斌等[5]认为丘脑下部—脑下垂体系统是督、任、冲脉的上极,既是五脏六腑的中枢,也是经络系统的中枢。
李莱田等[1]认为经络的形成实际上是内脏信息沿生长轴线纵向延伸的结果,不管肢体延伸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改变这种信息结构,从而保持了内脏信息的完整与稳定,其它局部经络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全息相关分布关系。
经络系统与全息理论、全息模型都是根据胚胎的开成过程而创立的。
从督脉的命名上看,古中医已形成了全息理论的思想。
3.2 腧穴的命名:古人对针灸腧穴的命名,皆寓有深意,非随笔也。
有以天文地理命名者,有以形体部位命名者,有以物象建筑命名者,有以功能主治命名者,有以阴阳理论命名者,也有以全息理论命名者!兹举例如下:人中 该穴位于鼻唇沟中,为何独称“人中”?在全息模型(即倒置的胚胎模型)中,头颅大而前屈,四肢交叉屈曲于胸腹前面,脊柱弯曲,整个人体呈一球形,该穴正位于球心,故名“人中”。
人迎 人迎又名天五会,即天突、天牖、天容、天窗、天鼎五穴之会。
在全息模型中,人迎位于此五穴的中心,故名。
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可能亦因在全息模型中,左手脉与人迎穴重叠,右手脉与口息(气口)重叠之故。
丰隆 丰隆为雷神之名,何以位于足胫之上?在全息模型中,该穴与耳相重叠,主治耳聋,使聋者闻声如雷,故名。
历兑 《论语》:“深则历。
”《易经》:“兑为口。
”而该穴位于第二趾甲旁,何为“口”形?在全息模型中,该穴与唇口相接,故名。
气穴 气穴位于关元旁开半寸,在全息模型中位于口鼻气道出入之处,故名。
神封、灵墟、神藏 三穴皆位于胸,因脑为元神之府,此三穴左右共计六,在全息模型中,环抱头颅,故名。
头临泣与足临泣、头窍阴与足窍阴、腹通谷与足通谷、膝阳关与腰阳关、手三里与足三里、手五里与足五里 为何在腧穴的命名上竟有同名现象呢?在全息模型上,它们实际上两两相叠,本是同一穴位,故有同名。
此为古人用词精练之处。
3.3 交会穴的命名:八脉交会穴 在全息模型中,列缺接于任脉,故列缺通任脉,后溪绕过颈(在全息模型中,手的比例较大)接于督脉,故后溪通于督脉。
余穴同理命名。
四总穴 在全息模型中,合谷贴于面,故“面口合谷收”;足三里接于腹,故“肚腹三里留”;列缺接于头项,故“头项寻列缺”;至于“腰背委中求”之故,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在全息模型中,左右手交叉而抱,故能左病治右,右病治左。
此亦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针灸巨刺理论左病治右,右病治右的原理。
4 结语
古人观察生命体的发生,取类比象而创造了阴阳学说,并隐药蕴含了胚胎模型即为全息
9
模型的科学思想。
只是由于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扼杀,中医有关于阴阳乃取类比象于性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全息理论思想等科学内涵被古人代以隐晦的词句,后人常不能正确理解。
如《老子道德经》开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外经微言·顺逆探原篇》记载:“伯高太师问于岐伯曰:`天师言巅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也,其旨柰何?'岐伯不答。
再问。
唯两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也,即顺逆之理也。
知巅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矣。
'”可见,古人论及阴阳之道,是多么闪烁其辞。
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经络腧穴的命名为古中医的全息理论思想做一些考证。
古中医在几千年前有如此精妙的思想,却因“古人隐之,后人误之”,几乎堙灭在封建社会陈腐礼教束缚之中,令人不能不扼腕长叹。
参考文献
1 李莱田,等.全息医学大全.1996,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1~16
2 陈平,等.全息胚学说与中医理论现代化.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7
3 张绵标.脏象演易.1994.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36
4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1998.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
5 程建斌.论中医脑的经络.中国针灸,1997,(6):334
(收稿日期:2001.01.17)
灸疗的发展过程及前景瞻望
沈钦荣 毛水泉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312000) 关键词:灸法源流 前瞻
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朵奇葩,研究其发展过程并瞻望其前景,有重要意义。
1 发展过程
灸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 奠基阶段:灸疗产生在人类掌握了火的应用之后。
在殷和西周甲骨文、金文里,就有表示灸人下肢的象形文字。
《说文解字》说:“灸,灼也。
”指灸疗就是用火烧灼的意思。
古代针-灸常并称,或以针赅灸,事实上灸疗的历史比针疗更加久远。
现存最早记载灸疗的医籍是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
据考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
书中主要论述人体十一脉的循行、主病和疗法,是研究经济学说及灸法形成、发展的珍贵文献。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是汉以前经络学说及针灸技术的一次总结。
《内经》首先将艾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并作为灸疗的代名词。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石针艾治其外也”。
《灵枢·经水》:“其治以针艾”。
其二,将灸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以补针药之不逮。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确立了灸疗大法。
《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
”指出灸法可补可泻,既治虚证又治实证,并描述了补泻灸法的具体操作。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灵枢·背腧》)。
其三,记载了某些疾病的具体灸法。
如《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
”
《难经》虽以论述各种疾病的针法为主,但有关经络、腧穴与脏腑、阴阳、五行学说关系的理论,直接指导着灸疗学的发展。
《伤寒论》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