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五单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由“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长征路,路难行”“讴歌长征”三部分组成,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以及长征途中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历史事件。
教材把长征的相关史实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表现于教材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懂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了解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3.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受红军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2.教学难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阅读相关红军长征的课文及故事,收集歌颂红军长征的诗词、图片及其它资料。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了解背景。
1、设置情境。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壮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实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
那么,红军为什么要实行长征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2.了解背景:同学们欣赏视频很认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实行长征?3.学生汇报。
4.小结导入。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一方面,因为国民党军队为了剿灭红军队伍,实行疯狂的围剿;同时在党中央内部出现了“左倾”错误思想,使得革命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重创。
在敌我军力悬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保存实力,实行长征。
二、交流资料,探寻长征路。
1.过渡:虽然长征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我们仍然能够追寻到她的足迹。
第17课【教学课件】《 二万五千里长征》(河北人民)
畅言教育
谢谢观看!
畅言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
渡过湘江后,红军由 出发前的8万多人, 减少至3万多人.
红一方面军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 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 国革命的新局面。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红军强渡乌江(油画)
乌江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2.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 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 指挥权。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
二万五千里长征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
畅言教育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
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 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 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万五千里长征
承德高新区上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主备人:朱亚红审核人:领导审批:时间:编号:班级:姓名:课题:二万五千里长征课型:新授课课时序号: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时间:课时累计: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自主学习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知道这首诗作者是谁吗?(2)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这场斗争的原因是什么?(3)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4)诗中的“三军”是什么意思?这次斗争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三、展示交流四、拓展提升【补充资料】(整理在教材上)1、长征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乐观向上、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2、长征路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 1935年1泸定桥爬雪山过雪地 1935年10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经过省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陕西、宁夏。
五.【巩固训练】: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右图是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据此回答2-4题。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的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对长征的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长征的过程存在一些疑问,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这些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有关长征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长征的纪录片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呈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案例
一、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同学收获不同的智慧。
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历史的情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欲,增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充分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2.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3.长征 学案
《长征》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自主预读】1、作家,作品:长征是指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出发,途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字词积累:(1)给下列画线词语注音:(小提示:红笔订正哟!)逶迤()磅礴()岷山()(2)词语解释:等闲:逶迤:磅礴:3、修辞判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4、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文本研读】1、诗句理解:请写出诗中句子的意思。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3、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⑴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势磅礴,感情奔放。
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B.《七律·长征》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八句,每句七字,首联和尾联必须对仗。
C.《七律·长征》这首诗,它不仅精练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革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征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长征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史料,让学生深入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关于长征的图片、文献、视频等。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红军要进行长征?2.呈现(10分钟)讲述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讲述长征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长征过程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讲述长征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史料,撰写一篇关于长征的短文。
8.板书(5分钟)板书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记忆长征的过程。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课前预习:1、敌军围困万千重(背景)(1)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朱德领导开辟的根据地。
后来人们把它称为。
(2)从1930年10 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重点“围剿”。
根据地军民在、和的先后指挥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大规模“围剿”。
(3)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推行的方针和政策,提出“”的口号,结果红军反“围剿”一再失利。
年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1)背景:长征初期,红军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之战,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中央大部分领导同志和红军将士深感忧虑,要求纠正中央的军事指挥错误,以摆脱被动的困境。
(2)主要内容: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
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纠正了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和的错误,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后不久,决定由、、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3)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打乱了国民党的追剿计划。
然后,渡过,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了战略的主动权。
3、大主力会师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的吴起镇,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课堂检测: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B北上抗日C开辟新的根据地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2、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A左倾错误B北上抗日C开辟新的根据地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A四渡赤水B巧渡金沙江C强渡大渡河D翻过大雪山4、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强渡大渡河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D遵义会议5、红军长征期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洛川会议D延安会议6、毛泽东在《长征》中写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1927年,蒋介石公开反叛革命,大量屠杀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南昌起义,创建了红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不断取得胜利,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相继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红军人数由1万多人发展到30万人。
蒋介石惟恐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先后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结果都遭到了失败。
1933年10月,蒋介石又调集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革命“围剿”。
当时,党中央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统治下,否定了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他们先是指挥红军同敌人的优势兵力硬打硬拼,失利后又只守不攻,畏敌如虎。
结果红军苦战了整整一年,也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最后被迫离开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这就是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现行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五单元的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边出示幻灯片):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教学流程;四、说板书设计。
首先(点),说教材本单元的主题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其中按照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五个小主题,每个主题具体介绍了各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这个单元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中国人民共同拯救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二万五千里长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艰难困苦,全课分两课时教学,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那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点)1、知识目标:了解红军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进行长征。
在克服重重困难下胜利完成了长征。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感受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及对老一辈革命家表示敬佩和赞扬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认识长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过程和细节可能了解不深,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长征的意义,并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和传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传承长征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过程和细节,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和数据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长征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长征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长征的知识。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红军
学 习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勇往直前
我们
珍惜幸福生活
歃血为盟
我们长征的队伍临近大渡河畔的时候,因为要抢在敌人 之前渡过大渡河,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毛主席决定让红军 穿过彝族居住的地区,强渡大渡河。
彝族是中国西南部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惧怕汉人,同时 也仇视汉人。红军到达彝族地区,找到彝族首领小叶丹。刘 伯承将军和小叶丹亲切地交谈,并同彝族人结拜兄弟,答应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后恢复他们应有的权利。小叶丹非常高 兴,随后他们来到湖边,舀出两碗湖水,拿来一只大公鸡, 割断鸡喉,鲜红的鸡血滴进碗里。他们举起碗一饮而尽,正 式结盟。 第二天早上,在小叶丹和彝族百姓的护送下,我们中央 红军的先头部他顺利穿过了彝族地区。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利 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有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长征学习,就不 再是纸上谈兵.]
[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 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往 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电影片断的利用解 决了抽象知识难以讲解的问题.]
[畅所欲言]
他们为什么能在这样艰苦 的条件下坚持斗争? 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红军 战士为什么还要勇往直前? 听完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 想说的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描述出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 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长征中的故事理解长征的艰难, 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不怕牺牲 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 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以及对毛 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产生敬佩之情,赞扬 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难点)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人民出版社/未来出版社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目标】1.知道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结果,知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2.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3.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知道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结果,知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2.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红军走过的长征路【教学过程】一、导入,创境激情(一)导入: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从埃及走出,汉尼拨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他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二)揭题: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都经历了哪些艰辛的历程,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上的一段话。
二、对比分析,了解长征起因(一)过渡:南昌起义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由于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二)红军队伍不断迅速扩大,这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向我红色根据地发动连续五次“围剿”。
(三)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概况图。
(四)王明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围剿”的结果如何?(五)蒋介石不甘心四次“围剿”的失败,1933年10月又100调集万军队,200架飞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六)讨论:为什么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能胜利,第五次却失败了呢?小结:胜利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领导。
《第13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作者:崔惠娟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能简单描绘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说出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3.通过长征过程的学习,能说出遵义会议和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对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当下,继续弘扬优秀传统。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创设情境:[课间欣赏]课间播放歌曲《十送红军》,同时幻灯片滚动显示相应的歌词. [PPT]教学过程:师:这首《十送红军》唱出了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红军为什么要下山,下山后又要去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长征》[PPT]师:所谓长征指的是“红军主力从各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PPT]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征的实质指什么?生:战略大转移.师:红军为什么要离开苦心经营的根据地,毅然决然地踏上二万五千里的行程呢?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追根溯源,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环节一追根溯源][PPT]师:根据前边所学聂荣,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哪里?生:略师:在其影响下1929-1932陆续又建立了一批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国民党恐慌之下,对根据地开始了围剿,重点会是哪里?生:略师:中共中央领导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反围剿.情况如下: [PPT]请同学们首先结合课本92-94页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然后再结合表格分析胜负原因.生:略师:填写的战略战术准确无误,原因分析得也很透彻!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的原因了,请一位同学帮大家概括一下!生:略师:根据地在日益缩小,为了保存实力,红军主力告别奋战6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悄然西撤。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一、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红军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遵义会议过程与方法: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难点:遵义会议四、学法指导: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一、敌兵围困万千重原因: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朱德领导开辟的根据地。
后来人们便把它称为。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重点“围剿”。
根据地军民在、和的先后指挥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大规模“围剿”。
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推行的方针和政策,提出“”的口号,结果红军反“围剿”一再失利。
目的:开始:二、经过:遵义会议背景:长征初期,红军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之战,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中央大部分领导同志和红军将士深感忧虑,要求纠正中央的军事指挥错误,以摆脱被动的困境。
主要内容: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
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①会议集中纠正了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和的错误,②肯定了③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决定由负总责,并成立由、、、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①遵义会议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②结束了在中央的统治;③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胜利进军: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打乱了国民党的追剿计划。
然后,渡过,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了战略的主动权。
三、结束:三大主力会师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同陕北红军会师。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湖西中心完小张结霞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阶段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主要讲述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通过这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节课教学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性、终身性学习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就是“长征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些目标中,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是教学重点。
要完成教学重点,必须借助课本的工具性,会看,能体验才能真切感受到“长征精神”,既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3、集体讨论谈认识,谈感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2、认识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3、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说出长征中的重大事件。
过程与方法:1.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整理历史资料,学习通过历史材料客观认识历史的方法。
3. 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胜利的意义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悟红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教学难点: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辅以谈话法,问题讨论法,对比分析法、读图用图,表演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今天我们的学习主题是什么?从这段影像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对于长征,你还有哪些认识?(学生对长征了解一些,但认识是零散琐碎的)用谈话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来谈对长征的认识。
同学们对长征的认识就像是一粒粒散落的珍珠,通过今天的学习,用你们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一定可以把这些零零散散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2.小组合作,探究原因: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去长征呢?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在复杂的事件中整理线索,我设计了几个小思考题:a)结合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形势,分析国民党费尽心机,调动兵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b) 对比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说一说红军为什么能够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c)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在战略战术上与前几次有什么不同?它产生了什么后果?小组讨论,然后整理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教者:新关小学董奇军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五单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由“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长征路,路难行”“讴歌长征”三部分组成,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以及长征途中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历史事件。
教材把长征的相关史实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呈现于教材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懂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了解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3.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受红军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2.教学难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及故事,收集歌颂红军长征的诗词、图片及其它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了解背景。
1、设置情境。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壮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
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2.了解背景:同学们欣赏视频很认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3.学生汇报。
4.小结导入。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一方面,因为国民党军队为了剿灭红军队伍,进行疯狂的围剿;同时在党中央内部出现了“左倾”错误思想,使得革命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重创。
在敌我军力悬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保存实力,进行长征。
二、交流资料,探寻长征路。
1.过渡:虽然长征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我们仍然能够追寻到她的足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段难忘的历史。
(板书:长征路)
2.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8页,拿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填写表格。
3.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补充。
4.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到了“遵义会议”,老师不禁产生一个疑问:红军在长征中,一边行军,一边与敌人打仗,那么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呢?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5.生汇报,了解遵义会议的时间、意义。
6.师:看来这次遵义会议的确非常重要,不但批判了党内错误路线,而且树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正确路线,它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可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转折。
三、讲述故事,感受行路难。
1.过渡:“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播放视频)
2.知道老师刚才播放的视频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
3.结合学生反馈引导:看到同学们准备了这么多的资料,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今天不妨借此机会开个小型故事会,听他们讲故事好吗?
(选几名学生讲述长征小故事)
4.刚才同学们观看了长征小电影,又聆听了长征小故事,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5.质辩:老师觉得红军在长征途中无非就是走的路长,除此之外,还可以一路聊天,观赏沿途风景,轻轻松松,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困难。
你们觉得老师说的对吗?
6.结合学生反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看看红军长征中到底经历了那些困难。
7.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8.看来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确经历了千难万险(板书:行路难)
9.课文学到这里,老师不禁又产生一个疑问: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红军竟然还是取得了最终胜利,那么他们到底凭借什么力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呢?
10.小组讨论。
11.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12.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这就是长征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四、朗读诗词,讴歌长征。
1.过渡:也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红军经过13个月零2天的长途跋涉,终于于1935年10月达到陕北吴起镇,取得长征的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七律长征》来热情讴歌长征,(板书:讴歌长征)。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
(多媒体出示诗词,并播放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读读,齐读。
五、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历经11个省,翻越18道山脉,渡过24条河流,占领了62座城市,行程二万五千里,最终取得胜利。
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日子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需要长征精神吗?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2.生自由发言。
3.总结升华:听到同学们的心里话,老师也深受感动,我想对那些应用献身的红军先烈说:你们安息吧!请放心,你们的鲜血不会白流,相信革命一定会后继有人。
我们
........
..一定
..不会忘记你们,我
们一定会牢记长征精神,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为伟大祖国的强盛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力...........................................
量!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为先烈们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多媒体出示加点部分,齐读。
)
(全体起立,敬礼)
六、作业设计:阅读长征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路
路难行
讴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