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对策研究
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
然而,尽管中国的劳动投入和劳动生产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仍存在一些 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劳动力 素质和技能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步伐还需加快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行业劳动投入和劳动生产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不同行 业之间的差异和问题仍然存在。未来,中国政府应继续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教育 和培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投入的增长质 量。劳动力市场也需要进一步平衡供求关系,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以满 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在 制造业企业的运营中,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影响企业竞 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这些因素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影响 的深入研究尚不足。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 本优势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影响,以期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策略、提 升竞争力提供参考。
总之,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劳动报酬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能保护农民工的权 益,又能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工作,也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政 府应该加强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确保农民工得到公平的报酬。标题:劳动合同 对农民工劳动报酬影响的经验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受到广泛。作为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 成部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和劳动报酬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在保障农民工劳动 权益的众多措施中,劳动合同的签订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通过实证分析,研 究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劳动报酬的影响,为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提供参考。
10.21 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报酬增长
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报酬增长同步的路径选择分析摘要:劳动报酬的增长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同步,该提法出现在初期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之后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方针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其内容包含了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本文分析了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劳动报酬增长同步的相关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劳动报酬;实现路径前言劳动生产率就是衡量劳动相关要素的投入以及产出效益的重要指标,是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数目和相应劳动力投入数量的比率。
劳动生产率反映着劳动者的相关劳动效益,更代表着相应阶段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生产的能力。
一、行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人均收入的比较本文运用某省2001年和2006年各个行业投入产出所调查到的数据,并归整计算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劳动生产率以及相关劳动者人均报酬,进而呈现对劳动生产率以及相应的收入增长同步分析探究,提出相应的行业收入增长分类路径以及政府配套型政策,促使收入增长加快加多计划在行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
1、相关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2001年电力和热力企业生产以及供应业的相关劳动率最高,食品制造业以及烟草加工、石油冶炼与核燃料等加工业为第一位与第二位。
农业的劳动率为最低,是电力和热力以及供应业的百分之二点一。
在2006年,食品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第一位。
石油加工以及核燃料与电力热力生产为第二位和第三位,但是农业部还是最低。
整体来说,电力和烟草、石油等垄断型行业位于前三位,劳动率比较高的行业里工业占据较多,低的行业里第三产业比较多。
2、相关行业人均收入在2001年,相应的食品加工业以及烟草制造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以及相关供应业、石油及天然气的有关开采业的人均收入居于第三,金属采选业的收入相对来说最低。
在2006年,食品加工业和烟草加工业的相应收入居于第一位,石油冶炼和核燃料制造业升至为第二位,而电力和热力以及相关供应业却退至第三,租赁相应的商务服务收入是最低的。
劳动报酬上涨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劳动报酬上涨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一、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变化情况(一)平均工资水平不断攀升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不断攀升(见图1)。
2001年人均工资仅为0.98万元/年,2009年增长到2.68万元/年,年均增幅为11.9%。
对制造业中20个主要行业的分析结果显示,2003-2009年,20大行业人均工资的年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见表1),增长最快的饮料制造业年均增速达16.9%,增长最慢的黑色金属冶炼压延行业的增速也有10.9%。
图1 2001-2009年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表1 2003-2009年制造业分行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单位:元数据来源:2010年《国际统计年鉴》。
说明:2009年这20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89.4%,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制造业相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下降相对劳动力成本是指劳动力获得的报酬与其所创造价值的比值,也称为单位劳动力成本。
虽然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较快,但由于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增长更快,使得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呈持续下降趋势(见图2)。
2003年,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为0.19元,2009年下降至0.16元。
分行业看,2003-2009年,20大行业中除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为增长外,其余行业均下降(见表2),降幅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年均降幅达18.5%。
图2 2003-2009年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情况单位:元表2 2003-2009年制造业分行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情况单位:元二、与东南亚4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分析(一)从工资水平看,我国制造业已基本丧失了优势1.整体看,我国制造业工资加速增长,绝对水平高于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见图3)。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工资快速增长导致我国制造业绝对工资水平自2006年开始就逐渐超越越南、泰国和印尼,仅低于马来西亚。
把握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难点与重点
572023.09把握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难点与重点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刻内涵,把握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难点与重点,需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全面分析与比较。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下,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发展要求,并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具体任务,但没有对什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给出明确的定义。
对此,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对“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内涵的演进,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该具备的内涵与特征。
从内涵演进看,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应该密切反映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向与主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其中着重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在2011年发布的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里对“现代产业体系”有了明确的定义;在2016年发布的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以上党中央政策对于“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的定义,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是不断升级调整的,要反映当前阶段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方向。
制约“两个同步”的经济因素与对策思路
浙江大部分轻纺产业 以及计算机等一些新兴产业 ,因 近年来 劳动工 资较快增长 ,而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相 应提高 ,已影 响到企业 的收益 ,如果未来劳动生产率 不能得 到较快提升 ,将严重制约劳动工资增长 。
极不合理 的途径过快 、过度向大企业集 中。
4 、开展地方金融机制改革。争取央行政策支持 , 在温州率先进行地方金融改革试点 ,缓解小企业 融资 难 ;为浙江地方商业银行 争取 央行政策支持 ,试行 浮 动存贷款利率 ,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促进居 民储 蓄 收入 的提高 ;稳步推进企业 直接发债融资 ,减少企业
部分传 统 劳动密 集 型产业 ,包括 传统 三产行 业 ,甚 至出现了 “ 工难 ” ,劳动工资 出现 了较快的上升。 招 由于这 些行业 劳动生产率增 长过慢 ,劳动成本 上升 , 导致企 业生存 压力加 大。 劳动 工资 的短期 决定 因素 在于供 求关 系 , 目前 劳动力 供应趋 紧 ,劳动力价格上升 的供求制约因素已 明显减弱 ,但 劳动生 产率增长过慢 ,将成为劳动工资
上升的未来 突出制约因素。20 0 9年 ,浙江服装 、鞋 、
由于土地为政府垄断 ,房地产 价格上升过快 ,而 工业用 地价格由政府廉价提供 ,不到商业与居住用地 价格的 1%, 0 导致 国民收入不断 向大企业 与政府集 中。 我 国利率仍 未 实行市 场化 ,长期 人为 压低 利率 以促进 经济扩 张。居 民是资金 的提供者 ,人为 的低利
同样 ,在第 二产 业 内部 ,受 垄 断 、技术 与人 才 等因素 ,行业转 型升级难 。新兴产业难 以完全填补传 统制造业,制约居 民收入提高
近 年来 ,由于 中西 部经 济起 飞 ,东部 地 区 的外 来劳动力大量 返流 ,东部地 区的劳动供求趋于平衡 。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创新驱动,推动技术进步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可以不断提升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领导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最大价值。
领导应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并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推行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是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大对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可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领导应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领导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其发展壮大。
五、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市场机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领导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价格机制改革、资源配置市场化等措施,并进一步减少领导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六、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领导应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并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国际合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何解决我国生产环节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课件
主要观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不仅取决于劳动手段(劳动手段的 局部的改良和采用新式劳动手段) 的变化,单纯性生产工艺的变化、 劳动力的合理安排,劳动者技术熟 练程度的提高、企业内各生产环节 衔接得更为紧凑,都是引起劳动生 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我国生产环节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对策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 就业之间的矛盾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 就业之间的对立性。从静态角 度分析劳动生产率、产出和就 业机会之间的关系,其数量关 系是:全社会就业岗位量=总产 出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如何解决我国生产环节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可看见,在静态状况下,就业岗位与产出总量成 正比,产出水平越高,就业岗位量越多;而就业 岗位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 在产出量一定的情况下,就业岗位就越少。提高 劳动生产率不仅无助于失业的减少,相反,还可 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使失业难题更加突出; 而扩大劳动就业势必造成劳动行为不规范、技术 进步落后和企业人浮于事等负面影响,从而限制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看见,提高劳动生产率与 扩大劳动就业之间具有对立性。
如何解决我国生产环节中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俺国列样一个人口众多和 劳动力富裕的国家里,假如偏重于发展高技术、资 本密集的大型骨干企业,而不着力发展中小企业, 将会形成巨大的失业,国民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将 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经济波动和严重的经济波 动,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难题。因此,从经 济发展战略上看,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布局优化是必 要的,因为它是解决劳动就业的最持久动力和根本 所在。但在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企业的同时,也要 发展一大批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既要发展高新技 术企业,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企业;既要发展大 型骨干企业,又要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形成合理 的就业布局。通过发展中小型企业,广泛吸收社会 各个不同层次、素质的劳动力,可为国有大型骨干 企业减少冗员,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经济效益创造 条件。
浅谈劳动生产率现状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策研究
浅谈劳动生产率现状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策研究作者:庞磊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运输站段劳动生产率包括运输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运输主要生产组劳动生产率,具体反映到我单位的劳动生产率集中体现在每人年均完成换算道岔组数(组/人)及每人年均完成信号换算道岔组数(组/人)方面。
提高劳动生产率符合目前铁路系统实行市场化改革,确立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趋势,是发展生产、扩大生产积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铁路检修;劳动生产率;因素分析;人员素养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20-21 目前劳产率状况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就铁路而言,劳产率则是总工作量与人员投入的比值,工作量一定,人员投入的越少,劳产率越高。
劳产率数值应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变化,若劳产率过高或过低,都说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劳产率过高,则说明员工处于整体超劳状态,现有员工人数不足支撑整个铁路行业的运转,企业应该加大人员投入;劳产率过低,说明单位冗员问题严重,应该进行减员增效。
2 影响劳产率因素分析计算信号维修人员劳产率的公式为:每人年均完成信号换算道岔组数(组/人)=每年劳产率出现变化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工作量和生产人员数量的巨大变化,所以工作量和生产人员数量的变化是劳产率产生变化的关键因素。
2.1 检修工作量检修完成工作量与当年生产任务的安排、维修人员素质、劳动生产组织、检修质量、设备工装配备、检修后勤保障等,这些因素同样制约着我段劳产率的提高。
2.2 生产人员数量我段信号检维修生产人员数量均按照劳动定员标准配备,通过换算工作量核定车间定员人数,合理制定各班组岗位人员数量。
通过减少配备人员数量虽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减少运用检修生产人员数量会导致生产人员出现紧张,不能够完全保障检修质量,甚至会影响到铁路运输安全运行。
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对策研究
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对策研究作者:钱诚来源:《人事天地》2014年第05期近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文件①中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简称“两同步”),该原则的提出是对上世纪以来我国工资分配领域中“两低于”原则的重大方向性调整,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指导原则。
其中,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②,事关制造业30多万家企业和8000多万工薪劳动者。
③在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大环境下,制造业广大工薪劳动者迫切要求“涨工资”,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土地、能源、环保、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局面,一些中小、小微企业应对各种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本来就较弱,如果硬性遵照“同步提高”的要求,那么生产经营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比较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实现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应该以产业升级为主线,统筹考虑劳动力成本和劳动效率,实现“需求推动型人力资本提升”和“向新的人口红利转变”。
④一、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1995—2012)我们使用国家统计局1995年至2012年的数据对比发现:1995年以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总体快于劳动报酬增速,近年来这一趋势有所变化,2005年之后的劳动报酬增速开始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
近二十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较快速的增长,2012年的水平是1995年的11倍,相比而言,制造业工资增长较慢,二十年间仅增加了7倍。
从水平情况看,可以认为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是同步增长的,至少可以认为二者实现了同方向的增长,因为自1995年以来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水平下降的情况。
以1978年为基数调整后的制造业实际工资和实际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水平关系更为稳定,尤其是2000年以来,制造业实际工资基本为实际劳动生产率的12%左右,也可以认为调整后的劳动要素分配率实际也降低了。
关于提高劳动报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于提高劳动报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提高劳动报酬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价值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因此,提高劳动报酬已经成为了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必要措施。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提高劳动报酬可以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促进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提高劳动报酬对经济的影响提高劳动报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经济:一是促进消费能力的提高。
提高劳动报酬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进而增强消费能力,促进市场需求的增长。
二是促进营商环境的改善。
提高劳动报酬可以增强人们对于企业的认可度和信任感,进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营造稳定的商业环境。
三是增强经济的发展活力。
提高劳动报酬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带动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三、如何提高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推进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包括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业补偿制度、完善社保体系等,从制度层面提高劳动报酬。
二是推行年终奖制度。
年终奖制度是对劳动者的一种特别奖励措施,可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和劳动者的报酬。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的技术技能、岗位人脉、企业文化认同感等,为员工在职业道路上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提高报酬待遇。
四是不断优化用工成本结构。
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为员工提供更高的报酬水平。
四、如何保证劳动报酬的合理性在提高劳动报酬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保证劳动报酬的合理性。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建立工资调整机制。
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整机制,包括绩效考核、市场调控、社会保障等,确保员工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
二是开展公正透明的薪酬评估。
开展公正透明的薪酬评估,包括对员工的业绩、绩效、职位等因素全面评估,建立多元化的薪酬体系。
三是建立民主协商机制。
建立员工代表参与的薪酬协商机制,通过员工代表的参与促进薪酬的公正合理。
劳动报酬应当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劳动报酬应当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仅是工资水平提高的基础,更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以保持的源泉。
劳动报酬增长要求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支撑。
我国劳动力市场过去长期供大于求的格局导致工资增长偏慢,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的根本性转变,使劳动报酬出现了较快增长。
劳动生产率变化是工资增长的基础雇员劳动生产率是雇员创造的增加值除以雇员就业人数得到的。
我国雇员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大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而且波动幅度比较大。
改革初期,劳动生产率加快提高,尤其在国有企业改革期间,大量职工下岗客观上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但这种政策性的生产率提高不可以长期持续,因此,从199X年开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出现了连续下滑,这是下岗人员再就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反映。
在200X年到达一个周期性低点3.3%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又经过连续4年快速提高,200X年到达周期性高点12.8%。
200X年开始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有所下降。
但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是201X年开始的国内经济减速。
201X年,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入一个新的周期,201X201X年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为4.5%,低于前一个时期的增长水平。
在200X年之前,与工资相比,雇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是较快的。
199X-200X年,工资年均增长率为9.5%,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2.2%。
200X-201X年,工资年均增长率为5.8%,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5%。
总体来看,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分产业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仍然保持生产率跑赢工资的增长格局。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背后,是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带来的巨大效率改进。
过去,我国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城乡个体经济中,在正规化、公司化经济部门的就业只占很小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农业就业人员和城乡个体就业人员大规模地转移到雇员经济部门,这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3年·第05期37航天工业管理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候清萍、冯荣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三五”时期,我国全员劳动生产力年均增长5.8%,大致与GDP 增长同步,但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 增长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导向。
A 院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虽然逐年提高,但与行业优秀的B 院、C 院还存在差距,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距离。
为全面、系统找出影响A 院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驱动因素,本文对A 院“十三五”时期全员劳动生产率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业务视角提出了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具体途径。
一、理论研究1.内涵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价值量表示,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体现劳动力配置效率和人力资源水平,客观反映全体劳动者的平均生产效率以及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是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指标。
2.核算方法劳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价值。
具体公式如下: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从业人员平均数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月度从业人员平均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年度从业人员平均数=(1月平均人数+2月平均人数 +…+12月平均人数)÷12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应获得的全部报酬,既包含货币形式报酬,也包含实物形式报酬,不包含生产单位为了能够正常进行生产而为劳2023年·第05期38航天工业管理动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生产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核定的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反映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研究
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制造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关建议。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每名工人所创造的产值。
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并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工人收入。
然而,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放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找适合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路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方案方法】本文将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证分析和定量模型建立。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研究成果,总结不同国家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方面的做法,并对比分析其优缺点。
其次,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一定的时间段和样本数据,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寻找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问题。
最后,本文将建立定量模型,对当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路径进行模拟和预测,进而得出相关建议。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
其中,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协同发展等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来说,技术进步是实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键驱动力。
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等成为关键路径。
人力资本投资也非常重要。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能够提高其生产效率。
关于提高我国劳动报酬水平的思考
关于提高我国劳动报酬水平的思考
提高我国劳动报酬水平
近几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是全球的普遍趋势,但在某些特定行业,我国劳动报酬水平仍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劳动报酬的增加却无法跟上社会的改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采取行动措施来提高我国劳动报酬水平。
首先,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合理税收政策并优先调解劳资纠纷。
有效改进工资分配不仅激励社会上每一位员工,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动力。
税收政策一旦进行改革,企业可以优先调解劳资纠纷,显著降低企业人力成本,进一步有效提升劳动报酬水平。
其次,政府应该支持企业及劳动者的培训和技能升级,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能力抵御经济波动。
而劳动者们也必须提高个人自身和相关行业经验,增强自身竞争力和能力,把整个社会的经济重心朝着劳动力报酬增长前进!
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安全保障,以减少劳动力的管理压力并获得足够的劳动报酬。
工会及各级社会团体也可以从社会主义制度及技术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劳动报酬的增加。
意识形态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报酬标准,让劳动者能够实现事业的更大成就。
只有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报酬水平,才能让我国社会真正实现全民共赢,实现社会和谐、繁荣发展。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率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工资水平被视为衡量社会福利和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劳动力生产率则是衡量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高工资水平可以促使劳动者提高工作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劳动力生产率的提升。
高工资既可以作为激励因素,增加劳动者对工作的投入与创造力,也可以作为吸引优秀人才的一种手段,提高整体员工素质与竞争力。
另一方面,高劳动力生产率也能够支撑起高工资水平。
在劳动力生产率高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可以更好地承担高工资的负担。
其次,工资水平对劳动力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通过提供物质奖励和福利,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
这将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激发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动力。
同时,高工资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市场需求的增长,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率之间并非线性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过高的工资可能对劳动力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
高工资水平可能会导致企业在人力成本上的压力加大,进而削减投资和生产规模,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高工资对于某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可能会引发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将一部分工作外包或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生产率。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的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生产率水平存在差异。
一般而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向更高附加值和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工资水平和劳动力生产率之间可能会呈现正向的相互关系。
最后,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对策建议
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对策建议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对策建议陶瓷业是我县主要支柱产主其产值占据了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我县陶瓷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却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存在“小而散”的组织结构和“小而低”的产业结构企业技术设备水平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严重制约着陶瓷产业发展也导致了我县企业职工劳动报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为此我县通过抓结构调整、技改创新、质量品牌、改燃降耗加快了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职工劳动报酬也有了明显提升。
据摸底调查20__年我县企业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37901元但与__市的工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政府方面。
一是优化政策帮扶促进企业发展。
要强化落实各项国家对企业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用足用好用活政策。
不断加强服务企业平台建设送政策进企业。
二是优化人力保障确保企业发展需求。
努力培育人力资源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协助企业招工和引进企业人才。
加大资金投入开展职工技术技能培训、下岗失业职工转岗培训、农民工培训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以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
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水平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要加快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做大做强企业。
其次企业经营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让利于劳动者。
企业经营者应当树立“劳动者才是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的观念意识每年将企业获得的利润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职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
再次企业要积极建设和传播以职工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做好新生代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从而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劳动者方面。
作为劳动者要牢固树立学习观念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和更优厚的福利待遇。
浅谈劳动生产率现状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策研究
浅谈劳动生产率现状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策研究摘要:交通运输站的整体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包括运输和运输的主要生产劳动生产率,具体地反映了我单位的生产力体现在车与车站值班员,调车组或铁路客运员。
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当前铁路系统的市场化改革,确立铁路市场趋势的主体地位,是生产的发展,扩大生产的积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车站值班员;调车人员;车站客运员;1 前言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劳动生产率与相应劳动消耗的比值。
在铁路方面,劳动率是总工作量与人员投入的比例,工作量是确定的,人员投入越低,劳动生产率越高。
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应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变化,如果劳动生产率过高或过低,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劳动力成本过高,说明员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现有员工数量不足,不足以支撑整个铁路行业的运营,企业应增加人员投入。
劳动率太低,说明单位的冗余是严重的,应该减少。
2 影响劳产率因素分析2.1生产人员数量我们部门的值班人员和车站客运人员的生产人员数量都是按照劳动标准的标准制定的,每组的工作人员数量由车间的工作人员数量来合理确定。
通过减少员工数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减少生产人员的使用量会导致生产人员出现紧张,无法完全保证维修质量,甚至会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运行。
因此,生产人员的正常设备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不能盲目地减少生产人员的数量来提高信号的车站客运人员劳动生产率。
3 提高劳产率瓶颈分析3.1人员素质与设备更新不适应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文化的关系呈指数型。
虽然从教育人员质量是好的,可以清楚专业素质不高,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铁路扩张,大学毕业生(这),为铁路带来新鲜的力量,另一方面,更少的专业,多数大学生的专业内容相似或没有信号,所以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技术生意不好做。
使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整体水平不高。
3.2劳动作业组织与运输不断改进还不适应大部分的团队车站客运人员时间集中在夜间,夜间工作,低效率,低质量和安全控制是困难的,对工人对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年龄结构比较大的工作区域,影响劳动力的稳定性。
对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解读
作者: 肖潇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前线
页码: 21-2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劳动生产率 劳动报酬 同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次会议 五年规划
摘要:“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提法最早出现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中,随后又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具体方针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它又一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看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科学阐论文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看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科学阐论文一、引言劳动报酬与生产率一直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等学者研究的重点。
其背后隐藏着诸多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探讨劳动报酬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引申到当前问题与未来展望。
二、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概念定义劳动报酬即指雇佣工人所得到的收入。
生产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劳动报酬与生产力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生产力并不直接决定收入分配,而是通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合、劳动生产率等中介环节间接影响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的高低则不仅仅与生产力相关,也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历史演进及其体现早期的古代社会,劳动报酬与生产率无法成比例。
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产率很高,但劳动报酬却极低。
封建社会中,农民们的劳动量与王侯、贵族等特权集团的收益不成比例,压迫与剥削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则通过市场化交易、自由竞争等方式实现了劳动报酬与生产力的相对平衡。
但是,在现实生产中,传统的收入分配结构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体制下收入分配结构的体系也因而各不相同。
四、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关系1. 劳动报酬对生产率的影响劳动报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
如果劳动报酬高,将会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如果劳动报酬低,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会下降,降低生产效率,并有可能导致员工流失。
因此,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生产率对劳动报酬的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使得公司获得更高的利润。
如果公司能够将这些利润部分用于提升员工的劳动报酬,那么就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速生产率的提高。
这是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关系并非完美的互惠关系。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看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科学阐论文.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看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科学阐论文2018-11-16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学解释(一)劳动报酬所谓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通过自身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从中获取的与自身所付出的劳动相当的价值回报,即劳动者通过创造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为其进行进一步的劳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报酬解释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贡献程度,是对劳动者体力及脑力劳动的证明。
Krueger 认为劳动者劳动报酬是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紧密相关的,它是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劳动报酬的存在证明了劳动者人力资本价值的存在,他从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来源出发,将劳动报酬可以区分为初级劳动报酬和高级劳动报酬两种。
劳动报酬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在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劳动报酬的实现,主要包括工资、实物、社会保险三个部分,其中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报酬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或公司依据法律法规、行业规定等,通过向劳动者支付货币工资、补助以及各种津贴等实现劳动者的自身价值,它具体包括了按日、月、年等不同支付方式的工资;而实物报酬主要包括企业或公司向劳动者提供的各种物品,比如劳动者日常生活用品、生活必需品等,这些物品的提供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是低于成本价值的供给;劳动报酬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它是指公司或企业通过向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养老、救济等保险金,使本公司员工得到应有的实惠,社会保险一般由政府筹办,企业参与,是一种具有所得重新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和劳动的原动力,是对劳动者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有效证明,劳动者只有获得了合理的劳动报酬,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从绩效管理模式考虑,合理解决劳动报酬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融洽。
(二)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计算劳动者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劳动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其付出的劳动之间的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部门的分内事;充分发挥公、检、法三家的强制执法力量,能够更好地打击恶意欠薪、欠薪逃匿等犯罪行为,对于推动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国家制定的法律在广西的贯彻实施。
(三)提高劳动监察人员的行政执法能力解决欠薪问题,是广大劳动监察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做好这项工作是社会对我们的期盼。
办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涉及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办得好不好,农民工关注、企业主关注、包工头关注,社会也同样关注。
因此,劳动监察的案件,特别是欠薪案件,要办铁案,没有翻案的可能!包括欠薪入罪后向公安移送案件,一样要保证案件办理的质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社会管理问题,主要依靠劳动保障监察。
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劳动监察是唯一一家执法机构,劳动监察人员的执法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件办理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大业务培训力度,通过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办案技巧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把自身能力提高,才能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己,才能与公、检、法四方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监察局局长)近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文件①中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简称“两同步”),该原则的提出是对上世纪以来我国工资分配领域中“两低于”原则的重大方向性调整,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指导原则。
其中,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②,事关制造业30多万家企业和8000多万工薪劳动者。
③在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大环境下,制造业广大工薪劳动者迫切要求“涨工资”,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土地、能源、环保、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局面,一些中小、小微企业应对各种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本来就较弱,如果硬性遵照“同步提高”的要求,那么生产经营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比较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实现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应该以产业升级为主线,统筹考虑劳动力成本和劳动效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对策研究文/钱诚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
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做更艰苦的奋斗,以求达到如他们所做的样子。
——斯蒂文生1130% 25% 20% 15% 10% 5% 0% -5%642-2-4制造业城镇单位实际工资增速(按1978年=100基数调整)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速(按1978年=100基数调整)实际单位劳动效能变动率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0.020.110.710.560.650.660.750.720.381.751.681.070.79-3.383.671.850.93率,实现“需求推动型人力资本提升”和“向新的人口红利转变”。
④一、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1995—2012)我们使用国家统计局1995年至2012年的数据对比发现:1995年以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总体快于劳动报酬增速,近年来这一趋势有所变化,2005年之后的劳动报酬增速开始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
近二十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较快速的增长,2012年的水平是1995年的11倍,相比而言,制造业工资增长较慢,二十年间仅增加了7倍。
从水平情况看,可以认为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是同步增长的,至少可以认为二者实现了同方向的增长,因为自1995年以来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水平下降的情况。
以1978年为基数调整后的制造业实际工资和实际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水平关系更为稳定,尤其是2000年以来,制造业实际工资基本为实际劳动生产率的12%左右,也可以认为调整后的劳动要素分配率实际也降低了。
增速方面,1995年以来制造业名义工资年均增长13.06%,制造业名义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30%,名义劳动生产率增速快于名义工资增速。
1995年至2012年,以1978年为基数调整后的制造业实际工资年均增速为10.61%,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13.64%,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速快于实际工资增速。
根据199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体快于劳动报酬增长,这一结果带来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制造业劳动报酬比重呈现下降⑤;二是工薪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影响消费需求;三是低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企业技术升级积极性;四是单位劳动力成本仍具有国际竞争力;五是企业面临“涨工资”与控制劳动力成本的矛盾。
从理论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劳动贡献增加,相应的,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报酬就要增加。
反过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报酬增加,一般而言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提高,相应的,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
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很多,它既是劳动者绩效的体现,同时也包含很多非劳动因素。
不能简单地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全是因为劳动者更努力或者能力更强,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管理水平等都可能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反过来讲,如果其他生产经营条件得不到改善,即便是劳动者更努力和劳动报酬增加,劳动生产率也未必提高。
因此,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之间并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如果二者之间存在关联性,那么,必然存在一种影响二者同步变化的机制,这种机制的存在取决于两个条件:表11995—1996年制造业名义工资和名义劳动生产率增速对比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制造业城镇单位名义工资增速9.15%5.16%19.06%10.33%12.27%11.70%12.55%15.18%12.47%11.81%14.38%16.02%15.42%9.86%15.32%18.60%13.60%制造业名义劳动生产率增速(增加值口径)19.63%18.21%22.55%18.27%20.84%15.18%15.68%22.47%30.83%10.93%10.77%13.70%3.95%7.56%8.89%20.39%3.93%工资增速与劳产率增速比0.470.280.850.570.590.770.800.680.401.081.341.173.901.301.720.913.46图11995—2012年制造业实际工资和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速情况对比(1978年=100)幸福的泪由劳动的汗水酿成;失望的泪只有用奋斗才能抹去。
——网络收集12一是影响劳动报酬变化的因素也影响着劳动生产率变化,或者说,二者之间存在相同的决定因素;二是决定二者变化的共性因素,其变化也是同方向的。
如果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那么,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就会出现同步变化。
二、我国制造业“同步提高”实现条件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是一个政策目标,也是一个分配结果,达到这一目标或实现这一结果需要关注其过程和条件。
从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实现“同步提高”需要以下宏观经济社会条件支撑:一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劳动报酬增长取决于生产的增长和分配比例的增加,宏观来看,劳动报酬增加关键在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只有生产出来的财富才能用于实际收入分配,生产率水平的高低从本质上决定了工资和利润等分配率水平的高低。
因此,无论是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地区,其经济产值的增长对于其工资收入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二是扩大要素投入规模。
尽管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没有丧失,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应继续依靠劳动力投入。
在推动经济较快增长的过程中,不仅要继续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还要继续扩大各类投资,如发挥政府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增加固定资产、资本、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的投入。
三是合理调整分配政策。
实现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增长、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等固然重要,但发展成果能否落实到广大工薪劳动者身上,还要取决于国家收入分配政策。
四是利用大国后发优势。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制造业的后发优势体现为: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可供借鉴的技术日益增多。
我国经济的大国规模效应、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将继续存在。
五是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可创造和利用的外部经济机遇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倒逼效应为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机遇;二是重构效应为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创造了有利时机;三是赶超效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茧而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⑥三、我国制造业实现“同步提高”的路径选择在制造业实现同步提高的路径选择中,有三种选择:第一条路径是以劳动报酬增长为主线,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尤其对一些长期压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制造业,甚至要采取一些补偿机制弥补历史欠账,实现劳动报酬较快增长,也就是要求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不仅同方向增长,而且劳动报酬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第二条路径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线,在当前我国劳动力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以稳定就业规模和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为目标,控制劳动力成本上涨,在追求高生产率的同时适度增长工资,也就是要求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方向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仍可以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
第三条路径是以“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共同提高”为逻辑主线,追求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高,这一路径既不侧重劳动报酬的增长,也不侧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侧重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一种“需求拉动型同步提高”,沿着这一路径,产业升级是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符合行业总体利益,而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
制造业实现同步提高的路径应以“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共同提高”为主线,同时考虑兼顾企业、劳动者和社会等多方主体,尤其要避免劳资双方出现零和博弈,在同步提高过程中维护各方利益。
在产业升级主线下,配合产业转移这一辅线,可以以沿海地区的高端制造业为龙头,带动内陆地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实现各地区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围绕上述路径,实现同步提高的具体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结合我国要素资源比较优势,追求适合我国制造业特点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模式。